新鲜血小板与冷冻血小板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新鲜血小板与冷冻血小板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一、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临床上应用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齐峰,刘欢[1](2020)在《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TEG参数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保存于-80℃的冰冻血小板及72 h内采集的新鲜血小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新鲜血小板作为A组;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按2∶1的比例混合制备40例作为B组;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按1∶1的比例混合制备40例作为C组;40例冰冻血小板作为D组。分别对4组标本进行TEG参数检测,分析反应时间、凝血时间、α角、最大振幅各项参数水平,并对4组标本常规参数进行检测,分析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4组标本TEG参数检测显示,反应时间:D组>B组>C组>A组;凝血时间:C组>B组>D组>A组;α角:B组>C组>A组>D组;最大振幅:B组>C组>D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标本血小板常规参数检测显示,血小板计数:A组>B组>C组>D组,平均血小板体积:D组>C组>B组>A组,血小板分布宽度:D组>C组>B组>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按照1∶1的比例进行混合后输注有助于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对患者血块凝集的影响较小,是一种理想的输血模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王梦[2](2020)在《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在机器学习下建立预测模型,切实地解决血小板输注临床实际需求的问题,为临床医生输注血小板治疗提供理论指导,避免血小板过度治疗及浪费从而使临床治疗、血小板库存管理及经济效益得到优化。方法:以2015年1月—201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资料、输血资料、检验资料和临床资料作为输入值,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为输出值,运用机器学习中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框架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7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总计2068次血小板输注记录,选择了除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血小板储存时间外的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功效的27个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和输血产品相关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和检验。结果显示该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具有较优的精度,预测性能良好。结论:本研究实时整合大数据分析下的经验成功建立了预测模型,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实现已知信息基础上的个性化指导,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刘一萱[3](2019)在《血栓弹力图用于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指导临床合理输注血小板,探讨和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在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机原则要求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中心血站采集供给医院的经过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并储存于-80℃的冰冻血小板以及5 d内的新鲜血小板中分别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临床输注前将120袋血小板进行分组,其中新鲜血小板标本设为A组,按照2∶1比例混合的新鲜与冰冻血小板标本设为B组,按照1∶1比例混合的新鲜与冰冻血小板标本设为C组,冰冻血小板标本设为D组,通过对4组标本TEG参数检测来评估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研究数据显示,A组和C组标本反应时间(R)值较B、D两组明显缩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标本组间比较凝血时间(K值)、ɑ角(Ang)和最大振幅(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和A、D两组比较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3方面比较,A、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1∶1比例混合的新鲜与冰冻血小板输注有助于降低血液凝固的时间,对血块的凝集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比较适合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杨振宇,李正发,付凌梅,朱祥明[4](2018)在《深低温冷冻保存血小板的最佳温度及时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新鲜液态血小板无法保障临床需求,特别是特殊血型、急诊患者和偏远地区的需求。目的:探讨用5%二甲基亚砜深低温冰冻保存血小板的最佳保存温度、时限及复融后的最佳使用时间。方法:选择16个机采血小板标本,对冰冻前及在-18℃、-40℃、-80℃冰冻保存1,3,6,12个月、冻融后即刻、冻融后1,2,4 h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CD42b和CD62p表达。结果与结论:(1)-80℃冰冻保存6个月血小板的CD62p表达、冰冻保存12个月血小板的CD42b、CD62p表达分别与冰冻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2)-18℃、-40℃冰冻保存6个月血小板的CD42b、CD62p表达与-80℃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3)-80℃冰冻保存6个月复融后4hCD42b、CD62p表达与复融后即刻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4)结果表明5%二甲基亚砜冰冻保存血小板在越低的温度下保存越好;推荐保存条件为-80℃、6个月内;解冻后的最佳使用时间为2 h内。

边旋利,卢发强[5](2018)在《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指标,探讨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比较冰冻血小板组(A组)、新鲜血小板组(B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对比P>0.05;A组外科病例有效率高于B组(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在提高血小板计数上不及新鲜血小板,但冰冻血小板外科止血疗效更好。

江灵[6](2018)在《冰冻血小板复融后的疗效评价及其保存液二甲亚砜对人体毒副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新鲜单采血小板、手工浓缩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输注疗效指标,探讨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探讨冰冻血小板保存液二甲亚砜(Dimethyl Sulphoxide,DMSO)对人体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1.1-2017.6.30期间输注过血小板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19例,根据血小板制品不同分为3组,组1(新鲜单采血小板组,共105例),组2(手工浓缩血小板组,共102例),组3(冰冻血小板组,共112例);记录患者基本资料,疾病诊断,住院期间输注的血小板总量及次数,输注血小板前及输注后24小时血小板计数,输注血小板前后的生化指标(ALT,AST,TP,ALP),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输注冰冻血小板前后患者的体格检查资料(一般检查,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系统)。2、召回组3(输注冰冻血小板)患者50例,行体格检查,检测生化指标(ALT,AST,TP,ALP),根据患者出院时间分为半年组、一年组,并与输注冰冻血小板前的临床资料比较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选用t检验,不符合者选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结果:1、三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上升,三组血小板上升值分别为14.2(4.0,44.5)、12.0(1.0,28.0)、6.0(1.0,1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3.171,P=0.001),组3血小板上升值低于组1、组2;三组血小板上升例数百分比分别为88.6%,84.3%、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00,P=0.407)。2、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CCI值三组分别为9.6(2.1,18.4)、9.6(0.9,20.3)、4.5(0.7,9.22),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288,P<0.001),两两成组秩和检验组1和组3、组2和组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和组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9),组3的24小时CCI值低于组1、组2;3、血小板临床输注有效率三组分别为65.7%、62.7%、5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574,P=0.062)。输血不良反应分别为组1(8例,7.4%)、组2(14例,13.3%)、组3(5例,4.5%)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54,P=0.048),组3不良反应率低。4、组3中输注冰冻血小板前后的生化指标(ALT,AST,TP,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和组3输注血小板前后生化指标的改变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3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前后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改变,均无DMSO相关的毒副反应发生;组3患者按病种分类,同病种不同输注剂量间生化指标的改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0例召回患者,半年组及一年组患者生化指标与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体格检查无异常表现,均未发现与DMSO相关的毒副反应。结论:1.冰冻血小板可有效提升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输注有效率与常温保存新鲜血小板相当,但提升能力较常温保存新鲜血小板略差。2.冰冻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低于手工浓缩血小板。3.冰冻血小板的保存液二甲亚砜对人体的肝肾功无明显毒副作用,对视觉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内外科各项检查无明显影响。临床使用时无需洗涤,可复融后直接输注。4.冰冻血小板保存时间长,同种免疫反应和病毒传播的风险小,不论从供给形式、时间保证和及时有效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研究血小板长期保存的可行性,对于输血的发展具有显着的效应和指导意义。

赵丙全,焦安秀,刘名霞,张小伟[7](2016)在《TEG用于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技术探讨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功能差异,为制定血小板输血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于日照市中心血站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袋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80℃保存冰冻血小板,20袋采集后72 h内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血小板前取样,配制成4组标本:A组新鲜血小板标本,B组新鲜与冰冻(2∶1)混合血小板标本,C组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D组冰冻血小板标本,分别检测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ɑ角(Ang)和最大振幅(MA),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选择素(CD62p),综合评价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 1)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R值最短,与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新鲜与冰冻(2∶1)混合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标本的K值、α角和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与未混合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0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比较,Plt、MPV、PDW和CD62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的Plt和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CD62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按1∶1配合输注可以明显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对血块凝集强度影响不大,是一种理想的输血模式。

付长红[8](2015)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冰冻血小板治疗妇产科疾病输注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疗效,从而科学合理利用成分血资源,了解冰冻血小板可否替代新鲜血小板满足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需要。方法将妇产科患者在血小板减少及急性大出血的110例次分别采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进行临床输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输注前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及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新鲜组和冰冻组患者输后分别有82.46%和62.26%的患者血小板数值上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组和冰冻组止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25%和92.4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保存期长、无污染危险、使用方便、随用随取,可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代替新鲜血小板,随着血液保存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今后输血领域将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吴子权[9](2014)在《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与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6月于该血站供血及中山地区临床医院进行输注的26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分得160例,对照组分得100例。对照组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组患者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在输注1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相关输注参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优于对照组的7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子在临床应用方面均有其不同的优势,在血小板计数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方面以新鲜血小板更为显着。

张学英,李玲玲,韩志勇[10](2013)在《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冰冻血小板和新制备的血小板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268例新制备的血小板与296例冰冻的血小板输注病例,观察两组输注血小板前后的临床表现并进行血小板的计数。结果在564例病案中,输注新制备血小板后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上升的程度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及预防出血的治疗作用,并且提升机体血小板数值,虽然新鲜血小板的疗效优于冰冻血小板,但冰冻血小板可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代替机采新鲜血小板。

二、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临床上应用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临床上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TEG参数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血小板采集
        1.2.2 冰冻血小板制备
        1.2.3 标本处理
        1.2.4 TEG参数测定
        1.2.5 血小板常规参数测定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血小板标本TEG参数检测结果比较
    2.2 不同血小板常规参数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2)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及输注效能预测
    1.1.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现状
        1.1.1.临床血小板输注指征
        1.1.2.血小板输注的难治性
    1.2.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及机制
        1.2.1.免疫相关性因素
        1.2.2.非免疫性因素
        1.2.2.1.患者相关因素
        1.2.2.2.输注产品特性相关因素
        1.2.3.血小板质和量
    1.3.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
        1.3.1.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评估
        1.3.2.血小板输注效能评估模型
        1.3.3.机器学习方法的探索
    1.4 总结及展望
    附表
第二章——机器学习下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
    2.1.研究材料和方法
        2.1.1.研究对象
        2.1.1.1.入组标准
        2.1.1.2.剔除标准
        2.1.2.血小板采集及处理
        2.1.2.1.献血者
        2.1.2.2.血液采集
        2.1.2.3.血液制备
        2.1.2.4.血液检测
        2.1.2.5.单采血小板储存、发放、运输
        2.1.2.6.单采血小板质量
        2.1.3.观察指标
        2.1.4.血小板输注指征
        2.1.5.输出结果
        2.1.6.机器学习技术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
        2.1.6.1.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2.1.6.2.研究流程设计
        2.1.6.3.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2.2.结果
        2.2.1.数据处理
        2.2.2.入组患者临床特征
        2.2.3.模型搭建
        2.2.4.模型评估
    2.3.讨论
        2.3.1.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3.2.本研究在预测性问题中的优越性
        2.3.3.研究的局限性
        2.3.3.1.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2.3.3.2.数据的局限性
        2.3.3.3.模型建立的条件及局限性
    2.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血栓弹力图用于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4组血小板标本TEG参数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2.2 4组血小板标本常规参数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4)深低温冷冻保存血小板的最佳温度及时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3.1 标本
        1.3.2 实验仪器
        1.3.3 实验试剂
    1.4 方法
        1.4.1 二甲基亚砜的准备
        1.4.2 制备含5%二甲基亚砜的血小板
        1.4.3 分装和检测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最佳保存时限
    2.2 最佳保存温度
    2.3 复融后最佳使用时间
    2.4 冰冻保存血小板解冻后发生絮状物的统计
3 讨论Discussion

(5)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新鲜血小板的制备
        1.2.2 冰冻血小板的制备
        1.2.3 疗效判断
        1.2.4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2.2 安全性指标分析
3 讨论

(6)冰冻血小板复融后的疗效评价及其保存液二甲亚砜对人体毒副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统计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汉英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血小板体外冰冻保存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7)TEG用于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血小板采集
        1.3.2 冰冻血小板制备
        1.3.3 标本处理
        1.3.4 血栓弹力图参数测定
        1.3.5 血小板常规参数测定
        1.3.6 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TEG检测结果
    2.2 Plt、MPV、PDW和CD62p检测结果
3 讨论

(8)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冰冻血小板治疗妇产科疾病输注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数值上升:
    2.2 输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止血情况比较:
3 讨论

(9)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一般方法
        1.2.1 血小板制作方法
        1.2.2 输注方法
    1.3 疗效判断标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对比
3 讨论

四、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临床上应用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TEG参数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 齐峰,刘欢.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0(05)
  • [2]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D]. 王梦. 东南大学, 2020(01)
  • [3]血栓弹力图用于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分析[J]. 刘一萱. 中国医学工程, 2019(12)
  • [4]深低温冷冻保存血小板的最佳温度及时限[J]. 杨振宇,李正发,付凌梅,朱祥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33)
  • [5]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J]. 边旋利,卢发强.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08)
  • [6]冰冻血小板复融后的疗效评价及其保存液二甲亚砜对人体毒副作用的研究[D]. 江灵.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9)
  • [7]TEG用于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分析[J]. 赵丙全,焦安秀,刘名霞,张小伟. 中国输血杂志, 2016(12)
  • [8]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冰冻血小板治疗妇产科疾病输注的疗效分析[J]. 付长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5(21)
  • [9]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疗效[J]. 吴子权. 中外医疗, 2014(26)
  • [10]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疗效比较[J]. 张学英,李玲玲,韩志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01)

标签:;  ;  ;  

新鲜血小板与冷冻血小板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