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路由器ATM网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伟[1](2020)在《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现有互联网经过50多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网络规模的膨胀与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现有互联网逐渐难以满足未来网络场景的通信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为满足我国在未来信息网络领域的战略需求,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出了智慧标识网络体系架构(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力求解决未来网络在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绿色节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并总结了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网络在路由、转发、流量感知、缓存等方面的潜在特性,对SINET中的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四种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算法。上述算法利用SINET网络接收者驱动的通信模式,通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实现域间入流量控制。四种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按照概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区别在于四种算法更新选路概率的决策信息不同。算法一不使用任何信息,算法二利用流量信息,算法三利用服务大小信息,算法四同时利用流量信息和服务大小信息。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调度域间入流量。与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机制可以提升56%的入流量调度准确性,并且可以高效地处理域间链路故障和突发流量。2.针对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中的服务注册消息交互服务对于域间路径的喜好度,并利用纳什议价博弈模型与邻居自治系统协商服务请求包的域间转发决策,实现域间出流量控制。仿真中将降低服务域内传输开销作为出流量控制收益。结果表明,该机制无需自治系统交互敏感信息,在无缓存场景中,相较于自私的请求包转发策略,可使60%的自治系统提高10%的出流量控制收益。在有缓存场景中,该机制为自治系统带来的出流量控制收益随缓存空间增加而减少。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当服务注册频率为8000个每秒时,资源管理器带宽开销为1303KBytes每秒,CPU利用率为16%,证明该机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部署性。3.针对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提出了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网络内部缓存的特性,使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合作地决定缓存服务,降低了服务缓存在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中的冗余度。该机制使相邻接入网共享服务缓存以降低获取服务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仿真结果表明,与非合作的自私缓存策略相比,该机制可以多降低3.77倍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与集中式的缓存分配方案相比,该机制以少降低9.7%的域间流量为代价,可获得29.6%流量降低收益公平性的提升,且具有较好的隐私性。该机制以增加少量通信开销为代价,分布式地运行在各自治系统中,具有较低的计算开销和较好的可部署性。例如,当该机制运行在42个缓存容量为5GBytes的自治系统中时,只造成2.337MBytes的通信开销。
赵建光[2](2019)在《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在航空、军事、反恐、救灾、环境、工业、医疗及家居等领域,然而大部分WSN专网专用,普适性较差,在WSN架构、效率、能耗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已构建的网络多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如需完成另一任务,就需要重新部署一个全新网络,造成网络底层物理设备复用率低,WSN资源浪费,网络通用性和多任务性差。另一方面,对于单个WSN节点,能量供给、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需要提高节点使用寿命,降低节点功耗。由于单个WSN节点的资源受限性,网络必须平衡负载,延长单个节点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整个网络寿命。本文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及向量网(Vector Nerwork,VN)相关技术引入到WSN领域,在向量网架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SDN的WSN网络(VN-based WSN,VN-WSN)架构,分离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参照向量地址定义,设计了向量转发算法、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提出了基于SDN和VN技术的VN-WSN构建算法及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对提出的算法进行实验仿真。基于SDN和VN技术部署VN-WSN,使端系统和通信网络可编程,实现一个VN-WSN网络可提供多种应用业务服务,从而共享网络资源。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SDN和向量网技术的WSN网络架构,即VN-WSN。网络架构主要由解耦的数据面和控制面构成,数据面由传感器节点执行,依据控制策略进行数据转发。控制面由分布式的控制器执行,负责网络拓扑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如拓扑发现、多路径路由等。优化网络地址,引入多标识,采用向量网三标识架构:身份标识/位置标识/路径标识。实现从IP网单标识(IP地址,既是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也代表路径标识),到移动网络双标识(身份/位置),再到向量网(身份/位置/路径)的三标识架构。通过解耦网络地址,优化网络架构,从而达到提高网络性能及网络扩展性的目的。(2)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WSN数据转发策略。该策略中,将WSN的每个节点的所有当前无线链路出口进行局部编码(称为分量),这样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信息就由一系列的编码构成,我们称其为向量地址。在无需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主叫节点向控制器请求向量地址,控制器生成向量地址返回主叫节点,节点收到后存储该向量地址,每次转发从向量地址中分离一个分量,并把数据包送到该分量所对应的出端口上,中间的转发节点不存储任何路径有关的信息。在需要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与上述工作过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处理节点存储下一跳向量地址,多个向量地址接力完成转发,并进行网内数据融合。实验中,在同一应用场景下,分别采用现有WSN转发策略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结果表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能节省更多的查表时间,节省能量,与FLOODING相比能耗降低89.15%,与GOSSIP相比能耗降低46.25%。(3)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无线通信信号不稳定,WSN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网络动态性强,单一的路径转发难以提供高的服务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端对端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虽然单个路径不能连续保证网络连接,但是多条路径一起可以高可靠地提供网络连接。在该方法中,主叫申请和存储多条相对独立的通信路径,并按照路径代价排序待用。转发时,选择最优的一条路径之向量地址,按照向量转发机制转发,如果转发失败,启动路径恢复算法,选择备用路径进行数据转发。备用路径的切换速度独立于控制面的路由速度,所以可以实现端对端的快速路径切换,这样在较低的路由收敛速度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实现“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的目的。实验中,选择了路径最优的十条路径作为备选路径,分别对不同跳数下的路径恢复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的性能显着改善。(4)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SDN-WISE每次数据转发都必须查表,造成WSN节点资源过度耗费,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最优状态下每个数据包只在源端查表一次,中间转发节点完全不用查表,即可完成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有效节约了WSN节点资源。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其优越性。
王占京[3](2012)在《中国电信基础数据网(ATM/FR)网络演进方案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通信业务网的IP化融合是未来通信网络发展的大趋势。对运营商而言,理想状况就是所有的业务网络实现统一的IP承载,这样可以降低网络运维成本、减轻现有复杂的多网运维压力,同时可提供综合业务和未来新业务。因此中国电信早期部署的ATM/FR等基础数据网在末来几年将面临转网的境地,但这些网络目前还承载着大量的大客户业务,且还具有至少5年的生命周期。在未来几年内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网资源,同时寻求符合IP化融合趋势的网络演进策略是各运营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在通过对中国电信ATM基础数据网现状的调研,针对不同的网络发展策略提出两种现网业务的保障方案。通过对两种演进方案(业务转网、业务替代)的分析比较,对业务转网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础数据网两种现网业务保障方案研究,即ATM骨干网扩容优化、引入异种ATM设备优化及演进,重点对后期演进方案进行研究;MPLS VPN相关技术的研究,采用MPLS L2VPN的方式实现ATM网络在MPLS的承载及演进;通过对演进策略关键点的研究,针对现网情况提出三种演进策略并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对与MPLS VPN网络的融合进程进行说明。论文主要取得的成果是提出了基础数据网向IP MPLS网络演进的策略,结合现有网络资源和现有网络演进技术,对基础数据网向IPMPLS网络演进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为后期业务保障以及演进工作的正式开展做好准备,并说明下一步工作和对最终目标进行了展望。
薛倩倩[4](2012)在《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带宽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必将成为未来卫星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ATM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核心交换和复用技术,具有灵活分配带宽、提供有保证的通信服务质量、保证低时延及高安全性等优势,与卫星通信覆盖面广、可提供宽带连接及安全可靠的特点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卫星通信组网和在广域范围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而要实现并推广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就必须解决如何将地面Internet中应用广泛的IP网络接入卫星ATM交换网络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对卫星ATM网络信令系统的分析以及对IP/ATM融合技术的研究,同时结合ATM永久虚连接(PVC)方式的特点,重点对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进行设计与实现,从而达到IP网接入卫星ATM网络进行多媒体业务通信的目的。本文首先阐述研究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必要性以及IP网接入卫星ATM网络的关键问题;其次,介绍了ATM网络技术与IP/ATM融合技术,并对ATM网络信令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重点介绍了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方案——针对IP网络与卫星ATM网络的互联,设计了一套以太网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并将该信令与ATM-PVC信令形成对应关系,从而保证在网络控制中心(NCC)为用户建立PVC通信连接时,地面IP/ATM适配网关能够完成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与ATM-PVC信令之间的转换,实现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链路的建立与释放;第四,详细叙述了IP/ATM适配网关对PVC信令的收发处理和转换表的动态维护,及终端用户系统和NCC代理机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搭建演示验证系统,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能够实现链路的正常建立、维护和释放,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安卫涛[5](2011)在《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在首都北京协调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2010年7月,北京市调整了西城区、东城区的行政区划,将宣武区和崇文区分别合并入上述两个区内,形成了新的西城区和新的东城区,行政区划的改变必然带来政府政务专网的相应调整;另一方面,随着政务专网网络办公的不断深入,传输数据量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初期的网络容量设计和网络质量保证已经不能满足可预见未来内用户增长的需求。为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作者在研究了新西城政务专网现状、目前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分析后,结合目前运营商成熟的传送网络架构,分析比较了各种传送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后,一方面细化了用户级别,调整现有ATM网络节点分布,另一方面为新西城政务专网用户制定了一个以MSTP和ASON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优化方案。此方案对新西城的业务流向和带宽需求情况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可扩容性、可管理性,并控制实施的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经过改造的西城政务专网,将完全满足用户网络的带宽扩容需求,具备多种业务承载能力,QoS,专网具有良好的网络扩展性。
符艳[6](2011)在《DDN业务转网方案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新技术的更新和同质业务的替代,DDN(数字数据网)网络暴露出,不能适应数据业务的突发性要求、提供的业务速率低(N*64K)、网络建设投资、维护成本大以及无法适应面向客户的多业务需求等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也使得DDN业务下降迅速,进入业务衰退期。从目前陕西电信现有DDN网络情况来看,DDN网存在着设备老化、备件短缺、网管异常、网络组网缺陷、维护人员流失、资源利用率低等多项问题,愈来愈难以保证通信服务质量。此外,随着陕西电信“光进铜退”工作的大力推进,电缆网正逐步被光纤网络替代,铜缆资源面临退网,这给全网通过电缆接入的近90%的DDN用户租用的专线业务带来了影响。基于上述现状,为确保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以最小的代价通过转网、升速等手段将DDN业务移出,本论文从陕西电信DDN网络运营现状、业务迁移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选择论证、DDN网络迁移实施方案及效益评估四个方面入手进行DDN业务转网方案研究设计。通过对全省DDN网相关节点的实地调查,对全省DDN网的网络结构现状、维护管理现状、业务收入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设计了ATM网络融合DDN网以及传输网络融合DDN网两种方案,经过分析比较,确定出通过传输MSTP网络融合DDN网络的方案为最终的实施方案,使得现有DDN用户可以平滑过渡或者被整合在其他网络里,分阶段实现DDN业务和网络的收缩及闲置设备的退出。目前陕西电信已经在六个分公司实施了本论文提出的DDN业务迁移方案,由具备64K交叉能力的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传输设备承载2Mbit/s以下电路业务的传送需求,且为今后低速率用户电路的在线升速提供了条件。
崔宁[7](2011)在《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日益普及,企业对网络应用和内部信息交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企业对网络应用提出了高标准、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可用性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用户的这些需求,国内外宽带运营商都结合自身特点为其大企业客户构建了一个可管理的网络,即企业专网。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企业客户组建专网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多种组网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ATM网络组建企业客户专网的网络解决方案并列举了具体实例,同时对ATM网络专线运行质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采用所选网络方案的正确性。本文针对企业客户对专网业务宽带化、综合化、多样化的需求,结合北京联通现有DDN网络、IP网络、ATM网络进行了比较,最终确定了ATM网络承载企业客户专网的网络方案。本文还针对东城区政府组建专网的需求,从组网方式、接入方式、应用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制定了全面、具体的实施方案。本文还简单的介绍了北京联通ATM网络现状和用户接入侧光电转换器的网管调通情况。最后,本文针对数字东城专网业务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组网分析和电路测试,给出了相关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证明,ATM网络承载专网业务可以满足用户需求。数字东城专网的成功实施表明了所提网络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王虹[8](2010)在《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太网技术以其简单、良好的经济性、互通性和易用性等优势使其成为一种最流行的局域网技术,不论在办公室、家庭联网还是接入网方面都获得了广泛应用。本论文通过对现代企业专线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作为当前通信行业主流的专线接入方式—以太网专线具有突出的优势。论文首先经过对以太网专线的特点深入研究和分析后,分析对比了以太网接入和传统方式接入的优劣,得出的结论是以太网接入已经成为目前社会通信方式的主流趋势。然后通过总结各项技术优势,利用骨干ATM网络特性,结合目前ATM厂家提供的优势设备,提出了一种电信级以太网专线解决方案,即构建基于ATM网络的以太网专线,在该解决方案的构成与技术分析中,论文对构建专线网络实际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四个主要问题包括端到端的可靠性问题、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问题、运维管理集中化的问题和QoS功能的提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可实现性进行具体的分析,保证了建立基于ATM网络的以太网专线各项指标性能的可行性。考虑到骨干ATM网络本身的特点,在该方案中采用了若干关键技术,之后又简单介绍了该解决方案使用的几种业务模型,并且对这几种业务模型做了具体的实例列举。论文在最后结合了以上技术优势,依据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指导,详细介绍了实际应用中的两个实例,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效果说明了本解决方案的优势,得出了基于ATM网络的以太网专线具有广大市场价值空间的结论。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基于骨干ATM网络的以太网专线的实际应用方案,具备技术简单先进、可集中管理、可操作性强、维护简便和设备成熟等优势,最重要的是充分考虑了运营成本的投入,减少成本增加企业收入的同时,提高了网络的性能。相对其它技术先进但造价昂贵或者成本较低但技术落后的网络技术而言,本论文提出的方案是最优的大客户专线解决方案。
朱强[9](2011)在《民航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民航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的顺利完成,整个民航空管系统信息资源整合的局面已经逐渐形成。民航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承担起了民航空管系统已经将民航局空管局与全国七个地区空管局紧密相连,架设起了高速的网络系统。随着全国空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七个地区空管局下辖的空管分局(站)也有加入并使用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系统已运行了六年时间,随着空管业务量的持续增加,系统本身也急切需要增加和调优主干网络带宽,升级应用软件系统等。因此,结合目前国内民航空管系统实际情况,针对现有系统有待解决的问题,系统的升级改造建设势在必行。民航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二期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完善一期已经建成的以民航局空管局为核心,覆盖全国七个地区空管局的以ATM通信网为基础的高速网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系统,并且建设覆盖全国36个空管分局(站)的高速网络系统,部署现有应用软件系统,实现系统网络的扩展与应用的延伸,并进一步整合全国各地区空管局和空管分局(站)的信息系统资源。系统二期网络覆盖范围将扩展到全国7个地区空管局下辖的36个空管分局(站),实现民航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站)三级网络的互联互通。系统将接入各空管分局(站)现有的业务生产系统,为整个系统提供实时的一线生产数据,同时使空管分局(站)也能通过本系统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本文基于民航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现行运行状况,结合业务应用和发展趋势,制定了系统二期的升级改造方案,对如何平滑的将36个空管分局(站)引入整体系统做了详细的规划。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系统的现状、整体网络结构和实施升级改造的意义。第二章宽带通信异步传递模式,主要论述了异步传递模式的基本概念、网络性能、宽带交换技术、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第三章是论文的主题,详细介绍了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的设计方案,阐述了系统整体体系结构、内部逻辑结构、基础网络平台、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应用系统功能、软硬件平台选型和设备配置情况等。第四章是根据第三章的设计方案,具体针对网络体系建设而提出的实施方案,对具体建设实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从整体拓扑、接入节点拓扑、网络结构升级实施、与民航空管ATM数据网互联和IP地址、域名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详述。第五章结束语,重申了民航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的意义,并对项目的整体技术方案进行了总结。
郑芳只[10](2009)在《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是一个把空间和地面宽带通信融合于一体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卫星通信采用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把通信路由功能从地面设备转移到空间卫星上,从而使卫星系统的容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满足了用户多种业务的通信的需求。但由于业务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业务需要,针对其特点选择合理的传输方式。在传统的单播传输的基础上,随着近年来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业务的广泛需求,组播传输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针对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组播通信进行研究,设计出适用于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组播方案。深入研究IP技术与ATM技术的结合原理,并对现有的IP组播技术和卫星ATM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基于多媒体通信卫星的组播方案,主要包括组播方案的通信接口的设计、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的设计和组播地址解析原语的设计。同时,在仿真环境下实现一种基于组播方案的仿真系统,即视频聊天系统,其包括用户端、信关站和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验证了组播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卫星具有高带宽和大范围地理区域的广播特性,且利用多媒体通信卫星独特的星上处理能力,使得服务端到用户端只需要一跳传输的过程,避免了复杂的路由机制和路由瓶颈问题,从而减少了到达目的地址的处理延迟。仿真结果表明该组播方案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很大范围内提供组播数据,与地面网络组播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二、核心路由器ATM网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心路由器ATM网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1.2.1 流量工程概述 |
1.2.2 智慧标识网络概述 |
1.2.3 智慧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
1.2.4 未来网络流量工程研究概述 |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智慧标识网络及其流量工程概述 |
2.1 引言 |
2.2 SINET体系结构 |
2.2.1 基本模型 |
2.2.2 服务注册与解注册 |
2.2.3 服务查找、缓存与转发 |
2.3 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 |
2.3.1 优势分析 |
2.3.2 域内场景 |
2.3.3 域间场景 |
2.4 SINET架构实现域间流量工程方面的挑战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
3.1 引言 |
3.2 域间入流量控制研究现状 |
3.2.1 BGP协议在域间入流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2 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 |
3.2.3 相关研究概述 |
3.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
3.3.1 系统模型设计 |
3.3.2 入流量控制算法 |
3.4 原型系统测试 |
3.4.1 实现方式 |
3.5 测试结果分析 |
3.5.1 性能指标 |
3.5.2 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概述 |
4.2.1 现有Internet中的域间出流量控制 |
4.2.2 域间流量管理的自私性问题 |
4.2.3 纳什议价模型及其在网络领域的应用 |
4.3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
4.3.1 设计目标 |
4.3.2 系统模型与机制 |
4.3.3 模型复杂度分析 |
4.3.4 域间路径个数对协商收益的影响 |
4.4 原型系统与仿真测试 |
4.4.1 原型系统 |
4.4.2 仿真平台 |
4.5 实验结果 |
4.5.1 无缓存场景 |
4.5.2 有缓存场景 |
4.5.3 协商收益与谈判破裂点的关系 |
4.5.4 系统开销评估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与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概述 |
5.3 基于拉格朗日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
5.3.1 设计目标 |
5.3.2 网络模型 |
5.3.3 LOC策略、GOC策略和FC策略的定性对比 |
5.4 仿真测试 |
5.4.1 实验方法 |
5.4.2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智慧标识网络原型系统与仿真平台 |
6.1 引言 |
6.1.1 未来网络原型系统研究现状 |
6.1.2 SINET原型系统的演进 |
6.2 SINET原型系统的拓扑结构与配置信息 |
6.3 网络组件功能设计 |
6.3.1 资源管理器 |
6.3.2 边界路由器 |
6.3.3 域内路由器 |
6.3.4 服务器和客户端 |
6.4 原型系统性能测试 |
6.5 SINET仿真平台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SDN研究现状 |
1.2.2 IEEE802.15.4与ZIGBEE研究现状 |
1.2.3 基于SDN的WSN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研究 |
2.1 INTERNET相关研究 |
2.1.1 IP网络 |
2.1.2 ATM网络 |
2.1.3 MPLS网络 |
2.1.4 SDN及OPENFLOW |
2.2 WSN相关技术 |
2.2.1 WSN网络结构 |
2.2.2 IEEE802.15.4 |
2.2.3 ZIGBEE |
2.3 SDN-WISE |
2.4 本章小结 |
3 向量网架构研究 |
3.1 向量地址 |
3.2 向量转发 |
3.3 向量网架构 |
3.3.1 网络模型 |
3.3.2 网络控制面 |
3.3.3 向量网顶层网络架构 |
3.4 向量地址特性分析及WSN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向量转发的多路径传输及路径恢复算法 |
4.1 多路径传输 |
4.2 实验仿真与分析 |
4.3 路径恢复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向量网的VN-WSN构建算法 |
5.1 虚拟WSN |
5.2 VN-WSN构建模型 |
5.3 VN-WSN构建算法 |
5.4 实验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研究 |
6.1 SDN-WISE体系结构及缺点分析 |
6.1.1 SDN-WISE体系结构 |
6.1.2 SDN-WISE拓扑发现 |
6.1.3 SDN-WISE数据包结构 |
6.1.4 WISE FLOW TABLE结构 |
6.1.5 SDN-WISE优缺点分析 |
6.2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 |
6.3 实验仿真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国电信基础数据网(ATM/FR)网络演进方案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MPLS技术原理 |
2.1.1 MPLS基本概念 |
2.1.2 MPLS网络体系结构 |
2.1.3 MPLS关键技术 |
2.1.4 MPLS传输流程 |
2.2 MPLS VPN技术基础 |
2.2.1 MPLS VPN基本概念 |
2.2.2 MPLS VPN体系结构 |
2.2.3 MPLS L2 VPN |
2.3 PWE3技术 |
第三章 MPLS VPN网络VLL业务 |
3.1 VLL业务简介 |
3.2 VLL业务开放技术 |
3.3 VLL业务接入方案 |
3.3.1 直连MPLS VPN网络接入 |
3.3.2 跨城域网接入 |
3.4 VLL业务功能部署方案 |
3.4.1 点到点相同介质透传 |
3.4.2 点到点相异介质互联 |
第四章 演进方案研究 |
4.1 网络演进需求分析 |
4.1.1 现网网络结构 |
4.1.2 业务现状 |
4.1.3 在网用户需求分析 |
4.1.4 网络演进目标分析 |
4.1.5 功能及性能需求 |
4.2 演进方案分析 |
4.2.1 方案1——引入异种设备组网 |
4.2.2 方案2——将业务直接割接至MPLS VPN网络 |
4.2.3 网络演进总体方案对比 |
第五章 测试与总结 |
5.1 异种设备引入现网测试 |
5.2 异种设备PWI功能实验室验证测试 |
5.3 测试结果及局限性分析 |
5.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
1.1.1 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与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
1.1.2 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
1.2 IP网络可接入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
1.2.1 IP网络与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融合的必要性 |
1.2.2 IP网络接入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宽带多媒体ATM卫星通信系统相关的基础知识 |
2.1 ATM技术 |
2.1.1 ATM信元结构 |
2.1.2 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
2.1.3 ATM连接方式 |
2.2 IP与ATM融合技术 |
2.2.1 IP/ATM技术 |
2.2.2 局域网仿真(LANE) |
2.3 卫星ATM网络信令系统 |
2.3.1 ATM信令协议层 |
2.3.2 ATM信令系统原理 |
2.3.3 信令系统的QoS保证技术 |
第三章 IP网络接入的卫星ATM网络中PVC信令的设计 |
3.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概述及总体框架 |
3.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需求 |
3.3 IP网接入的卫星ATM网络PVC信令设计 |
3.3.1 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 |
3.3.2 卫星ATM-PVC信令 |
3.3.3 IP/ATM转换表 |
3.3.4 终端用户主机状态标识 |
3.4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交互总体流程 |
3.4.1 注册过程信令交互流程 |
3.4.2 PVC连接建立的信令交互流程 |
3.4.3 PVC连接拆除的信令交互流程 |
第四章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实现与验证 |
4.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实现 |
4.1.1 开发环境简介 |
4.1.2 地面终端用户系统与网络控制中心NCC代理机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设计 |
4.1.3 地面IP/ATM适配网关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设计 |
4.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验证 |
4.2.1 测试环境 |
4.2.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端到端PVC通信的测试验证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5)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传送网技术综述 |
2.1 ATM技术 |
2.1.1 ATM的QoS |
2.1.2 提供完善的流量整形 |
2.1.3 提供完善的流控机制 |
2.1.4 面向连接的技术 |
2.1.5 ATM虚电路技术 |
2.2 SDH技术 |
2.3 MSTP技术 |
2.3.1 MSTP技术的概念 |
2.3.2 MSTP技术的特点 |
2.3.3 MSTP的关键技术 |
2.4 ASON技术 |
2.4.1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功能结构 |
2.4.2 控制平台、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的交互 |
第三章 新西城政务专网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大客户组网现状 |
3.1.1 IP-VPN方式组建大客户专网 |
3.1.2 专线方式组建大客户专网 |
3.1.3 采用MSTP组建大客户专网 |
3.2 原西城宣武政务专网现状 |
3.2.1 原西城政务专网情况介绍 |
3.2.2 原宣武政务专网情况介绍 |
3.3 原西城宣武政务专网问题分析 |
3.3.1 ATM的困惑 |
3.3.2 原西城政务网急需解决的带宽无法满足问题 |
3.3.3 原西城政务网急需解决的业务安全的问题 |
3.3.4 原宣武政务网急需解决的带宽无法满足问题 |
3.3.5 原宣武政务网急需解决的接入点不足问题 |
第四章 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解决方案 |
4.1 北京联通智能光网络介绍 |
4.1.1 MSTP融合ASON技术介绍 |
4.1.2 目前网络情况介绍 |
4.2 原西城政务专网优化建设方案 |
4.2.1 原西城区街道建设方案 |
4.2.2 原西城居委会建设方案 |
4.3 原宣武政务专网优化建设方案 |
4.3.1 原宣武区街道建设方案 |
4.3.2 原宣武区居委会建设方案 |
4.4 优化前后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DDN业务转网方案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DDN网络转型研究与设计目标 |
1.2.2 方案研究和设计的技术要求 |
1.2.3 设计思路 |
1.3 论文内容的安排 |
第二章 陕西电信DDN网络现状分析 |
2.1 组网情况 |
2.2 网络资源概况 |
2.2.1 网络资源现状 |
2.3 网络运营现状 |
2.3.1 网络运行现状 |
2.3.2 网络资产现状 |
2.3.3 网络投入现状 |
2.4 DDN业务运营现状 |
2.4.1 客户群现状 |
2.4.2 业务收入现状 |
2.4.3 客户业务发展现状 |
2.5 小结 |
第三章 DDN业务转网的方案设计 |
3.1 DDN业务与网络发展现状及转网方案设计思路 |
3.1.1 DDN业务与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
3.1.2 DDN业务转网方案设计思路 |
3.2 ATM融合DDN网络方案设计 |
3.2.1 省ATM网络现状 |
3.2.2 ATM网络融合DDN方案设计 |
3.3 传输网络融合DDN网络方案设计 |
3.3.1 陕西电信传输网络现状 |
3.3.2 传输网络融合DDN方案设计 |
3.3.3 传输网络融合DDN最终方案设计 |
3.4 DDN业务转网方案比较分析 |
3.4.1 DDN业务转网可行性分析 |
3.4.2 两种方案设计比较 |
3.5 小结 |
第四章 DDN业务转网方案实施情况及性能评估 |
4.1 DDN网络优化及规模收缩 |
4.2 DDN业务转网方案实施进度情况 |
4.3 小结 |
第五章 转网效益及存在问题描述 |
5.1 DDN业务转网效益 |
5.2 DDN业务转网存在问题及不足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A |
附录B |
(7)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专网网络现状 |
1.3 目前企业客户专网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企业客户专网的组网方案 |
2.1 几种组网方案 |
2.1.1 IP-VPN方式 |
2.1.2 ATM方式 |
2.2 方案比较 |
2.3 基于ATM的企业客户专网组网方案 |
2.3.1 可行性分析 |
2.3.2 设计原则 |
2.3.3 系统结构 |
2.3.4 优势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东城专网方案 |
3.1 客户需求分析 |
3.1.1 网络现状 |
3.1.2 网络需求和目标 |
3.2 技术解决方案 |
3.2.1 用户具体情况 |
3.2.2 ATM网络优势 |
3.3 具体实施 |
3.3.1 组网结构 |
3.3.2 方案实施过程 |
3.4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3.5 方案实施概况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数字东城专网质量测试 |
4.1 测试平台 |
4.2 测试结果 |
4.2.1 对带宽问题的解释 |
4.2.2 具体测试结果如小黄庄卫生站 |
4.2.3 测试总结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专线业务的发展与现状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业务及技术 |
2.1 以太网专线的概念 |
2.2 以太网专线的基本技术要求 |
2.2.1 服务质量(QoS) |
2.2.2 电信级可靠性 |
2.2.3 网络安全 |
2.2.4 以太网的管理 |
2.3 以太网专线的承载网络 |
2.3.1 互联网承载以太网专线以及 MPLS-VPN 技术 |
2.3.2 IP over SDH 以及 MSTP 技术 |
2.3.3 IP over ATM 及其技术 |
2.3.4 IP over ATM 与 IP over SDH 比较 |
2.4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的优势 |
2.4.1 运营商网络利用率 |
2.4.2 以太网专线时延 |
2.4.3 用户组网灵活性 |
2.4.4 提供的 QoS 服务 |
第3章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解决方案 |
3.1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解决方案 |
3.1.1 解决方案简介 |
3.1.2 解决方案可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 |
3.2 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 |
3.2.1 802.1ah(PBB/MAC-in-MAC)框架体系 |
3.2.2 运营商骨干传输 PBT 技术 |
3.2.3 解决方案的业务模型 |
第4章 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的实际应用 |
4.1 吉林联通以太网专线大客户项目 |
4.1.1 吉林联通以太网专线大客户项目需求分析 |
4.1.2 采用电信级以太网专线解决方案 |
4.2 A 市电信专线业务网改造项目 |
4.2.1 A 市电信专线业务网现状及问题 |
4.2.2 A 市电信专线业务网改造方案 |
4.2.3 A 市电信专线业务网改造后的收入分析 |
第5章 结束语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民航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整体网络结构 |
1.3 实施系统升级改造的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异步传递模式基础 |
2.1 异步传递模式的基本概念 |
2.2 ATM网络性能 |
2.2.1 时间透明性 |
2.2.2 信息透明性 |
2.3 ATM宽带交换技术 |
2.3.1 ATM交换原理 |
2.3.2 ATM交换的设计需求 |
2.3.3 基本交换模块概述 |
2.3.4 排队原理 |
2.3.5 性能分析 |
2.4 ATM网络的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
2.4.1 ATM网络中的拥塞 |
2.4.2 ATM网络中业务量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设计方案 |
3.1 概述 |
3.2 系统整体体系结构 |
3.3 系统内部逻辑结构 |
3.4 基础网络平台 |
3.4.1 网络架构设计 |
3.4.2 路由设计 |
3.4.3 IP地址及VLAN设计 |
3.4.4 远程移动办公网络 |
3.4.5 系统网络架构 |
3.5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
3.5.1 边界安全及链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 |
3.5.2 实时监控体系建设 |
3.5.3 安全集中管理体系建设 |
3.5.4 数据灾难备份恢复体系建设 |
3.5.5 信息安全服务 |
3.6 应用系统功能 |
3.6.1 GNSS完好性信息引接显示子系统 |
3.6.2 办公自动化子系统 |
3.6.3 管制员信息管理子系统 |
3.6.4 分布式消息通信子系统 |
3.6.5 用户与安全管理子系统 |
3.6.6 生产统计子系统 |
3.6.7 运行管理中心办公子系统 |
3.7 软硬件平台选型 |
3.7.1 软硬件现状 |
3.7.2 服务器(硬件)选型 |
3.7.3 数据库选型 |
3.8 设备配置情况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
4.1 实施背景 |
4.2 建设需求分析 |
4.2.1 建设范围 |
4.2.2 中继电路 |
4.2.3 基本业务 |
4.3 网络系统设计 |
4.3.1 整体拓扑 |
4.3.2 空管分局(站)接入节点拓扑 |
4.3.3 网络结构升级实施 |
4.3.4 与民航空管ATM数据网互联 |
4.3.5 IP地址规划实施 |
4.3.6 域名规划实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术语缩写 |
致谢 |
(10)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结构 |
2.3 技术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分析与设计 |
3.1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方案需求分析 |
3.1.1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需求 |
3.2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方案的设计思路 |
3.2.1 IP组播的研究 |
3.2.2 IP over ATM方案的研究 |
3.2.3 IP组播与ATM技术的研究 |
3.3 组播方案的系统结构的设计 |
3.3.1 用户端的设计 |
3.3.2 MARS服务器的设计 |
3.3.3 信关站设计 |
3.3.4 ATM交换机 |
3.4 组播方案的工作流程的设计 |
3.5 组播方案的通信接口的设计 |
3.5.1 用户端与信关站接口设计 |
3.5.2 信关站与ATM交换机接口设计 |
3.5.3 信关站与MARS服务器接口设计 |
3.6 MARS原语的设计 |
3.6.1 MARS原语的作用 |
3.6.2 MARS_Request原语格式的设计 |
3.6.3 MARS_Multi和MARS_Nak原语格式的设计 |
3.6.4 MARS_Join和MARS_Leave原语格式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实现与测试 |
4.1 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仿真系统的设计 |
4.2 用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4.2.1 用户端的工作流程的设计 |
4.2.2 功能模块实现 |
4.3 MARS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4.3.1 MARS服务器工作流程的设计 |
4.3.2 MARS服务器实现 |
4.4 信关站的设计与实现 |
4.4.1 功能模块的设计 |
4.4.2 信关站的实现 |
4.5 基于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测试 |
4.5.1 测试环境 |
4.5.2 测试过程 |
4.5.3 测试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核心路由器ATM网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D]. 李佳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D]. 赵建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中国电信基础数据网(ATM/FR)网络演进方案研究与实践[D]. 王占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4]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D]. 薛倩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5]新西城政务专网优化方案的研究[D]. 安卫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6]DDN业务转网方案研究与实现[D]. 符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7]企业客户组网技术的研究与选型[D]. 崔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8]电信级以太网专线研究及应用[D]. 王虹. 吉林大学, 2010(05)
- [9]民航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设计研究[D]. 朱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5)
- [10]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D]. 郑芳只. 东北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