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路票价为什么要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刘琼,孙小慧,左志[1](2021)在《考虑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高速铁路票价定价策略的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迅猛发展,高铁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而其合理的票价定价是居民选择高铁作为出行方式的重要前提,并能为铁路的运营收益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回顾了我国铁路票价定价的历史沿革,对国内外学者在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和票价定价策略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总结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对高速铁路的研究案例多集中在东部高铁密集的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或中小尺度的高铁线路。本研究基于国内现有的票价定价策略,并借鉴国外的票价优惠政策,提出了建立高速铁路市场化定价机制、采取差异化的定价体系、实施丰富的优惠政策、建立预售期和折扣率关联的多元化定价策略,以期为铁路票价制定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一晨[2](2021)在《考虑旅客购票选择行为的高铁多阶段票额票价综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高铁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高铁发展已进入网络化阶段,旅客的出行需求得到了进一步满足,出行选择也不断丰富。然而由于客流需求的复杂性与波动性,现阶段固定的票额分配与票价制定策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客票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成为了阻碍高铁运营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本文从旅客选择行为入手,在同OD多列车出行选择中,通过构建仿真流程引导旅客进行二次选择,研究各OD上票额与票价的组合优化方法,建立多阶段票额票价综合优化模型,提出客流调整算法对票额票价初始方案进行调整优化,通过算例进行验证。本文具体工作如下:首先,从旅客的购票选择行为入手,根据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归纳总结票额分配和票价调整的现有方法,指出现阶段票额分配及票价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预售期内多阶段票额票价调整理论内容。其次,以一段时间内高铁客流规律为依据,通过仿真得到高铁各OD随机需求的方法,最后建立了旅客购票行为仿真流程,从旅客实际角度出发,实现了对动态客流的二次分配。以旅客的购票选择行为为基础,以铁路部门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多阶段票额分配及票价优化模型。根据模型特点,选择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并对算法的选择过程进行改进,提出适合多阶段预售期的客流动态调整算法,对剩余客流进行动态调整。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利用建立的综合优化模型,得到随机客流需求下的票额分配及票价调整计划。将未进行客流调整的方案设为对照组,对综合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为铁路部门制定票额分配及票价调整方案提供一定的建议。
孙佳政[3](2021)在《基于耦合协调理论的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作为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一环,能够充分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有效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供旅客选择的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多,高速铁路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运营管理方面,我国铁路现有固定单一定价机制已经不能充分发挥高速铁路的社会效用,无法满足交通运输复合系统中各个主体效益协调提升的要求。因此,针对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总结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理论,分析我国高速铁路运输价格特点、价值属性及影响因素,阐述我国高速铁路定价机制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旅客出行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旅客异质性以及出行影响因素。概述交通运输复合系统、累积前景理论以及耦合协调理论主要特征。其次,对高速铁路旅客市场进行分析,结合旅客特点选择密度聚类法细分旅客市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构建考虑时间效用、经济效用以及舒适度效用的旅客多元决策模型。以模型需求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结合问卷结果验证模型准确性。然后,围绕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的制定问题,阐述耦合协调理论指标的选取原则,以交通运输复合系统主体为分类标准,选取交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指标,构建以交通运输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最大为目标的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模型,并设计基于Halton序列的蝙蝠算法求解。最后,以京津城际通道内运行的高速铁路为例,提出在竞争环境下的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方案。案例结果表明: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实施后,高峰、中峰和低峰时段交通运输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别提升了3.21%、6.43%和10.62%。结合实际情况对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
董乐谦[4](2021)在《考虑竞争关系的高铁列车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联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速铁路路网规模飞速发展,高铁旅客运输因其运量大、票价相对较低及出行便捷等特点成为我国旅客中长途出行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随着运输行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速铁路旅客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铁旅客运输定价策略及列车开行方案的合理制定是提高铁路企业运营效益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列车开行方案作为旅客运输组织的核心,其合理程度决定了铁路运营企业的运营效益及服务水平的高低。自2016年国家发改委放开高铁票价后,铁路客票差异定价与列车开行方案的联合优化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方向。同时,客流分配又为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的核心部分,客流分配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劣。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采用更贴合实际的客流分配方法,考虑运输市场中其他交通方式的影响,对列车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进行联合优化,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本文首先研究构建了考虑竞争关系的高铁服务网络,并在该网络的基础上对旅客的出行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旅客广义出行效用函数。而后从时空角度分别对客流分配方法进行了研究。空间维度指的是将旅客而分配到不同出行路径上,即客流的分配策略,是对旅客的出行选择行为进行刻画;时间维度指的是以某种加载顺序来对旅客进行售票,即客流的加载策略,是对旅客占用运输资源的先后顺序进行刻画。本文提出了不同客流分配策略及客流加载策略并将其组合成不同的客流分配方法,结合案例分析了其作用效果,以找到一种更贴合实际情况的客流分配方法。(2)在所得到的客流分配方法的基础上,将客流分配作为开行方案的反馈环节,采用备选集的思想,构建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而后考虑了运输市场中其他交通方式的影响,构建了考虑竞争关系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双层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为以高铁收益最大化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下层模型为以旅客总出行成本最小化的客流分配模型,并针对该模型设计了混合算法对其进行求解,混合算法包括粒子群算法及MSA算法。最后通过设计算例来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3)为更好的提升高铁在旅客运输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运输效益,本文引入对出行路径的差异定价,提出了基于客流分布的差异定价理论并建立了基于差异定价的随机用户均衡客流分配模型。将该客流分配模型与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相结合,构建了考虑竞争关系的列车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联合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混合算法对其进行求解。通过设计算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对模型中关键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最后以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为例,对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为适应市场化环境下的高铁开行方案优化提供参考。图19幅,表54个,参考文献79篇。
尹胜男[5](2021)在《基于客流分配的高速铁路票价调整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铁时代新征程的到来,高铁票价单一,客运收益率低,区段客流不均衡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为了充分发挥票价的客流引导作用,缓解区段列车间客座率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减少运力资源的浪费,本文通过对影响旅客选择出行方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参考交通流理论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基于客流分配的高速铁路票价调整策略,并对调整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借此期望能够有效地缓解客流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从票价制定、旅客广义出行费用、票价模型以及票价对客流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既有文献的可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实现方法。(2)对国内外票价定价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参考民航、公路运输等不同运输方式的定价方法,基于此对我国高速铁路定价现状及现存问题进行总结,以此推出我国高铁票价改革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3)以客运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提出基于客流分配的票价调整策略,从影响旅客出行行为的因素入手,构建涵盖以下四项指标的广义出行费用函数,分别是经济指标、快速性指标、便捷性指标和舒适性指标。综合考虑票价制定的利益相关者,在兼顾高铁客运管理部门收益最大化和出行旅客广益费用最小化的前提下,构建票价调整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规划依据票价调整策略建立客运收益最大化的线性规划模型,下层规划利用区段不同列车间的竞合关系制定随机用户均衡分配(SUE)模型,同时采用基于改进Logit分配模型的相继平均算法(MSA)进行求解。结合算例进行验证该票价调整策略能否实现有效地平衡区段客流、降低旅客出行成本和提高客运收益的三重目标。(4)为了进一步优化区段客流的均衡效果,本文以不同客座率区间为目标提出了考虑客座率均衡的票价调整策略,依据区段客流的平均客座率情况制定了三种客座率区间,构建了兼顾实现客座率目标区间和旅客广义出行费用最小化的双层规划模型;设计了基于MSA算法的票价调整算法进行求解。在求解过程中为了对比票价调整幅度对结果的影响,设计了两种票价调整方案。算例表明,票价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在票价调整幅度方面、上调与下调幅度差值方面进行调整引导。
姜春阳[6](2021)在《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逐年增加,为增强运输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保障。旅客在选乘高铁列车时,对不同席别的需求有所差异,同时高铁票价的调整也会影响旅客出行的选择。一个合理的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有利于提升旅客对运输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铁路运输部门高效完成旅客运输任务。列车票价的调整和编组内容的改变影响着需求的变化,在“按流开车”的基础上确定高速铁路列车的开行方案。目前列车开行方案符合大部分旅客的出行需求。但是,由于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使一部分旅客的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次,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旅客对票价和席别的选择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文针对席别和票价对旅客出行选择的影响,对高铁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优化研究。以铁路运输部门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考虑列车运输收益、列车的编组内容和票价等,建立了数学优化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对列车开行方案、席别属性以及票价调整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对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和动态定价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根据列车开行方案制定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原则,确定用Logit价格反应函数来描述票价与客流需求之间的关系。(2)固定价格下考虑席别类型的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在采用灵活编组的条件下,建立了以铁路运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席别利用率、列车编组辆数等为约束的优化模型,从而满足旅客对不同席别的出行需求。(3)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以固定价格的模型为基础,构造高铁票价不同区段的Logit价格反应函数,建立了以铁路运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票价浮动限制、席别利用率、列车编组辆数等为约束的优化模型。(4)根据建立模型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并对算法中的关键步骤以及流程进行说明。最后以兰张铁路为例对本文设计的算法和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所得方案不仅能提高铁路运输收益,还能更好地满足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文略[7](2021)在《基于收益管理理论的高速铁路动态定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在运行里程和运营规模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解决了一部分铁路出行旅客无座可选的问题。然而现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地域性需求存在差异,旅客对列车选择的倾向性有很大不同,在某些时段,列车的运能利用率较低,制约了铁路企业的收益。本文针对票价制定方面存在的不足,引入收益管理理论,研究了动态定价问题,利用价格的杠杆作用,旨在提高高速铁路客运收益,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详细介绍收益管理的核心理论,梳理动态定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为构建高速铁路动态定价模型奠定基础,着重分析了收益管理应用到航空和铁路的异同,分析了收益管理应用到铁路客运的可行性;分析了运输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客运机制定价现状,以运输供需理论为基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铁路供给、旅客需求和市场收益的关系,指出合理的定价策略能够有效缓解铁路供需之间的矛盾;阐释了个人属性、出行特性和列车特性对旅客出行选择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设计了适合高铁线路出行旅客的显示性偏好调查(RP)和陈述性偏好调查(SP)相结合的调查问卷,对旅客的个人属性、出行特性以及平行车次特性进行了分水平调查问卷,深入研究了旅客出行选择机理,分析了所得数据的合理性,通过数据证实了旅客之间的差异性。不同旅客选择偏好存在差异,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票价、发车时段、运行时间和舒适度等方面,不同旅客的选择偏好共同决定了铁路出行需求;分析了动态定价过程,构建了需求函数,提出了考虑供需匹配的需求函数修正方法,建立了基于收益管理的多车次动态定价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旅客在选择出行列车时可能存在的转移情况,并对转移概率的求解做了详细介绍,在预售期内需求决定价格,价格预测需求,最大化铁路企业的收益,分析了该问题的求解过程,利用人工蜂群算法求解该模型;最后,以高铁线路上历史预售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两列列车在运用本文构建的模型后最优客票价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以往单一票价相比,所提方案适用于宝兰高铁的客流,提高了铁路企业的总收益,相比单一票价模式下提高了16.92%,收益增加效果明显。
甄蒙[8](2020)在《高铁动卧列车票价浮动收益贡献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铁动车组列车票价管理权限的放开,高铁动卧率先实行多级浮动票价管理体系,尝试以市场为导向的铁路运输企业自主定价票价管理模式,为铁路运输企业带来了显着效益提升。基于价格-需求理论,构建票价浮动策略对收益增长贡献度模型,并以具体的列车产品为例,进行票价浮动策略的收益增长贡献度实证测算,为票价浮动管理提供量化评价手段及决策技术支撑。
李旭峰,杨向飞,王英娇[9](2020)在《基于客运市场旅客细分的高速铁路差异化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运输市场的需求灵活地调整票价,制定合理的票价体系,完善高速铁路票价机制,有利于发挥高速铁路运输的优势。选取宝兰客运专线票价的优化调整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客运市场旅客细分理论,将高速铁路不同旅客群体细分为商务型、公务型、通勤型、工学型、休闲型、潜在型旅客6大群体,基于客运市场旅客细分和高速铁路客运产品等级划分,构建高速铁路差异化定价多阶段双层规划模型,采用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实证分析宝兰客运专线票价调整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种类旅客的最优票价调整对策可以提升高速铁路运营的收益,同时更能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
苏慧超[10](2020)在《基于收益管理的高速铁路列车票价与票额协同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铁路运营管理方面,相对单一、滞后的定价体系以及固定不变的票额分配方案会削弱高速铁路运输的竞争力。一方面,预售期内静态的票价与固定的票额分配无法调动客运市场的活力,不利于潜在收益的挖掘;另一方面,相同OD间同等级列车票价相同,没有体现出发车时刻、旅行时间等差异,无差异的票额分配没有起到调节客流的作用,易出现客流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也不利于总体收益的提升。本文从当前高速铁路定价和票额分配的局限性出发,基于收益管理理论,对票价和票额协同优化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上述两种情形,分别构建基于预售期客流分布特点的单列车票价与票额动态调整模型和基于列车差异性的多列车票价和票额协同优化模型,并对模型求解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总结了收益管理的适用性条件和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从基于价格和数量的两种控制策略探讨高速铁路引入收益管理的可行路径。把定价和票额分配问题抽象化,明确优化的目标,确定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了不同情境下的票价和票额分配优化的一般模型,形成问题的理论框架。随后,针对预售期内客流分布的特点,以单列车为例,对预售期内的票价和票额动态调整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预售期不同时段内客流需求的强弱,对初始票价进行调整,并确定票额分配方案。以列车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粒子群算法被用来求解该模型。数值算例表明,结合不同时段内客流分布特点的票价和票额动态调整方案可以提升列车收益,提高上座率;在运输能力没有饱和前,票价调整能够有效地提升收益。此外,对于需求波动较为明显的客运市场,收益提升的效果会更加显着。最后,对于同一OD间、同等级列车无差异的票价及票额分配问题,重点考虑列车在旅行时间、发车时刻等服务属性方面存在的差异,为不同列车制定差异化的票价以及与之匹配的票额。综合考虑运输企业和旅客双方的利益,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并对模型求解。数值算例表明,基于列车差异性的多列车票价和票额优化方案可以在提升运输收益的同时,减少旅客的出行成本,提升整体的效益。对于客流需求旺盛的区段,采用优化方案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共含图23幅,表23个,参考文献70篇
二、铁路票价为什么要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票价为什么要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高速铁路票价定价策略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铁路票价发展历程及现状 |
1.1 我国铁路票价制定发展历程 |
1.2 我国铁路票价制定现状 |
2 国内外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及铁路票价定价策略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内容分析 |
2.2 国内外交通票价定价策略的研究内容分析 |
2.3 小结 |
3 结语 |
(2)考虑旅客购票选择行为的高铁多阶段票额票价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高速铁路票额分配及票价调整相关理论 |
2.1 高速铁路票额分配理论及现状 |
2.1.1 票额分配流程与原则 |
2.1.2 票额分配策略 |
2.1.3 高速铁路客票动态信息调整方法 |
2.1.4 现有客票分配理论不足 |
2.2 高速铁路票价制定理论 |
2.2.1 高速铁路定价影响因素 |
2.2.2 我国高铁定价基本方法 |
2.2.3 国内外高铁票价对比 |
2.3 预售期内多阶段票额票价调整理论 |
2.3.1 预售期阶段划分 |
2.3.2 高速铁路票额与票价综合调整 |
2.4 本章小结 |
3 考虑旅客二次选择的高铁购票行为分析 |
3.1 影响旅客购票选择因素 |
3.1.1 社会环境 |
3.1.2 旅客自身属性 |
3.1.3 客运产品属性 |
3.2 旅客购票行为分析 |
3.2.1 旅客购票过程 |
3.2.2 旅客购票可选方案 |
3.2.3 旅客购票费用 |
3.3 旅客购票行为仿真流程 |
3.3.1 初始客流需求生成 |
3.3.2 旅客购票动态决策 |
3.3.3 客流需求动态调整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旅客购票选择的高铁票额票价综合优化 |
4.1 优化问题描述 |
4.1.1 前提假设 |
4.1.2 优化流程描述 |
4.1.3 相关符号说明 |
4.2 综合调整模型构建 |
4.2.1 考虑随机误差需求的模型构建 |
4.2.2 多阶段票额分配及票价调整模型 |
4.3 模型求解及方案优化算法 |
4.3.1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3.2 高铁换乘方案求解算法 |
4.3.3 客流动态反馈调整算法 |
4.4 小结 |
5 高铁票额分配及票价调整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计算结果展示 |
5.2.1 各阶段初始分配方案 |
5.2.2 各阶段客流动态调整方案 |
5.3 结果分析 |
5.3.1 上座率与客流满足率分析 |
5.3.2 平行列车票价与客流调整情况 |
5.3.3 期望收益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各阶段参数取值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耦合协调理论的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铁路分时定价研究 |
1.2.2 旅客出行行为研究 |
1.2.3 耦合协调理论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理论分析 |
2.1 高速铁路定价理论分析 |
2.1.1 运输价格的定义和特点 |
2.1.2 铁路运输产品价值属性 |
2.1.3 铁路运输产品定价影响因素 |
2.1.4 我国高速铁路定价机制及问题分析 |
2.2 旅客出行行为分析 |
2.2.1 异质性旅客分析 |
2.2.2 影响旅客出行决策的因素分析 |
2.3 理论基础分析 |
2.3.1 交通运输复合系统定义 |
2.3.2 累积前景理论 |
2.3.3 耦合协调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旅客出行行为分析以及决策模型构建 |
3.1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旅客市场分析 |
3.1.1 旅客市场分析 |
3.1.2 基于旅客市场的聚类分析 |
3.2 效用模型构建 |
3.2.1 旅客出行决策模型构建思路分析 |
3.2.2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效用模型 |
3.2.3 旅客综合感知效用模型 |
3.3 决策模型构建 |
3.3.1 模型构建 |
3.3.2 约束条件 |
3.4 京津城际旅客出行决策案例分析 |
3.4.1 调查问卷设计 |
3.4.2 调查问卷发放 |
3.4.3 问卷调查结果 |
3.4.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耦合协调理论的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模型 |
4.1 交通运输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
4.1.1 交通运输复合系统效益分析 |
4.1.2 效益指标选取原则 |
4.1.3 交通运输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指标选择 |
4.2 交通运输复合系统效益函数构建 |
4.2.1 交通效益 |
4.2.2 经济效益 |
4.2.3 环境效益 |
4.2.4 权重确定 |
4.3 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模型构建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3.3 耦合协调度评判标准 |
4.4 蝙蝠算法 |
4.4.1 算法简介 |
4.4.2 算法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概述 |
5.2 京津城际基础数据分析 |
5.2.1 客流数据分析 |
5.2.2 耦合协调基度基础数据分析 |
5.3 研究结论 |
5.3.1 研究结果分析 |
5.3.2 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实施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考虑竞争关系的高铁列车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联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开行方案研究综述 |
1.2.2 客流分配研究综述 |
1.2.3 差异定价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考虑竞争关系的高铁服务网络构建与客流分配 |
2.1 考虑竞争关系的高铁服务网络构建 |
2.2 考虑竞争关系的旅客广义出行效用函数 |
2.2.1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2.2.2 旅客广义出行效用函数的构建 |
2.3 基于考虑竞争关系的高铁服务网络的客流分配方法 |
2.3.1 客流分配策略 |
2.3.2 客流加载策略 |
2.3.3 客流分配方法的作用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3 考虑竞争关系的列车开行方案设计方法 |
3.1 问题描述 |
3.2 考虑竞争关系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
3.2.1 高铁列车开行方案影响因素及设计流程 |
3.2.2 模型基本假设及参数变量符号说明 |
3.2.3 考虑竞争关系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
3.3 求解算法 |
3.3.1 求解算法流程及步骤 |
3.3.2 算法关键部分 |
3.4 算例——模型有效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竞争关系的列车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联合优化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考虑竞争关系的列车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联合优化模型 |
4.2.1 基于差异定价的随机用户均衡客流分配方法 |
4.2.2 考虑竞争关系的列车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联合优化模型 |
4.3 考虑竞争关系的列车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联合优化求解算法 |
4.3.1 基于差异定价的MSA算法 |
4.3.2 考虑竞争关系的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联合决策算法 |
4.4 算例验证及实例分析 |
4.4.1 算例验证 |
4.4.2 灵敏度分析 |
4.4.3 实际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性工作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客流分配的高速铁路票价调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既有研究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高速铁路票价定价理论研究 |
2.1 国外高铁票价定价方法分析 |
2.1.1 定价策略 |
2.1.2 国外高铁票价理论 |
2.2 国内其他运输方式旅客票价定价方法分析 |
2.2.1 民航运输票价定价方法 |
2.2.2 公路运输票价定价方法 |
2.3 我国高速铁路定价现状、存在问题和启示 |
2.3.1 我国高速铁路定价现状 |
2.3.2 定价现状存在的问题 |
2.3.3 票价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2.3.4 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客流分配的高铁票价调整策略 |
3.1 基于旅客出行行为分析的广义费用研究 |
3.1.1 广义费用概述 |
3.1.2 广义费用模型构建 |
3.2 交通量与客流分配 |
3.2.1 交通量与客流分配概述 |
3.2.2 交通量分配的基本方法 |
3.3 票价调整的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
3.3.1 双层规划模型介绍 |
3.3.2 符号定义 |
3.3.3 模型构建 |
3.4 双层规划求解算法 |
3.4.1 票价调整策略 |
3.4.2 SUE模型解的唯一性证明 |
3.4.3 求解算法设计 |
3.5 案例分析 |
3.5.1 案例描述及求解 |
3.5.2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考虑客座率均衡的票价调整策略 |
4.1 客座率区间设置 |
4.2 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
4.2.1 模型介绍 |
4.2.2 模型构建 |
4.3 算法设计 |
4.3.1 票价调整策略 |
4.3.2 算法设计 |
4.4 结果分析 |
4.4.1 方案一 |
4.4.2 方案二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5.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
1.2.2 列车席别属性分析 |
1.2.3 列车票价调整分析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相关问题的分析 |
2.1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基本理论 |
2.1.1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概述 |
2.1.2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 |
2.1.3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 |
2.2 我国高铁票价体系分析 |
2.2.1 我国高铁客票定价机制 |
2.2.2 我国高铁多元化客票体系分析 |
2.3 动态定价基本理论 |
2.3.1 动态定价概述 |
2.3.2 我国高铁应用动态定价的可行性分析 |
2.3.3 价格反应函数 |
2.4 遗传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固定价格下考虑席别类型的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
3.1 问题分析 |
3.1.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3.1.2 参数及变量 |
3.2 数学模型 |
3.2.1 目标函数 |
3.2.2 约束条件 |
3.3 算法设计 |
3.3.1 关键步骤 |
3.3.2 算法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 |
4.1 问题分析 |
4.1.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4.1.2 参数及变量 |
4.2 数学模型 |
4.2.1 Logit价格反应函数 |
4.2.2 目标函数 |
4.2.3 约束条件 |
4.3 算法设计 |
4.3.1 关键步骤 |
4.3.2 算法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参数设置 |
5.3 模型求解 |
5.3.1 固定价格下考虑席别类型的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
5.3.2 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6.2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收益管理理论的高速铁路动态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收益管理理论及模型 |
2.1 收益管理理论 |
2.1.1 收益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收益管理的核心 |
2.1.3 收益管理的研究内容 |
2.2 基于收益管理的客票动态定价研究方法 |
2.3 高速铁路实施收益管理定价的理论分析 |
2.3.1 航空业和高速铁路实施收益管理的分析 |
2.3.2 我国高铁应用收益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运输价格分析及旅客出行行为的研究 |
3.1 运输价格影响因素及客运机制定价现状 |
3.1.1 高速铁路运输价格的影响因素 |
3.1.2 既有高铁客运机制定价现状 |
3.2 旅客出行因素分析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3.1 旅客个人属性及水平 |
3.3.2 旅客出行特性及水平 |
3.3.3 同一区段内车次特性及水平 |
3.3.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动态定价模型的构建 |
4.1 高速铁路列车动态定价分析 |
4.2 需求函数的构建 |
4.3 基于供需平衡的客流需求修正 |
4.3.1 计算客流转移概率 |
4.3.2 需求函数的修正 |
4.4 平行车次动态定价模型的构建 |
4.4.1 基本假设及符号说明 |
4.4.2 动态定价模型 |
4.5 动态定价模型的求解 |
4.5.1 动态定价模型求解过程分析 |
4.5.2 动态定价模型求解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参数标定及数据说明 |
5.2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5.2.1 算法收敛性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及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高铁动卧列车票价浮动收益贡献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动卧客流分析 |
2.1 特征分析 |
2.2 需求分析 |
2.2.1 客流高峰期价格对需求的影响 |
2.2.2 客流非高峰期价格对需求的影响 |
3 动卧票价浮动实践 |
3.1 票价浮动执行方案 |
3.1.1 动卧列车分档票价体系架构 |
3.1.2 动卧列车执行票价浮动方案 |
3.2 票价浮动执行效果 |
4 动卧票价浮动收益贡献度测算 |
4.1 模型 |
4.2 测算 |
5 结论与展望 |
(9)基于客运市场旅客细分的高速铁路差异化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速铁路差异化定价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
1.1 票价优化调整分析 |
1.2 客运市场旅客细分 |
1.3 高速铁路差异化定价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
1.3.1 第一阶段 |
1.3.2 第二阶段 |
2 实例分析 |
2.1 第一阶段计算分析 |
2.1.1 广义出行费用计算 |
2.1.2 优化票价计算 |
2.2 第二阶段计算分析 |
2.2.1 高速铁路客运产品等级 |
2.2.2 优化票价计算 |
3 研究结论 |
(10)基于收益管理的高速铁路列车票价与票额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收益管理理论 |
2.1.1 收益管理相关核心理论 |
2.1.2 关键技术 |
2.1.3 收益管理的适用性条件 |
2.2 旅客出行行为理论 |
2.2.1 影响因素分析 |
2.2.2 旅客出行选择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收益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3.1 高速铁路客票定价及售票组织存在的问题 |
3.1.1 票价制定 |
3.1.2 票额分配 |
3.2 收益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环境因素 |
3.2.2 高速铁路运输特点 |
3.3 高速铁路定价和票额管理问题分析与建模 |
3.3.1 问题分析 |
3.3.2 客票定价问题建模 |
3.3.3 票额管理问题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客流分布特点的单列车票价与票额动态调整研究 |
4.1 旅客购票行为分析 |
4.1.1 预售期内购票规律 |
4.1.2 旅客购票决策过程 |
4.2 模型构建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模型符号 |
4.2.3 客流需求 |
4.2.4 目标函数 |
4.2.5 约束条件 |
4.2.6 优化模型 |
4.3 求解算法 |
4.4 数值算例 |
4.5 灵敏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列车差异性的多列车票价与票额协同优化研究 |
5.1 差异性分析 |
5.1.1 旅客差异性分析 |
5.1.2 列车差异性分析 |
5.2 模型构建 |
5.2.1 基本假设 |
5.2.2 模型符号 |
5.2.3 客流需求 |
5.2.4 目标函数 |
5.2.5 约束条件 |
5.2.6 优化模型 |
5.3 数值算例 |
5.3.1 列车收益 |
5.3.2 整体效益 |
5.3.3 席位能力利用率 |
5.4 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铁路票价为什么要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高速铁路票价定价策略的研究综述[A]. 刘琼,孙小慧,左志. 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WTC2021)论文集(上), 2021
- [2]考虑旅客购票选择行为的高铁多阶段票额票价综合研究[D]. 王一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耦合协调理论的高速铁路多席别分时定价策略研究[D]. 孙佳政.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考虑竞争关系的高铁列车开行方案与差异定价联合优化研究[D]. 董乐谦.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基于客流分配的高速铁路票价调整策略研究[D]. 尹胜男.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高速铁路列车客票定价和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研究[D]. 姜春阳.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7]基于收益管理理论的高速铁路动态定价问题研究[D]. 文略.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8]高铁动卧列车票价浮动收益贡献度分析[J]. 甄蒙. 中国铁路, 2020(10)
- [9]基于客运市场旅客细分的高速铁路差异化定价研究[J]. 李旭峰,杨向飞,王英娇.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0(08)
- [10]基于收益管理的高速铁路列车票价与票额协同优化研究[D]. 苏慧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