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出版

《中国美术史》出版

一、《中国美术史》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明[1](2021)在《中日美术交流背景下郑昶美术思想再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一、20世纪初中日美术交流甲午战争后,中国全面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促使中日美术交流,相似的文化背景及便利的交通使中日的交流日益频繁。甲午后,日本政府信心膨胀,意图做东亚的"领头羊",外交政策上主张"脱亚入欧";中国方面,孙中山、袁世凯等政治人物也在利用日本政府达成自己的政治诉求,但如陈振濂先生所说:"民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某种‘友好’‘真诚’的品格。"[1]

项祎[2](2021)在《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子云先生是我国倡导西北艺术文物考古第一人。由他发起并建议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所以说,他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他也是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的先行者,是提议建立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经三十年不懈努力终成不朽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首先论述王子云先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既是概述王子云先生的学术转折也是对于他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背景和目的的一种分析。首先王子云先生是从新文化运动思潮中走出的具有求变思想的艺术青年,他是艺术实践者出身,经历过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习、西画学习,到欧洲又学习了雕塑艺术。在海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中西视野,也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遗存流失海外的现状。同时王子云先生在开始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是处于国难当头时期的一种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的一种保护和调查的一种文化责任。为此他呈书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一大壮举,这个历时四年跨越五省的考察团对于民族文化调查保护艺术遗存意义重大,对于那些至今已经无存的艺术文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的巨大成就。进入到雕塑史研究的考察部分,同时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思想体系的一个形成过程。王子云先生在考察中的考察方法既具有他自身的审美解读,也有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学的眼光,他的考察方法除了对于艺术文物的测量、记录、拍摄,还采用了临摹、速写、拓印、模铸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王子云先生整体性的考察意识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绘制全景图像的研究方法,既在整体上将大型美术遗迹的全貌予以展现,同时在局部上将差异也予以体现,同时他将大型美术遗迹的时代特性定格在了他考察的时代。全景图像既能转化为将300华里的唐陵尽收一图,也能将东西长1680米的莫高窟绘于一卷,将这种大景观大气氛展现出来,开全景美术遗迹考察研究方法的先河。王子云先生的全景图绘制不仅使用了美术写生的这种方式,同时也借助了测绘测量的方式来予以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云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与石彰如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是完全相同的,仅是对于耳洞没有呈现。王子云先生在敦煌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王子云先生最早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敦煌研究院,使得敦煌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结束了百年来遭受劫掠盗抢的状况,收归由国家管理。我在重走王子云先生考察之路的过程中,对王子云先生考察的部分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2019年对克孜尔石窟的实地考察,寻找全图角度拍摄。许多珍贵遗迹正是由王子云先生当时的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如:唐定陵因受时代破坏大量石刻已无存,王子云的唐定陵照片和图像绘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到论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研究,同时也是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精神核心和学术理念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具有其个人特色,因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立足于它的实际考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之上的,他将散落在中国大地的雕塑遗存进行分期、风格归纳,以及分类研究。以借鉴西方雕塑史研究的方法来选择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上将“雕”和“塑”的艺术遗存都归纳到雕塑艺术范畴中,雕就是只要是经过刀工雕琢的这种艺术,比如说线刻画、画像石、石刻线画,以及塑造成型的一些有起伏造型的艺术,比如说瓦当艺术都归纳在了雕塑艺术中,拓宽了雕塑研究的视野,将民间的这种艺术品和官方的艺术品都放在了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同时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研究是多层面的,对于雕塑的技法层面、表现层面、立意层面都分别做了研究。将中国传统美术史中被忽略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绘画、书法等作审美对应,使雕塑艺术获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通过对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史观点的梳理,发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起源做了这种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节点做了一个梳理,同时很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所受的各方面的外来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最后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首先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有了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框架,后继者可以延续雕塑史的研究工作,同时王子云先生提升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地位,开辟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等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精神建立了一种审美共鸣,最终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做到一个理论化的评述,形成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影响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着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最后部分谈到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当代延伸,虽然王子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三十年,但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陆续在开展中,有西安美术学院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子云艺术奖”和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精神,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推进王子云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总结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成就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实物遗存的考察调查以及保护的成就,这使得这些之前没有进入中国古代文人视野的雕塑艺术,获得了学术地位,获得了保护,获得了认识,第二大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大脸谱的谱写和构建成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重视中国雕塑史学这个学科。从今天的各种着作和研究成果来看,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仍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

余辉[3](2021)在《怀念新中国美术史界的拓荒者王逊先生》文中研究指明1969年3月21日,我国杰出的美术史家、美学和美术理论家王逊先生病故于北京协和医院。王逊先生是死于肺结核,这种病在大城市的医疗条件下本不可能只活到54岁,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太钟情他的艺术史研究了。即便在头顶着日寇飞机的炸弹或右派帽子的日子里,他都埋头撰写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论文,他是新中国美术史界的一位最重要的拓荒者,在中国美术史界开创了许多最早的功业,流播至今,福泽后代。

刘晓达[4](2021)在《史料、叙述、视角与高校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刍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立足于高校美术学科的中国美术史教育教学现状,重点以反思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为中心,提出目前高校使用的中国美术史教材具有史料陈旧、叙述方式单一、观察视角不新颖、问题意识淡薄等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池瑜[5](2020)在《百年中国美术通史学科的发展与着述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美术通史研究,从1917年出版姜丹书的《美术史》开始,至今已百年有余,中国美术通史学科经几代学者努力,从创立到发展,逐步建立起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美术通史体系,并基于中国书画、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特征以及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在研究和着述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史学观点、研究方法与写作方法,使这一学科不断成熟和发展,在我国艺术史学科中成果最为突出,在世界艺术史学科中也占有独特的位置。

秦艺心[6](2020)在《近代“东亚”美术史观的先导与奠基 ——费诺罗萨(Fenollosa,1853-1908)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在东西艺术交流并不畅通的19世纪,美国学者费诺罗萨(1853-1908)以日本艺术为纽带,成功深入东方文化圈,积极促成中日传统绘画的西传。1906年完稿的《东亚美术史纲》,确使他成为首个来自西方的东方美术史论家。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费诺罗萨遂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且视角清奇的艺术史观,开辟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思路。本论文通过梳理他的艺术活动轨迹,分析其学术研究方向由西方哲学转为东方美术史的缘由,结合费诺罗萨多年的演讲文稿解读其美术理论着作,发掘艺术史研究的创新性(近代性)方法,并以此探讨东西艺术史论家的思维差异,继而研究东西文化的矛盾与共通之处。经此深入研究最终可得出,费诺罗萨对近代艺术界的影响畛域并不局限于日本境内,还辐射到了中国以及西方多个国家。他在学术研究、美术教育、东西艺术交流等方面皆建树颇丰,使之不仅成为了西方的东亚美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同时在东方也是近代美术新观念的先导者。

孙国良[7](2020)在《“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美术史上仙道题材的人物画研究较多,而对以仙山、仙境、求仙、寻仙、仙话、仙会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山水画关注较少,研究成果也较为单薄。通过对国内各大博物馆所藏历代山水画作品的梳理,发现以仙山、仙境、求仙、寻仙、仙话、仙会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美术史上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因此,文章依据此类山水画的母题、题材及主题等的特征,将之命名为“游仙山水画”,并从“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与理论”角度对之展开研究。本文依据“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与理论”展开研究,主要探讨了游仙山水画概念的内涵;游仙山水画发生的文化根源;历代游仙山水画作品的搜集与整理;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及母题意象;作为游仙山水画主题的游仙思想及其与山水画艺术的关系;游仙山水画主题类型;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的关系;以历代《仙山楼阁图》为例探究游仙山水画主题变迁的路径及原因等方面内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试图对历代游仙山水画艺术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与母题、意象、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范畴的相互关系,以此作为反观山水画史发展与演变规律的一种视角。绪论部分从宏观角度讨论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的选题缘起;与本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创新点与方法及可行性等问题。第一章首先从中国山水画艺术门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游仙题材山水画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将此类题材的山水画命名为“游仙山水画”,对其概念内涵作了基本的规范,并探讨了游仙山水画发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继而对历代传世的游仙山水画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对其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讨论了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图与母题意象。母题构成了游仙山水画作品的基本单位,是作品最小的图像结构。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母题图像并非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客观与主观交融的结果,因此在中国文化语境里,通常又以“母题意象”来指代作品中的母题图像及其内涵。多个母题意象组成母题意象群,作品的主题便在母题图像的不同组合中而展现出其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从主题学的角度研究游仙山水画艺术,探讨母题、母题意象及其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是文章重点之一。本节分析了游仙山水画母题图像的构成,探讨了“松”“灵芝”“海”“云”等游仙山水画母题意象的生成过程,并以此为例探讨游仙山水画作品母题图像的特征。通过此章的论述,从而达到对游仙山水画概念的基本内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的目的。第二章对游仙山水画的主题——游仙思想的内涵及对中国山水画家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及艺术创造行为的影响;从艺术作品本体的角度分析了游仙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等问题。继而通过对历代游仙山水画作品的整理和归类,将游仙山水画的主题分为对理想世界和心灵家园的期盼、对长生富贵与及时行乐的向往、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等三大类型。并对每一类型作品母题图像特征、母题意象等方面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主题类型游仙山水画发生与演变的脉络。第三章主要针对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艺术风格、意境主题、形式语言等问题展开讨论。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认为,作品的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也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围。关于题材,文章从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叙事性、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及与隐逸山水画题材的比较等方面展开了探讨。文章认为游仙思想这一主题决定着游仙山水画作品在整体上偏向于浪漫主义风格,但主题的多样性又让具体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丰富性。主题学方法论认为,意境是主题的呈现,而不同意境有不同的意境主题。文章认为游仙山水画可以划分神秘奇幻意境主题、幽深玄远意境主题及无意境主题三大类型,并分析了不同意境主题发生的原因及其特征等问题。从主题学的角度看,游仙山水画的形式语言如笔墨、色彩、空间、构图、图式处理等方面,都和游仙主题密切相关。作品的形式语言往往随着游仙主题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作品游仙主题的表现也受到形式语言的制约,形式语言的更新又成为推动主题变迁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则聚焦于典型性个案研究,由点及面,探讨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很多主题和题材被历代画家反复表现,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自唐代开始“仙山楼阁”成为历代山水画家钟情的题材之一,历代都有《仙山楼阁图》存世或为文献资料所记述。因此研究游仙山水画中这一典型样式,以此为视角探讨母题演化与主题的变迁之间的关系,并以之作为审视山水画史发展变迁路径的一个视角,便是文章第四章探讨的主要内容。本章第一节对历代传世的《仙山楼阁图》作品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其发生、发展、兴盛到衰落的基本脉络。接着对《仙山楼阁图》中“仙山”和“楼阁”两大母题图像及其母题意象的生成渊源和内涵展开了分析。继而,从仙山与楼阁两大母题图像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仙山楼阁图》主题发生的过程。再次,对历代《仙山楼阁图》作品中“仙山”和“楼阁”两大母题图像的演化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仙山楼阁图》母题的演化和主题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母题的演化既是主题发生变迁的结果,又反过来推动着作品主题的变迁,主题与母题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山水画史发生与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为建构美术史知识谱系提供了一条不同的思路。

李永强[8](2020)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着作中“徐渭”画史地位的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渭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美术史、绘画史着作中的画史地位很低,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美术史着作对徐渭评价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徐渭在家世、画坛名气、师承、社交圈等方面均无法与陈淳相比,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徐渭被陈淳所掩;另一方面是受到日本学者大村西崖、中村不折对徐渭画史定位的影响。20世纪40至70年代则是受到艺术界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评价标准的外在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对徐渭的评价才逐渐客观、理性、学术,徐渭的画史地位才变身为明代大写意花鸟画的代表性人物。

李捷[9](2019)在《新中国美术史的开山之作及其作者王逊》文中提出《中国美术史》(纪念王逊先生百年诞辰导读校注本)出版后荣获了"第九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综合图书奖"(2019),在此之前还入选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版好书"2019年第2期好书榜,并获评"2018年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十大好书’"。在众多的中国美术史着作中,学术界和出版界给予了这本书高度的肯定和赞赏,它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图书?很多读者并不熟知的作者王逊又是谁?他是一位怎样的学者?

李抒情[10](2019)在《冈仓天心中国古代美术研究考论》文中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数十年间,日本近代着名学者冈仓天心在开创研究日本古代美术史学的同时,也展开了对中国古代美术和美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和阐释,进而涉足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编撰、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藏、以及向西方积极译介与传播中国美术文化等等这样一些学术活动,成为日本在中国古代美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先驱代表之一。本文将冈仓天心与中国古代美术有关的研究成果和各种学术活动作为综合的考察目标,力图通过对冈仓天心相关着述的仔细检讨,吸收和参考国内外其他研究者之前已取得的诸多成果,为冈仓天心所从事的内容丰富的中国美术史学研究和传播活动勾画一幅清晰完整的学术肖像,同时也尝试对冈仓天心思想观念的来源,以及他的活动对于中国美术史论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影响加以分析。

二、《中国美术史》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美术史》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美术交流背景下郑昶美术思想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初中日美术交流
二、郑昶及20世纪初中日美术交流
三、20世纪初中日美术交流对郑昶美术思想的影响
四、结语

(2)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对王子云先生历史贡献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一、关于王子云的重点文献综述
        二、对王子云学术研究的角度
    第二节 本文题旨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题旨思路与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实践到研究——王子云从事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转折
    第一节 王子云研究雕塑艺术的基本历程
        一、从学习到执教
        二、从悠游到探究
        三、从笔记到着述
    第二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思想的发轫
        一、王子云学术研究的基点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学术思想的建构
        三、王子云教育背景在雕塑史研究中的作用
        四、自动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第二章 从长安到雅典——王子云中国雕塑考察研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王子云全景式考察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意识
        一、风格独创的大型美术古迹全景式绘制的研究方法
        二、考察中的全景图像绘制举例
        三、绘制全景图像方法的践行成果及成果
    第二节 王子云考察研究整体性考证方法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二、新疆克孜尔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三、甘肃麦积山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四、陕西汉唐陵墓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五、王子云对古代遗迹整体性全景研究途径的意义
    第三节 立足于中西比较体系的考察研究方法
        一、王子云独具文化比较的学术眼光
        二、对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中的审美解读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独具卓识的考察研究结论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的体系建构
        一、考察中实物与理论的互证体系
        二、理论与考察实践中所构建的互涉体系
        三、学术研究资料收集的多样化体系
    第五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考察成果和成就
        一、王子云考察发掘、发现成果述略
        二、王子云促成完善西北文物系统的积累和研究
        三、王子云唤起国人对艺术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第三章 从重构到重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视角
        一、梳理中国雕塑史的发展线索
        二、王子云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梳理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审美视角
        一、王子云雕塑美学观的中国古代雕塑多层面研究
        二、王子云寻求中国雕塑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对应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梳理
        一、对中国雕塑艺术起源和发展节点的认识
        二、对中国雕塑艺术本土化、民族化节点的辨析
        三、对中国雕塑艺术所受到外来影响的剖析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王子云对中国雕塑史中重点史迹的研究贡献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中国传统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从感性到理性——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延伸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考古
        一、王子云的考察践行结果对中国美术考古的影响
        二、王子云与美术考古新学科创立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二、王子云拓宽了中国美术史学学术视野的认识论启示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方法对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开辟了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研究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从自觉梳理到弘扬光大——研究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成果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学术高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中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王子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雕塑研究的学术落脚点
        三、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及其他理论着作综述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环境和民俗写生作品举要
    第三节 对王子云先生学术成就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一、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概述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后继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王子云着述一览表
王子云学术年表
附表1 敦煌莫高窟考察及洞窟编号一览表
附表2 四川重庆地区汉阙研究对比表
附表3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汉唐陵墓考察成果表
致谢

(3)怀念新中国美术史界的拓荒者王逊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最早创办美术史系
二、最早编写中国美术史专业教科书
三、最早将哲学、美学引入美术史研究
四、最早发表《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文章
王逊重要论文及专着目录:

(4)史料、叙述、视角与高校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史料与叙述:当前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问题
三、如何书写中国美术史教材:切入视角与问题意识再思
四、结语

(6)近代“东亚”美术史观的先导与奠基 ——费诺罗萨(Fenollosa,1853-1908)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费诺罗萨辗转于美国与日本的一生
    第一节 少年时期:作为哲学家的费诺罗萨
        一、爱默生与斯宾塞的影响
        二、费城万国博览会:东方美术兴趣的肇始
    第二节 学者生涯的黄金时期——成为日本美术的“恩人”
        一、掀起日本美术的近代化之风
        二、日本“中国热”启发下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起步
    第三节 沉淀时期:任职于波士顿美术馆(MFA)
        一、MFA的中国艺术藏品剧增之源
        二、费诺罗萨“中西艺术融合”的首倡
    小结
第二章 中国美术史研究之西方学术源流——《东亚美术史纲》
    第一节 费诺罗萨书写中国美术史着作的起因
    第二节 费诺罗萨的中国画品鉴观之生成
        一、中国古画的海外传播与购买
        二、日本品鉴模式的影响
        (一)成为“中国艺术巅峰”的两宋绘画
        (二)费诺罗萨对文人画的批判
    第三节 费诺罗萨的艺术史观
        一、人文学科范畴下的中国美术史
        二、对传统美术史写作的更始
        (一)早期美术史写作的编译时代
        (二)《东亚美术史纲》的行文结构
    第四节 费诺罗萨兼具东西视角的史学方法论
        一、东西跨文化语境下的美术史写作
        (一)东西艺术的碰撞:比较写作东西美术史
        (二)东西文明的交融:以“兴衰观”重塑美术史
        二、跨越学科边界的美术史研究方法
        (一)以地理学探究中国艺术的起源
        (二)运用风格分析断代画作
    小结
第三章 费诺罗萨对东西艺术界的多方位影响
    第一节 费诺罗萨给予20世纪初期美术史论家的启示
    第二节 :费诺罗萨美育思想在中国的间接传播
        一、中日普通学校美术课程中毛笔画的再重视
        (一)明治时期日本美术教育:从“实用主义”到“艺术主义”
        (二)费诺罗萨影响下的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系统
        二、“美术国家形成论”
    第三节 费诺罗萨艺术史观对西方美术史学的“反哺”
        一、艺术史观传播途径再讨论
        二、20世纪西方的中国艺术审美观之变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表2. 费诺罗萨 1876 年参观费城万国博览会行程表
附录二 表3. 费诺罗萨考察日本古寺记录
附录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山水画史研究现状
        二、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动态
        一、与游仙山水画相关的史料文献综述
        二、游仙思想与山水画相互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相关方法与研究理论综述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游仙山水画概述
    第一节 游仙山水画的概念及其发生渊源
        一、游仙山水画概念的界定
        二、游仙山水画发生的文化渊源
        三、从仙山图像到游仙山水画艺术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发展几个阶段
        一、游仙山水画的滥觞
        二、游仙山水画的兴盛
        三、游仙山水画的衰落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图像与母题意象
        一、母题意象理论
        二、游仙山水画母题图像构成
        三、游仙山水画母题意象的生成
第二章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及其类型
    第一节 游仙思想与山水画
        一、古人“仙化”的生活观念
        二、山水画家与游仙思想
        三、山水画作品中的游仙思想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一:对理想世界和心灵家园的期盼
        一、“仙境”观念的构建
        二、“世外仙境”的想象
        三、“人间仙境”的愿景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二:对及时行乐与长生不死的向往
        一、“实用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世俗生活及时行乐的放大
        三、心灵深处长生不死的渴求
    第四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三: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一、隐士与仙人的相通性
        二、“仙隐合流”文化思潮
        三、文人游仙观念与游仙山水画
第三章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
    第一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
        一、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叙事性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道教渊源
        三、山水画中游仙题材与隐逸题材的比较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艺术风格
        一、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与风格分析法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艺术风格特征
        三、游仙主题的多样化与风格的多样性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意境
        一、游仙山水画意境主题的生成
        二、神秘与奇幻的意境主题
        三、幽深玄远的意境主题
        四、无意境主题
    第四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与形式语言
        一、游仙山水画主题与“笔墨”和“色彩”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空间”
        三、游仙山水画主题与“图式”
第四章 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以历代《仙山楼阁图》为例
    第一节 历代《仙山楼阁图》作品梳理
        一、李思训与《仙山楼阁图》样式的开创
        二、“仙山楼阁”题材山水画艺术的成熟时期
        三、文人画思潮影响下的《仙山楼阁图》
        四、“仙山楼阁”题材山水画艺术的鼎盛时期
    第二节 《仙山楼阁图》的母题图像与母题意象
        一、山岳崇拜的传统
        二、仙山观念的生成
        三、名山神化的过程
        四、“楼阁”与游仙观念
    第三节 《仙山楼阁图》主题的生成
        一、山岳与建筑结合的文化传统
        二、仙人、仙山与仙境结合的宗教传统
        三、“仙山”与“楼阁”母题图像的结合与主题的生成
    第四节 《仙山楼阁图》主题变迁的路径及其原因
        一、“仙山”母题图像的演化与主题变迁的路径
        二、“楼阁”母题图像的演化与主题变迁的路径
        三、《仙山楼阁图》母题演化与主题变迁的原因
结语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着作中“徐渭”画史地位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2 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绘画史着作中的徐渭
二、徐渭在20世纪前40年的中国美术史着作中地位不高的原因
    1、明末陈淳画名远大于徐渭,致使20世纪初期的研究成果中,徐渭被陈淳所掩
    2、20世纪40年代之前受日本学者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三、20世纪40至70年代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评价标准对徐渭画史地位的影响
四、“改革开放”以来对徐渭的客观、理性、学术的评价
结语

(9)新中国美术史的开山之作及其作者王逊(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逊——中国现代高等美术史教育的奠基者
二、《中国美术史》——新中国美术史的开山之作
三、通过编辑提升图书原有品质
    (一)名家导读校注
    (二)扩充内容,增强资源稀缺性
    (三)关注细节,精心打造
    (四)近千张精美彩图,提升图书品质
结语

(10)冈仓天心中国古代美术研究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冈仓天心早期的中国美术研究
    第一节 在历史巨变中成长
    第二节 学贯东西,一体两面
    第三节 对中国古代美术的系统提炼与归纳
第二章 冈仓天心中国美术史的编撰工作及其美术史观
    第一节 开山之作《日本美术史》的问世
    第二节 对中国美术史的分期
第三章 冈仓天心对中国艺术品的鉴藏活动
    第一节 远聘波士顿美术馆
    第二节 冈仓天心对中国艺术品的鉴藏工作
    第三节 冈仓天心的美术品位与东方理想
第四章 冈仓天心与同期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之比较
    第一节 日本同时期学者对中国美术的研究
    第二节 冈仓天心、大村西崖与中国学术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同行的影响
结论
附录 冈仓天心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美术史》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美术交流背景下郑昶美术思想再探讨[J]. 李月明. 国画家, 2021(05)
  • [2]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D].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3]怀念新中国美术史界的拓荒者王逊先生[J]. 余辉. 美术观察, 2021(03)
  • [4]史料、叙述、视角与高校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刍议[J]. 刘晓达. 美与时代(中), 2021(02)
  • [5]百年中国美术通史学科的发展与着述特征[J]. 陈池瑜.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6]近代“东亚”美术史观的先导与奠基 ——费诺罗萨(Fenollosa,1853-1908)个案研究[D]. 秦艺心.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7]“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D]. 孙国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8]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着作中“徐渭”画史地位的变迁[J]. 李永强. 美术研究, 2020(02)
  • [9]新中国美术史的开山之作及其作者王逊[J]. 李捷. 中国美术, 2019(06)
  • [10]冈仓天心中国古代美术研究考论[D]. 李抒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国美术史》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