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清洁剂评论(待续)

皮肤清洁剂评论(待续)

一、皮肤清洁剂综述(待续)(论文文献综述)

肖进新[1](2018)在《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质及工业应用(待续)》文中研究指明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洗涤、医药、润滑剂、化妆品、三次采油等等。然而,由于生物降解性低且合成原料来自于不可持续的资源,表面活性剂的使用一直饱受大众的非议。氨基酸表面活性剂(AAS)是一类疏水基与一种或多种氨基酸组合而成的表面活性剂。其中,氨基酸可以是合成的,也可以来自于蛋白质水解液或类似的可再生资源。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线很多,因而具有结构多变、物理化学性质及功能普遍可调的特点。综述涵盖了AAS大部分可用合成路线的细节,以及不同路线对终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包括溶解性、分散稳定性、毒性和生物降解性。作为一类需求日益增长的表面活性剂,AAS因结构可变而产生的多样性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最后,探讨了AAS应用的现状和未来。

肖进新[2](2018)在《在中性pH和室温下如何得到澄清稳定的皂溶液(待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皂是最古老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然而,近五十多年来,由于诸如磺酸盐或硫酸盐之类的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大力发展,皂的重要性已明显降低。皂对pH值和盐很敏感,且具有刺激性(特别是对眼睛)。尽管皂在乳液中的使用已被认可,但它们气味难以让人接受,而且长链饱和皂的Krafft点很高。按照S.Wolfrum等人的观点,这些问题采用现代配方手段大都可以解决。本综述在简要介绍皂以及皂配方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皂在中性pH下溶解性差的问题。例如,众所周知食品乳化剂油酸钠(NaOl)只有在pH值高于10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澄清稳定的水溶液,pH值下降导致其溶液浑浊和不稳定。该特性对于pH中性乃至酸性的稳定饮料配方来说是不利的。然而,可以通过添加其他表面活性剂来改变皂水溶液的pH值或相行为,例如莱苞迪苷A(Rebaudioside A,RebA,一种甜菊糖苷,可食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作天然食品甜味剂)。近期文献报道了RebA对油酸钠在饮料微乳中的pKa及对油酸钠的清亮点(clearing temperature)的影响,以及RebA对油酸钠水溶液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宏观和微观相行为的影响,其中宏观相行为用肉眼和浊度测量进行观察,微观相行为则采用酸碱滴定曲线、相位对比(phase-contrast)和电子显微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中性pH下,室温时其水溶液仍完全澄清且稳定超过50 d。这是首次长链皂能于中性pH和室温下在水中"真正地"溶解。最后,该发现被用于在pH值为7.5条件下制备稳定、高度半透明的ω-3脂肪酸饮料配方。

肖进新[3](2017)在《化妆品配方用新型表面活性剂(待续)》文中提出综述提供了当前用于化妆品的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信息,包括合成、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应用及其他相关数据。重点列出了在化妆品中有重要应用的酸性活性物质,以及相应配方的制备或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含有这些酸性活性物的、用新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天然表面活性剂)稳定的化妆品配方,对现有的科技文献和其他可靠数据进行了总结。

于淑娟[4](2007)在《含二苯甲酮、苯并三唑结构的水溶性紫外线吸收剂的合成与研究》文中认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0)、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UV-9)、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UV-P)由于价格低廉,在200~400nm范围内有良好的紫外吸收,而被广泛应用于塑料添加剂、织物整理剂以及防晒化妆品上。但随着工业化生产水平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应用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即存在不溶于水,复配到化妆品中与其它溶剂不相容,因分子量低容易被皮肤吸收等不足。本文针对UV-0、UV-9和UV-P存在的缺点,以UV-0、UV-9和UV-P为原料通过分子设计引入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单甲醚、羧甲基壳聚糖水溶性高分子,对其进行水溶性改性,以期扩大应用范围。论文首先对含有二苯甲酮和苯并三唑紫外线吸收剂功能单体的活性中间体的合成进行了研究。以UV-0、UV-9和UV-P为原料,分别与氯乙酰氯或环氧氯丙烷通过酯化、醚化、Fries重排等反应,合成了三种含有二苯甲酮结构的活性中间体:2-羟基-4-氯乙酸酯基-二苯甲酮(HCBP),2-羟基-4-环氧缩水甘油醚基-二苯甲酮(HEPBP),2-氯乙酸酯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CMBP);一种含有苯并三唑结构活性的中间体:2-(2′-羟基-3′-氯乙酰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氮唑(HCEPBZ)。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1H-NMR)、紫外光谱(UV)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HCBP与不同平均分子量的聚乙二醇钠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紫外吸收功能的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采用FT-IR、1H-NMR、UV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不同平均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对产物水溶解性能的影响,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计算了产物的紫外光吸收效果残存率考察了产物的光稳定性。结果表明:当PEG平均分子量达到1540时,产物水溶性最好,溶解度为6.87;产物在243nm、290nm和332nm处有强紫外吸收,并表现出较好的光稳定性;通过紫外吸光度测定计算了产物PEG1540-g-(UV-0)2和PEG2000-g-(UV-0)2在290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分别为18260L·mol-1·cm-1和18470L·mol-1·cm-1。以聚乙二醇单甲醚为水溶性高分子骨架,分别与HCBP、HEPBP、CMBP、HCEPBZ、3,4,5-三甲氧基苯甲酰氯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聚乙二醇单甲醚基水溶性紫外线吸收剂。采用FT-IR、1H-NMR、UV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测试了不同接枝产物的水溶性,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计算了产物的紫外光吸收效果残存率考察了产物的光稳定性,考察了产物的pH值稳定性以及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稳定性。结果表明:产物均有较好的水溶性;有优于原料的光稳定性以及较好的pH值稳定性;较好的与表面活性剂复配稳定性。以羧甲基壳聚糖和UV-0为原料,采用曼尼希反应在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摩尔取代度的侧链含有2,4-二羟基二苯甲酮的羧甲基壳聚糖类水溶性高分子紫外线吸收剂(CMC-g-UV-0)。采用FT-IR、1H-NMR、UV、X-ray(WXRD)等表征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紫外测试结果表明:产物在246nm、296nm、338 nm处有强紫外吸收,与原料UV-0相比发生了明显红移,紫外光吸收强度随着UV-0摩尔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强。测试了产物的吸湿保湿性、光稳定性、pH值稳定性以及表面张力。结果表明:产物随着UV-0摩尔取代度的增加,产物的吸湿性降低,保湿性增加;表面活性随着UV-0摩尔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加;在pH为5.5、7、8时产物有较好的pH值稳定性;同时产物有较好的光稳定性。

查尔斯福克斯,丁伟[5](2002)在《皮肤清洁剂综述(待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各种类型的皮肤清洁剂的专利和科学文献 ,讨论了各类应用于皮肤清洁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及它们对皮肤的影响

陈怡,马杰,蔡晓红[6](1999)在《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文中指出

二、皮肤清洁剂综述(待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清洁剂综述(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质及工业应用(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
2 结构特性
3 化学构成
4 分类
    4.1 根据起源
        4.1.1 天然类
        4.1.2 合成类
    4.2 根据脂族链取代基
        4.2.1 根据取代基的位置
        4.2.1. 1 N-取代的AAS
        4.2.1. 2 C-取代的AAS
        4.2.1. 3 N-和C-取代的AAS
    4.3 根据疏水尾巴的数目
    4.4 根据头基的类型
        4.4.1 阳离子型AAS
        4.4.2 阴离子型AAS
        4.4.3 两性 (zwitterionic或amphoteric) AAS
        4.4.4 非离子型AAS

(2)在中性pH和室温下如何得到澄清稳定的皂溶液(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皂的历史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历史
    1.2水溶性和Krafft点
    1.3盐敏感性
    1.4 p H敏感性

(3)化妆品配方用新型表面活性剂(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化学
2 表面活性剂
3 天然表面活性剂
    3.1生物表面活性剂
        3.1.1糖脂 (Glycolipids)

(4)含二苯甲酮、苯并三唑结构的水溶性紫外线吸收剂的合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紫外线及其影响
    1.3 紫外线吸收剂的分类及其作用机理
        1.3.1 紫外线吸收剂的分类
        1.3.2 紫外线吸收剂作用机理
    1.4 高分子紫外线吸收剂
    1.5 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的选择
    1.6 聚乙二醇的性能与化学修饰
        1.6.1 聚乙二醇的性能
        1.6.2 聚乙二醇的化学修饰
    1.7 壳聚糖与羧甲基壳聚糖的简介
        1.7.1 壳聚糖与羧甲基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1.7.2 壳聚糖的改性
        1.7.3 羧甲基壳聚糖的应用
    1.8 本文选题依据与设计方案
2 含二苯甲酮、苯并三唑结构的紫外线吸收剂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分析测试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CBP的合成与表征
        2.3.2 HEPBP的合成与表征
        2.3.3 CMBP的合成与表征
        2.3.4 HCEPBZ的合成与表征
        2.3.5 光稳定性测试
    2.4 本章小节
3 二苯甲酮类聚乙二醇基水溶性紫外线吸收剂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分析测试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苯甲酮类聚乙二醇基紫外线吸收剂的合成
        3.3.2 二苯甲酮类聚乙二醇基紫外线吸收剂的结构表征
        3.3.3 二苯甲酮类聚乙二醇基紫外线吸收剂的紫外分析
        3.3.4 二苯甲酮类聚乙二醇基紫外线吸收剂的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聚乙二醇单甲醚基水溶性紫外线吸收剂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分析测试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PEG2000-g-UV-0的合成与表征
        4.3.2 mPEG2000-g-EPUV-0的合成与表征
        4.3.3 mPEG2000-g-UV-9的合成与表征
        4.3.4 mPEG2000-g-UV-P的合成与表征
        4.3.5 3,4,5-三甲基苯甲酸聚乙二醇单甲醚酯的合成与表征
        4.3.6 聚乙二醇单甲醚基紫外线吸收剂的紫外分析
        4.3.7 聚乙二醇单甲醚基紫外线吸收剂的性能
    4.4 本章小节
5 侧链含有2,4-二羟基二苯甲酮的羧甲基壳聚糖的合成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测试方法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二苯甲酮类羧甲基壳聚糖基紫外线吸收剂的合成
        5.3.2 二苯甲酮类羧甲基壳聚糖基紫外线吸收剂的表征
        5.3.3 二苯甲酮类羧甲基壳聚糖基紫外线吸收剂的紫外分析
        5.3.4 二苯甲酮类羧甲基壳聚糖基紫外线吸收剂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皮肤清洁剂综述(待续)(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质及工业应用(待续)[J]. 肖进新.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8(09)
  • [2]在中性pH和室温下如何得到澄清稳定的皂溶液(待续)[J]. 肖进新.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8(04)
  • [3]化妆品配方用新型表面活性剂(待续)[J]. 肖进新.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7(07)
  • [4]含二苯甲酮、苯并三唑结构的水溶性紫外线吸收剂的合成与研究[D]. 于淑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3)
  • [5]皮肤清洁剂综述(待续)[J]. 查尔斯福克斯,丁伟.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2(06)
  • [6]表面活性剂的应用[J]. 陈怡,马杰,蔡晓红.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9(03)

标签:;  ;  ;  ;  ;  

皮肤清洁剂评论(待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