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摩企反思“中国制造”海外恶性竞争

重庆摩企反思“中国制造”海外恶性竞争

一、重庆摩托车企业反思 “中国制造”海外恶性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潇[1](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指出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陈氏珊(TRAN THI SIM)[2](2020)在《越南媒体中的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研究 ——基于《劳动报》的十年内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越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历史和文化,中越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中越两国依山旁水,自古就有不断的贸易往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推行,越南在学习中国的基础上也推行了革新开放政策,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中越两国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需求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相似性,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产品品牌形象在越南不断提升,回顾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国产品的品牌形象在越南经历了一个变化,这些品牌形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在越南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随着技术手段、管理方式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战略重点在不断地转移。品牌形象塑造已成为企业品牌价值提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先对《劳动报》上中国产品报道的特征分析,主要是从本章主要是从报道的析产品及来源分析;版面及篇幅分析;体裁及形式分析;议题分析;倾向性分析这五个方面对《劳动报》上中国产品报道的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对越南《劳动报》报道中的中国产品品牌形象分析,先结合报道的倾向性对目前报道中呈现出中国产品品牌的总体形象进行分析,多数报道呈现出负面的形象特点。之后从中国产品形象、中国企业形象及中国政府形象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劳动报》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国产品形象。之后对影响越南《劳动报》中国产品品牌形象建构的因素,其中积极的因素有:相同的经济社会制度;中越两国商品贸易的不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南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制约性的因素有:南海争端问题带来的排华事件;美国在越南的主导性的影响;媒体及记者自身因素。最后,提出提升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的策略建议,从对企业的建议上看,主要有:加强品牌定位,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变;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对品牌进行宣传;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产品技术研发设计;做好公共关系,承担社会责任。对政府的建议主要包括了:政府部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平台加强与越南等政府的合作,为两国企业合作搭建机制平台,推动中越两国媒体等文化交流合作,打破刻板印象。

冯逸凡[3](2019)在《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苏XR电动车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动交通工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民营股份制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为电动两轮车,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之一。我国电动车产业自上世纪末起步,逐渐在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地形成了电动车企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是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对集群内电动车企业乃至电动车整个行业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无锡依托其摩托车制造等产业基础,电动车产业发展迅速,是国内三大电动车企业集群之一。XR公司在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中发展壮大,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现状、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电动车行业整体遇到发展瓶颈,销量逐步放缓,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产品同质化、低价格恶性竞争等问题逐渐显现。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也对电动车提出了轻量化、分类管理的要求。随着电动车相关政策的变更和社会发展的变化,XR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公司运营、产品方向、营销方式等一系列环节上也面临诸多抉择。为抓住机遇,取得更好的自身发展,并进一步服务社会,XR电动车公司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合自身、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本文以XR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探讨了电动车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电动车企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和可持续性;其次,在对集群环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对XR公司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XR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再次,借助资源基础论的分析框架对XR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进行分析,最后用SWOT分析法和QSPM战略评价矩阵对XR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为XR公司的战略选择奠定基础,并对战略实施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电动车行业正在从低门槛、低技术的旧形象逐渐向智能化、高端化、网络化、互联化方向转变。消费者对于电动车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代步工具这一基础需求,因此,电动车产品需要不断突破创新,以迎合年轻化的消费结构与随之而来的新理念新需求,这将是电动车企业在当下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江苏XR电动车公司应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推行产品创新战略,重点发展智能化电动车;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借新国标推行的契机建立智能、绿色的品牌形象;形成服务差异化和产品差异化,建立品牌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发展纵向战略联盟,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积极合作关系,强化经销商管理和电商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多元化业务,进军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集群优势,进一步推动集群内的协作,实现集群发展优势。此外,本文从产品开发创新、工业设计、质量管控、服务营销、优化人才结构、建立纵向联盟和跨行业联盟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鉴于中国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和XR公司类似的行业环境和竞争格局,对XR公司的战略管理方面的探讨也对其他企业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穆朗峰[4](2019)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逐渐推进,中国制造业已由生产低端制造品过渡到生产中高端产品,现阶段,随着产业升级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向高端制造业不断迈进。作为中国制造业核心构成元素的制造业企业能否生产出受市场认可的高端产品并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市场,将决定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当前,中国制造业厂商在尝试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时面临着一系列进入壁垒,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有其各自独特的产生原因,只有分析中国制造业厂商面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找到突破壁垒的有效途径,中国制造才会真正实现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如今,中国制造业已逐渐摆脱过去代工、模仿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形成技术引进加自主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内也已诞生多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历史上,制造业领域内实现技术追赶及超越的最成功的国家莫属日韩。研究日韩历史经验,总结我国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企业的经验,找到可以向全行业推广的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始于美国,中国国内对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较少。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进入壁垒问题的理论发展脉络,通过理论梳理尽可能的涵盖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及可能突破路径,为找到突破中国企业在全球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的路径做好理论积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推动力,认清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有助于分析中国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进入壁垒的真正成因。在全球主要制造业强国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际以及中国本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之时,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已经展现出必然性。本文通过分析汽车制造业以及ICT产业这两项全球制造业领域内产值最高的产业内中国主要企业的发展现状,归纳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即:大而强却不是全球最强,部分领域仍存短板。中国大量制造业企业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之时面临各种进入壁垒,本文研究核心在于找到中国企业面临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给出路径建议,因此分析不同类型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照进入壁垒的种类,依次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政策性进入壁垒三个层面对中国企业面临相关进入壁垒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当前,大量有志进军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努力突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时面临一系列困难,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相关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分别从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市场在位者垄断企业所具有的占先优势、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四个维度分析中国厂商在努力突破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历史上大量东亚地区技术追赶型国家的厂商曾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上成功突破进入壁垒,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近年来,我国国内也诞生了以华为为代表的成功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先驱。分析这些厂商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仍在努力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从日韩政府彼时的产业政策、日韩企业彼时突破美国市场进入壁垒的独特路径以及中国华为公司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经验三个层面,梳理可以在中国制造业全行业内进行推广的企业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经验。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会在根本性层面上决定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边界。在大量颠覆式创新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时代,如果政策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发展所面临的短板问题,在党和政府创造的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内,中国制造业将有机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在众多领域内对传统制造业强国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自身行为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企业只有选取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模式,才更有机会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成功进入高端产品生产领域并在全球主流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和厂商行为两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从以科教兴国战略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发挥我国大国优势为企业扫清政策性阻碍、以“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创建良好创新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这四个维度针对中国企业在突破进入壁垒时面临的困难,提出提高国家综合科研强度、扩大自由贸易范围、完善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及企业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营销能力等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

袁凯华[5](2018)在《区际价值链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转型升级》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人口与资源红利的双重优势,中国实现了与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快速对接,成为了“世界工厂”,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出口奇迹”。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是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李坤望等,2014)。中国出口虽然拥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由于中国制造多是通过组装加工完成产品生产的最后一环,中国出口的商品并非全部甚至多数都不是中国创造(Lamy,2010)。这不仅导致了中国出口的真实受益微弱,更是引致了大量的排放转入,致使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了发达国家转移能耗与碳排放的“重灾区”(Peterseta1.,2008;彭水军等,2015)。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外需低迷、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与要素成本的上涨,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凸显,改变“大而不强”的困境日益紧迫。对此,尽管已有学者尝试从生产率悖论(李春顶,2010)、增加值贸易(Koopmaneta1.,2012)、加成率陷阱(刘启仁与黄建忠,2015)与服务化转型(程大中与程卓,2015)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拓展,但却鲜有学者结合区际分工,进行“制造大国”转型升级问题的探讨。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市场规模庞大、国土面积辽阔,区域之间同样拥有鲜明的禀赋结构与发展水平差异。充分利用区域间的禀赋优势进行分工协作,不仅可以延伸中国制造的国内价值链条、推动价值攀升(刘志彪,2009),亦能提升国内资源使用效率、推进中国制造的低碳转型。但不容忽视的是,受制于行政集权与财政分权,国内各区域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张少军,2013)。那么,在大国优势与市场分割并存的情形下,如何才能借助区际分工延伸全球价值链的国内生产环节,有效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为回答该问题,首先需要客观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市场整合程度。通过事后反推的测算方法,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有效克服了贸易往来中的“虚假统计”,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所见非所得”背景下不同区域、部门的区际分工整合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区际分工扩展于出口链条,基于制造业出口的价值攀升、服务化转型、低碳转型视角,利用克服技术同质性假定的MRIO模型,首次构建了开放情景下区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影响的量化框架,重点分析了区际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的影响与作用渠道,补充和丰富了人们对区际分工和中国制造业出口转型的认识。在组织结构上,本文一共有7章。第1章是绪论,第2章是文献综述,紧接着本文分4章(第3章~第6章)展开主要的研究内容,最后一章(第7章)是研究结果的总结、讨论和政策建议。第3章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采用Novy(2013)的模型测度了区际价值链延伸需要面对的贸易成本。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不同于已有研究,本文发现随着入世之后的外需倒逼,无论是在总体、区域还是行业层面,中国区际贸易成本都在下降。由于传统产值难以追寻价值来源,已有研究的贸易成本上升结论存在高估之嫌。其次,相较于快速下降的对外贸易成本,国内贸易成本下降较为缓慢。这就导致了国内地区在分工过程中更多的涌入了全球市场。再次,与对外贸易成本中制造业最低不同,区际贸易成本中初级产品最低的特征表明,区际市场整合存在低端化发展迹象。最后,进一步地利用双边分解,本文发现由于地理位置、产业同构与政策缺失的多重劣势,东部沿海更多地走向了国际分工。因此,未来的区际市场整合不仅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职能转变,更应重视东部沿海与其他地区的分工往来,才能进一步推动区际贸易成本的降低。第4章,测算了区际价值链对制造业出口价值攀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于“出口俘获”理论的预期,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率未随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而大幅下降;得益于入世之后区际价值链的延伸,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率下降趋势明显放缓;即使进一步考虑区域、部门的差异,这一特点仍然成立;因此,无路是从总体、区域还是部门的视角来看,区际价值链都已成为抑制出口利得快速下降、推动价值攀升的重要工具。进一步的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本文发现相比出口需求,区际关联对区际增加值率变动的影响更为突出;通过与下游地区的关联互动,西北地区与京津地区已经成为推动区际增加值率提升的重要力量,东部沿海则逐渐成为阻碍区际价值链整合的“断点”。因此,过度地指责出口俘获难以改变中国出口的低值事实,进一步地强化内部整合,尤其是东部沿海与其他下游地区的区际关联,才能更好地利用区际价值链推动价值攀升。第5章分析了区际价值链对制造业出口服务化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首先,1997~2007年,区际价值链中的初级产品、制成品与服务投入分别呈现10.43%、-1.07%与-23.76%的变动。由于服务投入不断下滑,区际价值链未能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服务化转型。其次,区际价值链中的服务投入的下降,主要在于东部沿海的分工职能缺位。作为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东部沿海长期供给偏低、需求偏高。因此,背离禀赋优势的区际分工难以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转型升级。最后,进一步地基于双边嵌入路径分解,本文发现东部沿海的服务投入供给不足仅是分工错位的表象,区域间的市场分割才是导致东部沿海脱离国内市场、过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层原因。因此,降低区际分工壁垒,强化东部沿海对国内服务的供给,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制造的服务化转型升级。第6章分析了区际价值链对制造业出口低碳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区际增加值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波动,区际环境成本呈现先下降后轻微上升的“L”型波动,因此区际价值链的延伸未能推动环境成本的快速下降。进一步利用指数分解分析,本文发现技术关联与价值关联的阶段性波动构成了制造业低碳发展与区际分工背离的主要原因。在入世之前,尽管区际贸易成本较高、价值关联的减排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但受益于沿海地区与下游区域间的技术关联,区际环境成本仍可实现较快的降幅。在入世之后,随着内陆地区的区际分工参与程度提升,价值关联的减排作用得到凸显。不过受制于市场分割下沿海地区的区际分工脱离与内陆地区的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关联的增排效应逐步放大、区际环境成本的降幅趋势逐步逆转。因此,进一步的强化国内市场整合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与下游地区的技术关联,才能充分利用区际分工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低碳发展。第7章总结了本文主要的经验研究结果,并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一些优化区际分工、加快国内市场整合的政策建议。最后,本章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

唐源[6](2018)在《T摩托车公司非洲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摩托车行业属于机电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经历了多年的销售增长后,国内市场整体受城市禁摩、限摩政策影响逐步下滑。另一方面,本土民营企业一直受外资、尤其是日资企业的本土化策略打压。为寻找新的企业发展出路,中国摩托车企业必须打破原有单纯依靠国内市场的格局,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摩托车行业在中国目前已不属于新兴的产业,且进出口均受到许可证条件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对该行业的经济行为研究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较多的研究文献停留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之前(即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在随后的研究文献中,基于各企业自身不同的特点及各研究人员所处的立场和研究着眼点不同,对不同企业亦针对性地给出不同的发展策略。本人也希望能通过相关的研究,探索适合所在企业T摩托车公司在非洲市场发展的出路。随着行业国内进入买方市场且竞争趋于白热化,海外市场拓展成为必然。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是摆在每个营销人员面前的难题。T摩托车公司从2000年开始涉及出口业务并在东南亚及中东等市场取得一定成绩。随着部分海外市场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东南亚及中东市场风云突变,非洲市场开始凸显其重要地位。企业在没有系统营销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市场开发。其间也经历了一些失败和挫折,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本文在非洲市场占企业出口比重日益增长的背景下,运用企业管理和竞争营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优化解决T公司在非洲市场中的营销策略问题,从而使T公司在非洲市场的拓展业务能够更加有针对性、有方法的去发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吸收了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思想,首先对国内外相关营销理论进行综述,其次对我国摩托车行业目前概况进行综述,结合T公司经历过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变迁进行深入分析,详细分析了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T公司为何选取非洲市场作为主要出口拓展市场。从T公司自身规模及行业地位分别分析了T公司在非洲市场与日本同行、印度同行及国内同行优劣势的对比。最后,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意图,提炼出T公司在西非市场应采用聚焦营销及在东非市场采用市场追随等营销策略选择,以及在不同市场采用相应营销策略后近期的效果。本文最终所将要解决的是T公司为巩固和提高非洲市场份额将要采用怎样的营销策略,使得T公司的海外市场业务在正确科学的策略指导下,认清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在结合自身优劣势准确分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减少潜在的风险,获得非洲市场稳定的市场份额并为类似的生产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经验借鉴。

马士伟[7](2018)在《海峡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0多年来,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是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分工和产业转移进程不断推进,两岸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建立了产业上下游分工关系。两岸产业高度互补,互利双赢,增进了两岸民众的共同经济利益。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但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相继爆发,对传统全球价值链体系产生了严重冲击。同时,两岸经济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两岸产业关系由原来的高度互补向局部领域竞争性不断增强的局面发展,对岛内经济、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岛内舆论与政治力量炒作为“红色供应链”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两岸产业合作与竞争关系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以全球价值链理论及研究方法为基础,重新定义了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并对大陆市场和欧美市场的产业合作绩效进行了核算,以明确台湾在两岸产业合作中的获利情况。研究表明:大陆市场上,台湾在两岸产业合作中获利规模迅速增长,中间品和零组件获利占绝对优势地位;主要获利产业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机械产品制造业等制造业领域以及批发、金融等服务业领域。国际市场上,台湾经大陆间接向国际市场出口,其中欧美市场绩效约占4成左右,获利产业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集中程度高达5-6成。(2)在基于增加值核算的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分别测算了两岸产业在大陆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研究表明:大陆市场上,两岸产业替代关系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早期以台湾产业对大陆产业替代为主,后期以大陆产业对台湾产业替代为主;两岸替代性较强产业分布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基本金属、批发业等领域。国际市场上,两岸产业的替代关系和替代程度明显弱于大陆市场,但也保持着大陆产业对台湾产业替代的局面,替代产业更加集中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无论是大陆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大陆都是对台湾实现替代的主要力量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经济体之间出现了对台湾产业的联合替代效应。(3)对两岸产业竞合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和政策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经济方面,全球经济面临变局之下,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性增强;两岸在劳动力薪资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使得两岸产业互补性降低,竞争性不断增强。通过比较两岸的产业政策规划发现,两岸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重合度较高,两岸产业若各自独立发展,可能会由个别产业、局部环节的“点”状竞争演化为整个供应链体系之间的竞争,进而可能对台湾产生“换链”冲击。(4)对两岸产业竞合的政经影响进行了研究。两岸产业竞争性增强会降低台湾在两岸经贸中的获利能力,影响两岸经贸交流利益在两岸之间的分配格局;两岸产业竞争性增强,也会对台湾内部利益分配格局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对台湾制造业产生重要冲击,进而间接影响到服务业获利;对中小企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进而对岛内经济社会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另外,两岸产业竞争性增强,特别是对台湾传统优势领域的替代,会对岛内民众的产生心理冲击,有可能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对未来两岸产业合理分工布局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未来两岸产业合作应向两岸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在传统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内,两岸应携手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增强两岸产业的竞争力;在大陆倡导的“一带一路”方面,两岸有机会建立产业高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体系。

李文冰[8](2016)在《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媒介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内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商人群体。本研究所界定的当代浙商,是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特有的商人群体。当代浙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在追求财富的路途上,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公共形象,这一形象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经济和浙商影响力的提升,浙商报道成为中国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浙商媒介形象通过媒介得以呈现,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特征,浙商媒介形象所内含的浙商精神、浙商文化又对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浙商同时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介在成功呈现和传播浙商文化过程中塑造并发展了自身,形成了与浙商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并加以呈现的?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浙商形象?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背后,有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文化推动力量?报纸媒体在形塑、呈现浙商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浙商发展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浙商的褒扬和批判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对浙商媒介形象呈现进行考察,既能丰富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另一研究要旨在于通过梳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历程,透视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抽样选取《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浙商报道文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纸浙商报道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浙商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断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日益走向中国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报纸媒体通过命名与身份书写、断言式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遵循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三种叙事模式,勾勒出浙商从“草根商人”向肯吃苦、善经营的“闯天下”创富群体形象、从“财富”浙商向“责任”浙商、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从传统创业形象向变革和创新形象转变的历程,从而呈现出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儒商”的形象。本文认为,浙商媒介形象是多元力量共同建构和呈现的结果,标示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浙商新闻报道始终是传统媒体在与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各种权力场域关系中进行的,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交互是贯穿浙商报道或明或暗的主线;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又离不开媒介推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生态的变迁,既是不同阶段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动因又是结果;浙商也在在自塑的努力中共同完成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发现,处在多种场域关系中的报纸传媒,在呈现浙商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传播偏向,在呈现浙商形象时因陷入框架化、模式化、学科化的泥沼整体上存在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以及“人”的迷失,这在大众传媒充分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迁、数字化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相形之下,网络新媒体对浙商形象呈现的不遗余力和畅所欲言能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诸多启示,此外,新闻形态之外的各种浙商题材电视剧虽是浙商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其所呈现的浙商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借鉴和反思的。基于对浙商媒介形象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对报纸媒体在多媒体图景和新媒体环境下浙商媒介形象再现的思考。

王春强[9](2014)在《重庆MS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摩托车行业蓬勃发展于从80年代,通过军转民,引进国外摩托车项目,经过30年代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摩托车第一大国,摩托车产业年产值1000亿元,是我国制造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因在国内受产业政策,越来越多城市“禁摩”或“限摩”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国内摩托车总体技术水平偏低,没有形成世界品牌,出口量不断下滑,利润持续降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根据MS摩托车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MS摩托车企业进行战略规划,为MS摩托车企业选择和设计面向市场的竞争战略,从而保证MS摩托车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增长。通过对MS摩托车企业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本论文认为MS摩托车企业应该采取战略转型升级,来应对MS摩托车企业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为公司的打造“百年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框架,首先是对MS摩托车企业当前经营战略进行分析,全面且系统地分析MS摩托车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阐明了MS摩托车企业选择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通过对实证的分析,从而设计战略转型升级实施的措施,最后对战略转型升级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如何保障战略转型升级详细阐述,设计一种对MS摩托车企业实用而有效的竞争战略方法。主要的理论方法有SWOT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企业同心圆模型理论。通过对本论文研究,表明MS摩托车企业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不断地战略转型升级的选择是必须的。而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就在于MS摩托车企业多元化板块的改进,改善精益化生产与精细化管理方面,增加研发实力,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最终实现MS摩托车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

本刊编辑部,傅培龙[10](2013)在《中国摩托批判》文中研究指明批判,一个火爆劲道的词语,但其词性却是不折不扣的中性,而绝非贬义。所谓批判,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深刻的警醒,没有刀光,不见血腥,这只是一次观念与灵魂的洗礼,抑或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批判中国摩托,实乃踌躇良久后的无奈之举。于中国摩托,我们爱之深,因而批判之厉,其用心之良苦,希望业内人士理解。中国摩托有种天生的骄傲。于困境中艰难诞生,靠吃苦耐劳、敢拼敢闯的坚韧精神,用15年时间,便赢取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逼仄海外强豪,产销稳居全球第一的

二、重庆摩托车企业反思 “中国制造”海外恶性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摩托车企业反思 “中国制造”海外恶性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节 概念界定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二、战略传播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结语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

(2)越南媒体中的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研究 ——基于《劳动报》的十年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中国产品的概念
        1.2.2 品牌形象的概念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国内的研究现状
        2.1.1 关于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的媒体报道研究
        2.1.2 关于越南媒体报道中的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研究
        2.1.3 关于中国产品品牌形象提升策略方面的研究
        2.1.4 关于产品来源国的研究
    2.2 中国国外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品牌形象方面的研究
        2.2.2 国外理论方面的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资料搜集整理过程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样本范围
    3.4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
    3.5 研究类目
    3.6 编码与数据分析
第四章 越南《劳动报》上中国产品报道的分析
    4.1 报道产品及来源分析
        4.1.1 报道产品分析
        4.1.2 报道来源分析
    4.2 报道版面及篇幅分析
        4.2.1 报道版面分析
        4.2.2 报道篇幅分析
    4.3 报道体裁及形式分析
        4.3.1 报道体裁分析
        4.3.2 报道形式分析
    4.4 报道议题分析
    4.5 报道倾向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越南《劳动报》报道中的中国产品品牌形象分析
    5.1 总体上中国产品品牌形象呈负面
    5.2 中国品牌形象“他塑”情况严重,面临感知壁垒
    5.3 中国产品品牌质量安全问题严重
    5.4 中国产品品牌廉价与侵权问题
    5.5 中国产品品牌存在诸多不足但潜力很强大
        5.5.1 中国产品品牌受到越南消费者喜爱
        5.5.2 中国企业大量合作,越南政府看重中国企业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越南《劳动报》中国产品品牌形象建构的因素与启示
    6.1 影响越南《劳动报》中国产品品牌形象建构的因素
        6.1.1 影响越南《劳动报》中国产品品牌形象建构的积极因素
        6.1.2 影响越南《劳动报》中国产品品牌形象建构的制约因素
    6.2 提升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的策略
        6.2.1 加强品牌定位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变
        6.2.2 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对品牌进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6.2.3 加强产品技术研发设计,提升产品质量
        6.2.4 做好公共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品牌魅力
        6.2.5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建设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1.3.2 企业集群相关文献综述
        1.3.3 电动自行车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电动车基本概念
        2.1.1 电动车的定义与基本构造
        2.1.2 电动车的常见类型与国内外发展情况
    2.2 战略管理理论
        2.2.1 战略管理的概念与流程
        2.2.2 战略管理主流学派与理论
        2.2.3 战略管理基本分析工具
    2.3 企业集群理论
        2.3.1 企业集群的定义与形成原因
        2.3.2 企业集群的类型
        2.3.3 企业集群的特征
        2.3.4 企业集群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
第3章 我国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
        3.1.1 我国电动车行业发展历程
        3.1.2 我国电动车行业三大企业集群简介
        3.1.3 我国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特征分析
    3.2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3.2.1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形成路径
        3.2.2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现状
        3.2.3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3.3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相对优劣势分析
        3.3.1 相对优势
        3.3.2 相对劣势
第4章 江苏XR电动车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4.1 XR电动车公司概况
    4.2 XR电动车公司业务分析
        4.2.1 XR电动车公司销售模式与主要客户
        4.2.2 XR电动车公司近期经营状况
    4.3 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4.3.1 财务资源能力分析
        4.3.2 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分析
        4.3.3 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4.3.4 组织机构与管理效能分析
        4.3.5 XR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小结
第5章 江苏XR电动车公司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5.1 XR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1.5 集群环境
    5.2 电动车行业基本态势分析
        5.2.1 当前电动车市场潜力分析
        5.2.2 电动车用户分析
    5.3 XR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5.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5.3.2 购买者议价能力
        5.3.3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5.3.4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5.3.5 来自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5.3.6 竞争环境分析小结
第6章 XR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6.1 XR公司的战略目标
        6.1.1 XR公司的长期愿景规划
        6.1.2 XR公司的短期战略目标
    6.2 XR公司战略环境SWOT分析
        6.2.1 外部战略环境发展机遇分析
        6.2.2 外部战略环境发展威胁分析
        6.2.3 内部战略环境发展优势分析
        6.2.4 内部战略环境发展劣势分析
        6.2.5 发展战略的SWOT矩阵模型
    6.3 战略选择
        6.3.1 战略评价QSPM模型构建
        6.3.2 XR电动车公司的QSPM矩阵
        6.3.3 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第7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7.1 提高研发能力,推进产品升级
        7.1.1 推进技术升级,加快产品智能化步伐
        7.1.2 重视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
    7.2 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员工素质
        7.2.1 调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向
        7.2.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7.2.3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7.3 整合集群优势,促进良性竞争环境
        7.3.1 推动集群内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抵御
        7.3.2 巩固集群主导企业地位,建立纵向联盟
        7.3.3 加强跨行业联盟,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
    7.4 创新营销渠道和方式,加快新产品推广
        7.4.1 构建紧跟时代的营销渠道
        7.4.2 设计体现独特性的广告创意
        7.4.3 强化服务体系,以服务促营销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4)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理论基础
    四、论文创新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五、数据来源综述
第一章 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和趋势
    第一节 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一、美德引领的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
        二、美国“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三、德国“工业4.0”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四、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五、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必然性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目标-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
    第一节 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创新劣势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能力劣势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产业链一体化劣势
    第二节 产品差异进入壁垒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占先优势
        二、在位者寡头企业的销售网络优势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广告壁垒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文化差异壁垒
    第三节 政策性进入壁垒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政策性法律法规进入壁垒
        二、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受到的限制
    第四节 其他进入壁垒
        一、自然垄断行业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规模经济进入壁垒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主要困难
    第一节 突破技术劣势的困难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专利优势
        二、突破尖端技术的困难
        三、我国质量标准的落后
    第二节 突破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占先优势的困难
        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者转换成本
        二、突破在位者企业销售网络优势的困难
        三、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受到的地方保护
    第三节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受承认
    第四节 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
第四章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
    第一节 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
        一、日本产业政策经验
        二、日本企业的经验
        三、韩国产业政策经验
        四、韩国企业的经验
    第二节 我国成功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企业的经验
        一、标杆企业选择-中国华为
        二、华为突破技术垄断经验
        三、华为突破产品差异进入壁垒经验
    第三节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总结
        一、日、韩产业政策经验总结
        二、中、日、韩企业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经验总结
第五章 产业升级背景下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和对策
    第一节 以科教兴国战略为企业突破进入壁垒提供科技支撑
        一、加大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
        二、促进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三、延长“五年规划”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持时间
        四、打造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配套教育、科研体系
    第二节 发挥大国优势为企业进入海外高端产品市场清扫障碍
        一、扩大自由贸易谈判的范围和深度
        二、扩大政府间商务谈判范围和谈判频率
        三、加强对“中国制造”系统性地宣传工作、打造中国“品牌簇”
        四、强化政府对战略性海外收购的支持
    第三节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创设突破壁垒的发展环境
        一、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二、完善创新推动的政府管理体制
        三、完善创新推动型财政体系
        四、利用国有企业优势填补产业链空缺
    第四节 加强企业突破壁垒的能力
        一、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实力
        二、提高产品质量
        三、提高营销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后记

(5)区际价值链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转型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主要概念说明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1.4 可能的边际创新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制造业出口的发展困境
        2.1.1 国内增加值率
        2.1.2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2.1.3 低碳发展
    2.2 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与挑战
        2.2.1 国内价值链的提出
        2.2.2 国内价值链的挑战
    2.3 简要评述
第3章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区际贸易成本的测算与分解
    3.1 引言
    3.2 模型方法
        3.2.1 虚假统计问题
        3.2.2 中间品贸易效应
    3.3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区际贸易成本的测算与比较
        3.3.1 不同口径下的贸易成本比较
        3.3.2 中国国内外贸易成本差异
        3.3.3 扩展分析——基于双边区域的分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际价值链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价值攀升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出口中的增加值核算
        4.2.2 制造业出口中区际增加值率变化的结构分解
    4.3 经验分析
        4.3.1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价值构成
        4.3.2 不同区域制造业出口的价值构成
        4.3.3 “区域—行业”的扩展分析
    4.4 区际增加值率提升的驱动因素
        4.4.1 主要影响因素的识别
        4.4.2 扩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际价值链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服务化转型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主要指标
        5.2.2 测算模型
    5.3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区际价值链构成与特征分析
        5.3.1 价值构成
        5.3.2 嵌入程度
        5.3.3 匹配程度
    5.4 双边扩展分析
        5.4.1 初级产品
        5.4.2 制成品
        5.4.3 服务
        5.4.4 嵌入特征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际价值链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低碳转型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测算模型
        6.2.2 影响因素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区际环境成本
        6.3.2 不同地区、行业的区际环境成本变动特点
    6.4 区际环境成本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基于国家层面的变动分解
        6.4.2 基于区域层面的变动分解
        6.4.3 基于双边区域的变动分解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T摩托车公司非洲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综述
    2.1 聚焦营销策略及其市场特点
    2.2 市场追随者竞争策略及其特点
第三章 T摩托车公司出口非洲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宏观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的发展
        3.2.2 行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3.2.3 非洲等新兴市场对摩托车行业的重要性
    3.3 五力分析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3.2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3.3.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摩托车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4.1 “两条腿”走路,重点拓展海外市场
    4.2 非洲市场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
    4.3 公司优势资源分析
        4.3.1 自有供应链基础
        4.3.2 良好的品牌形象
        4.3.3 精湛的专业事务团队
        4.3.4 大量的顾客数据积累
    4.4 拓展市场困难分析
        4.4.1 缺乏开拓新市场所需的人才
        4.4.2 缺乏相应的研发资金
        4.4.3 产品定位发展不清晰
        4.4.4 售后服务工作困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洲摩托车市场分析
    5.1 非洲市场环境简介
    5.2 T公司与同行业非洲市场竞争情况
        5.2.1 T公司与日本同行非洲市场竞争情况
        5.2.2 T公司与印度同行东非市场竞争情况
        5.2.3 T公司与国内同行业竞争情况
    5.3 非洲消费者心理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公司西非市场聚焦营销策略
    6.1 聚焦营销必须要有“根据地市场”
    6.2 T公司聚焦营销如何建立“根据地市场”
    6.3 T公司聚焦营销对周边国家市场影响
    6.4 聚焦营销与本土化策略的区别
    6.5 聚焦营销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6.6 聚焦营销与2018财年目标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T公司东非市场追随者竞争策略
    7.1 市场追随者竞争策略
    7.2 追随者竞争营销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7.3 追随者竞争策略与公司市场工作重点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海峡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测算方法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二、投入产出法与投入产出表
    三、增加值出口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产业替代率的核算
    五、数据来源
第四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大陆市场
    第一节 大陆市场吸收的各经济体的增加值
    第二节 大陆市场的两岸产业合作关系
    第三节 大陆市场的两岸产业竞争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欧美市场
    第一节 欧美市场的两岸产业合作关系
    第二节 欧美市场的两岸产业竞争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影响两岸产业竞合的经济因素
    第二节 影响两岸产业竞合的产业政策因素
第七章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的影响及产业融合发展前景
    第一节 两岸产业竞合的政经影响
    第二节 推动两岸产业竞合向产业融合转换
    第三节 两岸产业融合的前景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浙商研究
        二、关于媒介形象研究
        三、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研究
        四、评析与展望:浙商媒介形象呈现与浙商研究的合流与研究发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与基本概念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二、基本概念
第一章 浙商媒介形象的历时性分析
    第一节 浙商的旧读与新解
        一、“商”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沧桑变迁
        二、商帮文化与浙江商帮
        三、改革开放与浙商的重新崛起
    第二节 浙商形象的媒介话语嬗变
        一、“儒商”和“奸商”——中国古代浙商的形象悖论
        二、“新式商帮”形象和“红顶商人”的命运——近代浙商的双重印记
        三、“当代第一儒商”形象的呈现——新时期浙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征
    小结
第二章 内容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变迁的基本描述
        一、类目建构与操作化说明
        二、版面、篇幅、报道类型和报纸类别的基本分析
        三、浙商主体身份和角色属性演变的统计分析
        四、浙商形象呈现议题变化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当代儒商——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一、“当代儒商”的内涵
        二、“当代儒商”框架的主导性呈现
    第三节 他者框架——不同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比较分析
        一、他者呈现的基本样貌
        二、不同类别媒体他者呈现的比较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话语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策略
    第一节 媒介形象呈现中的话语与话语理论
        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二、作为新闻的话语
    第二节 身份书写、权力话语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命名与身份书写
        二、断言式言语行为与权力话语
        三、话语的隐含意义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交互下的叙事模式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
        二、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
        三、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
    小结
第四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力量及其互动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社会动因
        一、经济场域的生成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型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媒介推手
        一、传媒生态变迁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媒介场域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传媒与浙商对浙商媒介形象的同构与互动
    第三节 浙商自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浙商媒介事件与形象呈现
        二、浙商政治参与与形象呈现
        三、浙商企业形象传播与形象呈现
    小结
第五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断言和肯定式新闻中的浙商媒介形象话语遮蔽与理想化
        一、肯定式新闻与浙商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
        二、明星浙商的卡里斯玛光环与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
        三、宣传导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模式化”与“人”的缺失
        一、“模式化”呈现与“人”的缺失
        二、“模式化”呈现与“个体”形象的缺失
        三、“模式化”呈现与“个性”形象的缺失
    第三节 多媒体形态下报纸媒体浙商形象呈现的不足与反思
        一、多媒体形态下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图景
        二、多媒体时代报纸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反思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重庆MS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摩托车研究综述
        1.2.2 国内摩托车研究综述
        1.2.3 重庆摩托车研究评述
        1.2.4 国内外摩托车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如下图 1-1)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战略管理过程
        2.2.2 发展战略分析方法
第3章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3.1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现状
        3.1.1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的主要功能
        (1) 产业聚集功能
        (2) 经济辐射功能
        (3) 社会承载功能
        3.1.2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的现状介绍
    3.2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3.2.1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的优势(S)
        3.2.2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的劣势(W)
    3.3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3.3.1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的机遇(O)
        3.3.2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的挑战(T)
    3.4 构建 SWOT 矩阵
第4章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实证分析
    4.1 MS 摩托车企业组织架构
        4.1.1 MS 摩托车企业集团架构
        4.1.2 MS 摩托车企业集团下属公司架构
    4.2 MS 摩托车企业各板块业务分析
        4.2.1 摩托车企业各板块结构图
        4.2.2 MS 摩托车企业工业板块业务分析
        4.2.3 其他多元化板块业务
    4.3 精益化生产与精细化管理方面
        4.3.1 、项目规划
        4.3.2 、物流管理
    4.4 研发开发方面
    4.5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战略发展状况分析
    4.6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战发展实施分析
第5章 国内外摩托车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及借鉴
    5.1 国外摩托车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
        5.1.1 欧美摩托车发展战略经验
        5.1.2 日本摩托车发展战略经验
    5.2 国内摩托车战略的成功经验
        5.2.1 钱江摩托车公司发展战略经验
        5.2.2 渝安公司发展战略经验
    5.3 国内外摩托车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对 MS 摩托车企业的启示
第6章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及保障
    6.1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设计
        6.1.1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原则
        6.1.2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设计指导思想
        6.1.3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设计目标
        6.1.4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设计思路
    6.2 重庆 MS 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保障
        6.2.1 多业务版块战略管控能力保障
        (一)、建立管控体系
        (二)、打造战略转型升级平台
        6.2.2 人力资源保障
        6.2.3 职能中心建设优化和金融财务管控保障
        6.2.4 技术研发能力保障
        6.2.5 品牌保障
        6.2.6 公共关系保障
        6.2.7 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四、重庆摩托车企业反思 “中国制造”海外恶性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越南媒体中的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研究 ——基于《劳动报》的十年内容分析[D]. 陈氏珊(TRAN THI SIM).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3]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冯逸凡. 东南大学, 2019(01)
  • [4]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D]. 穆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区际价值链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转型升级[D]. 袁凯华. 厦门大学, 2018(07)
  • [6]T摩托车公司非洲营销策略研究[D]. 唐源.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7]海峡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研究[D]. 马士伟. 厦门大学, 2018(07)
  • [8]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D]. 李文冰. 武汉大学, 2016(01)
  • [9]重庆MS摩托车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春强.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10]中国摩托批判[J]. 本刊编辑部,傅培龙. 摩托车信息, 2013(09)

标签:;  ;  ;  ;  ;  

重庆摩企反思“中国制造”海外恶性竞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