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科技国家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21)在《创新生态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设计》文中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成为全球创新的最新范式,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科技成果转化迎来了新的机遇、展现出新的特点。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系统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机理,建构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模型,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核心机制。通过构建由高校、企业、科技中介、新型研发机构等组成的区域创新联盟、结合产业需求在战略必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以创新综合体为核心的创新集群并完善创新环境,使科技成果转化从原来的偶然零星事件质变为批量转化的"雨林效应"。
王成仁[2](2021)在《破解“卡脖子”重在突破基础研发瓶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上"卡脖子"本质是"卡"在基础研发端。基础研发是创新土壤,应用技术是树木和花草,核心技术是参天大树。没有好的土壤,难以长出参天大树。突破基础研发瓶颈,夯实基础研发实力,才能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国家建设。一、"卡脖子"本质是"卡"在基础研发(一)基础科学薄弱是"卡脖子"的根本原因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我国具有最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产品创新和功能创新较有实力,
徐侠侠[3](2020)在《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新部署,特别是就围绕创新人才做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与重要使命,无论是在外出考察期间还是在有关会议等重要场合,坚持创新理念,围绕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之路,关键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当今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人才重要讲话,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人才发展体系,系统回答了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进行理论与实践剖析。全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阐释:从理论之本、理论之基、理论之根及理论之鉴四方面结合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回答了论述“来自哪里”的问题。一是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创新人才思想;二是凝练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三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精华;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实践基础、时代之需、现实诉求及发展历程四方面入手分析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回答了论述“因何产生”的问题。一是阐述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及创新成果;二是明确综合国力竞争、“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客观现实;三是审视我国创新人才建设面临国际争夺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诉求;四是回顾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期、地方任职时期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实践探索及理论完善与工作部署的发展历程。从创新人才价值论、选用论、党管人才原则论、制度论以及环境保障论出发概括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回答了论述“有何内容”的问题。一是分析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重要,涵括了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以及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的内容;二是分析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为用,涵括了创新人才选拔观、培育观、使用观以及引进观的内容;三是分析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凝聚,涵括了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的内容;四是分析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保障,涵括了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以及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的内容;五是分析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汇聚,涵括了营造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工作生态环境、成长成才生态环境以及生活生态环境的内容。从归纳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回答论述是“运用何种思维方式并具有何种特征”的问题。一是凝练具有哲学意蕴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以及民本思维;二是总结出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品格。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世界维度回答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有何贡献”的问题。一是体现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以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新境界的理论价值;二是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以及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的实践价值;三是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以及注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创新动力的世界价值。
吕赛熠[4](2020)在《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元化的阅读要求促使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主流阅读方式,数字出版产业保持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出版业,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为了顺应出版行业的发展潮流,很多传统出版社不断探索创新进行融合发展,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然而,碍于资金、技术方面的障碍,一些出版社并未成功实现这一华丽的转身。在一个良性的出版生态中,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互联网时代不仅需要大型的部委社,也应该有地方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他们彼此滋养相互供给,才能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知识的共享、平台的开放将是创新的第一要义。机械工业出版社作为新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历程最有力的见证者,凭借着丰富的内容资源很早就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实现了从单一的专业科技社向大型综合性出版社的转型,在众多出版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专业出版社在融合发展的四个阶段,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研究对象,结合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探索实践,为其他出版社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利的建议。由于每个出版社所涉及的领域以及商业模式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PEST及SWOT分析法来丰富论文的理论研究;全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国内外专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梳理了融合发展的四个进程;第三章详细地分析了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第四章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案例,剖析该社在内容资源、数字技术、平台、人才等方面进行的发展策略;第五章是通过对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具体分析,为其他专业出版社的融合发展提供策略思考;第六章是对论文的总结及展望。
向伟[5](2020)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辅导员制度在我国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光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公平、学生资助、就业创业等方面要有新举措。这些规定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那么,什么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怎样科学评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如何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内涵、素质结构为逻辑起点,始终把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本文的研究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和素质建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为本研究确立了新的时代坐标,素质建构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借鉴。第二部分:初步建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如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本部分首先聚焦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特征词,通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初步提炼出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进行了理论建构,最后得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包括了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品质、育人个性与动机五个初始维度。第三部分:正式编制与确定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将收集整理的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编制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此进行质量检验。通过第一次施测对测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主要由六个维度组成,包括: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个性与动机、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心理素质和育人身体素质,这比之前理论建构的维度多出了一个。经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六维度结构模型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第四部分:使用自编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对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了实证考量。对辅导员的素质测评采用了辅导员自我评价与大学生他评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硬核素质;其二,育人心理素质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其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其四,科学研究能力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其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于高校辅导员的睡眠质量上;其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辅导员的创新性上。最后,本研究还发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评价存在性别、工作年限、专业、年级、评优与否等人口学差异。第五部分: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原因探析。一方面,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原因,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和个人微观层面进行多视角的阐述;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辅导员存在素质偏差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国家、学校等外部要素和个体自身的内部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六部分:立足本次的研究调查结论,文章最后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六个维度入手,以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辅导员个人层面为结构框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其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培养的六点建议,它们分别为:优化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心理素质、补足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培育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身体素质。
杨麒[6](2020)在《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在国际国内面临着新的更加复杂的局面,加之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国内各类思潮、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对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渠道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方便、破坏性越来越大,对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加大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论断,并围绕如何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他的这些论述,伴随着他从政生涯的不断推进和成熟,逐渐由地方视野转换为全球视野。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针对面临的国内和国外复杂斗争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并针对性提出应对办法和措施,逐渐形成了适应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的新思想。从理论角度来看,习近平充分汲取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的精髓,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他的这一系列重要思想涵盖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具体任务、方法策略等诸多方面。具体说来,习近平从对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反“分化”“西化”等方面阐述了极端重要性;从充分掌握媒体、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全党动手齐抓共管、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等角度阐述了如何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强调要牢牢把握“两个”巩固这一根本任务。习近平的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对于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浩[7](2020)在《样式主义对欧洲十九世纪绘画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欧洲绘画中的样式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欧洲十九世纪绘画的影响。通过梳理艺术史家对样式主义艺术本身的考察进行分析,关注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印象派风格转换时期的绘画潮流,着重研究欧洲19世纪绘画中的样式主义作品与作家。通过对马奈的平面涂绘风格、克林姆特的装饰性风格以及德尔沃的荒诞美学等研究,进而探索样式主义在欧洲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张国彦[8](2020)在《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以水村移民搬迁为个案》文中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根本性策略,是我国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重要方式。但异地扶贫搬迁目标的最终实现不仅仅需要解决好“搬得出”的问题,更需要解决好移民搬迁之后的文化适应问题。文化的概念纷纭复杂,大致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界定方式,本文采用中观的文化界定方式,即文化是相对于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搬迁之后,移民的生存环境变化了、生产方式变化了,生活方式必然要变化,而原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即文化)变为现在的生活方式,便有一个适应问题。作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对象之一,贵州省三都县水村村民在面对新的生活方式时就存在较大的适应问题。三都水村作为一个水族村落文化聚居区,既保留着农耕文化的特征,又保持着浓厚的水族传统文化。二零一七年左右,水村的部分村民陆续搬迁到水镇水院移民安置点内,相较于水村,水镇的现代化色彩更浓厚一些。长期生活在水村的移民作为“异文化”人群搬迁到水镇重建家园,在面对新的生活方式之时便会产生较大的适应问题。研究发现,水村移民搬迁到水镇之后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问题。透过水村之管,窥易地搬迁引起的文化适应之豹,搬迁引发生产方式变革、文化环境改变,缺乏相应的教育引导,移民文化适应周期短及移民欠缺现代素养等皆为造成水村移民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可以说,虽然目前移民的生活环境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并且这些条件的改善也为移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但是,正因为搬迁之后的移民尚存在上述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目标的实现,甚至不利于迁入地社会环境保持安稳。除此之外,对于移民自身来说,移民所产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也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更无法使自己对迁入地产生极大的归属感。因此,解决好水村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移民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移民的文化适应一方面会受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受移民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从外在因素来看,包括产业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政策支持体系、搬迁时间长度、文化距离及教育等;从内在因素来看,包括移民文化程度、移民年龄分布特点、移民交际能力、移民性别、移民主体性意识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外因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影响着移民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他影响因素不同的是,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可以实现“造血式的活化”。具体来看,教育有助于移民习得迁入地的文化;教育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主体性意识来促使移民尽快融入迁入地的文化;教育有助于丰富移民的闲暇时间,从而使移民融入当地的休闲娱乐生活中;教育有助于缓解移民的心理焦虑,引导移民积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因此,教育对于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可以有作为的。从具体对策上来讲,针对水村移民搬迁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做出如下教育决策:第一,完善相关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第二,推行日常生活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第三,开展关于迁出地文化的教育活动;第四,实施闲暇教育丰富移民生活;第五,举办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当然,教育这一功能的发挥需要受到社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且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也不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移民文化适应问题是移民异地搬迁之后必须面临的一大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它影响着移民对迁入地的归属感及移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便需要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探究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樊桓伯[9](2020)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之研究》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论述体育运动的着作,也是中国完整讨论体育的性质、作用、意义的一部着作,是由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主席撰写,得到杨昌济先生赞赏并认可,于1917年4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体育之研究》为中华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文章的中心内容在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如何开展体育运动,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哪几个方面开展等。同时《体育之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关于体育的着作,文中也对近代中国人民的体质为什么衰弱,该如何改善进行了分析,毛泽东在借鉴曾国藩的体育观点、杨昌济的体育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体育是世界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7年正值《体育之研究》发表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来中国体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力羸弱到全民健身,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落后到强大,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直到成为体育大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已经不再是“东亚病夫”,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新时代的今天正向逐步实现体育强国梦而努力。本文基于《体育之研究》及相关文献,以《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百年意义、一些重要人物对毛泽东早期和后期的影响以及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联系五大板块为中心,展开论文写作。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即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百年意义部分,以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为中心进行讨论,主要探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形成的过程及背景,以及撰写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第三部分从第七章开始至第十一章,将重心转移到中国体育上来,即中国体育部分,但仍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为基础,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如何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新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带领中国百姓富起来和习近平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将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概况,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最后结合前文将探讨《体育之研究》对新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以上作为本文的思想框架,在本文思想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内容,以中国体育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以中国女排和中国男篮为例,从奥运会和世界杯两大世界性赛事出发,主要通过中国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真实的例子,得到从事体育运动、中国人民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精神,通过对得到的观点和认识进行论述,完成论文的写作。
刘建军,冯培,黄蓉生,曲建武,王小梅,谢守成,佘双好,白显良,王永友,毛殊凡,查朱和,彭庆红,谢成宇[10](2020)在《十年携手与共,坚守创刊初心——《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笔谈》文中认为2020年4月,《高校辅导员》迎来创刊十周年。十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关怀帮助,得益于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的信任支持,《高校辅导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落实办刊宗旨,不断提高办刊质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工作交流与理论探索的重要园地、推动工作研究与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创刊十周年之际,部分领导、专家学者、思政骨干及期刊社撰文,回顾《高校辅导员》发展历程,记录与《高校辅导员》之间的故事,对期刊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现将部分文章予以刊发,以飧读者。
二、高校科技国家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科技国家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生态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文献回顾 |
1. 科技成果转化 |
2.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形势新特点 |
(1) 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
(2) 创新生态系统。 |
(3) 创新生态系统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机理。 |
三、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机制 |
1. 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
2. 创新生态系统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核心机制 |
(1) 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机制。 |
(2) 跨越“死亡之谷”的保障机制。 |
(3) 形成创新集群的支撑机制。 |
四、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的关键举措 |
(2)破解“卡脖子”重在突破基础研发瓶颈(论文提纲范文)
一、“卡脖子”本质是“卡”在基础研发 |
(一)基础科学薄弱是“卡脖子”的根本原因 |
(二)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是主要制约 |
(三)缺乏应用导向导致高校成果转化率低 |
(四)研发投入结构不合理亟待系统性调整 |
(五)缺少共性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加剧创新链条不畅 |
二、有关建议 |
(一)下决心培建设国际一流大学 |
(二)建立应用导向的科研体制 |
(三)改进研发投入结构和考核机制 |
(四)补齐共性应用技术供给短板 |
(3)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创新之处 |
1.6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1.6.1 人才 |
1.6.2 人才资本 |
1.6.3 人力资本 |
1.6.4 创新 |
1.6.5 创新人才 |
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新人才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
2.1.2 列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专家”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 |
2.2.1 毛泽东“向科学进军,建设知识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人才思想 |
2.2.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造就科学技术队伍”的创新人才理论 |
2.2.3 江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关键在人才”的创新人才思想 |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精华汲取 |
2.3.1 儒家“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人才思想 |
2.3.2 墨家“尚贤为政,为贤是求”的人才思想 |
2.3.3 法家“以功取人,量能授官”的人才思想 |
2.4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的有益借鉴 |
2.4.1 人力资本理论 |
2.4.2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4.3 颠覆性创新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
3.1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实践基础 |
3.1.1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
3.1.2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
3.1.3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
3.2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时代之需 |
3.2.1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竞争 |
3.2.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人才 |
3.2.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创新人才 |
3.3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现实诉求 |
3.3.1 国际创新人才争夺激烈 |
3.3.2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
3.3.3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
3.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发展历程 |
3.4.1 延安插队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初步认识 |
3.4.2 地方任职时期对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视与实践运用 |
3.4.3 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理论的完善与工作部署 |
3.5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
4.1 创新人才何以重要——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 |
4.1.1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 |
4.1.2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 |
4.1.3 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 |
4.2 创新人才何以为用——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 |
4.2.1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的创新人才选拔观 |
4.2.2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创新人才培育观 |
4.2.3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创新人才使用观 |
4.2.4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的创新人才引进观 |
4.3 创新人才何以凝聚——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 |
4.3.1 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 |
4.3.2 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 |
4.3.3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 |
4.4 创新人才何以保障——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 |
4.4.1 遵循客观规律,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
4.4.2 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 |
4.4.3 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 |
4.5 创新人才何以汇聚——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 |
4.5.1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 |
4.5.2 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创新人才工作生态环境 |
4.5.3 营造重视教育、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生态环境 |
4.5.4 营造后顾无忧、充满温度的创新人才生活生态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5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 |
5.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
5.1.1 立意深远、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 |
5.1.2 抓住本质、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 |
5.1.3 敢于突破、不断开拓的创新思维 |
5.1.4 统筹兼顾、层次分明的系统思维 |
5.1.5 思维开阔、视野宏大的开放思维 |
5.1.6 不忘初心、爱民为民的民本思维 |
5.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
5.2.1 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 |
5.2.2 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 |
5.2.3 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 |
5.2.4 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 |
5.2.5 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 |
5.2.6 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 |
5.3 本章小结 |
6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6.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6.1.1 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 |
6.1.2 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 |
6.1.3 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境界 |
6.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6.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 |
6.2.2 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 |
6.2.3 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 |
6.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
6.3.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
6.3.2 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 |
6.3.3 注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创新动力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5.3 PEST分析法及SWOT分析法 |
1.6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字出版 |
2.2 转型升级 |
2.3 出版融合 |
2.4 知识服务 |
3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3.1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
3.2.1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内部优势 |
3.2.2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内部劣势 |
3.2.3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外部机遇 |
3.2.4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外部威胁 |
3.2.5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应对策略 |
3.3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1 图书出版 |
3.3.2 期刊出版 |
3.3.3 信息咨询 |
3.3.4 图书分销 |
3.3.5 数字出版 |
3.4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 |
3.4.1 未充分利用内容资源 |
3.4.2 数字出版流程不健全 |
3.4.3 营销渠道比较单一 |
3.4.4 产业链条不完善 |
3.4.5 体制机制缺乏活力 |
4 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策略 |
4.1 策略一:创新内容生产模式,实现内容共享 |
4.1.1 开发研制数字化手册 |
4.1.2 建立共享出版平台 |
4.2 策略二:构建全媒体出版业态,完善出版流程 |
4.2.1 利用云系统实现整体运营 |
4.2.2 打造数字出版部门 |
4.3 策略三:拓宽营销渠道,打造私域流量 |
4.3.1 线上线下多元化发展 |
4.3.2 打造私域流量 |
4.4 策略四:强化IP思维,延伸出版产业链 |
4.4.1 开发衍生产品 |
4.4.2 连接上下游渠道 |
4.5 策略五: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
4.5.1 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 |
4.5.2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4.6 小结 |
5 对其他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启示 |
5.1 建立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
5.2 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多种增值服务 |
5.3 主动探索数字文化创意产业 |
5.4 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
5.5 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概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 |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启示 |
第三节 素质模型建构理论 |
一、素质模型建构的主要类型 |
二、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与技术 |
三、素质模型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探索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提取及模型的初构 |
一、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概述 |
二、行为事件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 |
三、行为事件访谈提纲的确定 |
四、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 |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确立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修订及其完善 |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
二、以《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选编》作为内容分析的蓝本 |
三、内容分析资料的获取过程 |
四、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及关系特征探讨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 |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具体条目 |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特征 |
一、政治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首要特征 |
二、育人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本质特征 |
三、多纬度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本特征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实证考量 |
第一节 从辅导员的视角测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总体评价 |
二、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二节 从大学生的视角考量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总体评价 |
二、大学生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的研究结论 |
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硬核 |
二、育人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 |
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 |
四、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是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 |
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在睡眠质量上 |
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创新性上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影响因素探析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整体良好的原因探析 |
一、国家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
二、学校相关举措的完善落实 |
三、辅导员知情行的协同促进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一、访谈对象与访谈提纲的确立 |
二、相关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优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情感与价值观 |
一、培育尊重与认同辅导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
二、学校应把好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的招聘关 |
三、自我参与和自我反思相结合 |
第二节 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二、缓解辅导员压力源,开发心理资本 |
三、认知重构和社会链接相结合 |
第三节 补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 |
一、增设辅导员培养专业(方向) |
二、学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在职培训 |
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行为相结合 |
第四节 强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 |
一、科学规划国家政策制度 |
二、发挥学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 |
三、提升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相结合 |
第五节 培育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 |
一、营造尊师爱生的评价文化 |
二、自我个性的修炼与完善相结合 |
第六节 提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身体素质 |
一、落实“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
二、夯实学校的条件、经费与制度保障 |
三、提高健身意识和自觉健身行为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 |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科学揭示 |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
(三)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 |
(四)邓小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 |
(五)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 |
(六)胡锦涛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 |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孕育和萌芽阶段 |
(二)初步成熟阶段 |
(三)丰富完善阶段 |
(四)深化发展阶段 |
第三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
(一)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
(二)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
(三)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 |
二、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对象 |
(一)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先进性 |
(二)教育引导好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提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 |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正面引导与舆论监督辩证统一的原则 |
(三)把握好时、度、效原则 |
四、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路径 |
(一)强化理论武装 |
(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
(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
(四)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
第四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系统性 |
(一)强调文艺子系统的意识形态工作 |
(二)强调新闻媒体子系统的意识形态工作 |
(三)强调网络子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
(四)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子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
(五)强调高校子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六)强调国际交流子系统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 |
二、人民性 |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 |
(三)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三、时代性 |
第五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二)充实和完善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 |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一)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指明方向 |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武器 |
(三)提升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获得的科研竞技成果 |
(7)样式主义对欧洲十九世纪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艺术史中关于样式主义的阐释 |
2.1 古典时期艺术史家笔下的样式主义 |
2.2 20世纪初艺术史家对样式主义的反思与修正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欧洲绘画中的样式主义 |
3.1 样式主义对文艺复兴的继承与革新 |
3.2 样式主义的成熟时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样式主义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
4.1 表现性绘画 |
4.2 精神性绘画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以水村移民搬迁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一、扶贫背景下的水村移民介绍 |
(一)水村概况 |
(二)水村移民搬迁情况 |
二、水村移民搬迁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及其后果 |
(一)水村移民搬迁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 |
(二)水村移民文化适应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 |
三、导致水村移民文化适应不良的原因 |
(一)搬迁引发生产方式变革 |
(二)搬迁引发文化环境改变 |
(三)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 |
(四)移民文化适应周期短 |
(五)移民欠缺现代素养 |
四、移民文化适应的机理 |
(一)移民文化适应的过程 |
(二)移民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
五、教育促进移民文化适应的的策略 |
(一)完善就业指导教育 |
(二)推行生活知识教育 |
(三)开展迁出地文化教育 |
(四)实施闲暇教育 |
(五)举办心理健康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青年毛泽东与《体育之研究》简介 |
2.1 青年毛泽东简介 |
2.2 《体育之研究》介绍 |
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趋势 |
3.1 国内外对毛泽东的研究概况 |
3.2 国内外对《毛泽东传》的研究概况 |
3.3 中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
3.3.1 精神人物的影响 |
3.3.2 目的、意义与原则 |
3.4 外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
4 《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 |
4.1 《体育之研究》缘何产生 |
4.2 从毛泽东读第一师范谈《体育之研究》的产生 |
4.2.1 毛泽东的五年一师生活 |
4.2.2 毛泽东的学习观 |
4.2.3 毛泽东的体育观 |
4.3 杨昌济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3.1 杨昌济的体育思想 |
4.3.2 杨昌济体育思想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4 曾国藩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4.1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4.4.2 曾国藩的养生观点 |
4.4.3 曾国藩的体育观点 |
4.5 毛泽东的两位校长 |
4.5.1 两位校长的性格特点 |
4.5.2 毛泽东与孔昭绶的学术思想交流 |
4.5.3 毛泽东与张干的学术思想交流 |
4.5.4 两位校长的专业与研究 |
5 《体育之研究》的思想内涵 |
5.1 《体育之研究》的中心思想 |
5.1.1 释体育 |
5.1.2 体育占吾人第一位置 |
5.1.3 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
5.1.4 体育之效 |
5.1.5 不好运动之原因 |
5.1.6 运动之方法贵少 |
5.1.7 运动应注意之项 |
5.1.8 运动一得之商榷 |
5.2 毛泽东的体育爱好启示 |
5.2.1 毛泽东登岳麓山 |
5.2.2 毛泽东登井冈山 |
5.2.3 毛泽东登北高峰五云山 |
5.2.4 登山与身体健康 |
5.2.5 毛泽东的游泳爱好 |
5.2.6 游泳与身体健康 |
5.3 《体育之研究》思想的多角度评价 |
5.3.1 毛泽东自身的角度 |
5.3.2 阅读者的角度 |
6 《体育之研究》发表的一百周年 |
6.1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意义 |
6.1.1 中华民族体育的精神文化 |
6.1.2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启蒙 |
6.1.3 跨时代的价值取向 |
6.2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价值 |
6.2.1 理论实践相连于民族兴亡 |
6.2.2 近代科学的观点 |
6.2.3 以三育并重为学校教育之本 |
6.2.4 《体育之研究》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
6.2.5 科学发展观的雏形 |
6.3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内涵 |
6.3.1 “磨励以待日本”是《体育之研究》的主题思想 |
6.3.2 《体育之研究》是继前人拯救民族危机之后的心声 |
6.3.3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走向革命事业的敲门砖 |
6.3.4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实践的收获 |
6.4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影响 |
6.4.1 青年毛泽东对当代的影响 |
6.4.2 《体育之研究》内容的影响 |
7 《体育之研究》与重要人物的影响 |
7.1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 |
7.1.1 毛泽东与蔡和森 |
7.1.2 毛泽东与萧子升 |
7.1.3 毛泽东与易昌陶 |
7.1.4 毛泽东与贺果 |
7.1.5 毛泽东与萧三 |
7.1.6 毛泽东与罗学瓒 |
7.1.7 毛泽东与张昆弟 |
7.1.8 毛泽东与张国基 |
7.1.9 毛泽东与周世钊 |
7.2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 |
7.2.1 军事体育的概念 |
7.2.2 贺龙元帅的军事体育思想及贡献 |
7.2.3 刘伯承元帅军事思想与中国体育的联系 |
7.2.4 军事体育与军事教育评价 |
7.3 中国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及贡献 |
7.3.1 周恩来的体育思想贡献 |
7.3.2 邓小平的体育思想贡献 |
7.3.3 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贡献 |
8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与思想 |
8.1 习近平的强军思想 |
8.1.1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
8.1.2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
8.2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 |
8.2.1 习近平对中国体育的认识 |
8.2.2 习近平谈“三大球” |
8.3 习近平的体育思想 |
8.3.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
8.3.2 习近平在正定 |
8.3.3 习近平的体育发展思想 |
8.4 习近平对毛泽东及体育思想的继承 |
9 《体育之研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
9.1 学校体育的认识 |
9.2 近现代体育的观点 |
9.2.1 近代的体育观点 |
9.2.2 现代的体育观点 |
9.3 学校体育存在的弊端 |
9.4 为师者注意事项 |
9.5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
9.5.1 体育方向学生与非体育方向学生的差异 |
9.5.2 《体育之研究》的灵活运用 |
9.5.3 正确合理方式运用 |
9.6 小孩子的教育方法 |
9.6.1 《差等生》的故事与孩子的发展 |
9.6.2 《差等生》对我们的影响及作用 |
10 中华民族体育建国以来的发展 |
10.1 中华民族体育的认识 |
10.2 中华民族体育的作用 |
10.3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现状 |
10.4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 |
10.5 中华民族体育的评价 |
11 《体育之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
11.1 对中国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1.1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1.2 对中华民族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2 对新时代青年的影响和启示 |
11.2.1 要牢固树立远大志向 |
11.2.2 要有坚韧不拔的恒心 |
11.2.3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11.2.4 要树立勇于担当精神 |
12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十年携手与共,坚守创刊初心——《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高校辅导员》十周年华诞感言 |
春风十里不如你——贺《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 |
为《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而作 |
见证“一棵树”的长大 |
办一本有教育理想、有育人情怀、有使命担当的好期刊 |
积极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
一位老辅导员的《高校辅导员》情缘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学习实践的“好帮手”———纪念《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 |
从心出发一路芬芳———纪念《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 |
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学术阵地 |
阵地舞台家园 |
致《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的贺信 |
十载深耕弦歌悠长———祝贺《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 |
热烈祝贺《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 |
四、高校科技国家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生态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设计[J]. 王宇. 现代经济探讨, 2021(11)
- [2]破解“卡脖子”重在突破基础研发瓶颈[J]. 王成仁. 中国经贸导刊, 2021(14)
- [3]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 徐侠侠.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合发展策略研究[D]. 吕赛熠.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4)
- [5]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D]. 向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D]. 杨麒.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样式主义对欧洲十九世纪绘画的影响[D]. 李浩.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8]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以水村移民搬迁为个案[D]. 张国彦. 西南大学, 2020(01)
- [9]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D]. 樊桓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十年携手与共,坚守创刊初心——《高校辅导员》创刊十周年笔谈[J]. 刘建军,冯培,黄蓉生,曲建武,王小梅,谢守成,佘双好,白显良,王永友,毛殊凡,查朱和,彭庆红,谢成宇. 高校辅导员,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