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理工学院,淡滨尼,新加坡

淡马锡理工学院,淡滨尼,新加坡

一、淡马锡工学院,淡宾尼士区,新加坡(论文文献综述)

施信峰[1](2019)在《当代高校学科群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设计为例》文中认为学科群建筑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建筑类型,它是基于学部制教学理念下的建筑实体表达与空间载体。学科群建筑是随着教育模式改革而产生的,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楼的概念,它打破了传统高校中按照院系设楼的格局。学科群建筑是按照学科之间的关系,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建筑或者是建筑群体。学科群建筑并不是每个学科功能用房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建筑形体的体现上会是一栋单体建筑或是一组存在联系的建筑群体,有的高校甚至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学科群建筑。学科群建筑的目的是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它也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了我国大学教育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学科群建筑的相关理论,结合大量的典型案例研究此类建筑的空间设计,并且通过工程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文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题的建立,为第一章绪论,包含了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概念界定、研究综述等,整体把控论文的方向。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与第三章,明确研究主体和理论支撑,包含学科群建筑的由来、功能组成以及其特殊性,并且通过案例来分析说明。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含了第四章与第五章,第四章为学科群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研究,对学科群建筑的布局特征、功能空间的组合以及室内外节点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第五章为设计实践,以笔者参与的工程实践——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项目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方案设计过程之中学科群建筑空间设计的推敲过程,作为上述理论的印证。第四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李媛[2](2016)在《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交往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高校建设的迅猛发展和高校的扩招,许多新建建筑拔地而起。高校管理体制逐渐从学院制向学部制转化,从1999年学部制在北京大学应用,国内已经有10多所学校采用或部分采用了学部制。它以学部为单位进行管理,各功能空间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内在的组织逻辑为学科之间的关系。各专业之间的沟通、资源共享越来越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大多发生在虚拟空间,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交通空间作为整合学科群建筑中重要的联系空间,其对促进学科融合和人际交流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的交往性设计为研究视角,论文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归纳演绎、实证研究分析等方法试图找到学科群建筑水平、垂直交通空间以及交通枢纽空间促进交往行为发生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从空间功能、空间界面、空间领域、空间意象四个方面对其设计策略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对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的交往性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有效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资源共享,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交流空间。文章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包含论文的选题、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综述这些方面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是分析问题的部分。首先明确研究主体的构成,以及它的发展情况。然后是通过调研采取问卷分析和行为地图等研究方法对不同案例内的交通空间使用现状以及交往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从而总结出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人在其中交往活动的分布特征、行为特点以及促进交往活动发生的处理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空间功能单一、空间界面封闭、空间层次缺乏、空间氛围缺失。第三章,也属于分析问题的部分。对调研情况进行思考,根据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找到指导设计的方法,然后提出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设计原则主要是:复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层次化原则和场所性原则。第四章,解决问题的部分。根据设计原则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空间组织合理化、空间功能复合化、空间界面模糊化、空间领域层次化以及意象人文化策略。第五章,是设计实践的部分,以笔者参与的工程实践——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土木建筑学科群设计为例作为上述理论的印证。

冯刚[3](2005)在《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兼论组团式大学校园规划》文中研究说明有目共睹,当代我国大学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逐步通过旧校改建、新校区建设、大学区及大学城建设等多种方式扩大高等教育的容纳能力。各大学建设新区前都会组织规划设计竞赛,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规划方案,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本文的写作希望在充分整理这些设计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符合我国大学发展需要的优秀设计思想,并对大学规划中现存的问题从一定的角度探讨解决的思路。本论文整理了近年来我国大学规划设计的部分实例,着重分析讨论规划设计方案的创作思想,并对其建成后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价。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大学的基本特征。简要介绍大学起源和大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分析大学空间的基本组成以及校园空间品质对于大学理念的体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针对文章主题,这部分还着重讨论大学规划的内涵,以及大学规划中主要的空间结构形式。第二部分:首先简要回顾我国大学产生以来的发展轨迹,然后通过纵向历史的比较和横向世界范围的比较,分析我国的大学建设的地位和发展阶段,进而探讨我国当前大学快速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我国大学规划建设的几种主要形式分别予以介绍。第三部分:这部分论文着重探讨我国当代大学规划中一些问题,并针对大学校园尺度、校园规模、选址、规划方法、空间特色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也介绍了当代大学规划中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生态大学、智能大学和大学城等。最后,论文结合作者的设计实践,分析总结了适合我国当前大学建设发展特点的组团式校园规划的基本特征。

吴刚[4](2000)在《淡马锡工学院,淡宾尼士区,新加坡》文中研究说明

二、淡马锡工学院,淡宾尼士区,新加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淡马锡工学院,淡宾尼士区,新加坡(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高校学科群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高校学科群建筑概述
    2.1 学科群建筑的由来
        2.1.1 学科交叉的教育理念
        2.1.2 校园建筑集约化发展的必然
    2.2 学科群建筑的功能组成
    2.3 学科群建筑的特殊性
        2.3.1 功能复合聚集
        2.3.2 不同人群的交往需求
        2.3.3 建筑形象的塑造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学科群建筑空间特征比较研究
    3.1 国外学科群建筑案例分析研究
        3.1.1 波鸿鲁尔大学
        3.1.2 日本埼玉县立大学
        3.1.3 阿拉伯巴林海湾大学
        3.1.4 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
        3.1.5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3.1.6 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
        3.1.7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
        3.1.8 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中心
    3.2 国内学科群建筑案例分析研究
        3.2.1 绍兴文理学院教学楼实验楼
        3.2.2 武汉大学工学部建筑群
        3.2.3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3.2.4 沈阳建筑大学教学楼群
        3.2.5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生环组团
        3.2.6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理科大楼
        3.2.7 东北大学浑南新校区文科2楼
        3.2.8 香港珠海学院的新校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科群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4.1 学科群建筑空间设计的设计要求
    4.2 总体布局特征
        4.2.1 集中式
        4.2.2 分散式
        4.2.3 院落组合式
        4.2.4 树型组合式
        4.2.5 线型式
        4.2.6 各种布局形式分析总结
    4.3 功能空间的组合
        4.3.1 学科群建筑的功能类型
        4.3.2 功能模块的组合方式
    4.4 室外节点空间设计方法特征
    4.5 室内节点空间设计方法特征
        4.5.1 厅空间
        4.5.2 中庭
        4.5.3 交通空间
    4.6 学科群建筑空间设计的指导思想
        4.6.1 整体性与系统观
        4.6.2 开放性
        4.6.3 有机建筑理论
    4.7 学科群建筑空间设计的设计原则
        4.7.1 整体的总体布局
        4.7.2 资源共享
        4.7.3 学科交叉融合
        4.7.4 整体形象的塑造
        4.7.5 绿色建筑
第5章 设计研究: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项目
    5.1 项目总体情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要求
    5.2 前期调研
    5.3 设计理念生成
    5.4 功能空间的分配与组合设计
    5.5 场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设计
    5.6 城市空间形象表达设计
        5.6.1 高低错落的城市沿街面形态
        5.6.2 建筑群体立面设计研究
    5.7 室外节点空间设计
        5.7.1 对城市开放的院落组合
        5.7.2 尊重场地高差的下沉庭院
        5.7.3 架空层设计
        5.7.4 局部空间形体设计
    5.8 室内节点空间设计
    5.9 设计总结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附录1

(2)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交往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
        1.1.2 高校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改革
        1.1.3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3.3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的概述
        2.1.1 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的构成要素
        2.1.2 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的结构组织
        2.1.3 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的发展现状
    2.2 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现状调研
        2.2.1 调研方法
        2.2.2 调研内容
    2.3 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调研结论
        2.3.1 交往发生的条件
        2.3.2 空间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交往性设计理论指导和设计原则
    3.1 环境行为学理论
        3.1.1 环境行为学的概念
        3.1.2 环境行为学中指导设计的相关理论
        3.1.3 环境行为学在设计中的引入
    3.2 指导思想
        3.2.1“不确定空间”思想
        3.2.2 现代开放系统理论
        3.2.3 以人为本的思想
        3.2.4 场所精神
    3.3 设计原则
        3.3.1 复合性原则——空间利用效率对功能多样性的需求
        3.3.2 开放性原则——新型教育模式对空间开放性的需求
        3.3.3 层次化原则——交往规模层级对空间层次化的需求
        3.3.4 场所性原则——归属感的营造对空间文脉性的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交往性设计策略
    4.1 满足空间组织合理化的设计策略
        4.1.1 空间组织合理
        4.1.2 空间结构适宜
    4.2 满足空间功能复合化的设计策略
        4.2.1 尺度变化多样
        4.2.2 设施设计合理
        4.2.3 空间联系丰富
    4.3 满足空间界面模糊化的设计策略
        4.3.1 界面的定义及其与空间的关系
        4.3.2 界面的弱化
        4.3.3 界面的消隐
    4.4 满足空间领域层次化的设计策略
        4.4.1 空间尺度的层次化设计
        4.4.2 空间可达性的层次化设计
        4.4.3 设施摆放的层次化设计
    4.5 满足空间意象人文化的设计策略
        4.5.1 创造具有“物境”的空间
        4.5.2 创造具有“情境”的空间
        4.5.3 创造具有“意境”的空间
    4.6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前期分析
    5.3 设计阶段
        5.3.1 空间组织的设计
        5.3.2 水平交通空间的设计
        5.3.3 垂直交通空间的设计
        5.3.4 交通枢纽空间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高校学科群建筑空间调查问卷
    C.项目图纸

(3)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兼论组团式大学校园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章 大学和大学规划
    第一节 大学的精神
        §1-1-1 英国的绅士文化传统和英国大学理念
        §1-1-2 德国注重“研究”和“发展”的大学理念
        §1-1-3 实用主义哲学和美国的大学理念
        §1-1-4 日本“摄取性”文化传统和大学理念
        §1-1-5 计划经济下的苏联大学传统
        §1-1-6 中国大学教育理念
    第二节 大学校园空间
        §1-2-1 大学物质空间环境的精神价值
        §1-2-2 大学校园空间的构成
        §1-2-2-1 校前区空间
        §1-2-2-2 校园中心区
        §1-2-2-3 教学空间
        §1-2-2-4 交往空间
        §1-2-2-5 交通空间
        §1-2-2-6 生活服务空间
        §1-2-2-7 休闲空间
        §1-2-2-8 运动场地
        §1-2-2-9 标志和纪念性空间
        §1-2-2-10 绿化空间
        §1-2-2-11 各种空间的相互关系
        §1-2-3 大学和城市空间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大学规划
        §1-3-1 大学规划
        §1-3-2 大学规划中空间结构的分析
        §1-3-2-1 线性空间结构
        §1-3-2-2 中心型空间结构
        §1-3-2-3 组团型空间结构
        §1-3-2-4 格网式空间结构
        §1-3-2-5 有机发展的空间结构
        §1-3-2-6 竖向变化的大学空间
第二章 中国当代大学的高速发展
    第一节 中国大学发展的轮廓
        §2-1-1 中国大学发展的轮廓
        §2-1-2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2-1-2-1 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处于的水平
        §2-1-2-2 纵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
        §2-1-3 我国传统大学规划设计中问题的探析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规划建设的高速发展
        §2-2-1 当代我国大学高速发展的背景
        §2-2-2 当代中国大学空间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式
        §2-2-2-1 原有大学基础设施的改扩建
        §2-2-2-2 大学合并
        §2-2-2-3 新校区建设
第三章 中国当代大学规划设计探析
    第一节 “大学到底要多大”——我国大学规模和空间尺度问题的分析
        §3-1-1 大学的规模密度
        §3-1-2 大学校园适宜的空间尺度
        §3-1-3 大学到底以多大为宜
    第二节 当代我国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的一些思考
        §3-2-1 当代大学新校区的选址
        §3-2-2 大学教学中心规划理念的变化
        §3-2-2-1 校园中心从行政型向学术型转变
        §3-2-2-2 高校教学楼群布局的变化
        §3-2-3 复合发散、动态、弹性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应用于大学规划
        §3-2-4 几个问题的思考
        §3-2-4-1 校园空间不适宜地简单放大
        §3-2-4-2 大学规划设计要突出空间特色
        §3-2-4-3 “图形”≠“规划”
        §3-2-4-4 校园规划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
    第三节 大学规划新理念对于我国大学规划实践的意义
        §3-3-1 CYBER-UNIVERSITY ——数字化大学和信息时代的大学规划
        §3-3-1-1 信息时代大学存在和运作方式的变革
        §3-3-1-2 “智能大学”、“虚拟大学”和“网络大学”
        §3-3-1-3 国内外虚拟大学
        §3-3-1-4 信息时代大学规划空间结构的思考
        §3-3-2 建设绿色花园式大学——生态大学规划
        §3-3-2-1 生态设计思想概述
        §3-3-2-2 生态化大学校园设计
        §3-3-3 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开放大学规划
        §3-3-4 大学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大学——大学城
        §3-3-4-1 大学城
        §3-3-4-2 大学城的形成模式探析
        §3-3-4-3 大学城的特点
第四章 燕山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实践——试论组团式大学校园规划
附录
    我国当代部分大学规划方案分析欣赏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淡马锡工学院,淡宾尼士区,新加坡(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高校学科群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设计为例[D]. 施信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2]高校学科群建筑交通空间交往性设计研究[D]. 李媛. 重庆大学, 2016(03)
  • [3]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兼论组团式大学校园规划[D]. 冯刚. 天津大学, 2005(08)
  • [4]淡马锡工学院,淡宾尼士区,新加坡[J]. 吴刚. 世界建筑, 2000(01)

标签:;  ;  ;  ;  

淡马锡理工学院,淡滨尼,新加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