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赞比亚地区疟疾的针灸治疗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曾爱平[2](2021)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以中非共建“健康丝路”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中非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健康丝绸之路"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中非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非医疗卫生合作为基础与核心内容,但内涵要超越医疗卫生合作,体现了"大健康、大卫生"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思维。中非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双方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实现"健康中国"和"健康非洲"的战略目标。中非近60年的医疗卫生合作和团结抗击新冠疫情为未来双方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中非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仍存在来自非洲、中国和第三方因素的制约和挑战。有效应对和克服这些制约与挑战,有利于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合作的新增长点,也是中非深化"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夯实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由路径。
昝瑞语[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为南南合作和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连心”,在加强政府间合作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中外民间交流合作。社会组织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在中国的对外援助与对外友好合作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在整合社会资源、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贡献颇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通过社会组织从事对外援助,既是提高援助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成熟,其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取得较大成效。2016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对外交流,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环保等交流中的辅助配合作用,在民间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在民间对外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中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组织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鉴于中国社会组织已经具有较长时间援助非洲的基本经验,通过梳理总结其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援助领域、实践模式以及面对的现实考验等问题,可以为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在中国对外民间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借鉴。论文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问题的理论资源,回顾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介绍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实践模式及影响,揭示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论文的框架结构由6个章节构成。第1章为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问题概述。这一章首先对社会组织、对外援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然后阐述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宏观背景,即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转型、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最后,把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第3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理论资源。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国际合作理论、社会共同体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援助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国特色慈善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例如参与式发展理论、西方现代慈善理论、第三部门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本选题研究的理论资源。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工作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为参考借鉴。第4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活动领域包括人道主义类援助、医疗卫生类援助、教育类援助与能力培养类援助等4种主要援助类型和活动领域。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程虽然不长,但对非洲的援助涉及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着成绩,这为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第5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影响。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实践模式主要有4种,即参与中国政府对非援助模式、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对非援助模式、与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对非援助模式、独立开展对非援助模式等。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提升了中国援非能力、深化了中非间合作、提高了中国国际形象、改善了被援助地区的教育与医疗状况。第6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组织在援助非洲的过程中暴露出的自身问题,主要是公信力整体不高和海外行动能力不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也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即对外援助相关法律政策缺失,对外援助舆论环境不佳,对外援助资金渠道有限,被援助国家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差等。对此,必须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加强社会组织国际化的能力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对非援助的舆论环境,构建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资助网络,加强对受援助国家的国情研究。综上所述,论文的学术观点创新是:(1)论文强调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对外援助转型发展、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宏观背景。在此基础之上,把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2)论文强调人道主义援助、医疗卫生援助、教育援助、能力培养,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活动领域;与中国政府合作模式、与国际机构合作模式、与海外中资企业合作模式、独立运作模式,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模式;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提升了中国援助非洲的能力、深化了中非间的合作内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了受援助地区的教育与医疗状况。(3)论文强调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整体不高、海外行动能力不强,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还存在着国内外环境的约束,即对外援助法律政策缺失、舆论环境不佳、资金渠道有限、受援助国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不强等。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加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对外援助的法律法规,营造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的舆论环境,构建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的资助网络,加强受援助国家的国情研究。从而,从整体上做到了学术观点的创新。
夏丹[4](2020)在《河南省对非洲医疗援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旨在研究河南省对非洲的医疗援助问题。河南省的援非医疗属于国家援外医疗实践的一部分,必然受到中国对非政策的制约。因此,要将其放到中国援外医疗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中国的援外医疗经历了几个阶段,而河南省的援非医疗活动却有着独特的特点。自1973年承担援非医疗任务以来,河南省毫不动摇地持续向三个受援国开展包括派遣援非医疗队在内的医疗援助活动,且援助规模和力度并没有随之后国家援外医疗政策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改变,因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国援外医疗的发展阶段对其进行划分。本文通过对河南援非医疗历史发展的回顾,重点对河南省援非医疗的主要形式——援非医疗队进行分析,从援非医疗队的派遣概况、援非医疗的管理机制及援非医疗的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论述。研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河南省援非医疗的具体情况、探讨河南援非医疗面临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运用文献分析法,查询和整理相关文献,掌握中国援非医疗的历程、河南援非医疗队的概况、援非医疗的政策和援外医疗具体形式。历史研究法侧重于从历史维度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现状进行研究,文中用历史资料,梳理出中国援非医疗的发展历程与河南省援非医疗历史、规模、政策与发展现状。笔者采用访谈法对主管河南省援非医疗工作的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交流处相关负责人、河南援非医疗队员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详细而准确了解援外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得出,一方面,河南省援非医疗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医疗援外的管理机制和具体实践不断改进,主要体现在派遣工作能够结合河南省的实际及时做出调整,如不断创新援外医疗形式、改进选派机制以及加强援外医疗队员的管理等。另一方面,目前河南省援非医疗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医疗队工作生活条件差;其二,参与援非医疗工作的主体较为单一;其三,援非医疗工作影响力不足。经过分析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提出改善医疗队的工作生活条件,创新援非医疗形式、吸纳更多援助主体参与援非医疗实践以及加强援非医疗的宣传和研究等解决措施。
韩璐[5](2019)在《青蒿战役》文中认为青蒿素曲折的商业化进程,至今仍不为人所知。"是不是神药我不知道,对于疟疾患者,尤其重症疟疾患者,这药就是用了能好、不用能死的差别,非洲当地最穷的人也能用得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青蒿素应该怎么算?"国内一家矿企的非洲业务负责人于建民,过去几年,多数时间都在刚果(金)工作和生活,像他这样外派的中方人员,在当地最大的威胁是传染病,尤其是疟疾。
杨戈[6](2019)在《跨越山水 大爱无疆》文中提出中国医师节,是继教师节、护士节和科技者工作日之后的又一个行业节日,这是因为医生这一行业在社会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个职业群体也备受社会的关怀与敬意。但是在8月19日这一天,有这么一群医生,他们却没有办法与国内的同行们一起庆祝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因为他们,正不远万里,行走在非洲农村泥泞的土路上、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与世隔绝的偏僻村庄里,只为全力支援
李小秀[7](2019)在《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研究》文中认为在中非合作和交往中,中国对非医疗援助是巩固和加强同非洲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领域,在促进中非关系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对非医疗援助不仅是中非合作中开展时间最长、涉及地区和国家最多,而且也是成效最显着的合作项目。它既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对非洲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实践。本文在公共外交视角下探讨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价值、特征及其途径,总结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在公共外交领域取得的效果,进而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公共外交提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此部分重点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为接下来在公共外交视角下探讨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奠定基础。第一章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价值,在公共外交视角下对中国对非医疗援助进行框架性的介绍。第二章是在公共外交视角下具体分析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特征,表明中国对非医疗援助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是与时俱进的,是为了实现中非互利共赢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中国通过何种途径对非进行医疗援助,最主要的内容是派遣医疗队。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效果。探讨中国对非医疗援助在增进中非政治互信、促进中非之间经济文化往来以及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的成效。
钱镇[8](2018)在《他为什么能十年援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年援非,遭遇四次车祸,十多次疟疾发作,五次给艾滋病人手术时手被扎破,经历过如此多生与死的考验,2018年9月,仵民宪医生再赴非洲工作,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仵民宪医生又要去非洲了。他是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曾多次到厄立特里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三个非洲国家参加援非医疗,累积起来,长达十年。今年,他又加入了援非医疗队,再赴厄立特里亚。仵医生的文字功夫很好,他先后出版了两本书:《在十三个月的国度里——一个援外医疗队员在埃塞俄比亚》和《我的
丁鸿[9](2018)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对口援助模式研究 ——基于中非卫生合作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发展援助脱胎于“欧洲复兴计划”,即着名的“马歇尔计划”。在1960年之后的六十年间,国际发展援助在援助主体、目标、政策、理论、数据系统、援助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本文研究的焦点在于对口援助模式的定义、内容、特点、援助效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系统地梳理以及相应理论框架的建立。首先,本文通过梳理国际发展援助模式的不同类别,进而提出了一种在援助组织阶段以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度为衡量标准的官方发展援助模式,即对口援助模式。该模式主要以中国对内支援经验和对外援助实践作为该援助模式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和依据,将广义府际关系作为援助组织的基础,使得政府间合作网络扩展到构建援助双方合作关系上,从而确保官方援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通过与国际上三类普遍的援助类别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对口援助模式在立项邀约、部门协同以及财政限制三方面的特点。接着,本文转入中非卫生合作视角,通过具体梳理中非在卫生领域的合作,进一步确立对口援助模式在中非卫生合作中的应用。随后,从对口援助模式所构建的跨国政府间横向合作网络的三组对口关系出发,提出影响对口援助模式援助效果的假设因素,从理论分析和影响机制两个方面来建立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分析三个影响因素在四个具体的中非卫生合作案例中对援助效果的影响情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根据具体合作案例所反应的问题和情况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并对该模式能否做“中国经验”的国际推广进行了前景预展。总而言之,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是期望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出一种新的对外援助模式,通过较系统地梳理该模式的理论框架及实际运行,为其他国家提供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对于中国本身而言,中国经验只有拥有更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才能更正确地被国际社会所认知和理解;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虽然中国经验正被越来越多国家、组织、学者所重视,但缺乏正确认识的途径和方式,也因而引来很多误解和恶意揣测;对于与中国有类似经历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经验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即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主导发展过程。
钱霜[10](2017)在《中国医疗援助外交 ——以湖北省援莱索托医疗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历史上,中国通过援外医疗队等形式进行的医疗援助外交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然而,作为践行中国医疗援助外交典范之一的中国援外医疗队,对外仍旧保持着神圣又神秘的色彩,缺少系统和理论化的研究,这与其对我国外交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相称的。中国援外医疗队为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经历几个阶段发展至今,医疗队的足迹已遍布全球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我国也在组织、派遣、管理医疗队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全球医疗卫生问题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今天,援外医疗队对中国医疗援助外交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援助外交的开展要通过医疗队在受援国的具体工作开展,而每一个受援国的国情都是独特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各异,高山王国莱索托就面临国家总体医疗卫生状况严堪忧、接受大量外部援助但是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极度缺乏的国情。湖北省按莱方政府要求派出的其急缺的各科医生充实了莱索托医疗卫生队伍,对莱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以及两国外交关系的推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展望未来,湖北省援莱索托医疗队仍在坚守,中国医疗援助外交仍在继续推进,面临新的国内外情势,出现问题和碰见困难在所难免,关键要找准医疗队在受援国的定位、明确医疗中心任务,并且要坚持对医疗队组建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才能继续为受援国人民健康以及全球卫生治理做出积极的贡献,为中国总体外交事业添砖加瓦。
二、赞比亚地区疟疾的针灸治疗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赞比亚地区疟疾的针灸治疗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十七年” |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
(三) 运动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材料 |
(一) 材料来源 |
(二) 材料的甄选 |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
(四) 简要评议 |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
一、西医学习针灸 |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以中非共建“健康丝路”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非共建“健康丝路”的基本内涵 |
第一,医疗卫生合作是中非“健康丝路”建设的基础与核心议程。 |
第二,“健康丝路”要超越医疗卫生合作,是一项更加系统和庞大的工程。 |
第三,中非共建“健康丝路”应以人民为中心。 |
第四,中非共建“健康丝路”要遵循“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 |
二 中非共建“健康丝路”的历史基础与内容 |
三 中非团结抗疫对“健康丝路”理念的践行 |
四 中非共建“健康丝路”面临的挑战 |
(一)非洲层面 |
第一,非洲的疾病负担沉重。 |
第二,非洲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落后。 |
第三,非洲医疗物资生产能力低下。 |
第四,非洲医疗卫生融资困难。 |
(二)中国层面 |
第一,合作形式重援助,轻贸易和投资。 |
第二,合作主体重政府,轻市场和社会。 |
第三,在合作机制上,中国对非医疗卫生援助条块割裂现象犹存。 |
(三)第三方层面 |
五 未来中非深化“健康丝路”建设的路径 |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对接,提升卫生健康在中非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
第二,加强医学教育和传统医药合作。 |
第三,推进中非医药产能合作,发展非洲卫生健康产业。 |
第四,官民并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及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问题概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社会组织 |
2.1.2 对外援助 |
2.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客观背景 |
2.2.1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2.2.2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 |
2.2.3 中国对外援助发展转型 |
2.2.4 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 |
2.2.5 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2.3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历程 |
2.3.1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起步阶段 |
2.3.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发展阶段 |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1.1 国际合作理论 |
3.1.2 社会共同体理论 |
3.1.3 经济全球化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2.1 对外援助理论 |
3.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
3.2.3 公益慈善理论 |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
3.3.1 参与式发展理论 |
3.3.2 西方现代慈善理论 |
3.3.3 第三部门理论 |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 |
4.1 人道主义救援 |
4.1.1 紧急救援 |
4.1.2 日常援助 |
4.2 医疗卫生援助 |
4.2.1 基建与物资援助 |
4.2.2 义诊活动 |
4.2.3 防艾宣传和抗击疫病 |
4.2.4 医疗技能培训 |
4.3 教育援助 |
4.3.1 援助教育基础设施 |
4.3.2 学龄儿童营养改善 |
4.4 能力培养 |
4.4.1 社会组织能力培养 |
4.4.2 个人发展能力培养 |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与影响 |
5.1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 |
5.1.1 参与中国政府对非援助模式 |
5.1.2 参与国际机构对非援助模式 |
5.1.3 与中资企业合作援非模式 |
5.1.4 独立运作援非模式 |
5.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影响 |
5.2.1 提升了中国援非能力 |
5.2.2 深化了中非合作内容 |
5.2.3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
5.2.4 改善了受援地区教育和医疗状况 |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6.1 中国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
6.1.1 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整体不高 |
6.1.2 中国社会组织海外行动能力不强 |
6.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国内外环境约束 |
6.2.1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法律政策缺失 |
6.2.2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舆论环境不佳 |
6.2.3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资金渠道有限 |
6.2.4 受援国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不强 |
6.3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对策建议 |
6.3.1 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 |
6.3.2 加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能力建设 |
6.3.3 完善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法律法规 |
6.3.4 营造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舆论环境 |
6.3.5 构建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资助网络 |
6.3.6 强化受援国国情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河南省对非洲医疗援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点 |
一、中国援非医疗的实践历程与政策探索 |
(一)中国援非医疗的实践历程 |
1.起步期:1963-1970年 |
2.增长期:1971-1978年 |
3.低谷期:1979-2000年 |
4.转型深化期:2001年至今 |
(二)中国援外医疗政策的确立和调整 |
1.援外医疗基本方针的确立 |
2.援外医疗政策的调整 |
3.援外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
二、河南省援非医疗的历史 |
(一)派遣援非医疗队的缘起 |
1.派遣援非医疗队的背景 |
2.受援国医疗卫生状况 |
(二)河南省援非医疗队概况 |
1.医疗队的工作方式 |
2.医疗队的工作内容 |
3.医疗队派遣的规模 |
(三)主要荣誉和贡献 |
1.守护了受援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
2.促进了受援国医疗事业发展 |
3.增进了中非人民的友谊 |
4.推动了中非经贸合作的进程 |
三、河南省援非医疗的现状 |
(一)援外医疗管理机制 |
1.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
2.相关政策 |
(二)河南省援非医疗新形式 |
1.派遣短期医疗工作组 |
2.援建基础医疗设施 |
四、河南省援非医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一)河南省援非医疗存在的问题 |
1.医疗援助主体单一,援助效益有待提升 |
2.医疗队生活条件艰苦,容易感染疾病 |
3.医疗队不善宣传,影响力不足 |
(二)改进河南省援非医疗工作的策略 |
1.多元主体参与,增强援助效益 |
2.改善医疗队驻地条件,完善队员健康保障 |
3.加大援外医疗宣传力度,增强影响力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援非医疗队员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青蒿战役(论文提纲范文)
新药001号 |
夺回话语权 |
“国家名片” |
新的攻坚战 |
(6)跨越山水 大爱无疆(论文提纲范文)
最美逆行 |
中国名片 |
“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
(7)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价值 |
(一)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历史与现状 |
(二)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援非医疗的核心精神 |
(三)医疗援助在中非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
二、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特征 |
(一)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
(二)多元主体参与医疗援助 |
(三)多种援助形式协调配合 |
(四)强化国际医疗多边合作 |
(五)医疗援助平台日趋稳健 |
三、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途径 |
(一)派遣援非医疗队 |
(二)援建医疗基础设施 |
(三)特定疾病项目援助与合作 |
(四)培训非洲医务人员 |
(五)其他形式的对非医疗援助 |
四、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效果 |
(一)增进了中非政治互信 |
(二)提升中非经贸合作水平 |
(三)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 |
(四)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他为什么能十年援非(论文提纲范文)
我有一个援非梦 |
非洲曾是伤心地 |
英雄有了用武地 |
非洲也是诗意地 |
家庭是后盾 行善是追求 国家召唤是动力 |
(9)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对口援助模式研究 ——基于中非卫生合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国际发展援助 |
(二)援助模式 |
(三)对口援助模式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际发展援助研究 |
(二)对口援助模式研究 |
(三)综述评论 |
四、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 |
(一)内容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对口援助模式框架 |
一、国际发展援助的模式类别 |
(一)援助决策阶段 |
(二)援助实施阶段 |
(三)援助组织阶段 |
二、对口援助模式运行机制构建 |
(一)政府间合作网络的纵向对口度构建 |
(二)政府间合作网络的横向对口关系构建 |
三、对口援助模式的特点 |
(一)立项上的邀约性——与项目援助模式比较 |
(二)组织上的协同性——与方案援助模式比较 |
(三)财政上的独立性——与预算援助模式比较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对口援助模式效果的因素分析 |
一、跨部门协同度 |
(一)理论分析 |
(二)影响机制 |
二、供求均衡度 |
(一)理论分析 |
(二)影响机制 |
三、政策保障力 |
(一)理论分析 |
(二)影响机制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口援助模式下的中非卫生合作 |
一、政策发展——从援助到合作 |
二、主要援助内容及形式 |
(一)人力资源援助 |
(二)基础设施援建 |
(三)公共卫生防控 |
三、管理机制演变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一、乌干达医疗队及中乌友谊医院 |
(一)项目概况 |
(二)因果机制分析 |
二、江苏省承办医疗培训班 |
(一)项目概况 |
(二)因果机制分析 |
三、援非抗疟中心 |
(一)项目概况 |
(二)因果机制分析 |
四、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项目 |
(一)项目概况 |
(二)因果机制分析 |
五、案例评论与总结 |
第六章 建议与前景 |
一、国内发展建议 |
(一)建立央级统筹部署 |
(二)增强同领域内部门协同的层级深度 |
(三)深化互动框架的地方性导向 |
(四)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
二、国际发展前景 |
(一)稳固的援助来源 |
(二)对等的援助关系 |
(三)政府间对口网络新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 |
(10)中国医疗援助外交 ——以湖北省援莱索托医疗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医疗援助外交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外交及援助外交 |
一、外交 |
二、援助外交 |
第二节 医疗援助外交 |
一、卫生外交 |
二、医疗外交 |
三、医疗援助外交 |
第二章 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开展医疗援助外交的背景 |
一、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
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与各国极大的医疗需求 |
三、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援外医疗队 |
第二节 中国援外医疗队的三个发展阶段 |
一、1963—1978:奠基与快速发展阶段 |
二、1979-2000:波动与探索阶段 |
三、2000 至今:全面发展阶段 |
第三节 中国援外医疗队现状 |
一、地域分布 |
二、管理机制 |
三、具体组织 |
第三章 案例研究——湖北省援莱索托医疗队践行医疗援助外交 |
第一节 莱索托医疗资源概况及面临的挑战 |
一、莱索托医疗资源概况 |
二、莱索托面临的医疗挑战 |
第二节 莱索托的国际医疗合作 |
一、莱索托的医疗发展伙伴 |
二、莱索托的医疗执行伙伴 |
第三节 湖北省援莱索托医疗队践行医疗援助外交 |
一、总体援助规模分析 |
二、医疗援助外交具体内容 |
第四节 评价与思考 |
一、援莱索托医疗队的成效 |
二、关于中国医疗援助外交的几点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四、赞比亚地区疟疾的针灸治疗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以中非共建“健康丝路”为视角[J]. 曾爱平. 西亚非洲, 2021(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D]. 昝瑞语. 吉林大学, 2020(08)
- [4]河南省对非洲医疗援助问题研究[D]. 夏丹. 郑州大学, 2020(02)
- [5]青蒿战役[J]. 韩璐.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9(10)
- [6]跨越山水 大爱无疆[J]. 杨戈. 中国科技奖励, 2019(09)
- [7]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研究[D]. 李小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他为什么能十年援非[J]. 钱镇. 中国投资, 2018(18)
- [9]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对口援助模式研究 ——基于中非卫生合作的分析[D]. 丁鸿.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10]中国医疗援助外交 ——以湖北省援莱索托医疗队为例[D]. 钱霜. 外交学院,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