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履带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故障分析与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白雪松[1](2020)在《起重机起升机构可靠性研究分析》文中指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能力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依据。在起重机械安全方面的发展研究程度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经济状况以及科技发展等社会总体态势。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要以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科技的稳步前进为基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首先,通过分析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容易出现的各类故障,针对各类故障建立故障树,对故障树划分最小割集进行计算,实现对故障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求得起升机构失效概率和各个零部件的重要性。其次,充分考虑到难以可靠性计算的部分,采用模糊数学的计算方式推算出模糊概率的公式。第三,依照不同工作状况中起重机起升机构产生故障的系数,分别推算出各个零部件失效的概率,将可靠度和失效概率相结合,综合分析出各个零部件的可靠程度。最后,通过系统模糊评价来考量系统整体的可靠性。由于考量的计算较为复杂,编写Visual C++程序,创设出专门的软件计算起重机起升机构的可靠度,针对起重机的可靠性分析给出了更为简便有效的新方法,从而避免在传统实验中的诸多不便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分析研究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的可靠性不但有助于减少故障的发生,而且对机械维护保养和故障的预防解决方面也都意义重大。图27幅;表6个;参79篇。
刘岩松[2](2020)在《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故障分析及其监测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桥式起重机的起升机构故障,基于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实现了起升机构中主要零部件故障的定性、定量分析,完成了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知识库的建立及推理机的推理流程的设计;以减速器滚动轴承为研究对象,对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VMD)进行改进,实现了滚动轴承的故障识别;将以上研究工作架构于B/S结构中,搭建了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故障监测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行业需求及研究要求,分析了故障诊断以及故障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提出了解决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故障的具体解决流程与思路。(2)分析了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主要故障,基于FTA法建立了相关故障树,完成了起升机构中吊索具装置、制动器、减速器和电气系统等故障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推理机的设计。(3)详细阐述了减速器滚动轴承的结构与故障振动机理,针对VMD在使用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采用小生境遗传算法(Niche Genetic Algorithm,简称NGA)进行优化,提出了NGA-VMD算法,并结合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完成了轴承故障诊断。(4)将前期研究成果及相关分析、技术资料等架构于B/S结构中,基于C#与MATLAB混合编译,初步完成了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故障监测平台的搭建与开发。
朱磊[3](2020)在《基于共旋坐标法的桁架臂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起重机的核心承载部件,桁架臂作业工况繁多,结构复杂。随着臂架长度的增加,大臂长桁架臂几何非线性效应日益凸显。基于国家标准的解析计算并不能得出较准确的结果,而通用商业计算软件处理此类问题常采用试算法,需要不断调整结构参数,手动组装计算模型,在稳定性计算方面,耗时长效率低,常出现非线性不收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起重机产品的研发周期。本文针对起重机桁架臂组合形式多变、结构形式呈现标准化的特点,并考虑大臂长桁架臂几何非线性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共旋坐标法的可用于全工况批量分析的桁架臂参数化建模方法。首先,将细长桁架臂按照臂节结构形式划分成多个桁架臂单元结构,在单元结构上建立局部坐标系,结合共旋坐标法对桁架臂单元结构进行静力凝聚。其次,根据桁架臂单元结构局部节点位移小,左右端部截面加固,内部节点和边界节点的自由度可由两端截面的运动相联系的特点,公式推导出了桁架臂单元结构的广义内力和重力的计算公式以及精确的切线刚度矩阵,为非线性分析计算打下基础。然后,以履带式起重机桁架臂为例,对等截面臂节、变截面臂节以及复合截面臂节进行结构参数化处理,详细叙述了各臂节单元的参数化快速建模组装过程,生成了一系列桁架臂有限元模型,确定了建模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基于MATLAB语言开发了起重机桁架臂参数化建模分析程序,实现了桁架臂全工况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化快速建立,并进行了算例的分析验证,确定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了全工况分析的效率并确保了一定精度的非线性分析结果,为桁架臂起重机臂架系统的参数化、通用化设计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杨淑伟[4](2019)在《基于凸模型的履带起重机臂架时变可靠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大型机械特种设备应用逐渐广泛,起重机作为大型特种设备,其安全、可靠性、寿命直接影响到是否会发生意外事故,履带起重机臂架结构作为主要承载部分,其可靠性决定了整机的安全性能和寿命。虽然传统概率可靠性可以更准确的算出起重机在寿命期间的可靠度,但是由于在实际过程中有些数据难以测得,而在臂架结构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而这种不确定因素是随机的,所以单用传统可靠性来求解可靠度不能很好的适应实际情况。本文通过分析起重机不确定因素,建立基于凸模型随时间变化的可靠性非概率模型。首先,利用凸模型非概率可靠性相关理论,构建有代表性的凸模型——广义无穷范数模型,并用该模型来定义非概率可靠性指标,之后分析影响臂架结构非概率可靠性的不确定性参数;其次,在凸模型的基础上,将非概率功能函数引入到非概率可靠性指标中,得到臂架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非概率可靠性;最后,综合考虑结构抗力和载荷抗力算出时变可靠性指标。本文基于VC++6.0软件,建立履带式起重机臂架结构建立力学模型,结合臂架结构参数建立静态可靠性和时变可靠性模型。运用软件求解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非概率可靠性指标数学模型。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基于凸模型履带式起重机臂架结构时变非概率可靠性指标均大于1,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该研究为履带式起重机臂架结构可靠性研究提出了考虑时变的新思路,对特种设备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新的评价模式。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5](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袁佳莹[6](2017)在《履带式起重机多路阀优化设计与工作特性分析》文中认为多路阀广泛应用于起重运输车辆、煤矿机械、工程机械,其性能优劣对该设备的控制特性和工作效率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工程机械的稳定性、系统效率等有了更高的需求,从而使现有多路阀的工作特性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目前国内多路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工作流量不稳定、操作力不易控制、系统效率低等。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对多路阀静态性能、动态性能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是基于湖南鸿辉科技有限公司与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分公司的合作项目,开发研制了用于履带式起重机的多路阀,并以此为对象,开展了旨在提高该多路阀工作性能的理论计算分析、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等工作。首先对多路阀进行了理论设计计算与分析,详细阐述了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通过设计计算确定了多路阀的主要尺寸和参数,对多路阀的内泄漏量进行计算及换向阀阀芯移动分析。针对压力补偿阀的受力分析及负载敏感系统效率分析,可知采用阀前并联减压阀可以使执行机构的运动速度不受负载变化影响,提高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并对多路阀阀芯节流口进行了设计,采用U形和UU形节流口组合形式,通过计算分析并运用Matlab绘制其过流面积曲线,其过流面积随位移的变化,先慢后快,可以实现对流量的多级节流控制。运用AMESim软件建立履带式起重机多路阀的系统仿真模型,针对其内泄漏量、压力损失、流量调节特性以及负载敏感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并对影响多路阀工作稳定性的参数,压力补偿阀的弹簧预紧力以及反馈油路阻尼口直径进行仿真优化,通过减少压力补偿阀的弹簧预紧力和反馈阻尼口直径可以减小系统压力流量的波动,从而提高多路阀的工作平稳性。为了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对比,在液压综合试验台上对多路阀进行相关性能试验工作。对多路阀的耐压特性、换向性能、压力损失、流量微动特性等进行了试验工作,考核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并在ZCC550H履带式起重机上进行了装机试验,通过在不同工况下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多路阀的工作性能比较稳定,控制特性好。
姚君[7](2016)在《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系统动态特性与同步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履带起重机起吊吨位的不断增加,国内外广泛采用多卷扬驱动方式以提高起升能力、克服传统单卷扬系统驱动力矩较小的缺点。由于多套卷扬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参数差异,这就使得卷扬机构运行中往往出现不同步现象,致使吊钩倾斜进而影响吊装作业的安全性,而目前仍缺乏有效解决多卷扬同步控制问题的手段。因此,本文在徐工集团参与的国家863计划课题“千吨级超大履带起重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资助下,以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双卷扬系统动态特性及同步控制策略的研究工作,以期形成高精度的双卷扬同步控制策略,为大型履带起重机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首先,介绍了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驱动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基本原理,考虑液压系统非线性因素建立了其理论数学模型,进一步利用Simulink软件搭建了驱动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研究掌握了大型履带起重机驱动系统参数偏差对同步控制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在充分考虑起升过程中运动副约束条件前提下,基于拉格朗日原理建立了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起升系统理论数学模型,进一步利用ADAMS软件构建了双卷扬起升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研究掌握了双卷扬系统运行不同步对起升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再次,在分析传统基于编码脉冲的同步控制方法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吊钩倾角反馈信息的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方法,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吊钩倾角反馈的主从式和交叉耦合式双卷扬同步控制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提出同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基于提出的新型同步控制策略研制了一套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利用该套系统开展了基于编码脉冲及吊钩倾角反馈的不同控制策略的对比试验,同时对无线通信中断、吊钩摇摆、倾角传感器反向安装等非定常工况下的同步控制策略进行试验研究,验证了提出同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曾利[8](2016)在《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履带式起重机在大型工程施工吊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满足现在施工的需求,大吨位的履带式起重机已经普遍采用双卷扬或多卷扬单钩吊装的方式,同时为了确保履带式起重机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卷扬液压系统的同步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以某公司生产的500吨履带式起重机的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液压系统的非线性、时变特性特点,分别采用常规PID控制、模糊PID控制以及单神经元PID控制方法来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总结国内外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然后对国内外双卷扬起升液压同步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现况进行了综述,确定以闭式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并对主要液压元件进行了选择。(2)结合流体力学等知识对系统各组成环节的数学模型进行推导,最终建立了整个同步控制系统的分析模型,并借助MATLAB、AMESim搭建了仿真平台。(3)针对液压系统的非线性与时变特性,分别设计了常规PID控制器、模糊PID控制器以及单神经元PID控制器。(4)运用AMESim计算机软件与MATLAB/Simulink计算机软件进行联合仿真,通过仿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可得到,在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中单神经元PID控制方法的控制精度及收敛速度优于常规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证明了单神经元PID控制在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杨海燕[9](2014)在《履带式起重机泵控双卷扬系统同步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设备和工程规模的大型化,对建设中使用的起重机的起重能力和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采用双卷扬系统的大型履带式起重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步控制方法是决定双卷扬系统性能的核心因素,不当的同步控制方法会造成双卷扬系统在提升重物过程中产生同步误差从而缩短其元件的工作寿命并带来安全隐患。某400吨履带式起重机的双卷扬系统在提升重物过程中出现了同步误差增大和初始误差无法校正现象。为了分析双卷扬系统不稳定和同步精度差的原因,同时寻求解决方案以提高双卷扬系统的同步控制性能,本文以400吨履带式起重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了影响其不同步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了控制单元的改进方案。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所研究的400吨履带式起重机,研究了其双卷扬系统的液压驱动系统、起升机构和控制单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析其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对所研究的双卷扬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双卷扬系统的控制效果,发现了误差增大和初始误差无法校正现象产生的原因。2)针对双卷扬系统原有控制单元的不足,从反馈信号、控制方式和控制算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吊钩倾角的主从式PID的改进控制方法。为验证改进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从理论和仿真角度对改进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吊钩倾角作为反馈信号对现有双卷扬系统的同步控制效果有明显提高。同时研究了PI参数对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频响法的PI参数确定方法。3)最后,针对所提出的基于吊钩倾角的主从式PID的改进方案,设计了ZigBee无线数据传输模块以实现吊钩倾角信号的采集。综上所述,本文找出了基于卷筒转角差的的主从式PID同步控制方法产生的同步误差增大和初始误差无法校正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基于吊钩倾角的主从式PID改进控制方法,并针对改进方案,提出了基于频响法的PI参数确定方法和设计了采集吊钩倾角信号的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本文研究表明表明正确选取反映控制目标的反馈信号,在多执行元件的同步控制中十分重要。本文的分析方法也为其他共同承载执行元件的同步控制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纪绪[10](2013)在《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履带起重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港口、水电、铁路及石油化工等大型工程项目中的移动式起重机械,当前,履带式起重机产品正在向大吨位的方向快速发展。由于大型履带起重机产品均为全液压型起重机,因此液压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履带起重机的整机性能。然而,大型履带起重机的液压系统及元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核心技术仍需从国外引进,极大地制约了履带起重机行业的发展。因此,针对履带起重机开展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集成传感技术以及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液压系统已能够被成熟地应用在大型履带式起重机产品中。借助于以集成电路及微处理器为核心的集成电子控制技术,履带起重机产品已实现了多液压系统的集成控制,操作者通过控制手柄可对行走驱动、起升、回转乃至变幅系统等进行集成控制。为满足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产品追求高自动化程度、可实现精细化操作的发展需求,履带起重机产品对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必须使液压系统在响应速度、微动性、控制性能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均有着更出色的表现才能够满足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目前,国内的履带起重机研发机构对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大部分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仍采用经验类比的方法,对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工作的缺失,使其产品在稳定性、微动性、可控性等方面均与国外先进产品间存在显着差距。本论文结合校企合作“移动式起重机产品整机液压控制回路测试评估系统开发”项目,利用AMESim(Advanced Modeling Environment for Simulations ofengineering systems)软件平台开发出了履带起重机起升系统、行走驱动系统、回转系统等系统的HCD(Hydraulic Component Design)仿真模型,并基于HCD仿真模型对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中的典型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展开研究。本文研究所得相关结论,可为国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液压系统的设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同时也可缩短我国在起重机液压系统研究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间的差距。本文针对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液压系统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详细分析国内外大型履带式起重机的发展现状;对大型履带式起重机起升、行走驱动以及回转液压系统分别进行了介绍;阐述目前液压系统仿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确定使用的AMESim仿真软件;确定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以某大型履带起重机起升系统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该起升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别建立了液控先导式平衡阀与恒压变量马达的数学模型,并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指出减小平衡阀入口处阻尼孔的直径以及主阀芯的开口面积,恒压变量马达最小排量的设定值、恒压设定值以及相关容腔体积等因素均会对起升液压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利用AMESim仿真平台开发了起升液压系统的HCD仿真模型,借助软件模态分析工具对系统在下落工况中易产生压力波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平衡阀主阀芯面积梯度的变化易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变差,马达排量的突变以及恒压阀开启时所引起的流量突变等现象均易引起压力冲击现象;基于仿真平台,提出了改善起升液压系统稳定性的优化方案。3.介绍了某型履带起重机负荷传感行走液压系统的组成,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负荷传感行走液压系统的传递函数,通过对传递函数的分析,指出了负载敏感泵输出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发了负荷传感行走液压系统的HCD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指出负荷传感技术应用在行走液压系统中时易形成由于功率匹配不佳而引起的发动机熄火现象;基于仿真平台提出了改变负载敏感阀弹簧预紧力、在两个行走多路阀的负载反馈口间串联适当的阻尼、限制多路阀主阀芯位移等三种优化方案,并分别对负荷传感系统在应用以上优化方案后的功率自动调节特性进行了分析。4.介绍了某型履带起重机回转液压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建立了其主要组成元件的数学模型;开发了开式回转液压系统的HCD仿真模型,重点研究了回转换向阀阀口形式、回转缓冲阀阀口形式、回转缓冲阀弹簧刚度以及溢流阀开启压力等因素对回转液压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回转换向阀采用在初始阶段变化梯度较大的开口形式对削弱回转系统作业时的压力冲击以及改善调速性能均是有利的;在初始阶段具有较小变化梯度的缓冲阀开口形式对降低系统压力冲击是有利的;选择适当的缓冲阀弹簧刚度可以减缓系统启动和换向时的压力冲击,并能够缩短制动时间。5.设计了某大型履带式起重机起升、行走驱动以及回转液压系统性能测试的实验方案,分析了关键液压元件的相关结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验证了相关仿真分析结论的正确性以及所提出的系统性能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二、履带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故障分析与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履带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故障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起重机起升机构可靠性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起重设备概述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发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起重机起升机构可靠性模型 |
2.1 可靠性及模糊可靠性 |
2.2 模糊可靠性分析 |
2.2.1 模糊数学 |
2.2.2 模糊事件的概率 |
2.2.3 模糊性的量化 |
2.2.4 常用隶属函数 |
2.2.5 λ截集与3σ原则 |
2.2.6 确定隶属函数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可靠性分析 |
3.1 故障树分析法理论 |
3.2 故障树建立 |
3.3 故障树定性分析 |
3.4 故障树定量分析 |
3.5 故障树关联矩阵 |
3.6 单起升机构故障树建立 |
3.7 故障树的化解、关联矩阵的形成 |
3.8 故障树系统可靠度的计算 |
3.8.1 底事件失效概率的计算 |
3.8.2 系统可靠度的计算 |
3.9 小结 |
第4章 起重机起升机构可靠性软件开发 |
4.1 开发平台 |
4.2 开发思路 |
4.2.1 建立数据库 |
4.2.2 生成可靠性报告 |
4.2.3 编写帮助文档 |
4.3 开发流程 |
4.4 软件特点 |
4.5 小结 |
第5章 起重机起升机构可靠性软件测试及应用 |
5.1 软件测试 |
5.2 工程应用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故障分析及其监测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2 起重机故障监测研究现状 |
1.2.3 故障诊断流程介绍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2 起升机构故障类型及分析 |
2.1 起升机构简介 |
2.2 起升机构故障类型及分析 |
2.2.1 减速器故障及分析 |
2.2.2 制动器故障及分析 |
2.2.3 吊索具装置故障及分析 |
2.2.4 电气系统故障分析 |
2.2.5 其他故障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起升机构故障树的建立及诊断专家系统设计 |
3.1 故障树分析法 |
3.1.1 基本概念 |
3.1.2 故障树的建立 |
3.1.3 FTA法的定性定量分析 |
3.2 诊断专家系统理论知识 |
3.2.1 专家系统概述 |
3.2.2 专家系统知识获取及表示 |
3.2.3 专家系统诊断推理 |
3.3 桥起起升机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 |
3.3.1 起升机构故障树的设计与分析 |
3.3.2 专家系统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变分模态分解的减速器轴承故障诊断 |
4.1 诊断基础 |
4.1.1 基本结构 |
4.1.2 振动机理 |
4.1.3 相关信号分析 |
4.2 信号处理基本原理 |
4.2.1 变分模态分解 |
4.2.2 变分模态分解的改进 |
4.2.3 支持向量机 |
4.2.4 诊断流程 |
4.3 基于NGA-VMD的减速器轴承故障诊断 |
4.3.1 仿真分析 |
4.3.2 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故障监测平台研究 |
5.1 平台设计原则 |
5.2 平台开发环境 |
5.3 平台体系结构的研究 |
5.3.1 主要功能 |
5.3.2 平台总体设计 |
5.4 平台分析 |
5.4.1 平台的组织 |
5.4.2 平台数据库的开发 |
5.5 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故障监测平台的实现 |
5.5.1 登录界面及首页界面 |
5.5.2 平台中心界面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共旋坐标法的桁架臂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臂架参数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 几何非线性理论方法的发展 |
1.4 臂架几何非线性分析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桁架臂单元结构的运动分析及静力凝聚 |
2.1 桁架臂作业工况及结构组成 |
2.2 桁架臂单元结构的运动分析 |
2.2.1 桁架臂单元结构划分 |
2.2.2 单元结构局部坐标系 |
2.3 桁架臂单元结构的静力凝聚过程 |
2.4 广义内部节点力和重力的处理 |
2.5 切线刚度矩阵的求解 |
2.6 本章小结 |
3 桁架臂臂节单元的快速建模与组装 |
3.1 等截面臂节单元的建模 |
3.1.1 标准臂节参数信息的输入 |
3.1.2 标准臂节特征截面节点坐标 |
3.1.3 标准臂节一般截面节点坐标 |
3.1.4 标准臂节单元的建立 |
3.2 变截面臂节单元的建模 |
3.2.1 过渡臂节参数信息的输入 |
3.2.2 过渡臂节特征截面节点坐标 |
3.2.3 过渡臂节一般截面节点坐标 |
3.2.4 过渡臂节单元的建立 |
3.3 复合截面臂节单元建模 |
3.3.1 底部臂节参数信息的输入 |
3.3.2 底部臂节特征截面节点坐标 |
3.3.3 底部臂节截面形式判断 |
3.3.4 底部臂节一般截面节点坐标 |
3.3.5 底部臂节变幅与回转平面内节点的选择 |
3.3.6 底部臂节单元的建立 |
3.3.7 顶部臂节单元建模补充介绍 |
3.4 各臂节单元的组装 |
3.5 本章小结 |
4 快速建模方法的算例分析验证 |
4.1 算例的快速建模 |
4.2 算例的分析验证 |
4.2.1 臂架结构强度分析 |
4.2.2 臂架稳定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凸模型的履带起重机臂架时变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传统可靠性理论的简述及国内外现状 |
1.2.1 不确定性因素 |
1.2.2 概率可靠性的简述及研究现状 |
1.2.3 模糊可靠性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非传统概率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非传统概率时变可靠性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5 履带式起重机臂架结构非传统概率时变可靠性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履带式起重机臂架结构力学模型分析与建立 |
2.1 起臂架结构及模型简化 |
2.1.1 臂架结构分析 |
2.1.2 臂架结构模型简化及受力分析 |
2.2 臂架结构载荷组合 |
2.2.1 载荷组合 |
2.2.2 许用应力 |
2.2.3 载荷计算原则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凸模型非传统概率可靠性理论 |
3.1 凸模型基本理论 |
3.1.1 区间模型 |
3.1.2 椭球模型 |
3.2 非传统概率可靠性基本理论 |
3.2.1 非传统概率可靠性概念 |
3.2.2 最小无穷范数模型 |
3.2.3 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
3.2.4 扩展广义范数 |
3.2.5 体积法 |
3.3 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的求解方法 |
3.3.1 Monte-Carlo模拟法 |
3.3.2 均值法 |
3.3.3 一维直接算法 |
3.4 臂架结构非概率可靠性相关计算 |
3.4.1 不确定参数的确定 |
3.4.2 臂架结构非概率可靠性的强度计算 |
3.4.3 臂架结构非概率可靠性的刚度计算 |
3.4.4 臂架结构非概率可靠性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凸模型非概率时变可靠性分析 |
4.1 时变可靠性的概念 |
4.2 非概率时变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
4.3 非概率时变可靠性理论 |
4.3.1 凸模型中的表达式 |
4.3.2 非概率时变可靠性极限状态方程 |
4.4 结构抗力及其时变分析 |
4.5 载荷效应时变分析 |
4.6 臂架结构非概率时变可靠性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凸模型非概率时变可靠性在工程中的应用 |
5.1 臂架结构非概率可靠性 |
5.2 基于VC6.0++的模型验证 |
5.2.1 验证过程 |
5.2.2 起重量对静态非概率可靠性的影响 |
5.2.3 轴向力对静态非概率可靠性的影响 |
5.3 基于VC6.0++的时变非概率可靠性 |
5.3.1 研究服役时间时变非概率可靠性的影响 |
5.3.2 不同轴向力对时变非概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6)履带式起重机多路阀优化设计与工作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履带式起重机液压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履带式起重机多路阀研究现状 |
1.3.1 多路阀概述 |
1.3.2 国外履带式起重机多路阀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履带式起重机多路阀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多路阀的结构设计计算与分析 |
2.1 多路阀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多路阀的结构计算与分析 |
2.2.1 多路阀的关键结构尺寸计算 |
2.2.2 多路阀的内泄漏特性分析 |
2.2.3 换向阀阀芯的移动特性分析 |
2.3 多路阀中的压力补偿阀的设计分析 |
2.3.1 压力补偿阀的受力分析 |
2.3.2 多路阀的负载敏感系统效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路阀节流口过流面积设计计算与分析 |
3.1 多路阀阀芯节流槽结构型式的确定 |
3.2 多路阀阀芯节流槽阀口过流面积的计算 |
3.2.1 U形节流槽阀口过流面积的计算 |
3.2.2 UU形节流槽阀口过流面积的计算 |
3.3 多路阀阀口面积的计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履带式起重机多路阀的仿真分析及结构优化 |
4.1 多路阀仿真模型的建立以及参数设置 |
4.1.1 换向阀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2 压力补偿阀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3 多路阀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 多路阀的工作特性仿真及分析 |
4.2.1 多路阀内泄漏特性仿真分析 |
4.2.2 多路阀最小压力损失分析 |
4.2.3 多路阀的流量调节特性分析 |
4.2.4 多路阀负载敏感特性分析 |
4.3 多路阀结构参数改进的仿真分析 |
4.3.1 压力补偿阀的结构改进分析 |
4.3.2 多路阀反馈油路阻尼孔参数改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履带式起重机多路阀的试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多路阀的性能试验工作 |
5.2.1 试验台简介 |
5.2.2 多路阀性能试验的步骤 |
5.2.3 多路阀的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多路阀的装机试验工作 |
5.3.1 多路阀装机试验准备 |
5.3.2 多路阀装机试验步骤 |
5.3.3 多路阀装机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7)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系统动态特性与同步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驱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双卷扬驱动系统概述 |
2.3 双卷扬驱动系统建模 |
2.4 双卷扬驱动系统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起升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双卷扬起升系统理论模型 |
3.3 双卷扬起升系统仿真模型 |
3.4 双卷扬起升系统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典型同步控制策略分析 |
4.3 传统双卷扬同步控制策略 |
4.4 基于吊钩倾角反馈的双卷扬同步控制策略 |
4.5 双卷扬系统同步控制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研制与试验 |
5.1 引言 |
5.2 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研制 |
5.3 双卷扬同步控制策略试验 |
5.4 非定常工况下同步控制策略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履带式起重机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履带式起重机发展趋势 |
1.2.3 国内外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结构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结构 |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1 卷扬液压系统概述 |
2.1.1 开式卷扬液压系统 |
2.1.2 闭式卷扬液压系统 |
2.2 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组成 |
2.2.1 控制系统及工作原理 |
2.2.2 执行机构 |
2.3 双卷扬液压系统设计 |
2.3.1 双卷扬液压系统原理 |
2.3.2 主要液压元件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液压系统模型建立 |
3.1 系统仿真建模方法 |
3.1.1 微分方程法建模 |
3.1.2 传递函数法建模 |
3.1.3 功率键合图法建模 |
3.1.4 状态空间法建模 |
3.1.5 计算机辅助建模 |
3.2 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3.2.1 液压泵数学模型 |
3.2.2 液压马达数学模型 |
3.2.3 液压马达轴上力矩的数学模型 |
3.2.4 系统数学模型 |
3.3 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
3.3.1 AMESim软件介绍 |
3.3.2 液压泵AMESim模型 |
3.3.3 液压马达AMESim模型 |
3.3.4 卷扬执行机构AMESim模型 |
3.4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模型建立 |
3.4.1 MATLAB/Simulink模型建立与稳定性分析 |
3.4.2 AMESim模型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算法研究 |
4.1 同步控制算法分析 |
4.1.1 常规PID控制 |
4.1.2 模糊PID控制 |
4.1.3 单神经元PID控制 |
4.2 AMESim与MATLBA/Simulink联合仿真 |
4.2.1 联合仿真介绍 |
4.2.2 联合仿真实现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常规PID控制系统仿真结果 |
4.3.2 模糊PID控制系统仿真结果 |
4.3.3 单神经元PID控制系统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履带式起重机泵控双卷扬系统同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1 履带式起重机的发展现状 |
1.2.2 同步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双卷扬系统同步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系统的原理 |
2.1 引言 |
2.2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系统的液压驱动系统 |
2.2.1 液压驱动系统的原理 |
2.2.2 液压驱动系统关键元件介绍 |
2.3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系统的起升机构 |
2.4 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系统的控制单元 |
2.4.1 控制单元的目标 |
2.4.2 控制单元的原理 |
2.4.3 控制单元的控制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卷筒转角差反馈的 PID 同步控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双卷扬系统的工作过程 |
3.3 双卷扬系统的数学模型 |
3.3.1 液压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
3.3.2 起升机构的数学模型 |
3.3.3 控制单元的数学模型 |
3.4 双卷扬系统的仿真模型 |
3.4.1 系统参数表 |
3.4.2 系统的仿真模型 |
3.5 双卷扬系统控制单元的仿真分析 |
3.5.1 参数不一致对于现有控制单元控制效果的影响 |
3.5.2 初始同步误差对于现有控制单元控制效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吊钩倾角反馈的主从式 PID 同步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卷筒转角差为反馈的控制单元的改进分析 |
4.2.1 反馈信号的选择 |
4.2.2 控制方式的选择 |
4.2.3 控制算法的选择 |
4.2.4 改进方案初定 |
4.3 吊钩倾角为反馈的主从式 PID 控制策略的理论分析 |
4.3.1 数学模型 |
4.3.2 稳定性与稳态误差分析 |
4.3.2.1 稳定性分析 |
4.3.2.2 稳态误差的分析 |
4.3.3 PI 控制器参数的确定 |
4.3.3.1 参数确定方法的提出 |
4.3.3.2 参数确定方法的验证 |
4.4 吊钩倾角为反馈的主从式 PID 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ZigBee 吊钩倾角反馈的双卷扬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无线通信方式的选择 |
5.2.1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的介绍 |
5.2.2 倾角信号无线传输方式的要求和选择 |
5.3 基于 ZigBee 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工作过程 |
5.4 基于 ZigBee 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
5.4.1 基于 ZigBee 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
5.4.1.1 硬件组成 |
5.4.1.2 电路设计 |
5.4.2 基于 ZigBee 技术的数据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 |
5.5 倾角信号的无线传输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履带式起重机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履带式起重机液压系统概述 |
1.3.1 起升液压系统 |
1.3.2 行走液压系统 |
1.3.3 回转液压系统 |
1.4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 |
1.4.1 液压系统仿真分析的建模方法 |
1.4.2 液压系统仿真软件的应用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压起升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
2.1 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起升系统概述 |
2.1.1 泵控开式液压起升系统原理 |
2.1.2 起升系统关键液压元件分析 |
1. 恒压变量马达 |
2. 先导液控式平衡阀 |
2.2 关键元件数学模型建立 |
2.2.1 恒压变量马达数学模型 |
2.2.2 平衡阀动态特性分析 |
2.3 基于 AMESim 平台的起升系统模型 |
2.3.1 起升液压系统 HCD 模型的开发 |
2.3.2 额定工况下的动态仿真 |
2.4 液压起升系统动态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
2.4.1 平衡阀参数与系统动态特性间的关系 |
2.4.2 变量马达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
2.4.3 起升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行走驱动系统及节能技术分析 |
3.1 履带起重机行走机构及液压原理 |
3.1.1 行走机构概述 |
3.1.2 负载反馈液压系统原理 |
3.1.3 数学模型建立 |
3.2 基于 AMESim 的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1 多路阀模型 |
3.2.2 负载敏感泵模型 |
3.2.3 负载反馈行走液压系统模型 |
3.2.4 负载反馈行走液压系统模型仿真 |
3.3 负载反馈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 |
3.3.1 改变负载敏感阀弹簧预紧力 |
3.3.2 改变 LS 阀负载反馈特性 |
3.3.3 限制多路阀行走主阀阀芯位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回转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
4.1 回转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
4.2 回转系统主要液压元件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1 阀控液压马达环节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2 阀控液压马达动态特性的研究 |
4.3 回转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仿真与分析 |
4.3.1 回转液压系统动态模型的建立 |
4.3.2 典型工况下的仿真与实验分析 |
4.3.3 回转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履带式起重机液压系统性能实验 |
5.1 履带式起重机液压系统实验系统组成与设计 |
5.1.1 起升液压系统实验设计 |
5.1.2 行走液压系统实验设计 |
5.2 起升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
5.2.1 平衡阀的动态性能实验 |
5.2.2 恒压变量马达的动态性能实验 |
5.2.3 优化后的系统性能测试 |
5.3 行走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
5.3.1 系统初始状态测试 |
5.3.2 改变 LS 阀弹簧预紧力的系统动态性能实验 |
5.3.3 串联阻尼后的系统动态性能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1.1 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履带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故障分析与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起重机起升机构可靠性研究分析[D]. 白雪松.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故障分析及其监测平台研究[D]. 刘岩松. 中北大学, 2020(09)
- [3]基于共旋坐标法的桁架臂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D]. 朱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凸模型的履带起重机臂架时变可靠性研究[D]. 杨淑伟.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6]履带式起重机多路阀优化设计与工作特性分析[D]. 袁佳莹. 湘潭大学, 2017(02)
- [7]大型履带起重机双卷扬系统动态特性与同步控制策略研究[D]. 姚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8]履带式起重机双卷扬同步控制系统研究[D]. 曾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9]履带式起重机泵控双卷扬系统同步控制研究[D]. 杨海燕.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10]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D]. 纪绪. 吉林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