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胡适自由民主思想中的"文化边际人"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吴麟[1](2008)在《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自成体系,对学术与实践都富有启示意义。由于意识形态的遮蔽以及系统研究的缺失,这一值得关注的历史资源至今仍被误读乃至忽视。因此,本文围绕该论题,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钩沉细节、梳理脉络、提炼要点,力求客观、整体、透彻地分析和呈现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以期构建趋向完整的历史记忆、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空白。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主要阐述研究动机、回顾相关研究、介绍研究方法。正文共有五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逐一回顾胡适主持或参与的重要报刊——《竞业旬报》、《新青年》、《努力周报》、《新月》、《独立评论》、《自由中国》。在其言论实践之中,总体而言,胡适是一位追求“监督政党”的议政书生。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重心,回答胡适言论自由思想“是什么样”的问题。两章分别以“为什么要言论自由”和“怎样才能言论自由”为主题,剖析胡适在言论自由方面的基本理念。前者关注言论自由的具体价值,主要从个性发展、人权保障、民主宪政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后者聚焦言论自由的实现途径,则提炼出要“自己争取”、必须“负责任”、应“相互容忍”三个重要观点。由此两章可知:胡适对言论自由的论述全面到位、富有卓见;此外,他还在其言论历程中一以贯之地践行所信仰的理念。这种力求“知行合一”的形象,亦已成为可贵的思想资源。第四章回答胡适言论自由思想“何以如此”的问题,即探究其形成理路。本章主要从家庭因素、教育功效、友朋影响三个方面条分缕析,同时亦论及地域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解读胡适的言论实践及基本理念,不应只关注上述某单一要素,而应予以综合考虑。第五章采取政治文化的分析视角,运用比较方法,以确定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的历史坐标。横向而言,他是同时代人中的枢纽人物。纵向而言,虽然其首倡之功不及梁启超,在个别问题上亦无储安平、殷海光的洞见;但就思想的系统、理性而言,他则高出不止一筹。因此,胡适是中国言论自由史上的一座高峰。本文大量征引“第一手史料”,同时广泛参考“第二手文献”;强调“论从史出”,即:每叙述一事、每提一观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征。
徐宏杰,宋中华[2](2008)在《论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作用、影响和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适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曾经并未得到正确评价。他在文学革命、实证主义、自由主义、民族文化反省、整理国故等各方面的建树令人惊叹。"发现胡适"的同时,会看到他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越来越引人关注的形象和地位。
王忠春[3](2004)在《论胡适自由民主思想中的"文化边际人"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胡适对自由的张扬却体现了"文化边际人"情结,即他在超越传统时又没有远离传统文化的土壤。他在西方自由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接中塑造健全个人主义的魅力;诠释无为而治的现代意义;其批政、议政的做法体现着传统强烈的人文批判意识;而其容忍的原则则在质的追求中又晨露出士大夫懦弱的心迹。然而忽视对中国社会政治格局的科学把握最终酿成了胡适的自由主义之累。
李小玲[4](2003)在《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文中研究指明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人们对他多有评论和分析,但关于他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却鲜有人论及。笔者以为,这是胡适文学观中的一大特征,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文学现象。本课题选择民俗与文学交叉的视点,着眼于探求胡适文学观中民俗理念的独特性和开拓性。 因为本文的思考是对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进行较全面而系统的考察,本文的主体部分将分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胡适文学观中民俗理念之成因;第二大板块是胡适民俗视野中的文学观之表征;第三大板块是胡适俗文学观的影响及价值评判。 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五章。 导言的第一个部分,在对民俗概念诠释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论述对象——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第二部分是对胡适文学研究的学术回顾,第三部分是对本课题的几点思考,包括论文提出情况的分析,论文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内容等。 第一章 中国乡土情怀的积淀和民间文学的浸润 本章分为四个小节:女性情结的积淀;桑梓情怀的沉蕴;徽州文化的濡染;时代潮流的感召。母亲情结抑或女性情结和桑梓之情熏染熔铸了胡适的民俗情感,徽州文化的传统理性积淀合力促成了胡适平等观念和民俗意识的形成,而文化下移的时代潮流又为他民俗情感的外化即以民俗学业内的民间文学为突破口的文学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契机。 第二章 西方民俗意识的烛照与实验主义的导引 本章为三个小节:美国民主政治的洗礼和基督教文明的感染;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启迪;实验主义科学方法的引导。美国的民主政治和基督教精神强化了胡适业已形成的民俗意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倡导民间返回民间的文学运动的成功经验又给他以启示,杜威的实证主义哲学则为他领导中国文学革命提供了哲学武器和科学方法。 第三章 文学革命: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 本章共分为俗民思想文艺观;白话文学即俗民的文学;俗民文学理论的建构三个章节。胡适的俗民思想文艺观决定了他文学观中的思想预设成分,白话文学观和俗民文学理论的建构都是其民俗理念在文学中的投影。 第四章 民俗学意义上的文学方法论 本章具体为如下三个章节:方法论的发生和民俗学上的意义;民间歌谣和“比较研究法”;中国古典小说考证和“历史演进法”。方法论意义上的民间文学思考,宏观至“评判的态度”、“历史的方法”、“科学的精神”等哲学思想方法,微观到论胡道又字观中的民俗理念“历史演变法”和“比较研究法”的实践操作方法,都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第五章胡适的和声与论敌 本章主要从三条主线进行概述,一是民俗学方法的继承—以顾领刚、董作宾为例;二是从《白话文学史》到《中国俗文学史》;三是从学衡派看胡适民俗理念的偏差。从胡适的影子与和声中,看其俗民文学观的影响之大、波及之远,从胡适的论敌与反调中,反观其俗民文学理论和方法的空疏与偏颇。 最后通过胡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潮之探寻来凸显胡适于中国现代民俗学上的贡献,这既是对本文写作的一个交代,也作为本文的结语部分。
刘丽,周新民,胡槿,杜华[5](2000)在《1999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认为
二、论胡适自由民主思想中的"文化边际人"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胡适自由民主思想中的"文化边际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1 绪论 |
1.1 研究动机 |
1.2 研究回顾 |
1.3 研究方法 |
1.4 难点与创新 |
2 言论史上的胡适 |
2.1 《竞业旬报》——“重要出发点” |
2.2 《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 |
2.3 《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 |
2.4 《新月》——争人权的“斗士” |
2.5 《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 |
2.6 《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 |
本章小结:追求“监督政党”的议政书生 |
3 为什么要言论自由 |
3.1 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 |
3.2 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 |
3.3 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 |
本节小评 |
4 如何才能言论自由 |
4.1 言论自由要“自己争取” |
4.2 言论自由必须“负责任” |
4.3 言论自由与相互“容忍” |
本节小评 |
5 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的形成理路 |
5.1 家庭的因素 |
5.2 教育的功效 |
5.3 友朋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6 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的历史坐标 |
6.1 胡适与梁启超 |
6.2 胡适与储安平 |
6.3 胡适与殷海光 |
本章小结:时代递嬗中的思想接力与超越 |
结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研究 |
(3)论胡适自由民主思想中的"文化边际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由人格的塑造 |
二、民主政治思想的自我设计 |
1. 从“好人政府”到“无为而治” |
2. 民主宪政坚持中的容忍原则 |
三、关于胡适政治悲剧的思考 |
(4)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 课题的提出 |
二、 胡适文学研究综述 |
三、 关于本课题的几点思考 |
第一章 中国乡土情怀的积淀和民间文学的浸润 |
一、 女性情结的积淀 |
二、 桑梓情怀的沉蕴 |
三、 徽州文化的濡染 |
四、 时代潮流的感召 |
第二章 西方民俗意识的烛照与实验主义的导引 |
一、 美国民主政治的洗礼和基督教文明的感染 |
二、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启迪 |
三、 实验主义科学方法的引导 |
第三章 文学革命: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 |
一、 俗民思想文艺观 |
二、 白话文学:俗民的文学 |
三、 俗民文学理论的建构 |
第四章 民俗学意义上的文学方法论 |
一、 方法论的发生和民俗学上的意义 |
二、 民间歌谣和“比较研究法” |
三、 中国古典小说考证和“历史演进法” |
第五章 胡适的和声与论敌 |
一、 民俗学方法的继承--以顾颉刚、董作宾为例 |
二、 从《白话文学史》到《中国俗文学史》 |
三、 从学衡派看胡适民俗理念的偏差 |
胡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潮之探寻(代结语) |
四、论胡适自由民主思想中的"文化边际人"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D]. 吴麟.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2]论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作用、影响和地位[J]. 徐宏杰,宋中华.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3]论胡适自由民主思想中的"文化边际人"特征[J]. 王忠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4]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 李小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5]1999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周新民,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