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鄄城县人民医院2000年医院内感染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文[1](2021)在《某医疗机构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某医疗机构全部医护人员、部分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指家属、护工)进行问卷调查及结核潜伏性感染筛查,了解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加强医疗机构内重点人群的防护、控制结核潜伏性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吉林省某医院内无结核明显症状的全部医护人员,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部分住院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样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Quanti FERON-TB实验)。研究内容包括描述医疗机构内总人群特征、医护人员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史及密切接触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史、与结核病患者接触情况;分析医护人员及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的相关因素。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描述采用率和构成比;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450份,有效问卷423份,有效率为94%。收集该医疗机构内人员问卷信息及血液样本,共计423例,包括医护人员330例(占78.01%);密切接触者93例(包括患者家属59例、护工34例),(占21.99%)。2.医护人员中男性93例(占28.18%),女性237例(占71.82%)。最大年龄为64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40.27±10.87岁,其中31~50岁人数最多,共181例(占54.85%);大专/本科学历人数最多为267人(占80.91%)。医护人员中从不、但有被动吸烟者人数最多为135例(占40.91%)。276名医护人员曾接种过卡介苗(占83.64%)。3.密切接触者与患者为家属关系共59例(占63.44%),护工人员34例(占36.56%)。男性47例(占50.54%),女性46例(占49.46%),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为48.60±12.61岁;密切接触者中从不、且无被动吸烟者人数最多为37例(占40.86%);62例接种过卡介苗(占66.67%)。诊断前两个月内与结核病患者接触者50例(占53.76%);与结核病患者接触时长>8小时者43例(占46.24%);每日开窗通风者人数最多为55例(占59.14%);在与结核病患者接触场所面积为0~60m2人数最多为48例(占51.61%)。4.423例调查对象中结核潜伏性感染者147例,占34.75%;其中医护人员感染128例(占30.26%);密切接触者19例,(占4.49%)。5.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人均月收入、吸烟史、贫血、是否接种卡介苗等因素在结核潜伏性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766;95%CI:1.548~4.942);31~50岁(OR=2.912;95%CI:1.340~6.328)、≥51岁(OR=14.466;95%CI:5.477~38.212);从不吸烟但有被动吸烟、吸烟(OR=2.135;95%CI:1.145~3.983)、(OR=2.792;95%CI:1.145~3.983);贫血(OR=5.721;95%CI:2.222~14.729)的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的风险增加。6.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史、是否接种卡介苗、与患者关系、与结核病患者每天接触时长等因素在结核潜伏性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9.632;95%CI:1.208~76.776);与结核病患者每天接触时长>8小时(OR=7.096;95%CI:1.366~36.868)的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的风险增加。结论:1.该医疗机构结核潜伏性感染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医护人员感染率高于密切接触者。2.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者以年龄31~50岁者居多,大多数均接种过卡介苗;男性、高年龄、具有吸烟史或不吸烟但有被动吸烟史、贫血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的风险增加。3.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者中文化程度低、未接种过卡介苗、与患者接触时长>8小时者居多;男性、与患者接触时长>8小时结核潜伏性感染的风险增加。
刘轶宁[2](2021)在《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级综合医院包括县、区、市级医院,承担着重要的基础医疗服务任务,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20年1月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发了各所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措施方面的缺失,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发布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20】735号),其中明确了县级医院的重要性,强调应适度超前规划布局,做到平战结合,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医院的建设方面,尤其是门诊部的建筑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致使二级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新冠肺炎康复门诊的重要性提升。本文以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从国家医改政策和新冠肺炎疫情这两个方面探讨了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确定了现有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的设计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有一定的滞后性并有研究的价值。其次,探讨了影响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相关因素,包括宏观医疗政策、医院组织结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行为模式及需求的差异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影响。接着,对西安多所二级综合医院进行调研走访,总结出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医院院前广场缺少统一规划;门诊部的空间组织模式设计不合理;自助机器位置摆放影响患者就医路线;简易的预检分诊处设计难以严格控制疫情期间的人流出入;门诊部一次候诊的模式不利于疫情防控等。然后选取了西安凤城医院、阎良区人民医院和陕西省森工医院这三所现状问题较为典型且门诊部空间类型相对不同的医院作为重点调研分析的对象,从交通组织、功能设施和疫情防控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门诊部的使用现状。之后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建设实例,从院前区交通流线、预检分诊处、功能设施、发热门诊部这四个方面对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进行优化设计的研究,明确了医院的院前区交通流线应呼应城市的空间形态,院区应弹性化设计,利用平疫结合的组织方式,并制定疫情期间的应急预案,合理规划预检分诊处的布局和人流引导,完善门诊部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利用二次候诊的模式加强门诊部中的感染控制,合理规划发热门诊部的位置及内部流线组织。本文采用各类图示语言详细地总结提炼了新冠疫情下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为适应疫情防控的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以解决门诊部空间设计中所忽略的医患实用需求,希望对医院建筑的设计者以及使用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余园园[3](2021)在《公立医院管理者和医师的多点执业行为意愿及监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浙江为样本省,以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双方医师多点执业感知对各自行为意愿的作用机制,识别其中具有优先改进战略价值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监管策略和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相关成果,借鉴多种理论模型方法,构建分析框架,归纳提取变量和指标。通过焦点小组访谈,邀请来自政府、高校、医院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完善研究框架和初始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法,选择浙江省温州市6家公立医院开展预调研,发放管理者问卷256份、医师问卷295份。在正式调研中,管理者数据来源于全国及片区公立医院院长会议现场调查;医师数据来源于浙江省8个城市19家公立医院现场及线上调查。共发放管理者问卷350份、医师问卷1000份。使用SPSS 24.0软件、AMO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对变量解构和检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感知关联度;通过回归分析确定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借鉴IPA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辨识政策调整的“急、重、难”点。【结果】(1)开发了适用于我国医师多点执业感知和行为意愿的评估量表。管理者测评量表包含:经济风险感知(MER)、管理风险感知(MMR)、收益感知(MBP)、难度感知(MDP)、个体靶向约束(MPR)和机构靶向约束(MIR)6个维度,共23道题项。医师测评量表包含:平台风险(PPR)、声誉风险(PRR)、经济风险(PER)、收益感知(PBP)、难度感知(PDP)、参与行为意愿(PBI)6个维度,共25道题项。(2)发现了多点执业感知的相互关系和感知的强弱水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管理者的风险感知与收益感知负向相关(β=-0.779,P<0.001),风险感知与难度感知正向相关(β=0.556,P<0.001),难度感知与收益感知负向相关(β=-0.246,P=0.004)。医师的风险感知与收益感知负向相关(β=-0.090,P=0.021),风险感知与难度感知正向相关(β=0.469,P<0.001),收益感知与难度感知不相关(P>0.001)。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显示,管理者的难度感知因子得分为2.82±0.57,风险感知因子得分为1.93±0.63,收益感知因子得分为0.88±0.48。其中,经济风险因子得分为2.44±0.71,管理风险因子得分为2.53±0.57。医师的收益感知因子得分为3.31±0.64,风险感知因子得分为2.82±0.57,难度感知因子得分为2.69±0.58。其中,平台风险因子得分为3.20±0.70,声誉风险因子得分为2.63±0.54,经济风险因子得分为3.15±0.63。(3)分析了多点执业感知对行为意愿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理者的管理风险感知越高,越倾向于对多点执业实行个体靶向约束(β=0.372,P<0.05)和机构靶向约束(β=0.371,P<0.05)。经济风险感知、收益感知、难度感知对监管行为意愿无显着影响(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师收益感知每增加1个单位,医师参与行为意愿就会增加2.981倍(95%CI:2.238-3.971);医师难度感知每增加1个单位,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就会降低0.558个单位(95%CI:0.386-0.808)。医师的风险感知对其参与行为意愿无显着影响(P>0.05)。(4)辨识了管理者和医师的基础特征对各自行为意愿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县处级及以上的管理者相比,县处级以下的管理者个体靶向约束意愿(β=0.166,P<0.05)和机构靶向约束意愿(β=0.142,P<0.05)均较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是男性医师的0.523倍(95%CI:0.375-0.729);硕士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是本科医师的1.469倍(95%CI:1.015-2.128);与无多点执业经历医师相比,非单位指派型多点执业经历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是其6.761倍(95%CI:2.805-16.300),而单位指派型多点执业经历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是其1.585倍(95%CI:1.080-2.325)。(5)构建了医师多点执业管理优先改进战略矩阵。IPA分析结果显示,管理风险感知在“持续加强区”的是公立医院内的工作时间和服务供应量下降(3.97,0.171);在“亟待改进区”的是耗费公立医院过多时间管理成本(3.79,0.24);在“调整转移区”的是很难将多点执业医师收入按固定比例进行调控(4.03,0.07)、加大人员岗位配置和工作量分配的难度(3.89,0.05);在“维持现状区”的是负面影响公立医院教学效果和带教质量(3.65,0.09)。医师收益感知处于“持续加强区”的是扩大社会知名度(3.71,0.11)、更好实现个人价值(3.80,0.15)、获得社会尊重(3.68,0.16);处于“亟待改进区”的是提高临床自主权(3.63,0.12)、提高业务水平(3.61,0.10);处于“调整转移区”的是满足经济需求(3.80,0.08);处于“维持现状区”的是增加同行专家交流(3.58,0.07)、获得同行认可(3.58,0.07)、缓解公立医院的高压环境,获得在公立医院难以得到的赞赏和肯定(3.53,0.04)。医师的难度感知处于“持续加强区”的是“公立医院医师开展多点执业非常艰难”(3.46,0.22);处于“亟待改进区”的是“多点执业无法实现我的预期收益”(3.14,0.26);处于“维持现状区”的是“我无法参与到多点执业中去”(3.18,0.25)。【结论】(1)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感知从强到弱依次为:难度感知、风险感知、收益感知;医师对多点执业的感知从强到弱依次为:收益感知、风险感知、难度感知最弱。管理者的风险感知、收益感知和难度感知相互关联;而医师的收益感知和风险感知相关,风险感知和难度感知相关,难度感知和收益感知不相关。(2)管理者的管理风险感知影响其监管行为意愿,管理者的经济风险感知、收益感知和难度感知不影响其监管行为意愿。而医师的收益感知、难度感知影响其参与行为意愿,医师的风险感知不影响其多点执业参与行为意愿。其中,医师的收益感知对其参与行为意愿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医师的难度感知。(3)管理者的职务对其个体靶向约束意愿和机构靶向约束意愿均有影响,县处级以下的管理者的监管意愿更加强烈。医师的性别、文化水平以及多点执业经历对其参与行为意愿有显着影响,女性医师、本科医师、无多点执业经历医师的多点执业参与行为意愿相对较低。非单位指派型多点执业经历对医师参与行为意愿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单位指派型多点执业经历。(4)多点执业政策调整“急”在:降低给公立医院带来的时间管理成本;加大对提高医师临床自主权和业务水平的作用。“重”在:妥善解决对公立医院服务供应量造成的危机;帮助实现医师个人价值、获得社会尊重和扩大社会知名度。“难”在:达成医师对多点执业的预期收益;以公立医院为多点执业供给侧取得突破。
李晗[4](2021)在《惠民县如己医院园区近代教会建筑遗存调查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会类医疗建筑是中国近代西式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公共医疗类建筑设计的开端。随着近代传教事业在国内的发展,教会类医疗建筑作为传教人员起居、工作的场所,开始广泛建设于中国各地。较其他类型的近代西式建筑来说,教会类医疗建筑具有分布范围广、影响区域大、传承博爱精神、连接中西方医院文化等特点。教会医院作为近现代中国医疗建筑的设计鼻祖,对中国近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选取鲁北地区的惠民县如己医院,作为记录和反映医疗类建筑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文化、建筑、医学等方面体现着特有的作用。本文对近代西方教会在山东地区传播的地域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收集,并对山东省内的几所教会类医疗建筑进行调研勘察,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比对,总结出山东近代教会类医疗建筑的特点;着重对案例惠民县如己医院进行分析,对如己医院不同时期的建设特点及历史过程中的沿革变化进行比对,通过实地调研取证,总结出不同时期惠民县如己医院的建筑使用情况。惠民县如己医院园区中现遗存的山字楼、牧师楼、平房、院长楼和教堂等六栋建筑,采用实地测绘、调研和资料收集等方法,进行建筑的平、立面图绘制,并概括总结了惠民县如己医院的选址优势、建筑特征、建筑细节及设计亮点。在前面调研、测绘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史、文化和艺术以及建筑科学等角度,对惠民县如己医院做出价值判定,对如己医院园区中的不当使用及损毁情况做出反思,并对如己医院园区规划及遗存建筑,提出了保护策略;根据现阶段如己医院园区使用情况对如己医院再利用限制性因素展开讨论,设计并提出相应再利用解决方案,希望对教会类医疗建筑的发展和保护能提供参考。
马千紫[5](2021)在《冷战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研究 ——基于援越抗美时期的考察(1960-1975)》文中研究表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日趋恶化,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处境危机四伏。此时,美国对越南觊觎已久,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一时间,战争的阴影笼罩中南半岛。美国军机、舰船不断入侵中国领土,打死打伤中国军民,威胁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在此背景下,应越南劳动党的请求,我国制定了援越抗美政策。援越抗美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还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援助与合作。在援越抗美时期,中国人民发扬了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对越南人民进行医疗援助。其中以援建南溪山医院、援助医疗器械及药品、派遣援越军医、救治越南边民、对在华越南学生进行医疗保健等直接援助的方式为主。除了直接援助以外,中越双方还在探索医疗制度、学习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在越南战争期间,越南民主共和国破除了殖民时期的影响,走上了以群众为主的医疗卫生道路,建立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制度,为日后越南的医疗卫生改革打下基础。本文以冷战为背景,探讨援越抗美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的动机、目的、具体方式和成效。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越南近代医疗卫生制度的探索之路。法国殖民者到来后,对越南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进行改造,直接导致旧有的医疗制度的崩溃。法属时期的医疗体系仅服务于殖民统治者和少部分亲法的越南精英,广大越南普通百姓并不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然而殖民政府在制度层面排斥东医的存在,不认可东医存在的合法性。而作为代表文明和现代化的越南西医的处境也非常尴尬。一方面,法国殖民者不允许越南西医与法国人争夺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越南百姓认为西医远离人民,是亲法的民族败类。在这样的情况下,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团结了越南东、西医,并逐渐探索出符合越南实际情况的医疗卫生道路。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对越南医疗援助与合作的原因和具体方式。中国对越南的医疗援助与合作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动机:在援越抗美政策的背景下,医疗援助是各类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共的政治理念影响,革命胜利时要外援,这是天经地义的国际主义原则,而医疗卫生作为贴近人民生活的服务,必然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医疗援助主要体现在援建南溪山医院、派遣援越军医、救治越南边民和对越南在华学生的疾病救治等方面。第三部分探讨了中越医疗合作较少关注到的另一层面——制度合作。北越建立政权后,急需打破法国殖民制度对越南的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团结人民的凝聚力,决定学习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在20世纪50-60年代,中越双方频繁互相派遣卫生代表团,进行经验共享和技术交流。第四部分论述中越医疗合作中的越南作为。越南独立后,坚持把医疗重点放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在缺乏药品和器械的战争背景下,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灭活卡介苗进行预防接种,防止疫情扩散,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状况,展现了北越政府一定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援越抗美时期的中越医疗合作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马东周[6](2021)在《包容性视角下新北川县城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世纪以来,国家经济水平显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民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日常城市生活中,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人与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包容性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的运行状况。本文从包容性视角出发,对新北川县城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安全性、可达性、适用性和关怀性进行使用后评估,强调城市发展成果惠及人人,在得到评估结论的同时,寻求一套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的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优化策略,让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在设计、施工建设和使用运营过程中更加合理有序。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二部分为文章初始章节,首先描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与内容,制定对应的研究路线,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包容性、公益性服务设施与使用后评估三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了解当下研究基本概况。第三部分是研究对象的现状描述与总结,在明确北川县域以及新县城地理概况、灾害特征、震后损失与重建发展过程等背景状况后,结合规范标准,分析总结新县城公益性服务设施布局现状,为后续研究做铺垫。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构建指标体系,开展定量评估,根据设施性质的不同,分别构建各具侧重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获得客观详细的指标权重并加以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内容是展开应用研究,在确定指标权重基础上,选取每类公益性服务设施中最具代表性的机构作为样本,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其结果代表对应设施的使用包容性程度,根据评价结果,总结分析各类设施优化紧迫性较高指标,提出优化建议,增强设施包容性。本文创造性地在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使用后评估过程中,融入包容性,构建具有包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通过对评估结论的分析,得出新北川县城公益性服务设施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日常使用等方面的包容性整体良好,部分设施较为优秀,但在诸多细节方面,也存在亟待优化和改进之处。加强公益性服务设施包容性程度的策略应包括政策性措施与针对性措施,其中,政策性措施包括加强政府顶层设计,推进过程的平等共享,加强风险预测预警、增加管理投入和开展包容性设计;针对性措施需根据设施具体情况展开精准提升。综上所述,所得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希望能对新北川县城,或其他类似城市的公益性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与使用提供一定参考。
王谦信,姚燕,陆英,余小春,卢斌,樊国芳[7](2021)在《浙江省某县级医院2016—2018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浙江省某县级医院2016—2018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医院临床检验系统和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对浙江省某医院2016—2018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科室分布、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8年共监测住院患者87240例,发生医院感染625例,感染率0.75%,送检560例,送检率89.60%。重症医学科(8.90%,178/2000)发生医院感染率最高。感染部位前3位依次是下呼吸道(37.92%)、泌尿道(20.64%)和上呼吸道(18.56%)。3年间共培养检出病原菌1149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4.45%),前5位致病菌依次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7.24%),白假丝酵母菌(10.61%),大肠埃希菌(10.19%),肺炎克雷伯菌(10.16%),金黄色葡萄球菌(7.85%)。铜绿假单胞菌对部分头孢霉素类、复方磺胺甲唑、呋喃妥因等药物耐药率较高(均>98.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产生较高的耐药率(83.43%和86.4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90.57%、60.19%和51.44%),对利奈唑胺和呋喃妥因敏感。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率较低,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基层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管理,提高病原学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李全平[8](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刘文生[9](2020)在《院感管理:大考之后 征程再启》文中认为院感不是命题作文,而是学科建设,不但要有知识更新、信息掌控,还要有科学研究,如此方能应对未知风险。7月中旬记者联系李六亿时,她正在乌鲁木齐。此前半年,她都在各地奔波。1月21日奔赴武汉,4月11日转战绥芬河,5月14日到达舒兰,6月4日回到北京继续抗疫。
陈亚威[10](2020)在《疏解与提升背景下北京市属医院既有院区改扩建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在我国拥有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然而由于对未来发展缺乏规划,北京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发生了一系列资源聚集的效应,导致北京与周边发展产生巨大差距,在此前提下,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北京市发展的必要措施。本文针对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医疗功能疏解展开讨论,结合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参与的项目以及科研活动探讨北京22家市属医院在新历史背景下改扩建的方法与策略。文章开篇先对北京22家市属医院及其在北京医疗资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研究生期间针对论文研究所作的前期工作进行介绍,在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范围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框架,并对关键字“疏解提升”作简要介绍梳理。第二部分从北京整体发展问题入手,梳理了首都目前发展的诸多问题,并对本文所聚焦的北京市属医院发展问题进行详尽的研究总结,分别针对北京市与北京市属医院的问题介绍解决方案。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方法”的介绍部分,通过对研究生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的研究成果与项目实践经验总结,对北京市属医院疏解提升改扩建工作的方法步骤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适宜的工作方法,并针对22家市属医院的调研成果进行总结。第四部分对北京22家市属医院分别进行分析,将疏解提升改扩建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并分别提出解决方案,辅以针对性案例进行解析,期望对今后的其他北京市属医院以及其他医院改扩建以及新建任务提供一定参考,并在文章最后针对近期在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笔者对医院建设的思考。北京的22家市属医院由于其建院年代久,综合实力雄厚,拥有诸多发展优势,但同时也面临极大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基于现状北京已有少部分市属医院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疏解提升改扩建工作,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对其余大多数北京市属医院下一步的疏解提升改扩建任务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也通过对北京医院建筑发展问题的记录对其他城市医院建筑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鄄城县人民医院2000年医院内感染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鄄城县人民医院2000年医院内感染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某医疗机构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结核病概述 |
1.1.1 结核病概念 |
1.1.2 结核病危害 |
1.1.3 结核病流行情况 |
1.2 结核潜伏性感染概述 |
1.2.1 结核潜伏性感染概念 |
1.2.2 结核潜伏性感染危害 |
1.2.3 结核潜伏性感染流行情况 |
1.2.4 结核潜伏性感染高危人群感染情况 |
1.2.5 结核潜伏性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1.2.6 潜伏结核感染的治疗方法 |
1.2.7 结核潜伏性感染防控局限性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结核潜伏性感染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指标定义 |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4.1 问卷调查 |
2.4.2 结核潜伏性感染实验室检测及判定标准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医疗机构调查情况 |
3.1.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
3.1.2 调查对象类型 |
3.2 医护人员情况 |
3.2.1 医护人员人口学特征 |
3.2.2 医护人员既往史情况 |
3.3 密切接触者情况 |
3.3.1 密切接触者人口学特征 |
3.3.2 密切接触者既往史情况 |
3.3.3 密切接触者暴露情况 |
3.4 医疗机构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 |
3.5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3.5.1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
3.5.2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的既往史分析 |
3.6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3.7 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3.7.1 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
3.7.2 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的既往史分析 |
3.7.3 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的暴露情况分析 |
3.8 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分析 |
4.1.1 医护人员感染情况 |
4.1.2 医护人员人口学特征 |
4.1.3 医护人员既往史情况 |
4.2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4.2.1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与性别的关系 |
4.2.2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
4.2.3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与吸烟的关系 |
4.2.4 医护人员结核潜伏性感染与贫血的关系 |
4.3 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分析 |
4.3.1 密切接触者感染情况 |
4.3.2 密切接触者人口学特征 |
4.3.3 密切接触者既往史情况 |
4.3.4 密切接触者暴露情况 |
4.4 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4.4.1 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与性别的关系 |
4.4.2 密切接触者结核潜伏性感染与接触时长的关系 |
4.5 论文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表 潜伏性肺结核患者情况调查表 |
(2)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来源与背景 |
1.1.1 我国医院建设发展的新趋势 |
1.1.2 新医改政策下二级综合医院发展趋势 |
1.1.3 新冠疫情后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急需改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概述 |
2.1 论文相关概念限定 |
2.1.1 二级综合医院 |
2.1.2 门诊部 |
2.2 影响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相关因素 |
2.2.1 宏观医疗政策的影响 |
2.2.2 医院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3 患者的行为模式及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2.2.4 医护人员的行为模式及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2.3 新冠肺炎疫情对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影响 |
2.3.1 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医院成为主要传染场所 |
2.3.2 发热门诊的设置 |
2.3.3 新冠肺炎疫情在院内传播的原因 |
2.4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基本概况 |
2.4.1 与城市空间位置关系 |
2.4.2 空间组织模式 |
2.4.3 智能运营管理模式 |
2.4.4 疫情防控措施 |
2.5 门诊部调研使用现状分析要素 |
2.5.1 建立分析要素 |
2.5.2 院前区交通流线要素 |
2.5.3 功能设施要素 |
2.5.4 预检分诊处要素 |
2.5.5 发热门诊部要素 |
2.6 本章小结 |
3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案例分析研究 |
3.1 研究过程设计 |
3.1.1 分析对象选取 |
3.1.2 分析过程设计 |
3.1.3 评估要素选取 |
3.1.4 调查问卷设计 |
3.2 西安凤城医院 |
3.2.1 基本概况介绍 |
3.2.2 使用现状分析 |
3.3 西安市阎良区人民医院 |
3.3.1 基本概况介绍 |
3.3.2 使用现状分析 |
3.4 陕西省森工医院 |
3.4.1 基本概况介绍 |
3.4.2 使用现状分析 |
3.5 三所医院现状汇总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1 院前区交通流线优化设计 |
4.1.1 呼应城市空间形态 |
4.1.2 院区弹性化设计 |
4.1.3 平疫结合的组织方式 |
4.1.4 制定疫情应急预案 |
4.2 预检分诊处优化设计 |
4.2.1 完善信息化技术 |
4.2.2 优化布局形式 |
4.2.3 合理进行人流引导 |
4.3 功能设施优化设计 |
4.3.1 健全一站式服务中心 |
4.3.2 二次候诊 |
4.3.3 诊室三区两通道 |
4.3.4 灵活性布局设计 |
4.3.5 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
4.3.6 智慧5G运营管理 |
4.4 发热门诊部优化设计 |
4.4.1 合理的位置关系 |
4.4.2 设置缓冲间 |
4.4.3 合理的空间布局 |
4.4.4 相关专业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二 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使用现状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调查问卷(就诊者/陪护者) |
附录四 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调查问卷(医护工作者) |
附录五 访谈录(摘要) |
致谢 |
(3)公立医院管理者和医师的多点执业行为意愿及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医师多点执业极具普遍性 |
1.1.2 医师多点执业极具争议性 |
1.1.3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多元化 |
1.1.4 我国医师多点执业的困境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感知相关医师多点执业研究述评 |
1.2.3 行为相关医师多点执业研究述评 |
1.2.4 政策相关医师多点执业研究述评 |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理论基础 |
1.4.1 计划行为理论和模型 |
1.4.2 期望效价理论和模型 |
1.4.3 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模型 |
1.4.4 政策评估理论和模型 |
1.5 总体研究框架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7.1 分析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监管行为意愿 |
1.7.2 分析医师对多点执业的参与行为意愿 |
1.7.3 分析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管理策略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管理者及样本量 |
2.1.2 医师及样本量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焦点小组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法 |
2.2.5 IPA分析法 |
2.3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
2.3.1 管理者问卷 |
2.3.2 医师问卷 |
2.4 质量控制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管理者的多点执业监管行为意愿研究 |
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3.2 研究问题和假设 |
3.2.1 研究问题 |
3.2.2 研究假设 |
3.3 管理者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3.3.1 管理者初始问卷 |
3.3.2 焦点小组访谈 |
3.3.3 管理者预调研问卷 |
3.3.4 管理者正式问卷和数据收集 |
3.4 数据分析和假设论证 |
3.4.1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感知及其构成 |
3.4.2 管理者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研究 |
3.4.3 管理者多点执业感知的强弱研究 |
3.4.4 管理者基础特征对多点执业感知的影响 |
3.4.5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监管行为意愿及其构成 |
3.4.6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监管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师的多点执业参与行为意愿研究 |
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4.2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
4.2.1 研究问题 |
4.2.2 研究假设 |
4.3 医师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4.3.1 医师初始问卷 |
4.3.2 焦点小组访谈 |
4.3.3 医师预调研问卷 |
4.3.4 医师正式问卷和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和假设论证 |
4.4.1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感知及其构成 |
4.4.2 医师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研究 |
4.4.3 医师多点执业感知的强弱研究 |
4.4.4 医师的基础特征对多点执业感知的影响 |
4.4.5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参与行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管理策略研究 |
5.1 研究工具和设计思路 |
5.2 管理者多点执业优先改进战略矩阵 |
5.2.1 管理者多点执业优先改进战略矩阵构建 |
5.2.2 数据结果及分析 |
5.3 医师多点执业优先改进战略矩阵 |
5.3.1 坐标设置 |
5.3.2 数据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讨论 |
6.1 多点执业感知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
6.1.1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获得感一般 |
6.1.2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风险体验突出 |
6.1.3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畏难情绪严重 |
6.1.4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获得感强烈 |
6.1.5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风险体验不强 |
6.1.6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难度感知一般 |
6.2 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度和强弱对比 |
6.2.1 管理者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分析 |
6.2.2 医师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分析 |
6.2.3 双方多点执业感知的强弱对比 |
6.3 多点执业行为意愿的分析 |
6.3.1 管理者的多点执业监管诉求 |
6.3.2 医师的多点执业的参与诉求 |
6.4 多点执业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 |
6.4.1 管理者多点执业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
6.4.2 医师多点执业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
第7章 医师多点执业的监管策略与建议 |
7.1 降低医师多点执业给公立医院带来的时间管理成本 |
7.2 妥善解决多点执业带给公立医院服务供应量的危机 |
7.3 加大多点执业对提高临床自主权和业务水平的作用 |
7.4 分类构建医疗服务支付标准体系夯实医师工作价值 |
7.5 借力“互联网+医疗服务”赋能医师收获社会尊重 |
7.6 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提升多点执业医师社会知名度 |
7.7 创建临床实践良性循环帮助医师实现个体预期收益 |
7.8 降低以公立医院为医师多点执业供给侧的现实难度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二:医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管理者问卷 |
附录四:医师问卷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惠民县如己医院园区近代教会建筑遗存调查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教会医疗事业研究综述 |
1.3.2 教会医院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山东教会与如己医院 |
2.1 教会差会与教会医疗 |
2.1.1 基督教新教传播概述 |
2.1.2 山东地区教会与医疗 |
2.2 山东教会与教会医院分布 |
2.2.1 山东教会分布 |
2.2.2 教会医院分布 |
2.2.3 主要案例 |
2.3 山东教会医院分布特点及原因 |
2.4 如己医院发展历程 |
2.4.1 如己医院建设历程 |
2.4.2 如己医院建筑被使用、修复和接管情况 |
2.4.3 如己医院建筑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如己医院园区及典型建筑调查研究 |
3.1 建筑测绘图纸 |
3.1.1 山字楼 |
3.1.2 牧师楼 |
3.1.3 其他建筑 |
3.2 园区与建筑形制分析 |
3.2.1 园区选址与布局 |
3.2.2 建筑形制分析 |
3.3 园区建筑特点 |
3.3.1 建筑间的差异与统一 |
3.3.2 先进的建筑科学水平 |
3.3.3 建筑存在缺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惠民县如己医院价值分析 |
4.1 惠民县如己医院的历史价值 |
4.1.1 惠民县如己医院的历史价值 |
4.1.2 惠民县如己医院建筑是历史信息的物质性载体 |
4.2 社会文化与艺术价值 |
4.2.1 社会进步的推手 |
4.2.2 建筑与情感 |
4.2.3 特征鲜明的建筑风格 |
4.2.4 完美的原真度 |
4.3 惠民县如己医院的建筑科学价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惠民县如己医院保护与再利用 |
5.1 如己医院保护原则 |
5.1.1 原真性原则 |
5.1.2 完整性原则 |
5.1.3 可识别性原则 |
5.1.4 合理利用原则 |
5.2 如己医院保护策略 |
5.2.1 正确看待历史 |
5.2.2 有效的宣传手段 |
5.2.3 立足实际再利用 |
5.3 如己医院再利用方法 |
5.3.1 园区限制性因素 |
5.3.2 园区空间再利用 |
5.3.3 园区建筑单体再利用 |
5.3.4 景观整体性再利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冷战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研究 ——基于援越抗美时期的考察(1960-197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社会动荡与传统医疗体系的崩溃:越南医疗的现代化探索 |
一、法属时期的越南医疗卫生 |
(一)医学与教育 |
(二)预防保健和全民医疗 |
二、在曲折中探索:国家主义影响下的越南医疗事业 |
(一)被歧视的越南东医 |
(二)越南的现代西医 |
三、在革命中整合的越南医学 |
(一)胡志明对越南医学的观点 |
(二)越盟领导下的东西医 |
第二章 中国对越医疗合作的原因与方式 |
一、中国对越医疗合作的原因 |
(一)医疗在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作用 |
(二)援越抗美政策下的疾病流行隐患 |
(三)援越抗美政策下的医疗技术交流 |
二、中越医疗合作的具体方式:以直接援助为主 |
(一)援建南溪山医院 |
(二)援越军医 |
(三)对越南学校学生的医疗保健 |
(四)针对越南边民的人道主义医疗援助 |
第三章 制度、技术合作:中越医疗合作的另一层面 |
一、制度学习:越南学习中国爱国卫生运动背后的政治意图 |
二、经验传授:卫生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中国经验 |
三、面对共同的敌人:应对“细菌战”的经验共享 |
四、团结中(东)西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经验与技术交流 |
(一)传统药材的种植与应用 |
(二)中西结合医治疗技术交流——以治疗眼疾为例 |
第四章 中越医疗合作中的越南作为 |
一、制度层面:越南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建立与完善 |
(一)越南省、县及乡以下各级医疗机构的规模 |
(二)县(市区)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规模 |
(三)乡以下各级卫生组织概况 |
(四)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方法 |
二、越南南北方在越战时期在公共卫生治理上的对比——以传染病防治为例 |
(一)南越的鼠疫、霍乱疫情 |
(二)越南北方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
(三)中国对越南经验的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包容性视角下新北川县城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包容性重建”的提出 |
1.1.2 “包容性重建”在新北川县城的体现与应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包容性 |
2.2.2 公益性服务设施 |
2.2.3 使用后评估 |
2.3 本章小结 |
3 新北川县城公益性服务设施布局现状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与地形 |
3.1.2 灾害特征 |
3.2 受灾情况及灾后重建总结 |
3.2.1 受灾情况 |
3.2.2 灾后重建及发展过程 |
3.3 新北川县城公益性服务设施布局概况 |
3.3.1 教育科研设施 |
3.3.2 文化体育设施 |
3.3.3 医疗卫生设施 |
3.3.4 社会福利设施 |
3.4 公益性服务设施现状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 使用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与分析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教育科研设施 |
4.2.2 文化体育设施 |
4.2.3 医疗卫生设施 |
4.2.4 社会福利设施 |
4.3 指标体系的内容及说明 |
4.4 评价方法设计 |
4.4.1 评价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意义 |
4.4.2 层次分析法 |
4.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5 问卷调查基础信息小结 |
4.6 指标权重计算与分析 |
4.6.1 教育科研设施 |
4.6.2 文化体育设施 |
4.6.3 医疗卫生设施 |
4.6.4 社会福利设施 |
4.7 本章小结 |
5 使用后评估应用研究 |
5.1 教育科研设施 |
5.1.1 北川中学基本概况介绍 |
5.1.2 方案值计算 |
5.1.3 北川中学使用后评估结果分析 |
5.2 文化体育设施 |
5.2.1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基本情况介绍 |
5.2.2 方案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5.3 医疗卫生设施 |
5.3.1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基本情况介绍 |
5.3.2 方案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5.4 社会福利设施 |
5.4.1 北川羌族自治县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介绍 |
5.4.2 方案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5.5 新北川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提升策略 |
5.5.1 教育科研设施 |
5.5.2 文化体育设施 |
5.5.3 医疗卫生设施 |
5.5.4 社会福利设施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疏解与提升背景下北京市属医院既有院区改扩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范围的界定与创新点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第2章 北京市属医院建筑疏解提升背景分析 |
2.1 北京市发展问题 |
2.1.1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
2.1.2 人口增长过快 |
2.1.3 城市功能多元且过度集中 |
2.2 北京市属医院发展问题 |
2.2.1 北京市属医院发展内部问题 |
2.2.2 北京市属医院发展外部问题 |
2.3 解决问题: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 |
2.4 疏解提升背景下北京市属医院面临的挑战 |
第3章 北京市属医院疏解提升工作方法 |
3.1 疏解提升改扩建与普适性医院建筑改扩建的异同 |
3.2 相关理论的引入及建立 |
3.2.1 医院建筑系统论 |
3.2.2 循证评估理论 |
3.3 基础资料收集 |
3.3.1 医疗服务相关信息 |
3.3.2 医院建筑相关信息 |
3.4 既有院区循证评估 |
3.4.1 总体评估 |
3.4.2 实地走访调研 |
3.4.3 重点科室访谈 |
3.4.4 就医流程跟踪 |
3.5 北京市属医院案例循证评估及共性结论总结 |
3.5.1 区位评估 |
3.5.2 交通系统评估 |
3.5.3 物流系统评估 |
3.5.4 景观绿地系统评估 |
3.5.5 功能和空间评估 |
3.6 解决方案的提出 |
第4章 北京市属医院疏解提升方案 |
4.1 北京市属医院“疏解”与“提升”的关系 |
4.2 四环内市属医院建筑疏解提升改扩建方案 |
4.2.1 既有院区低品质建筑功能的拆解及异地新建院区 |
4.2.2 既有建筑空间的优化 |
4.3 四环以外市属医院建筑疏解提升改扩建方案 |
4.3.1 新建建筑单体 |
4.3.2 既有院区的向外扩张 |
4.4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对“疏解提升”的思考 |
4.4.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2 “战时”应急设施及体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四、鄄城县人民医院2000年医院内感染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医疗机构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张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刘轶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公立医院管理者和医师的多点执业行为意愿及监管策略研究[D]. 余园园. 吉林大学, 2021(01)
- [4]惠民县如己医院园区近代教会建筑遗存调查保护研究[D]. 李晗.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5]冷战时期中越医疗合作研究 ——基于援越抗美时期的考察(1960-1975)[D]. 马千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包容性视角下新北川县城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后评估研究[D]. 马东周.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7]浙江省某县级医院2016—2018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分析[J]. 王谦信,姚燕,陆英,余小春,卢斌,樊国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1(02)
- [8]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9]院感管理:大考之后 征程再启[J]. 刘文生. 中国医院院长, 2020(15)
- [10]疏解与提升背景下北京市属医院既有院区改扩建策略研究[D]. 陈亚威.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