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琴艺术名列“人类遗产”故宫博物院古琴收藏中国第一(论文文献综述)
邓郁馨[1](2021)在《智慧博物馆下的儿童沉浸式学习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艾科热木·阿力普[2](2021)在《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其有几千年的璀璨历史,凝聚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新疆木卡姆艺术,其自古流传至今,至少走过了 500多年风风雨雨。如今木卡姆艺术留存于新疆各个不同的地区,主要的木卡姆艺术形式主要有: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这其中十二木卡姆最具有代表性。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套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之下,木卡姆艺术从濒临灭失的困境中,逐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证明其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更是我国新疆各民族通过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思维与感情的一种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诸多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工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工作依然面临着保护基础薄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不足、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木卡姆艺术合理利用不足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并遵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倡导政府主导,利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有效解决诸多问题。因此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需要从立法完善、有效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提升对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有效完善教育传承、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与实务资料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完善。以期将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治理轨道。本文主要是一篇研究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学术论文,以十二木卡姆的发祥地莎车县为田野点,对十二木卡姆的生存生态环境、民俗状况、传承与保护情况、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政府扶持力度、传承与保护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完整、客观的了解与描述,并就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对木卡姆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发展,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共有六章组成:第一章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主要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并对木卡姆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系统的总结;就木卡姆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别: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传统节日与民俗,相互交融的现象进行说明。为本文后面章节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多样性、文化权利理论,以及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马克思民族平等理论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新疆木卡姆艺术为主线,对其所处的生存环境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对近年来我国加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公约以及创设的相关国内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所坚持的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维护多元一体、整体性保护、真实性保护、文化共同繁荣等原则依次进行详细说明。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莎车县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多种传承模式,所做的具体保护措施等,依据调研获得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描述。第四章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保护基础滞后、传承人面临困境、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充分、文化生态遭破坏、合理利用不足问题,都一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细致、全面的分析。第五章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通过域外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葡萄牙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对我国木卡姆艺术保护有利的经验启示。第六章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完善建议,主要从完善相关立法、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基础、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完善教育传承、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的保护、加强木卡姆文化的传播、加强木卡姆实物资料的保护等视角,对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提出完善意见。
曾帅君[3](2021)在《南昌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向靖雯[4](2020)在《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博物馆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也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博物馆资源与历史教学两者的适当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落实到历史的“教”与“学”上,更能够发挥作为典藏人类人文与自然遗产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湖南省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也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公共服务、文创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成绩显着,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并跻身国际先进博物馆行列,拥有丰富的可利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资源。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的方法了解了湖南省博物馆资源的具体情况、与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对应情况以及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再对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在本人代课的学校中进行实践研究,以教学实例分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发与利用湖南省博物馆资源,以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高中学历史课堂的效率,也为希望在课堂中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广大教师提供些许经验。
兰晓霞[5](2020)在《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文化的魂,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近些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兴文化的迅速蔓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尤其是那些“藏于陋巷”的传统手工技艺,因老一辈手艺人的逐渐离去,不少技艺后继无人甚至面临失传。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的表达形式,形象的再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流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受众审美诉求不断变化,创作者开始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展现非遗之美,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技巧让传统手工艺不再单调乏味,增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符合当今大众的观看意愿和审美需求,有利于传统手工艺非遗更好地传播与传承。本文以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故事化叙事的相关问题。首先,对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和故事化叙事的概念进行界定,结合大量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和故事化叙事的相关概念;其次,从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故事两方面入手,对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内容进行分析;再次,从情景再现、悬念设置、细节呈现、节奏控制四方面来探究手工艺非遗纪录片多元的故事化叙事技巧;然后,分析探究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言的魅力;最后,提出在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过程中存在的过度强调视听、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问题。
胡嘉鑫[6](2020)在《传统博古纹织毯中的图案研究与解析》文中指出博古纹作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纹样的重要题材,出现在瓷器、绘画、建筑等多样载体中,因而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面貌,极具渐进性、阶段性,在织毯装饰艺术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掌握有关博古纹在织毯中的应用研究多为针对地区碎片化记载或者以图案纹样为主的资料形式,针对传统博古纹织毯中的图案纹样暂无系统、全面的基础研究。本文立足于织毯艺术资源,选取新疆和田、陕西榆林、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博古纹织毯中的图案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和梳理博古纹在传统织毯中的表现形态,分析归纳传统博古纹图案在工艺品类中的造型及图案表现,并运用文献检索、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工艺美术基础性研究角度出发,从三个地区传统博古纹织毯中析出的图案纹样进行归纳整理,从而研究其图案纹样、造型规律及装饰特征等。进一步梳理“一体多元”背景下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纹样的发展,总结图案背后的共同特征,对传统织毯图案的保护及再设计具有实践性意义。全文分为五个章节对传统博古纹织毯进行叙述,第一章对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与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做出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从出土文物及古书籍记载角度探讨博古纹、博古纹织毯的产生发展。第三章对传统博古纹织毯进行整理分类并将析出的图案纹样进行归纳与梳理,探究其象征意义。第四章重点探析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构图表现及色彩应用。第五部分根据调研资料总结地区发展现状及应用形式上的扩展。由以上基础性研究得出结论:在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纹样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经纹饰艺术的相互交流,逐渐与地域化艺术进行交融、创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纹饰。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见证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及具有记录历史文化的特征,这些人文及艺术价值恰如熠熠生辉的明珠,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图腾,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地区文化民俗和艺术审美,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张力与艺术感染力。
吕秀青[7](2020)在《诸城艺文志》文中指出乾隆《诸城县志》卷十《艺文考》着录135种着作,道光《诸城县续志》卷六《艺文考》着录149种着作,光绪《增修诸城县续志》卷五《艺文考》着录345种着作,又补遗51种,共计诸城古今着述约600余种,然仅存简目,不免疏漏。本文在以上三种艺文考的基础上,搜集、完善、整理,着录诸城自先秦至晚清八百余种着作,以期全面展现当地学术风貌,裨益地方文化研究。论文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追溯方志艺文志的研究状况,概括介绍诸城的历史与文化,包括诸城的地理沿革、古迹与名胜、文化家族、地方文化等;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收录诸城人着述,按照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第三部分为总结,结合艺文资料,论述诸城古代文化发展的成就和特色。
刘奕宏[8](2020)在《智慧博物馆在古籍类展览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现今以我国古籍为主要展示对象举办的各种专题性展览逐渐走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并越来越受重视,智慧博物馆作为能够充分满足观众互动需求的最新概念,其相关技术正适用于展示与传播我国古籍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本文以应用过智慧博物馆相关手段的古籍类展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采访与研究、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其进行考察与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国家典籍博物馆和天一阁博物馆进行具体分析。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古籍类展览中智慧博物馆应用整体存在着讲解内容缺少吸引力、互动项目过于娱乐化、技术应用易陷入极端化、配套服务缺乏人性化和交流平台忽略延续性等问题,并提出了展品信息应重视针对性与启发性、互动手段要注意教育性、技术支持需提高有效性、功能服务要注重个性化以及推动观众观展日常化等五种相应的解决思路。此外,在古籍类展览中应用智慧博物馆手段尚处在初期阶段,未来的发展在理念和技术层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古籍类展览使用智慧博物馆手段的历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解决为今后的展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的参考方案,以期未来我国古籍类展览能在保护与传播古籍知识和中华文明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崔灏晨[9](2020)在《琴曲《流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遗韵今朝的古琴曲《流水》,是现存琴曲中最具文化内涵、流传甚广的琴曲之一,其背后所讲述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早在先秦着作中就有所记载。古往今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无不追求着心灵神交的知音之情,琴曲《流水》便负载着知音的意象,凝聚着文人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抒发,在诗人的笔下、乐师的琴中、画家的纸面都有所表达。通过对明清以来刊行的琴谱梳理研究,可以发现现存的44份《流水》谱本大体可归纳出五个分别以不同底本为参照发展的传谱系统,乐曲内容和指法也随着古琴音乐审美方向的转变而改变,而明清琴谱的琴论部分里关于指法的归纳总结,对于《流水》的实操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琴曲《流水》广泛地传播于文人墨客之间,推动了画家对此主题的创作。有直接对故事情节进行描绘的《高山流水》、有对伯牙子期二人对弹场景进行刻画的《听琴图》、亦有间接表露寻访知音的携琴访友图类,无不流露着作者对知音之交的赞美和渴求。这般丹青墨染与琴曲的清音雅韵交织重叠,两者相互参照,互为增益,使“流水”作品的精神内核不断拔升。
胡雄[10](2020)在《日本平安朝贵族的琴乐文化生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早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平安时期,来自中国的乐器“琴”便在日本经历了一场“迅速”的兴衰变化。琴作为一件外来乐器,在平安时期的日本自始至终未经历有组织的、系统的传播。但现存众多平安时期各方面文献类型中,均有提及琴这一事物,足以窥见琴在日本平安时期的辉煌一面。而日本一直有“中古以来琴曲断绝”之说,故本文首先从平安时期的政事政史、汉诗文集、物语、纪实、类书、丛书等文献出发,整理并收集平安时期琴的相关史料。其次针对收集真理的文献进行进一步考证与辨析,并尽可能还原出平安时期日本贵族的琴乐生活,发掘出其特征,以总结琴的域外发展规律。旨在探究被日本学者誉为“王者之宝器”的琴究竟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出现在平安时期贵族的日常生活中,而又因何缘故在短短二百年间迅速崛起却又如昙花一现的消亡。进而总结出经验,对当代琴乐传习之要点展开思考。本论文主要内容共分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平安时期文献中的七弦琴及其辨析方法。首先确认平安时期确有琴及相关文献史料的存在。并对相关文献史料按照“直接分辨”、“文学辨析”、“文献对比”等三种方法判别文献中的“琴”是否为中国的“七弦琴”。第二章:平安初期贵族琴人及其琴乐生活特征。首先确定研究的主体即平安时期18位代表性贵族琴人的身份特征,并分析平安时期日本贵族的琴乐传习模式。而后对平安时期贵族琴人的具体演奏活动特征和琴乐在日本的“本土化”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平安朝贵族的汉诗文作品着手,探查汉文学影响下平安时期日本贵族的琴乐思想和审美理念。第三章:首先发掘在琴技失传的“物语时代”,琴在物语文学中遗留的影响及其特征。其次从平安朝贵族的论着中探查琴在日本由盛入衰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总结经验为当代琴乐在国内外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
二、中国古琴艺术名列“人类遗产”故宫博物院古琴收藏中国第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琴艺术名列“人类遗产”故宫博物院古琴收藏中国第一(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概述 |
第一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的保护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后木卡姆的搜集、整理与记录 |
二、改革开放后的整理、挖掘阶段 |
三、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的保护 |
第二节 木卡姆价值分析 |
一、历史价值 |
二、艺术价值 |
三、社会价值 |
四、经济价值 |
第三节 木卡姆艺术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个领域 |
一、木卡姆艺术与民间文学和传统戏曲的交叉 |
二、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舞蹈和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交融 |
三、木卡姆艺术与传统节日和民俗的相融 |
第二章 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理论 |
一、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 |
二、文化多样性的的影响 |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四、文化多样性保护 |
第二节 文化权利理论 |
一、文化权利形成与发展 |
二、文化权利基本内涵 |
三、文化权利的要素 |
第三节 民族平等理论 |
一、罗尔斯的平等理论 |
二、罗伯特·诺齐克的平等理论 |
三、德沃金的自由主义平等理论 |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 |
第三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一节 木卡姆文化遗产起源与生存环境 |
一、新疆木卡姆文化遗产的起源 |
二、十二木卡姆简述 |
三、绿洲农业文明 |
四、各民族融合状况 |
五、民俗状况 |
第二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立法现状 |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二、《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
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
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 |
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
第三节 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基本原则 |
一、整体性保护原则 |
二、真实性保护原则 |
三、维护多元一体原则 |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原则 |
五、文化共同繁荣原则 |
第四节 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模式 |
一、莎车县地理环境介绍 |
二、父子传承模式 |
三、师徒传承模式 |
四、传统社区传承模式 |
五、学校教育传承模式 |
第五节 莎车县木卡姆艺术的具体保护措施 |
一、代表性传承人 |
二、木卡姆进校园和进社区情况 |
三、充分利用文化博物馆与文化中心 |
四、传统节日与木卡姆文化节的展演展示 |
五、扶持措施 |
第四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保护基础方面的问题 |
一、木卡姆传承保护方面的资金短缺 |
二、木卡姆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管理模式滞后 |
三、木卡姆相关的原始歌词、乐谱流失严重 |
四、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
第二节 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
一、各级各类代表性传承人人数较少 |
二、代表性传承人种类单一 |
三、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 |
四、传承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滞后 |
五、木卡姆艺术乐器作坊与制作艺人未得到足够重视 |
六、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不够完善 |
第三节 政府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充分 |
一、政府的扶持力度 |
二、公益性宣传 |
三、原始资料及有关实物收集与整理方面 |
四、数字化记录 |
五、交流与展演展示 |
第四节 文化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
一、民众的参与度不足 |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
三、相关的文物古迹保护不力 |
第五节 合理利用不足 |
一、木卡姆艺术的不当创新 |
二、产业发展不足 |
三、完整性保护不足 |
四、传承培训尚未制度化 |
第五章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法国非物文化遗产——马洛亚 |
一、“马洛亚”的定义及历史溯源 |
二、支持马洛亚艺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机构 |
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机构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培训机构 |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机构 |
第二节 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舞蹈屋 |
一、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屋 |
二、舞蹈屋的参与者 |
三、保护措施 |
四、舞蹈屋模式的档案管理 |
五、促进区域、分区域和国际合作 |
第三节 葡萄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多的保护 |
一、法多基本情况与分类 |
二、法多的伴奏乐器 |
三、法多的管理模式 |
四、法多的保护模式 |
五、法多的宣传模式 |
第四节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疆木卡姆艺术保护的启示 |
一、建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机构 |
二、建立新疆木卡姆艺术文献资料机构 |
三、积极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教育培训 |
四、积极推进新疆木卡姆艺术的档案建立 |
五、加强地区、区域与国内外推广合作 |
六、创新宣传手段 |
第六章 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相关立法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修改建议 |
二、《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修订建议 |
三、制定有关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地方性法规 |
第二节 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 |
一、鼓励带徒授艺 |
二、提高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 |
三、积极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 |
四、完善奖励措施 |
第三节 完善教育传承 |
一、举办木卡姆艺术进校园活动 |
二、充分发挥社区民众在木卡姆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
三、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传承质量与研究 |
第四节 加强对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 |
一、木卡姆乐器制作技艺的整理与记录 |
二、挖掘民间传统乐器传承人 |
三、加强对乐器制作原材料的保护 |
第五节 加强木卡姆艺术的传播 |
一、强化政府部门主导,学界并行 |
二、重视商界与新闻媒体共同辅助功能 |
三、加强木卡姆艺术展演展示与国内外交流 |
四、不同地区木卡姆艺术的交流合作 |
第六节 夯实木卡姆文化保护的基础 |
一、调查、记录与建档 |
二、加强对木卡姆艺术的研究 |
三、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创新传承方式 |
四、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实物和资料 |
五、对木卡姆艺术博物馆进行全面完善 |
六、鼓励资深艺人建立私人博物馆 |
七、借助多方优势搜集与木卡姆艺术有关的藏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发挥湖南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
第二节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
第三节 优化课堂的“教”与“学” |
第二章 湖南省博物馆资源概览 |
第一节 文物资源 |
第二节 信息化资源 |
第三节 人力资源 |
第三章 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内的开发与应用 |
第一节 与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
第二节 在初中历史课堂内的开发应用流程与案例 |
第三节 在初中历史课堂内开发与运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四章 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外实践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
第一节 开发与应用的流程与案例 |
第二节 在初中历史课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与故事化叙事 |
1.1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1.2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
1.3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概述 |
第2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内容 |
2.1 “有故事”的题材选择 |
2.2 凝聚情感与价值的故事主题 |
2.3 蕴含“期待”与“陌生”的故事情节 |
第3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技巧 |
3.1 情景再现,重拾“非遗”记忆 |
3.2 营造悬念,增强故事吸引力 |
3.3 抓取细节,彰显故事表现力 |
3.4 控制节奏,调动叙事感染力 |
第4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语言 |
4.1 巧用解说诉说非遗故事 |
4.2 音乐音响渲染故事气氛 |
4.3 画面语言散发非遗魅力 |
第5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反思 |
5.1 过度强调视听效果影响主题表达 |
5.2 创作手法相似,内容同质化 |
5.3 “受众至上”造成故事“泛娱乐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传统博古纹织毯中的图案研究与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博古纹研究现状 |
1.3.2 博古纹织毯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2.传统博古纹织毯的脉络与发展 |
2.1 博古纹 |
2.2 传统博古纹织毯 |
2.2.1 传统织毯的发展演变及织造工艺 |
2.2.2 博古纹在传统织毯上的应用的流变 |
2.3 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的吉祥寓意表达 |
2.4 本章小结 |
3.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的归纳与分析 |
3.1 古器物纹样 |
3.2 植物纹样 |
3.3 动物纹样 |
3.4 几何纹样 |
3.5 表号纹样 |
3.6 本章小结 |
4.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横向比对 |
4.1 传统博古纹织毯中图案的组织形式 |
4.1.1 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单独纹样分析 |
4.1.2 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连续纹样分析 |
4.1.3 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适合纹样分析 |
4.2 传统博古纹织毯中图案构图与表现 |
4.2.1 传统博古纹织毯中图案的构图方式 |
4.2.2 传统博古纹织毯中图案的构图原则 |
4.3 传统博古纹织毯的图案色彩及应用 |
4.3.1 色彩配置的来源 |
4.3.2 色彩搭配的规律分析 |
4.3.3 色彩搭配的特征分析 |
5.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的传承和发展 |
5.1 传统博古纹织毯的发展现状 |
5.2 传统博古纹织毯图案的应用扩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诸城艺文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方志艺文志的研究现状 |
(二)方志艺文志的研究意义 |
(三)诸城艺文志的研究空间 |
(四)诸城的历史与文化 |
地理沿革 |
古蹟与名胜 |
文化家族 |
地方文化 |
凡例 |
经部 |
易类 |
书类 |
诗类 |
礼类 |
春秋类 |
孝经类 |
四书类 |
小学类 |
五经总义类 |
史部 |
编年类 |
别史类 |
杂史类 |
诏令奏议类 |
传记类 |
地理类 |
政书类 |
目录类 |
史评类 |
子部 |
儒家类 |
农家类 |
医家类 |
术数类 |
艺术类 |
杂家类 |
类书类 |
小说类 |
道家类 |
集部 |
别集类 |
总集类 |
诗文评类 |
词曲类 |
丛部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後记 |
(8)智慧博物馆在古籍类展览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智慧博物馆研究 |
2.智慧博物馆应用于古籍类展览的研究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智慧博物馆在古籍类展览中的应用现状 |
(一)智慧博物馆概念 |
(二)我国的古籍类展览 |
(三)智慧博物馆在古籍类展览中的应用 |
二、代表性案例分析 |
(一)国家典籍博物馆 |
1.宣传方式 |
2.导览与展示手段 |
3.互动体验 |
(二)天一阁博物馆 |
三、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一)存在的问题 |
1.讲解内容缺少吸引力 |
2.互动项目过于娱乐化 |
3.技术应用陷入极端化 |
4.配套服务缺乏人性化 |
5.交流平台忽略延续性 |
(二)可行性解决方案 |
1.展品信息注重针对性与启发性 |
2.互动手段重视教育性 |
3.技术支持着重有效性 |
4.服务功能注重个性化 |
5.观众观展更加日常化 |
四、对未来趋势的展望 |
(一)理念层面 |
1.标准化模型的建立 |
2.对用户隐私和版权的保护 |
(二)技术层面 |
1.经验技术开发交流的促进 |
2.数据孤岛的消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关于古籍类展览中数字化手段应用的问卷调查 |
(9)琴曲《流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一章 琴曲《流水》的故事源流与知音符号的确立 |
第一节 《流水》故事在先秦文献中的记载 |
第二节 “知音”符号的确立与发展 |
第三节 唐宋诗词中的琴曲“流水”意象 |
第二章 琴曲《流水》谱本及其版本流变 |
第一节 明清琴谱刊印及《流水》的收录情况 |
第二节 《流水》谱本的不同底本及其发展系统 |
第三节 四类特殊谱本系统与琴谱版本 |
第三章 琴曲《流水》的指法梳理 |
第一节 明代音乐审美趣味影响下的古琴指法转变 |
第二节 明清谱本中《流水》的指法流变 |
第三节 明清琴论中的指法总结对弹奏《流水》的启示 |
第四章 图像中“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符号隐喻 |
第一节 山水图像中的知音叙事 |
第二节 鼓琴图像中的“弹”与“听” |
第三节 “伯牙携琴觅子期”的图像隐喻 |
结语 |
附录 《流水》琴谱版本信息汇编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日本平安朝贵族的琴乐文化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原始史料综述 |
(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平安朝文献中的琴及其辨析方法 |
第一节 平安朝卧弹乐器辨析 |
一、“七弦十三徽”——中国的“琴” |
二、从出土文物看平安朝的“日本古代琴” |
三、日本本土卧弹乐器——和琴 |
第二节 平安朝七弦琴相关文献之辨析 |
一、文学辨析法 |
二、文献对比法 |
第二章 平安朝贵族琴人及其琴乐生活特征 |
第一节 贵族琴人之身份及其琴乐传承方式 |
一、贵族琴人的身份特征 |
二、“父子相承”的琴乐传承方式 |
第二节 贵族琴乐之应用 |
一、琴乐演奏场合 |
二、琴与日本宫廷雅乐的融合 |
第三节 汉文化影响下平安朝贵族的琴乐思想 |
一、“魏晋风度”影响下贵族琴人的隐逸思想 |
二、贵族文人“以琴致仕”的意向 |
第三章 日本“中古绝音”与中国当代琴乐传习之思考 |
第一节 “绝音”时代之异象——源氏物语中的琴乐 |
一、源氏物语中“琴瑟和鸣”与中世“琴音断绝”之矛盾 |
二、琴——贵族身份之象征 |
第二节 以古鉴今——当代琴乐传习之思考 |
一、平安朝重器轻道的习琴风气 |
二、当代琴乐域外传播之要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古琴艺术名列“人类遗产”故宫博物院古琴收藏中国第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博物馆下的儿童沉浸式学习体验设计研究[D]. 邓郁馨. 江南大学, 2021
- [2]新疆木卡姆艺术法律保护研究 ——以莎车县为例[D]. 艾科热木·阿力普.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南昌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 曾帅君. 吉首大学, 2021
- [4]湖南省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D]. 向靖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D]. 兰晓霞. 南昌大学, 2020(01)
- [6]传统博古纹织毯中的图案研究与解析[D]. 胡嘉鑫.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诸城艺文志[D]. 吕秀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智慧博物馆在古籍类展览中的应用[D]. 刘奕宏.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琴曲《流水》研究[D]. 崔灏晨.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10]日本平安朝贵族的琴乐文化生活研究[D]. 胡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木卡姆论文; 艺术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