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实施“债转股”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安安[1](2021)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呈逐年上涨态势,许多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不良贷款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企业产能过剩的情形也日益严峻。而债转股恰好是能降低公司杠杆率的一种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加强企业的资本实力,能够使得财务成本得到下降,在公司治理方面,也促进了股权多元化的发展。国家陆陆续续推出了市场化债转股配套政策,无论是债转股的规模,还是范围都不断扩大。近年来,不仅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都纷纷投入了市场化债转股的浪潮,但国有企业仍然是债转股的主力军。本文选择了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的效果。首先,本文整理了债转股动因、经济效果等相关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并且界定了债转股的概念和债转股相关的理论,并对债转股进行理论分析。其次,结合中国中铁的情况,了解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原因,并介绍了其市场化债转股整体实施方案、实施机构、股权定价和退出机制,总结了中国中铁实施过程中的亮点。然后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市场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反应,从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能力四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对自身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从股权结构和经营管理的方面探究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可能对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市场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持积极态度,对其今后的发展较为看好;第二,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后,其偿债、盈利等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第三,中国中铁在市场化债转股后,其股份构成更加丰富,公司的日常经营效率得到提升,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司治理。最后根据中国中铁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后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提供经验与参考:一是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来源;二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障实施机构股东地位;三是采取多项措施防止杠杆率再度上升。
李俊东[2](2021)在《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稳步增长的新常态阶段,但是,经济发展质量却匹配不上增长速度,我国的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由于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缺陷存在产能过剩,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由此,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企业完成现代化企业改革,增强经济韧性。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后文简称《意见》),市场化债转股大幕由此拉开。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市场化债转股投资总额超1.6万亿,较上年末增加约2000亿元。债转股的实施,有助于上市公司降低杠杆率,使企业负债和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处于合理区间,提升盈利能力。然而,新一轮债转股在我国刚开始实践,缺乏经验,如何选择合适的高杠杆企业,以及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优化业务结构等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选取四川省泸州市成功实施债转股的化工企业—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泸天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和经验教训,为尚未化解债务危机的优质企业提供一些经验。泸天化是我国化肥行业的知名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环保政策和市场低迷的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产能过剩加重。自2013年起,在四川省政府和有关方面共同推动下,泸天化尝试了多种化解债务危机的方式,但仍未能达到目的。2018年,在政策的支持下,泸天化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降低了企业杠杆率,提高了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本文首先搜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债转股的研究,并对所整理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归纳总结了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和特点、实施动因、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和市场效果的作用路径,并梳理了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接着介绍了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以及企业自身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动因,以及从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债转股受偿方案、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四个方面介绍了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并对案例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本文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财务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析了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股价变动情况。同时探讨了泸天化对财务和市场效果的作用机理,本文认为银行资本通过债转股进入企业,对企业投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债务规模的减小,使得资本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带来充足资金,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债权人实施债转股成为上市公司股东以及重组方的引入给企业带来了资金,治理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强了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预期。通过案例分析,本文认为泸天化开展债转股对企业债务规模的减小、资本结构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盈利能力的提升和短期市场反应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完成案例分析后,本文对泸天化债转股案例进行了经验总结:一是对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泸天化实施债转股对财务和市场表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是对其他陷入相似困境的企业提供几点启示,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应始终践行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标的企业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实施债转股后也要密切关注标的企业的价值变化。债转股在国外已有多年实践,但在我国仅于上世纪90年代末施行,市场化债转股实践经验更是寥寥无几。随着各行业的不断摸索,采用市场化债转股的队伍不断壮大。本文结合相关政策与我国特殊的国情对该案例进行分析,为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不断深入提供了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唐苗苗[3](2021)在《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绩效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借助投资加杠杆来促进企业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债务规模居高不下限制了企业的长效经营发展,为意图实现提质增效、稳步发展的高负债经营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有效抑制企业过高杠杆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2016年10月,国务院接连发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和《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标志着市场化债转股作为降低实体企业杠杆率的主要措施正式拉开序幕。本轮债转股目的在于降低实体企业财务压力、减少企业杠杆率以及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制等问题。笔者试图结合具体理论与真实案例,找到此次市场化债转股运行机制下的深层次意义。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工”)作为第一家参与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大型央企,因规模大、耗时短且成效良好成为国企市场化债转股的优秀示范。因此,本文选择中国重工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具体过程以及动因展开介绍,着重分析此次行动对企业短期市场绩效、长期财务绩效方面的影响,进而总结影响企业债转股绩效的潜在风险。经研究发现,中国重工之所以实施债转股主要是由于船舶行业环境持续低迷、国家政策予以鼓励以及企业自身负债压力所致。而在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后的中国重工不仅短期市场绩效表现良好,而且长期财务绩效也呈现稳中有升的进步趋势,说明债转股这条路径对于企业来说是正确的选择。同时文章指出在此次行动中影响企业债转股绩效的潜在风险,如投资机构监管能力有限、投资人利益难以保障以及对子公司债务约束不足,并对案例企业提出相应对策。最后,文章根据以上案例研究结论,对国内拟进行债转股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如下启示:优化完善债转股方案,将债转股同企业治理改革相结合。
桑田[4](2020)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迅速推进,金融市场活跃度持续上升,国内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跨国商业银行也纷纷看准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这也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最近几年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持续上升,这对于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处置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尝试了一系列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同时国家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加强监管,但仍因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在实践中面临较高的不良资产风险。为此,本次研究拟定从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角度,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资产处置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提出针对性建议。
崔嘉爽[5](2020)在《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后,煤炭行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但是随着新一轮债转股政策的开启,煤炭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因为实施债转股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煤炭行业成为了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实施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但是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政策并非一帆风顺,政策是否适合实施及实施效果如何,不仅会受到具体政策条例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限制。所以在政策实施的每个阶段,需要考虑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同时更需要评价债转股政策效果。只有明确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具体影响效果,才能更好的完善政策,帮助煤炭行业利用政策更好的发展自己。为了对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做出科学评价,评价政策是否完成了煤炭行业预期的目标。首先,本文基于当前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的现状,以时间为轴线,对比了政策演变与煤炭行业对政策的反馈情况,初步分析债转股政策与煤炭行业的关联。然后,本文利用比较研究法,将煤炭行业、能源行业和实施债转股的煤炭企业三者数据进行对比,观察其在政策前后财务指标变化情况,通过静态对比方式得出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设,为后续动态模型研究作铺垫。接着,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动态分析政策与各个因素的关系,利用稳健性检验中的安慰剂分析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煤炭行业在政策影响下控制组与实验组的综合绩效变化情况,利用综合绩效结果,对实施政策的煤炭行业进行分批次差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政策的影响下,除了成长能力、营运能力不显着外,煤炭行业杠杆率水平降低了 4%,煤炭行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获取能力分别提升了 3%、3.3%、1.6%,得出了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总体呈正面影响的结论,此外,安慰剂检验验证了方法选用的合理性;从行业综合绩效得分结果观察,实验组的综合绩效明显高于控制组的综合绩效,控制组可以带动整体综合绩效水平的提升;通过分批次差分发现,政策交互项系数在政策实施的后期才显示出显着性的特点,证实了政策的滞后性结论。依据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期望政府可依据现状完善政策法规,期望企业可依据政策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闫靖琦[6](2020)在《新一轮债转股对南钢股份的财务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速度放缓,结构调整阶段,经济刺激等政策也步入消化阶段,部分企业受此影响出现杠杆率偏高、债务规模庞大等问题,进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渐渐增多,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人担忧。为此,债转股新政策应时而生,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吹响我国企业新一轮债转股号角。与上世纪90年代首次债转股相比,本轮债转股主要以市场化和法制化为基本原则,以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减轻债务负担,提升企业价值为目标,切实落实国务院政策,帮助企业渡过暂时性的困境。从国务院宣布新的债转股政策至2018年末,本轮债转股实际到位资金5050亿,到位率不够27%,民营企业的到位资金规模尚未突破400亿,到位比例远低于国有企业,可见债转股的深入推进并不顺利。南钢股份积极响应债转股新政策,是我国首个落地实施债转股的民营企业,较为典型。本文以南钢股份债转股事项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案例分析,期望为其他民营企业债转股提供有益的案例参考。本文共五章,第一、二章首先解释了债转股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并对新旧两轮债转股做出比较;第三章从南钢股份公司背景以及自身需求着手论述了公司进行债转股的动因。第四章案例部分,围绕债转股方案的财务影响问题展开探讨,从短期到长期,多层面分析债转股对南钢股份的财务影响,对债转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发现南钢股份顺利摆脱财务困境,企业自身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既解决了南钢股份的“燃眉之急”又给债权人吃了颗“定心丸”。第五章对南钢股份实施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做出总结,得出债转股对企业大有裨益的结论。结论表明:(1)债转股有助于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促进股权结构多元化。(2)可以透过公司债转股同期的股价波动反思企业深层次的问题。(3)债转股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债转股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杠杆,提升企业价值。最后对企业今后进行债转股提出建议。
黄蓉[7](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正式进入新常态时期,面对不一样的经济环境,国家和政府号召社会各部门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经济背景下,为了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和高杠杆等实际问题,助推国企成功完成改革任务,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被提出。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与1999年实施的政策性债转股不同,它强调在实施中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国企在市场化债转股出台后,陆续实施债转股解决自身债务问题,中国重工作为军工国企中第一个成功实施债转股项目的大型国企,其成功经验可为其他面临相同困境的国企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对债转股的制度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债转股形成了一个全面而基础的认知。然后,针对当前国企实施债转股的背景、国企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国企债转股的运作模式和国企债转股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文章选取中国重工债转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案例分析部分,首先介绍案例公司并阐述债转股的具体方案,然后分析中国重工进行债转股的动因,并研究债转股的实施路径以及实施债转股对中国重工造成的财务效果和非财务效果。研究得出,通过实施债转股,中国重工解决了债务问题,成功完成“去杠杆”任务,在有效降低财务成本的情况下,债转股对提高中国重工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债转股资金的定向配置,帮助中国重工剥离低效产能,促进自身产业升级。中国重工债转股的“两步走”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一步走”模式,探索了一条新的债转股运作模式,该模式不仅保持了对标的公司的控制权,而且成功设置了股权的退出渠道,为后续其他准备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提供了新思路。最后,文章基于案例分析的内容,提出了合理建议,促进债转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可为陷入困境的国企提供一些参考。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要充分根据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选择专业性的实施机构;然后在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中,要保持对标的企业的控制力;最后要注意债转股完成后的股权退出问题。经过研究,市场化债转股在短期可以帮助企业去杠杆、去产能,但企业始终不能忘记科学的治理和有效的经营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田川[8](2020)在《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国在全球煤炭供给格局中居于主导,同时也是最为主要的消费国,煤炭在本国能源消耗比仍接近60%,短期内该行业的企业在我国的能源核心地位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在“十三五”之前,诸如煤炭、钢铁等周期性大型企业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其普遍存在负担重、杠杆高、市场竞争力低下等诟病。正是在此情况下,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2019年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深化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并明确通过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等措施和手段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对比国内外数次债转股的经验,此轮国家提出的债转股战略突出了市场和法制两大核心概念。煤炭企业应当利用好此契机,实现减轻债务负担、完善投融资机制、推进煤炭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夯实我国煤炭供给基础,为本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前行保驾护航。本文以煤炭企业债转股为对象,总结并归纳现有的供给侧改革和债转股理论,结合煤炭行业债转股现状,对比此轮和上一轮债转股的异同,描述了供给侧改革下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主要矛盾,分析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如何利用债转股这个工具实现产业升级与资源整合,并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引导优化资产结构、积极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四个方面,给出煤炭企业实施好债转股的具体建议。
武敏纯[9](2020)在《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非金融企业部门尤其是国企、央企杠杆率过高的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有效的降杠杆,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市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着眼于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展开了如下研究: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一方面对我国开展的两轮债转股进行了梳理,明晰了本轮债转股的“市场化”特性、“两步走”债转股新模式,并对其实施现状展开了分析;另一方面总结了美国、波兰以及日本债转股的实践经验。二,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梳理了中国中铁债转股项目的操作步骤。其次分析了各方的参与动因、中国中铁采用的转股定价策略以及项目成功落地的关键点等。最后,从市场反应、财务绩效、股权及治理结构等角度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之一是从债转股的模式选择来看,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表面看上去是分开进行的两步,但本质上其价值逻辑是机构投资者以货币资金购买中国中铁上市流通的股权。因此两步是同时进行且不可分割看待的,在分析过程中须将其看为合并的一步。二是中国中铁在短期内为投资者创造了短期收益,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大幅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也使得中国中铁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合理化。三是中国中铁在参与主体的选择、转股定价和退出方式都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值得其他公司借鉴。
郭雅倩[10](2020)在《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财务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要取得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保持资金的充足。随着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出现,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影响,盈利能力下降,过度依赖债务资金,资产负债率过高,资金紧缺导致偿还债务的能力有所不足,从而影响债权人的利益。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了第一轮债转股,这次债转股由政府主导,为的是缓解国企的债务压力,降低其资产负债率,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由财政部提供资本金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来进行,这些资产管理公司都是为了进行债转股而临时成立的,由政府主导,主要是收购银行对国企的债权,将债权转变为对国企的股权,由此来消除掉银行无法收回的不良资产,实施的整个过程受政府的监督,本轮债转股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今为了解决近年来出现的企业债务问题,并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开始了新一轮的市场化债转股。这一次的债转股采用市场化模式,由商业银行主导,吸引社会各资本的加入,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锡业股份作为国内锡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也是传统的有色金属行业国企,在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经济环境低迷和有色金属价格下行的影响下,公司的经营发展遇到困难,盈利能力变差,债务偿还出现困难,并产生了亏损的情况。在2016年10月16日,公布了本次与建设银行合作的市场化债转股方案。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对锡业股份本次实施的市场化债转股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整理了国外和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债转股动因、模式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第二章介绍了市场化债转股和财务绩效的相关概念,随后介绍了本文所依据的三个理论,即资本结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第三章介绍了我国实施本轮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和模式,总结了市场化债转股出现以来的政策实施和落地推进情况,并从实施背景及目标、实施主体、实施方式三个方面对我国的两轮债转股进行对比。第四章先对锡业股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分析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最后从过程、模式、投资条件、定价和退出方式五个方面介绍其市场化债转股方案。第五章采用事件研究法,通过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研究发布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公告对公司的短期市场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该市场化债转股事件对锡业股份来说是有利的,有正面效果,使公司股价相比之前明显升高了,产生了可观的超额收益率。然后通过采用熵值法计算锡业股份2013-2018年度各指标的熵值、差异系数和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度法结合权重值计算出其各指标灰色关联系数的值和关联度。然后选取同行业另外三家公司贵研铂业、厦门钨业和东方锆业和行业平均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出他们的各灰色关联度的值,对锡业股份与他们进行横向对比。经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最终得出锡业股份在债转股前后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是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得到的积极影响相对不明显,表明市场化债转股有效降低了锡业股份的杠杆率,并使公司在债务负担减轻的同时提高信用,公司在债转股后先后获得了大量融资,例如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和商业信用获得融资,从而能够投资于更多的项目,扩大业务规模,而且对公司的投资活动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防止投资于获利趋势不向好的项目,可以降低相关成本,增强公司的盈利水平。最后通过运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得出企业价值提升的结论,说明市场化债转股促进了锡业股份长期发展,增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本文最后一章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表明本次市场化债转股增强了公司的盈利和偿债能力,但是营运和成长能力效果不明显,有助于公司的进一步融资和投资,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并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特点、管理和退出等方面提出对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面的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对市场化债转股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提供价值,同时也希望能对锡业股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更希望对准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同行业企业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企实施“债转股”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实施“债转股”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债转股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号传递理论 |
2.2.2 代理成本理论 |
2.2.3 MM理论 |
2.2.4 权衡理论 |
3 市场化债转股的理论分析 |
3.1 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 |
3.1.1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不断提升 |
3.1.2 国家政策要求降低国企债务水平 |
3.1.3 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与公司治理的需要 |
3.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环节 |
3.2.1 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选择 |
3.2.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机构 |
3.2.3 市场化债转股的股权定价 |
3.2.4 市场化债转股的退出机制 |
3.3 市场化债转股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
3.3.1 对国有企业市场反应的影响 |
3.3.2 对国有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3.3.3 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 |
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4.1 中国中铁基本情况概述 |
4.1.1 中国中铁公司简介 |
4.1.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前财务概况 |
4.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分析 |
4.2.1 国家政策推动市场化债转股 |
4.2.2 基建行业形势严峻 |
4.2.3 公司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财务负担较重 |
4.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概况 |
4.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交易方案 |
4.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标的企业 |
4.3.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 |
4.3.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股票定价 |
4.3.5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退出途径 |
4.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的亮点 |
4.4.1 实施机构类型多样 |
4.4.2 现金增资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
4.4.3 引入投资人参与子公司治理 |
4.4.4 “两步走”方式提供市场化退出渠道 |
5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5.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市场反应 |
5.1.1 选取事件日和事件窗口 |
5.1.2 计算超额收益率并判断市场反应 |
5.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财务绩效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盈利能力分析 |
5.2.4 发展能力分析 |
5.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5.3.1 对中国中铁股权结构的影响 |
5.3.2 对中国中铁经营管理的影响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企业选择标准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上市公司债转股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及特点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债转股的特点 |
2.2 上市公司债转股的动因 |
2.2.1 降低企业杠杆率 |
2.2.2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
2.2.3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2.2.4 符合债转股政策的要求 |
2.3 上市公司债转股效果评价方法 |
2.3.1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3.2 事件研究法 |
2.4 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财务及市场效应的作用路径分析 |
2.4.1 债转股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改善投资效率 |
2.4.2 债转股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增强再融资能力 |
2.4.3 债转股通过分散股权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
2.5 上市公司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5.1 MM理论 |
2.5.2 代理成本理论 |
2.5.3 权衡理论 |
3.泸天化实施债转股案例概述 |
3.1 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泸天化公司简介 |
3.1.2 泸天化债转股前的经营状况 |
3.2 泸天化债转股实施的过程 |
3.2.1 确定债转股标的企业 |
3.2.2 确定债权调整及受偿方案 |
3.2.3 债权人会议通过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
3.2.4 引入战略投资者 |
3.3 泸天化债转股方案的特点 |
3.3.1 债转股在金融债权违约前实施 |
3.3.2 代偿子公司债务使金融机构参与子公司治理 |
3.3.3 通过市场化方式创造资源 |
4.泸天化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 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
4.1.1 国有企业去杠杆需求 |
4.1.2 化工行业需要去产能以提振市场 |
4.2 国家政策的支持 |
4.2.1 债转股政策导向 |
4.2.2 泸天化符合新一轮债转股政策要求 |
4.3 自身发展的需要 |
4.3.1 提高债务清偿率避免破产清算 |
4.3.2 降低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 |
4.3.3 引入“银行效应”促进企业发展 |
4.3.4 优化股权结构 |
5.泸天化债转股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
5.1 泸天化债转股的财务效果分析 |
5.1.1 降杠杆效果较为明显 |
5.1.2 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
5.1.3 改善了发展前景 |
5.1.4 降低了融资成本 |
5.2 泸天化债转股的市场效果分析 |
5.2.1 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市场反应 |
5.2.2 泸天化债转股前后的股价变化 |
5.3 泸天化债转股对财务效果的作用机理分析 |
5.3.1 “银行效应”的引入改善了企业投资效率 |
5.3.2 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 |
5.4 泸天化债转股对市场效果的作用机理分析 |
5.4.1 股权结构的优化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
5.4.2 引入重组方使得企业未来发展得到支持 |
6.结论与启示 |
6.1 泸天化债转股案例分析的结论 |
6.1.1 合理的方案是债转股成功的关键 |
6.1.2 债转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 |
6.1.3 债转股对企业财务和市场的影响是积极的 |
6.2 泸天化债转股案例分析的启示 |
6.2.1 债转股应作为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工具 |
6.2.2 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 |
6.2.3 实施债转股后应充分关注上市公司价值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债转股的动因研究 |
(二)关于债转股的绩效研究 |
(三)关于债转股存在的风险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债转股概念界定 |
(二)市场化债转股模式介绍 |
二、理论基础 |
(一)权衡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博弈理论 |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一、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
二、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分析 |
(一)行业整体低迷,面临生存挑战 |
(二)适应宏观经济变化,国家政策予以支持 |
(三)自身负债过重,财务状况不佳 |
三、债转股的实施方案介绍 |
(一)第一步:子公司债转股 |
(二)第二步:母公司定向增发购买资产 |
第四章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绩效分析 |
一、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一)债转股前后股价变动分析 |
(二)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二、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
(一)基于财务指标法的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
(二)基于经济增加值法的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
三、影响企业债转股绩效的潜在风险 |
(一)投资机构监管能力有限 |
(二)投资人利益难以保障 |
(三)子公司债务约束不足 |
第五章 对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思考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中国重工的建议 |
(一)鼓励多方参与,加强风险管理 |
(二)提升企业股权价值,保护投资人利益 |
(三)强化债务约束,完善战略规划管理 |
三、对国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启示 |
(一)优化完善债转股方案 |
(二)将债转股同企业治理改革相结合 |
四、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价值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0.4 本文的新意以及存在的问题、难点 |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概述 |
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
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1.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
1.3.1 批量转让 |
1.3.2 债转股 |
1.3.3 资产证券化 |
1.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规定 |
1.4.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法律 |
1.4.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部门规章 |
1.4.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其他法规 |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 |
2.1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存在的法律问题 |
2.1.1 不良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 |
2.1.2 组建不良资产包存在法律风险 |
2.1.3 不良资产反委托处置中存在法律风险 |
2.2 通过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法律问题 |
2.2.1 债转股相关法律规定尚未明确 |
2.2.2 商业银行投资股权存在限制 |
2.2.3 股权退出途径存在障碍 |
2.3 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法律问题 |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尚需梳理 |
2.3.2 证券法律体系内部矛盾 |
2.3.3 司法运作存在障碍 |
3 国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 |
3.1 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制定单独的法律 |
3.2 允许外资参与,实现债转股的退出 |
3.3 健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定 |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的解决 |
4.1 单独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立法 |
4.1.1 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及法律地位 |
4.1.2 明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确立合法融资渠道 |
4.1.3 健全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 |
4.2 建立健全债转股法律制度 |
4.2.1 提供对债转股的法律支持 |
4.2.2 明确债转股的参与主体 |
4.2.3 清理股权退出的障碍 |
4.3 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规定 |
4.3.1 制定资产证券化法 |
4.3.2 清理既存法律法规 |
4.3.3 规范不良资产处置中证券化制度的设计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债转股政策研究 |
1.3.2 行业绩效评价研究 |
1.3.3 债转股对煤炭行业影响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及政策现状 |
2.1 债转股政策及评价方法 |
2.1.1 债转股政策概况 |
2.1.2 债转股政策评价方法 |
2.2 债转股政策演变 |
2.2.1 中央政策演变 |
2.2.2 地方政策演变 |
2.3 债转股政策行业演变 |
2.3.1 非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
2.3.2 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
3 煤炭行业债换股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
3.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财务绩效变化分析 |
3.1.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
3.1.2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
3.1.3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
3.1.4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成长能力分析 |
3.2 债换股政策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分析 |
3.2.1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
3.2.2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动性分析 |
3.3 假设的提出 |
4 研究设计 |
4.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及原理 |
4.1.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 |
4.1.2 双重差分模型的原理 |
4.2 变量的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虚拟变量与控制变量 |
4.3 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 |
5 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实证检验 |
5.2.1 DID模型各变量求解 |
5.2.2 DID模型安慰剂检验 |
5.2.3 煤炭行业综合绩效主成分提取 |
5.2.4 DID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5 DID模型分批次回归分析 |
5.3 DID模型结果分析 |
6 政策建议 |
6.1 对政府的建议 |
6.1.1 规范政策实施的审核、退出体系 |
6.1.2 继续坚持走“市场化、法制化”道路 |
6.1.3 引入信用审核体系,加强对企业后续监管 |
6.2 对企业的建议 |
6.2.1 加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成立化解风险长效机制 |
6.2.2 制定长期目标,避免时滞性的影响 |
6.2.3 合理安排债务融资规模,理性划分债务与投资比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新一轮债转股对南钢股份的财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二章 债转股的理论概念 |
2.1 债转股的含义 |
2.2 相关理论 |
2.2.1 MM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3 两轮债转股的介绍 |
2.3.1 两次债转股的比较 |
2.3.2 新一轮债转股的目的 |
2.3.3 新一轮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第三章 南钢股份公司债转股的背景与方案 |
3.1 公司简介 |
3.2 公司的基本情况 |
3.2.1 经营情况 |
3.2.2 债务情况 |
3.3 南钢股份债转股市场环境和政策背景 |
3.3.1 市场环境 |
3.3.2 政策背景 |
3.4 南钢股份债转股的动因 |
3.4.1 企业自身的需求 |
3.4.2 高债务的不良后果 |
3.4.3 满足债转股的条件 |
3.5 南钢股份的债转股方案 |
第四章 南钢股份债转股的财务影响分析 |
4.1 债转股前后公司股价变动分析 |
4.2 债转股前后融资成本分析 |
4.3 债转股前后的短期财务影响分析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营运能力分析 |
4.3.3 盈利能力分析 |
4.3.4 成长能力分析 |
4.4 南钢股份的长期财务分析——企业价值评估 |
4.4.1 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
4.4.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4.4.3 经济增加值法在南钢股份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4.4.4 南钢股份企业价值的预测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不完备的契约理论 |
2.1.2 费雪债务周期理论 |
2.1.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2 债转股制度背景 |
2.2.1 债转股概念界定 |
2.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
2.2.3 两轮债转股对比 |
2.3 文献综述 |
2.3.1 债转股研究概况 |
2.3.2 企业债转股动因 |
2.3.3 企业债转股模式 |
2.3.4 企业债转股效果 |
2.3.5 企业债转股风险研究 |
2.3.6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国企债转股机理分析 |
3.1 国企债转股制度背景分析 |
3.1.1 国企债务现状分析 |
3.1.2 国企债务成因分析 |
3.1.3 国企债转股现状及趋势分析 |
3.2 国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企角度动因分析 |
3.2.2 银行角度动因分析 |
3.3 国企债转股运作模式分析 |
3.3.1 发股还债模式 |
3.3.2 永续债模式 |
3.3.3 定向增发模式 |
3.3.4 直接转股模式 |
3.3.5 资本公积转股模式 |
3.4 国企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3.4.1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3.4.2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3.4.3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案例介绍 |
4.1 案例选择原因 |
4.2 案例公司概况 |
4.2.1 公司简介 |
4.2.2 中国重工股权结构 |
4.2.3 中国重工经营状况 |
4.3 中国重工债转股方案设计 |
4.3.1 参与主体达成意向 |
4.3.2 中介机构展开尽职调查 |
4.3.3 明确债转股方案并开始实施 |
4.3.4 实现股权退出 |
第五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动因及运作模式分析 |
5.1 债转股动因分析 |
5.1.1 中国重工债转股动因 |
5.1.2 中船财务债转股动因 |
5.2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分析 |
5.2.1 中国重工子公司债转股 |
5.2.2 中国重工发股回购 |
5.2.3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优点 |
5.2.4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缺点 |
第六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6.1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的财务效果分析 |
6.1.1 中国重工偿债能力分析 |
6.1.2 中国重工盈利能力分析 |
6.1.3 中国重工营运能力分析 |
6.1.4 中国重工成长能力分析 |
6.2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的非财务效果分析 |
6.2.1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
6.2.2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
6.2.3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股权及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债转股对象企业的选择应符合指导意见要求 |
7.1.2 实施债转股可帮助国企推动改革 |
7.1.3 中国重工债转股运作模式有借鉴意义 |
7.2 研究建议 |
7.2.1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优化设计 |
7.2.2 实施债转股须合理审慎地选择对象企业 |
7.2.3 实施债转股须服务供给侧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 |
2.2 债转股的理论 |
2.2.1 债转股的定义 |
2.2.2 债转股的三种运作模式 |
2.2.3 债转股的主要业务方式 |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煤炭企业债转股现状 |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煤炭企业现状 |
3.2 供给侧改革对煤炭行业的深远影响 |
3.3 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情况 |
3.3.1 债转股实施的情况 |
3.3.2 本轮债转股实施原则 |
3.3.3 煤炭企业债转股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
3.4 .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分析 |
4 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问题分析 |
4.1 煤炭企业债转股落地难 |
4.2 标的企业筛选标准不明确 |
4.3 地方政府与市场对债转股定位不一致 |
4.4 退出煤矿的资产清算难度大 |
4.5 市场资金来源有限 |
4.6 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 |
5 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政策建议 |
5.1 政府在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
5.2 严格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
5.3 加强政府引导优化资产结构 |
5.4 积极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代理成本理论 |
2.1.2 MM理论 |
2.1.3 权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债转股动因 |
2.2.2 债转股效果 |
2.2.3 债转股风险 |
2.2.4 债转股国外经验 |
2.2.5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
3.1.1 债转股定义 |
3.1.2 我国两轮债转股对比 |
3.1.3 我国债转股模式 |
3.2 行业基本概况 |
3.3 中国中铁概况 |
3.4 九家交易对方概况 |
3.5 “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 |
3.5.1 机构投资者以现金或债权对中国中铁子公司增资 |
3.5.2 母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案例分析 |
4.1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分析 |
4.1.1 降杠杆,减轻财务重负 |
4.1.2 通过引入机构投资者促进公司发展 |
4.1.3 绕开监管审批,实现快速落地 |
4.2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
4.2.1 参与主体分析 |
4.2.2 资金来源和用途分析 |
4.2.3 估值逻辑和定价策略分析 |
4.2.4 退出方式分析 |
4.3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反应 |
4.3.2 财务绩效 |
4.3.3 股权和治理结构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财务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贡献与不足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市场化债转股概念 |
二、财务绩效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资本结构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背景 |
一、经济下行压力大 |
二、企业杠杆率高 |
三、银行不良贷款率高 |
第二节 我国市场化债转股模式 |
一、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 |
二、设立外部基金模式 |
三、“优先股”模式和“可转债”模式 |
第三节 政策实施和落地推进情况 |
第四节 两轮债转股的比较分析 |
一、债转股的背景及目标不同 |
二、债转股的实施主体及对象不同 |
三、债转股的实施方式不同 |
第四章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述 |
第一节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背景 |
一、锡业股份简介 |
二、经营状况 |
第二节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分析 |
一、行业周期困境 |
二、国家政策支持 |
三、提升盈利能力 |
四、缓解债务压力 |
五、增强投融资能力 |
第三节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介绍 |
一、运作过程 |
二、运作模式 |
三、投资条件 |
四、定价方式 |
五、退出方式 |
第五章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对公司市场反应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对公司财务比率的影响分析 |
一、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法介绍 |
二、基于熵值法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三、灰色关联度法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四、纵向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
五、横向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
第三节 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
一、价值评估方法 |
二、营业利润的预测 |
三、营运资本增加额预测 |
四、折现率的计算 |
五、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可以增强盈利和偿债能力 |
二、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可以提高融资和投资效率 |
三、实施市场化债转股能够提升企业价值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坚持市场化原则 |
二、注重长期发展 |
三、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四、国企实施“债转股”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研究[D]. 徐安安.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泸天化为例[D]. 李俊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绩效研究[D]. 唐苗苗.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 桑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5]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 崔嘉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新一轮债转股对南钢股份的财务影响研究[D]. 闫靖琦.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D]. 黄蓉. 苏州大学, 2020(03)
- [8]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D]. 田川.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D]. 武敏纯. 暨南大学, 2020(04)
- [10]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财务绩效影响研究[D]. 郭雅倩.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