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中移动IPv6头压缩的研究与实现

无线网络中移动IPv6头压缩的研究与实现

一、无线网络中移动IPv6头标压缩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杨钊[1](2019)在《基于RPL的IPv6无线传感网节点移动切换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IPv6无线传感网应用不断扩大,传统的静态网络已经不再适用于需要移动作业的场景,迫切需要移动性支持,灵活的移动性能为传感网提供更多服务并扩大其应用领域。RPL路由协议的提出解决了在资源受限型设备上实施分组路由的问题,但RPL并不适用于移动环境。当前一些研究为RPL提供了移动性支持,实现移动节点与网络高度的连通性,但仍存在节点链路切换延时太高、能耗过大以及移动过程中数据报文可能丢失的问题,给移动性研究带来很多阻碍。因此本文对移动环境下的RPL应用,实现移动节点快速切换和数据缓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实现IPv6无线传感网节点移动切换的关键技术,包括支持IPv6无线传感网的6LoWPAN协议栈、支持低功耗设备的RPL路由协议以及移动性关键技术。2.针对移动节点链路切换过程中的高延时、高能耗问题,设计了一种轻量级低延时节点移动切换方法,其中包括使用双向通信链路指标实现精确的节点移动检测,设计分布式竞争算法发现新的父节点,并结合多度量目标函数完成最优父节点选择,最后改进DAO报文实现链路快速切换。该方法能够减少切换延时,降低节点能耗。3.针对移动节点链路切换过程中双向通信数据报文可能丢失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面向移动节点的数据缓存机制,设计缓存优先级完成缓存地的选择,以及新设计6LoWPAN缓存头部解决数据缓存中数据转发问题,提高了网络数据包到达率。4.基于Contiki操作系统和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无线网络节点,对本文设计的节点移动切换方法和数据缓存机制进行了实现,并构建Cooja仿真平台和验证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节点移动切换方法能为RPL提供移动性支持并优化网络性能;本文设计的分布式竞争算法能够有效减少切换延时、减少信令交互和降低节点能耗,设计的多度量目标函数能够快速选择出最优的父节点;本文设计的数据缓存机制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提高数据包到达率,设计的6LoWPAN缓存头部实现了缓存数据的快速准确的转发。本文的研究满足IPv6无线传感网移动性需求,对于改善和提高移动RPL性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朱文燕[2](2012)在《IPv6协议的技术原理和特点》文中研究指明IPv6拥有巨大的地址空间,是新一代互联网协议。本文简单介绍了IPv6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

唐智灵,杨雪洲,李思敏[3](2010)在《基于改进6LoWPAN的移动物联网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主要研究如何解决在无线移动物联网中使用IPv6所引起的传输效率以及移动切换中数据连续传输问题。为传输效率问题,提出了IPv6报头的复合压缩方法,使用了地址分配器、比较编码、Lempel-Ziv-Welch编码器等算法对报头作压缩处理。为实现移动切换时的数据连续传输,提出了改进的移动切换协议E-FHMIPv6方法。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和方法提高了传输效率,在移动切换时降低了丢包率。因此,提出的解决方案对移动互联网的性能有明显的提高。

周伟,洪佩琳,薛开平[4](2010)在《LTE网络中头标压缩的上下文转移机制》文中指出提出了一种用于LTE网络中头标压缩功能的上下文转移方案,可以用来减小无线链路上的报文开销,降低切换时的信令时延,从而提高整个通信网络的效率.文中对头标压缩的上下文转移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信令报文的处理、上下文转移参数的重建以及头标压缩状态的变迁.通过仿真分析,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该方案适用于语音通信为主的无线通信网络.

苗晓宁,王晓恩[5](2007)在《移动IPv6技术探析》文中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移动IPv6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IPv6下移动IP的工作流程、"三角路由"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探讨了相关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安全考虑等。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赵守志[6](2007)在《MIPv6的切换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移动IPv6协议使得移动节点不管在家乡网络还是外地网络,都可以通过家乡地址被访问。但移动节点切换到另一个子网的过程中存在几秒钟的延迟,其通信将会中断一段时间,这对一些VoIP等实时性业务来说是不可以接受的。IETF为此成立了一个名为MIPSHOP的工作组,研究如何对切换过程进行优化,以减少切换延迟、分组丢失以及信令开销。移动IPv6快速切换协议和层次型移动IPv6移动管理就是该工作组提出的两种切换协议。移动IPv6协议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协议。这是因为移动IPv6协议是建立在已有的基于固定网络的IPv6协议基础上的。从功能上看,移动IPv6协议支持移动终端在全球漫游,解决了主机在不同IPv6子网之间移动的问题,但是从性能上看,当移动终端从一个子网切换到另外一个子网时,它的通信会中断几秒钟甚至十几秒钟。切换延迟过大的问题对于某些业务(如文件传送)来说影响并不大,但是对实时和TCP延时敏感的业务影响是很大的。另外,移动IPv6的切换中还会引入额外的信令开销,这些信令可能需要穿越骨干网,增加骨干网的负担。因此,移动IPv6实用化必须进行切换优化。本文分别对移动IPv6协议、移动IPv6快速切换及层次型移动IPv6的协议操作过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对移动接入时引入的各种延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对移动IPv6快速切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该协议中尚未考虑到的两个问题—乒乓移动以及FNA(快速邻居公告)消息可能丢失进行深入探讨,指出这两种情况均可能引起数据分组的丢失,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乒乓移动问题,引入过渡期的概念,过渡期内移动节点同新子网连接稳定才可以确认到达新子网;针对FNA消息可能丢失的问题,提出增加对FNA消息的确认,避免了因FNA消息丢失引起的切换失败问题,并定义了确认消息的格式。最后本文在网络仿真工具NS-2的移动IPv6扩展模块MobiWan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改进后的预测型快速切换方案,通过仿真实验模拟移动IPv6的基本切换和预测型快速切换方案,仿真结果验证了预测型快速切换方案的切换性能在切换延迟及分组丢失率方面有所改进。

孙伟峰[7](2007)在《基于802.11无线—有线结合网络的QoS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终端、无线接入点、无线路由器等设备飞速发展,在无线网络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无线网络已经成为Internet的重要扩展。将无线网络同有线网络特别是Internet结合,形成无线-有线结合网络,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网络服务。具有发展前景的无线-有线结合网络主要是基于IEEE802.11b/g的无线网络同Internet结合:无线单跳网络—移动IPv6网络和无线多跳网络—无线mesh网络。同传统有线网络相比,移动IPv6网络和无线mesh网络由于使用无线传输而出现了新的问题。无线网络的共享介质、误码率高、存在干扰、隐藏站点/暴露站点问题、可移动性等特性给无线-有线结合网络上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Internet网络和基本的无线网络协议是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式,如何保证无线-有线结合网络的服务质量,使得应用业务特别是实时业务可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从保证无线-有线结合网络的服务质量出发,对移动IPv6和无线mesh网络这两种代表性网络上的性能提高和业务可用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移动IPv6网络中端到端服务质量保证方法;移动节点的无缝切换;解决无线mesh多跳网络吞吐量不高的问题;设计无线mesh网络中的QoS感知路由方法等。为提供移动IPv6网络中的端到端服务质量保证,保证移动IPv6网络的安全性和更好的可扩展性,提出非集中层次化移动IPv6管理方案。非集中层次化移动IPv6管理方案将移动IPv6网络中的移动分为宏移动和微移动,通过对这两种移动的不同处理来加快切换速度。具体设计了非集中层次化移动IPv6管理方案的主要架构元素、架构部署和架构交互。通过比较、分析和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案优于已有的Mobi Dick、SeQoMo等研究方案;能够显着缩短移动节点进行微移动时的切换延迟,保持通信并具有QoS保证。移动节点切换具有随机性,为进一步加快有QoS保证的移动切换、使移动节点在切换后就能获得Qos保证,通过将QoS参数在上下文转移方案中携带结合QoS上下文转移和快速切换技术,设计了QoS上下文转移方案QoSCT。QoSCT在快速切换的MAC层信息触发下进行QoS参数转移,完成具有QoS保证的无缝切换。该方案扩展了上下文转移方案CXTP,给出必要的功能实体和消息的扩展格式,描述了QoS的上下文转移同快速切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和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和仿真,验证了该方案在实现了快速切换的同时完成QoS切换的过程,将切换时间从秒的级别减少到毫秒级别;并证明了该方案在QoS重新配置和建立的时间方面优于其他方案。无线网络要进行实际部署来提供服务,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选择移动IP协议完成移动切换处理,DiffServ作为QoS保证技术,提出QoS预配置方案QoSPCM。QoSPCM结合SIP协议和区分服务,将QoS的参数分发通过SIP服务器完成:在支持DiffServ的移动IPv6网络中,边缘路由器配置相同的QoS参数标识规则。这些QoS参数由SIP协议在会话初始建立连接时分发给通信双方节点,同时SIP服务器也完成了对此会话的授权、认证、计费(AAA)过程,可实际部署。实现实时业务软件NICPhone和SIP服务的扩展,并在移动IPv6实验床上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在网络繁忙时可以进行有保证的服务,同时也反映了区分服务在拥塞网络环境下对高优先级业务的服务质量保证。无线传输中存在多个信道,为充分利用无线网络中的正交信道的特性,通过实验测量IEEE802.11b/g中信道间干扰对丢包和延迟的影响。实验证明了在IEEE802.11b/g中存在三个互不干扰的channel1、channel6和channel11,在正交信道上的数据可以并发传输而对延迟和丢包互不干扰。为进行信道分配,引入线图理论,利用线图的辅助对无线mesh网络中的mesh路由器进行信道分配转化为对线图上点着色和寻找哈密顿圈问题。提出在本文中将channel1和channel11用于高优先级或高权值的主干链路,其他信道和用户接入则用channel6。给出了四种不同的信道分配方法,分别从分布式、减少自身对邻居的干扰、最快获得哈密顿圈、channel1和channel11完全避免隐藏站点/暴露站点问题的角度进行信道分配。对四种信道分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对现有的研究方案做了总结并指出现有分配方案的弊端,本论文所提的方案能够减少干扰、减弱隐藏站点问题,提高无线mesh网络的传输性能。因无线链路质量不可控,在无线网络中实现QoS保证是一种挑战。本论文提出通过QoS感知的路由来保证数据的优先服务,通过比较现有无线mesh网络中的路由量度(routing metric)的优缺点,选取ETX路由量度作为适应无线mesh网络的Qos感知路由量度。进一步观察到ETX路由量度的不足,在多变的无线网络环境下无无法提高网络的性能。用机会主义(opportunistic)的思想,设计了long-term和short-term结合的路由方法:通过long-term的ETX保证QoS,选择出一批候选节点:再在这些候选节点中,使用对时间敏感的short-term量度来提高传输速率。对算法的设计思想和执行过程用例子进行详尽的说明,并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分析该方案中的ETX阈值和其他各个因素对选路的影响,说明该选路方法具有优势。

杨凯[8](2007)在《无线IP网络中稳健头标压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Internet应用的日益普及,无线链路上基于IP开展交互式服务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新的焦点。在无线链路上开展IP电话业务时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IP包中头标的开销过于庞大,为了能够有效利用带宽资源,使提供实时业务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必须采用头标压缩技术减小协议头标带来的额外开销。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头标压缩方案在误码率较大或者回程时间较长的无线链路上工作的效果不是很好。本文针对现行头标压缩方案的不足旨在设计一个高效和高稳健性的头标压缩方案。该方案结合当前的3G交互式多媒体业务迅猛发展的情况,在压缩率、抗差错和健壮性之间能够实现很好的平衡,并适应特性经常变化的无线链路,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价值。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设计和实现了高效的压缩方法,使压缩方根据当前模式、当前状态和上下文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数据包用最节省带宽的包类型发送,达到快速、正确、高效的目的。2.设计和实现了在长回程时间的无线IP链路上,采用反馈机制来快速地恢复压缩方和解压缩方之间上下文信息的同步。3.提出、设计和实现性能评估的方法,用来评估无线IP网络中当应用ROHC协议实时传输音频、视频业务时的性能,并给出了测试结果。

陶京涛,唐宏,孙艳争,李金山[9](2006)在《头标压缩算法在移动IPv6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无线网络的带宽相对较窄,为了解决移动IPv6分组头标开销过大问题,本文提出了移动IPv6头标压缩算法。在无线链路上仅在数据流开始的时候发送完整的分组和选项头标,后续的IPv6分组只传送头标域中的变化部分和相对同一个流的关键标识符,在无线链路的两端压缩/解压缩分组头标。该算法有较好的容错功能,有效利用了无线带宽,应用前景广阔。

廖小飞[10](2006)在《主动网络在移动IPv6、无线网络、移动代理环境中的协议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网络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要求传输的信息种类越来越多,要求提供的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传统网络的弊端日益突出,甚至限制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主动网络是近年来针对传统网络的弊端和不足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体系结构,它允许用户或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对网络进行客户化编程。这种新型的网络体系结构把更多的计算处理任务放到廉价的网络节点中,可实现网络性能优化,加速新技术、新协议标准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它对Internet遗留的问题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被称为21世纪的网络。主动网络的主要特征是网络中间节点可动态编程,因此网络的行为、性能可以随用户的编程而动态地变化,适应不同应用的需要,呈现柔性的特点。 本论文的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90104011,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模型与机制)的支持,对主动网络的原理与特点、主动网络体系结构、主动网络平台与仿真、主动网络协议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重点研究如何将主动网络与现有的传统网络进行融合,这样即兼容延伸了传统网络,又具有主动网络的灵活性,不但使得两种本质不同的网络相互融合,而且还使得在传统网络中更快、更好地实现该技术,或者利用该技术的新特性。这对于网络的演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主要研究主动网络在移动IPv6、无线网络、移动代理环境中的协议与机制,通过仿真和分析等手段,创新性的进行了如下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性能便携式计算机的使用和无线局域网技术的进步,移动IP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提出的移动IPv6协议在移动切换过程中具有许多缺点,例如切换延时过大,等待时间太长,旧接入路由器的报文缓冲区容易溢出等。针对IETF制定的移动IPv6协议在切换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改善移动IPv6的性能。通过网络仿真,证明这种方案具有更多的优点和更高的性能。 由于互联网用户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无线通信网络迅速发展,以及各种便携式终端大量使用,使得人们在无线环境下对互联网业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未来无线通信(包括移动通信)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由于无线网络的特性使得这种类型的网络存在许多问题,例如TCP在这种混合网络中性能会下降。针对无线网络的特有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架构AWA,以解决无线链路的问题;并以一种执行环境为例,来解决无线链路的高比特误码率(Bit-error Rate)特性和存在的移动切换所导致的TCP在无线环境中性能下降问题,该方案可以根据无线链路和客户节点的特性,自动选择最适合的TCP,改善无线链路上的TCP性能。通过网络仿真,证明这种架构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多的优点。 由于移动代理技术已经很成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移动代理实现在应用层,着重于灵活性和更多的功能;在性能和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对于所有的业务如何构建一个通用的平台比较困难,需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针对移动代理与主动网络的结合问题,提出了一个通用的架构ANMA,解决了当前各种不同实现方案的兼容性问题和互操作性问题。并在此架构上给出了一个原型应用——主动搜索引擎。这种架构对于业务具有通用性,更适合于下一代网络,而且更适合应用在主动网络环境、移动代理环境以及传统网络环境中。并通过引入应用层组播模型,将应用层组播和移动代理相结合,对搜索引擎模型进行改进,提

二、无线网络中移动IPv6头标压缩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网络中移动IPv6头标压缩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PL的IPv6无线传感网节点移动切换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v6无线传感网研究现状
        1.2.2 IPv6无线传感网移动性研究现状
        1.2.3 基于RPL的移动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IPv6无线传感网移动性关键技术研究
    2.1 IPv6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研究
        2.1.1 6LoWPAN网络架构
        2.1.2 6LoWPAN适配层
    2.2 RPL路由协议关键技术研究
        2.2.1 RPL协议概述
        2.2.2 RPL控制报文
        2.2.3 RPL组网过程
        2.2.4 RPL目标函数
    2.3 移动性关键技术研究
        2.3.1 移动检测
        2.3.2 链路切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轻量级低延时节点移动切换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RPL的节点移动切换需求分析
    3.2 节点移动切换方法设计思路
    3.3 节点移动切换方法的设计
        3.3.1 节点移动检测阶段
        3.3.2 选择最优父节点
        3.3.3 链路切换
    3.4 节点移动切换方法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移动节点的报文缓存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缓存机制的需求分析
    4.2 数据缓存机制的设计
        4.2.1 选择缓存地
        4.2.2 6LoWPAN缓存头部的设计
    4.3 数据缓存机制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仿真平台与实验验证系统搭建
        5.1.1 Contiki Cooja仿真平台搭建
        5.1.2 实验验证系统搭建
    5.2 轻量级低延时节点移动切换方法测试
        5.2.1 测试方法与测试项
        5.2.2 切换方法功能测试
    5.3 数据缓存机制测试
        5.3.1 测试方法与测试项
        5.3.2 缓存机制功能测试
    5.4 网络性能测试
        5.4.1 切换延时测试与分析
        5.4.2 平均能耗测试与分析
        5.4.3 包到达率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2)IPv6协议的技术原理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IPv6核心技术
    1.1 对于服务质量而言
    1.2 对于安全性而言
    1.3 移动IPv6方面
2 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2.1 网络过渡技术
    2.2 IPv6和IPv4的使用功能
    2.3 IPv4和IPv6的关联
3 几种IPv6应用介绍

(3)基于改进6LoWPAN的移动物联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报头压缩算法
    1.1 改进的混合报头压缩算法
    1.2 地址分配方案
    1.3 Comparator (比较器) 编码
    1.4 Lempel-Ziv-Welch (LZW) 编码
2 移动切换策略的算法改进
3 仿真结果
    3.1 报头压缩效率
    3.2 移动切换性能
4 结束语

(4)LTE网络中头标压缩的上下文转移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设计思想
3 一种用于LTE网络的头标压缩上下文转移方案
    3.1 基于X2接口切换的上下文转移
    3.2 基于S1接口切换的上下文转移
    3.3 上下文参数管理
    3.4 ROHC的状态变迁
4 仿真分析
    4.1 仿真场景和参数设置
    4.2 单次切换性能分析
    4.3 整体切换性能分析
5 结束语

(6)MIPv6的切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IPv6协议概述
        1.1.2 移动带来的问题
        1.1.3 研究移动IPv6的迫切性
    1.2 IPv6技术及移动IPv6研究现状
        1.2.1 IPv6的发展现状
        1.2.2 IPv6标准化现状
        1.2.3 移动IPv6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移动IPv6协议的分析与研究
    2.1 IPv6地址方案
        2.1.1 地址标记法
        2.1.2 地址类型及分配
    2.2 IPv6与移动性相关的技术
        2.2.1 邻居发现
        2.2.2 地址自动配置
        2.2.3 隧道技术
    2.3 移动IPv6基本术语
    2.4 移动IPv6的基本操作过程
        2.4.1 MN向HA注册
        2.4.2 MN与CN的通信通过HA转发
        2.4.3 MN向CN注册
        2.4.4 MN直接与CN通信
    2.5 基本移动IPv6的切换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IPv6快速切换(FMIPv6)
    3.1 新增术语
    3.2 协议操作过程
        3.2.1 预测型快速切换
        3.2.2 反应型快速切换
    3.3 切换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次型移动IPv6移动管理(HMIPv6)
    4.1 HMIPv6思想形成的背景
    4.2 新增术语
    4.3 协议操作过程
        4.3.1 域内移动
        4.3.2 域间移动
    4.4 切换性能分析
    4.5 快速层次型移动IPv6简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FMIPv6协议的改进
    5.1 乒乓移动
        5.1.1 问题描述
        5.1.2 解决方案
    5.2 FNA消息可能丢失
        5.2.1 问题描述
        5.2.2 解决方案
    5.3 状态转移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预测型快速切换的仿真实现
    6.1 仿真工具
        6.1.1 NS-2简介
        6.1.2 MobiWan模块
        6.1.3 安装NS-2
    6.2 关键技术实现
        6.2.1 链路层触发器
        6.2.2 如何知道邻居AR
        6.2.3 接入路由器缓存机制
        6.2.4 新的控制消息和头标
    6.3 移动IPv6切换仿真和性能分析
        6.3.1 基本移动IPv6切换仿真
        6.3.2 路由器公告周期对切换延迟的影响
        6.3.3 移动IPv6快速切换仿真
        6.3.3 移动IPv6快速切换仿真(FMIPv6 simulation)
        6.3.4 引入路由器缓存机制的预测型快速切换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论文取得的成果
    7.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缩略语索引表

(7)基于802.11无线—有线结合网络的Qo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移动IPv6网络
        1.1.2 无线mesh网络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移动IPv6中的无缝切换
        1.2.2 WMN中的服务质量保证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移动IPv6中的快速切换和服务质量保证
        1.3.2 无线mesh网络的吞吐量提高和QoS感知路由
    1.4 本文的组织
    1.5 本文的贡献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
    2.1 无线网络的特点及WLAN协议
        2.1.1 无线信号的传输方式及特点
        2.1.2 WLAN的标准制订
    2.2 IEEE802.11b/g无线网络
        2.2.1 802.11b/g无线网络的类型
        2.2.2 无线介质访问模式
        2.2.3 隐藏站点和暴露站点问题
        2.2.4 802.11的DCF机制
    2.3 移动IPv6概述
        2.3.1 移动IPv6中的基本术语
        2.3.2 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
    2.4 无线mesh网络概述
        2.4.1 无线mesh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2.4.2 无线mesh网络的标准和应用
        2.4.3 无线mesh网络的研究现状
        2.4.4 无线mesh网络同其他无线网络的比较
    2.5 网络的服务质量
        2.5.1 QoS量化指标
        2.5.2 综合服务(IntServ)
        2.5.3 区分服务(DiffServ)
        2.5.4 无线-有线网络中的QoS保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集中层次化移动IPv6的QoS保证框架
    3.1 引言
    3.2 非集中层次化移动IPv6管理QoS架构
        3.2.1 架构元素
        3.2.2 架构部署
    3.3 架构交互
        3.3.1 移动相关的处理
        3.3.2 QoS相关的处理
        3.3.3 安全相关的处理
    3.4 与当前QoS架构的比较
        3.4.1 端到端服务质量保证的比较
        3.4.2 系统可缩放性的比较
        3.4.3 延迟比较
    3.5 非集中层次化移动IPv6管理的仿真与分析
        3.5.1 对数据报文传输延迟和切换延迟的仿真分析
        3.5.2 对服务质量QoS的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oS上下文转移的切换方案
    4.1 QoS研究方案及上下文转移
        4.1.1 移动IPv6中QoS保证方案
        4.1.2 QoS上下文转移及其可行性
    4.2 基于QoS上下文转移的实时业务切换方案
        4.2.1 QoSCT模型
        4.2.2 对快速切换信令的扩展
        4.2.3 QoS上下文切换的工作机制
    4.3 同已有模型比较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4.4.1 仿真场景
        4.4.2 节点规则移动
        4.4.3 节点ping-pong移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IPv6中QoS预配置方案
    5.1 相关技术
        5.1.1 会话初始协议SIP
        5.1.2 区分服务的流量调节实现
    5.2 QoS预配置方案
        5.2.1 QoSPCM框架
        5.2.2 会话的建立及QoS参数的分发
    5.3 QoSPC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1 VoIP测试程序的实现
        5.3.2 SIP消息的扩充
    5.4 MIPv6实验床及其配置
    5.5 测试及结果分析
    5.6 工作展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线mesh网络中信道分配研究
    6.1 引言
    6.2 IEEE802.11b/g的信道间干扰
        6.2.1 IEEE802.11b/g中的多信道
        6.2.2 信道间干扰的实验场景
        6.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无线mesh网络的信道分配方案
        6.3.1 信道的分配算法
        6.3.2 线图line-graph
        6.3.3 用线图理论分配信道
        6.3.4 赋权值的信道分配
    6.4 多信道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6.5 信道分配方案的分析和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WMN中保证吞吐率的opportunistic QoS routing
    7.1 无线网络中路由量度研究综述
        7.1.1 跳数(Hop Count, HOP)
        7.1.2 单跳往返时间(Per-hop Round Trip Time,RTT)
        7.1.3 单跳包对延时(Per-hop Paeket Pair Delay,PktPair)
        7.1.4 期望传输次数(Expected Transmission Count,ETX)
        7.1.5 期望传输时间(Expected Transmission Time,ETT)
        7.1.6 几种路由量度的对比
    7.2 无线mesh网络中的选路
    7.3 WMN中信道的多样性
    7.4 具有QoS保证的Opportunistic选路算法
        7.4.1 结合short-term的ETX量度
        7.4.2 方案实现
    7.5 阈值及性能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
    8.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文中常用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1 HMIPv6实验床拓扑图
附录2 WMN实验床

(8)无线IP网络中稳健头标压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1.2 头标压缩技术的含义及优势
    1.3 现行头标压缩方案的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1.5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稳健头标压缩方案的基本理论
    2.1 稳健头标压缩方案的状态机
    2.2 稳健头标压缩方案的操作模式
    2.3 稳健头标压缩方案操作模式间的切换
    2.4 稳健头标压缩方案的编码方法
第三章 稳健头标压缩方案基本流程的设计
    3.1 数据包模型判断的设计
    3.2 上下文分类判断的设计
    3.3 压缩包类型选择的设计
    3.4 解压方和压缩方之间的反馈机制
第四章 稳健头标压缩仿真测试和结果分析
    4.1 稳健头标压缩原型系统与仿真环境
    4.2 稳健头标压缩测试纪录
    4.3 稳健头标压缩性能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头标压缩算法在移动IPv6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IPv6头标压缩算法
    2.1 地址分配方法
    2.2 比较器编码和解码
    2.3 LZW编码
3 分析
4 计算机仿真
5 结 论

(10)主动网络在移动IPv6、无线网络、移动代理环境中的协议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网络的发展与弊端
        1.1.1 传统网络的发展
        1.1.2 传统网络技术需求特征
        1.1.3 传统网络的局限性
    1.2 主动网络的产生与特点
        1.2.1 主动网络的产生背景
        1.2.2 主动网络概念引入
        1.2.3 主动网络与端到端设计准则
        1.2.4 主动网络与传统网络的比较
        1.2.5 主动网络的特点
        1.2.6 主动网络的优势
        1.2.7 主动网络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主动网络体系结构
    2.1 主动网络总述
        2.1.1 主动节点功能模块
        2.1.2 主动分组处理过程
        2.1.3 主动报文封装格式
        2.1.4 主动网络实现方案
    2.2 主动网络节点操作系统
    2.3 主动网络执行环境
    2.4 主动应用
    2.5 主动网络网络管理架构
        2.5.1 SENCOMM设计结构
        2.5.2 SENCOMM模块
    2.6 主动网络安全架构
        2.6.1 主动节点的安全架构
        2.6.2 主动网络的安全架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动网络实现及仿真平台
    3.1 主动网络试验床Abone
        3.1.1 Abone简介
        3.1.2 Abone组件
        3.1.3 Abone网络访问方式(Network Access Mode)
        3.1.4 ASP(Active Signaling Protocol)EE
    3.2 主动网络仿真平台
        3.2.1 NS网络仿真
        3.2.2 NS中的节点结构和分组转发
        3.2.3 支持主动网络的NS仿真系统扩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动移动IPv6切换协议模型
    4.1 移动IPv6介绍
        4.1.1 移动IPv6导入背景
        4.1.2 移动IPv6工作原理
        4.1.3 移动IPv6的缺点
    4.2 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移动IPv6协议模型
        4.2.1 主动路由器架构
        4.2.2 切换过程
    4.3 仿真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动网络技术应用在无线网络中的协议模型
    5.1 无线网络概述
    5.2 AWA架构
    5.3 AWA架构执行环境范例:ActiveTCP
        5.3.1 TCP在无线网络中的性能问题
        5.3.2 ActiveTCP执行环境规范
    5.4 仿真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主动网络协议模型
    6.1 移动代理介绍
    6.2 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主动网络通用架构ANMA
        6.2.1 ANMA主动路由器
        6.2.1 ANMA架构
    6.3 原型应用:主动搜索引擎
        6.3.1 主动搜索引擎
        6.3.2 性能仿真与分析
    6.4 基于应用层组播的原型应用改进
        6.4.1 应用层组播简介
        6.4.2 基于应用层组播的搜索引擎模型
        6.4.3 性能仿真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项目
致谢
缩略语索引

四、无线网络中移动IPv6头标压缩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PL的IPv6无线传感网节点移动切换的研究与实现[D]. 杨钊.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2]IPv6协议的技术原理和特点[J]. 朱文燕.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15)
  • [3]基于改进6LoWPAN的移动物联网性能研究[J]. 唐智灵,杨雪洲,李思敏.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11)
  • [4]LTE网络中头标压缩的上下文转移机制[J]. 周伟,洪佩琳,薛开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02)
  • [5]移动IPv6技术探析[J]. 苗晓宁,王晓恩. 中国新通信, 2007(19)
  • [6]MIPv6的切换技术研究[D]. 赵守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7)
  • [7]基于802.11无线—有线结合网络的QoS研究[D]. 孙伟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8]无线IP网络中稳健头标压缩的研究[D]. 杨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9]头标压缩算法在移动IPv6中的应用[J]. 陶京涛,唐宏,孙艳争,李金山. 无线通信技术, 2006(04)
  • [10]主动网络在移动IPv6、无线网络、移动代理环境中的协议与机制研究[D]. 廖小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无线网络中移动IPv6头压缩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