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黄褐斑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一、黄褐斑病因与发病机理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严张仁,张思娜,申淑娴,黄港,刘巧[1](2021)在《刘巧治疗黄褐斑经验》文中研究指明刘巧认为黄褐斑是肝、脾、肾脏腑失调,面部肌肤失养所致,血虚和血瘀是其关键病机,提出了"毒邪"发病的新观点。治疗上以肝、脾、肾三脏为重点辨证施治,重视祛瘀解"毒",以色治色,创立了各种证型黄褐斑都适用的中药专利制剂"祛斑胶囊",配合中药倒模面膜术、心理疏导及日常调护,内外联合、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显着。

盘金玲[2](2021)在《活血养颜汤联合果酸治疗黄褐斑气滞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活血养颜汤内服联合果酸外用治疗黄褐斑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黄褐斑气滞血瘀证提供依据。方法:按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选择符合黄褐斑气滞血瘀证患者66例,均为女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所获随机数字,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及中药组,每组各33例。中药组口服活血养颜汤,联合治疗组在中药组基础上配合妮傲丝翠果酸(35%杏仁酸,25%~70%甘醇酸)治疗,每4周1次,1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的第0周、第12周用VISIA采集患者面部图像,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后的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MASI)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活血养颜汤联合果酸及单纯活血养颜汤治疗黄褐斑气滞血瘀证均有效,但联合治疗组愈显率较中药组高(P<0.05)。2.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及中药组MASI积分均显着下降(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急躁易怒、胸胁及乳房胀满刺痛、月经色暗有血块、痛经、腰膝酸软等症状,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联合治疗组对治疗满意度较中药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异常,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7.治疗后对愈显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活血养颜汤联合果酸治疗黄褐斑气滞血瘀证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急躁易怒、胸胁及乳房胀满刺痛、月经色暗有血块、痛经、腰膝酸软等症状。2.活血养颜汤联合果酸治疗黄褐斑气滞血瘀证,临床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周蜜,段雯,唐佳颖,华亮,李斌,张明[3](2021)在《祛斑方联合焦丝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完成祛斑方联合焦丝霜对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将6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口服祛斑方联合外用焦丝霜;对照组予口服祛斑方。治疗观察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色斑面积及严重程度(MASI)评分表、中医证候评分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问卷量表(DLQI)的积分改变。结果在改善皮损及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皮损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斑方联合焦丝霜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邬鑫鑫[4](2019)在《面针联合氨甲环酸湿敷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面部常见的临床后天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频繁暴露于紫外线下肤色较深的女性面部。本病主要特点是面部的呈对称的、范围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亦可见于额、眉、颧、鼻及口周等部位,边界较清,无自觉症状,病情发展缓慢,可持续多年。对于黄褐斑的认识在不断地更新,也有相当多的研究,包括可能的发病机理,各种治疗方法等,但目前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黄褐斑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往往效果欠佳。本文创新性地应用面针联合氨甲环酸湿敷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通过对治疗过程中皮损大小、颜色深浅、均一度及中医证候评分来评判治疗效果,同时对治疗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面针及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机理,探讨其对于皮损消退及中医证候消退与否的原因,并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指导临床应用。研究目的通过面针联合氨甲环酸湿敷方法观察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皮损消退情况及中医证候消退情况,探讨此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初步阐释可能作用的机理,临床应用的优点、不足及注意事项。研究方法1、本实验选取2018年7月到2018年12月之间,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60例,随访时间3个月。所有病例均明确诊断为黄褐斑,中医证型均辨证为肝郁气滞型。2、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与面针联合氨甲环酸湿敷治疗的治疗组两组。3、对照组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E口服,氢醌霜及复方SOD熊果苷霜、遮光剂外用。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面针针刺及氨甲环酸湿敷治疗,针刺法选择围刺法。4、对纳入病例两周做一次治疗,分别在初诊、1月、2月、3月后记录皮损面积、皮损颜色深浅、皮损颜色均匀性、中医主证及次证进行评分。记录诊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治疗1月后、2月后、3月后实验组皮损消退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消退率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差别。(3)实验组治疗1月、2月、3月后皮损消退情况进行两两比较,1月后与2月后,2月后和3月后皮损消退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月后和3月后皮损消退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4)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实验组在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皮损消退上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肝郁气滞型黄褐斑中医证候消退上无统计学差异;(3)实验组治疗1月和3月后皮损消退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治疗安全,无毒副作用。

齐诗雨[5](2019)在《辨证中药内服联合水光疗法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辨证中药内服联合水光疗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探究黄褐斑可行、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并为此法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黄褐斑治疗的临床有效率。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美容科的黄褐斑患者中选取120例,并符合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单独采用水光疗法注射治疗,每四周一次;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本上,联合辨证中药内服,内服中药根据临床证型中医辨证组方,日一剂,早晚两次,饭后分服。两组均以三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和皮损总积分等临床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三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总积分、面积积分、颜色积分进行评定,以统计学分析其临床疗效,并且对比治疗组中医各证型的疗效差异,比较两组之间及治疗组中医各证型之间的临床疗效是否有显着差异性。结果:1、三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8.3%,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6.7%,两种治疗方式都有效果,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个月后,从黄褐斑皮损总积分、面积积分、颜色积分评定临床疗效。两组组内比较,各项分值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各项分值差异显着,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中不同中医证型的黄褐斑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肝郁气滞型94.8%,肝肾不足型92.9%,脾虚湿蕴型75.0%,肺燥阴虚型81.8%,瘀血内阻型87.5%。从有效率的比较上看,以肝郁气滞型和肝肾不足型疗效较好。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后,P=0.517>0.05,无显着差异,中医各证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黄褐斑的皮损症状在一个疗程后均有明显的改善,但治疗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辨证中药内服联合水光疗法能确切有效的提高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中医各证型间临床疗效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别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各证型间辨证中药内服的临床疗效差异不明显,没有发现具有突出疗效的中医证型。

黎敏婷[6](2019)在《毫火针结合逍遥丸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毫火针结合逍遥丸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颜色的改变及患者抑郁程度的变化,以客观评价毫火针结合逍遥丸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的疗效,发觉中医在皮肤科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为临床针对性改善黄褐斑病提供一条颇为新颖的治疗思路。方法:本次研究将符合纳入条件的66例黄褐斑(肝郁气滞)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单纯内服逍遥丸治疗。口服景牌逍遥丸每天3次,每次8丸。实验组采用口服逍遥丸和毫火针治疗。口服仲景牌逍遥丸每天3次,每次8丸。毫火针治疗选取面部阿是穴、太阳、颧髎、下关、阳白、合谷、三阴交、太冲进行针刺。每周2次,每次半小时,3天1次。28天为1疗程,第28天评价其治疗效果。分别于第0天、第28天记录患者面部皮损面积、颜色的改变和患者抑郁程度的改变,从而评定两组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成果:本次研究共收集66名患者,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3例,最后有60名患者纳入数据分析,每组随机分配各30人。本次研究治疗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50.0%,两组间治疗疗效差异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P<0.05)。结果表明,与单纯内服逍遥丸相比,毫火针结合逍遥丸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的总体疗效显着。在病变皮损面积和颜色方面,两组在治疗后皮损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经实验组治疗后有关皮损的两种评分均较前显着下降。经比较,P<0.05,表明实验组治疗黄褐斑皮损的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对患者抑郁程度的改善方面,实验组治疗后24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较前有所下降,但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改善患者抑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黄褐斑(肝郁气滞)的治疗,两组治疗均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改善黄褐斑皮损面积、皮损颜色、情绪抑郁等方面,实验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采用毫火针结合逍遥丸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宋亚刚,白明,方晓艳,田硕,苗明三[7](2019)在《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药外治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外用治疗疾病,不仅在外科,在急症、儿科、妇科、内科等方面均存在广泛的应用,且其疗效确切,存在使用方便、直达病灶,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等优点。但其作用机制不清,影响其临床推广使用。本文基于中药外治临床应用,常用外治中药治病特点分析,外治常见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3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发现外治中药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常用外治中药主治疾病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密切关联,且对外治中药现代药理作用整理发现,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性达100%。通过对中药外治常见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分析发现,中药外用所治疾病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密切相关。因而笔者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很可能是中药外治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该机制的验证,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各科共同努力,进行临床或实验验证,为阐明中药外用机制提供参考,为中药外治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陆红梅[8](2018)在《女性黄褐斑中医证型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探究女性黄褐斑中医证型与SCL-90、月经、部位分型的相关规律,同时对黄褐斑中医证型、部位分型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以期为黄褐斑临床辨证、心理指导、处方用药提供可参考的数据,提高疗效,并为患者日常必要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2017年全年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皮肤科门诊的21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护肤习惯、皮损部位分型、月经、舌脉情况、SCL-90等,综合信息判断相应证型,收集调查问卷,在完成全年度就诊的黄褐斑患者的调查后,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应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得出结论。结果1.发病年龄和病程发病年领最小为16岁,最大为51岁,平均发病年龄(32.74±6.37),50.48%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0-39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21年,平均病程5.82±4.95年,其中以1-5年者居多,占44.29%。2.护肤习惯71.90%的患者购买护肤品时注重SPF/PA值。20.95%的患者每天(阴天和室内)都涂防晒产品;20.95%的患者每周有3-6天都坚持防晒;58.10%的患者每周使用防晒产品不超过2天。3.月经70.48%的患者月经周期分布在25-38天,14.29%的患者月经周期不足25天,5.23%月经周期超过38天,另21例患者已闭经。黄褐斑患者的痛经程度依次为:无(50.26%)>轻度(43.92%)>中度(5.82%)>重度(0.00%)。4.皮肤类型干性、耐受性、皱纹型的人群易患黄褐斑。5.色斑情况58.10%的患者皮损呈蝶形型分布;22.38%的患者皮损呈面中部型分布;5.71%的患者皮损呈下颌型分布;13.81%的患者皮损呈泛发型分布。不同发病年龄和病程均以蝶形型黄褐斑为主。6.中医证型肝气郁滞证47.1%,肝肾不足证23..3%,脾虚痰湿证20.0%,气血瘀滞证9.5%。发病年龄在<40岁的患者以肝气郁滞证为主,发病年龄超过40岁者以肝肾不足证为主。病程≤5年以肝气郁滞证常见,其次为脾虚痰湿证;病程>5年者以肝气郁滞证常见,其次为肝肾不足证。月经周期正常者以肝气郁滞证多见,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以脾虚痰湿证多见,其中以月经周期<25天多见。黄褐斑患者痛经者,多见于肝气郁滞证(56.38%),其次为脾虚痰湿证(21.28%)。本调查结果显示不同部位黄褐斑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无显着性差异。7.临床症状自评量表本研究中黄褐斑患者的SCL-90量表各因素得分均值均高于中国正常成人SCL-90评定结果,并且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方面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显着性差异。黄褐斑患者肝气郁滞型容易出现身体的不适、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方面的症状;肝肾不足型容易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强迫、抑郁、焦虑、精神方面的症状;脾虚痰湿型容易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强迫、抑郁、精神方面的症状;气血瘀滞型患者不易出现敌对、偏执现象。各中医证型间进行比较,黄褐斑患者肝气郁滞证较其他证型更容易表现出行为上的敌对现象;肝肾不足证较其他证型更容易表现出身体的不适以及饮食、睡眠障碍。结论1.根据Baumann皮肤类型,黄褐斑易发于干性、耐受性、色素性、皱纹型肤质。2.不同发病年龄段、病程均多见于蝶型黄褐斑;黄褐斑多见于干性肤质。3.黄褐斑中医证型与发病年龄、病程、月经周期、痛经具有相关性。4.黄褐斑SCL-90因子分均值均高于86年常模。5.各中医证型黄褐斑均有不同方面的精神心理症状。黄褐斑肝气郁滞证更容易表现出行为上的敌对现象;肝肾不足证更容易表现出身体的不适以及饮食、睡眠障碍。

姜玉[9](2016)在《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黄褐斑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分析黄褐斑患者面部皮损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规律,以期为临床辨证治疗黄褐斑提供可参考的临床数据。方法:随机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门诊的148例黄褐斑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拍照记录患者皮损位置。黄褐斑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黄褐斑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将其分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肝肾阴虚,瘀血内阻四个证型。生活质量评估:(1)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2)黄褐斑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elasma Quality of Life scale,MELASQOL)。严重程度评估:根据黄褐斑的面积和黄褐斑严重指数(MASI)来评估。中医症状评估: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黄褐斑部分拟定。结果:148例患者资料显示不同黄褐斑类型患者间的年龄分布、病程分布、皮肤类型分布、家族史分布情况无显着性差异。各型黄褐斑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比较,蝶型黄褐斑比面中部型黄褐斑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更大,泛发型比面中部型黄褐斑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更大。蝶型与泛发型,蝶型与面下型,面中部型与面下型,泛发型与面下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MELA-SQOL评分更能说明患者的心理感受。黄褐斑患者的证候要素出现频次最多的依次为烦躁不安、胸胁胀满、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月经不调、有血块痛经5类。病人的证候常为肝郁气滞和肝肾阴虚夹杂,并伴有瘀血内阻,很少有单纯偏于某一证。中医证候要素与黄褐斑面部分区存在一定相关性,失眠健忘是蝶形型黄褐斑的相关因素,月经有色暗有血块痛经是面中部型黄褐斑的相关因素,未发现与面下型黄褐斑相关的中医证候要素。结论:中医证候要素与黄褐斑面部分区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尚需大样本前瞧性研究进一步揭示和验证不同证候要素对黄褐斑面部分布的影响规律。

孙婷[10](2015)在《焕白消斑饮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焕白消斑饮对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血清E2、FSH、LH、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80人进入本次研究。其中60名为患者(均来自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美容科门诊),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另外20名健康者(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人员)将其作为健康组。治疗组口服焕白消斑饮(150ml/次,2次/每日),对照组口服逍遥丸(1丸/次,2次/日)。6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皮损形态(面积、颜色)和中医症候的改善程度,以皮损形态的改善程度作为疗效评判指数。同时测量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中E2、FSH、LH、P水平,与健康组相比较并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血清中E2、LH、FSH值与健康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P值与健康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E2、LH、FSH值均有改善,对照组血清中仅E2水平有改善。其中E2值的改变治疗组更加明显。结论:1.焕白消斑饮在改善黄褐斑皮损形态和主要中医症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安全性高。2.黄褐斑患者血清中E2、LH、FSH值普遍存在异常,焕白消斑饮可以调节患者这几项激素水平。

二、黄褐斑病因与发病机理的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褐斑病因与发病机理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活血养颜汤联合果酸治疗黄褐斑气滞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五)终止/中止试验标准
    三、试验方案
        (一)试验分组
        (二)试验用药
        (三)试验方法
        (四)疗程
        (五)随访
    四、观察指标
        (一)观察方法
        (二)观察指标和评分的标准
结果
    一、两组患者剔除与脱落情况
    二、一般情况比较
        (一)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二)两组患者病程构成比较
        (三)临床分型比较
        (四)病因及诱因统计
    三、研究结果
        (一)疾病疗效指标比较
        (二)中医疗效指标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五)安全性观测结果比较
        (六)复发情况比较
讨论
    一、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二、“活血养颜汤”治疗黄褐斑的理论基础
    三、“活血养颜汤”组方原则及方义分析
    四、果酸治疗黄褐斑的机理
    五、中药内服联合果酸外用的优势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一)一般情况分析
        (二)MASI积分及疗效分析
        (三)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分析
        (四)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评分分析
        (五)满意度分析
        (六)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七)复发率分析
    七、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褐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中医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理探讨
        (二)治疗
    二、西医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概述
        (二)病因研究
        (三)治疗
        (四)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表2 基本情况登记表
    附表3 黄褐斑严重程度评分表
    附表4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表5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
    附表6 不良事件报告表
    附表7 疗效评价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祛斑方联合焦丝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1 皮损评分
        1.5.2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1.5.3 中医证候评分方法
        1.5.4 安全性指标
    1.6 疗效评定标准
        1.6.1 皮损疗效判定标准
        1.6.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患者病因分析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损评分的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
    2.6 疗效性指标分析
        2.6.1 皮损疗效判定
        2.6.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指标分析
    2.8 两组复发情况
    2.9 不良反应
3 讨论

(4)面针联合氨甲环酸湿敷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1.2.2.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1.2.3.纳入标准
        1.2.4.排除标准
        1.2.5.剔除及脱落标准
    1.3.实验方法
        1.3.1.收集病例资料并分组
        1.3.2.具体分组治疗方案
        1.3.3 观察指标
        1.3.3.1 人口学统计资料
        1.3.3.2 临床疗效性指标
        1.3.4 安全性评定标准
        1.3.5 安全性检测指标
        1.3.6 不良反应观察
        1.3.6.1 不良反应的类型
        1.3.6.2.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1.3.7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3. 研究结果
4.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录3
致谢

(5)辨证中药内服联合水光疗法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及分型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离或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判定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皮损总积分比较
    3.2 皮损面积积分比较
    3.3 皮损颜色积分比较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中医证型疗效比较
    3.6 不良反应
讨论
    1 祖国传统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1.1 黄褐斑与肝及情志的关系
        1.2 黄褐斑与脏腑肾的关系
        1.3 黄褐斑与脏腑脾的关系
        1.4 黄褐斑与脏腑肺的关系
        1.5 黄褐斑与瘀血的关系
    2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2.1 西医病因病机
        2.2 西医治疗方法
    3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毫火针结合逍遥丸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黄褐斑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和治疗现状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治疗
    第三节 传统医学对于黄褐斑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一、传统医学有关黄褐斑的命名
        二、传统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三、传统医学对黄褐斑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病例选择
        一、研究目的
        二、实施方法
        三、伦理学原则
    第二节 研究实施措施
        一、分组方法
        二、盲法
        三、治疗方法
        四、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成果与数据处理
        一、患者的基线比较
        二、治疗后结果比较
        三、不良反应观察
        四、脱落情况
        五、随访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穴位及药物选择的理论依据
        一、选穴原理
        二、传统火针的不足
        三、毫火针的创新性
        四、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选择依据
        五、逍遥丸的选择依据
    第二节 疗效评价
        一、临床疗效分析
        二、基线资料比较
        三、皮损面积评分
        四、皮损颜色积分
        五、皮损总积分
        六、疗效指数比较
        七、抑郁评分比较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药外治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外治临床应用
2 常用外治中药应用特点分析
3 外治主要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
    3.1 痤疮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
    3.2 黄褐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
    3.3 变应性鼻炎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
    3.4 口腔溃疡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
    3.5 烫伤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
    3.6 白癜风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
    3.7 中药外治常见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分析
4 讨论

(8)女性黄褐斑中医证型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1 黄褐斑中医学病因病机
        2 面部黄褐斑的发病部位与中医辨证探讨
        3 辨证分型
        4 黄褐斑与情志
        5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1 黄褐斑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2 西医对黄褐斑治疗的探索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参考标准
        6 技术路线
        7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护肤习惯
        3 月经
        4 皮肤类型
        5 黄褐斑部位分型及相关
        6 中医证型及相关
        7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研究进展
        一、病名演化
        二、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三、面部黄褐斑的分部论治和经络辨证探讨
        四、辨证分型
        五、中医药内治法
        六、中医药外治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
        二、发病机制
        三、病因学
        四、黄褐斑的分类
        五、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案及实施
        6 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临床资料
        3 黄褐斑色斑分布情况
        4 中医证候要素
        5 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
    结论
    讨论
        1 一般情况
        2 临床资料
        3 黄褐斑色斑分布情况
        4 中医证候要素
        5 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1 黄褐斑西医诊断标准
    2 黄褐斑中医诊断标准
    3 皮肤分型法
    4 Ral色卡色号-颜色-中文颜色名标准对照
    5 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标准
    6 黄褐斑MASI评分标准
    7 附表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焕白消斑饮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研究概况
        1.1 传统中医学对黄褐斑病名的认识
        1.2 传统中医学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传统中医学对黄褐斑治法的认识
        1.4 现代中医学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1.5 现代中医学对黄褐斑的辩证与治疗
    2 西医学对黄褐斑的研究概况
        2.1 西医学对黄褐斑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黄褐斑的治疗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资料分析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方法与盲法设计
        3.2 临床治疗方法
        3.3 临床观察指标
        3.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3.5 安全性指标
        3.6 实验研究
        3.7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4.2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4.3 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黄褐斑的中医理论
    3 血清性激素的水平变化对黄褐斑的影响
    4 本研究的结果
        4.1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
        4.2 本研究治疗前后对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5 方药分析
        5.1 焕白消斑饮的组方分析
        5.2 焕白消斑饮中各药的功用
        5.3 焕白消斑饮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5.4 焕白消斑饮对黄褐斑治疗机制的探讨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黄褐斑病因与发病机理的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刘巧治疗黄褐斑经验[J]. 严张仁,张思娜,申淑娴,黄港,刘巧.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2)
  • [2]活血养颜汤联合果酸治疗黄褐斑气滞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D]. 盘金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祛斑方联合焦丝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 周蜜,段雯,唐佳颖,华亮,李斌,张明. 辽宁中医杂志, 2021
  • [4]面针联合氨甲环酸湿敷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邬鑫鑫.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辨证中药内服联合水光疗法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D]. 齐诗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毫火针结合逍遥丸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的临床观察[D]. 黎敏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药外治机制探讨[J]. 宋亚刚,白明,方晓艳,田硕,苗明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07)
  • [8]女性黄褐斑中医证型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陆红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D]. 姜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焕白消斑饮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孙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黄褐斑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