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生素缺乏症及其调治(论文文献综述)
黄康婷[1](2021)在《壮医脐环针联合壮药调气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
窦豆[2](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李孟慧[3](2020)在《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粥有主副(食)兼顾、荤素咸宜、干稀一体、养疗皆可的优势受到民众喜爱和中医学重视。如明代《本草纲目》“谷部”专列“粥”条,《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有“糜粥类”介绍,清代更有《老老恒言·粥谱说》专篇和《粥谱》专着,但更多养疗粥方散在于方书、本草、养生饮膳类书籍中,亟需深入整理、归纳、分析,以了解其基本情况。目的通过研究,梳理出传统粥方概貌,总结其组成和应用特点如入粥物品属性、主治病证及特殊人群应用等特点,以期对现代食粥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学、逻辑学、史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医营养学、中药学、科技史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所收集资料。论文主体包括数据统计和问题探讨2部分。数据统计部分:主要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13455种古籍中,选取有粥方记载的方书类4本(《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臞仙活人方》)、本草类书9本(《食疗本草》《食物本草》(卢和)《食品集》《本草纲目》《药性全备食物本草》《食物本草》(姚可成)《食物本草会纂》《增补食物本草、备考》《食鉴本草》)、养生饮膳类书籍16本(《食医心镜》《山家清供》《养生杂类》《寿亲养老新书》《饮膳正要》《食治养老方》《遵生八笺》《寿世青编》《食宪鸿秘》《老老恒言》《随园食单》《调疾饮食辩》《养小录》《随息居饮食谱》《调鼎集》《粥谱》)及其它类书3本(科技典籍《调燮类编》、日用技着《多能鄙事》、学术丛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共计32部。统计入粥物品属性及毒性、归经特点,谷物种类和粥方大小、主治病证、特殊人群的应用并进行分析。问题探讨部分:包括粥的别称考证、汉代及以前与粥相关的养老制度、粥方所用有争议物品如土苏和浆水的考证及粥方制法和食法探析等。结果数据统计部分:1从纳入的32部文献,剔除重复后,统计出粥方555首,其中荤粥方164首(29.55%),素粥方391首(70.45%),包括蔬果(含植物药)类粥方313首(80.05%),谷物类粥方62首(15.86%),矿物类粥方16首(4.09%)。粥方方制偏小,包括谷物在内,2个以下物品组方者334首(60.18%),3个者104首(13.74%),4个者6]首(10.99%),1-4个物品组方者达499首(89.91%),组方物品最多者为9个,仅2首(0.36%)。2粥方总计用谷54种,既有粳、籼、糯、粟、林、稷、粱(青、白、高)、黍、稗?子、薏、苽、玉蜀黍、沙谷米等米类,也有大麦、小麦、莜麦、燕麦、荞麦、苦荞等麦类粒食。自唐迄清,有明确记载谷物种类的粥方中,粳米应用均占首位,宋元时期甚至达五成以上(55.99%)。除谷物外,粥方所用其它物品共计381味,其中属食者(290味,76.12%)远高于属药者(91味,23.88%)。寒热属性方面,除23味物性记载不详外,寒性94味(24.67%),凉性36味(9.45%),热性13味(3.41%),温性104味(27.30%),平性111味(29.13%),平性物品所占比例较大,寒凉物品(133味,34.12%)高于温热物品(117味,31.71%),且寒凉物品中偏性较大的寒远高于温热物品中偏性较大的热。五味属性和归经属性与现代《中医饮食营养学》所收录的常用物品一致,五味以甘味为主(244味,64.04%);归经以脾(140味,36.75%)、胃经(132味,34.65%)居多。毒性物品含量(24味,6.30%,包括药物15味,食物9味)极低,且以小毒为主,其中大毒1味(4.17%),常毒9味(37.50%),小毒13味(54.17%),微毒 1 味(4.17%)。3粥方的主治病证涉及103种,频次最多的是痢疾(146,8.96%),其次是虚劳(119,7.31%),以粥疗痢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治疗虚劳病证的粥方中荤粥方居多,体现出以“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血的特色。粥方在特殊人群中的运用,根据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依次为老年(234次,14.88%)、妇人(114 次,7.25%)和小儿(42 次,2.67%)。问题探讨部分:1粥之别称考证:粥有饘、糜、餬、餰、糂、糁、(?)和鬻等8个别称。鬻是粥的本字,音义同粥,理想状态的粥可径称粥和鬻;粥的黏稠状态可称糜、饘、餬和餰;加入肉、菜等食材者,古称糂、糁和(?)。粥的别称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人对粥方养疗的重视。2汉代及以前与粥相关养老制度解析:以粥“养衰老”可追溯到先秦,《礼记·月令》提出“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西汉“养老令”中有针对长者的“受鬻法”,东汉借鉴《礼记》养衰老内容,改“行糜粥”制。先秦到两汉期间,官方到民间对高龄长者实施以送糜粥为代表的养老民俗和诏令,为粥方养疗的理论与实践在汉以后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民众共识。3粥方所用有争议物品考证(1)土苏:苏与酥两字至晚东汉末年即存在,虽本义迥异但有混用情况如“屠苏”与“屠酥”。从古籍记载、入粥形态、组方功效和相近粥方分析,土苏是一种食物;功效和配伍上,酥粥方与苏粥方近似,入粥之土苏应指土酥的本意酥油或酥酪。(2)浆水:含有浆水的粥方共6首,均为治疗淋证涩痛不利或不通诸症。典籍载浆水原料多为粟米,加水煮热后再经轻发酵而成,味甘酸。从浆水粥方主治病证及其除烦、止渴等功效特点分析,浆水食性应偏凉。4粥方制法与食法分析:据入粥物品性质和粥方养疗所需,对入粥物品要再加工,以取汁(煮、研、捣)和磨粉(磨、澄)最常用。入粥有先煎后下之分。煮粥宜用急火,不加“消石”速成,以成糜为度。食粥以淡食为主、微温为宜。结论通过上述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基本复原出古代粥方概貌。即粥方组成以食物(特别是全谷物和蔬果代表的素粥)为主、药物为辅、甘味居多、物性均衡、毒性极低、方制偏小为特点;主治病证和适用人群宽泛,对脾胃、感官和虚损病证及老、妇、幼儿尤宜;粥方对辅料加工的制法精致和火候把握的考究,既有利于粥方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又可规避过度糊化导致血糖升高加速,还提高了食用安全性如预防长者噎膈;食粥主张空腹、清淡、不佐它物,体现出传统饮食营养学“本味”为上、“茹淡”养老原则,与现代部分民众“白粥配咸菜”的早餐模式迥然有异;强调食粥微热但以“不灼唇”为度,又与现代防癌饮食方法相契合。凡此种种,都使粥方对慢病患者及普通民众特别是高龄长者的长期养疗,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吴琼远[4](2020)在《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文献分析方法,挖掘针灸与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方面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脑瘫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自数据库建立至2018年12月31日以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正式发表的针灸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再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首先采用Excel表格建立文献数据库,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基本信息及处方进行摘录管理,然后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文献中的具体方法、腧穴、经络等方面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及处方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5.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最后运用表格、柱状图和饼图等图表形式将统计结果列出,直观反映各数据特点。结果:(1)针灸方面:(1)频次统计: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艾灸、穴位埋线、水针、电针为辅。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头针类型又以焦氏头针、靳三针运用最广。穴位以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运用频次最高。经脉以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运用最广。(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共得出支持度≥20%,置信度≥80%的12个穴位关联组,具体为:足三里—曲池;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足三里;足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足三里—外关;足三里—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足三里—外关、曲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其中合谷—曲池,足三里—曲池的支持度及支持度实例最高。(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将之分为6类,第一类百会、四神聪;第二类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第三类解溪、手三里、曲池、外关、阳陵泉、环跳;第四类大椎、命门、肾俞、太冲、太溪、悬钟;第五类廉泉、地仓、哑门、夹脊穴、风池、内关、神庭;第六类伏兔、髀关、肩髃、承山、血海、委中、昆仑。(2)推拿方面:(1)频次统计:推拿疗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穴位以脊柱穴、百会、足三里、合谷、肾俞、风池运用最多。经络频次数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叩击类、振动类以及运动关节类的手法运用较少。推拿常用的部位为下肢部、头颈项部、腰背部。(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支持度≥15%,置信度≥80%高频腧穴关联组有4组,分别是百会—风池、百会—四神聪、风池—委中、百会,肾俞—脾俞。百会—四神聪;合谷—承山、曲池;百会—风池、曲池;百会—风池、委中的置信度最高,均为100%。(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共得到5类腧穴组合,第一类脾俞、肝俞、肾俞、昆仑、命门;第二类肾经穴、三阴交、足三里、地仓、颊车、涌泉;第三类百会、四神聪、风池、哑门、手三里、印堂、大椎、太阳;第四类合谷、曲池、阳陵泉、解溪、委中、承山、环跳;第五类脊柱穴。结论:(1)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推拿方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推拿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2)针灸及推拿疗法在临床上最常选用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脊柱穴、肾俞等具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行气活血、醒脑开窍等作用的穴位;常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及阳经经穴,注重多气多血经络的运用。(3)针灸及推拿在选择穴位方面以局部选穴为主,注重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以及循经取穴。在穴位配伍方面重视本经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等配穴方法。
张海英[5](2019)在《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小儿推拿手法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推拿组(观察组)、玉屏风组(对照1组)和常规调护组(对照2组)三组。每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调护,在此基础上,推拿组予小儿推拿,玉屏风组予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观察各组患儿治疗前后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中医症状分级量表总分(中医症状总分)、中医症状分级量表各症状积分(各症状积分)、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及治疗后各组临床疗效等指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三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推拿组优于玉屏风组,玉屏风组优于常规调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治疗前,三组中医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推拿组及玉屏风组中医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均较前有所改善,且均优于常规调护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调护组反复外感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体质量指标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在汗多,纳呆食少,面黄无华或少华,大便失调,形体消瘦,声低懒言,脘腹不适,睡时露睛等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玉屏风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亚健康状态,其临床疗效优于玉屏风颗粒结合常规调护及单纯常规调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陈益群[6](2019)在《H型高血压痰证与部分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H型高血压痰证与部分客观指标相关性,为建立H型高血压病的中医现代化辨证体系,最终达到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一定依据。探索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检验指标间的相关性,总结其临床特点,为H型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检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血管一科住院的H型高血压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40例患者。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分级分组等一般资料,HCY、UA、Cr、TC、TG、LDL、HDL、IMT、IVST和LVPWT等检验检查资料,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卒中等合并疾病情况。记录痰证评分主症(苔腻、头身困重)、次症(脉滑、咯痰、鼻鼾、胸腹满闷、头昏)及理化指标(BMI、TC、TG、LDL)情况,并按照《中医痰证诊断标准》痰证评分标准分出痰证组与非痰证组。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特点及比较方式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240例H型高血压患者,痰证组204例,其中男性140例,女性64例,非痰证组36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两组间性别、身高、年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证组体重、BMI较非痰证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痰证组与非痰证组在吸烟、饮酒、高血压分级分组、合并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合并卒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痰证组较非痰证组更多合并糖尿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痰证组较痰证组更多合并心力衰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痰证组与非痰证组在HCY、Cr、UA、TG、TC、HDL、LDL、IMT、IVST、LVPWT等客观化指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痰证患者出现最多的依次是血脂异常、苔腻、头昏、脉滑、肥胖、咯痰,头身困重、鼻鼾、胸腹满闷出现频率很低。5.痰证积分与BMI、IVST、体重水平具有正相关性(P<0.05),与HCY、Cr、UA、TG、TC、HDL、LDL、IMT、LVPWT、高血压病史、身高不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HCY水平与Cr、UA、IMT、高血压病史正相关(P<0.05),与TG、TC、HDL、LDL、IVST、LVPWT、BMI、身高、体重不具有相关性(P>0.05)。6.BMI与UA、TG、IVST、LVPWT、身高、体重正相关,与HDL负相关;TG与BMI、TC、IVST、LVPWT、体重、身高正相关,与HDL负相关;TC与TG、HDL、LDL正相关;HDL与BMI、Cr、UA、TG、IVST、LVPWT、体重、身高负相关,与TC、LDL正相关;LDL与TC、HDL正相关。结论:痰证在H型高血压患者中占85%;超重、合并糖尿病、室间隔增厚更多辨证属于痰证;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证候会偏离痰证;肾功能减退患者更容易出现HCY水平升高,HCY水平或可以作为肾功能损伤的预测因子之一;更高的HCY水平会更容易合并颈动脉中膜增厚;HCY水平与高血压病程长短正相关。
徐韡[7](2015)在《《中医养生学》(节选)笔译报告:科勒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医术语英译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项目《中医养生学》节选的完成借助了翻译软件 Trados,该软件自带的翻译术语库功能使得译者能在翻译过程中,创建包含文中出现过的一百二十个中医术语的微型语料库。该翻译报告将围绕中医术语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进行讨论。《中医养生学》属于高等医药院校的教材,该材料的英译属于科技英语翻译的范畴,但与一般的科技文体又不同。从语言上,该材料还是以现代汉语为主,但在论述概念时,中医古典着作的引用也占了一定比例,因此有部分语言是古汉语。从内容上看,该文本中与中医相关的术语范围广,数量多,出现频率高,将其英译无法避免中医术语的英译问题。根据《中医养生学》材料的上述特点,中医术语翻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是由于汉语语义的变迁导致的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困难。第二是中医基本理论及核心概念名称无对应项的处理。第三是现有译文不统一,具体可分为中医经典着作译名的统一和经穴针灸名称译法的标准化。针对以上出现的翻译难点,笔者以维尔纳.科勒提出的多层面对等理论为依据,处理古今异义词用意译法,缺失对应概念词采用灵活译法,中医着作名称参考约定俗成法,而翻译经穴针灸类术语统一采用代码加拼音和英译的三重译法。在科勒对等理论视角下,不同翻译方法对应各个翻译难点,理论联系实际,以努力实现术语原语与目的语之间最理想的翻译等值路径,提高译文质量。
尹倚艰[8](2012)在《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析。①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渊源,乃奠基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脾胃论》,完善于《临证指南医案》,使脾胃理论日臻完善;②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基础,从脾胃转枢、脾统四脏、脾胃升降、脾胃纳化、脾胃润燥五个方面阐述了中焦脾胃在机体脏腑阴阳、气血津液中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③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精髓,概括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十八字基本思想;④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用药特点,主要有善从药物的脾胃归经选药、善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选药、善从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上用药以及善从药量及给药方式上用药四个方面;⑤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临床应用,列举了胃脘痛、泄泻、便秘等脾胃病以及湿疹、痛风、胸痹、不寐、产后痹、眩晕、头痛、自汗症、咳嗽等内科杂病验案,彰显了调理脾胃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⑥学习路师调理脾胃大法之体悟与运用,体现在临证施治、遣方用药、治未病与脾胃调护等临床实践中。第二部分,路志正教授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Lp(a)、ApoB升高及/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I降低。本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高尿酸血症等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通常为他汀或贝特类药物,此类药虽调脂效果较好,但同时存在很多弊端,如对肝功有一定的损害、部分病人会发生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停药后血脂指标容易反弹、疗效难以持久等。而在老年人群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血脂异常属于中医的“痰浊”、“血瘀”、“眩晕”等病证的范畴。以往的研究,认为因虚致实或肝脾失调是其主要病机,人们多从“痰浊”、“血瘀”入手,对老年血脂异常,又多从虚证论治。或祛痰化浊,或活血化瘀,或痰瘀同治,或调理脾胃,或祛邪扶正,总以恢复人体脏腑功能为宗旨,具有疗效满意、作用持久、副作用少及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路志正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医湿病学的研究。路师认为,湿浊与痰饮同质同属,危害相近。所不同乃在于湿分内外,痰无外袭;湿可生痰,渐次所致。故路师论治血脂异常迥异于常规之“痰浊”、“血瘀”之论,着眼于“痰浊”、“血瘀”之先,以调理脾胃、祛湿化浊之法先证用药,截断病势,足见其高明之处。对此,路师言道:调理脾胃可使脏腑充、阴阳和,水谷直转精微而不化生脂浊;祛湿化浊可使脾胃健、运化畅,水液敷布周身而不蕴湿成痰。希冀达到扶正以祛邪,防微以杜渐之目的。祛湿化浊通心方治疗血脂异常在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着。本项研究以随机对照法观察了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一个侧面客观体现了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并对老年血脂异常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湿浊与血脂、祛湿化浊治疗血脂异常的意义以及祛湿化浊通心方组方原则、用药特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研究以绞股蓝总甙片为对照,疗程8周,纳入了符合高脂血症西医诊断标准、湿浊痹阻证中医辨证标准、年龄为60~80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各30例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类型、症状积分等方面资料均衡,未见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祛湿化浊通心方)治疗后除高密度脂蛋白(HDL-C)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5.8l±1.70mmol/L.3.05±2.30mmol/L.3.39±1.1lmm01/L,P<0.01或0.05,并优于对照组(绞股蓝总甙片)的6.16±1.91mmol/L.3.03±1.89mm01/L.3.81±0.63mmol/L,P<0.01或0.05;治疗组治疗后LDL-C达标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胸闷,头昏、头重如裹、头痛、口黏不渴、大便不爽、恶心呕吐、肢体沉重等主要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平均秩分别为23.83、38.10、36.10、34.70、36.77、39.82、33.38、34.17);治疗组在血、尿、便常规、心电图、ALT.AST.Cr等安全性指标方面未见异常。结果表明:祛湿化浊通心方可明显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有效调节血脂异常并部分达标,未见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疗效优于绞股蓝总甙片,值得临床推广。简而要之,第一部分重在理论探讨,为第二部分的立题与实施奠定基础;而第二部分则是临床验证,为第一部分的立论与效用成就辉煌。二者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宋兴[9](2011)在《中医老年病调养要点》文中认为针对老年人病中或病后调理立言,健康老人的养生调理不在其中。决定老年病症痊愈质量的要素,是治疗、调养参半,有的甚至是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调养原则是重脾胃、重肾命、重阳气;调养要点是畅情志、节嗜欲、调食饮、安睡眠、适动静、慎药饵。一切调养方法的实施运用,又贵在药、食、运动、理疗、气功、精神调养数法并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简便易行。
杜炜,吴丽萍[10](2010)在《中医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研究概况》文中认为从病因病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3方面总结了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现状,并指出中医治疗的不足之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
二、维生素缺乏症及其调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缺乏症及其调治(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粥方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粥方养疗的理论研究 |
1.1 对有养疗作用粥的定义 |
1.2 含药粥方的源流问题 |
1.3 单本着作中的粥方研究 |
2 粥方养疗的临床研究 |
2.1 术后及癌症康复期等病证的粥养 |
2.2 特殊人群和常见病证的粥疗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粥方记载与应用概况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文献检索与资料整理 |
2 统计结果 |
2.1 唐代粥方情况 |
2.2 宋元时期粥方情况 |
2.3 明代粥方概况 |
2.4 清代粥方概况 |
3 粥方应用特点分析 |
3.1 粥方基本情况分析 |
3.2 粥方物品性质分析 |
3.3 谷物种类分析 |
3.4 主治病证分析 |
3.5 主治人群分析 |
第三部分 粥的相关问题讨论 |
1 粥的别称考证 |
1.1 粥的理想状态称谓 |
1.2 粥的黏稠状态别称 |
1.3 粥与羹的混合状态别称 |
2 唐代之前粥的发展概况 |
2.1 原始时期粥相关物品的历史遗迹 |
2.2 与粥相关的养老制度 |
2.3 以粥治病之滥觞 |
3 粥方中所用土苏考证 |
3.1 认定土苏为药物无案可稽 |
3.2 土苏作为食物所指为何,尚存异议 |
3.3 粥方中的土苏(酥)考证 |
4 粥方中所用浆水考证 |
4.1 浆水考源 |
4.2 浆水制作原料与工艺概述 |
4.3 浆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述 |
5 粥方传统制法与食法讨论 |
5.1 粥方主辅料的选择与加工 |
5.2 粥方烹煮“火候”说 |
5.3 粥方“食候”说 |
5.4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
1.1 中医古籍中关于脑瘫的记载 |
1.2 脑瘫的病因病机 |
1.3 脑瘫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2.1 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
2.3 脑瘫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
1 一般资料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检索方式 |
1.4 文献纳入标准 |
1.5 文献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结果 |
1 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1.1 频次统计 |
1.2 关联规则 |
1.3 聚类分析 |
2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2.1 频次统计 |
2.2 关联规则 |
2.3 聚类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
1.1 频次分析 |
1.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
1.3 腧穴聚类分析 |
2 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
2.1 频次分析 |
2.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
2.3 腧穴聚类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剔除、脱落及中止观察标准 |
2.7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2.8 不良事件 |
2.8.1 不良事件的记录 |
2.8.2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
3.2 盲法 |
3.3 治疗方法 |
3.3.1 常规调护组 |
3.3.2 推拿组 |
3.3.3 玉屏风组 |
3.3.4 疗程 |
3.4 疗效评定方法 |
3.4.1 观察指标 |
3.4.2 疗效评定 |
3.5 安全性指标 |
3.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安全性观察 |
2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3 三组患儿中医症状分级量表结果及比较 |
4 三组患儿体质量结果及比较 |
5 三组患儿腹部皮褶厚度结果及比较 |
6 三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及其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亚健康的概述 |
1.1 亚健康的范畴 |
1.2 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1.3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
1.3.1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欲病” |
1.3.2 亚健康的病因病机 |
2 亚健康的调治 |
2.1 中医对亚健康的调治 |
2.1.1 中药内服 |
2.1.2 针灸疗法 |
2.1.3 推拿疗法 |
2.1.4 其他疗法 |
2.2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调治 |
3 小儿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
3.1 现代文献对小儿亚健康的认识 |
3.1.1 小儿亚健康的成因 |
3.1.2 现代医学对小儿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
3.2 中医古籍对小儿亚健康的认识 |
3.2.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3.2.2 禀赋不足,体质虚弱 |
3.2.3 病瘥期 |
3.3 小儿亚健康的主要中医证型及其调治方法 |
4 推拿疗法调治小儿亚健康的机理分析 |
4.1 推拿疗法的作用机理 |
4.2 小儿推拿疗法的特点 |
4.3 推拿调治肺脾气虚型小儿亚健康状态的作用机理 |
4.3.1 经气效应 |
4.3.2 手法效应 |
4.3.3 选穴原则 |
5 临床体会 |
6 创新点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综述 推拿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H型高血压痰证与部分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念 |
二、发展史 |
三、流行病学 |
四、HCY的代谢 |
五、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六、HCY危害 |
七、H型高血压危害 |
八、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
一、祖国医学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 |
二、眩晕、头痛的病因病机 |
三、高血压的辨证分型 |
四、中医对H型高血压的治疗 |
五、高血压证型与理化指标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病历资料 |
二、数据记录 |
三、统计学处理 |
四、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资料 |
二、痰证评分、HCY水平与客观指标相关性分析 |
三、BMI、血脂与其它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病例资料特点 |
二、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研究 |
三、H型高血压痰证与指标的相关性 |
四、研究结果的可能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中医养生学》(节选)笔译报告:科勒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医术语英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 Project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Synopsis |
1.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1.3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
2.1 Differences in the Classical and Modern Meaning of Chinese |
2.2 Lack of Equivalent Expressions |
2.3 Inconsistency of Translation |
2.3.1 Various Translations of Titles of TCM Classics |
2.3.2 Non-Standardization for Translation of Meridian and Acupoints |
3. Addressing on the Difficulties |
3.1 Theoretical Basis of Koller's Equivalence Theory |
3.2 Sense for Sense Translation |
3.3 Miscellaneous Translation |
3.4 Established Version Adopted Translation |
3.5 Code System +Pinyin+English Translation |
4.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1 Collections of TCM terms |
Appendix 2 To be Translated |
Appendix 3 Translated Version |
Acknowledgements |
(8)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调理脾胃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析 |
1. 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渊源 |
2. 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基础 |
3. 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精髓 |
4. 调理脾胃大法的用药特点 |
5. 调理脾胃大法的临床应用 |
6. 学习路师调理脾胃大法之体悟与运用 |
路志正教授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课题存在不足及目标措施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中医老年病调养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调养原则 |
1.1 重脾胃 |
1.2 重肾命 |
1.3 重阳气 |
2 调养要点 |
2.1 畅情志 |
2.2 节嗜欲 |
2.3 调饮食 |
2.3.1 内容应丰富 |
2.3.2 制作当精细 |
2.3.3 取舍求自然 |
2.3.4 用量贵适中 |
2.4 安睡眠 |
2.5 适动静 |
2.6 慎药饵 |
2.6.1 宣传误区 |
2.6.2 病家误区 |
2.6.3 医疗误区 |
2.7 数法并施 |
2.8 持之以恒 |
2.9 循序渐进 |
2.10 简便易行 |
(10)中医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病机 |
2 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专方专治 |
2.3 专法专治 |
3 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讨论 |
四、维生素缺乏症及其调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壮医脐环针联合壮药调气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 黄康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D]. 李孟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D]. 吴琼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D]. 张海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6]H型高血压痰证与部分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D]. 陈益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中医养生学》(节选)笔译报告:科勒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医术语英译初探[D]. 徐韡.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8)
- [8]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D]. 尹倚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9]中医老年病调养要点[J]. 宋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3)
- [10]中医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研究概况[J]. 杜炜,吴丽萍. 中医儿科杂志,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