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来林,蔡璋,马凯,杨天鸿,杨博[1](2021)在《城门山铜矿临湖开采高陡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实时监测是保证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而不同边坡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则直接决定了边坡监测系统布置的差异性。以城门山铜矿露采边坡为工程背景,确定了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通过边坡分级与地质分区,采用Maptek Sentry系统与GNSS系统相结合的非接触式与接触式并行位移监测方法,并辅以降雨量、渗流压力、裂缝监测,建立了城门山铜矿临湖开采高陡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选取各区域5—7月份部分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监测系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连续性、可靠性;可有效用于判别边坡稳定性状态,识别潜在滑坡区域,指导潜在危险区域治理,尽可能提前发布预警信息等。该系统对城门山铜矿二期工程安全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可为其他类似高陡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张末[2](2020)在《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边坡位移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坡变形会对工程施工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对边坡变形展开监测是确保边坡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摄影设备的更新和测量技术的进步,摄影测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工程监测之中。本文主要研究一种基于空间后方交会解算摄影基线分量来实现边坡位移监测的测量方法,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解算思路供相关学者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人工标志物特征点的提取展开研究,利用三种提取算子分别进行特征点提取实验,将各算子的提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适用的提取算子和最佳计算参数;(2)基于空间后方交会法研究了一种新的边坡位移监测方法,应用C++研发了一套监测系统,该系统可通过六个控制点解算摄影外方位元素,以此求得边坡监测点位移值;(3)开展边坡监测模拟实验,将监测系统的解算结果与位移真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成因并调试监测系统;(4)将该监测系统应用于甘肃某边坡的实地测量。在监测系统中增加误差识别点计算模块,便于进行误差分析。
杨富豪[3](2020)在《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滑坡体监测与监控体系设计》文中指出我国国土辽阔,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面积66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总国土陆地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以上,山地面积比重大,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增多。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泥石流、滑坡、滚石等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西藏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要地和生态屏障。而川藏公路又是内地和西藏重要的物资保障通道,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川藏线同时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本论文所研究的地灾监测系统就建在川藏线波密段。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实地的调研勘察和采集数据,叙述达孜地区和波密古乡泥石流沟作为监测点所处地区的交通、水文、地质和气象等条件,在建立达孜滑坡监测点时,通过运用高密度电法来分析滑坡的滑裂面,对以后的滑坡监测点的选址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2)通过初步的监测系统中监测数据和前期数据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得出达孜县滑坡体现阶段处于欠稳定状态;对天摩沟监测系统初步调试和平台的了解,知道天摩沟监测点系统现阶段运行正常。(3)在今后的西藏高海拔滑坡监测系统的建立过程中,由于海拔比较高、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强烈,相应监测设备使用寿命远比内地缩短,应考虑造价成本相对低的设备。(4)在天摩沟监测点建立方案中,通过监测系统方案的设计,以及监测设备性能的研究,又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双目监测方案作为尝试。以期望通过两者的对比来验证机器视觉的准确性。
宫泽[4](2018)在《西湾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与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露天矿边坡是一种临时性或永久性的边坡,它有着工程的规模比较大、影响因素众多、边坡会随露天矿的生产产生动态变化等特点。并且一旦发生滑坡,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为了避免滑坡的发生,我们就需要对边坡进行变形监测与稳定性分析,同时建立良好的监测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边坡稳定性分析,对边坡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区域进行确定,预测可能发生滑坡类型;接着利用边坡变形监测反馈的数据进行预警与防护加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论文根据工程地质、水文等资料和露天矿的开采现状,对影响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依据岩土物理力学实验结果,确定合理并符合工程实际的岩土工程力学计算参数。运用极限平衡法,选取典型的边坡地质剖面,对露天矿采场工作帮、端帮、非工作帮以及外排土场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划分出西湾露天煤矿边坡的安全级别。论文对目前应用于露天矿边坡地表变形监测的主流监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通过对卫星导航技术(GNSS)、成像雷达技术及测量机器人技术等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最终选取了适合西湾露天矿的GNSS边坡监测方案,并设计西湾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结合实际工程,在露天矿边坡的暴露到被掩埋这一动态过程中,内排土场有着压帮的作用,可以对端帮的边坡进行永久性的加固。因此,我们利用端帮边坡的时效性,控制边坡的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对边坡角进行优化,达到采出部分端帮压煤的目的,以此提高露天矿的经济效益。根据对建立的西湾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在论文中提出对西湾露天煤矿现有的边坡角进行优化,将北端帮边坡角提高至33°,南端帮边坡角提高至32°,优化后两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每年可增加原煤产量,增加利润,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周才文[5](2018)在《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露天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研究》文中提出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可以无接触被测目标而直接获得其表面的高精度、高密度的空间三维坐标,即点云数据,然后对其处理后并构造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数字模型,因此,广泛地应用在边坡变形监测之中。论文详细地介绍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此基础上结合露天矿山边坡监测数据及处理后成果的分析,探索了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露天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理论与方法。本文以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露天矿边坡点云数据为样本,采用RiscanPro和Geomagic软件对边坡多测站点云数据配准方法以及变形监测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选择实例数据对不同的点云配准方法进行分析,并联合测量机器人技术进行精度评估,找出矿山边坡点云数据的最佳配准方法。其次,根据研究区边坡的实际自然地形特征,从边坡面、线、点特征方面进行相应的变形监测和分析实验。最后,利用近景摄影测量监测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完成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点云配准方法研究。基于特征的点云配准方法不适合远距离扫描获得的大范围矿山边坡点云数据,而GPSRTK配准方法可以有效地对边坡多测站点云进行拼接并直接转换到实际工程坐标系中,且在现有露天矿条件下结合测量机器人技术验证GPSRTK配准精度比基于特征的点云配准精度高,且其配准效率和操作简便性要胜于其他方法。所以本文选择GPSRTK点云配准法作为实验最佳方法。2、基于边坡点云数据,采用多时相边坡整体DEM叠加分析、切片叠加分析和等高线重合分析三种方法对边坡变形监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形变量呈现两极分化现象,据局部边坡表现不同程度分为滑坡区和稳定区,从偏差色谱分布图、偏差值及相邻等高线的重合分析图显示实验区南端靠近开采区位置在第二(7月份)、第四(9月份)和第五期(10月份)发生滑坡现象。其中,第二期整体3D最大偏差为5.0944m,上横轴切片(Z=70m)2D最大偏差为2.8692m,而完全处于滑坡区域中的纵轴切片(Y=1220m)2D最大偏差为2.8781m,标准偏差为1.0118m;第四期相对第三期整体3D最大变化为2.7146m/-2.4269m,累计最大偏差为5.0587m,下横轴切片(Z=50m)变化大于上横轴切片,2D最大偏差为1.3275m;第五期整体偏差超出临界范围值占总值0.5254%,累计偏差最大为7.7480m,横切片最大2D偏差为2.8576m,纵轴切片(Y=1220m)最大2D偏差为2.8256m,标准偏差为0.8753m;而处于稳定区的纵轴切片(Y=1500m)在整个周期基本处于不变状态,标准偏差最小为0.0023m,最大为0.0059m。3、基于摄影测量获得的边坡图像信息和测量机器人采集的像控点坐标信息,同步采用多时相边坡整体DEM叠加、切片叠加和对应监测点变化趋势分析三种方法对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边坡变形监测结果进行相互对比和验证。结果显示:整体的各期相对应误差范围内点云分布情况呈现基本一致,同期同误差范围内点云数所占比例基本保持相同,且变化情况也相似;对相同位置切片分析,第二期横轴切片左端即研究区南端2D最大偏差为2.7768m,对应激光扫描技术相同位置的2.8692m,纵轴切片(Y=1220m)2D最大偏差和标准偏差分别为2.8701m和1.1122m,对应于2.8781m和1.0118m,发生滑坡;第四期下横轴切片的最大2D偏差为1.4342m,对应于相同位置的1.3275m;第五期横轴上切片变化大于下切片,最大2D偏差和标准差分别为2.8631m和1.0126m,对应相同切片的2.8256m和0.8753m,发生滑坡;稳定区域的纵轴切片(Y=1500m)分析显示最大变化位置不一样,但其偏差值和基本稳定不变的趋势符合了激光扫描技术所得出的结果。最后,从具有代表性的A001-A010监测点三维坐标和点位周期变化趋势图对比,显示出两种技术中处在滑坡区的A001、A005、A009和A010监测点变化趋势表现出基本吻合的结果,处在稳定区但接近滑坡区边缘的A006号点受滑坡影响在第五期时发生了0.4m左右形变,而处于稳定区的A002、A003、A004、A007和A008监测点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进一步验证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研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康莉[6](2018)在《浅析露天边坡变形监测技术》文中指出当前露天矿产开采过程应用边坡监测技术,可有效避免出现边坡滑移变形问题。该技术主要根据监测系统确定边坡变形相关数据,然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升边坡稳定性及开采过程的安全性,尽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露天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相关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首先解析边坡工程监测功能性,然后阐述监测项目选择的基本原则,最后分析GPS-RTK技术在边坡监测应用注意事项,以期为确保变形监测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徐茂林,张贺,李海铭,郭兆鹏[7](2015)在《基于测量机器人的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系统》文中指出随着露天矿的不断开采,矿山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严重威胁着矿山人员的安全。为保障安全生产,文章结合鞍山市某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项目,以TM30测量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建立边坡监测系统:由监测网、测量机器人系统、数据处理及预警系统组成,比传统全站仪提高了工作效率。外业测量结果证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危险预警的"三位一体"化,达到自动化程度高、数据精度高、工作效率高的"三高"目标。
史华[8](2013)在《大冶铁矿塌陷区位移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受地下开采的影响,大冶铁矿已经有多处地面塌陷,对周围人的生命财产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危及矿业的发展,需要对塌陷区的地表的位移变化实时监测,进行预测预报。对地下采矿区地表变形监测一般都是采用原始的观测手段,原始的人工测量手段费时费力,而且测量的范围和精度都有很大的限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原始的观测手段已经日益不能满足目前的监测要求,需要测量范围更广,精度更高,实时性更好的监测系统。本文主要设计了基于GPS和GPRS技术对大冶铁矿塌陷区的位移监测系统。采用GPS对大冶铁矿的地表位移变化进行测量,数据则是通过GPRS无线网络上传到服务器,实现对监测区的位移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本文首先对矿山监测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对于目前对地表变形监测和GPRS远程监测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大冶铁矿几个重要的塌陷区的地形特征进行了调研,对塌陷区的GPS监测网与监测站的选取。再是对GPS位移监测原理的介绍,为提高位移监测的精度,采用GPR-RTK技术可以使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通过采用GPRS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矿山的实时监测。监测终端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是采用意法半导体的STM32F103作为主控制器,采用华为的GTM900C作为GPRS通信模块,对相关外围电路设计,软件设计主要是GPS模块与主控制器之间,主控制器与GPRS模块之间的串口通信进行设计,相关的硬件驱动进行编写。系统应用软件采用B/S架构,通过浏览器可以查看矿山监测点当前状况。本系统可以实现对大冶铁矿塌陷区地表形变实现实时监测,全自动化的监测,采用模块化设计,维护简单。
吴度希[9](2012)在《我国露天矿山边坡位移监测技术的新进展分析》文中提出露天矿山边坡位移监测是矿山边坡稳定性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矿山边坡管理和确保边坡安全的基础。对近年来我国露天矿山边坡位移监测实践中应用的一些新技术和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对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方案设计和边坡安全管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吴度希[10](2012)在《我国露天矿山边坡位移监测技术的新进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露天矿山边坡位移监测是矿山边坡稳定性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矿山边坡管理和确保边坡安全的基础。对近年来我国露天矿山边坡位移监测实践中应用的一些新技术和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对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方案设计和边坡安全管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二、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城门山铜矿临湖开采高陡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监测系统建立 |
2.1 现场监测方案 |
2.2 监测数据融合展示 |
3 监测结果分析 |
3.1 南部边坡监测结果 |
3.2 东南部边坡监测结果 |
3.3 南部边坡GNSS监测结果 |
3.4 降雨量与裂缝监测 |
4 结论 |
(2)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边坡位移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边坡变形监测的意义 |
1.1.2 边坡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变形监测的研究现状 |
1.2.2 摄影测量在工程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结构编排 |
2 摄影测量解析方法模型 |
2.1 摄影测量的常用坐标系 |
2.1.1 像方坐标系 |
2.1.2 物方坐标系 |
2.2 摄影测量的方位元素 |
2.2.1 内方位元素 |
2.2.2 外方位元素 |
2.3 像点坐标的空间变换 |
2.4 中心投影的构像方程 |
2.4.1 共线方程 |
2.4.2 共线方程的逆算式 |
2.5 光学畸变差 |
2.6 共面方程 |
2.7 几种摄影测量的解析方法 |
2.7.1 单张像片空间后方交会法 |
2.7.2 直接线性变换法 |
2.7.3 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法 |
2.8 本章小结 |
3 边坡位移监测中特征点的提取 |
3.1 标识符 |
3.2 标识符选取实验 |
3.3 Moravec提取算子 |
3.3.1 Moravec算子原理和计算过程 |
3.3.2 利用Moravec算子提取特征点 |
3.4 Forstner提取算子 |
3.4.1 Forstner算子原理和计算过程 |
3.4.2 利用Forstner算子提取特征点 |
3.5 Harris提取算子 |
3.5.1 Harris算子原理和计算过程 |
3.5.2 利用Harris算子提取特征点 |
3.6 三种提取算子的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用户需求 |
4.1.2 功能需求 |
4.1.3 环境需求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3 系统模型的应用 |
4.4 系统的处理流程 |
4.5 系统的功能结构 |
4.6 系统设计界面 |
5 测量实验及工程实例 |
5.1 边坡监测模拟实验 |
5.1.1 实验硬件的选择 |
5.1.2 实验流程 |
5.1.3 边坡监测模拟实验具体步骤 |
5.1.4 误差分析 |
5.2 工程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滑坡体监测与监控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西藏山地灾害现状及监控现状 |
1.2 岩土体边坡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1.3 岩土体边坡监控的发展及现状 |
1.4 岩土体边坡监测设计内容及方法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达孜滑坡体选址与监测体系设计 |
2.1 拉萨达孜监测点 |
2.1.1 达孜滑坡监测点地理位置 |
2.1.2 达孜滑坡监测点水文气象条件 |
2.2 达孜滑坡体监测点选址 |
2.2.1 高密度电法的发展 |
2.2.2 达孜监测点运用高密度电法野外勘测 |
2.3 达孜监测点监控设备及技术 |
2.3.1 线路连接 |
2.3.2 各监测点设备箱连线 |
2.4 小结 |
第三章 达孜滑坡体监测数据分析 |
3.1 滑坡点监测系统技术路线 |
3.2 滑坡点监测数据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
3.3 监测系统预警预报及预警建议的提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天摩沟冰碛物堆积滑坡体监控设计与实现 |
4.1 天摩沟滑坡体监测点选址 |
4.1.1 林芝波密天摩沟监测点基本地质条件 |
4.1.2 林芝地区监控现状 |
4.2 天摩沟监测点监测设备及监控技术 |
4.3 天摩沟监测点调试运行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西湾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与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与参数优化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的背景和意义 |
1.1.2 参数优化的意义 |
1.2 国内外边坡变形监测的现状 |
1.3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西湾露天矿工程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工程地质特征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地表水 |
2.3.2 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
2.3.3 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 |
2.4 露天矿开采现状 |
3 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研究 |
3.1 露天矿边坡监测方案 |
3.1.1 边坡监测方法选择与自动监测方案 |
3.1.2 边坡自动监测方案比选 |
3.2 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设计 |
3.2.1 GNSS边坡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
3.2.2 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总体架构 |
3.3 主要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功能 |
3.3.1 主要监测设备选型 |
3.3.2 监测中心及平台软件 |
3.4 监测站的布置 |
3.4.1 参考站的布置 |
3.4.2 监测站的布置 |
3.4.3 观测墩设计 |
3.5 边坡监测数据分析 |
3.5.1 采场端帮监测数据分析 |
3.5.2 采场非工作帮监测数据分析 |
3.5.3 外排土场边坡监测数据分析 |
3.5.4 小结 |
4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
4.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实验 |
4.1.1 土工试验 |
4.1.2 砂岩点荷载试验 |
4.1.3 岩土体物理力学强度指标推荐值 |
4.2 影响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4.3 边坡稳定性分析 |
4.3.1 边坡安全系数 |
4.3.2 端帮边坡稳定性计算 |
4.3.3 非工作帮边坡稳定性计算 |
4.3.4 外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计算 |
4.3.5 现状边坡稳定性分析结论 |
4.4 西湾露天煤矿边坡安全级别划分 |
5 边坡参数优化 |
5.1 北端帮边坡角优化 |
5.2 南端帮边坡角优化 |
5.3 边坡优化结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露天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及误差对点云精度的影响分析 |
2.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2.1.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原理 |
2.1.2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分类 |
2.2 误差对点云精度的影响分析 |
2.2.1 仪器误差 |
2.2.2 与目标物体有关的误差 |
2.2.3 与外界条件影响有关误差 |
2.3 点云数据质量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露天矿边坡结构特点及破坏类型 |
3.1 露天矿边坡的结构及特点 |
3.1.1 边坡组成要素 |
3.1.2 边坡的结构 |
3.1.3 露天矿边坡的特点 |
3.2 边坡破坏类型 |
3.2.1 滑坡类型 |
3.2.2 边坡岩体的滑动速度 |
3.2.3 边坡岩体破坏规模分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点云数据配准方法 |
4.1 基于特征的点云配准 |
4.1.1 四元数 |
4.1.2 估计刚体变换 |
4.1.3 配准精度度量 |
4.1.4 实例分析 |
4.2 基于迭代最近点(ICP)算法的配准 |
4.2.1 迭代最近点算法原理 |
4.2.2 初始位姿估计 |
4.2.3 迭代最近点(ICP)配准算法 |
4.3 GPS_RTK配准 |
4.3.1 GPS_RTK配准原理和步骤 |
4.3.2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越堡露天矿山边坡监测与稳定性分析 |
5.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采集 |
5.1.1 研究区位置及其概况 |
5.1.2 点云数据采集 |
5.2 点云数据处理 |
5.2.1 点云数据配准 |
5.2.2 点云数据去噪和简化 |
5.2.3 三维建模 |
5.3 越堡矿山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 |
5.3.1 多时相边坡整体DEM叠加分析 |
5.3.2 边坡切片叠加分析 |
5.3.3 等高线的提取与重合分析 |
5.3.4 地面三维激光技术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比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浅析露天边坡变形监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露天边坡变形监测项目选择的基本原则 |
1.1 重点突出且全面兼顾 |
1.2 安全可靠 |
1.3 便捷、经济合理 |
2 GPS-RTK技术在边坡监测应用注意事项 |
2.1 GPS-RTK技术应用要求 |
2.2 确定具体边坡监测点及埋石位置 |
2.3 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和预警参数 |
2.3.1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
2.3.2 选择合适的安全预警参数 |
2.4 变形监测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
(7)基于测量机器人的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 TM30测量机器人 |
3鞍山市某露天矿边坡特点 |
4监测系统组成 |
4.1监测网 |
4.2测量机器人系统 |
4.3数据处理及预警系统 |
5外业测量作业与数据处理分析 |
5结束语 |
(8)大冶铁矿塌陷区位移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位移监测系统主要技术介绍 |
2.1 GPS 全球定位系统简介 |
2.2 GPS 位移监测原理 |
2.3 GPRS 无线通讯技术 |
2.4 B/S 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测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整体设计框架 |
3.2 监测网的选取 |
3.3 无线监测点 |
3.4 监测中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硬件电路设计 |
4.1 主控模块 |
4.2 GPRS 模块设计 |
4.3 各模块间接口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5.2 嵌入式开发平台介绍 |
5.3 嵌入式软件部分 |
5.4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5.5 系统应用软件的主要模块设计 |
5.6 系统软件的部分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GPS-RTK露天矿边坡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门山铜矿临湖开采高陡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建设研究[J]. 罗来林,蔡璋,马凯,杨天鸿,杨博. 现代矿业, 2021(07)
- [2]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边坡位移监测技术研究[D]. 张末.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西藏高原特殊环境下滑坡体监测与监控体系设计[D]. 杨富豪. 西藏大学, 2020(02)
- [4]西湾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与参数优化研究[D]. 宫泽.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5]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露天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研究[D]. 周才文.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7)
- [6]浅析露天边坡变形监测技术[J]. 康莉. 四川水泥, 2018(02)
- [7]基于测量机器人的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系统[J]. 徐茂林,张贺,李海铭,郭兆鹏. 测绘科学, 2015(01)
- [8]大冶铁矿塌陷区位移监测系统[D]. 史华. 武汉工程大学, 2013(03)
- [9]我国露天矿山边坡位移监测技术的新进展分析[J]. 吴度希.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2012(S1)
- [10]我国露天矿山边坡位移监测技术的新进展分析[A]. 吴度希. 全国冶金矿山现代采矿技术及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