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cl-2、Ki-67和p53在Wilms瘤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21)在《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文中指出目的:胃癌对人类生命和经济造成严重负担。化学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胃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及不耐受副作用等原因,导致其预后不佳。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成为胃癌研究的热点。双硫仑作为一种临床用戒酒药,在癌症中表现出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双硫仑与铜联合可以增强其抗肿瘤能力。因此,为了给胃癌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药物,我们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同时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以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毒性和增殖活力作用;使用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效应;使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凋亡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凋亡作用;采用透射电镜、免疫印迹、瞬时转染和慢病毒稳定转染等多种方法从结构、分子和蛋白水平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自噬作用;使用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21、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使用Seahorse XF24分析仪检测细胞中氧耗率和细胞外酸化率,研究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节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在体内研究中,以雄性Balb/C裸鼠为动物模型,使用MKN-45细胞建立胃癌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研究肿瘤体积大小,对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记录裸鼠的体重,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在体内的毒副作用;通过Tunel凋亡染色及免疫组化(Beclin1、LC3、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研究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体内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双硫仑联合铜抑制MKN-45细胞和BGC-823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活力和侵袭迁移能力,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双硫仑联合铜也可以在体内抑制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8.24%)和增殖(Ki67的表达降低),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体外,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凋亡,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BCL2和BAX蛋白;在体内,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凋亡,Tunel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加。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在体外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自噬和自噬流,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噬体,在蛋白水平上调Beclin 1和LC3的表达;通过瞬时转染GFP-LC3和稳定转染m RFP-GFP-LC3分别构建表达GFP-LC3和m RFP-GFP-LC3的胃癌细胞,双硫仑联合铜可以上调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中GFP-LC3和m RFP-GFP-LC3的表达。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增加活性氧、抑制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在蛋白水平上调P53、P21和γ-H2AX的表达,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Fzd7的表达。结论:双硫仑联合铜具有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能力,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且在体内无明显毒性作用。双硫仑有潜力成为治疗胃癌的抗肿瘤药物。
钟佳伟[2](2021)在《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胶质瘤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从而为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中、英文检索词,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NKI、CBM、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等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2月,并辅以手工补充检索。2名研究者分别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NOS文献质量评价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后使用Revman5.3软件合并效应量,单项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制作漏斗图、Egger法和Begg法分析纳入文献发表偏倚。结果:1.检索到涉及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相关性的研究共63篇,其中突变型p53 34篇、Bcl-2 28篇、Bax 12篇,纳入病例数分别为2334、1807和816例;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总生存期相关性的研究分别为6、2及1篇,纳入病例数分别为530、194和94例。2.突变型p53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总生存期间的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组的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率显着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OR 2.77,95%CI2.31-3.31,P<0.05);胶质瘤组的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非胶质瘤脑组织)(OR 19.54,95%CI 11.91-32.04,P<0.05);p53蛋白阳性胶质瘤患者的1年(RR 0.79,95%CI 0.69-0.89,P<0.05),2年(RR 0.76,95%CI 0.65,0.88,P<0.05),5年(RR 0.55,95%CI 0.39,0.77,P<0.05)总生存率显着低于突变型p53阴性胶质瘤患者,而突变型p53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3年总生存率(RR 0.91,95%CI 0.72,1.16,P>0.05)无统计学意义。3.Bcl-2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总生存期间的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组的Bcl-2蛋白阳性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OR 2.68,95%CI 1.40-5.12,P<0.05);胶质瘤组的Bcl-2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OR 33.11,95%CI 17.55-62.44,P<0.05);胶质瘤患者中Bcl-2蛋白阳性表达组与阴性组间的3年总生存率(RR 0.42,95%CI 0.09,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总生存期间的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组的Bax蛋白阳性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OR 0.27,95%CI 0.10-0.72,P<0.05);胶质瘤组的Bax蛋白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 0.28,95%CI 0.12-0.62,P<0.05)。5.单项剔除法分析显示各项研究剔除前后meta分析结果无明显变化,提示结果稳定;发表偏倚分析显示各研究在漏斗图分布较对称,Egger检验及Begg检验P值均大于0.05,提示纳入文献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1.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均与胶质瘤的WHO分级相关,突变型p53、Bcl-2阳性率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高于低级别胶质瘤,而Bax阳性率在高级别胶质瘤组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提示突变型p53、Bcl-2、Bax的表达对胶质瘤患者WHO分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突变型p53、Bcl-2在胶质瘤组织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脑组织,而Bax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脑组织,提示突变型p53、Bcl-2、Bax的表达对胶质瘤诊断具有潜在价值。3.胶质瘤组织突变型p53表达与较短的总生存期相关,有助于临床预测患者的预后。
薛晶[3](2021)在《基于TMT蛋白质组学的差异蛋白PP1γ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探索胶质瘤差异表达蛋白,了解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调控重要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研究关键差异蛋白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改善胶质瘤预后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选择5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及手术路径非肿瘤脑组织,应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GO分析、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生物分析平台、KEGG、PPI及GEPIA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差异表达蛋白的主要功能、蛋白互作网络、上游调控因子、参与的信号通路及预后意义,筛选出调控重要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2)选择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和GBM石蜡包埋组织样本制作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组织芯片中检测差异蛋白PP1γ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在LGG中通过Sanger测序技术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IDH1)突变,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1p19q共缺失,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中PP1γ表达水平的差异;3)构建PP1γ稳定低表达细胞株,研究PP1γ沉默对GBM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观察PP1γ沉默对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1,YAP1)磷酸化水平、YAP1在胞核/胞浆中的定位和表达量及对干细胞多潜能标记物Sox2,Oct4和Nanog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PP1γ沉默对干细胞标志物CD133阳性率、细胞悬浮球形成能力及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根据TMT蛋白质组学共鉴定出2458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包括1398个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和1060个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文献报道,Hippo/YAP1信号通路是差异表达蛋白显着富集的重要信号通路,PP1γ是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处于Hippo/YAP1信号通路的关键位点;2)PP1γ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PP1γ表达与WHO分级、Ki-67、YAP1和Sox2的表达呈正相关,在LGG中PP1γ在IDH1突变型中低表达,PP1γ高表达是胶质瘤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3)PP1γ沉默抑制了胶质瘤细胞增殖、促进了细胞凋亡、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抑制了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能力;PP1γ沉默使YAP1磷酸化水平升高,增加了YAP1在胞浆中的表达,降低了YAP1在胞核中的表达,并抑制了干细胞多潜能标记物Sox2,Oct4和Nanog的表达;PP1γ沉默降低了干细胞标记物CD133阳性细胞比例,抑制了细胞悬浮球形成能力,增强了胶质瘤细胞对TMZ药物处理的敏感性。结论:PP1γ是GBM中上调的关键差异表达蛋白,PP1γ高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高及预后不良相关,PP1γ主要通过YAP1/Sox2途径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GSCs干性特征维持及TMZ药物敏感性。PP1γ可能成为新的胶质瘤靶向治疗的重要因子。
李雪[4](2021)在《PHLDB3、P53、Bax、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高,预后不良,且发生发展机制错综复杂。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leckstrin同源样结构域家族B成员3(PHLDB3)、抑癌基因P53、凋亡促进因子Bax、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相互关系及表达意义,以探究PHLDB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拟为进一步探究PHLDB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靶点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08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收集其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蜡块108例,并收集部分癌组织5cm以外的正常肺组织蜡块45例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HLDB3、P53、Bax、Bcl-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肺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各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各蛋白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蛋白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PHLDB3、P53、Bax、Bcl-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PHLDB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9.4%,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26.7%;P5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6.1%,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0.0%;Bax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8.9%,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80.0%;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2.4%,在对照组中的阳性率为26.7%。与对照组相比,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HLDB3表达更高,P53表达更高,Bax表达更低,Bcl-2表达更高(P<0.05)。2.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HLDB3、P53、Bax、Bcl-2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PHLDB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年龄>60岁、男性、肿瘤最大径>3cm、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TNM分期为Ⅲ和Ⅳ期或伴淋巴结转移者,PHLDB3阳性率更高;P5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吸烟史、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肿瘤最大径>3cm、有吸烟史、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或TNM分期为Ⅲ和Ⅳ期者,P53阳性率更高;Bax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分化程度为高分化或未见淋巴结转移者,Bax阳性率更高;Bcl-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TNM分期为Ⅲ和Ⅳ期或伴淋巴结转移者,Bcl-2阳性率更高(P<0.05)。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HLDB3、P53、Bax、Bcl-2蛋白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PHLDB3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58,P=0.007)、与Bax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77,P<0.001)、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50,P<0.001);P53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39,P<0.001);Bax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509,P<0.001)。Bax在P53(+)PHLDB3(+)组及P53(-)PHLDB3(+)组的表达均显着低于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P<0.05),而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与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P53(+)PHLDB3(+)组及P53(-)PHLDB3(+)组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P<0.05),而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与其在P53(-)PHLDB3(+)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HLDB3、P53、Bax、Bcl-2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在非小细胞肺癌中,PHLDB3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较PHLDB3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短;P53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较P53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短;Bcl-2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较Bcl-2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短(P<0.05)。PHLDB3、P53、Bcl-2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53(+)PHLDB3(+)组及P53(-)PHLDB3(+)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均显着低于P53(-)PHLDB3(-)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P<0.05),而P53(+)PHLDB3(+)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与P53(-)PHLDB3(+)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HLDB3和TNM分期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PHLDB3、P53、Bax、Bcl-2可能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PHLDB3阳性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PHLDB3可能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HLDB3表达与Bax表达成负相关、而与Bcl-2表达成正相关;P53表达与Bcl-2表达成正相关;PHLDB3、P53可能参与细胞的凋亡过程,从而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3.PHLDB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P53有关,P53的突变可能导致PHLDB3的表达增加,P53可能是PHLDB3的上游调节因子之一。
庞晨[5](2020)在《铁皮石斛对肺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和对自噬相关因子、肿瘤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裸鼠体内移植瘤实验研究,初步探讨鲜铁皮石斛对人肺腺癌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培养实验所需细胞并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种属和来源进行相关的鉴定。2、建立A549肺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并进行实验研究:将裸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组,CTX)、铁皮石斛低浓度组、铁皮石斛中浓度组、铁皮石斛高浓度组。裸鼠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每天30m L/kg)、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给药(每隔一天给药,0.025 g/kg),低浓度铁皮石斛、中浓度铁皮石斛、高浓度铁皮石斛每天分别以6.25g/kg、12.5g/kg、25 g/kg灌胃给药,在给药期间,每隔一天测量一次瘤体积。停药次日,处死裸鼠,剥离瘤体称重测量后待用。3、HE染色法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铁皮石斛对裸鼠移植瘤瘤组织中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以及增值指数Ki67的蛋白表达的影响。4、RT-PCR技术检测铁皮石斛对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的抑癌基因p53、p16以及EGFR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鉴定实验表明目标细胞为人的肺腺癌细胞株且成功建立A549肺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2、与阴性对照组(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以及铁皮石斛低、中、高浓度组药物均可减缓裸鼠移植瘤生长,缩小肿瘤体积,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组和低中高3个浓度剂量的抑瘤率分别达到62%、51%、52%、56%,并呈剂量依赖关系。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同阴性对照组相比,中浓度铁皮石斛组、高浓度铁皮石斛组、阳性对照组的Beclin1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高浓度铁皮石斛组、阳性对照组的Ki67阳性率逐渐降低。4、RT-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中浓度和高浓度铁皮石斛给药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的EGFR m R N A水平均显示下调且高浓度铁皮石斛给药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铁皮石斛给药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的p53和p16 m RNA水平均显示上调;其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中浓度和高浓度铁皮石斛给药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的p 1 6 m R N A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 5);各浓度铁皮石斛给药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的p53 m RNA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铁皮石斛具有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生长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自噬相关因子B e c l i n 1和抑癌基因p 1 6和p 5 3的表达、下调E G F R的表达相关;可能通过启动细胞自噬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岳文静[6](2019)在《EphrinB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排行榜的前列。虽然近几年有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消化道内镜的普及和发展,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全面普查不现实,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临床症状、血液指标异常以及影像学特征,因此,早期胃癌诊断率仍然非常低。当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就诊时,大多病例已处于癌症的进展期。尽管有外科手术切除瘤体、放化疗、生物治疗、靶向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但是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生活质量并没有显着的提升和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发生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一方面是肿瘤细胞过度增殖,另一方面是肿瘤细胞的凋亡受到抑制。肿瘤发生与细胞凋亡调节紊乱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探讨胃癌凋亡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可为胃癌患者预后提供预测指标和新的治疗靶点。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cyte receptor,Eph受体)是最大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中的亚族,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视。Eph受体配体命名为 ephrin(eph family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Eph 受体和配体都是细胞膜结合的蛋白。EphrinB2通过其胞外区与Eph受体相结合使Eph受体的胞内酪氨酸激酶结合位点发生磷酸化从而激活下游通路,同时EphrinB2自身胞内部分也发生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而激活下游通路形成Eph/Ephrin系统特有的双向信号传导通路。Eph/Ephrin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在各种组织和器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突触的可塑性、神经损伤的修复、血管生成的调节、胚胎形成过程中的空间边界和组织形态形成,以及骨稳态和骨骼发育的调控,但是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癌症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EphrinB2在子宫颈癌、神经胶质瘤、甲状腺乳头状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进一步分析显示EphrinB2高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敲掉EphrinB2基因后可抑制结肠癌细胞SW480的增殖、侵袭,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凋亡。因此,EphrinB2有可能是一种特异的肿瘤学标志物,可能调控细胞的凋亡,深入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对了解EphrinB2在肿瘤的凋亡中的作用,探索针对肿瘤凋亡的基因靶向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EphrinB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关系研究较少,EphrinB2对胃癌细胞、HGC27、MKN45的生物学功能调控及凋亡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胃癌患者中病理类型以腺癌居多,因此本课题,我们选取胃腺癌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及血清进行体内研究,选取胃癌细胞株HGC27、MKN45进行体外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免疫印记法、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phrinB2在胃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以及在胃腺癌患者血清及正常体检者血清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EphrinB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临床预后的关系。为深入研究EphrinB2对胃癌的影响,本课题还将构建质粒转染胃癌细胞株HGC27、MKN45进行体外实验,分别观察抑制和增强EphrinB2的表达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P53、cyclinDl、Bcl-2的变化,探讨EphrinB2的表达和凋亡相关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EphrinB2基因对凋亡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1.实验临床标本的收集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新鲜的胃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选取2009年3月至2016年4月就诊的102例胃腺癌患者,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06例作为阴性对照,抽取空腹静脉血液,离心后收集血清,-80℃冰箱保存备用。所有标本均由2位病理专家经过病理确诊,并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2.EphrinB2在胃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参数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及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两种实验方法检测新鲜的胃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EphrinB2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有无差异。并应用IHC法检测Ki-67、caspase-3、P53、cyclinD1、Bcl-2的表达。根据免疫组化染色评分标准,分析胃腺癌组织中EphrinB2的表达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及与Ki-67等指标表达的相关性。3.EphrinB2在胃腺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参数的关系应用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EphrinB2在胃腺癌患者血清及正常体检者血清中的表达,分析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应用RT-q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P53、cyclinD1、Bcl-2在血清中的表达。分析胃腺癌患者血清中EphrinB2的表达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及与caspase-3、P53、cyclinD1、Bcl-2表达的相关性。4.生存分析收集102例胃腺癌患者的预后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胃腺癌患者中EphrinB2不同表达水平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EphrinB2表达与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5.细胞筛选及转染应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EphrinB2在胃癌细胞株MKN28、SGC7901、HGC27、MKN45中的表达,筛选出高表达EphrinB2的胃癌细胞HGC27、MKN45用作实验细胞。实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EphrinB2抑制组、EphrinB2过表达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转染,设计合成阴性对照质粒、抑制EphrinB2表达的质粒以及过表达EphrinB2的质粒,分别对胃癌细胞HGC27、MKN45进行转染。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实验组细胞中EphrinB2的表达情况,评价转染效果。6.检测抑制及过表达EphrinB2对细胞HGC27、MKN45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应用Transwell小室,进行重组基底膜迁移、侵袭实验,观察抑制及过表达EphrinB2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2)细胞增殖活性:应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抑制及过表达EphrinB2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3)细胞凋亡:用Annexin V-FITC/PI凋亡试剂盒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抑制及过表达EphrinB2后细胞凋亡的变化。7.抑制及过表达EphrinB2后相关凋亡蛋白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EphrinB2在胃癌凋亡中的作用机制,在各组细胞中采取RT-qPCR 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 caspase-3、P53、cyclinDl、Bcl-2 mRNA 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spase-3、P53、cyclinD1、Bcl-2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1.EphrinB2在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IHC法检测42例癌旁正常组织、胃腺癌组织中EphrinB2的表达,实验显示EphrinB2阳性着色部位在细胞的胞质中,为黄色或棕黄色。EphrinB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检测42例癌旁正常组织、胃腺癌组织中EphrinB2的蛋白表达水平,统计数据显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为(P<0.05)。IHC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均提示EphrinB2在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2.胃腺癌组织中EphrinB2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化数据分析EphrinB2高表达与各个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EphrinB2高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EphrinB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脉管侵犯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EphrinB2高表达还与Ki-67、caspase-3、P53、cyclinD1 和 Bcl-2 的表达也有明显相关性(P<0.05)。3.EphrinB2在胃腺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应用RT-qPCR法检测EphrinB2在106例正常体检者及102例胃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血清中EphrinB2 mRNA表达量明高于正常体检者中的表达(P<0.05)。与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提示无论mRNA还是蛋白水平,无论组织中还是血清中,胃腺癌患者EphrinB2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者。4.胃腺癌患者血清中EphrinB2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应用RT-qPCR数据分析EphrinB2高表达与各个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血清中EphrinB2高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EphrinB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EphrinB2高表达与caspase-3、P53、cyclinD1、Bcl-2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5.生存分析收集102例胃腺癌患者的预后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胃腺癌患者EphrinB2不同表达水平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EphrinB2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时间显着低于EphrinB2低表达组的生存时间(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远处转移、脉管侵犯以及cyclinDl、Bcl-2的表达均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相关(P<0.05)。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远处转移、脉管侵犯、EphrinB2表达、cyclinD1及Bcl-2表达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相关(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caspase-3及P53表达与总体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侵犯、EphrinB2高表达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6.转染质粒后细胞中EphrinB2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EphrinB2及凋亡蛋白表达在转染抑制及过表达EphrinB2质粒后的变化。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HGC27和MKN45细胞株中,较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抑制组中EphrinB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过表达组中EphrinB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phrinB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从mRNA.水平及翻译后蛋白水平印证了质粒的制备成功。7.检测EphrinB2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应用Transwell小室,进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测定,在HGC27和MKN45两株细胞中,数据均显示,和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抑制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过表达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穿膜细胞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增殖活性:CCK-8法检测增殖活性,实验显示两株细胞中,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增殖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较前述两组比较,培养72小时,抑制组HGC27和MKN45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过表达组HGC27和MKN45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增加(P<0.05)。(3)细胞凋亡:应用Annexin V-FITC/PI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HGC27细胞株中,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抑制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过表达组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的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MKN45细胞中结论类似,抑制组凋亡率也升高(P<0.05),过表达组凋亡率也出现明显下降(P<0.05)。8.抑制和过表达EphrinB2后相关凋亡蛋白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EphrinB2对胃癌凋亡机制的影响,采用了 RT-qPCR和western blot两种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aspase-3、P53、cyclinDl、Bcl-2的表达。在HGC27、MKN45细胞株中,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数据均显示,抑制EphrinB2表达后,caspase-3、P53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cyclinD1表达显着下降(P<0.05);在HGC27细胞中,抑制EphrinB2表达后,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但在MKN45细胞株中,抑制EphrinB2表达后,Bcl-2 mRNA水平的表达略下降,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过表达EphrinB2,结论相反,caspase-3、P53的表达量下降(P<0.05),cyclinD1、Bcl-2 表达升高(P<0.05)。[结论]1.EphrinB2蛋白在胃腺癌组织及胃腺癌患者血清中均呈现高表达。EphrinB2高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caspase-3、P53、cyclinDl、Bcl-2有明显相关性。2.生存分析显示,EphrinB2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时间显着低于EphrinB2低表达组的总生存时间。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远处转移、脉管侵犯以及cyclinDl、Bcl-2的表达均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相关。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侵犯、EphrinB2高表达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抑制胃癌细胞HGC27、MKN45中EphrinB2的表达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增殖能力明显下降,凋亡率明显升高。过表达EphrinB2后,胃癌细胞HGC27、MKN45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加,增殖活性增加,凋亡率下降。提示EphrinB2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促进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使肿瘤的发生和发展。4.对凋亡通路的的研究结果提示EphrinB2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yclinDl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调亡相关蛋白P53、caspase-3表达,通过调节P53/caspase-3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进展。
刘裴丽,张亚军,蒋欣[7](2019)在《IMP3、Ki-67、P53、Bcl-2在不同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IMP3、Ki-67、P53、Bcl-2在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4例良性子宫平滑肌瘤(UL)、40例交界性子宫平滑肌瘤(BLM)和35例子宫平滑肌肉瘤(LMS)中IMP3、Ki-67、P53、Bcl-2的表达。结果 (1)IMP3在UL、BLM及LMS中的阳性表达率为0、5%及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LM与LMS组间比较(P <0.01),而BLM与UL组比较(P> 0.05);(2)Ki-67、P53在UL、BLM、LMS组中的表达率均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LMS组均高于BLM组(P <0.05);(3)Bcl-2在UL、BLM、LMS组中的表达率逐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BLM组高于LMS组(P <0.05);(4)在109例标本中,对LMS检测的敏感度:Ki-67> P53> IMP3> Bcl-2;而检测的特异度:IMP3> P53> Ki-67> Bcl-2。结论 IMP3有助于良恶性子宫平滑肌肿瘤的区别,IMP3、Ki-67、P53及Bcl-2在不同组别子宫平滑肌肿瘤中表达情况各异,联合检测可用于提高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率。
张英智[8](2019)在《lncRNA MEG3、XIST、ZFAS1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在表观遗传、转录、转录后、翻译等层面发挥调控作用。本实验检测lncRNA MEG3、XIST、ZFAS1在人垂体腺瘤(PA)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可能关联,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蛋白P53、Bcl-2在PA中表达的关系,推测其可能机制,为PA侵袭性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蝶骨垂体病损切除术的共43例患者的PA组织,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IPA)与非侵袭性PA两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cRNA MEG3、XIST、ZFAS1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P53、Bcl-2的相对表达量,分析以上lncRN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资料及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XIST在侵袭性PA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非侵袭性PA(P<0.05),其表达还与性别明显相关;在功能性PA中,MEG3在非侵袭性P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侵袭性PA(P<0.05);ZFAS1表达水平在IPA与非侵袭性PA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2.P53的表达在IPA中(0.27±0.13)较非侵袭性PA中(0.45±0.15)明显降低(P<0.05),Bcl-2的表达在IPA中(0.51±0.29)较非侵袭性PA中(0.19±0.09)明显升高(P<0.05);3.PA组织中,XIST表达与P53表达呈负相关(R=-0.476,P<0.05),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R=0.554,P<0.05);功能性PA组织中,MEG3表达与P53表达呈正相关(R=0.718,P<0.05),与Bcl-2表达无明显相关(R=0.175,P>0.05)。结论:1.XIST可能通过参与调控P53、Bcl-2的表达,在P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致癌作用;2.MEG3在功能性PA中可能通过P53途径发挥抑癌作用。3.XIST、MEG3的表达水平对于判断PA侵袭性可能有重要价值,并在靶向治疗研究中有重要前景。
张朝阳[9](2019)在《回顾性分析Ki67和p53在年轻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Ki67和p53在年轻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313例,将年龄≤40岁纳入低龄组,共139例,年龄>40岁纳入高龄组,共174例。对两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龄组和高龄组在BMI、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病理类型、病理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Ki67、p53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低龄组Luminal B(HER-2阴性)型、病理组织学(Ⅰ+Ⅱ)级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高龄组(P<0.05),而在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阴性、病理组织学Ⅲ级中的阳性率与高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组和高龄组Ki67在预后差(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分子分型中阳性率均高于预后较好(Luminal A+Luminal B)分子分型患者(P<0.05),在淋巴结阳性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P<0.05),在病理组织学Ⅲ级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Ⅰ+Ⅱ)级患者(P<0.05)。p53在低龄组Luminal B(HER-2阴性)型、HER-2过表达型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高龄组(P<0.05),而在Luminal A型、Luminal B(HER-2阳性)型、三阴型、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阴性、病理组织学(Ⅰ+Ⅱ)级和Ⅲ级患者中的阳性率与高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组和高龄组p53在淋巴结阳性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P<0.05),在病理组织学Ⅲ级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Ⅰ+Ⅱ)级患者(P<0.05)。低龄组p53阳性率在预后差(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分子分型患者中阳性率高于预后较好(Luminal A+Luminal B)分子分型患者(P<0.05),而高龄组则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病理组织学分级是影响Ki67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状态、病理组织学分级是影响p53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结果显示,Ki67阳性组患者5年DFS和OS均低于阴性组患者(5 年 OS 分别为 64.45%和 78.37%,5 年 DFS 分别为 45.67%和 63.37%)(P<0.05),p53阳性组患者5年DFS和OS均低于阴性组患者(5年OS分别为 62.31%和 77.37%,5 年 DFS 分别为 43.61%和 61.07%)(P<0.05)。结论:在低龄乳腺癌患者Ki67和p5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高龄患者。低龄乳腺癌患者Ki67和p53阳性率在预后较差的分子分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淋巴结阳性、病理组织学Ⅲ级患者中均分别高于预后较好的分子分型(Luminal A+Luminal B)、淋巴结阴性、病理组织学(Ⅰ+Ⅱ)级患者。导致Ki67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病理组织学分级,导致p53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淋巴结状态、病理组织学分级。Ki67和p53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OS和DFS低于Ki67和p53阴性表达的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在临床中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
贲志云[10](2019)在《VRK1与胶质瘤发生发展进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目的牛痘病毒相关性激酶1(vaccinia-related kinase 1,VRK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中与多种转录因子结合,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和DNA损伤应答。目前的研究表明,VRK1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在胶质瘤中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检测VRK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分析VRK1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VRK1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二方法1.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VRK1在正常脑组织及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2.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胶质瘤石蜡切片标本中VRK1与增殖因子Ki-67的表达情况,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VRK1与Ki67的相关性。3.利用Pearson卡方检验统计VRK1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手术方式等临床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4.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在线数据库GEPIA分析VRK1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预后间的关系。5.Western blot检测VRK1在不同的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筛选出VRK1高表达的细胞株U87和U251细胞;设计合成VRK1-siRNA,转染U87和U251细胞,筛选出干扰效率最高的VRK1-siRNA#4。6.在 U87 和 U251 细胞中分别转染 control-siRNA 和 VRK1-siRNA#4,敲低 VRK1的表达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CNA和cyclin D1表达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利用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研究VRK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7.在U87和U251细胞中敲低VRK1表达之后,利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检测VRK1对胶质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迁移相关蛋白E-cadherin、β-catenin、N-cadherin 和 vimentin 的表达变化。8.敲低VRK1表达之后,利用FCM检测U87和U251细胞凋亡程度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的表达变化。三结果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VRK1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且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强。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RK1和Ki-67的表达均随着胶质瘤WHO分级的增加而增加,并且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显示,VRK1的表达与增殖因子Ki-67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χ2=11.913,p=0.001)。3.VRK1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外科手术方式、肿瘤大小以及有无坏死均不具有统计学相关性,与WHO分级相关(χ2=12.322,p=0.002)。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在线数据库GEPIA分析显示,高表达VRK1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降低。5.VRK1在U87和U251这两种细胞中表达相对较高;这两种细胞转染了 VRK1的小干扰之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RK1-siRNA#4的干扰效率最高,与转染control-siRNA的对照组相比,干扰率大于65%,因此我们选择VRK1-siRNA#4作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所需的siRNA。6.将control-siRNA和VRK1-siRNA#4分别转染至U87细胞和U251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敲低VRK1的表达后,增殖相关蛋白PCNA及cyclinD1表达均下调;流式检测结果表明敲低VRK1的表达后G1期的细胞数量增加,S期的细胞减少;CCK8试验和平板克隆形成试验结果表明敲低VRK1的表达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7.划痕试验结果显示,在U87和U251细胞中敲低VRK1表达之后,细胞迁移距离明显缩短。transwell试验显示,U87细胞中,对照组迁移到下室的细胞数为212±15.32,干扰组为77±6.43,细胞迁移能力较少了 64%。U251细胞中,对照组迁移到下室的U251细胞为249±17.324,干扰组为97±8.634,细胞迁移能力较少了 61%,提示敲低VRK1表达之后,胶质瘤细胞迁移能力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干扰VRK1的表达后,上皮细胞标志分子E-cadherin和β-catenin表达增高,而间质细胞标志分子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降低,8.流式检测结果显示U87细胞中,对照组凋亡率为(8.23±0.75)%,干扰组凋亡率(22.86±1.27)%。U251细胞中,对照组凋亡率为(7.56±0.63)%,干扰组为(24.38± 1.52)%,凋亡的细胞数明显增加,说明敲低VRK1的表达后会促进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敲低VRK1的表达后能够上调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同时下调Bcl-2的表达。四结论1.VRK1在胶质瘤组织及胶质瘤细胞系中高表达,且与Ki-67及胶质瘤WHO分级具有统计学相关性,并且高表达VRK1的胶质瘤患者可能预后较差。2.VRK1参与调节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下调VRK1的表达会抑制细胞周期的进程,抑制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促进细胞的凋亡。
二、bcl-2、Ki-67和p53在Wilms瘤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cl-2、Ki-67和p53在Wilms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胃癌的研究进展 |
1.1.1 胃癌的治疗现状 |
1.1.2 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 |
1.2 双硫仑的研究进展 |
1.2.1 双硫仑的抗肿瘤作用 |
1.2.2 双硫仑联合铜的抗肿瘤作用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实验药物 |
2.1.3 质粒 |
2.1.4 实验试剂 |
2.1.5 实验仪器 |
2.1.6 实验相关抗体 |
2.1.7 相关液体的配置及保存方式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CCK-8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
2.2.3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
2.2.4 细胞划痕实验 |
2.2.5 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 |
2.2.6 细胞凋亡检测 |
2.2.7 细胞自噬检测 |
2.2.8 活性氧的检测 |
2.2.9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自噬、DNA损伤修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 |
2.2.10 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的检测 |
2.2.11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 |
2.3.2 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
2.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作用 |
2.3.4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中的侵袭效应 |
2.3.5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凋亡效应的调控 |
2.3.6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
2.3.7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影响 |
2.3.8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
2.3.9 双硫仑联合铜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
2.4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内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相关仪器 |
3.1.4 实验相关抗体 |
3.2 实验方法 |
3.2.1 胃癌皮下移植瘤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
3.2.2 苏木精-伊红染色 |
3.2.3 Tunel染色 |
3.2.4 免疫组化染色 |
3.2.5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 |
3.3.2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凋亡和自噬效应 |
3.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中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
3.4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 缩略词简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神经胶质瘤诊疗现状 |
1.2 p53、Bcl-2、Bax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
1.3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2 文献检索 |
2.2.1 确定检索词 |
2.2.2 制定搜索策略 |
2.2.3 文献检索途径 |
2.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资料管理、筛选与文献质量评价 |
2.4.1 文献管理 |
2.4.2 文献筛选 |
2.4.3 文献质量评价 |
2.5 数据提取 |
2.5.1 数据提取原则 |
2.5.2 数据提取内容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2.6.1 异质性检验 |
2.6.2 合并效应量分析 |
2.6.3 敏感性分析 |
2.6.4 发表偏倚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一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 |
3.2.1 纳入研究一般特征 |
3.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突变型p53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研究 |
3.3.2 Bcl-2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研究 |
3.3.3 Bax 表达与胶质瘤 WHO 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突变型p53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 |
4.1.2 Bcl-2 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 |
4.1.3 Bax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预后间的相关性 |
4.1.4 研究结果异质性及稳定性分析 |
4.1.5 发表偏倚分析 |
4.2 研究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胶质瘤放化疗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TMT蛋白质组学的差异蛋白PP1γ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胶质瘤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和初步验证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差异蛋白PP1γ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P1γ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蛋白磷酸酶 1 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4)PHLDB3、P53、Bax、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PHLD与肿瘤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铁皮石斛对肺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和对自噬相关因子、肿瘤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肺腺癌细胞株在种植裸鼠移植瘤前的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铁皮石斛对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大小及对自噬相关基因、抑癌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铁皮石斛抑制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EphrinB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第一部分 EphrinB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EphrinB2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和调控凋亡机制的探讨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综述 |
参考文献 |
本实验的创新点 |
本实验的局限性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IMP3、Ki-67、P53、Bcl-2在不同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免疫组化检测 |
1.2.2 结果判定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IMP3在各组子宫平滑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
2.2 Ki-67、P53、Bcl-2在各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
2.3 敏感度与特异度 |
3 讨论 |
(8)lncRNA MEG3、XIST、ZFAS1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耗材 |
2.3 实验试剂 |
2.4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配制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1 PA组织总RNA提取 |
3.2 逆转录cDNA的合成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3.2 反应体系的配制 |
3.3.3 q-PCR反应过程 |
3.3.4 q-PCR结果判定 |
4 Western blot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PA组织中MEG3、XIST、ZFAS1 表达水平及相关分析 |
1.1 MEG3 在功能性PA的表达 |
1.2 XIST、ZFAS1表达及其临床指标的相关分析 |
2 PA组织中P53、Bcl-2 蛋白的表达 |
3 lncRNA MEG3、XIST与蛋白P53、Bcl-2 的相关性 |
3.1 MEG3与P53、Bcl-2表达的关系 |
3.2 XIST与P53、Bcl-2表达的关系 |
讨论 |
1 lncRNA MEG3、XIST、ZFAS1 与蛋白P53、Bcl-2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 MEG3 表达与P53、Bcl-2 表达的相关性 |
3 XIST表达与P53、Bcl-2 表达的相关性 |
4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9)回顾性分析Ki67和p53在年轻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VRK1与胶质瘤发生发展进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VRK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二部分 VRK1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一、胶质瘤细胞株的筛选及VRK1小干扰RNA的设计合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二、VRK1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三、VRK1对胶质瘤细胞迁移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四、干扰VRK1的表达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bcl-2、Ki-67和p53在Wilms瘤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D]. 王玲. 兰州大学, 2021(09)
- [2]突变型p53、bcl-2、bax表达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D]. 钟佳伟. 兰州大学, 2021(12)
- [3]基于TMT蛋白质组学的差异蛋白PP1γ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薛晶.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PHLDB3、P53、Bax、Bcl-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李雪.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铁皮石斛对肺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和对自噬相关因子、肿瘤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D]. 庞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EphrinB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凋亡机制的研究[D]. 岳文静. 山东大学, 2019(02)
- [7]IMP3、Ki-67、P53、Bcl-2在不同子宫平滑肌肿瘤中的表达[J]. 刘裴丽,张亚军,蒋欣.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18)
- [8]lncRNA MEG3、XIST、ZFAS1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张英智. 青岛大学, 2019(02)
- [9]回顾性分析Ki67和p53在年轻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张朝阳.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10]VRK1与胶质瘤发生发展进程的相关性研究[D]. 贲志云.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