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元涛,王大伟,杨春立,隋秀峰[1](2021)在《以信息化加速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近年来,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我国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快完善,以"智慧应急"为牵引、重大工程实施为主线,各级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加快升级完善应急指挥平台,持续推进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监管执法智能化升级及科普宣教信息化建设,应急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支撑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为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5月28日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认识新时代对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本期主题围绕以信息化加速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这一话题展开,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颖、宋元涛、王大伟,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杨春立,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隋秀峰,清华大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梁光华,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华,中国应急管理杂志崔涛、张广泉、付瑞平等。本文由宋元涛、王大伟、杨春立、隋秀峰执笔。本专题已纳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挑战和任务研究"课题项目。
秦杨[2](2020)在《我国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已经向着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引领管理现代化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档案馆进一步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相融合,开始向智慧档案馆发展。现阶段我国智慧档案馆的发展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建设形式各异。本文通过调查,汇总了我国智慧档案馆现阶段的理论成果和已应用的科技解决方案,分析了其建设现状,探寻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从管理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在丰富智慧档案馆理论内容的同时,为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助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和比较国内外有关智慧档案馆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参考档案学界对智慧档案馆的已有认识,阐述智慧档案馆的概念,进一步诠释对智慧档案馆的理解及其与关联事物的关系,并分析智慧档案馆的特点。第三部分是智慧档案馆的建设现状分析,通过统计现有智慧档案馆的实践案例,分析智慧档案馆的社会背景、需求状况、现有解决方案以及其支撑技术。第四部分以智慧档案馆的现状为基础,论述其在理论建设、顶层支持与规范、与数字档案馆关联程度、智能技术的匹配度、智慧转型程度及档案行业发展协调性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从长期性、管理者与组织管理、档案行业发展视角针对智慧档案馆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总结全文并对智慧档案馆的发展进行展望。智慧档案馆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基于广泛联接的大型工程,需要档案界立足根本,认清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从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出发共同建设,进一步促进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
高亚杰[3](2020)在《基于互联网+的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与我国社会生活连接的更加紧密,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消费娱乐,企业的研发、制造、生产、销售,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都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我国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社会中的各种资源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被重新的整合,促进了各产业资源的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政府的治理方式的革新。同样,“互联网+”时代也给自然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已不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需要转变传统思维方式,主动拥抱“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模式。L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开展了“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的应用系统建设,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应用“互联网+”技术对L市自然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本文即对基于“互联网+”的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三个概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它们的定义和深层内涵。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电子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并从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然后,文章叙述了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的现状,并分析了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领导干部缺少“互联网+”思维、缺少“互联网+”自然资源管理人才、“互联网+”自然资源应用系统需要整合、自然资源网络融合程度不够、自然资源数据共享开放和分析利用水平不高、信息化经费保障不足、网络安全方面存在挑战七个方面。最后给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为基于互联网+技术,L市解决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创新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徐嘉嵘[4](2019)在《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以J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发展及土地供需矛盾,土地违法行为与违法主体日益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动态巡查、信访举报等土地执法监察手段,难以贯彻落实执法新要求。以遥感监测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化管理因其具有快速、准确、实时、大范围的对地观测能力及强大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从而逐步运用于土地执法监查中来并成为解决执法难题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3S技术,尤其是GPS、GIS技术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情况,对J县的经济发展及土地管理概况、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政策背景、目标及运行优势、基本模式与运行情况等土地信息化管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发现目前J县存在基础信息不全、运转不协调、监管有漏洞、普及率低等问题后,结合J县2017年例行督察数据,对J县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运行效果经行评价。针对以上问题,提出J县执法监察下一步需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国土与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各级执法监管平台、构建大家管的大执法格局、形成跨部门监管闭环、强化外部监督及日常监管、加强重点宣传等方面来理顺管理机制。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以信息化促进国土资源执法管理创新,带动执法监察的全面、规范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利用构建智慧城市的浪潮搭建智慧国土平台,将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有效融入社会协同治理中去将有效提升国土执法监管效率。
公丕宏[5](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王鹤翔[6](2019)在《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大数据”背景下,全球范围内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是江苏省交通运输水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节能环保、促进结构转型已成为江苏省交通运输和航道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航道工作实践,通过实地调研,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理论等理论,选取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为研究目标,分析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内在原因,结合国内外航道信息化服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提升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水平提供参考。本文研究重点内容如下:首先是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深入研究,发现航道信息化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航道行政工作效率低下;“孤岛”问题显现;服务存在“行政化”倾向;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等。其次是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通过对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服务理念、法律体系、顶层设计、资金人力投入等方面发现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缺少信息化服务战略统筹规划和高水准顶层设计;横向沟通及协作共享能力较弱;对信息化服务应有的重视不足;专项资金和专业人员的投入有待加强。最后对于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建议。通过借鉴欧洲发达国家、新加坡和我国长江、珠江航道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江苏省水路运输发展规划及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实际,提出关于提升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水平的五条建议:一是要完善江苏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法律法规;二是要优化航道信息化体系顶层设计;三是要增强跨部门间合作共享;四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航道信息化服务理念;五是要加大航道信息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
裴佳音[7](2019)在《基层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与管理研究 ——以农垦红兴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层土地行政执法活动直接面向土地的使用者或是利用者,对于土地管理和利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而行政执法案卷是全面记录和反映土地行政执法过程的书面记录,是行政处理的直接载体,土地行政执法卷宗的情况和管理现状直接反应了土地行政执法的现状,做好土地行政执法卷宗的整理与管理有利于客观反映土地执法活动,可以为土地行政执法机关改进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依据。可见,土地行政执法卷宗的规范性、合理性,不仅关系到执法的可行性,更关系到行政部门的信誉。本文以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原红兴隆国有的农场)为例,将黑龙江省农垦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选为研究区域,以土地违法卷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在对土地行政执法活动和土地执法案卷卷宗管理现状及国内外学者对于土地执法案卷整理的理论进行调研后,以土地执法案卷整理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为标准,对照了解红兴隆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与管理的具体要求,并从红兴隆土地执法过程中案卷收集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案例分析及与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交流的方式,了解现行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与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仍存在行政执法文书管理专业化水平不足、档案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欠缺规范的审查制度、信息化管理不足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2)致使现行的土地行政执法案卷管理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专业人员的不足、制度的不健全和经费保障不足。针对现行土地执法案卷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剖析,为加强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与管理的对策,主要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全现行的管理制度、强化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土地行政执法卷宗的整理与管理工作,进而促进土地行政执法管理水平的提升。
杨英[8](2018)在《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深刻影响教育,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学现代化既是时代性的崭新课题,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职教界围绕此大胆探索创新,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开展丰富的创新实践,改变了我国职业教学的落后面貌。系统研究我国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有助于丰富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有助于讲好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故事,有助于促进我国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现代化更好发展。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以信息化推动我国职教教学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提出优化发展策略,重点探讨以下内容:一是探讨以信息化推动我国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对职教教师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路径、典型做法与创新经验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职业教学信息化大赛的发展与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发展之策。实现教师的现代化是教学现代化的前提,因此对以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发展的探讨也是本研究的核心。二是探讨信息化资源对于职教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价值,研究分析我国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创新探索、典型经验,探讨促进现代优质职教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策略,尤其是“公建共享”建设的专业资源库的优化发展。三是探讨管理在职教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国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维度与实践价值,总结创新实践经验,对我国职教特色的两大信息化组织的作为进行探讨,并针对教学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四是探讨评价在职教教学现代化中重要地位,分析评价主体、内容及工具的现代化特征,提出有效融合“人评+机评”以提升我国职教教学评价的现代性,总结我国职教教学评价现代化的创新实践经验。
田红保,刘爱萍[9](2017)在《以信息化引领无锡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无锡市国土资源局高举"以信息化引领无锡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旗帜,紧密结合国土资源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紧抓基础建设不放松,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各项工作,助力无锡国土资源档案事业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仅用了3年的时间便实现了档案管理江苏省五星级、5A级单位的双达标,成为无锡市首个同时获此两项殊荣的市级机关。一、结合国土实际,谋划信息化管理新思路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土资源管
杨艳[10](2016)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档案工作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十三五",国土资源档案事业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围绕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三个体系"继续推进基础工作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转型,充分发挥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支撑作用,是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档案工作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一、国土资源档案工作现状"十二五"以来,在厅党委和省档案局的关心指导下,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档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规政策要求,扎实推进、技术创新,以服务国土资源科学管理为中心,不断提升档案工
二、以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1)以信息化加速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信息化助推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
信息化助推应急管理现代化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
信息化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由之路。 |
初步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式与路径 |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布局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
提出技术路线图,夯实信息化建设技术基础。 |
依托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明确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 |
加大政策支持,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发展规划。 |
加大资金投入,在一般公共预算中设置相应预备费。 |
抓好重大项目实施,破解应急管理工作难题。 |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监测预警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 |
启动国家应急信息化枢纽工程 |
启动应急战术互联网工程 |
“雁阵行动”产生“雁阵效应”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应急管理信息化进程 |
社会动员信息化 |
疫情响应处置信息化 |
应急科普信息化 |
对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短板 |
应急管理系统存在信息孤岛 |
系统收集的数据维度有待扩张 |
应急管理信息化技术升级困难 |
信息化和管理的结合有待加强 |
缺乏高效的跨部门沟通工具 |
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融合较弱 |
应急管理信息化人才存在短板 |
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
完善顶层设计,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作。 |
加快“一案三制”改革,解决信息化标准不一问题。 |
依托国家整体发展,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
以智慧应急为抓手,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 |
加强产教融合,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 |
结语 |
(2)我国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智慧档案馆的概念及特点 |
2.1 智慧档案馆的概念 |
2.1.1 对智慧档案馆的理解 |
2.1.2 智慧档案馆与关联事物的关系 |
2.2 现阶段智慧档案馆的特点 |
第三章 智慧档案馆的建设现状分析 |
3.1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社会背景 |
3.1.1 档案馆的发展 |
3.1.2 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
3.2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有解决方案 |
3.3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需求状况 |
3.4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支撑技术 |
3.4.1 自动识别技术 |
3.4.2 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 |
3.4.3 大数据与云计算 |
3.4.4 可视化技术 |
第四章 现阶段智慧档案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智慧档案馆的理论体系尚不完整 |
4.2 顶层支持与统一规划尚不充足 |
4.3 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联性尚需进一步梳理 |
4.4 智能技术与档案馆管理的匹配度尚需考量 |
4.5 档案馆智慧化转型的程度尚需深化 |
4.6 档案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尚需提高 |
第五章 智慧档案馆建设对策探析 |
5.1 完善智慧档案馆的理论体系 |
5.2 加强智慧档案馆的顶层支持 |
5.3 充分发挥数字档案馆发展成果对智慧档案馆的支撑作用 |
5.4 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档案馆管理 |
5.5 优化智慧档案馆的管理运行方式 |
5.6 提升档案行业发展的整体性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基于互联网+的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互联网+”与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3 基于“互联网+”的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现状 |
3.1 自然资源管理全流程网上办公 |
3.2 自然资源管理行政审批流程再造 |
3.3 自然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
3.4 自然资源网络建设与融合 |
3.5 自然资源数据管理 |
3.6 自然资源网络安全建设 |
3.7 自然资源信息化人才建设 |
4 基于“互联网+”的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
4.1 领导干部缺乏“互联网+”思维 |
4.2 缺少“互联网+”复合型人才 |
4.3 “互联网+”自然资源应用系统需要整合 |
4.4 自然资源网络融合程度不高 |
4.5 自然资源数据共享开放和分析利用水平不高 |
4.6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4.7 网络安全方面存在挑战 |
5 基于“互联网+”的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领导干部知识更新跟不上互联网技术发展 |
5.2 信息化人员编制不足、综合素质不高 |
5.3 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不够 |
5.4 网络建设时间和安全要求存在差异 |
5.5 缺少数据共享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系统 |
5.6 信息化经费保障不足 |
5.7 缺乏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 |
6 基于“互联网+”的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的建议 |
6.1 组织定期培训和考察,强化领导干部“互联网+”思维 |
6.2 联合培养“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引入社会技术力量 |
6.3 加强信息化项目统筹,建设“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平台 |
6.4 利用市电子政务网络,推进自然资源网络融合 |
6.5 完善自然资源数据体系,加强自然资源数据共享开放 |
6.6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安全体系 |
6.7 保障信息化资金投入稳定,信息化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以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目的 |
0.4 创新点 |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6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1 土地执法监察的内涵 |
1.2 土地执法监察的基本原则 |
1.3 土地执法监察的相关理论 |
2 J县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的现状 |
2.1 J县土地管理及经济发展概况介绍 |
2.1.1 资源概况 |
2.1.2 经济发展概况 |
2.1.3 土地管理概况 |
2.1.4 人员体制概况 |
2.1.5 J县土地执法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
2.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政策环境 |
2.2.1 “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的提出 |
2.2.2 深空对地观测的广泛运用 |
2.3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及运行优势 |
2.3.1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
2.3.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运行优势 |
2.4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基本模式与运行情况 |
2.4.1 以3S技术为基础的土地执法新模式 |
2.4.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机制的运行方式 |
2.4.3 运用遥感监测提高土地执法效率的典型案例 |
3 J县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3.1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存在基础信息短板 |
3.1.1 信息共享不足 |
3.1.2 违法判定与相关审批信息不同步 |
3.1.3 违法用地图斑在不同时间与平台重复出现 |
3.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运转不协调 |
3.2.1 机制运行主体不唯一 |
3.2.2 机制运行没有形成有效闭环 |
3.3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监管有漏洞 |
3.3.1 土地管理过于依靠技术手段 |
3.3.2 存在监管盲区 |
3.4 信息化管理机制推广普及率低 |
4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的分析研究 |
4.1 运行不畅的数据分析 |
4.1.1 2017年土地例行督察数据类型 |
4.1.2 效果评价 |
4.2 运行不畅的原因分析 |
4.2.1 行政壁垒形成信息孤岛 |
4.2.2 数据更新不及时 |
4.2.3 获取信息困难 |
4.2.4 新兴技术应用时间短 |
4.2.5 缺乏顶层设计推动 |
5 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基础信息 |
5.1.1 加强信息互联互通 |
5.1.2 促进智慧城市与智慧国土相融合 |
5.1.3 深入整合各级监管平台 |
5.2 协调运转机制 |
5.2.1 引入大家管的“大执法”格局 |
5.2.2 形成跨部门监管闭环 |
5.3 加强多维监管 |
5.3.1 强化外部监督 |
5.3.2 加强日常监管 |
5.4 加强重点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经典区位理论 |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
三、新经济地理学 |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体框架 |
第二节 几何分析 |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
一、乡村演化散点 |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
四、区域演化域面 |
五、海洋演化立体 |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
一、经济空间势 |
二、经济空间熵 |
三、经济空间流 |
四、经济空间集 |
五、经济空间域 |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
一、可能创新之域 |
二、有待完善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内河航道 |
2.1.2 内河航道的信息化 |
2.1.3 内河航道的信息化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电子政务理论 |
3 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现状 |
3.1.1 航道信息化服务组织架构 |
3.1.2 所采取的措施 |
3.1.3 所取得的成效 |
3.2 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
3.2.1 航道行政工作效率低下 |
3.2.2 “孤岛”问题显现 |
3.2.3 服务存在“行政化”倾向 |
3.2.4 服务能力发展不平衡 |
3.3 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缺少信息化服务战略统筹规划和高水准顶层设计 |
3.3.2 横纵沟通及协作共享能力较弱 |
3.3.3 对信息化服务应有的重视不足 |
3.3.4 专项资金和专业人员投入有待加强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地区航道信息化服务概况 |
4.1.1 欧洲:制定内河信息化服务统一标准 |
4.1.2 新加坡:完善国际航运信息化服务机制 |
4.2 国内其他地区航道信息化服务概况 |
4.2.1 长江航务局提供数字化航道信息服务 |
4.2.2 珠江航务局提供航道信息大数据综合处理服务 |
4.3 经验启示 |
4.3.1 重视法律立法先行 |
4.3.2 部门联合资源共享 |
4.3.3 树立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5 提升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
5.1 完善江苏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法律法规 |
5.1.1 建立健全地方基础性法律法规 |
5.1.2 完善航道信息化服务专门性法规 |
5.2 优化航道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 |
5.2.1 筹划航道信息化体系发展的总目标 |
5.2.2 以公众需求为设计纲要 |
5.3 增强跨部门间合作共享 |
5.3.1 推进不同部门间业务协调 |
5.3.2 整合共享航道信息资源 |
5.4 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服务理念 |
5.4.1 树立公共服务理念 |
5.4.2 创新航道服务内容 |
5.5 加大航道信息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
5.5.1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资金到位 |
5.5.2 加大人才引进和职工培训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基层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与管理研究 ——以农垦红兴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海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与管理相关理论 |
2.1 基层土地行政执法的内涵理解 |
2.1.1 土地行政执法的概念 |
2.1.2 土地行政执法的特征 |
2.2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土地行政执法案卷的标准要求 |
2.2.1 档案管理部门和归档的法定化标准 |
2.2.2 国土资源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标准 |
2.2.3 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与管理的新趋势 |
2.3 小结 |
第3章 土地行政执法与利用管理基本现状 |
3.1 土地利用管理及执法总体情况 |
3.1.1 土地利用管理情况 |
3.1.2 土地执法的整体状况 |
3.2 土地执法基本情况 |
3.2.1 近年土地执法整体数据 |
3.2.2 土地执法的地类分布情况 |
3.3 土地执法管理情况 |
3.4 小结 |
第4章 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存在的问题 |
4.1 卷宗整理制度 |
4.2 行政执法卷宗整理管理的规范要求 |
4.3 近三年行政执法卷宗整理管理基本情况 |
4.4 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
4.4.1 文书管理的专业化不足 |
4.4.2 档案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
4.4.3 欠缺规范的审查制度 |
4.4.4 信息化管理不足 |
4.5 小结 |
第5章 土地行政执法卷宗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5.1 执法卷宗管理问题原因分析的研究方法 |
5.1.1 访谈的设计思路 |
5.1.2 访谈情况 |
5.2 部门对档案管理的思想重视不够 |
5.2.1 对档案工作的定位不正确 |
5.2.2 把档案管理当作临时工作 |
5.2.3 不重要执法档案 |
5.3 人员不足 |
5.3.1 专业档案管理人员不足 |
5.3.2 档案归集人员专业性不足 |
5.3.3 档案复核程序形成虚设 |
5.4 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 |
5.4.1 缺乏统一的档案管理规范 |
5.4.2 文书格式不规范 |
5.4.3 未将档案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
5.5 档案管理的经费不足 |
5.5.1 没有档案管理的专项经费 |
5.5.2 档案人员无法享受应有的保障 |
5.6 小结 |
第6章 完善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与管理的对策 |
6.1 以信息化管理引领卷宗整理和管理的改革 |
6.1.1 研发专业的管理系统 |
6.1.2 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
6.2 出台专门的卷宗整理与管理制度 |
6.2.1 明确管理责任 |
6.2.2 形成操作规范 |
6.2.3 加强监督检查 |
6.3 加强卷宗整理人才的专业队伍建设 |
6.3.1 根据需要明确专人 |
6.3.2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
1.1.2 国家层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
1.1.3 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需要信息化推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价值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
2.1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内涵及特色 |
2.1.1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内涵 |
2.1.2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智慧启示 |
2.1.3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信息路径 |
2.2 以“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动的探索 |
2.2.1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意义及对职教现代化的推动 |
2.2.2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做法与效果 |
2.3 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的探索 |
2.3.1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与时俱进 |
2.3.2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质性分析 |
2.3.3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量化分析 |
2.4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发展 |
2.4.1 提升职教教师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
2.4.2 促进职教教师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
2.4.3 加速职教教师专业技能的现代化 |
2.4.4 增强职教教师社会关系的现代化 |
2.5 我国职教教师现代化的优化发展 |
2.5.1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启示 |
2.5.2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启示 |
2.5.3 “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启示 |
2.5.4 职教教师现代化优化发展的方向 |
2.5.5 职教教师现代化优化提升的策略 |
3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资源和环境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
3.1 职教教学资源与环境现代化的内涵及意义 |
3.1.1 职教教学资源与环境现代化的内涵 |
3.1.2 职教教学资源与环境现代化的意义 |
3.2 职教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
3.2.1 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的探究 |
3.2.2 职教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其他探索 |
3.2.3 职教教学资源创新发展的原则 |
3.2.4 中国职教教学资源创新发展的再探索 |
3.3 以“数字校园”建设推动的探究 |
3.3.1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政策指导 |
3.3.2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量化分析 |
3.3.3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质性分析 |
3.3.4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优化发展——智慧校园 |
4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
4.1 职教教学管理的内容 |
4.2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管理维度的现代化 |
4.2.1 职教教师与学生 |
4.2.2 教学资源与媒体 |
4.2.3 教学过程与结果 |
4.2.4 教学管理的管理 |
4.3 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问题分析 |
4.3.1 管理主体 |
4.3.2 管理内容 |
4.3.3 管理平台 |
4.4 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策略 |
4.4.1 以人为本 |
4.4.2 共管共治 |
4.4.3 多元思维 |
4.4.4 凸显特色 |
4.5 中国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客观保障 |
4.5.1 政策保障 |
4.5.2 组织保障 |
4.5.3 文化支撑 |
4.5.4 技术支撑 |
4.6 “互联网+”职教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
4.6.1 应用“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 |
4.6.2 依托“互联网+”社交管理工具 |
4.6.3 信息化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理性应对 |
5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评价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
5.1 职教教学评价主体的现代化 |
5.1.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5.1.2 评价主体的智慧化 |
5.1.3 评价主体的包容性 |
5.1.4 评价主体的时代化 |
5.1.5 评价主体的个性化 |
5.1.6 评价主体的主动性 |
5.2 职教教学评价内容的现代化 |
5.2.1 对职教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
5.2.2 对职教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评价 |
5.2.3 对职教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
5.2.4 对职教教学资源和环境的评价 |
5.2.5 对职教教学管理和评价的评价 |
5.3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评价现代化 |
5.3.1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评价改革的内容 |
5.3.2 信息化提升职教教学评价的现代性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6.2.1 创新之处 |
6.2.2 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以信息化引领无锡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合国土实际,谋划信息化管理新思路 |
1. 档案产生量大。 |
2. 档案的系统性强。 |
3. 区域内档案管理分散。 |
4. 档案的使用面广。 |
二、强化基础建设,建立高效管理服务体系 |
1. 基础数据丰富翔实。 |
2. 安全体系坚固可靠。 |
3. 机房建设高效稳定。 |
三、突出技术创新,实现全业务在线归档 |
1. 开展全员CA认证,确保数据合法、权责清晰。 |
2. 实施多级校验分步归档,维护数据真实、结构完整。 |
四、聚焦便民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1. 大平台,构筑资源共享新格局。 |
2. 优服务,提升便民服务新高度。 |
3. 高标准,细化服务行为新规范。 |
4. 广覆盖,搭建政务互联新通道。 |
四、以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信息化加速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J]. 宋元涛,王大伟,杨春立,隋秀峰. 中国应急管理, 2021(06)
- [2]我国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秦杨. 河北大学, 2020(08)
- [3]基于互联网+的L市自然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D]. 高亚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4]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以J县为例[D]. 徐嘉嵘.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D]. 公丕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江苏内河航道信息化服务研究[D]. 王鹤翔.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7]基层土地行政执法卷宗整理与管理研究 ——以农垦红兴隆为例[D]. 裴佳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8]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D]. 杨英.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9)
- [9]以信息化引领无锡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J]. 田红保,刘爱萍. 档案与建设, 2017(01)
- [10]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档案工作现状及展望[J]. 杨艳. 青海国土经略,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