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华字典》的划时代飞跃——写在《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出版一周年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李辰洋[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张泽辉[2](2021)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语国际教育汉字教材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教材,以纵向时间轴和横向主流时期为序,总结、分析、对比、探讨了主要或典型的汉字教材。同时结合了相关的理论,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汉字教材展开了详细的描述与论述。全文除绪论、附录、结束语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内容的现状、目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目前有关汉字教材的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下研究的不足、研究较少的地方与相关的问题。全文首先集中讨论了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教学与汉字教材的关系,对汉字教学的起源和目的、汉字教学的模式、汉字教学的方法以及汉字教材的编写原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以此来说明汉字教学与汉字教材两者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紧接着,分别从随文识字占据主流期与单独识字占据主流期来对汉字教材进行论述,以期通过不同主流期、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角度来对汉字教材进行梳理与分析,从而展现目前主要汉字教材的发展情况、特点、优势及不足。最后是对文章中所涉及汉字教材的总结,这部分内容囊括生字、笔画、笔顺、部件结构、汉字文化小知识、练习题目等多个方面。由此,进一步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教学和汉字教材的一些思考与建议,分别从汉字教学的阶段设置、汉字教材中汉字内容的理念、汉字教材的体例、汉字教材与时代相结合等四个方面详述,希望对完善汉字教材的编写体系与后续汉字教材的编写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泠[3](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游玉祥[4](2012)在《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 ——以2006-2009年汉语新词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2009)公布的新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TextPro、AntConc、Google Trend以及Excel等语料库研究工具,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了汉语新词语的三大特点,即新词语的词长特点、语义的概念整合特点和词群化特点,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解释,探讨了新词语产生的认知理据。经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发现:虽然汉语新词语是整个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词形来说,其词语长度较普通词语更长。普通词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新词语主要以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为主。从语义来说,新词语是在已有词汇的基础上新创而成,因此不管是单纯新词语还是合成新词语,语义整合是新词语语义产生的重要方式。单纯新词语分为音译外来词、缩略外来词、谐音新词语和旧词新义词语四大类型,其语义建构特点主要表现为语义借用、迁移、双关、扩大、缩小等。根据语义关系,合成新词语分为语义联合、语义析取、特征析取映射、语义关系互补、语义新创共五种类型。从新词语的结构来看,新词语词群化特点明显,许多新词语与其它词语构成族群关系。新词语作为一般词汇的一个次生概念或次生范畴,其形式结构以偏正式为主。与基本范畴的性质相反,次生范畴具有感知的分析性、意象图式的合成性、知感的依赖性、行为反应的复杂性、语言表达的合成性以及信息组织的边缘性特点。这些特点要求表达次生范畴概念的语言形式具有更高的信息承载能力,这便在形式上制约了新词语的长度,导致了新词语比一般词语更长的语言事实。新词语的语义建构过程是新词语组成成分语义、语境意义以及新生概念之间的相互整合过程。人类对新事物新现象的认识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这个过程是语言、认知和现实相互作用相互整合的过程。单纯新词语的语义建构主要表现为已有词语的语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复合词的语义建构既有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整合,也有语境意义的参与。虽然复合新词语的语义整合方式与概念整合类型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但大体上说,语义联合主要通过镜像型概念整合网络实现,语义析取和语义互补主要通过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实现,隐喻性特征吸取映射主要通过单域型概念整合网络实现,语义创新则主要通过双域型概念整合网络实现。词群的构式性是导致新词语词群化特点凸显的原因之一。构式是形式和意义或功能的配对体,可以是具体的词、词组等具体语言实体单位,也可以是抽象的或半抽象的语法结构。语言的形式单位是一个从具体构式到抽象构式的连续统。抽象构式从具体构式中抽象出来,反过来对具体构式的产生具有压制作用。新词语词群构式从具体词群性新词语中抽象出来,具有其独立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对实体构式的产生具有压制作用。新词语词群构式的这一特征即解释了新词语的词群化特点,也解释了新词语中的非常规搭配。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语言的建构和解读既受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制约,也要受到人的主观认知的影响,这其中认知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研究汉语新词语对于了解新词语的本质以及语言与认知、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都具有借鉴意义。
孟玉静[5](2009)在《新时期中国图书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书评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中外出版物中,书评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其在发展历程中曾经辉煌一时,在引导读者、出版方向和改进出版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出版界一些权威人士认为,出版应该包括编、印、发、评、读五个环节,图书评论是出版工作的延续,是出版工作的组成部分。本文以界定图书评论的概念开篇,并结合诸多学者的理解认识把图书评论界定为:图书评论是出版工作的延续,是出版工作的组成部分,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书籍的内容、形式、价值进行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文章接着论述了图书评论的作用。图书评论评估图书价值,保证正确出版方向;推荐好书,批评坏书;提高读者认识能力、欣赏水平,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改进出版工作、促进出版繁荣。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论述了新时期图书评论概况及其巨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书评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的:坚持正确导向,净化图书市场;克服同质化现象,提倡出版创新;减少差错,提高编校质量。这一时期,中国的图书评论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书评队伍和阵地扩大,书评数量增多,书评质量提高,书评事业上升为理论化,书评学开始形成,网上书评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图书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图书评论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缺乏讨论氛围和争鸣风气。鉴于此,图书评论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倡导百家争鸣,提倡讨论风气;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书评队伍。
何华连,方宝花[6](2002)在《中国辞书学论文索引(2001年)》文中研究指明
杨秀峰[7](2002)在《精品图书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业相比,仍然差距明显,且存在一些弊端。新世纪,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迫近,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图书出版将很快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参与国际竞争。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出版业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精品图书问题就是一个十分重要、急需深入研究并妥善解决的紧迫问题。 本文以精品图书出版为论题,结合大量调查和实例,对当前研究精品图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精品图书的特点与综合评价体系、精品图书出版现状、精品图书生产、精品图书出版的良性“生态”环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论文从我国图书出版的一系列令人堪忧的现状入手,使读者认识到了当前对精品图书出版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精品图书的特点和综合评价体系一章中,作者从图书的选题内容、编校质量、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等方面分析了精品图书的共性。为了增强精品图书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论文结合具体例子,详细阐述了各类精品图书的个性特征。在精品图书出版现状及问题剖析一章中,作者不仅列举了精品图书出版总量不足、速度过缓、定价不当、门类分布失衡、原创性精品图书少等窘况,而且指出了在精品图书出版中存在的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并从政策法规、出版社、作者、编辑、读者、书店等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精品图书匮乏的原因。在如何营造精品图书一章中,作者既介绍了精品图书生产的一般流程和主要监控环节,又着重分析了如何营造双效俱佳的精品图书。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章中,作者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国家对出版业的政策指导,国民素质,精品意识,出版物质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精品图书出版的环境条件,以及保障精品图书出版的高效运作机制、人才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法规约束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等。最后,论文结合入世后中国出版业面临的新形势,强调指出“以精品图书立社,图书名牌看家,进而再以着名品牌行销天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中国出版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卢云[8](2002)在《寻找亮点——由2002北京图书订货会看开年书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读者见到这一期"书业观察",已是三月春暖花开时。过去两个月,惟一标志新年书业新气象的当推2002北京图书订货会。在搭起这个交易和品牌展示的平台前后,书业并未出现大起大落之势。倒是出现于订货会期间和之后的一些大小亮点,令人耳目一新,不禁感叹书香常留人间之可贵。这亮点,既有闪光点,也有缺憾处。不妨通过本文之罗列,一窥中国书业新年伊始的动静。大亮点去年12月,4个热点,交织成亮光,故
程孟辉[9](2002)在《《新华字典》的划时代飞跃——写在《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出版一周年之际》文中研究表明 前年6月6日,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在北京王府饭店举行《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出版座谈会,出席会议的国家领导人以及一百多位来自汉英语言界、新闻出版界、教育界和发行界的专家学者对此书的成功问世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誉。中央电视台在当晚一套的新闻节目中向全国读者报道了这一消息。广大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表示欢迎和祝贺。对此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我自然为该书的成功出版感到高兴和欣慰。一年多来,《汉英双解新华字典》热销海内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此书在最初发行的一个月内五次重印,不到短短的一年中,八次重印,累计印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并已有新加坡、
程孟辉[10](2002)在《《新华字典》的划时代飞跃——写在《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出版一周年之际》文中指出 《汉英双解新华字典》自2000年6月出版以来,一年中8次重印,累计印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并已有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商前来购买版权,美、英、法、德、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拟在近期内前来洽谈该典的版权贸易事宜。此书如此长销又畅销,究竟奥秘何在呢?大家知道,《新华字典》是一部培养了
二、《新华字典》的划时代飞跃——写在《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出版一周年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华字典》的划时代飞跃——写在《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出版一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
1.5.1 人 |
1.5.2 人民 |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语国际教育汉字教材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问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教学和汉字教材 |
第一节 汉字教学的起源和目的 |
第二节 汉字教学的模式 |
第三节 汉字教学的方法 |
第四节 汉字教材的编写原则 |
小结 |
第二章 “随文识字”汉字教材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初步探索期:1950—1979 年 |
第二节 日渐成熟期:1980—1990 年 |
第三节 全面繁荣期:2000 年—至今 |
小结 |
第三章 “单独识字”汉字教材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反思开创期:1990—1999 年 |
第二节 全面繁荣期:2000 年—至今 |
第三节 其他类型的汉字教材 |
小结 |
第四章 汉字教材的内容总结与编写展望 |
第一节 汉字教材包含内容的总结 |
第二节 汉字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相关汉字教材的内容展示 |
附录二:汉字教材出版情况 |
附录三:《赢在中国·语音汉字篇》汉字篇内容设置情况 |
致谢 |
(3)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
第二章 编纂概述 |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
3.1 编纂历史背景 |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
4.2.1 积淀与初建 |
4.2.2 完善与架构 |
4.2.3 传承与创新 |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
5.1 坚持政治原则 |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
5.2 秉持客观性 |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
6.2 藏用并重 |
6.2.1 文献资料建设 |
6.2.2 文献资料核对 |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
7.1 编纂内容 |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
7.2 编纂实践 |
7.2.1 “国家编纂体制” |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
8.1.2 学科的建立 |
8.1.3 在发展中调整 |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
8.2.1 学科之争 |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
8.3.1 学科的增设 |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 ——以2006-2009年汉语新词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词汇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转向 |
1.1.1 传统语文学视角下的词汇研究 |
1.1.2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词汇语义研究 |
1.1.2.1 结构主义语义观 |
1.1.2.2 结构主义词汇语义学的方法论 |
1.1.3 认知词汇语义学研究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语料选取 |
1.6 章节安排 |
2 汉语新词语研究和新词概貌 |
2.1 汉语新词语研究概貌 |
2.1.1 新词研究的萌芽 |
2.1.2 新词研究的初步发展 |
2.1.3 多角度研究新词语 |
2.1.3.1 新词语研究的思想演进 |
2.1.3.2 新词语的界定研究 |
2.1.3.3 新词语的语义研究 |
2.1.3.4 新词语的语用研究 |
2.1.3.5 传媒新词语研究 |
2.1.3.6 新词语综合研究 |
2.2 汉语新词概貌 |
2.2.1 新词语的数量问题 |
2.2.2 新词语的字符与字频 |
2.2.3 新词语的构词方式和语法功能 |
2.2.3.1 构词方式 |
2.2.3.2 词类 |
2.2.3.3 语法功能 |
2.2.4 新词语的语用价值 |
2.2.4.1 经济省力 |
2.2.4.2 情感表达 |
2.2.4.3 修辞润色 |
2.2.5 新词语的词源 |
2.2.5.1 形态词源 |
2.2.5.2 语义词源 |
2.2.5.3 社会认知词源 |
2.2.6 新词语的流行性 |
2.3 小结 |
3 新词语的特点分析:词长、语义、词群化 |
3.1 新词语的词长特点 |
3.1.1 词汇单位与词长 |
3.1.2 汉语词汇的词长状况 |
3.1.2.1 汉语普通词汇的词长 |
3.1.2.2 汉语新词语词长 |
3.2 新词语的语义特点 |
3.2.1 单纯新词语的语义特点 |
3.2.1.1 音译外来词的语义特点 |
3.2.1.2 缩略外来词的语义特点 |
3.2.1.3 谐音新词语的语义特点 |
3.2.1.4 旧词新义的语义特点 |
3.2.2 合成新词语的语义特点 |
3.2.2.1 合成新词语的结构 |
3.2.2.2 合成新词语的语义特点 |
3.3 汉语新词语的词群化特点 |
3.3.1 新词语词群的概念 |
3.3.2 汉语新词语的词群状况 |
3.3.3 词群性新词语的结构特点 |
3.3.4 词群性新词语的产生 |
3.4 小结 |
4 原型范畴理论对新词语词长特点的解释 |
4.1 经典范畴理论 |
4.2 原型范畴理论 |
4.2.1 对经典范畴理论的质疑 |
4.2.2 维特根斯坦的范畴理论观 |
4.2.3 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 |
4.2.3.1 色彩的范畴化研究 |
4.2.3.2 原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思想 |
4.2.4 原型范畴的层级关系及其特点 |
4.2.4.1 基本层次范畴 |
4.2.4.2 基本层次范畴VS次生层次范畴的特点 |
4.2.5 原型范畴与词汇语义 |
4.2.6 原型范畴层次与词语表达 |
4.3 原型范畴视角下的新词语 |
4.3.1 新词语语义的边缘性 |
4.3.2 新词新义与原型范畴的动态性 |
4.4 范畴层次理论对汉语新词语词长的认知解释 |
4.4.1 词长 |
4.4.2 词长与原型范畴层次 |
4.4.3 新词语词长特点的原型范畴解释 |
4.4.3.1 新词语的词长与语义范畴特点 |
4.4.3.2 单音节新词语的语义范畴特点 |
4.4.3.3 新词语中双音节词优势的丧失 |
4.5 小结 |
5 概念整合理论对新词语语义特点的解释 |
5.1 概念整合理论 |
5.1.1 心理空间 |
5.1.2 概念整合 |
5.1.3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 |
5.1.4 概念整合网络的四种类型 |
5.1.4.1 简单型整合网络 |
5.1.4.2 镜像型整合网络 |
5.1.4.3 单域型整合网络 |
5.1.4.4 双域型整合网络 |
5.2 概念整合对于语义解释的合适性 |
5.2.1 对非常规语法意义的解释 |
5.2.2 对修辞意义的解释 |
5.2.3 对多义词语义的解释 |
5.3 谐音新词语语义构建中的概念整合 |
5.3.1 谐音新词语的分类 |
5.3.2 谐音词的语义构建 |
5.3.3 从概念整合看谐音词的产生 |
5.4 合成新词语语义构建中的概念整合 |
5.4.1 通过简单型整合网络构建合成新词语 |
5.4.2 通过镜像型整合网络构建合成新词语 |
5.4.3 通过单域型整合网络构建合成新词语 |
5.4.4 通过双域型整合网络构建合成新词语 |
5.5 小结 |
6 构式语法理论对新词语词群化特点的解释 |
6.1 构式及构式语法理论 |
6.1.1 什么是构式? |
6.1.2 构式语法的基本思想 |
6.1.3 构式压制 |
6.2 构式语法与新词语词群 |
6.2.1 新词语词群的构式特征 |
6.2.2 新词语词群构式的形成 |
6.2.3 新词语词群构式的语义信息 |
6.3 词群扩张 |
6.3.1 新词语词群构式为新词语产生提供可能 |
6.3.2 社会文化语境是词群扩张的决定因素 |
6.4 个案研究——“X门”构式的语义信息及其认知形成机制 |
6.4.1 “X门”构式的构造特征 |
6.4.2 “X门”构式的语义特征 |
6.4.2.1 表示一个事件 |
6.4.2.2 在高一级的构式中承担论元角色 |
6.4.2.3 表示该事件具有轰动性并带有贬义色彩 |
6.4.3 “X门”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 |
6.4.3.1 地点转喻事件 |
6.4.3.2 后缀语素构式的压制 |
6.4.3.3 语义压制 |
6.5 小结 |
7 结语 |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7.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词典类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时期中国图书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一、图书评论及其作用 |
(一) 图书评论概念的界定及溯源 |
1. 图书评论概念的界定 |
2. 图书评论溯源 |
(二) 图书评论的作用 |
1. 评估图书价值,保证正确出版方向 |
2. 推荐好书,批评坏书 |
3. 提高读者认识能力、欣赏水平,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
4. 改进出版工作,促进出版繁荣 |
二、新时期图书评论概况及其巨大成绩 |
(一) 坚持正确导向,净化图书市场 |
(二) 克服同质化现象,提倡出版创新 |
(三) 减少差错,提高编校质量 |
三、当前图书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 当前图书评论存在的问题 |
1. 图书评论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
2. 图书评论缺乏讨论氛围和争鸣风气 |
(二) 图书评论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
1.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2. 倡导百家争鸣,提倡讨论风气 |
3.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书评队伍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精品图书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精品图书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一节 委实堪忧的我国图书出版现状 |
第二节 时代变化和形势发展呼唤精品图书 |
第三节 研究精品图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二章 精品图书的特点与综合评价体系 |
第一节 精品图书的特点 |
第二节 精品图书的综合评价体系 |
第三章 精品图书出版现状及问题剖析 |
第一节 精品图书出版的窘况 |
第二节 精品图书出版的误区 |
第三节 精品图书匮乏的原因剖析 |
第四章 如何营造精品图书 |
第一节 精品图书生产的一般流程 |
第二节 精品图书生产的主要监控环节 |
第三节 对双效俱佳的精品图书市场优势的分析 |
第五章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
第一节 影响精品图书出版的“生态”环境 |
第二节 精品图书出版的有利条件 |
第三节 精品图书出版的有效机制 |
第六章 前景展望 |
第一节 新世纪图书出版的新形势 |
第二节 图书出版业的改革发展趋势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新华字典》的划时代飞跃——写在《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出版一周年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语国际教育汉字教材的发展研究[D]. 张泽辉. 兰州大学, 2021
- [3]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4]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 ——以2006-2009年汉语新词语为例[D]. 游玉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5]新时期中国图书评论研究[D]. 孟玉静. 河南大学, 2009(05)
- [6]中国辞书学论文索引(2001年)[J]. 何华连,方宝花. 辞书研究, 2002(05)
- [7]精品图书相关问题研究[D]. 杨秀峰. 广西大学, 2002(02)
- [8]寻找亮点——由2002北京图书订货会看开年书业[J]. 卢云. 全国新书目, 2002(03)
- [9]《新华字典》的划时代飞跃——写在《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出版一周年之际[J]. 程孟辉. 出版广角, 2002(01)
- [10]《新华字典》的划时代飞跃——写在《汉英双解新华字典》出版一周年之际[J]. 程孟辉. 全国新书目,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