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蜡梅开发市场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郑仰辉[1](2021)在《蜡梅冷适应基因Cpcor413pm1的原核蛋白表达及拟南芥超表达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伤害对世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植物在抵抗低温的过程中体内会有多种具有保护功能的相关蛋白得到表达。其中COR(cold-regulation)类基因是植物冷调节基因,编码亲水性的多肽,通过形成α-螺旋的二级结构对产生脱水的细胞脂膜起到稳定作用从而使植物能够抵御一定的寒冷。已有研究表明Cpcor413pm1蛋白与植物的抗非生物胁迫能力有关。为了明确蜡梅Cpcor413pm1基因在蜡梅抗寒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功能,本实验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蜡梅Cpcor413pm1体外重组蛋白,并对超表达Cpcor413pm1基因的大肠杆菌进行抗逆性分析;同时,通过体外酶活实验验证Cpcor413pm1蛋白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转入拟南芥进行非生物胁迫功能分析。最终,希望通过对Cpcor413pm1基因功能的研究,加深对COR413基因家族功能的认识。研究结果如下:(1)在构建的蜡梅花c DNA文库的基础上,通过PCR技术扩增出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ORF(Open Reading Frame)的蜡梅冷适应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Cpcor413pm1(GenBank accession number:DQ359747)。该基因c DNA包括一个含有606碱基对,编码201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编码蛋白的预测分子量为22.69 kDa。含101个疏水氨基酸,占氨基酸总数的50.25%,41个极性氨基酸,19个碱性氨基酸,12个酸性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为22.69 kDa,预测等电点为9.55,半衰期为30h,不稳定系数23.59,可以推测其为稳定的蛋白质。(2)将蜡梅Cpcor413pm1基因成功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并转化到宿主大肠杆菌BL21(DE3)Chemically Cell中进行表达,用温度为37℃,诱导剂IPTG的诱导浓度为1.0mM,诱导时间为6 h的条件表达融合蛋白。其经过SDS-PAGE电泳检测证明该融合蛋白为可溶性蛋白,且蛋白分子量值为41 kDa,与预期值大小一致。(3)运用Ni2+亲和层析柱技术纯化Cpcor413pm1蛋白,经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显示纯化的特异条带约在41 kDa处。(4)通过体外测定蜡梅Cpcor413pm1蛋白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保护作用,证实了SOD酶在蜡梅Cpcor413pm1蛋白保护下能够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保持酶的活性。(5)对转入Cpcor413pm1基因的大肠杆菌进行点板实验和的生长曲线分析,其实验结果表明,Cpcor413pm1蛋白能够响应低温、高温、高盐、干旱胁迫,该蛋白的过表达能提高大肠杆菌在低温、高温、高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耐受性。(6)构建pCAMBIA2301G-Cpcor413pm1植物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转基因株系。通过qRT-PCR检测选出表达量高、中、低三个株系进行表型观察和非生物胁迫实验。各表型指标显示,Cpcor413pm1基因过表达并未显着影响拟南芥植株生长发育的过程。在逆境胁迫中,通过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及测量植株的叶绿素、丙二醛含量,证明了Cpcor413pm1转基因拟南芥的抗寒、抗干旱、抗高盐能力强于野生型拟南芥。综上所述,Cpcor413pm1基因能在植物的抗寒、抗旱、抗高盐等非生物胁迫方面起作用。
尚均忠[2](2020)在《蜡梅全基因组测序及其花香主成分合成相关基因功能解析》文中认为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属于木兰纲(Magnoliopsidae)樟目(Laurales)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植物,在我国栽培历史有千年之久,是我国着名木本花卉。蜡梅花开冬季,花香十里,特殊的花期与浓郁的花香使其成为冬季赏花的理想花木,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设、盆景、切花栽培以及香料的提取,具有极大地观赏和经济价值。作为木兰类植物的代表,蜡梅同样具有重要系统进化位置,目前关于木兰类植物与单双子叶的系统进化关系还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关于蜡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花香、花色及开花时间等优质性状,然而由于蜡梅完整基因组信息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其优质性状分子研究的开展。因此,本研究对蜡梅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并对蜡梅基因组特征进行全面系统解读,结合蜡梅花香代谢和转录组数据系统分析花香合成、调控相关基因,深入分析与花香主成分(芳樟醇和乙酸苄酯)合成相关基因家族,同时挖掘关键基因并进行功能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了高质量染色体级别基因图谱并完成了基因组注释。通过survey分析发现蜡梅基因组的大小约为778.71Mb,杂合度为0.60%,重复序列占比56.20%。本研究采用第二代Illumina和第三代Pac Bio测序技术对蜡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初步组装,并通过10X Genomics测序进行基因组的辅助组装,最后利用Hi C技术将蜡梅染色体进一步锚定到了11条染色体。测序获得269.7Gb的数据量,测序深度为346.35X,组装得到基因组大小为695.36 Mb,其中contig N50,scaffold N50,super scaffold N50分别为2.19 Mb、4.49Mb,66.35 Mb。BUSCO和CEGMA评估结果显示在蜡梅基因组中分别有95.02%和92.74%真核生物核心基因得到鉴定。以上结果表明基因组完整度高和连续性好,组装得到了高质量蜡梅基因组。采用同源预测、De novo预测以及基于转录组数据预测的方法,注释得到了23,599个结构基因,其中2,1940个基因被注释为蛋白编码基因。另外还注释得到了307.67Mb的重复序列以及2,749个非编码RNA。2.明确了蜡梅系统进化位置并鉴定到了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通过对包括蜡梅以及夏蜡梅在内总共17个物种的比较基因组分析,确定了木兰类植物与双子叶植物互为姐妹群的系统进化关系。木兰类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分歧时间大约在140.0(113.0~153.1)百万年前,大约在10.0(4.9-24.9)百万年前蜡梅与夏蜡梅发生物种分歧。通过对蜡梅基因组内以及与其它物种间的共线性分析和共线性区块内同源基因的4Dtv和Ks分析,确定蜡梅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其中远期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大约发生于112.1百万年前,在樟科和蜡梅科分化之前,蜡梅科与木兰科分化之后;近期事件大约发生于77.8百万年前,在蜡梅和夏蜡梅分化之前,樟科与蜡梅科分化之后。染色体进化过程中经历了49次融合和48次断裂最终形成了当今的11对22条染色体。3.通过转录组与花香代谢数据联合分析鉴定到了蜡梅花香合成相关功能基因和转录因子。对蜡梅花芽期、盛开期以及末花期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得到了25,829个基因。通过三个时期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7,210个基因在三个时期间均差异表达。对三个时期四种花香主成分(芳樟醇、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以及罗勒烯)的释放规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4种成分的释放均受到花发育的调控,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基因组层面对萜烯类和苯丙素/苯环类化合物合成相关通路上的基因进行鉴定,分别得到88和111个候选基因,其中两类物质合成相关通路分别有48和63个基因在花发育过程中表达。将三个时期花香成分变化规律与这些基因表达进行关联分析,进一步挖掘出蜡梅花香合成通路上关键节点基因Cp AACTs、Cp DXSs、Cp DXRs、Cp PALs以及末端Cp TPSs、Cp SAMTs和Cp BAHDs基因。共线性分析表明多数花香合成关键节点基因是通过串联复制和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产生的。通过三个时期基因表达趋势与花香释放规律关联分析还鉴定到了99个调控蜡梅花香合成的潜在转录因子。4.揭示了蜡梅特征性香气成分芳樟醇合成进化机制,同时鉴定到了芳樟醇合成酶基因Cp TPS4的等位基因Cp TPS4-AS2,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催化产生橙花叔醇的功能。蜡梅基因组层面总共鉴定到52个萜烯合成酶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52个基因分布于5个被子植物特有分支,其中24个属于TPS-b分支。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蜡梅TPS-b亚家族发生了扩张,而串联复制是导致TPS-b亚家族扩张的主要原因。转录组分析表21个Cp TPSs基因在花中花发育不同时期表达,其中TPS-b亚家族中的4个基因(Cp TPS4和其3个拷贝基因Cp TPS17、Cp TPS18和Cp TPS19)在花中显着高表达,并且表达变化趋势与芳樟醇释放规律相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Cp TPS17、Cp TPS18和Cp TPS19三个基因是由串联复制事件产生,前期已证明Cp TPS4具有芳樟醇合酶的功能,因而我们推测串联复制带来芳樟醇合成酶基因拷贝数的增加,不同拷贝基因选择性在花中高表达进而带来蛋白剂量上的变化,从而导致蜡梅特征香气芳樟醇产生的原因。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鉴定到了芳樟醇合成酶(Cp TPS4)的等位基因Cp TPS4-AS2。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与Cp TPS4不同,Cp TPS4-AS2缺少N端的质体定位信号肽。亚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C p T P S 4和Cp TPS4-AS2具有不同的亚细胞定位,分别定位于质体和细胞质。蛋白酶活实验表明这两个等位基因在体外具有相似的催化功能,都能以GPP为底物催化产生芳樟醇,以FPP为底物产生橙花叔醇。因而推测Cp TPS4-AS2为倍半萜橙花叔醇合成酶。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Cp TPS4和Cp TPS4-AS2在花发育过程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比较发现这两个等位基因的启动子元件有很大的差异。5.鉴定到了控制蜡梅花香主成分乙酸苄酯合成的关键基因。从基因组中鉴定到33个BAHD基因家族成员,分别聚类到4个不同分支,其中21个Cp BAHDs基因分布在与挥发性酯类合成相关的第III和第V分支。共线性分析发现6条基因源于全基因组复制事件,18条基因由串联复制事件产生。结合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筛选得到4条乙酸苄酯合成候选基因Cp BAHD1、Cp BAHD3、Cp BAHD4和Cp BAHD32。通过克隆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4条基因都具有酰基转移酶保守功能域HXXXD和DFGWG。体外酶活实验证实Cp BAHD1、Cp BAHD3和Cp BAHD32具有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功能,本氏烟草瞬时转化实验表明分别瞬转Cp BAHD1、Cp BAHD3和Cp BAHD32基因的烟草叶片在外施苯甲醇底物时都能合成挥发性乙酸苄酯,进一步证明这三个基因具有乙酸苄酯合成酶的功能。对三个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表达分析表明只有Cp BAHD1基因在花中特异性高表达,因而该基因可能为控制蜡梅花香乙酸苄酯合成的关键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完成了蜡梅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鉴定到了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同时明确了蜡梅(木兰类植物)的系统进化位置;揭示了蜡梅特征性香气成分芳樟醇合成进化机制并鉴定到了蜡梅花香第二大组分乙酸苄酯合成的关键基因。以上结果为蜡梅花香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鉴定控制蜡梅开花时间、花香花色等众多性状的功能基因提供遗传信息资源。
鲁赛阳[3](2020)在《南昌市蜡梅品种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特产我国,是我国少有的冬花植物,栽培历史悠久,园林应用广泛,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但目前我国蜡梅品种资源的清查工作尚未完成,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南昌地区蜡梅品种进行实地全面系统调研,基本上摸清了蜡梅种质资源现状,同时筛选出来一些性状优良、观赏价值较高的蜡梅品种,本次研究共发现蜡梅品种92个,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末(主要调查时间集中在2017年11月—2018年4月与2018年11月—2019年4月蜡梅主花期),对南昌地区的蜡梅品种进行资源调查,共鉴定出92个品种,其中素心蜡梅品种27个,乔种蜡梅34个,红心蜡梅品种31个(2)根据花型、花色、花径大小、内被片紫纹以及花蕾等重要的观赏特点,筛选出在南昌地区表现优良的蜡梅品种31个。(3)以形态学为基础,利用19个性状对92个蜡梅品种进行数量分类研究,得到的聚类分析结果与蜡梅品种形态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4)根据蜡梅品种的花型、中被片颜色、先端的形态、中被片形状、内被片有无紫纹等、果实、花蕾等性状方面的差异,编制了南昌92个蜡梅品种检索表。
曹蔚希[4](2019)在《长株潭蜡梅品种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蜡梅特产于中国,也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蜡梅盛开于寒冬早春,是冬春两季的观赏佳品,可作为盆花及树桩盆景,独具特色。蜡梅耐寒抗旱,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其观赏价值高,从古至今,长盛不衰。本文针对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公园、高校、居住区和景区四大园林景观类型。根据蜡梅品种资源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进一步分析蜡梅品种资源在园林应用中的美学特色。结合研究理论,综合分析蜡梅品种在园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造建议。通过实地考察,探讨蜡梅在园林应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根据实际案例进行蜡梅景观改造设计,为蜡梅的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基础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对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的蜡梅品种进行普查,共整理出蜡梅品种约有61个,已鉴定蜡梅品种41个,未鉴定出的蜡梅品种20个。已鉴定的蜡梅品种中包括15个早花品种、16个中花品种和10个晚花品种。其中,浓香型品种19个,香味中等品种12个,淡香型品种10种。通过整理和分析,总结出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资源特点主要有:长沙市的蜡梅品种最多,共有22种;其次是株洲市,共有14种;最少是湘潭市,只有11种。长沙市早花品种较多,株洲市的中花品种居多,湘潭市的晚花品种丰富;且长沙市和湘潭市以浓香型和中香型居多,株洲市以淡香型为主。2、根据蜡梅品种在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园林应用的现状,对蜡梅品种在城市公园、高校、居住区和景区的园林景观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分别叙述了蜡梅品种在不同园林中的品种分布应用状况、栽植方式以及配置结构方式,进而剖析蜡梅品种资源在园林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蜡梅品种景观改造的对策。3、根据实地考察以及针对专类园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对长沙市红星社区公园实例进行蜡梅专类园的改造设计。同时针对长株潭地区的蜡梅品种群落景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长沙市香溢豪庭小区实例,提出景观改造设计方案,为蜡梅品种景观的改造设计提供了可鉴的经验和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将为长株潭蜡梅品种景观特色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论文所进行的蜡梅品种造景分析和案例改造设计为今后蜡梅品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良好参考依据,对提高蜡梅品种景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班宁宁[5](2017)在《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研究 ——以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木产业集聚区是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的一种新类型,也是现代花木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面临着深度转型提升的挑战。然而,我国目前关于花木产业集聚区的研究成果非常少,以规划角度进行的研究更为罕见,本文则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研究,试图在此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规划策略指导花木产业集聚区在总体规划层面的实践。本文认为花木产业集聚区是承载花木产业发展的复杂综合体,要想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应以促进片区发展的综合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理论、案例等分析总结出花木产业集聚区空间集聚性、产业竞合性、资源观赏性以及生态敏感性的四大特征,并对应地研究了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在产业、空间、旅游和生态方面的问题。同时,本文从花木产业和集群式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特殊性。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适用于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的总体策略,即以合理空间为载体,将产业集聚、旅游带动和生态保护三篇文章一起做,从而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以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以空间为载体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是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重要基础;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促进产业发展是其重要任务和主要目标;以旅游发展为引擎带动经济新增长是其重要的发展新路径;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推动片区可持续发展则是在其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提出的底线式的保护保障。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作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木产业集聚区,具有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的典型特征和问题,本文系统地对其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了以空间为载体优化布局结构体系、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缔造现代产业体系、以旅游发展为引擎完善旅游游憩体系和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构建片区生态体系的策略,并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提供相应的规划策略实践参考。
徐少锋[6](2015)在《论蜡梅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说明蜡梅为我国传统名贵花木,在我国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园林应用广泛。本文阐述了蜡梅野生资源及栽培资源在国内的分布、蜡梅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蜡梅产业在盆栽、鲜切花、古桩盆景及精油开发方面的前景,并对蜡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大蜡梅的科研力度、加强蜡梅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及对蜡梅进行产业化生产等建议,以期能够为蜡梅产业的进一步推动贡献一份力量。
王虹妍,陈瑞丹[7](2015)在《蜡梅切花采后生理与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蜡梅是我国原产特有的冬季珍贵香花树种和重要的冬季木本切花材料。本文从蜡梅切花的优势、采后生理研究、保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蜡梅切花中的水分胁迫、衰老过程中的细胞内含物及激素变化、落花生理等相关生理研究和近年来采用的保鲜剂处理技术和贮藏技术,并对今后蜡梅切花采后生理与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徐少锋,赵欣[8](2015)在《蜡梅园林应用的优势与前景》文中研究说明蜡梅为我国传统名贵花木,在我国其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园林应用广泛。本文阐述了蜡梅的文化内涵、在国内的分布情况、产业现状,以及蜡梅在园林绿化中的寿命长、易做多种造型等优势,并分析了蜡梅产业在盆栽、鲜切花、古桩盆景及精油开发方面的前景,以期能够为蜡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看法和建议。
张萍,李新江[9](2014)在《鄢陵蜡梅:蜡梅品种资源之上品》文中指出鄢陵是我国蜡梅的重要原产地和栽培中心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种数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由于鄢陵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本地产的蜡梅蜡质厚、香味浓、花型大、花期长、耐寒能力强,被列为蜡梅品种资源之上品。近几年,蜡梅已成为鄢陵的特色优势花木产品。加大政策扶持实现产业快速发展鄢陵县委、县政府相继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蜡梅产业发展,制订了蜡梅产业
张家瑞,杨姗[10](2014)在《重庆市北碚区蜡梅产业化开发利用思考》文中指出蜡梅是我国独特的冬季开花芳香型园林植物,是我国应用极为广泛和悠久的园林观赏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园林植物造景、切花、制药和提炼芳香精油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介绍重庆市北碚区(特别是"中国蜡梅之乡"静观镇)蜡梅产业现状和发展优势,分析蜡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建议。
二、蜡梅开发市场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蜡梅开发市场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蜡梅冷适应基因Cpcor413pm1的原核蛋白表达及拟南芥超表达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COR蛋白概述 |
1.1.1 .COR蛋白的功能 |
1.1.2 植物COR413蛋白的研究进展 |
1.1.3 COR413蛋白的结构特征 |
1.2 原核表达系统概述 |
1.2.1 pET表达系统简介 |
1.2.2 pET表达载体 |
1.2.3 原核表达宿主菌株 |
1.2.4 COR蛋白家族的原核表达 |
1.3 蜡梅研究进展 |
1.3.1 蜡梅形态与分布 |
1.3.2 蜡梅品种分类 |
1.3.3 蜡梅开发与应用 |
1.3.4 蜡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技术路线 |
第3章 蜡梅CPCOR413PM1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蜡梅植物材料 |
3.1.2 菌株与载体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主要自配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Cpcor413pm1基因的克隆 |
3.2.2 Cpcor413pm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3.2.3 Cpcor413pm1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3.2.4 Cpcor413pm1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Cpcor413pm1基因的克隆 |
3.3.2 Cpcor413pm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3.3.3 Cpcor413pm1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3.3.4 Cpcor413pm1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3.4 讨论 |
第4章 低温和高温胁迫下蜡梅CPCOR413PM1蛋白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保护作用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4.1.2 主要自配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Cpcor413pm1融合蛋白的纯化 |
4.2.2 Cpcor413pm1蛋白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作用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Cpcor413pm1重组蛋白的纯化 |
4.3.2 Cpcor413pm1蛋白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对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保护作用分析 |
4.4 讨论 |
第5章 超表达蜡梅CPCOR413PM1基因大肠杆菌的抗逆性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蜡梅Cpcor413pm1蛋白在低温和高温胁迫下对大肠杆菌的作用 |
5.2.2 蜡梅Cpcor413pm1蛋白在高盐、干旱、高渗透胁迫下对大肠杆菌的作用 |
5.3 实验结果 |
5.3.1 点板试验鉴定超表达Cpcor413pm1基因大肠杆菌的抗低温、高温、干旱、高盐、高渗透能力 |
5.3.2 生长曲线法分析超表达Cpcor413pm1基因大肠杆菌的抗低温、高温、高盐、干旱、高渗透能力 |
5.4 讨论 |
第6章 CPCOR413PM1基因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拟南芥遗传转化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植物材料 |
6.1.2 载体及菌株 |
6.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6.1.4 主要仪器设备 |
6.2 实验方法 |
6.2.1 蜡梅Cpcor413pm1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2 转化拟南芥 |
6.2.3 转基因拟南芥的检测 |
6.2.4 转基因拟南芥的功能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6.3.2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
6.3.3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观察 |
6.3.4 转Cpcor413pm1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分析 |
6.4 讨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蜡梅Cpcor413pm1基因的原核表达 |
7.1.2 Cpcor413pm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拟南芥遗传转化研究 |
7.2 下一步试验计划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蜡梅全基因组测序及其花香主成分合成相关基因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问题的由来 |
2 园艺植物基因组研究概述 |
2.1 基因组测序技术变革 |
2.1.1 第一代测序技术 |
2.1.2 第二代测序技术 |
2.1.3 第三代测序技术 |
2.2 基因组组装技术的开发 |
2.2.1 基因组组装技术流程 |
2.2.2 基因组现行组装技术 |
2.3 基因组学技术在园艺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3 植物花香研究进展 |
3.1 植物花香挥发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相关基因 |
3.1.1 萜烯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相关基因 |
3.1.2 苯丙素/苯环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相关基因 |
3.2 花香挥发物的合成调控基因 |
4 蜡梅研究进展 |
4.1 蜡梅开花研究进展 |
4.2 蜡梅(木兰类植物)系统进化位置 |
4.3 蜡梅花香研究进展 |
4.3.1 蜡梅花香挥发物的检测与鉴定 |
4.3.2 蜡梅花香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蜡梅全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材料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试剂 |
2.4 蜡梅DNA和 RNA的提取以及质量检测 |
2.5 蜡梅基因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
2.6 蜡梅基因组测序数据的质量控制 |
2.7 蜡梅基因组大小和杂合度评估 |
2.8 蜡梅基因组组装 |
2.8.1 基因组组装 |
2.8.2 10X Genomics辅助组装 |
2.8.3 HiC辅助染色体组装 |
2.9 蜡梅基因组组装质量评估 |
2.9.1 蜡梅基因组基因区覆盖度 |
2.9.2 蜡梅基因组完整性评估 |
2.10 蜡梅基因组注释 |
2.10.1 重复序列注释 |
2.10.2 非编码RNA注释 |
2.10.3 基因结构注释 |
2.10.4 基因功能注释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蜡梅测序样品选择与DNA提取 |
3.2 蜡梅基因组survey分析 |
3.3 蜡梅基因组测序及质量控制 |
3.3.1 蜡梅基因组测序 |
3.3.2 蜡梅基因组三代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
3.4 蜡梅基因组的组装 |
3.4.1 蜡梅基因组的初步组装 |
3.4.2 蜡梅基因组HiC辅助组装 |
3.4.3 基因组组装结果评估 |
3.5 蜡梅基因组注释 |
3.5.1 重复序列注释 |
3.5.2 非编码RNA注释 |
3.5.3 基因结构注释 |
3.5.4 基因功能注释 |
4 讨论 |
4.1 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
4.2 基因组注释 |
5 小结 |
第三章 蜡梅比较基因组和系统进化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基因家族分析 |
2.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及物种分化时间估计 |
2.3 基因复制方式分析 |
2.4 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分析 |
2.5 樟目古染色体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蜡梅基因家族分析 |
3.2 蜡梅系统进化及基因家族扩张收缩分析 |
3.3 基因复制方式和全基因组复制分析 |
3.4 蜡梅染色体进化历史分析 |
4 讨论 |
4.1 蜡梅系统进化位置 |
4.2 蜡梅复杂基因组的进化历史 |
5 小结 |
第四章 蜡梅花发育不同时期转录组测序及花香成分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材料 |
2.2 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
2.3 蜡梅花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和测序 |
2.4 花不同发育时期花香主成分的测定 |
2.5 花不同发育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转录组可变剪切分析 |
2.6 花香合成相关基因及调控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 |
3 结果与分析 |
3.1 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3.2 RNA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
3.3 转录组可变剪切鉴定 |
3.4 基因定量分析 |
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6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
3.7 蜡梅花香主成分在花发育不同时期释放规律分析 |
3.8 萜烯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和分析 |
3.9 苯丙素/苯环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和分析 |
3.10 花香挥发物转运相关蛋白挖掘和分析 |
3.11 参与花香物质合成调控的转录因子的挖掘和分析 |
4 讨论 |
4.1 蜡梅花发育不同时期转录测序及主要花香成分释放规律 |
4.2 蜡梅花香合成通路上关键基因的鉴定及其进化来源 |
5.小结 |
第五章 蜡梅萜烯合成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及载体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试剂及标准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蜡梅样品DNA和 RNA的提取 |
2.2.2 蜡梅萜烯合成酶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3 蜡梅萜烯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2.2.4 载体构建 |
2.2.5 荧光定量分析 |
2.2.6 原核表达 |
2.2.7 蛋白酶活实验 |
2.2.8 挥发性成分GC-MS检测 |
2.2.9 本氏烟草瞬时转化及亚细胞定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蜡梅TPS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 |
3.2 蜡梅CpTPS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以及复制 |
3.3 蜡梅CpTPSs基因的结构 |
3.4 蜡梅CpTPSs基因的启动子分析 |
3.5 蜡梅萜烯合成酶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3.6 CpTPS4、CpTPS4-AS2和CpTPS16 的原核表达以及蛋白纯化 |
3.7 CpTPS4、CpTPS4-AS2和CpTPS16 的亚细胞定位 |
3.8 CpTPS4、CpTPS4-AS2和CpTPS16 的体外酶活实验 |
3.9 CpTPS4和CpTPS4-AS2 在蜡梅花发育不同时期表达分析 |
3.10 CpTPS4和CpTPS4-AS2 启动子元件比较分析 |
4.讨论 |
4.1 蜡梅TPS基因家族选择性的扩张促进特征性香气芳樟醇的产生 |
4.2 等位基因 CpTPS4和CpTPS4-AS2 的不同转录模式和功能 |
5 小结 |
第六章 蜡梅BAHD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及载体 |
2.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2.1.4 标准品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蜡梅BAHD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 蜡梅Cp BAHDs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2.2.3 荧光定量PCR |
2.2.4 原核表达和体外酶活实验 |
2.2.5 蜡梅CpBAHDs基因亚细胞定位及植物体内酶活性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蜡梅BAHD基因家族的鉴定 |
3.2 蜡梅BAHD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分析 |
3.3 蜡梅Cp BAHDs基因的定位及基因复制 |
3.4 蜡梅Cp BAHD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3.5 蜡梅Cp BAHDs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 |
3.6 蜡梅Cp BAHDs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3.7 蜡梅Cp BAHDs基因的表达模式 |
4 讨论 |
4.1 蜡梅花香主成分乙酸苄酯合成基因的鉴定及功能解析 |
4.2 全基因组和串联复制事件是蜡梅BAHD基因家族产生的主要驱动力量 |
5.小结 |
第七章 展望 |
1.本研究的创新点 |
2.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南昌市蜡梅品种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花卉品种分类研究简述 |
1.3.1 传统的分类学方法 |
1.3.2 非传统的分类方法 |
1.4 蜡梅品种分类历史 |
1.5 蜡梅品种分类研究现状 |
1.5.1 形态学研究 |
1.5.2 数量分类学研究 |
1.5.3 同工酶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
1.5.4 孢粉学研究 |
1.5.5 蜡梅其他相关研究 |
1.6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蜡梅品种分类系统 |
2.1 蜡梅品种分类的原则 |
2.1.1 以种为基础 |
2.1.2 注重实用性,符合生产需求 |
2.1.3 尽可能反映演化关系 |
2.2 蜡梅品种分类等级 |
2.2.1 品种群 |
2.2.2 品种 |
2.3 蜡梅品种命名原则 |
3 南昌市蜡梅品种资源调查和记载 |
3.1 南昌市蜡梅品种资源调查 |
3.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3.1.2 调查方法 |
(1)普查 |
(2)重点调查 |
(3)标准株调查 |
3.1.3 调查的规范 |
3.1.4 品种名称整理 |
3.2 蜡梅品种性状的选取及记载标准 |
4 南昌市蜡梅品种分类和整理 |
4.1 素心蜡梅品种群 |
4.1.1 素心蜡梅品种调查概况 |
4.1.2 素心蜡梅品种检索表 |
4.1.3 素心蜡梅品种群品种记载 |
4.2 乔种蜡梅品种群 |
4.2.1 乔种蜡梅品种调查概况 |
4.2.2 乔种蜡梅品种检索表 |
4.2.3 乔种蜡梅品种记载 |
4.3 红心蜡梅品种群 |
4.3.1 红心蜡梅品种调查概况 |
4.3.2 红心蜡梅品种检索表 |
4.3.3 红心蜡梅品种记载 |
5 南昌市蜡梅品种观赏特性研究 |
5.1 植株特性 |
5.2 蜡梅花的特征 |
5.3 果实的特征 |
5.4 蜡梅推荐品种 |
6 蜡梅品种数量分类学研究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性状选取及编码方法 |
6.1.2 实验材料 |
6.1.3 数据处理方法 |
6.2 植株性状Q型聚类分析树状图 |
6.3 植株性状R型聚类分析树状图 |
6.4 植株性状Q型聚类分析结果 |
6.5 植株性状R型聚类分析结果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南昌市蜡梅品种调查记录表 |
附录二 南昌市蜡梅品种图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长株潭蜡梅品种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蜡梅的概述 |
1.3.1 形态特征 |
1.3.2 生长习性 |
1.3.3 栽培历史 |
1.3.4 分布情况 |
1.3.5 文化特征 |
1.4 蜡梅品种资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蜡梅及其品种资源分类研究现状 |
1.4.2 蜡梅资源应用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分析 |
2.1 蜡梅品种资源调查方案 |
2.1.1 调查时间 |
2.1.2 调查地点 |
2.1.3 调查对象 |
2.1.4 调查方法 |
2.1.5 调查规范 |
2.2 蜡梅品种资源及其特征分析 |
2.2.1 早花品种资源 |
2.2.2 中花品种资源 |
2.2.3 晚花品种资源 |
2.2.4 长株潭蜡梅品种资源特点分析 |
3 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资源应用现状 |
3.1 蜡梅品种资源在不同园林类型中的应用分析 |
3.2 蜡梅品种在不同园林类型中的栽植方式分析 |
3.2.1 孤植 |
3.2.2 对植 |
3.2.3 丛植 |
3.2.4 列植 |
3.2.5 片植 |
3.3 蜡梅品种在不同园林类型中的配置方式 |
3.3.1 与植物搭配 |
3.3.2 与建筑和山石小品搭配 |
3.3.3 与水体搭配 |
3.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解决对策 |
4 长株潭地区蜡梅品种景观实例改造 |
4.1 长沙红星公园的蜡梅专类园实例设计 |
4.1.1 案例概况 |
4.1.2 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
4.1.3 设计原则和策略 |
4.1.4 整体设计 |
4.1.5 植物设计 |
4.2 蜡梅品种景观实例改造 |
4.2.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蜡梅景观实例改造 |
4.2.2 香溢豪庭小区蜡梅景观实例改造 |
5 结论和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A |
附表B |
附表C |
致谢 |
(5)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研究 ——以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产业集聚区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
1.1.2. 花木产业前景广阔,发展优势较大 |
1.1.3. 我国花木产业集聚区面临深度转型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基础研究 |
2.1.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产业集聚区 |
2.1.2. 花卉、苗木与花木 |
2.1.3. 花木产业与花木产业集聚区 |
2.2. 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
2.2.1. 农业产业集聚区理论进展 |
2.2.2. 花木产业理论进展 |
2.2.3. 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理论进展 |
2.2.4. 理论研究评述 |
2.3. 现代都市农业理论 |
2.4. 产业集聚相关经典理论及模型 |
2.4.1. 马歇尔集聚和外部经济理论 |
2.4.2.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和钻石模型 |
2.4.3. 区位商法 |
2.4.4. 空间基尼系数法 |
2.4.5. 经典理论、模型评述 |
2.5.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
2.5.1. 福建漳浦“百里花卉走廊” |
2.5.2. 江苏常州花木产业集聚区 |
2.5.3. 山东青州花木产业集聚区 |
2.5.4. 成都三圣花乡“五朵金花” |
2.5.5. 荷兰的花卉产业集聚区 |
2.5.6. 实践案例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3. 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研究 |
3.1. 花木产业集聚区主要特征 |
3.1.1. 空间上的空间集聚性 |
3.1.2. 产业上的产业竞合性 |
3.1.3. 资源上的观赏游览性 |
3.1.4. 生态上的生态敏感性 |
3.2. 花木产业集聚区主要问题 |
3.2.1. 花木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主要问题 |
3.2.2. 花木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
3.2.3. 花木产业集聚区旅游发展主要问题 |
3.2.4. 花木产业集聚区生态保护主要问题 |
3.3. 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特殊性 |
3.3.1. 针对花木产业的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 |
3.3.2. 遵循集群式发展的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 |
3.4. 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总体策略 |
3.5. 空间策略:以空间为载体优化空间布局结构 |
3.5.1. 空间结构 |
3.5.2. 功能分区 |
3.5.3. 交通系统 |
3.6. 产业策略: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促进产业发展 |
3.6.1. 产业总体布局 |
3.6.2. 以核心主导模式发展花木运销 |
3.6.3. 以集约化种植模式提升花木生产 |
3.6.4. 以多元化延伸模式促进花木深加工 |
3.7. 旅游策略:以旅游发展为引擎带动经济新增长 |
3.7.1 “花木+”旅游发展模式 |
3.7.2. 花木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发展 |
3.7.3. 花木绿道带动景区串联发展 |
3.8. 生态策略: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推动片区可持续发展 |
3.9. 本章小结 |
4. 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现状研究 |
4.1. 规划区概况 |
4.2. 县域层面花木产业集聚度测算 |
4.3. 县域层面花木产业发展特征及发展历程 |
4.3.1. 县域层面花木产业发展特征 |
4.3.2. 县域层面花木产业发展历程 |
4.4. 规划区层面发展现状分析 |
4.4.1. 用地现状分析 |
4.4.2. 产业现状分析 |
4.4.3. 交通现状分析 |
4.4.4. 旅游现状分析 |
4.4.5.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 |
5.1. 规划目标和定位 |
5.1.1. 规划目标 |
5.1.2. 规划定位 |
5.2. 空间策略:以空间为载体优化布局结构体系 |
5.2.1. 构建“点线面”复合空间结构体系 |
5.2.2. 合理布局功能片区 |
5.2.3. 优化内外路网结构 |
5.3. 产业策略: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缔造现代产业体系 |
5.3.1. 布局:优化产业规划布局 |
5.3.2. 运销:加强物流园区建设 |
5.3.3. 生产:打造重点生产基地 |
5.3.4. 加工:延伸花木产业链条 |
5.4. 旅游策略:以旅游发展为引擎完善旅游游憩体系 |
5.4.1. 三产融合发展 |
5.4.2. 打造环状旅游线路 |
5.4.3. 丰富花木旅游发展模式 |
5.4.4. 完善服务设施 |
5.5. 生态策略: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构建片区生态体系 |
5.5.1. 林地资源保护 |
5.5.2. 水系资源保护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方向及反思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论蜡梅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蜡梅的分布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 |
1.1 蜡梅的分布与产区 |
1.2 蜡梅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 |
2 蜡梅产业的发展前景 |
2.1 蜡梅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形式广泛 |
2.2 蜡梅树种具有多种优势, 开发潜力巨大 |
2.3 蜡梅可开发的产品多样 |
2.3.1 蜡梅盆栽 |
2.3.2 蜡梅鲜切花 |
2.3.3 蜡梅盆景 |
2.3.4 蜡梅的药用及食用价值 |
2.3.5 蜡梅精油的提取 |
3 如何推动蜡梅产业的发展 |
3.1 加强蜡梅的科技研发力度 |
3.2 加强蜡梅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
3.3 进行产业化生产, 使其成为绿化的主力。 |
4 结语 |
(7)蜡梅切花采后生理与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蜡梅切花优势 |
2 蜡梅切花的采后生理研究 |
2.1 水分胁迫 |
2.2 衰老过程中细胞内含物的变化 |
2.3 激素与蜡梅切花的衰老 |
2.4 切花的落花生理 |
3 蜡梅采后保鲜技术研究 |
3.1 蜡梅切花采收技术 |
3.2 蜡梅切花保鲜剂处理技术 |
3.3 蜡梅切花的贮藏技术 |
4 建议与展望 |
(8)蜡梅园林应用的优势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蜡梅 |
1.1 蜡梅与腊梅的区别 |
1.2 蜡梅风骨之雪中四友 |
1.3 蜡梅诗词之名扬天下 |
1.4 蜡梅寓意之喜庆 |
2 蜡梅的分布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 |
2.1 蜡梅的分布与产区 |
2.2 蜡梅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 |
2.3 在园林配置中应用形式 |
3 蜡梅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优势 |
3.1 蜡梅生长速度慢, 寿命长 |
3.2 蜡梅根系发达, 生长适应性强。 |
3.3 蜡梅花金黄色, 是北方冬天观花的香源植物, 且花型漂亮, 花期长 |
3.4 易做造型, 表现力强, 观赏价值高 |
3.5 病虫害少且可露地栽培。 |
4 制约蜡梅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因素 |
4.1 蜡梅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程度低, 生产零散 |
4.2 蜡梅在园林绿化中市场占有率低, 商品化率低 |
4.3 蜡梅产业深度开发尚有欠缺, 产品形态相对单一, 产品附加值低 |
4.4 蜡梅研发力度不够 |
4.5 蜡梅种植管理技术较难, 使其难以大面积推广 |
5 蜡梅的深度利用与综合开发 |
5.1 蜡梅盆栽 |
5.2 蜡梅鲜切花 |
5.3 蜡梅的古桩盆景 |
5.4 蜡梅的药用及食用价值 |
5.5 蜡梅精油的提取 |
6 结语 |
(9)鄢陵蜡梅:蜡梅品种资源之上品(论文提纲范文)
加大政策扶持实现产业快速发展 |
培育产业龙头实现蜡梅种植标准化 |
实施科技创新实现蜡梅产品多元化 |
发展前景广阔 |
(10)重庆市北碚区蜡梅产业化开发利用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现状 |
1.1 北碚区蜡梅资源现状 |
1.1.1 北碚区蜡梅的地理分布 |
1.1.2 北碚蜡梅的栽培历史 |
1.2 北碚区蜡梅产业现状 |
1.2.1 传统绿化树种 |
1.2.2 川派盆景素材 |
1.2.3 特色旅游经济 |
1.2.4 新兴加工产品 |
2 发展优势 |
2.1 自然条件及栽培资源 |
2.2 区位优势及广阔市场 |
2.3 科研能力 |
3 存在的问题 |
4 北碚区蜡梅产业发展建议 |
四、蜡梅开发市场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蜡梅冷适应基因Cpcor413pm1的原核蛋白表达及拟南芥超表达的特性研究[D]. 郑仰辉. 西南大学, 2021(01)
- [2]蜡梅全基因组测序及其花香主成分合成相关基因功能解析[D]. 尚均忠.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4)
- [3]南昌市蜡梅品种分类研究[D]. 鲁赛阳.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长株潭蜡梅品种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D]. 曹蔚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花木产业集聚区规划策略研究 ——以鄢陵花木产业集聚区为例[D]. 班宁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论蜡梅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 徐少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S1)
- [7]蜡梅切花采后生理与技术研究进展[J]. 王虹妍,陈瑞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S1)
- [8]蜡梅园林应用的优势与前景[J]. 徐少锋,赵欣.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5(09)
- [9]鄢陵蜡梅:蜡梅品种资源之上品[J]. 张萍,李新江. 中国花卉园艺, 2014(19)
- [10]重庆市北碚区蜡梅产业化开发利用思考[J]. 张家瑞,杨姗. 南方农业, 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