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体脾组织移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纯灿[1](2018)在《探讨小儿外伤性脾切除移植脾组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脾切除自体脾网膜移植术是一种有效保存脾脏功能的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脾外伤,手术的操作及围手术期病人的管理关系到移植脾组织的存活状况和功能恢复的效果,为了评价了小儿外伤脾切除网膜移植术后移植脾组织存活状况与效果,对小儿外伤后脾破裂自体脾网膜移植术后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希望此研究能够对自体脾组织移植术手术的要领、注意事项以及手术的必要性提供参考价值。[方法]本院在2010年8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到的小儿外伤后脾破裂病人,本文选择了47例脾切除自体网膜移植手术病人组;16例脾破裂保守治疗病人组;11例脾破裂单纯脾切除病人组;32例正常病人组,将施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他3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脾切除自体网膜移植手术病人组复查移植脾组织B超;所有患儿复查血常规、免疫功能,将分组的数据结果利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小儿外伤脾切除网膜移植术后移植脾组织存活状况与效果。[结果]复查B超检查提示:腹腔原手术区网膜上可见数目不等低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欠清,内回声尚均质,CDFI:结节区检出低速静脉血流信号、回流汇入网膜静脉。经过统计学分析,血小板、C4、lgA、lgM、lgG这5个指标有区别(P<0.05)。对此5个有差异的指标做进一步的两两比较(SNK法),结果显示:血小板;正常组和脾移植组2组与保守组、脾切除彼此间有差异(P<0.05)。C4;脾切除与其他3组有差异(P<0.05)。lgA;脾切除组和正常组2组与脾移植组和保守组2组有差异(P<0.05)。lgM;脾切除组与保守治疗组有差异(P<0.05)。lgG;脾切除组与脾移植组、保守治疗组、正常组有差异(P<0.05)。[结论]1.小儿外伤后脾破裂自体脾网膜移植术移植脾组织不同程度存活。2.血小板、C4、lgA、lgM、lgG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儿外伤后脾破裂自体脾网膜移植术是有效果的,对患儿血小板、免疫功能的恢复有临床意义。3.脾破裂自体脾网膜移植手术是有效果的。
郭登方[2](2015)在《脾切除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及对脾功能恢复调控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脾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组织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约占人体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不管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在腹部创伤导致的内脏损伤中,脾脏创伤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对创伤后脾脏的治疗,经历了首选切除治疗至不影响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守治疗的过程。虽然脾脏切除短时间内可能不影响患者生存,但从长远来看,脾脏切除会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增加其终身对感染的易感性,甚至发生脾脏切除术后的凶险性感染(OPSI)、脑膜炎和败血病等;而且在脾脏切除后,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发生紊乱,极易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脾脏创伤后,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应积极考虑到尽可能保留部分脾组织,维护其功能,自体脾组织移植也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目的通过构建脾脏全切除和脾脏切除后大网膜内移植自体脾组织大鼠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动态观察脾脏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状况、神经再生状况及大鼠血液中Tuftsin等免疫相关指标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脾脏组织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大鼠脾脏全切除及切除脾脏后大网膜内移植自体脾组织动物模型,以开腹后仅牵动脾脏组织组为假手术组对照。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移植脾组织神经再生情况、血管再生修复状况进行形态学观察。3.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移植脾组织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术后不同时相点血液中CTL、IL-2、LAK、NFКB、Tuftsin等免疫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移植脾脏组织细胞于术后14天开始再生,术后60天细胞结构较为完整,细胞器清晰可见,其超微结构接近假手术组。2.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术后14天移植脾脏组织血管开始再生,术后60天时移植脾脏组织血管已广泛分布。3.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术后7天移植脾脏组织神经纤维开始再生,术后60天时神经纤维分布于移植脾脏组织的实质。4.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移植脾脏组织经过坏死、再生和重建三个主要阶段,术后60天时初步恢复至接近正常的脾组织结构形态。5.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动物模型血液中CTL、IL-2、LAK、Tuftsin等免疫指标浓度逐渐升高,术后60天时浓度接近假手术组。结论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模型中,移植脾脏组织经过坏死、再生和重建三个阶段,组织细胞结构可逐渐恢复正常形态,形成红髓、白髓、边缘区等近似正常脾小体的特征性结构,血管和神经亦可逐渐再生,为移植脾脏组织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基础;血浆中免疫相关指标水平也逐步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脾脏切除后移植自体脾脏组织于大网膜内处理简便有效,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恢复。
李冰,崔丽娟[3](2012)在《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25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总结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的治疗体会。方法:收治脾切除同时行自体脾组织移植术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25例效果均较满意,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无1例伤口感染、肠黏连、局部坏死等。结论:临床中,对损害性脾、完全粉碎或脾蒂撕裂、非恶性肿瘤的病理脾、门脉高压致脾亢或寄生虫性脾大、地中海性贫血致脾肿大等,根据患者病情,为了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感染能力,均可选用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只要治疗得当,疗效值得肯定。
郭利光,欧阳军[4](2009)在《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现已证明了脾脏是人体内最大周围淋巴器官,拥有多种免疫活动性细胞因子,又是储血、滤血、造血、毁血的器官,有着重要的抗感染、抗肿瘤功能,决不能随意切除。所以正确的处理切脾与保脾、保命与保功能的关系至关重要,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进行保留脾脏功能已逐渐被认可。
郭光金,张坤,蒋登金,左艳芳[5](2007)在《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生成规律的动态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神经肽Y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生成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①选用Wistar大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个时相组,每组10只。②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d,采用免疫组化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抗体染色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图像分析观测自体移植脾组织。结果:7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d即有血管长入移植脾组织,180d再生血管接近正常;术后30d神经开始再生,180d趋于正常。②术后7,14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迅速升高,60d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术后30d出现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术后180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趋于正常;术后120,180d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广泛分布。结论:自体移植脾组织再生过程中移植脾组织再生血管神经来源于大网膜内的神经。自体移植再生脾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量早期开始升高,移植脾组织先出现血管再生,后出现神经再生。
姜恒,郭光金,蒋登金[6](2007)在《外源性VEGF对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外源性VEGF对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血管再生过程影响。方法:198只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组及假手术组,将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的小鼠再随机分为实验组(应用外源性VEGF组)和对照组(不用外源性VEGF组)。实验观察组小鼠分别于术后7、15、30d于尾静脉内注射VEGF,最后一次注射后1、7、14、30、60、90d各处死5只,取脾组织标本;对照组于术后观察上述对应时相点后各处死3只,取脾组织标本,进行墨汁灌注血管面密度测定。结果:术后7、15、30d注射VEGF后,较对照组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墨汁灌注显示,实验观察组血管面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结论:外源性VEGF能够促进移植脾组织内血管生长,改善移植脾组织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移植脾组织再生,使其结构恢复更趋完善。
王子成,于庆云,李富莲,方汝亮,张景潮[7](2007)在《肝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与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在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2例肝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其中20例同时行自体脾组织移植。观察脾切除组与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含量、NK细胞活性以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结果两组IgG和IgA术前与术后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移植组术后2周、6月和1年血清IgM水平与脾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IgM有显着性差异(P<0.01)。移植组C3术后明显升高,脾切除组C3值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移植组与脾切除组C3术后3个月至1年有显着性差异(P<0.01)。脾切除组术后半年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术前水平,移植组与脾切除组NK细胞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与术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移植组与脾切除组T淋巴细胞转化率术后3个月至1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肝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在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的免疫功能较非移植组有明显的提高。
郭光金,蒋登金,姜恒,左艳芳[8](2006)在《外源性VEGF对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外源性VEGF促进自体脾组织移植后血管再生与结构重建的影响,为VEGF用于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16只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组和假手术组,再将脾移植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分别于术后7、14、30、60 d于尾静脉内注射VEGF,注射后7、15、30、60、90 d取脾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血管面密度测定、免疫组化染色方法KDR的检测、KDR阳性细胞密度测定、组织原位杂交技术KDR mRNA检测。结果术后7、15、30 d注射VEGF组注射VEGF后较对照组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术后60 d注射VEGF组注射VEGF后与对照组各时相点的组织学特征没有明显差别;术后7、15、30 d注射VEGF组KDR面积密度值高于对照组,术后60 d注射VEGF组KDR面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别;术后7、15、30 d注射KDR mRNA表达阳性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术后60 d注射VEGF组KDRmRNA表达阳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VEGF能够促进移植脾组织内血管生长,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15 d开始静脉应用VEGF是促进血管再生的较理想时间;外源性VEGF可能是通过与移植脾组织内所表达的KDR结合发挥作用。
郭光金[9](2005)在《自体脾组织移植实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蒋登金,郭光金,张天飞,雷艳,左艳芳[10](2005)在《小肠浆肌膜腔内自体脾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增加自体脾组织移植量的方法,提高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功能。方法贵州小型香猪3头,经肌注麻醉后剖腹切除脾脏,取脾脏的1/2约150g,切成1mm×1mm×1mm小块备用。在距Treitz韧带50cm处,切取保留肠系膜血管的空肠30cm旷置,再吻合肠管恢复肠腔通道,缝闭肠系膜裂口。旷置空肠等分2段,去除肠粘膜,缝闭一端,将约50g脾组织块分别植于2段肠浆肌膜腔内,缝闭另一端口,妥善固定于肠系膜上。大网膜内移植30g脾组织作为对照观察。结果4个月饲养期间内无肠梗阻发。3段肠浆肌膜腔内脾组织再生良好,组织结构与大网膜内移植脾组织无明显差别,2段再生较差,1段形成脓肿。结论肠浆肌膜腔内移植脾组织的量较大,可作为自体脾组织的移植术式。
二、自体脾组织移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体脾组织移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小儿外伤性脾切除移植脾组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脾脏的解剖 |
2 脾脏生理功能以及组织结构 |
3 脾脏的外伤与手术 |
4 脾脏手术后的并发症 |
5 脾切除术后免疫系统的影响 |
6 国内外脾移植研究现状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手术方法 |
1.2.3 观察方法 |
1.2.4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B超结果 |
2.2 血常规、免疫功能的数据结果 |
2.3 统计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脾移植手术的应用 |
3.2 B超、血常规、免疫功能结果的讨论 |
3.3 本研究在湘西地区的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脾切除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及对脾功能恢复调控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体脾组织移植的部位和方式 |
2 脾组织移植后的组织形态结构 |
3 移植脾组织的免疫功能及血液学变化 |
3.1 Tuftsin (促吞噬素) |
3.2 外周血细胞及细胞亚群的变化 |
3.3 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
3.4 脾切除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4 脾组织移植的移植量 |
(5)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生成规律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2.2 移植脾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2.3 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再生及VEGF, KDR表达的检测结果 |
2.3.1 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 |
2.3.2 VEGF阳性表达 |
2.3.3 KDR阳性表达 |
2.4 图像分析结果 |
2.4.1 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密度 |
2.4.2 VEGF+细胞密度 |
2.4.3 KDR+细胞密度 |
3 讨论 |
(6)外源性VEGF对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模型制作 |
1.2.2 检测指标与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肝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与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自体脾组织移植 |
三、检测项目 |
四、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一、白细胞、血小板检测情况 |
二、免疫学检测情况 |
三、NK细胞活性变化 |
讨 论 |
(8)外源性VEGF对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组织形态学观察 |
1.3 血管密度测定 |
1.4 KDR的检测 |
1.5 KDR mRNA的原位杂交检测 |
1.6 数据分析及统计处理 |
2 结果 |
2.1 组织学观察 |
2.2 血管面密度测定 |
2.3 KDR表达的检测 |
2.4 KDR mRNA检测 |
3 讨论 |
四、自体脾组织移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小儿外伤性脾切除移植脾组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D]. 马纯灿. 吉首大学, 2018(02)
- [2]脾切除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及对脾功能恢复调控意义的研究[D]. 郭登方.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3)
- [3]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25例疗效观察[J]. 李冰,崔丽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04)
- [4]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的研究进展[J]. 郭利光,欧阳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6)
- [5]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生成规律的动态观察[J]. 郭光金,张坤,蒋登金,左艳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38)
- [6]外源性VEGF对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J]. 姜恒,郭光金,蒋登金. 西南国防医药, 2007(04)
- [7]肝炎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与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的临床对照研究[J]. 王子成,于庆云,李富莲,方汝亮,张景潮.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7(04)
- [8]外源性VEGF对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J]. 郭光金,蒋登金,姜恒,左艳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6(01)
- [9]自体脾组织移植实验研究进展[J]. 郭光金.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05)
- [10]小肠浆肌膜腔内自体脾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意义[J]. 蒋登金,郭光金,张天飞,雷艳,左艳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