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及制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悦,廖若宇,刘新保,张春娥,杜晓楠[1](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玉米面制品中柠檬黄色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碳酸氢钠水溶液提取并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面制品中柠檬黄色素的方法。对检测波长、提取试剂、提取方式、提取次数、辅助提取试剂及碳酸氢钠的用量等参数进行优化。采用25 mL去离子水为提取试剂,1 g碳酸氢钠为辅助提取试剂,振荡提取10 min,连续提取4次,收集上清液混合均匀,在429 nm的波长下测定柠檬黄含量。结果表明:在0.625~1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加标回收率在89.49%~96.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02%~0.36%之间,该方法简便、高效且环保,可用于玉米面制品中柠檬黄的测定。
谢赛[2](2021)在《饮料中合成着色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而出于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人们对于食品着色剂格外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食品合成着色剂研究现状与饮料监测情况,阐述了国际食品添加剂机构、合成着色剂安全性评价及其检测方法,介绍了中国合成着色剂的定义、危害和测定方法,并分析了饮料中合成色素使用规定、消费状况和监测情况。
张家意,罗佩妍[3](2021)在《合成着色剂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分析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介绍了合成着色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限量,以及分析技术中的前处理技术、检测技术、适用范围和检测项目,并对今后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分析技术标准的方向发展进行了展望。
钟丽琪[4](2021)在《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食品中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合成着色剂和违规添加工业染料时有发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快速、高效、精准检测合成着色剂和工业染料在食品中的添加情况,本论文依据相关标准、法规和文献,选取了11种我国允许添加的合成着色剂、15种禁用的工业染料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草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善了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前处理方法中固相萃取部分的优化,并验证了此标准中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由于现行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中测定的着色剂种类及基质较少且净化方式不利于批量处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需对此标准进行修订。因此,论文选取了2种基质(糖果、巧克力)考察并优化前处理方法,同时对固相萃取柱、固相萃取洗脱液浓度以及滤膜种类进行了优化,最终确立了最佳色谱分离条件。2种基质中标准样品的回收率在67.9%~114.8%、相对标准偏差为0.7%~7.2%,检出限为0.1 mg/kg~0.8 mg/kg,定量限为0.9 mg/kg~2.3 mg/kg。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糖果和巧克力中允许使用的合成着色剂含量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标准文本(草案)。(2)建立了4种基质(糖果、巧克力、番茄酱、番茄沙司)中15种禁用工业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根据15种工业染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色谱柱、提取溶剂、超声时间、流动相种类、梯度洗脱比例等分别进行研究,最终确立了最佳的前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能在27 min内有效分离15种工业染料。在4种基质中15种工业染料的回收率在81.0%~1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3%~7.5%之间,检出限为0.3 mg/kg~0.9 mg/kg,定量限为0.8 mg/kg~2.4 mg/kg。说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食品中禁用工业染料的日常筛查检测。依据研究成果,拟定了《食品中15种工业染料理化检验方法》(草案),为监管食品中禁用工业染料的非法添加提供了技术支持。(3)建立了38种工业染料的飞行时间质谱数据库,为快速筛查食品中是否存在工业染料提供了科学支持。工业染料质谱数据库包括简称、CAS号、分子式、电离类型、保留时间、母离子、二级质谱图等信息,本论文对一级、二级全扫描筛查参数进行了优化,对加标浓度为1 ppm的样品进行筛查,以验证数据库的实际可行性。利用此质谱数据库,分析、比对了20批来自大型超市的样品(糖果、巧克力、番茄酱、番茄沙司各5批)的质谱数据,结果表明均未检出38种工业染料,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稳中向好。
张雪晶,周倩如,杨伟,王宇,邱宏,王正虹[5](2020)在《食品中非食用红色素检测方法概述》文中认为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安全的食品将会造成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尤其影响到婴幼儿、老人和患者。近十年来,食品中检出非食用红色素的事件,例如2006年"苏丹红鸭蛋"事件、2011年重庆毒花椒事件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食品中的非食用红色素进行快速有效的测定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常见的非食用人工红色素及其危害,并详细阐述了用于非食用红色素测定的常规检测方法以及快速检测方法。
王婧[6](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肉制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食品安全这类敏感而热门的话题会引起民众的恐慌与对政府的不信任,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同时影响国家的公信力。因此,建立相关预警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肉制品着眼,针对肉制品安全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从而对肉制品风险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监控与预测。对某一类食品的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分析的方法与经验,可以延申到全部食品类别。方法本文简要说明了现今国内外食品及肉制品安全问题现状并介绍了相关的概念与方法,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贝叶斯网络,进行更为完整的介绍。案例分析阶段,建立了肉制品安全风险预警模型。首先,使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项目(SQ2017YFC160082)提供的2015-2017年的肉制品抽检数据,经过预处理,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利用本文定义的风险度指标,最终计算得到预警模型的完整建模数据。之后,利用Ge NIe2.0软件建立肉制品安全风险的贝叶斯网络风险预警模型,利用检测指标以及肉制品种类、抽样地点、单位级别、样品类型、包装分类、单位类型、抽检结论、区域类型、是否省会城市或首府、经济地带、生产日期、收检日期、抽样数量、保质期等全链条指标进行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与参数学习,得到最终的风险预警网络模型。结果肉制品安全风险等级的条件概率分布从level1到level5分别为安全(41%),轻警(30%),中警(16%),重警(6%)和特警(7%),网络共有31个节点,121个状态以及9070594个参数,经验证集验证,模型的准确度为73.01%,经地域数据验证,模型预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经敏感性分析,网络中有6个变量为关键风险因素。该模型可视化程度高,自学习能力强,预测分析和原因推理方面表现优秀,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意义。结论通过该模型可以有效实现对肉制品安全风险状况的早期发现、早期了解、早期决策以及早期干预,简称“四早”。针对所处的不同风险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避免肉制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该模型可以改善食品监督工作者的工作现状,并对今后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研究指出了一个方向,要步入以需求为导向的全链条社会共治应用预警研究中,让肉制品安全以及食品安全成为常态。
刘诗瑶[7](2020)在《色素高分辨质谱检测法的建立与易染色食品的风险监测》文中研究表明食用合成色素具有成本低、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性质稳定、易于调配等优点,在食品加工生产中应用广泛。但研究发现即使是食用合成色素也存在一定危害。更有一些不法企业为节约成本非法添加工业染料,对人体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食用合成色素与工业染料的种类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滥用食用合成色素,规避标准使用未经批准的新型色素,甚至非法添加工业染料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目前食用合成色素与工业染料检测方法主要是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需要同一样品用不同前处理方法不同仪器进行反复测定,导致分析时间长,且仪器灵敏度较低,待测物干扰大,实验室消耗大等问题。同时,目前的检测方法仅可对已知目标化合物进行定量检测,而对于未知目标物的检测缺乏筛查能力,导致问题爆发才去监管,造成食品安全监管的滞后。因此,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具有推广性的70种色素精确质量数据库(一级质谱库、二级质谱库和同位素分布库),通过所建立的数据库可在无标准品下对待侧样品进行筛查确证,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经查阅文献结合市场调查总结了食品中易滥用、违法添加、以及一些常用天然色素共70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和负离子同时切换扫描方式,优化液相色谱洗脱梯度程序和质谱采集条件,以保留时间,一级精确质量数,二级碎片精确质量数,同位素分布为主要信息的方法建立70种色素的高分辨质谱筛查数据库。研究了柠檬黄等典型合成色素的裂解规律:总结为脱羧基中性丢失CO2形成的碎片离子,形成[M-3Na+H-CO2]2-,随后发生吡唑啉腙酮环开裂C-C,N-N键发生断裂产生裂解碎片;很多钠盐色素会形成[M-xNa+yH](x-y)的一系列准分子离子峰并同时存在多种带电形式;其余色素通常形成[M+H]+、[M-H]-、[M-Cl]-等准分子离子峰。(2)建立了基于TraceFinder软件的筛查方法。优化参数条件后可将样品数据导入后进行自动筛查确证;讨论了容易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的状况,结合人工分析总结一套筛查思路,可保证筛查的准确性。空白基质在0.005 mg/kg的添加水平下除柠檬黄、氯化花青素、酸性橙92、胭脂红酸、曙红Y外其余均能通过TraceFinder自动筛查匹配,将提取液浓缩后再上机则全部匹配。(3)比较了甲醇/水、丙酮/水、乙腈/水三种提取液的提取效率,建立了高通量、快速的多种合成色素前处理方法。在甲醇:水=1:1下除对位红、虾青素、花青素、部分苏丹类色素回收率在50%左右,效果较差,其余色素回收率在7098%左右的理想区间内。(4)结合建立的高通量前处理方法、高分辨筛查数据库和采集筛查方法,对成都市市售易染色食品150组进行筛查分析并提出监管建议。150组样品7大类中62组检出合成色素,其中调味料及香辛料检出率3.7%,粮食粉丝检出率6.6%,肉制品检出率35%,麻辣面制品检出率15%,糖果检出率50%,冷冻饮品检出率75%,而蜜饯凉果检出率最高,40组中34组检出色素检出率达85%。同时发现蜜饯、肉制品、调料中都存在检出工业染料罗丹明B、酸性橙Ⅱ的情况。
徐娅茹,周芸,刘晓丽[8](2020)在《2019年庆阳市儿童零食风险监测概况》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分析庆阳市2019年市场上儿童零食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用量情况,为儿童零食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检验项目按照国家标准相关内容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按照相应检验依据的标准要求和相关产品标准要求进行评价。结果:共抽检样品149份,不合格17份,不合格率为11%;不合格项目主要为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和安赛蜜,7种合成色素均有检出。总体来说样品中添加剂的检出率普遍较高。结论:庆阳市儿童零食的安全状况较好,但风险依然存在,监管仍需加强。
史傲峰[9](2019)在《肉制品中多种添加剂同步测定方法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现阶段已有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通过对不同参数的试验优化并建立一种能够同时测定多种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同时使用该方法抽检肉制品中的添加剂使用状况,分析其安全风险。1.同步测定检测肉制品中10种添加剂的方法建立(1)通过对添加剂检测中前处理条件中超声时间、提取溶剂、蛋白沉淀剂的优化选择和色谱条件中流动相、检测柱温、最佳流速、检测波长的优化选择,建立了同时测定肉制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亮蓝、诱惑红、胭脂红、酸性红10种添加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2)样品用无水乙醇-氨水-水溶液提取,同时加入正己烷去油脂,经浓缩、沉淀、定容、过滤后进HPLC-UV进行检测。用甲醇-0.02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柱温35℃,流速0.9mL/min,进行梯度洗脱。10种添加剂在0.250mg/L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能大于0.999,检出限(LOD,S/N=3)为0.20.5mg/kg满足检测要求。进行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添加3种浓度标准溶液,回收率在86.6%105.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1%6.79%之间,满足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规定。所建方法可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减少检测流程,可满足大批量检测,更快的得出检测结果。2.肉制品中10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肉制品中添加剂的检出率较高,但是所检项目不合格率较低,所检项目检出率93.3%,所检项目不合格率1.43%,不合格项目为诱惑红,应重点关注这一着色剂的使用情况,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加大对相似添加剂的监管,同时应注意网店的监管。整体来看肉制品中添加剂的使用安全性较高。
戚晓燕[10](2019)在《云南省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是对职能部门执政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而其中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的很多问题固然与我国食品工业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方面仍不完善有关,但政府的监管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论文详细阐述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食品添加剂管理的法规与标准,简述了美国、日本、欧盟有关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的相关法规。以云南省2016年食品安全国抽数据为样本,分析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结果。研究表明: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不合格项目,超剂量使用是主要的因素,其次是超范围使用;在添加剂种类方面,防腐剂和甜味剂问题较严重,其次是着色剂(色素),膨松剂、漂白剂和抗氧化剂。这一结果揭示了添加剂问题的普遍性,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监管。从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体系,提高食品添加剂监管的有效性出发,结合云南省2016年食品安全国抽数据,对云南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监管状况展开问题研究,从中概括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监管食品添加剂使用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缺乏对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的体系化建设;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缺陷,GB2760不完善,有些产品标准指标不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社会监管力量参与度不高,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好引导与监督作用;企业检测能力及诚信守法意识不强。针对管理中的存在问题与不足,论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健全食品添加剂安全法规体系,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提升监管效能;加强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育使用者的社会责任感;引入并发挥第三方组织专业、高效的作用;建立食品添加剂风险预警机制。
二、粮食及制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食及制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玉米面制品中柠檬黄色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标准曲线制作 |
1.3.2 样品的前处理 |
1.3.3 色谱条件 |
1.3.4 色谱分析 |
1.3.5 单因素实验条件的优化 |
1.3.6 正交实验设计 |
1.3.7 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及方法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1.1 检测波长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
2.1.2 提取试剂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
2.1.3 提取方式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
2.1.4 提取次数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
2.1.5 不同的辅助提取试剂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
2.1.6 碳酸氢钠添加量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线性方程与检出限 |
2.3.2 方法的精密度及稳定性 |
2.4 样品的加标回收试验及方法验证 |
2.4.1 样品的加标回收试验及样品方法验证 |
2.4.2 实际样品的验证方法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比对 |
3 结论 |
(2)饮料中合成着色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食品合成着色剂现状 |
1.1 国际食品添加剂机构 |
1.2 国际对食品合成着色剂的安全性评价 |
1.3 国外合成着色剂检测方法 |
2 中国食品合成着色剂研究现状 |
2.1 食品添加剂定义和使用要求 |
2.2 着色剂概念与危害 |
2.3 国内合成色素测定方法 |
3 饮料中合成色素监测 |
3.1 全球饮料 |
3.2 饮料分类与色素使用规定 |
3.3 饮料在中国人群中的消费状况 |
3.4 合成着色剂监测 |
4 结语 |
(3)合成着色剂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分析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成着色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
2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分析技术 |
3 结语 |
(4)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合成着色剂及工业染料概述 |
1.1.1 合成着色剂简介 |
1.1.2 工业染料的简介 |
1.2 违规使用合成着色剂及工业染料的危害 |
1.2.1 违规使用合成着色剂的危害 |
1.2.2 违规使用工业染料的危害 |
1.3 合成着色剂及工业染料的检测方法 |
1.3.1 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
1.3.2 工业染料的检测方法 |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2 加标样品的制备 |
2.3.3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2.3.4 液相色谱方法 |
2.3.5 标准曲线的测定 |
2.3.6 样品的测定 |
2.3.7 稳定性实验 |
2.3.8 检出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
2.3.9 加标样品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
2.3.10 回收率与精密度的测定 |
2.3.11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3.12 质谱库的建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食品中11 种合成着色剂的检测 |
3.1.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3.1.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3.1.3 检测方法的验证 |
3.2 食品中15 种禁用工业染料的检测 |
3.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3.2.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3.2.3 检测方法的验证 |
3.3 质谱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
3.3.1 质谱数据库的建立 |
3.3.2 一级全扫描筛查参数的优化 |
3.3.3 二级全扫描筛查参数的优化 |
3.3.4 筛查参数的有效性 |
3.3.5 数据库的应用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硕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附录 B:谱图 |
附录 C:草案 |
(5)食品中非食用红色素检测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非食用红色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
1.1 聚酰胺吸附法 |
1.2 液液萃取法 |
1.3 其他前处理方法 |
2 非食用红色素的测定方法 |
2.1 薄层层析法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2.4 非食用红色素的快速测定方法 |
2.4.1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 |
2.4.2微柱法 |
2.4.3 合成色素快速检测仪 |
2.4.4 快速检测试剂盒技术 |
2.4.5 免疫学检测法 |
2.4.6 脱脂羊毛检测法 |
3 非食用红色素检测方法趋势 |
(6)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肉制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框架 |
2 国内外食品安全研究现状 |
2.1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简介 |
2.2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研究现状 |
2.3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困境 |
3 相关理论知识 |
3.1 相关概念简介 |
3.1.1 肉制品 |
3.1.2 食品安全 |
3.1.3 预警 |
3.1.4 熵值法 |
3.2 风险预警方法简介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支持向量机 |
3.2.3 BP神经网络 |
3.2.4 决策树 |
3.2.5 关联规则 |
4 模型构建 |
4.1 贝叶斯网络 |
4.1.1 贝叶斯网络简介 |
4.1.2 贝叶斯网络构建 |
4.1.3 贝叶斯网络敏感性分析 |
4.2 风险度指标 |
4.3 肉制品安全风险预警指标 |
5 模型应用 |
5.1 研究材料 |
5.2 数据处理 |
5.2.1 数据示例 |
5.2.2 数据预处理 |
5.2.3 建立贝叶斯网络数据集 |
5.3 结果 |
5.3.1 单因素分析 |
5.3.2 抽检不合格率的地理特征 |
5.3.3 贝叶斯网络学习 |
5.3.4 贝叶斯网络验证 |
5.3.5 敏感性分析 |
5.3.6 概率推理 |
6 讨论与建议 |
6.1 讨论 |
6.2 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色素高分辨质谱检测法的建立与易染色食品的风险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色素的概述 |
1.1.1 色素的分类 |
1.1.2 食用合成色素的危害 |
1.1.3 食用色素监管现状 |
1.1.4 工业染料类色素 |
1.2 食品中色素检测技术 |
1.3 高分辨质谱分析技术 |
1.3.1 高分辨质谱概述 |
1.3.2 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与Q-Exactive高分辨质谱仪 |
1.3.3 基于Q-Exactive高分辨质谱的筛查方法开发思路 |
2 70种合成色素的高分辨筛查数据库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耗材 |
2.2.2 仪器与软件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4 实验条件 |
2.2.4.1 质量轴校正 |
2.2.4.2 色谱条件 |
2.2.4.3 质谱条件 |
2.3 筛查数据库的建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色谱柱的选择 |
2.4.2 液相条件的优化 |
2.4.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4.4 目标物离子化 |
2.4.4.1 柠檬黄裂解过程 |
2.4.4.2 多种带电情况的物质 |
2.4.5 碰撞能的优化 |
2.4.6 精确质量数分析 |
2.4.7 同分异构体的鉴别 |
2.4.8 同位素分布特征 |
3.基于高分辨筛查库的易染色食品色素快速筛查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耗材 |
3.2.2 仪器与软件 |
3.2.3 样品制备 |
3.2.4 仪器方法 |
3.2.5 基于Trace Finder4.1 定性筛查方法的建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前处理方法优化 |
3.3.2 方法筛查限 |
3.3.3 筛查方法优化 |
3.3.4 成都市易染色食品色素使用情况 |
3.3.4.1 各类食品色素检出情况 |
3.3.4.2 高风险产品分析 |
3.3.4.3 监管意见 |
4 结语 |
4.1 研究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2019年庆阳市儿童零食风险监测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项目确定 |
1.2 样品来源 |
1.3 监测项目 |
1.4 检验方法 |
1.5 结果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体合格情况 |
2.2 防腐剂 |
2.3 甜味剂 |
2.4 合成色素 |
2.5 真菌毒素 |
2.6 非法添加 |
3 讨论分析 |
3.1 防腐剂 |
3.2 甜味剂 |
3.3 合成色素 |
3.4 真菌毒素 |
3.5 非法添加 |
4 存在问题与监管建议 |
(9)肉制品中多种添加剂同步测定方法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肉制品中添加剂概述 |
1.1.1 肉制品中添加剂使用现状 |
1.1.2 肉制品中添加剂介绍 |
1.1.3 添加剂的危害 |
1.2 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 |
1.2.1 前处理技术 |
1.2.2 检测技术 |
1.3 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同步测定10种添加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仪器设备 |
2.1.2 试剂耗材 |
2.2 检测方法 |
2.2.1 试剂标液配制 |
2.2.2 样品前处理 |
2.2.3 HPLC仪器条件 |
2.3 分析与结果 |
2.3.1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3.2 色谱条件优化和选择 |
2.4 方法学验证 |
2.4.1 线性关系和相关系数 |
2.4.2 精密度和回收率 |
2.5 方法间比对 |
2.5.1 方法间优缺点比对 |
2.5.2 检测数据比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同步测定10种添加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
3.1 样品来源分布情况 |
3.2 各添加剂判定标准及相关分析 |
3.3 样品检测结果 |
3.4 样品检测结果统计 |
3.4.1 肉灌肠类中添加剂使用情况统计 |
3.4.2 腌腊肉制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统计 |
3.4.3 烟熏肉制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统计 |
3.4.4 酱卤肉制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统计 |
3.4.5 炸、烤肉制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统计 |
3.4.6 肉制品的可食用动物肠衣中添加剂使用情况统计 |
3.4.7 其他肉制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统计 |
3.4.8 不同抽检场所肉制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统计 |
3.4.9 不同添加剂使用情况统计 |
3.5 抽检肉制品中添加剂使用情况小结 |
3.6 样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分析 |
3.7 按照产品种类分析 |
3.8 按照产品来源分析 |
3.9 应对措施 |
3.9.1 监督监管 |
3.9.2 检验检测 |
3.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云南省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我国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历史沿革 |
1.2.2 国外食品添加剂监管研究综述 |
1.2.3 国内食品添加剂监管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性 |
第二章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
2.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 |
2.2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监管法规 |
2.2.1 食品安全监管的含义和目的 |
2.2.2 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 |
2.2.3 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
2.2.4 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发展过程 |
2.3 国外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监管体系 |
2.3.1 美国 |
2.3.2 日本 |
2.3.3 欧盟 |
第三章 云南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3.1 云南省2016年食品安全国检抽检基本情况 |
3.2 云南省2016年食品国抽数据与同期国家数据对比 |
3.3 抽检不合格涉及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
3.3.1 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占比情况 |
3.3.2 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情况 |
3.3.3 不合格食品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及产品类别分析 |
3.3.4 几类不合格食品的不合格项目分析 |
3.3.5 食品添加剂不合格项目分析 |
3.4 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违法使用非法添加物 |
3.4.2 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
3.4.3 违反食品添加剂的标识规定 |
第四章 食品添加剂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
4.1 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
4.1.1 多为概括式规定,缺乏具体的监管标准与操作细则 |
4.1.2 违法处罚威慑力不足 |
4.1.3 立法布局不尽协调 |
4.2 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缺陷 |
4.2.1 使用标准(GB2760)不完善 |
4.2.2 质量规格标准不全 |
4.2.3 标准制定过程中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待提高 |
4.3 政府监管部门能力不足 |
4.3.1 监管模式有缺陷、多为事后监管 |
4.3.2 政府机构监管人员不足 |
4.3.3 基层检测能力不足 |
4.4 社会监管力量参与度不高 |
4.4.1 行业协会没有发挥行业引导与监督作用 |
4.4.2 媒体的一些夸大、虚假宣传导致自身公信力不高 |
4.4.3 消费者缺乏正确的食品添加剂知识及维权意识不强 |
4.5 企业检测能力及诚信守法意识不强 |
4.5.1 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弱 |
4.5.2 企业违法添加 |
第五章 加强监管有效性对策研究 |
5.1 整合完善食品添加剂安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
5.2 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建设 |
5.2.1 严格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安全性审核 |
5.2.2 加强使用标准、产品标准、检测标准的制修订 |
5.3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提升监管能力 |
5.3.1 提升基层检测能力 |
5.3.2 增加监管人员配置,加强队伍建设 |
5.3.3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
5.4 重视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
5.4.1 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 |
5.4.2 做好消费者相关知识普及及参与工作 |
5.5 培育食品添加剂使用者的社会责任感 |
5.5.1 加强企业诚信管理,建立针对企业的政府监管部门联合评价系统 |
5.5.2 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及约束作用 |
5.6 引入并发挥第三方组织专业、高效的作用 |
5.7 建立食品添加剂风险预警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粮食及制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玉米面制品中柠檬黄色素的研究[J]. 孙悦,廖若宇,刘新保,张春娥,杜晓楠. 粮食加工, 2021(06)
- [2]饮料中合成着色剂的研究进展[J]. 谢赛. 现代食品, 2021(17)
- [3]合成着色剂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 张家意,罗佩妍. 食品安全导刊, 2021(22)
- [4]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D]. 钟丽琪. 江南大学, 2021(01)
- [5]食品中非食用红色素检测方法概述[J]. 张雪晶,周倩如,杨伟,王宇,邱宏,王正虹.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0(10)
- [6]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肉制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研究[D]. 王婧.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色素高分辨质谱检测法的建立与易染色食品的风险监测[D]. 刘诗瑶. 成都大学, 2020(08)
- [8]2019年庆阳市儿童零食风险监测概况[J]. 徐娅茹,周芸,刘晓丽. 现代食品, 2020(06)
- [9]肉制品中多种添加剂同步测定方法建立及应用研究[D]. 史傲峰.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10]云南省食品添加剂使用与安全监管研究[D]. 戚晓燕.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