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页岩烧结砖生产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波林[1](2019)在《页岩烧结装饰砖的应用与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页岩烧结装饰砖是一种集装饰和承重为一体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抗冻性,该文分析了页岩烧结砖的历、现状、发展优势以及广泛用途。
张潮[2](2019)在《新型植物纤维自保温页岩烧结多孔砖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植物纤维自保温页岩烧结微孔砖为原材料,从包括孔洞长宽比、孔洞率和孔间肋宽在内的五个孔型结构出发,用ANSYS Workbench 17.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多孔砖进行结构非线性和三维稳态传热两方面的分析。并运用试验与模拟结合的方法,得出其抗压强度。由于多孔砖的非匀质性质,通过温度云图,计算其当量导热系数。综合力学和热工两个方面的模拟分析,结合相关规范要求,设计出最佳的孔型结构。最后,通过试验测试抗压强度,表明本论文到达了最终的设计效果。在对该多孔砖的研究中,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1.孔洞采用长边垂直热传递方向的矩形孔,且适当提高孔洞的长宽比;孔洞率越大;增加热流方向上孔的排数,减少列数;增大孔肋延长线系数等,可以提高多孔砖保温性能。竖向孔肋宽有助于减小导热系数,而水平孔肋宽作用则相反。2.通过对五个孔型因素对多孔砖抗压强度的模拟分析,得出如下规律:适当减小孔洞长宽比,减小孔洞率,减少孔列数,增大孔排数;孔洞错位排列,可以增大砌块的抗压强度。3.试验测得该新型植物纤维自保温页岩烧结多孔砖的平均抗压强度为13.75MPa,达到烧结多孔砖MU10的强度等级。导热系数模拟值为0.280W/(m.K),约为孔型设计前微孔砖导热系数的44.0%,孔型设计已经达到建筑节能要求。
张贝[3](2017)在《矩形孔页岩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及抗弯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人类能源持续的减少,节能型材料的需求逐年扩大。早前黏土砖产业已经成为其资源损耗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浪费有限土地资源、煤炭资源,同时禁实政策和《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砖砌块》(GB13544-2011)对孔型的改变,并依托广西科技厅科研项目“《烧结页岩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的完善与提升”,从而着眼于研究矩形孔页岩砖。在烧制过程中充分利用页岩等资源,由于其有因地制宜、节能、缓解耕地减少等问题,同时现代不断需求高层建筑物,其承受轴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在此文中主要是以矩形孔页岩砖为研究专题,实施了剪压抗剪及抗弯性能试验最终提出该种砌体的建议方程式,为广西墙体准则的制定作出有效的数据参考价值。关于矩形孔页岩砖试样在剪压作用力下分析对比了三种主要理论,并使用4类砂浆级别完成试验,探究砂浆等级、压应力对构件复合强度的关系,以σ0 f取0~0.9十个级别施加水平荷载进行复合作用,分析其剪压破坏原理,以纯剪强度和三砖抗压强度为基数进行拟合计算,最终得到剪压相关拟合曲线和平均建议表达式;且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同时根据砂浆级别增大而强度也在增大,其理由为砂浆等级的增大导致其界面处的摩擦力增大,灰缝截面处更牢固,大大增强了强度数值。在低轴力作用下与其他类型砖体在剪压作用下拟合曲线进行对比,根据轴压比的增加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都呈现上升的状态,对于该类型砖砌体剪压作用下的强度值较低,表明其孔洞形成的销键没有发挥作用,因此依据规范进行结构计算其倾向于不利,同时得到相对而言蒸压加气砼试件的曲线上升速率较大,说明压力对其表现最为明显;探究在试样的剪压力条件下影响强度值fv的要素。关于矩形孔页岩砖砌体利用通缝、齿缝状态实施抗弯试验,观察总结该构件在的作用力下现象及状态,探究该试样破坏受力规律、实测数据,并进行理论分析,最后进行拟合数据得到平均抗弯强度建议表达式,对于完善广西有关砌体准则给与了有效的试验参考价值。
蒲诚,蹇守卫,莫志胜,何桂海,张吕东[4](2015)在《温度制度对页岩烧结砖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测定页岩烧结砖在不同的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下的烧成收缩、强度、显孔隙率、泛霜等性质,以及进行XRD和SEM的微观测试,分析温度制度对页岩烧结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质量损失率、直径损失率和高度损失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砖体的密度不断地加大,吸水率、显孔隙率则在不断地减小,而压强和泛霜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程度地增加、减小或者平稳的变化。微观测试显示,液相不断增加,孔径减小,使得密度增加。同时,页岩的矿物含量在不断地减小,新增矿物莫来石含量不断增加。
蹇守卫,张吕东,马保国,孔维,莫志胜,刘兵[5](2014)在《生物质燃料对页岩烧结砖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改变生物质燃料(秸秆、锯末)的种类、掺量、粒径进行试验和对比,利用XRD、SEM及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生物质燃料对页岩烧结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与锯末掺量的提高,烧结砖体积密度和抗压强度降低,吸水率与显气孔率增加;随秸秆粒径增大,烧结砖的相关性能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对页岩粒径的研究表明,随页岩粒径增大,烧结砖的体积密度降低,吸水率、显气孔率增大,抗压强度降低。
武海龙[6](2014)在《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的研发及其抗压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能源逐渐减少、污染越来越严重,墙改办强烈地提出“推广新型建筑材料”等口号,本课题从节约能源、绿色建材的角度出发,对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进行研发,将会减少制砖过程中内燃煤的使用,对废弃的木屑重新利用,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及时响应了国家禁止使用圆形孔多孔砖的强制性规定。本课题的研究将对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的批量生产具有指导性的参考意义,推动了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的市场化。本课题所研发的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是以页岩和木屑为主要材料。通过统计、分析不同木屑掺量与其抗压强度之间的数据,建立木屑掺量与强度的数学模型来定量地确定二者的关系,从而找到满足非承重墙要求的最佳配合比。在最优配合比前提下,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烧结程序,探究从最初的砖坯到最后的成品砖这一系列过程中温度对裂缝的影响以及化学物质转化的机理研究,找到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的专用烧结程序。根据现行规范,对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与普通矩形孔烧结页岩砖做了石灰爆裂对比试验、泛霜对比试验、砌体轴压对比试验,分别得到了其石灰爆裂、泛霜的情况,根据试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得到了二者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本次试验研究,确定了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中木屑掺量与强度的数学关系模型,木屑掺量为30%左右时,其砖体强度达到5MPa。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发生石灰爆裂及泛霜的机率要小于普通矩形孔烧结页岩砖。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砌体的抗压强度平均值可直接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附录B中的公式进行计算。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砌体的弹性模量为:E=2000N/mm2左右,泊松比为: Q=0.18;普通矩形孔烧结页岩砖砌体的弹性模量为:E=3000N/mm2左右,泊松比为: P=0.14。
吴思容[7](2014)在《科辉公司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项目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在建设工程领域,通常由于项目具有资金投入量大、施工时间长、技术要求高、工程难度大等共有的特点,导致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工程建设期间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面对这些工程风险,若不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将会直接阻碍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的大规模建设成为发展趋势,而不断恶化的自然条件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工程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工程风险越来越复杂,而由此带来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有必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本文选择常德市科辉墙材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生产线的建设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上概括了工程风险及工程风险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从而引出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及程序,在此基础上,结合该生产线建设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防范三大方面入手,选择适用的方法和途径,探讨了该建设项目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以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后,总结该生产线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够为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戈晓宇[8](2014)在《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建筑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大量堆积,从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些废弃物是“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的资源”。材料是园林建设的物质基础,在资源越发紧缺环境逐渐恶化的当代,园林材料的选用仍然以自然资源为主,园林建设仍然依赖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速率的攫取,亟需一种基于我国园林建设现状的切实可行的节材措施,采用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作为园林材料能够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途径,改变传统建设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这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型园林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主题,为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节约型园林要求在不缩小建设规模、不减少建设投资、不降低建设品质的前提下,最大化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本文对园林材料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节约型园林的内涵提出了园林材料的应用策略。本文将现象学作为研究方法引入废弃物的应用研究之中,将材料本性与真实性的思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将建构逻辑作为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研究的核心内容,拓展了园林材料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支撑。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现状,首先将市政道路工程、建筑工程中对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中能够适用于风景园林中的材料和工程技术。接下来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低材高用”的废弃物营建思想和“瓦爿墙”、“出砖入石”等建造工艺的研究,回溯了废弃物应用的历史。本文归纳了能够适用于园林中的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建材,对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途径和建构逻辑进行了研究,为园林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本文归纳了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在应用中具有的节约价值、艺术价值和功能优化价值,结合作者参与的规划设计实践案例对价值的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采用AHP方法对部分再生建材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价,为园林材料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本文提出了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在园林建设程序的层面上增加了废弃物信息管理系统和基于LCA的园林材料评估程序,既融合了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需要,又与我国园林建设的实际情况有较紧密的结合。针对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的非常规性,提出了规划设计原则和施工组织策略。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的建立能够在行业政策、信息管理、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层面形成对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推动力。
何红桃[9](2013)在《新型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制备及其性能和烧结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氧化铝厂废物拜耳法赤泥,黄河淤积泥沙以及贫瘠粘土为原料,采用压力成型烧结法,先后制备出赤泥-粘土烧结砖和赤泥-黄河泥沙烧结砖,对其制备工艺、重要性能和烧结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以烧失量、密度、烧缩值、吸水率和抗压强度为指标,筛选出赤泥-粘土烧结砖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烧结温度1050℃,烧结时间2h,赤泥添加量20%。赤泥-黄河泥沙烧结砖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烧结温度1050℃,烧结时间2h,赤泥添加量40%。最佳制备条件下赤泥-粘土烧结砖的烧失量为10.32%,密度为1.69g/cm3,烧缩值为5.71%,吸水率为19.91%,抗压强度为36.5MPa。最佳制备条件下赤泥-黄河泥沙烧结砖的烧失量为8.91%,密度为1.69g/cm3,烧缩值为7.49%,吸水率为17.91%,抗压强度为39.1MPa。对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性能研究表明:烧结温度越高、赤泥添加量越大,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断面就越均匀致密,砖体越不容易出现掉渣现象;烧结过程使原料中热稳定性差的成分转化为其他热稳定性好的成分,其中赤铁矿转化为磁铁矿就是烧结砖颜色变化的重要原因;另外,最佳条件下制备的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浸出毒性和放射性都符合国家标准,具有安全性。对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烧结机理研究表明:烧结砖的烧结质量损失主要是由原料中吸附水和结晶水的去除引起的,因为赤泥的总含水量大于黄河泥沙,且吸附水和结晶水的去除在1000℃以下基本完成,所以烧结砖的烧失量与赤泥添加量正相关,而与烧结温度(1000℃-1100℃)几乎无关;烧结砖的烧结体积收缩主要依赖于原料赤泥中Na2O和Fe2O3的相对含量,干燥后烧结前的生坯内部有大量的原始空隙,这是大部分烧结砖的烧结收缩率都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表明,以赤泥、黄河泥沙两种,固体废物制备烧结砖是完全可行的,其物理性能优良,浸出毒性和放射性无超标现象,可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环保、可行的建筑材料,从而实现赤泥和黄河泥沙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张小静,朱惠英,陶尚儒,卢凌寰,黄孝云[10](2013)在《广西烧结页岩砖生产状况调查及分析》文中指出烧结页岩砖是国家提倡发展的建筑节能材料,是替代黏土砖的更新产品。通过对广西地区内规模较大、管理及产品质量较好的50家砖厂生产的页岩砖状况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广西生产的页岩砖以强度等级MU10和MU15、孔洞率低于40%及尺寸240 mm×115(190)mm×90 mm的多孔砖为主,烧结页岩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的生产较为罕见。新国标GB 13544—2011《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要求的矩形条孔或矩形孔页岩砖的生产技术难度大、成品率低,对原材料的细度、塑性要求高。此外,在孔型设计上,可将矩形条孔或矩形孔的尖角加工成圆角,以减少应力集中产生的开裂。
二、浅议页岩烧结砖生产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页岩烧结砖生产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页岩烧结装饰砖的应用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页岩烧结砖的发展史 |
2 烧结页岩砖现状 |
3 页岩烧结砖发展优势 |
3.1 资源储备丰富 |
3.2 生产优势 |
3.3 性能优势 |
4 烧结页岩装饰砖的用途 |
5 结语 |
(2)新型植物纤维自保温页岩烧结多孔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3.3 保温砖孔型的有限元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采取的研究方案 |
2 材料参数测定 |
2.1 微孔砖制作 |
2.1.1 原料的选取 |
2.1.2 混料搅拌 |
2.1.3 压制成型 |
2.1.4 砖坯干燥 |
2.1.5 砖坯烧结 |
2.2 材料参数测量 |
2.2.1 密度 |
2.2.2 导热系数 |
2.2.3 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 |
2.3 本章小结 |
3 多孔砖热工性能的研究 |
3.1 传热模拟研究过程 |
3.1.1 Fluent热分析基本原理 |
3.1.2 热分析软件介绍 |
3.1.3 多孔砖传热模拟过程 |
3.2 多孔砖热工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孔洞长宽比对砌块当量导热系数的影响 |
3.2.2 孔洞率对砌块当量导热系数的影响 |
3.2.3 孔洞排列数对砌块当量导热系数的影响 |
3.2.4 孔肋延长线系数对砌块当量导热系数的影响 |
3.2.5 孔间肋宽对砌块当量导热系数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多孔砖力学性能的研究 |
4.1 ANSYS Workbench结构分析 |
4.1.1 ANSYS Workbench简介 |
4.1.2 ANSYS Workbench结构分析流程 |
4.1.3 SOLID65 单元 |
4.1.4 本文采用的破坏理论 |
4.1.5 材料模型 |
4.2 多孔砖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孔洞长宽比对多孔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2 孔洞率对多孔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3 孔洞排列数对多孔砖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4 孔肋延长线系数对砌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5 孔肋宽对砌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孔型设计与研究 |
5.1 热工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 |
5.1.1 孔洞长宽比的热工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 |
5.1.2 孔洞率的热工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 |
5.1.3 孔洞排列数的热工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 |
5.1.4 孔肋延长线系数的热工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 |
5.1.5 孔间肋宽的热工和力学性能综合分析 |
5.2 多孔砖孔型设计方案 |
5.3 各孔型设计方案的模拟分析 |
5.3.1 热工模拟结果 |
5.3.2 力学模拟结果 |
5.4 选择最佳孔型 |
5.5 新型多孔砖的抗压试验 |
5.5.1 抗压强度试验步骤 |
5.5.2 强度数据处理 |
5.5.3 抗压强度结果评定 |
5.5.4 结构模拟部分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矩形孔页岩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及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国内建筑墙体的发展 |
1.1.3 国外建筑墙体的发展 |
1.2 页岩多孔砖的发展 |
1.2.1 概述 |
1.2.2 页岩多孔砖的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材料性能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验装置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用砖的选择 |
2.2.3 砂浆的配置 |
2.2.4 砖抗压试验 |
2.3 通缝抗剪试验 |
2.3.1 试验设计 |
2.3.2 试验分析 |
第三章 矩形孔页岩砖砌体剪压复合性能 |
3.1 试验概况 |
3.2 理论概况 |
3.2.1 主拉应力破坏理论 |
3.2.2 库伦破坏理论 |
3.2.3 变摩擦系数强度理论 |
3.3 剪压受力试验 |
3.3.1 试件制作及养护 |
3.3.2 三砖抗压设计 |
3.3.3 试验分析 |
3.3.4 试验方案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试件破坏过程和现象 |
3.4.2 试件破坏特征 |
3.4.3 剪压相关实测数据 |
3.4.4 剪压相关实测曲线 |
3.5 试验数值回归分析 |
3.5.1 以纯剪强度为基数 |
3.5.2 以抗压强度为基数 |
3.5.3 与其他砌体的对比 |
3.6 影响砌体强度因素 |
3.7 小结 |
第四章 矩形孔页岩砖砌体抗弯性能 |
4.1 概况 |
4.2 试件的设计及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试验破坏特征 |
4.3.2 试验数据 |
4.3.3 实测数据与理论值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成果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温度制度对页岩烧结砖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原料 |
2.2 试样制备 |
a.陈化 |
b.成型 |
c.烧结 |
2.3 性能检测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烧成收缩 |
3.2 体积密度、吸水率、显气孔率 |
3.3 抗压强度 |
3.4 泛霜 |
4 不同温度制度下微观结构的变化 |
4.1 烧成后页岩烧结砖的孔结构 |
4.2 页岩烧结砖反应后的化合物及变化规律 |
5 结论 |
(5)生物质燃料对页岩烧结砖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 |
1.1 原材料 |
1.2 试样制备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可塑性指标 |
2.2 体积密度、吸水率、显气孔率 |
2.3 烧成收缩 |
2.4 抗压强度 |
2.5 微观分析 |
3 结论 |
(6)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的研发及其抗压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现有的新型建筑材料及优缺点 |
1.1.3 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简介 |
1.2 轻质墙体材料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次科研的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配合比的研发 |
2.1 课题选用材料 |
2.1.1 页岩 |
2.1.2 木屑 |
2.2 生产工艺 |
2.2.1 砖坯的制作 |
2.2.2 烧结程序 |
2.3 配比与强度的关系 |
2.3.1 矩形孔与圆形孔的比较 |
2.3.2 配比与强度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烧结程序的研发 |
3.1 干燥预热阶段 |
3.2 加热阶段 |
3.3 烧成阶段 |
3.4 冷却阶段 |
3.5 最优烧结程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的耐久性 |
4.1 石灰爆裂 |
4.1.1 石灰爆裂形成机理及其危害 |
4.1.2 石灰爆裂对比试验研究 |
4.2 泛霜 |
4.2.1 泛霜形成机理及其危害 |
4.2.2 泛霜对比试验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砌体抗压试验 |
5.1 试件 |
5.2 安装测量仪器 |
5.3 加载方法 |
5.4 试件破坏特征 |
5.5 试验结果及其影响因素 |
5.5.1 试验结果 |
5.5.2 影响砖砌体抗压强度的因素 |
5.6 砌体弹性模量 |
5.7 砌体泊松比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科辉公司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项目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程项目风险的内涵 |
2.2 风险识别 |
2.3 风险评价 |
2.4 风险防范 |
3 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项目风险现状及识别 |
3.1 项目简介 |
3.1.1 建设隧道窑生产线 |
3.1.2 建设厂区建筑及配套设施 |
3.1.3 建设环保设施 |
3.2 项目风险现状 |
3.2.1 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 |
3.2.2 项目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
3.3 项目风险识别 |
3.3.1 确定具体对象 |
3.3.2 项目风险信息收集 |
3.3.3 确定风险事件 |
3.3.4 风险识别过程 |
3.3.5 风险识别的结果 |
4 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项目风险评价 |
4.1 构建项目风险指标体系 |
4.2 风险评价过程 |
4.2.1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分析 |
4.2.2 具体步骤分析 |
4.3 风险评价结论 |
5 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项目风险防范 |
5.1 政策风险防范 |
5.1.1 正确判断政策走向,加强日常监管 |
5.1.2 树立法律意识,确保项目合法权益 |
5.2 管理风险防范—突出成本控制和人员风险防范 |
5.2.1 加强对预算的管理,推行责任成本核算 |
5.2.2 严把签订关,加强合同管理 |
5.2.3 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 |
5.3 财务风险防范 |
5.3.1 建立合理资本结构,选择适度负债水平 |
5.3.2 加强应变能力,适应通货膨胀环境 |
5.3.3 拓宽筹资渠道,实行资金统一管理 |
5.4 技术风险防范—突出施工和设备安装风险 |
5.4.1 合理安排设计流程,严格技术及质量要求 |
5.4.2 制定具体作业方案,加强现场安全监管 |
5.4.3 加强设备安装安全意识,完善设备安装技术 |
5.5 环境风险防范 |
5.5.1 重视预警系统建设,强化保险应对机制 |
5.5.2 预留损失费,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与研究综述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循环型产业的需要 |
1.1.2 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趋势的应对 |
1.1.3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契机 |
1.1.4 实践中的思考 |
1.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释义 |
1.2.1 节约型园林 |
1.2.2 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建材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3.3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研究与应用难点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西方园林中废弃物的应用 |
1.4.2 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废弃物应用 |
1.4.3 建筑工程中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 |
1.4.4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2 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园林材料的应用 |
2.1 节约型园林的内涵 |
2.1.1 面向城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节约型园林 |
2.1.2 建设与节约并重的节约型园林 |
2.2 园林材料应用与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2.2.1 建造传统的迷失 |
2.2.2 园林材料研究的匮乏 |
2.2.3 常规材料应用的困境 |
2.3 园林材料理论研究的拓展 |
2.3.1 废弃物处理的思想发展 |
2.3.2 材料的本性与真实性的思辨 |
2.3.3 现象学视角下的园林材料研究 |
2.3.4 园林材料与建构逻辑 |
2.4 节约型园林背景下的园林材料应用策略 |
2.4.1 秉承节约理念 |
2.4.2 继承传统文化 |
2.4.3 探索现代之路 |
2.5 小结 |
3 建筑垃圾及其再生建材的种类与本性 |
3.1 废弃砖瓦 |
3.1.1 废弃砖瓦的概况及本性 |
3.1.2 以废弃砖瓦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
3.2 废弃石材 |
3.2.1 废弃花岗岩的物质属性 |
3.2.2 废弃花岗岩的产生过程及利用方式 |
3.3 废弃金属 |
3.3.1 废弃金属的概况 |
3.3.2 废弃金属在园林中的利用方式 |
3.4 废弃混凝土 |
3.4.1 废弃混凝土的概况与本性 |
3.4.2 以废弃混凝土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
3.5 废弃木材 |
3.5.1 废弃木材的概况 |
3.5.2 以废弃木材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
3.6 小结 |
4 工业固体废物及其再生建材的种类与本性 |
4.1 煤矸石 |
4.1.1 煤矸石的概况 |
4.1.2 以煤矸石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
4.2 粉煤灰 |
4.2.1 粉煤灰的概况 |
4.2.2 以粉煤灰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
4.3 铁矿尾矿 |
4.3.1 铁矿尾矿的概况 |
4.3.2 以铁矿尾矿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
4.4 高炉炉渣 |
4.4.1 高炉炉渣的物质属性 |
4.4.2 以高炉炉渣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
4.5 废弃轮胎 |
4.5.1 废弃轮胎的本性 |
4.5.2 废弃轮胎在风景园林中应用的可能性 |
4.6 废弃集装箱 |
4.7 废弃玻璃 |
4.7.1 废弃玻璃的本性 |
4.7.2 以废弃玻璃为原料的再生建材 |
4.8 小结 |
5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和建构逻辑 |
5.1 园林道路、场地 |
5.1.1 园路、场地基层材料 |
5.1.2 园路、场地面层 |
5.2 园林构筑、小品及饰面材料 |
5.2.1 墙体砌筑材料 |
5.2.2 铁矿尾矿 |
5.2.3 废弃砖瓦砌筑墙体 |
5.2.4 废弃石材饰面 |
5.2.5 再生马赛克饰面 |
5.2.6 再生空心玻璃砖 |
5.2.7 废弃木材 |
5.2.8 废弃轮胎 |
5.2.9 废弃金属雕塑 |
5.2.10 钢筋石笼 |
5.2.11 废弃集装箱 |
5.3 水体驳岸 |
5.3.1 废弃轮胎驳岸 |
5.3.2 废弃木材护岸 |
5.3.3 石笼驳岸 |
5.4 塑造地形 |
5.5 小结 |
6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在园林中应用的价值 |
6.1 园林建设中的节约价值 |
6.1.1 自然资源的节约——以河间市瀛洲公园为例 |
6.1.2 能源消耗的节约 |
6.1.3 基于AHP方法墙体砌筑材料的价值评价 |
6.1.4 基于AHP方法的园路场地基层填筑材料的价值评价 |
6.2 景观特色塑造中的艺术价值 |
6.2.1 废弃物应用的现象学转向与符号意义 |
6.2.2 历史信息的艺术化与地域特征表达——以烟台园为例 |
6.2.3 历史信息的艺术化与场所精神塑造 |
6.3 园林材料应用中功能的补充与优化价值 |
6.4 小结 |
7 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 |
7.1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症结 |
7.1.1 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的缺失 |
7.1.2 园林建设中的信息不对称 |
7.1.3 废弃物营建的利益失衡 |
7.2 法律法规的推动性作用以及鼓励性政策的制定 |
7.2.1 国外法律法规对废弃物利用的影响 |
7.2.2 鼓励性政策的制定 |
7.2.3 基于LCA的园林材料评估框架的建立 |
7.3 废弃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
7.4 规划设计原则与施工组织策略 |
7.4.1 废弃物对规划设计的逆向作用 |
7.4.2 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
7.4.3 传统工艺的继承 |
7.4.4 施工组织中的节约策略 |
7.5 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创新之处 |
8.2.1 现象学和建构逻辑视角下的材料研究 |
8.2.2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建构逻辑 |
8.2.3 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价值 |
8.2.4 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的建立 |
8.3 余论与展望 |
8.3.1 基于LCA的园林材料评估体系的研究 |
8.3.2 节约型园林评价标准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
(9)新型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制备及其性能和烧结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赤泥的产生、危害及处置现状 |
1.2.1 赤泥的产生与危害 |
1.2.2 赤泥的处置现状 |
1.3 黄河泥沙的产生、危害及处置现状 |
1.3.1 黄河泥沙的产生与危害 |
1.3.2 黄河泥沙的处置现状 |
1.4 烧结砖的生产现状 |
1.5 赤泥和黄河泥沙制备烧结砖的现状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赤泥、黄河泥沙及粘土基本性质的测定 |
2.2.2 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制备 |
2.2.3 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性能表征 |
2.2.4 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烧结机理研究 |
第三章 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制备 |
3.1 原料的基本性质 |
3.1.1 吸水率 |
3.1.2 化学成分 |
3.1.3 热重分析 |
3.1.4 矿物成分分析 |
3.2 赤泥和粘土制备烧结砖的单因素实验 |
3.2.1 烧结温度对烧失量、密度、烧缩值和吸水率的影响 |
3.2.2 烧结时间对烧失量、密度、烧缩值、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3 赤泥添加量对烧失量、密度、收缩值、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4 赤泥-粘土烧结砖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
3.3 赤泥和黄河泥沙制备烧结砖的单因素实验 |
3.3.1 赤泥添加量和烧结时间对烧失量、密度、烧缩值和吸水率的影响 |
3.3.2 烧结温度对烧失量、密度、烧缩值和吸水率的影响 |
3.3.3 赤泥-黄河泥沙烧结砖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性能研究 |
4.1 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微观结构 |
4.1.1 赤泥-粘土烧结砖的微观结构 |
4.1.2 赤泥-黄河泥沙烧结砖的微观结构 |
4.2 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矿物成分 |
4.2.1 赤泥-粘土烧结砖的矿物成分 |
4.2.2 赤泥-黄河泥沙烧结砖的矿物成分 |
4.3 赤泥-黄河泥沙烧结砖的浸出毒性 |
4.4 赤泥-黄河泥沙烧结砖的放射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烧结机理研究 |
5.1 烧结质量损失机理 |
5.2 烧结体积收缩机理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广西烧结页岩砖生产状况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调研基本情况 |
1.1 年生产规模 |
1.2 砖型 |
1.3 孔洞率 |
1.4 强度等级 |
1.5 热工性能 |
2 广西烧结页岩砖厂对页岩砖生产使用的肯定 |
3 广西烧结页岩砖厂在页岩砖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
4 解决措施 |
5 结论 |
四、浅议页岩烧结砖生产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页岩烧结装饰砖的应用与前景[J]. 李波林. 建材发展导向, 2019(20)
- [2]新型植物纤维自保温页岩烧结多孔砖的研究[D]. 张潮.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1)
- [3]矩形孔页岩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及抗弯性能研究[D]. 张贝.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4]温度制度对页岩烧结砖性能影响研究[J]. 蒲诚,蹇守卫,莫志胜,何桂海,张吕东. 砖瓦, 2015(08)
- [5]生物质燃料对页岩烧结砖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J]. 蹇守卫,张吕东,马保国,孔维,莫志胜,刘兵. 新型建筑材料, 2014(09)
- [6]矩形孔轻质烧结页岩砖的研发及其抗压性能分析[D]. 武海龙. 广西科技大学, 2014(05)
- [7]科辉公司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项目风险控制研究[D]. 吴思容. 中南大学, 2014(03)
- [8]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研究[D]. 戈晓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9]新型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制备及其性能和烧结机理的研究[D]. 何红桃. 山东大学, 2013(10)
- [10]广西烧结页岩砖生产状况调查及分析[J]. 张小静,朱惠英,陶尚儒,卢凌寰,黄孝云. 建筑节能,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