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二数学期末测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沈璐[1](2021)在《GeoGebra软件在高中电磁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eoGebra是一款操作简单、免费开源、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电磁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GeoGebra软件辅助电磁学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优势。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整理了GeoGebra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结合2017版物理课程标准中电磁学部分的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想象的物理图景,利用GeoGebra软件开发教学资源,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复杂过程动态化、数学问题形象化以及隐含原理可视化。以现行的鲁科版高中物理“磁场”专题为例,利用GeoGebra软件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运用准实验研究法,对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检验。教学实践表明,利用GeoGebra软件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GeoGebra软件开发教学资源,丰富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融合的案例资源,为中学物理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提供参考;通过学生前后测成绩的对比分析发现,利用GeoGebra软件辅助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成绩有一定正面影响;设计GeoGebra软件辅助教学案例,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新视角,为一线物理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参考。
黄建美[2](2020)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策略探讨》文中提出分析综合能力是物理高考要求的五大能力之一。在物理一轮复习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一直是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轮复习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黄金时间,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也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本论文重点针对高三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有效策略展开了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对高三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有效策略进行研究。论文总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高中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文献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为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为了解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现状展开的系列调查。通过分析高二期末学生统考成绩和统计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高三学生十分欠缺分析综合能力,分析近三年物理全国Ⅱ卷在分析综合能力方面考查的分值比例逐年增加。第四部分针对学生的能力现状提出的在一轮复习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探讨。一轮复习中的四大主要课型是概念复习课,知识强化课,专题训练课和试卷评析课,分别对四类课堂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课型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策略。即概念复习课建立知识网络图,相似知识点比较分析;知识强化课培养物理情境分析,研究对象分析,状态分析,过程分析能力;专题训练课题型归纳,一题多变;试卷评析课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查找思维漏洞。第五部分对实施的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效果分析。笔者以任教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把高三期末第一次诊断和第二次诊断考试成绩和高二统考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纵向和年级同层次班级成绩对比,得出策略取得的成效性。第六部分给出本论文研究的结论、教学建议及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深入研讨的地方。
徐静[3](2020)在《Lawson科学推理测试卷中文版修订、检验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订了科学推理能力测试卷中文版(LCTSR 2000中文版)的语言表述。考查了修订后的LCTSR 2000中文版的测量学指标。发现该工具具有良好的整体信度,具体到各维度,除了假设演绎推理维度的信度较低,其他五个维度的信度良好。基于Rasch模型分析了测量工具的结构效度,发现个别项目6、7、20、23、24有可能存在其它潜在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单个问题对的均值、克龙巴赫α系数、效应量以及学生的作答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有六个问题对(7-8、11-12、13-14、19-20、21-22、23-24)可能存在内容效度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在这六个问题对上的推理过程,以定性研究当前测量工具的内容效度。发现测试工具的文字内容、上下文情景、图片以及答案的选择之间存在一些内容设计问题,可能是导致工具存在内容效度问题的原因。应用修订后的科学推理能力测量工具对诸城市189名高二学生进行科学推理能力现状调查。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得分区间为17-23分,得分呈现中间多两边少的趋势,说明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较高。然而具体到各个子维度上发展水平不一,其中学生的质量与体积守恒推理和概率推理能力的水平比较高,其次是相关推理能力,而控制变量推理能力较低,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在众维度中最低。研究了高二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水平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男女生在科学推理能力的整体和各维度得分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了高二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得分与数学、物理、生物三门课程期末成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科学推理能力得分与生物得分相关性较低(r=0.283,<0.01),与数学成绩存在中度相关关系(r=0.416,<0.01),与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0.487,<0.01)。研究了期末物理试题对科学推理能力的考查情况。发现物理试卷对守恒推理能力的考查情况最多,其次是比例推理,对于控制变量推理的考查较少,且本套物理试题并不明显的涉及概率推理、相关推理以及假设演绎推理维度。
秦闻[4](2020)在《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基于O’Malley&Chamot的元认知策略理论和相关研究,调查高中生在实验前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变化及对听力学习的影响。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元认知策略前后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学生案例素材。基于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两方面的发现:首先,数据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教学实验,参与学生在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方面发生了一些正面变化。具体而言,实验的三个策略中,监控策略的使用获得最高均值(M=3.8),其次是计划策略(M=3.0),最后是评估策略(M=2.9)。进一步分析显示,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实验对学生计划策略使用的影响最大(均值增幅为0.5),其次是评估策略(均值增幅为0.3),对监控策略使用的影响最小(均值增幅为0.2)。后两种策略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可能受传统听力学习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过多地依赖老师和教材的帮助。访谈数据和其他质性数据基本上支持问卷调查结果。其次,数据分析显示,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对高中生英语听力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三方面。具体而言,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的应用提高了高中生在听力学习中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在听前准备活动中的焦虑。在听力学习过程中,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的应用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对元认知策略的总体利用意识和利用水平。高中生主动选择元认知策略,通过思考自己的策略选择并采取相应调整来逐步监控其听力过程。最后,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的应用提高了高中生的英语听力测试成绩,尤其中分组学生进步最为明显。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为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听力学习中的应用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建议,希望对改进高中生的英语听力的教与学有所帮助。
沈宇芳[5](2020)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圆锥曲线综合题错解剖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圆锥曲线既是高中解析几何知识的核心内容,又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但学生的学习情况却不如人意.近几年高考圆锥曲线综合题的推理和运算都较为复杂,学生经常发生解题错误,失分较多.本研究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剖析学生在解决圆锥曲线综合题时出现的典型错解,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圆锥曲线教与学的质量.本文主要基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框架,并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通过制定圆锥曲线综合题测试卷和数学核心素养分析水平标准,重点考查学生解答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三种核心素养水平状况,具体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本研究的结论是:(1)圆锥曲线综合题解题中反映出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状况良好;(2)学生产生错解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方法不当、推理不合理以及缺乏直观想象能力;(3)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应重点提升数学运算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展直观想象能力,具体的对策或建议是:①通过在教学中细化运算步骤结合适度练习与纠错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②在注重基本推理思路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利用变式教学和合情推理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③合理运用动态几何软件以及在教学中强化数形结合思想来促进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张婷[6](2020)在《基于物理前概念提升学生理解力的教学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认为在物理学习中,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以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一定的相关知识及一定的思维方式,我们统称为前概念,其中错误的认识称为错误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称为正确的前概念。它们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于物理科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即对科学知识是否理解。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了解学生接受新知前,对于该知识的理解情况,在实际学习时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尤为重要。而学生对于知识能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支撑。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理解力的任务。本文以提高学生物理理解力为目标,选取中学物理中电磁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基于前概念提升学生理解力进行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研究工作。1、探讨国内外对前概念的研究历程,特别是电磁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研究。2、调查和分析高二学生的物理理解力现状。研究发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力不足。3、针对学生理解力水平低的现状,以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的教学实践经验,选取实习单位虎门中学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前测-教学干预-后测”教学实践研究,归纳出基于前概念提升学生理解力的教学策略。4、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效果的对比,发现基于前概念教学对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效果均有较大的帮助。本文研究表明:在掌握学生前概念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评价等方式完成对前概念的转换或者迁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迁移、运用、质疑能力的提高。基于前概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控,弄清知识的本质,构建科学的学习思维,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增强理解力。
赵文荟[7](2020)在《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比推理是构建物理模型的一种重要方法,简单地说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经过一系列比较和逻辑的选择,推断出他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的思维推理过程。虽然在目前的物理课堂当中已有较多的使用,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并且在当前的研究中很少有关于此教学方法使用效果的研究,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教学过程不仅能为一线教师类比建模教学过程提供新思路,还为以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打下了基础。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知识并掌握类比建模的方法,基于此,本研究展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索。首先,根据大量学者对类比推理的阐述,整理出本研究关于类比推理的内涵,模型构建的特征;其次,根据构建主义学习观、类比迁移理论以及类比增强理论,本研究针对如何利用类比推理构建高中物理模型提出“引—问—问—讨”式教学模式,对此模式进行具体解释,并绘制出可操作性的流程图,据此,一线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操作流程图结合实际投入到教学中;再次,将此模式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根据本研究的提出的“引—问—问—讨”式教学模式,选择高二物理选修3-1当中的两节作为典例,设计相应教学过程,将其投放到教学当中。最后,设计测试题和自测表检验学生类比建模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情况,结合PTA量表和李克特量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发现不足,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类比建构教学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们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建模的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通过实践研究还得到了一个结论,类比建模教学模式改善了物理课堂模式。由于该模式尚且不成熟,课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有三点:深度挖掘知识间的本质联系;突出情境创设和提问环节中的关键信息;在实际建模教学中加强对类比推理的训练。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研究的不足和遗憾:1.类比建模方法掌握的评价信效度有待提高;2.研究对象未能大范围覆盖;3.实践应用不足。这也为学者们提供了继续研究的思路与方向。
王智超[8](2020)在《对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1978-2018年)》文中研究说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蒙古语授课理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数学教育尤为突出。中小学数学蒙古文版教科书的出版发行紧跟课程改革步伐。但是同步练习、考试复习方面的蒙古文辅助资料落后于教学要求,高中辅助资料的建设更为滞后,跟不上高中生的高节奏的学习。因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教师大量翻译汉文辅助资料的同时,自己也编写辅助资料,以便满足教学要求。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建设历史、得失及其原因的研究对今后的蒙古族数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选取1978—2018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建设发展史为研究对象。1978—2018年间,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的数学辅助资料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本文以数学辅助资料的起步、发展、升华阶段分别划分为1978—1986年、1986—2003年、2003—2018年三个阶段,并且又把每个阶段按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去划分时间,分别论述了该时期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以及使用情况、正式出版的高中数学蒙古文辅助资料的特点。此外,对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辽蒙古族中学、库伦旗第一中学进行了调查,以此了解学生对蒙汉数学辅助资料的选择情况以及对汉文数学辅助资料的理解和帮助程度以及数学辅助资料对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数学辅助资料的情况。最后,得出研究结论:(1)1978—1986年间,虽然出版了一些高中数学蒙文资料,但是结构单一,主要用于教师的教学。学生只靠教科书课后习题或教师编的题来复习、巩固知识。另外,蒙汉双语教学逐渐开始被重视,学生通过教师开始接触汉文辅助资料。(2)1986—2003年间,学生开始有了学校统一发的蒙文数学资料,但是大多数都是把高中所有内容整合成一本书的资料,即综合练习册。部分学校直接使用了汉文辅助资料,借助汉文辅助资料的,老师用蒙古语授课形式的蒙汉双语教学开始普及。(3)2003—2018年间,学生已经拥有教科书配套的蒙文数学辅助资料并且结构多样化。有些学校直接使用汉文数学资料,有的学校用装订成册(未出版)的蒙文数学资料,有的学校用正式出版的蒙文数学资料。除了学校发的数学辅助资料之外,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自主购买额外数学辅助资料加强学习并且用汉文资料的学生居多。针对以上结论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以及使用方面提出了建议。
曾琴[9](2020)在《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成绩测试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绩测试是评估学生汉语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质量、有效的成绩测试能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教学的发展。综合课作为泰国初中汉语教学中开设最多的课型,教学过程中的成绩测试环节值得关注。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成绩测试从研发到实施整个过程的情况,对测试现状进行一个整体描述。之后以三所学校为具体案例,收集了学校初一至初三的汉语综合课期末试卷,对试卷内容和质量进行分析研究。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泰国初中的汉语教学目前在成绩测试环节存在较多问题:第一,参与测试的主体对成绩测试不重视,很多泰国学校规定汉语课程的最低分,成绩测试的分量不足;第二,编制试题的教师缺乏测试相关理论,导致试题的有效性不高;第三,测试的各个主体对测试结果的使用不够,未能发挥出成绩测试的后效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提高大家对成绩测试的重视程度,解决其中的问题,使得成绩测试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推动汉语教学在泰国的进一步发展。
张雪[10](2020)在《HPM视角下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HPM研究已然发展到“为教育而数学史”的新阶段。新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关注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其起源,都能在数学的历史发展中找到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等差数列是高中教材中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之一。等差数列的深入学习,有利于高中生逐步建立完整的数学体系,也有助于发展高中生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基于上述背景,对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出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结合数学史和等差数列教学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等差数列的教学提示及学业水平要求,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提出了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选取了非随机分配对照组后测设计方法对C市某高级中学六个平行班级进行了课堂观察、测试,并对参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运用SPSS23.0和EXCEL2010软件对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实施进行了分析,后测数据显示,实验组教学班级概念测试的正确率为57.48%,对照组教学班级概念测试的正确率为46.49%;实验组教学班级公式测试的正确率为75.50%,对照组教学班级公式测试的正确率为67.97%;实验组教学班级解题测试的正确率为58.22%,对照组教学班级解题测试的正确率为55.46%。以上研究表明,依据HPM视角对等差数列进行教学设计优于传统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应用能力。根据HPM视角下等差数列课堂观察、知识掌握反馈和教师教学反思的调查分析结果,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维度,归纳出基于HPM视角进行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促进其知识掌握,还能够提高教师授课热情和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等积极影响。并指出依据HPM视角对等差数列进行教学,可能存在提升理解难度、加剧学习压力、升级备课难度和增加教学任务等消极影响。最后提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和提升教师教学效率等建议,旨在为高中教师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高二数学期末测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二数学期末测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GeoGebra软件在高中电磁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 |
1.1.2 电磁学是高中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GeoGebra应用于电磁学教学的优势 |
1.2 GeoGebra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经验之塔”的视听教育理论 |
第3章 GeoGebra应用于电磁学的开发设计 |
3.1 开发设计的原则 |
3.2 开发设计的案例 |
3.2.1 利用GeoGebra实现抽象概念具象化 |
3.2.2 利用GeoGebra实现复杂过程动态化 |
3.2.3 利用GeoGebra实现数学问题形象化 |
3.2.4 利用GeoGebra实现隐含原理可视化 |
第4章 GeoGebra应用于磁场专题教学的实践 |
4.1 GeoGebra辅助磁场专题教学分析 |
4.2 磁场专题教学设计 |
4.2.1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片断教学设计 |
4.2.2 《洛伦兹力的应用》片断教学设计 |
4.2.3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运动》应用专题教学设计 |
4.3 GeoGebra应用于教学的反思 |
第5章 GeoGebra应用于磁场专题教学的实验 |
5.1 准实验研究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1.3 研究设计 |
5.1.4 研究过程 |
5.1.5 研究结果 |
5.1.6 研究结论 |
5.2 课后学生访谈 |
5.2.1 访谈前期准备 |
5.2.2 实施访谈 |
5.2.3 访谈分析 |
5.3 实践研究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学生课后访谈提纲 |
附录2:针对性测试卷 |
附录3:《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教学设计 |
附录4:《洛伦兹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
附录5: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案例实施对比(节选) |
附录6:实验班教学纪实(节选) |
致谢 |
(2)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1.3.1 能力 |
1.3.2 分析能力 |
1.3.3 综合能力 |
1.3.4 分析综合能力 |
1.3.5 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等级划分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物理分析综合能力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 能力结构理论 |
3.高三学生物理分析综合能力现状调查 |
3.1 高二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査实施与结果及其分析 |
3.2 高三学生问卷调查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调查问卷设计 |
3.2.4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3.3 近三年物理全国卷分析 |
3.3.1 分析内容 |
3.3.2 分析结果 |
4.一轮复习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的策略探讨 |
4.1 概念复习课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
4.1.1 知识绘制网络图形成系统化 |
4.1.2 多用比较法类比相似知识点 |
4.2 知识强化课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
4.2.1 物理情境分析,培养建模能力 |
4.2.2 研究对象分析,善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
4.2.3 状态和过程分析,在画图中提升 |
4.3 专题训练课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
4.3.1 习题归纳,有效训练 |
4.3.2 一题多变,触类旁通 |
4.4 试卷评析课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
4.5 教学实践效果与分析 |
4.5.1 教学实践对象 |
4.5.2 教学实践结果对比分析 |
4.5.3 以一诊测试卷为例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进步情况分析 |
4.5.4 教学实践总结 |
5.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Lawson科学推理测试卷中文版修订、检验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科学推理能力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科学推理能力研究现状分析 |
1.2.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样本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创新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科学推理 |
2.2 科学推理能力的维度划分 |
3 科学推理能力测量工具 |
3.1 科学推理能力测量工具的修订 |
3.1.1 测试卷的修订原则 |
3.1.2 测试卷的修订内容 |
3.2 测量工具的质量检验 |
3.2.1 定量分析 |
3.2.2 定性分析 |
4 LCTSR2000中文版的应用 |
4.1 科学推理能力现状研究 |
4.1.1 科学推理能力的总体研究 |
4.1.2 科学推理能力各个维度的比较研究 |
4.2 科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
4.2.1 科学推理能力整体的性别差异研究 |
4.2.2 科学推理能力各维度的性别差异研究 |
4.3 科学推理能力与学科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4 考查科学推理能力的物理期末试题分析 |
5 讨论 |
5.1 LCTSR2000中文版测试卷的结构效度 |
5.2 LCTSR2000中文版测试卷的内容效度 |
5.3 科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
5.4 科学推理测试成绩与学科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二物理期末测试卷 |
致谢 |
(4)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1 元认知 |
2.1.2 元认知策略 |
2.1.3 听力学习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内外元认知策略对外语学习的研究 |
2.2.2 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策略对听力学习的研究 |
2.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场景 |
3.2 研究过程 |
3.3 研究对象 |
3.4 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教学设计简述 |
3.5 研究工具和数据分析 |
3.5.1 问卷调查 |
3.5.2 访谈 |
3.5.3 课堂观察 |
3.5.4 学生案例素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实验前后高二学生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使用变化情况 |
4.1.1 实验前后高二学生英语听力元认知计划策略使用变化 |
4.1.2 实验前后高二学生英语听力元认知监控策略使用变化 |
4.1.3 实验前后高二学生英语听力元认知评估策略使用变化 |
4.2 高二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影响 |
4.2.1 学习态度 |
4.2.2 学习过程 |
4.2.3 学习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发现 |
5.2 对高中生听力学习的启示 |
5.3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期初-期末英语听力测试题 |
A: 学期初英语听力测试题 |
B: 学期末英语听力测试题 |
附录3: 元认知策略实验前后问卷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4: 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教学设计样例 |
附录5: 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6: 周记写作提纲 |
附录7: 访谈摘要及分析样本 |
附录8: 课堂观察表样本 |
附录9: 周记样本 |
附录10: 学期初-期末听力测验前后测成绩一览表 |
致谢 |
(5)核心素养视角下圆锥曲线综合题错解剖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下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2 圆锥曲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数学核心素养 |
2.1.2 圆锥曲线综合题 |
2.1.3 数学解题错误 |
2.2 相关研究 |
2.2.1 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评述 |
2.2.2 圆锥曲线研究评述 |
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及分析框架 |
3.1 研究方法 |
3.2 分析框架 |
3.2.1 新课标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
3.2.2 数学关键能力水平划分 |
3.2.3 本研究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
3.3 研究对象 |
3.4 测试卷编制说明 |
3.4.1 测试题选题说明 |
3.4.2 测试题解析及水平说明 |
3.4.3 核心素养水平双向细目表 |
第4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测试题结果及分析 |
4.1.1 测试题1的结果及分析 |
4.1.2 测试题2的结果及分析 |
4.1.3 测试题3的结果及分析 |
4.1.4 测试题4的结果与分析 |
4.2 总体结果及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核心素养下圆锥曲线教学与解题建议 |
5.1 加强数学运算能力 |
5.1.1 在教学中细化运算步骤 |
5.1.2 适度练习与纠错 |
5.2 培养逻辑推理思维 |
5.2.1 注重基本推理思路的理解 |
5.2.2 利用变式开拓学生思维 |
5.2.3 引导学生合情推理发展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
5.3 发展几何直观想象 |
5.3.1 运用动态几何软件辅助教学 |
5.3.2 在解题中强化数形结合思想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测试卷题目别解 |
致谢 |
(6)基于物理前概念提升学生理解力的教学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构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前概念与理解力的关系 |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学生理解力培养现状分析 |
3.1 理解力现状调查概述 |
3.2 问卷设计 |
3.3 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3.4 存在问题 |
第四章 电磁学前概念的调查 |
4.1 教师访谈调查 |
4.2 学生电磁学前概念的现状调查 |
4.3 学生电磁学前概念特点概述 |
第五章 基于前概念提升理解力的教学策略 |
5.1 错误前概念转化提升理解力的策略 |
5.2 充分利用学生科学前概念进行知识迁移 |
第六章 基于前概念提升学生理解力的实验研究 |
6.1 教学实践概述 |
6.2 教学内容 |
6.3 教学实践 |
6.4 教学效果测试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策略建议 |
7.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学生物理理解力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物理教师关于前概念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3 :电磁学前概念检测卷(前测) |
附录4 :电磁学前概念检测(前测)答卷访谈(例举) |
附录5 :电磁学常规教学设计(举例) |
附录6 :电磁学理解力检测卷(后测) |
附录7 :电磁学期末试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教学过程性是当前物理课堂的现实需要 |
1.1.2 掌握建模方法是中学生长远学习的内在需求 |
1.1.3 转变教学理念是物理教师的现实目标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类比推理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物理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类比推理在物理模型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类比推理 |
2.1.2 物理模型 |
2.1.3 教学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类比迁移理论 |
2.2.3 增强类比理论 |
第三章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的理性审视 |
3.1 类比推理的内涵 |
3.1.1 类比推理的概念 |
3.1.2 类比推理的特点 |
3.2 基于类比推理的物理模型构建可行性分析 |
3.2.1 物理模型 |
3.2.2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可行性 |
3.3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理性分析 |
3.3.1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要素 |
3.3.2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思路 |
3.3.3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原则 |
第四章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的教学模式探索 |
4.1 类比建模教学模式构建 |
4.1.1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目的 |
4.1.2 类比推理构建物理模型的教学模式 |
4.1.3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教学的操作程序 |
4.2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的教学模式应用建议 |
4.2.1 内容——具有相似性 |
4.2.2 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 |
4.2.3 教学氛围——具有开放性 |
第五章 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的应用研究 |
5.1 应用研究设计 |
5.1.1 研究假设 |
5.1.2 样本选取 |
5.1.3 问卷设计 |
5.1.4 信度与效度 |
5.1.5 时间安排 |
5.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5.2.1 类比建模方法掌握情况分析 |
5.2.2 学生个性化知识结构形成情况分析 |
5.2.3 数据分析结论 |
5.2.4 应用不足 |
5.3 教学建议与反思 |
5.3.1 深度挖掘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
5.3.2 突出情境创设和提问环节中的关键信息 |
5.3.3 在实际建模教学中加强对类比推理的训练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磁感应强度》教学设计 |
附录二 《几种常见的磁场》——“磁感线”教学设计 |
附录三 学生“类比建模”方法掌握程度测试题 |
附录四 学生“类比建模”方法掌握程度自测表 |
附录五 学生“结构性知识”形成情况检测题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对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1978-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数学辅助资料的概述 |
2.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教育发展概况 |
2.1.1 蒙古文教科书概述 |
2.1.2 数学辅助资料的概述 |
2.2 数学辅助资料的功能和特性 |
2.2.1 数学辅助资料的功能 |
2.2.2 数学辅助资料的特性 |
2.3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原则 |
2.4 数学辅助资料的内容结构的分类 |
2.5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编写的指导思想 |
第3章 1978—1986 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 |
3.1 蒙古族教育的背景简述(1978—1986) |
3.2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78—1982年) |
3.2.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3.2.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
3.3 《全日制六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82—1983年) |
3.3.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3.4 《高中数学教学纲要》时期(1983—1986 年) |
3.4.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1986—2003 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 |
4.1 蒙古族教育背景简述(1986—2003) |
4.2 《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86—1996 年) |
4.2.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
4.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96—2003 年) |
4.3.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4.3.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2003—2018 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 |
5.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5.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现状调查分析 |
6.1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对蒙汉数学辅助资料选择情况的调查分析 |
6.1.1 调查结果 |
6.1.2 结果分析 |
6.2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对汉文辅助资料的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
6.2.1 调查结果 |
6.2.2 结果分析 |
6.3 蒙古语授课教学中使用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6.3.1 调查结果 |
6.3.2 结果分析 |
6.4 数学辅助资料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调查分析 |
6.4.1 调查结果 |
6.4.2 结果分析 |
6.5 数学辅助资料在哪些方面对学生有帮助的调查分析 |
6.5.1 调查结果 |
6.5.2 结果分析 |
6.6 师生对各种结构的数学辅助资料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6.6.1 调查结果 |
6.6.2 结果分析 |
第7章 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以及使用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成绩测试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对外汉语成绩测试相关研究 |
二、泰国汉语成绩测试相关研究 |
第一章 汉语综合课成绩测试理论概述及研发实施 |
第一节 成绩测试的定义及重要作用 |
一、成绩测试的定义 |
二、成绩测试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成绩测试的特点 |
第三节 成绩测试的研发与实施 |
一、成绩测试的研发 |
二、成绩测试的实施 |
第四节 成绩测试的质量评估 |
一、测试成绩的分析 |
二、试卷质量的分析 |
第二章 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成绩测试情况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与内容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
三、问卷调查的内容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操作与实施 |
第三节 问卷结果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问卷结果数据统计 |
二、问卷结果具体分析 |
第三章 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成绩测试试卷分析 |
第一节 试卷收集基本情况说明 |
第二节 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试卷内容分析 |
一、试卷总体构成 |
二、题型分析 |
第三节 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试卷质量分析 |
一、难易度(facility value) |
二、信度(reliability) |
三、效度(validity)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成绩测试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一节 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成绩测试现存问题 |
一、泰国教育部方面 |
二、泰国学校方面 |
三、汉语教师方面 |
四、泰国学生方面 |
五、成绩测试试题方面 |
第二节 针对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提高对汉语成绩测试的重视程度 |
二、加强汉语教师的测试理论知识储备 |
三、提高汉语成绩测试试题的有效性 |
四、合作建立汉语成绩测试题库 |
结语 |
附录一: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成绩测试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二:汉语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HPM视角下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教材编写多样化 |
2.升学命题情境化 |
3.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1.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
2.拓宽学生数学视野 |
(三)论文结构 |
二、研究现状 |
(一)HPM理论研究 |
1.HPM简介 |
2.HPM价值 |
(二)等差数列研究现状 |
1.等差数列概念研究 |
2.等差数列公式研究 |
3.等差数列解题研究 |
(三)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研究现状 |
1.等差数列概念教学研究 |
2.等差数列公式教学研究 |
3.等差数列解题教学研究 |
(四)研究现存问题 |
三、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
(一)HPM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流程 |
(二)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原则 |
1.一致性原则 |
2.实用性原则 |
3.持续性原则 |
(三)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方法 |
1.等差数列概念教学设计方法 |
2.等差数列公式教学设计方法 |
3.等差数列解题教学设计方法 |
四、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实施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选择 |
1.选择被试班级 |
2.选择实验格式 |
(三)研究流程 |
1.等差数列课堂教学观察流程 |
2.等差数列知识掌握反馈流程 |
3.等差数列教师教学反思流程 |
五、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实施分析 |
(一)等差数列课堂教学观察分析 |
1.等差数列课堂量的观察分析 |
2.等差数列课堂质的观察分析 |
(二)等差数列知识掌握反馈分析 |
1.等差数列概念掌握反馈分析 |
2.等差数列公式掌握反馈分析 |
3.等差数列解题掌握反馈分析 |
(三)等差数列教师教学反思分析 |
1.等差数列概念教学反思分析 |
2.等差数列公式教学反思分析 |
3.等差数列解题教学反思分析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
2.HPM视角下等差数列教学对教师的影响 |
(二)建议 |
1.教学设计建议 |
2.教学评价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等差数列课堂观察提纲 |
附录 B 等差数列测试题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高二数学期末测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GeoGebra软件在高中电磁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沈璐.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策略探讨[D]. 黄建美. 西南大学, 2020(05)
- [3]Lawson科学推理测试卷中文版修订、检验与应用[D]. 徐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影响研究[D]. 秦闻. 苏州大学, 2020(03)
- [5]核心素养视角下圆锥曲线综合题错解剖析及对策研究[D]. 沈宇芳. 苏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物理前概念提升学生理解力的教学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D]. 张婷.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类比推理的高中物理模型构建研究[D]. 赵文荟.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8]对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1978-2018年)[D]. 王智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泰国初中汉语综合课成绩测试现状调查与研究[D]. 曾琴. 广西大学, 2020(07)
- [10]HPM视角下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研究[D]. 张雪.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数学论文; 类比推理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高二数学论文; geogebr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