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病毒性脑炎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4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雯[1](2021)在《手足口病不同病原感染所致心肌酶学变化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心肌酶学变化,观察不同病原与心肌酶学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其在手足口病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作用。方法:本研究采取病例回顾性分析法,选取长春市儿童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2590例,收集手足口病患儿住院期间的原始记录,对患儿的疾病诊断、粪便肠道病毒核酸结果、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包括心肌酶学结果进行记录。根据患儿粪便肠道病毒核酸结果分组:EV-71组、CV-A16组、CV-A6组、CV-A10组以及EV组(其他未明确具体病原血清型的肠道病毒组)。结果:1、5组不同病原感染手足口病研究对象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数据男女性别比为1.57:1,男童发病率略高于女童。2、5组不同病原感染手足口病研究对象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期儿童易患病。3、5组不同病原四项心肌酶数值升高两项及两项以上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组有49.84%患儿存在两项及两项以上的心肌酶学变化。4、5组不同病原患儿CK升高例数占比无差异性(P>0.05);CK-MB、LDH以及AST升高例数占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感染患儿CK-MB及LDH升高例数占比均位于首位。5、5组不同病原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数值变化比较中,CK、AST数值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MB、LDH数值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V-71组CK-MB数值为(21.47±10.75)U/L,明显高于其他四组;EV-71组的LDH数值(674.80±134.49)U/L与CV-A10组的LDH数值(657.86±165.14)U/L,显着高于其余3组。结论:1、5组不同病原感染手足口病性别无差异,男童发病率略高于女童。2、5组不同病原感染手足口病年龄无差异,学龄前期儿童易患病。3、EV-71组有半数患儿存在两项及两项以上的心肌酶学变化。4、EV-71组CK-MB、LDH数值水平及异常例数占比均位于首位。5、EV-71感染患儿更易引起心肌损伤。
林琳[2](2020)在《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5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52例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10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心肌损害患儿52例,作为观察组,其余4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学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心律失常和ST-T改变比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心肌酶学数值:LDH(573.54±33.43),CK(373.54±23.43),CK-MB(93.54±3.42),显着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心肌损害会显着影响患儿的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学数值。及早检测,可以对患儿进行有效诊断,为抢救争取时间,利于患儿预后。
赵红丽[3](2020)在《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患儿心肌酶谱的生化指标,全面认识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期于我院就诊的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急性腹泻患儿180例为对照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病毒检测主要利用胶体金的方法进行检测。进一步利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rease,AST)以及 α-羟丁酸脱氢酶(Alpha-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BDH)的水平。比较轮状病毒阳性和阴性患儿心肌酶谱之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的差异;比较不同脱水和酸中毒程度与患儿心肌酶谱的关系;对心肌酶升高的患儿进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物理器械检查,判断患儿心脏损伤的情况。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之间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程度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治疗前观察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心肌酶谱水平较未感染轮状病毒患儿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值均下降趋于正常,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无显着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加重,观察组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随着脱水程度升高,CK和LDH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ST、α-BHDH、CK-MB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随着酸中毒程度的升高,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心肌酶升高患儿随着脱水程度的升高,患儿的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结果异常增多。提示该类患儿出现心脏损伤的可能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普遍高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2.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增加,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相应升高,表明心肌酶谱的变化与患儿腹泻的严重程度有关。3.观察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结合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心肌炎,对于指导治疗以及利用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预测患儿的预后,判断轮状病毒的感染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吴晓燕[4](2019)在《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对患儿伴随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和病房2018年1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湿热侵心型病毒性心肌损伤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维生素C、辅酶Q10、肌苷)。试验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仁汤治疗(杏仁6g、蔻仁10 g、薏苡仁15 g、厚朴6 g、陈皮6 g、滑石15 g、枳壳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瓜萎皮6 g、薤白5 g、莱菔子6g),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疾病疗效:试验组临床治愈17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候疗效及评分:试验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0例,治疗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症状记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治疗后心肌酶谱(LDH、AST、CK、CK-MB、HBDH)数据比较,试验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试验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正常例数多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ST-T改变、传导阻滞两组患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Mb、BNP水平:两组患儿治疗后cTnI、Mb、BNP水平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与常规西医疗法比较能有效改善患儿心肌损伤症状,特别是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同时,还能降低心肌酶水平,保护心功能。
冯绵烨[5](2019)在《4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485例手足口病(HFMD)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变化,将其分为普通组(无脑炎组)和重症组(合并脑炎组),总结分析普通组和重症组手足口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手足口病特别是重症患儿的及时诊治提供新的诊治思路,同时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救治的2016年09月至2018年12月485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244例,女241例,男女比例约1.01:1,年龄0.5岁至6岁,平均年龄为2.13岁,年龄小于3岁426例。根据是否合并脑炎分为普通组(无脑炎组)329例,重症组(合并脑炎组)97例,对手足口病普通组和重症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SPSS软件,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差异,进一步为重症手足口病提供早期预警,为未来治疗提供诊治思路。结果1年龄及性别:重症组发病年龄偏小,年龄<3岁占84.5%,两组经秩和检验,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与普通病例性别比较,重症病例男性构成比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发热例数及热峰:普通HFMD组发热例数为329例,重症组为9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HFMD组热峰为(38.98±0.74)℃,普通HFMD组热峰为(38.47±0.8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重症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及C反应蛋白(CRP)值高于轻症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HG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HFMD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升高例数所占百分比均高于普通组(P<0.05);且重症组心肌酶谱各项检查指标:心肌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免疫球蛋白IgG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免疫球蛋白IgA水平低于轻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C4水平在轻症组与重症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压力增高占总病例数的76.5%,且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占总例数的58.8%,且白细胞计数升高的例数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80.4%),基本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特点。5病原学:重症组与普通组中不同种类的肠道病毒感染阳性例数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肠道病毒EV71升高百分比明显高于柯萨奇病毒A16,说明肠道病毒EV71更容易导致重症手足病的发生。近几年,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种类在发生不同变化,其中其他肠道病毒(除外肠道病毒EV71、柯萨奇病毒A16)在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中占81.9%,明显升高。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多发生在3岁及以下儿童,年龄1-3岁是重症组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段,男孩多于女孩,故应重视婴幼儿。2手足口病患儿外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热峰、心肌酶谱(CK、CKMB、AST、LDH、α-HBDH)等指标的增高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故应早期给予重视。3重症手足口病脑脊液检查阳性率增高多见,所以对于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患儿应及时早期的进行脑脊液检查,对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4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存在一定的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且重症组患儿呼吸系统黏膜感染防御能力降低,且存在补体C3、C4消耗,病情越重,补体消耗越明显。故应及早发现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变对重症手足口病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图0幅;表6个;参86篇。
薛军[6](2017)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与血清心肌酶谱和NSE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谱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来蓬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7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62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儿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对观察组患儿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进行检测记录。分析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轻型脑炎与重型脑炎、观察组中急性期与恢复期、非丙球治疗组与丙球治疗组间心肌酶谱存在的差异。结果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6.21%)低于B组(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P<0.05)。经相关性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的CK-MB与AST、LDH、NSE和α-HBDH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258、0.152、0.291、0.283,均P<0.05)。B组患儿的AST、LDH、CK、CK-MB、α-HBDH、NSE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患儿(t值分别为5.359、4.790、3.588、8.667、11.866、3.418,均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及NSE可作为临床评估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治疗时应随时关注患儿心肌酶谱及NSE数值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患儿针对性的治疗。
高孟娜[7](2018)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外脏器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近年由肺炎支原体(myoplasma pneumoniae,MP)引起的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比例呈逐年增高趋势,同时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肺外脏器损害与此病原体有关,且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情轻重程度不一。但存在哪些高危因素的MP感染患儿更容易引发肺外脏器损害的可能,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出现肺外脏器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来分析和研究MP感染引起肺外脏器损害的相关高危因素,旨在为指导临床早期做出诊断、及时正规治疗、准确评估病情、减少脏器损害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于2016年01月2016年12月期间住院并确诊为MP感染的62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肺外脏器损害分为观察组(出现肺外脏器损害)212例和对照组(无肺外脏器损害)413例,对两组患儿完善相关化验室检验及影像学等检查,统计肺外各系统脏器损害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发热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D-D)及发病后开始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L)的时间方面上的差异,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分析结果。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多种肺外脏器损害,几乎遍布全身各系统,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发生率分别为10.72%、8.32%、7.68%,其它损害还包括皮肤黏膜(4.32%)、血液系统(2.72%)和其他系统(2.40%),其中2个或2个以上的脏器同时受累发生率为4.00%。对可能影响肺外脏器损害发生的10种危险因素,如发热的程度及持续时间、WBC、CRP、ESR、LDH、D-D及ML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在发热持续时间(P<0.01)、CRP(P<0.05)、LDH(P<0.05)、D-D(P<0.01)和发病7天内ML抗生素的使用(P<0.01)方面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差异更明显;而年龄、性别、发热峰值、WBC计数、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外损害可发生于全身各系统脏器,甚至可造成多系统脏器同时受损;发热持续时间长及CRP、LDH、D-D数值高是引起肺外脏器损害的相关高危因素,而早期及时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7d内)可以减少或减轻肺外脏器损害的发生,改善预后。
屠友权,李光乾[8](2014)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与血清心肌酶谱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分析,探讨小儿病毒性肝炎和血清心肌酶谱的相关性,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2月进入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66例,将其作为观察组采用Olym pus AU-1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 isoenzyme,CK-MB)水平,并对观察组患者的A-羟丁酸脱氢酶(α-hydroxybutyric acid dehydrogenase,α-HBDH)水平进行测定,安排专人登记记录。将同期进入本院进行体检的48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相关指标测定同观察组。获得相关数值后,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急性期和恢复期、轻型脑炎与重型脑炎、丙球治疗组和非丙球治疗组存在的心肌酶谱差异。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出现程度不一的心肌损害,患儿病情越严重,心肌酶水平越高。与之对应,在患儿的脑炎恢复的同时,心肌酶也将显着降低。加用丙种球蛋白可以帮助心肌酶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帮助患儿早日康复。结论心肌酶活性能够作为临床治疗中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转归的重要指标,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患儿的心肌酶活性值变化情况,有针对性的给患儿开展相关治疗。
郑名芳,尤克友[9](2011)在《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患病期间心肌酶、心电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入院治疗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监测心肌酶的变化,以病情轻重程度即伴意识障碍的程度为界限将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心电图异常者8例,对照组患儿心电图异常者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心肌酶改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常伴有心肌损害,心电图及心肌酶的改变可提示患儿心肌有无损伤,且患儿病情好转时心电图亦恢复正常,心肌酶活性也逐渐下降,这提示心电图和心肌酶的改变可作为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肌受损的敏感指标用以判断预后和疗效。
赵夏钗[10](2011)在《血清心肌酶谱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期间于该院新生儿科就诊的120例HIE患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产科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12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于入院2、5、10、15天,对照组于分娩2日后抽血检测各项心肌酶。结果:①病例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将120例患儿按病情轻重再分为轻、中、重三个组,心肌酶谱各指标在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好转组各指标均低于恶化组(P<0.05)。好转组第2、5、10、15天各指标的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结论:HIE患儿存在心肌酶谱水平的升高,并且心肌酶谱的监测对于病情、预后、治疗情况判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儿病毒性脑炎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4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病毒性脑炎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4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手足口病不同病原感染所致心肌酶学变化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心肌酶学测定在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中的临床价值 |
1.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
2.心肌酶学的应用 |
3.手足口病与心肌酶学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研究对象分组 |
1.2 研究方法 |
1.3 实验材料 |
1.3.1 主要试剂 |
1.3.2 实验设备 |
1.3.3 实验原理 |
1.3.4 样本要求 |
1.4 检测值参考范围 |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1.1 性别、年龄分析 |
2.1.2 病原分析 |
2.2 不同病毒感染与患儿心肌酶变化关系分析 |
2.2.1 患儿心肌酶异常例数比较 |
2.2.2 患儿心肌酶数值变化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5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病毒性脑炎的危害 |
3.2 心肌酶检查的有效性 |
3.3 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血管损伤患儿临床表现 |
(3)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诊断依据 |
2.5 方法 |
2.6 一般治疗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 |
3.3 两组患儿不同腹泻程度(不同程度脱水及酸中毒)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
3.4 心肌酶升高者同时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器械检查结果 |
4、讨论 |
4.1 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
4.2 腹泻严重程度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
4.3 轮状病毒感染的肠外表现 |
4.4 轮状病毒心肌损伤的预后 |
5、展望与不足 |
5.1 展望 |
5.2 不足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与疫苗应用研究进展 |
1、概述 |
2、轮状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免疫球蛋白Y的应用进展 |
2.2 抗病毒治疗进展 |
2.3 益生菌 |
2.4 植物及中草药 |
3、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3.1 轮状病毒疫苗使用现状 |
3.2 轮状病毒疫苗对肠外疾病的影响 |
3.3 我国轮状病毒疫苗使用情况 |
3.4 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应用中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病机 |
1.1 病毒感染 |
1.2 免疫损伤 |
1.3 其他因素 |
2. 诊断 |
2.1 AST |
2.2 CK |
2.3 LDH |
2.4 其他酶 |
3. 非酶蛋白 |
3.1 cTnI |
3.2 Mb |
3.3 其他 |
4. 心电图 |
4.1 动态心电图 |
4.2 高频心电图 |
4.3 超声心动图 |
4.4 磁共振成像 |
5. 病原诊断 |
5.1 病毒分离 |
5.2 抗体检测 |
5.3 免疫性测定 |
5.4 分子生物学 |
6. 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西医治疗原则 |
6.1 个体化治疗 |
6.2 集束化治疗 |
7. 中医研究 |
7.1 中医对心肌损伤的认识 |
7.2 中医对心肌炎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终止及退出标准 |
1.9 样本含量确定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断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3.2 临床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本课题方药 |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一般结果 |
3.2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4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4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分类标准 |
1.1.2.1 轻症病例诊断标准 |
1.1.2.2 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
1.1.2.3 排除标准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
1.2.2 病例性别分布情况 |
1.2.3 发热例数及热峰 |
1.2.4 重症HFMD组与普通HFMD组血常规指标结果比较 |
1.2.5 脑脊液检测标准 |
1.2.5.1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
1.2.5.2 脑脊液生化结果 |
1.2.5.3 脑脊液细菌检测和培养结果 |
1.2.6 重症HFMD组与普通HFMD组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对比 |
1.2.7 重症手足口病组与普通组手足口病组的病原学分析 |
1.2.8 重症HFMD组与普通HFMD组体液免疫指标结果对比 |
1.2.8.1 IgA对比 |
1.2.8.2 IgG对比 |
1.2.8.3 C3对比 |
1.2.8.4 C4对比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病毒性脑炎的诊治研究进展 |
2.1 导致病毒性脑炎的相关病原体 |
2.1.1 肠道病毒 |
2.1.2 虫媒病毒 |
2.1.3 疱疹病毒 |
2.1.4 其他引起脑炎的病毒 |
2.2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
2.2.1 肠道病毒感染性脑炎 |
2.2.2 虫媒病毒感染性脑炎 |
2.2.3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性脑炎 |
2.3 导致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技术进展 |
2.3.1 临床表现 |
2.3.2 诊断技术进展 |
2.3.2.1 脑脊液检查 |
2.3.2.2 病原学检查 |
2.3.2.3 病毒核酸检测 |
2.3.2.4 脑电图 |
2.3.2.5 头颅影像学 |
2.4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 |
2.4.1 对症支持治疗 |
2.4.2 抗病毒治疗 |
2.4.2.1 阿昔洛韦 |
2.4.2.2 更昔洛韦 |
2.4.2.3 干扰素 |
2.4.2.4 膦甲酸钠 |
2.4.3 激素的应用 |
2.4.4 丙种球蛋白 |
2.4.5 其他治疗 |
2.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小儿病毒性脑炎与血清心肌酶谱和NSE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检测方法 |
1.3 临床疗效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重度患儿A、B两组临床疗效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肌酶及NSE水平 |
2.3 重度患儿心肌酶及NSE水平 |
3 讨论 |
3.1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分析 |
3.2 血清心肌酶谱和NSE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关系 |
3.3 本研究结果分析 |
3.4 结论 |
(7)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外脏器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心电图监测 |
1.2.2 心肌酶学检测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心电图改变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儿心肌酶变化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血清心肌酶谱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心肌酶测定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心肌酶谱的比较 |
2.2 HIE组不同分度的组间血清心肌酶谱的比较 |
2.3 HIE组不同转归血清心肌酶谱的比较 |
2.4 好转组不同时间血清心肌酶谱的比较 |
3 讨论 |
四、小儿病毒性脑炎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4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手足口病不同病原感染所致心肌酶学变化的对比分析[D]. 李静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52例临床分析[J]. 林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0(15)
- [3]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D]. 赵红丽. 郑州大学, 2020(02)
- [4]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D]. 吴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4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D]. 冯绵烨.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小儿病毒性脑炎与血清心肌酶谱和NSE的相关性分析[J]. 薛军.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12)
- [7]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外脏器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D]. 高孟娜.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8]小儿病毒性脑炎与血清心肌酶谱的相关性分析[J]. 屠友权,李光乾.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03)
- [9]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临床分析[J]. 郑名芳,尤克友. 中国现代医生, 2011(17)
- [10]血清心肌酶谱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J]. 赵夏钗. 中国妇幼保健,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