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晚期2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喜哪[1](2021)在《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腹膜透析(PD)治疗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从本中心2007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ESRD不伴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归为不伴腹水组(A组)];从同期收治ESRD伴少量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归为少量腹水组(B组)]。以A、B组为对照组,收取同期收治的30例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大量腹水组(C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等,并随访总结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的转归。【结果】1、原发病比较,A、B、C组狼疮性肾炎比例分别为0.0%、3.3%、20.0%,慢性肾小球肾炎比例分别为80.0%、53.3%、30.0%,合并肝硬化比例分别为0.0%、3.3%、30.0%,C组与A、B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C组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20.0%vs 1.67%)较高,合并糖尿病(30.0%vs10.0%)、门脉高压(16.7%vs 0.0%)及脾功能亢进(13.3%vs 0.0%)比例较高(P<0.05)。2、A、B、C组术前平均尿量分别为(1415.8±477.5)ml、(927.7±546.5)ml、(872.7±567.5)ml,B、C组尿量少于A组(P<0.01);A、B、C组心包积液比例分别为16.7%、30.0%、56.7%,心衰比例分别为5.0%、10.0%、40.0%(P<0.01);血浆白蛋白≤30g/L者A、B、C组分别为10.0%、40.0%、73.3%(P<0.01);D-二聚体≥2mg/L者A、B、C组分别为15.0%、20.0%、43.3%,CRP≥7.2mg/L者A、B、C组分别为16.7%、33.3%、36.7%,B、C组CRP明显高于A组;C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P<0.01)。3、三组术后近期与6个月远期发生腹膜炎、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腹透液渗漏、肠穿孔、肠梗阻、导管移位、导管破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低血压、导管出口感染及隧道炎、引流不畅、胸腹瘘、急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C组PD前e GFR中位数分别为5.0ml/(min·1.73m2)、5.5ml/(min·1.73m2)、8.8ml/(min·1.73m2)(P<0.01);PD后3个月e GFR中位数分别为6.4ml/(min·1.73m2)、6.8ml/(min·1.73m2)、11.4ml/(min·1.73m2),C组仍明显高于A、B组(P<0.01),至PD后6个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PD6个月后三组Kt/V分别为1.78±0.42、1.76±0.58、1.89±0.67,Ccr中位数分别为80.2L/(w·1.73m2)、71.9L/(w·1.73m2)、77.9L/(w·1.73m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PD术后腹胀、水肿明显改善,术后6月血尿素氮下降(P<0.05),血红蛋白及白蛋白较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超过6月26例(86.7%),6个月、1年存活率分别为90.0%、80.0%,PD超过1年22例(73.3%),超过3年11例(36.7%),超过5年4例(13.3%),其中最长透析龄为125月。【结论】1、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原发病中狼疮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肝硬化比例高。与不伴腹水患者相比,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比例也较高。2、PD治疗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与少量腹水组及不伴腹水组患者相当。3、PD是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PD6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透析充分性良好,可作为其长期透析治疗方式。
吴宇[2](2021)在《老年慢性肾脏病病因演变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在人群中发病率与患病率逐渐攀升,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病因构成与既往相比发生了一些改变。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明确CKD病因谱的基础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疾病谱研究:通过对我院1990-1991年、2009-2010年及2018-2019年3个时间段CKD住院患者病因进行分析,对比中青年组(18≤年龄≤ 60岁)与老年组(年龄>60岁)CKD的病因构成和演变。第二部分为循证医学研究:在线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筛选雷公藤制剂联合ACEI/ARB类药物与单独应用ACEI/ARB类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logy,DN)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等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第三部分为临床疗效观察,将我院近5年住院治疗的老年CKD 3-4期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肾康注射液组和肾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组,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情况及总体治疗缓解率。结果:第一部分疾病谱研究中,1990-1991年、2009-2010年和2018-2019年CKD的首位病因分别为慢性肾炎(52%)、慢性肾炎(35%)和糖尿病(36%)。3个时间段的CKD病因构成有显着差异(P<0.001)。糖尿病和高血压导致的CKD占比呈上升趋势,慢性肾炎占比呈下降趋势。老年组中,3个时间段CKD的首位病因分别为慢性肾炎(34%)、糖尿病(40%)和糖尿病(43%),高血压在2009-2010年和2018-2019年这两个时间段超过慢性肾炎,成为CKD的第二位病因。中青年组3个时间段中,慢性肾炎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始终是CKD的首位病因。第二部分荟萃分析共纳入23项研究,1878例患者,与单用ACEI/ARB相比,加用雷公藤制剂能更显着降低患者血肌酐(MD=-6.06,95%CI:-10.89~-1.22,P=0.01)、24h尿蛋白定量(MD=-0.70,95%CI:-0.87~-0.53,P<0.00001)水平,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MD=2.83,95%CI:1.66~4.01,P<0.00001),获得更高临床缓解率(OR=3.05,95%CI:1.87~4.97,P<0.00001)。但同时联合用药组白细胞均值下降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单用ACEI、ARB组。第三部分疗效观察中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未见明显改善,肾康注射液组治疗后血清肌酐平均下降21.04±34.35 umol/L,eGFR升高6.04±10.03ml/min/1.73m2,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肌酐平均下降27.23±25.03 umol/L,eGFR 升高 7.14±5.89 ml/min/1.73 m2。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18.0%、50.0%、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糖尿病是目前CKD的最主要病因。糖尿病和高血压导致的肾损害是老年CKD的主要病因,虽然占比呈下降趋势但慢性肾炎仍是中青年CKD的首位病因。雷公藤制剂与ACEI/ARB类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糖尿病肾病能获得更高的总有效率,但也增加了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应谨慎使用。与常规治疗相比,加用肾康注射液或联合应用肾康注射液和前列地尔,能显着改善CKD3-4期老年患者肾功能,治疗总体有效率更高。
宋子威[3](2021)在《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作用及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 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文献数据库中与中医药干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营养状况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为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组干预措施为中医药(包括口服中药、中药静脉制剂、中药外用、针灸、导引、食疗等),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阳性西药,对照组不含中医药相关内容,以血白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检索日期为2010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将所有检索结果录入Endnote 20文献管理软件,经过软件自动查重及手工查重排除重复文献,剩余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获取剩余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汇总、讨论并确认纳入文献,如有争议清第三研究者仲裁;两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汇总、讨论质量评价结果,如有争议右第三研究者仲裁;对于质量评价中无法确定的文献,通过邮件及电话等方式联系原作,如经2次邮件问询、1次电话问询未能获得联系则放弃进一步求证;排除JADAD评分低于3分的文献,确认最终纳入文献。全程记录文献排除原因。由两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提取数据包括研究基本信息(研究者及研究日期、患者人口学特征、研究设计、干预方法、干预周期)及结局指标。采用Stata14进行数据分析,通过I2检验判断研究异质性,综合meta回归及临床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若亚组内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1,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亚组内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模型。对于连续性变量疗效指标,统计量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合并统计量。各效应量均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统计量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若纳入研究数量>10个,则运用漏斗图判断发表偏倚。结果:关于中医药方法干预CKD营养状况的研究对于CKD早期研究较少,近10年研究多集中关注CKD5期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观察指标差异较大,且针对CKD营养不良的研究诊断标准不统一。最终纳入2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1718名患者,其中治疗组861人,对照组857人。最终观察的指标包括三类11项,实验室指标:Alb,PA,TF,TC,BUN,Scr,HGB;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与MQSGA。各个指标数据在研究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实验室指标:1)Alb:中医药干预对Alb的影响与中医证型、干预措施相较对照组无显着相关性,与综合分组相关性高。CKD5期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54,95%CI:[0.261.0.81],P=0.008<0.05,提示中医药相较对照组提高Alb水平效果更好;余亚组组内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数据合并。组间异质性高,提示中医药对于CKD不同分期、不同营养状况的患者作用不同。2)PA:中医药相较对照组疗效与CKD分期、干预措施相关性较低;与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相关性较高。中医药对营养不良组、未提及营养状况组,改善PA作用均相较对照组更佳;营养不良组MD:1.27,95%CI:[0.88,1.66],P=0.008<0.05;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47,95%CI:[0.21,0.74],P=0.027<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组MD>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提示中医药对于营养不良组PA改善作用高于未提及营养状况组,但是由于后者情况不详,结论参考价值有限。CKD2-4期营养不良组,MD:1.37,95%CI:[1.013,1.727],P=0.084>0.05;CKD5 期轻中度营养不良组,MD:2.539,95%CI:[2.015,3.064],P=0.067>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虚组MD:0.42,95%CI:[0.11,0.74],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虚邪实组,MD:1.34,95%CI:[0.94,1.74],P=0.097>0.05。中医药对 PA 的作用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作用效果:无证型组>正虚邪实组>正虚组。但是由于无证型组仅有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结论具有局限性。3)TF:中医药对于TF的作用程度与CKD分期、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干预措施几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4)TC:营养状况、中医证型、干预措施与CHO的合并MD相关性低,CKD分期与之相关度高。中医药对于CKD5期患者CHO的作用相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BUN:营养状况、中医证型与BUN的效应量相关性低。CKD分期、干预措施与之相关性较高,但是均因亚组内异质性较高,无法进行meta分析。亚组间异质性较大,提示中医药对于BUN的作用在不同CKD分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CKD2-4期组仅有1项研究,结论参考价值有限。同样,不同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于BUN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6)Scr:中医药对Scr的改变与干预措施、中医证型相关度低,与CKD分期相关性高。CKD2-4 期组,MD:-0.69,95%CI:[-0.95,-0.43],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对CKD2-4期患者降低Scr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HGB:在删除2项高异质性研究后,最终共纳入1329名患者,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D:0.54,95%CI:[0.34,0.74],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相较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CKD各个分期、各种营养状况及各种证型CKD患者HGB水平。然而漏斗图检测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故研究结论受限。人体测量:指标BMI、MAC、MAMC在研究间异质性均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量表:仅有少量研究观察了量表积分,各种因素导致组间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不同CKD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不同。对不同CKD分期和营养状况综合分组的Alb影响差异较大;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PA水平,作用程度受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以及中医证型影响;中医药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TC疗效程度差异较大;中医药对TF、BUN、Scr的疗效无明确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观察;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HGB水平;对于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和MQSGA无明确结论。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骆丽平[4](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专家共识方案》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Uremic Pruritus,U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U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以常规治疗、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抗组胺药物口服与10%炉甘石洗剂外涂;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专家共识方案》治疗。瘙痒症状采用Duo氏瘙痒评分法,采用罗氏COBAS70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BUN、Scr、P、Ca、Mg水平,采用BECKMAN-DX1800化学发光法检测i PTH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β2-MG水平。采用CKD-EPI公式计算e GFR,临床疗效判断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66.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瘙痒程度、瘙痒部位、瘙痒频率、睡眠影响程度及DUO氏瘙痒总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瘙痒程度、瘙痒部位、瘙痒频率、睡眠影响程度改善,且各项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Ca、Mg、iPTH、Scr、BUN、β2-MG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P、iPTH、Scr、BUN、β2-MG水平有显着改善(P<0.05),Ca水平显着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g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专家共识》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能有效调节高磷低钙,降低i PTH及β2-MG水平,改善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症状和睡眠质量。2.《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专家共识》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可靠。该方案可临床应用于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
李强[5](2021)在《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整理古代、现代对慢性肾衰竭研究的重要文献,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探讨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及系统研究的成果。基于大样本研究获批上市新药参乌益肾片治疗不同病因、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的疗效,观察参乌益肾片在改善临床证候、保护肾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及药物安全性,提出参乌益肾片临床使用最佳条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机理。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整理出古代、近代慢性肾衰竭中医药重要相关文献,通过13年跟师学习记录、文献整理、访谈讨论等形式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2.通过对邹氏肾科三代专家邹云翔、邹燕勤、王钢教授治肾学术思想的系统学习,挖掘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以及系统研究成果。3.临床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收集744例2013年3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诊断及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作为研究对象。按参乌益肾片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参乌益肾片)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研究组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乌益肾片口服,每天3次,每次4片。对照组为单纯使用常规治疗的患者。比较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③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腹泻情况及其他不良事件,观察参乌益肾片药物安全性。4.从网络药理角度,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药理学作用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结果:1.总结王钢教授继承与发展邹氏肾科“补益肾元”核心思想,开创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1)病名:王钢教授建议将“肾劳”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名,加上在各个病期阶段出现的不同主症候病名。根据病症的轻重,病名可分主次排前后顺序,如多个主症相合出现可同时诊断多个病名。(2)病因病机: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肾元衰竭,浊毒潴留”。肾元不足指肾脏真阴真阳俱衰,浊毒潴留是由肾元衰竭而致的各种代谢废物的潴留。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浊毒潴留是发病之标,本标互为影响,表现互为轻重,共同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病机变化始终。(3)辨证分型:王钢教授提出辨证分型的指导思想为“本虚为纲,标实为日,标本兼顾”,分出了以本证为主的主证型,以标证为主的兼证型,主证型与兼证型可随着病机的动态变化相互兼夹,临床既能执简驭繁,又能知常达变,以此为基础创建了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全国标准,沿用至今。(4)治疗大法: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总则“补益肾元、和络泄浊”。治疗用药多以甘平之剂投之,使补气不滞、温阳不燥、滋阴不腻,缓缓图治,维持低水平下的肾阴肾阳动态平衡,阴平阳秘,以达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之效。开创辨证论治+低位、高位保留灌肠术,开发肾衰保留灌肠囊;上世纪80年代首先报道中药+皮肤渗透剂外敷穴位治疗尿毒症;90年代系统组合创新运用多途径给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高了临床疗效。(5)开发新药,研究“补益肾元”机理:王钢、邹燕勤教授开发的“补益肾元”代表药物,国家中药新药“黄蛭益肾胶囊”补益肾元、清利活血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稳定内环境,双向调节细胞内环核苷酸以及TXA2-PGI2系统的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纠正高凝状态,改善免疫功能,调节性激素代谢紊乱,祛除毒素等环节,从而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改变,加速祛除原位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且保护了残存的肾单位,治疗慢性肾脏病取得较好疗效。2.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安全性、最佳使用条件建议。(1)总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显效29例(19.3%),有效40例(26.7%),稳定34例(22.7%),无效47例(31.3%),总有效率68.7%;研究组显效184 例(31%),有效 174 例(29.3%),稳定 127 例(21.4%),无效 109 例(18.4%),总有效率81.6%;治疗后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参乌益肾片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5期的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2)参乌益肾片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为74.7%,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参乌益肾片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CKD2~5期患者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等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参乌益肾片能够降低CKD2~5期患者BUN、Scr,升高GFR及Ccr。并且在CKD2~5期的各个亚组中,参乌益肾片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可升高GFR、Ccr,降低BUN、Scr,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CKD2~5期各亚组患者治疗后对肾功能水平改善及分期疗效比较,参乌益肾片对CKD2期患者在降低BUN、Scr,升高GFR及Ccr方面效果最好,其次效果是CKD3期,再其次为CKD4期,再其次为CKD5期。证实了参乌益肾片对慢性肾衰竭CKD2~5期气阴两虚证患者均有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作用。早期发现、早期使用参乌益肾片治疗效果更好。(4)提高血清白蛋白(ALB)效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CKD3期子样本中,相较于对照组,使用参乌益肾片组患者ALB水平升高,提示参乌益肾片能够提高ALB水平,改善CKD患者营养状况。(5)安全性观察:对于参乌益肾片的安全性观察,主要从参乌益肾片对肝功能影响及患者腹泻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对肝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5例服用参乌益肾片后发生肝损害的病例进行病史调查分析:5例患者中2例有肝脏病史,停用参乌益肾片及保肝降酶治疗,ALT、AST恢复正常。提示既往有肝脏病史的患者使用参乌益肾片应注意监测肝功能。(6)提出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建议:①参乌益肾片可用于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2~5期)非透析患者气阴两虚兼湿浊证,具有明显保护患者肾功能,延缓CKD进展作用;对继发性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2~5期)非透析患者也有同样改善中医证候及肾功能保护作用,临床也可服用。②参乌益肾片可改善CKD2~5期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口咽干燥、大便干结等证候。③参乌益肾片对CKD2期患者在降低BUN、Scr,升高GFR及Ccr方面效果最好,并且随着CKD病程进展,CKD2~5期疗效依次减弱。建议在慢性肾脏病早期即可服用参乌益肾片,以使患者及早获益。④参乌益肾片服用时未出现明显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但对于既往有肝脏病史的CKD患者,服用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⑤参乌益肾片服用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如出现腹泻症状可减量或暂停服用,平素便溏者可减少剂量使用。3.从网络药理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机理。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参乌益肾片中的有效化合物多为三萜类和蒽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降糖、降脂、抗溃疡、抗肿瘤、除氧自由基、降低胆固醇、增加胃动力、保肝利胆、改善免疫机能、通利大便、利水消肿等作用,它们作用于NOS3、mTOR、CETP、TNF-α、ACE、MAO-B、ADRB2、KOR、DRD2、AchE、11β-HSD1 和 5-LOX 等靶点,对高血压、炎性疾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多种原因诱发的肾小球肾炎和恶心、呕吐、失眠、口干、水肿等肾小球肾炎相关症状起到治疗和缓解等作用。
韩超汝[6](2016)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观察期18个月内,连续纳入慢性肾脏病5期(原发病为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其是否自愿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西医基础治疗及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仅行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期内两组出现透析指征者的一般情况、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治疗组纳入观察且发生透析指征者24例,对照组纳入观察且发生透析指征者10例,最终两组进入结果分析共34例。疗效指标:(1)纳入到发生透析指征的时长:治疗组为8.63 ± 4.61月,对照组为5.78±2.50月,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7),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进入透析。(2)生存质量量表积分:①生理功能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71.59±10.70分,治疗后为73.05.±8.90分;对照组治疗前为71.11±9.17分,治疗后为64.44± 11.95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生理功能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2),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治疗后生理功能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35),治疗组治疗后积分较高。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生理功能。②心理功能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71.59±11.38分,治疗后为74.73±7.86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理功能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45),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治疗前为74.22±4.74分,治疗后为72.67±7.47分。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心理功能。③社会功能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71.14±15.29分,治疗后为74.09± 11.44分;对照组治疗前为70.89±12.34分,治疗后为72.33±10.30分,两组内、组间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感受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61.41±13.28分,治疗后为70.68±8.76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治疗感受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23),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治疗前为68.11±7.87分,治疗后为67.67±4.90分。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治疗感受较好。(3)营养状况:①营养状况量表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27.09±3.18分,治疗后为27.59±2.81分;对照组治疗前为27.44±3.09分,治疗后为25.33±2.12分,对照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量表积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2),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治疗后营养状况量表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39),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有所下降。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营养状况。②营养状况实验室指标:治疗组治疗前血浆白蛋白水平为40.76±3.15g/L,治疗后为38.51±4.97g/L;对照组治疗前为41.26±2.87g/L,治疗后为34.83±3.55g/L,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42),对照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白蛋白水平、体质量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课题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临床安全性较高。研究结论1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进入透析终点。2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
徐方云[7](2005)在《冬虫夏草及发酵虫草菌丝体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
李佑生,朱棱,伍大华,曲晓璐,刘芳,谭光波[8](200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尿毒症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影响——附66例临床观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考察并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尿毒症心肌病的疗效。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 3例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西医基础治疗及心室逆转治疗 ;与单纯西医治疗组 2 3例及中医治疗组 2 0例进行比较。三组疗程均为 9个月。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 3例 ,治疗前后患者左室功能及左室结构指标大多均有所改善 (P <0 .0 5、P <0 .0 1、P <0 .0 0 1) ,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组、中医治疗组。结论 :以痰瘀为主的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降压等对症治疗 ,可在一定时期内改善尿毒症心肌病 ,且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
丁西满[9](1981)在《尿毒症150例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 尿毒症是肾机能不全伴体内氮质及其他代谢产物潴留时的症候群。近年来,发病率似有增多趋势。本文仅就我院1967年5月至1980年5月住院患者中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脏病变持续恶化致成尿毒症者150例作一临床分析。
徐常清[10](2021)在《南京与新加坡中医糖尿病肾病诊疗特色分析及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的学术思想。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新加坡及南京地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比两地治疗思想的异同。3.通过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以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而为中医药治疗消渴性肾病提供诊疗参考,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1.基于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的经验,并做一简要论述。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归纳现代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并做出回顾性的总结。2.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收集新加坡富乐康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典型医案做对比分析,整理两地治疗本病的学术特色及差异。3.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基础西药治疗联合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中药治疗,疗程为三个月。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和临床资料并记录相关研究量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eGFR等指标,最后统计分析本治法的临床疗效并对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1)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数据挖掘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86诊次病案,其中江苏省中医院糖尿病肾病病案92诊次,新加坡富乐康中医院糖尿病肾病病案94诊次。对两组病案的性别统计可以看出新加坡病案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南京病案中男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女性患者。从两地年龄段分布统计结果看出:新加坡病案在60-69岁年龄段DN患者分布的人数最多,为29人,占比为32%;其次为大于70岁年龄组为26人,50~59、40~49、30~39岁年龄段的人数依次递减分别为17、14、6人。南京中医糖尿病肾病病案在60~6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为30人,占比为32%;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为26人,70以上、40~49、30~39岁年龄段的人数依次递减分别为19、14、6人。新加坡DN病案症状频次≥12次的症状共11种,依次为夜尿频数,口干多饮,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大便干结,肢体麻木,而怕冷、腰酸、小便泡沫、下肢水肿、关节疼痛此5种症状均出现12次位列第十。而南京DN病案中医症状频次排在前十位的症状有视物模糊,小便泡沫,口干多饮,夜尿频数,肢体麻木,倦怠乏力,头晕,下肢水肿,大便干结,皮肤瘙痒。新加坡富乐康中医院共纳入94诊次病案,江苏省中医院纳入92诊次病案,两地区皆得出8种中医证型。新加坡病案证型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水停、阴虚热盛、湿热内蕴、血瘀脉络。南京病案证型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阴虚血瘀、湿热瘀阻、脾肾两虚、气阴两虚、阴虚夹湿、湿热内蕴、肾虚湿热、阳气不足。通过频数统计,新加坡病案用药总频数为1640次,南京病案用药总频数为1364。对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得出:新加坡病案使用频率排名前十的药物按照降序排列如下:茯苓、山药、白术、熟地黄、泽泻、山茱萸、党参、黄芪、炙甘草、丹皮;南京病案中使用频率排名前十的药物按照降序排列如下:山药、黄芪、茯苓、川牛膝、六月雪、蛇舌草、槲寄生、丹参、石斛、山萸肉。对两地区临床症状的内在关联关系统计得出:新加坡病案临床症状支持度按升序排列前五项为: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倦怠乏力→口干多饮,倦怠乏力→夜尿频数,口干多饮→夜尿频数。南京病案临床症状中视物模糊→小便泡沫支持度最高,其中支持度按升序排列前五位:视物模糊,小便泡沫→口干多饮,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视物模糊→口干多饮,小便泡沫→口干多饮,视物模糊→小便泡沫。药物内关联结果按照支持度由高到低排列:新加坡病案前十位对药关联结果按支持度升序分别是: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白术→茯苓,茯苓,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茱萸,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茱萸→茯苓,熟地黄→山茱萸,熟地黄→ 茯苓,山药→茯苓。南京病案前十位对药关联结果按支持度升序分别是:川牛膝→茯苓,槲寄生→山药,六月雪→黄芪,山萸肉→山药,蛇舌草→六月雪,山药→川牛膝,山药→六月雪,山药→茯苓,黄芪→茯苓,山药→黄芪。新加坡病案的症状-药物关联度较高的为:肢体麻木→山药,肢体麻木→茯苓,倦怠乏力→茯苓,夜尿频数→茯苓,倦怠乏力→山茱萸,倦怠乏力→山药,口干多饮→山药,口干多饮→茯苓,倦怠乏力→熟地黄,大便干结→山药,大便干结→茯苓,上述十一组关联结果置信度均≥0.75。南京病案的症状药物关联度较高的为:下肢水肿→山药,下肢水肿→茯苓,倦怠乏力→黄芪,小便泡沫→山药,下肢水肿→川牛膝,口干多饮→山药,口干多饮→黄芪,倦怠乏力→山药,夜尿频数→六月雪,肢体麻木→山药,肢体麻木→川牛膝,大便干结→茯苓,上述十二组关联结果置信度均≥0.60。根据新加坡地区中医师“方证相应”的临床遣方用药思路,进行“人机结合”式筛选、分析、总结,可归纳出5类核心方。根据南京地区“病证合参”的临床遣方用药思路,进行“人机结合”式筛选、分析、总结,可归纳出8类核心方。2)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52例,脱落2例,余50例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其中32例为女性,18例男性。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可见,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FBG)、血肌酐、尿蛋白定量(U-TP)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治疗后患者血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经治疗后,对疗效做出评价:其中症状疗效判定总共纳入50例患者,治疗后显效的0例,有效有25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50%;对疾病疗效判定亦纳入50例患者,其中显效11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说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本研究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方面:在治疗的12周及随访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心脑血管严重不良事件。出现的不良事件主要为头晕、胃肠道不适。其中有两例患者合并肾性贫血,考虑头晕与贫血有关,故未予特殊处理,后续未再加重。另有2例表现为肠道不适,主要表现为腹泻症状,因方中含有大黄,故考虑与药物功效有关,予减量大黄用量后症状缓解。结论:1)数据挖掘研究关于本病两地患者的年龄分布大致相仿,主要呈现为一个随年龄递增的发病人数,但超过七十岁以后的各年龄段占比逐渐减少。两地区虽然证型分布上存在差异,但是具体用药上皆善用补益脾肾清利活血的中药配伍。新加坡DN病案聚类出5类核心方,多适用于消渴后期阴损及阳,消渴肾病兼有水肿,消渴肾病气阴两虚兼有热证,消渴肾病肾虚湿热证,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者。南京DN病案则聚类出8类核心方分别适用于本病中后期虚实夹杂之阴虚血瘀证,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消渴肾病合并消化道症状,本病各期而有虚证、咳喘,以蛋白尿表现为主而虚像不显或无明显症状,消渴病口干多饮症状明显以及针对消渴肾病单纯的辨病治疗药物组合。2)临床研究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血肌酐、尿蛋白定量(U-TP)、中医证候积分、血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作用机制,或许可为新加坡中医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晚期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晚期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脏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老年慢性肾脏病病因演变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认知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肾康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及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雷公藤制剂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糖尿病和高血压已经成为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病因:单中心30年回顾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1.5 临床资料统计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时间段CKD患者一般资料 |
2.2 总体CKD患者病因构成及演变 |
2.3 老年和中青年CKD病因构成及演变 |
2.4 2018-2019年ESRD患者病因构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雷公藤制剂联合ACEI/ARB类药物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META分析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结局指标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检索策略 |
1.6 数据提取 |
1.7 纳入文献方法质量学评价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流程图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肾康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老年慢性肾脏病(CKD3-4期)患者疗效分析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分组及治疗方法 |
1.6 疗效评价方法 |
1.7 临床基线数据及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入选患者临床基线数据 |
2.2 治疗后肾功能改善情况 |
2.3 疗效评估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 CKD不同阶段的病生理机制及营养状况特点 |
1.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
1.4 CKD营养状况的诊断 |
1.5 CKD营养状况的治疗 |
1.6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
2.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2.1 慢性肾脏病之中医观 |
2.2 营养状况之中医观 |
2.3 中医药干预营养状况的具体方法 |
2.4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相关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前言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
2.1 检索范围 |
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
2.4 资料提取 |
2.5 资料分析 |
2.6 研究方案及注册信息 |
二、研究结果 |
1. 检索流程及结果 |
2. 纳入研究特征 |
2.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 亚组分组情况概述 |
4. 主要结局指标:白蛋白(Albumin, Alb) |
5. 次要结局指标 |
5.1 实验室指标 |
5.2 人体测量 |
5.3 量表 |
6. 不良反应 |
7. 讨论 |
7.1 原始研究评价 |
7.2 本次研究指标的选择 |
7.3 本次研究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
附录2. 英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
附录3. JADAD量表评分标准 |
个人简历 |
(4)中医辨证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尿毒症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病名研究 |
1. 水肿 |
2. 癃闭 |
3. 关格 |
4. 溺毒 |
5. 肾劳 |
第二节 病因病机研究 |
第三节 中医证候类型研究 |
第四节 名家经验研究 |
第五节 单味药及专方验方的研究 |
第六节 中药灌肠治疗的研究 |
第七节 穴位贴敷治疗的研究 |
第八节 中成药治疗的研究 |
第九节 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 |
第二部分 王钢教授对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理论起源 |
第二节 “补益肾元”理论体系的核心内涵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则治法 |
5. 护肾养生 |
第三节 对肾元不足的证本质和“补益肾元”的理论核心机制探索 |
第三部分 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临床再研究 |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一般资料与基线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基线资料 |
第三节 临床疗效比较 |
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比较表 |
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TC、TG)、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5. 两组中CKD3期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 |
6. 两组中CKD3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7. 两组中CKD4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8. 两组中CKD5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9. 研究组CKD2~5期各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第四节 参乌益肾片安全性指标评价 |
1. 参乌益肾片对肝功能影响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情况 |
第五节 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条件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参乌益肾片组方分析 |
第二节 参乌益肾片临床有效性分析 |
1. 参乌益肾片能有效改善CKD患者临床症状 |
2. 参乌益肾片改善肾功能,延缓CKD进展 |
3. 参乌益肾片对血清白蛋白(ALB)的影响 |
第三节 参乌益肾片安全性观察 |
第四节 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条件 |
第五部分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前言 |
2. 药材-化合物 |
3. 对接打分 |
4. 靶点与疾病信息 |
5. 结果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1. 药材-化合物-疾病网络-部分化合物药理 |
2. 药物-化合物-疾病中部分靶点网络特征 |
第三节 研究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绩 |
致谢 |
(6)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5期的中医诊疗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4 中医治疗CKDS期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5期影响因素及替代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5期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慢性肾脏病5期的影响因素 |
3 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入替代治疗的时机选择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类型及设计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7 中止标准 |
8 病例分组 |
9 治疗方案 |
10 随访计划 |
11 观察指标 |
12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疗效指标 |
3 安全性指标 |
4 不良事件 |
5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 |
讨论 |
1 慢性肾脏病5期中医辨证治疗探讨 |
2 中医辨证治疗CKD5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冬虫夏草及发酵虫草菌丝体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
1.1肾小球肾炎 |
1.2肾病综合征 |
1.3 IgA肾病: |
1.4肾小管疾病: |
1.5急性肾功能衰竭 |
1.6慢性肾功能衰竭 |
1.7尿毒症: |
1.8糖尿病肾病 |
1.9药物肾毒性防护 |
2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 |
2.1糖尿病 |
2.2高脂血症 |
2.3高粘血症: |
3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1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
3.2支气管炎 |
3.4肺源性心脏病 |
3.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3.6间质性肺疾病: |
3.7肺结核 |
4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4.1慢性肝炎 |
4.2肝纤维化 |
4.3肝硬化 |
5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5.1心力衰竭: |
5.2心律失常 |
5.3冠心病 |
5.4脑梗塞: |
5.5脑中风: |
6血液疾病 |
7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应用 |
7.1甲状腺疾病 |
8在肿瘤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
9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
10其他 |
(10)南京与新加坡中医糖尿病肾病诊疗特色分析及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部分 理论研究 |
1. 研究意义 |
2. DN中西医的研究概述 |
2.1 DN的西医研究概述 |
2.2 DN的西医治疗及其分析 |
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
3.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辨证分型 |
3.4 其他治疗方法 |
3.5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数据挖掘研究 |
1. 数据挖掘概述 |
1.1 频数分析 |
1.2 关联规则 |
1.3 聚类分析 |
1.4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临床应用举偶 |
3. 基于数据挖掘的南京与新加坡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对比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研究方法 |
3.5 数据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病案选择 |
1.1 病案来源 |
1.2 临床研究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试验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疗效判定 |
2.7 安全性指标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积分及实验室观察指标对比 |
3.3 总体临床疗效评价--症状判定、疾病判定 |
3.4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一 |
1. 基于数据挖掘的南京、新加坡中医治疗DN经验对比 |
1.1 临床资料分析 |
2. 计量数据解构 |
2.1 症状频数统计 |
2.2 证候统计 |
2.3 药物使用频次及功效统计 |
3.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分析 |
3.1 症状内关联统计 |
3.2 药物内关联统计 |
4. 症状与药物外关联统计 |
5. 聚类分析结果 |
5.1 “人机结合”式症状聚类分析 |
5.2 “人机结合”式药物聚类分析 |
6. 新加坡、南京中医DN诊疗特点辨析 |
6.1 症状表现不一 |
6.2 证型分布差异 |
6.3 用药特点不同 |
6.4 治法大致相似 |
第五部分 讨论二 |
1. 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是糖尿病肾病重要病机 |
2.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方法 |
3.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方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
3.1 组方依据及方药组成 |
3.2 组方配伍分析 |
3.3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方药解析 |
4. 临床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中西医临床疗效及指标评估 |
4.2 安全性评估 |
5. 结论及意义 |
第六部分 验案举隅 |
1. 糖尿病肾病合并结缔组织病病案 |
2. 糖尿病肾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病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临床研究观察量表 |
附录二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三 两地区DN医案症状、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录四 聚类分析报告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晚期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D]. 谢喜哪.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老年慢性肾脏病病因演变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D]. 吴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D]. 宋子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中医辨证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D]. 骆丽平.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的临床研究[D]. 韩超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冬虫夏草及发酵虫草菌丝体的临床应用[J]. 徐方云. 药品评价, 2005(04)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尿毒症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影响——附66例临床观察分析[J]. 李佑生,朱棱,伍大华,曲晓璐,刘芳,谭光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02)
- [9]尿毒症150例的临床分析[J]. 丁西满. 天津医药, 1981(05)
- [10]南京与新加坡中医糖尿病肾病诊疗特色分析及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临床研究[D]. 徐常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