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体养老分红保险(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娟[1](2020)在《我国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研究 ——基于利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分散风险和损失补偿是保险业独有和核心的功能,也是保险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寿险业务结构的合理化是寿险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行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2012年起银保监会陆续发布保险资金运用新政策使万能险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2003年监管机构允许一家银行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之后,银邮代理渠道迅速成长为国内最重要的保险销售渠道。但因其主要销售期限较短的投资型、储蓄型产品,进一步引领投资型产品爆发式增长。我国寿险业务结构也发生了转变:投资型产品的保费收入逐渐超越传统寿险成为了市场主导产品,银邮代理渠道成为寿险公司主要销售渠道,短期、趸缴险种也逐渐增多。自2016年末以来,保监会下发多份文件强调行业主基调“保险姓保”。受保监会[2017]134号文影响,2018年寿险公司开门红全面遇冷,首月保费负增长达25%左右,寿险行业内对转型升级能否使行业持续盈利、稳定发展存在质疑,因而研究寿险产品业务结构的调整方向尤为重要。寿险公司利润水平高低是衡量公司能否持续稳定经营的切实可行、易于量化的指标。因此,本文采用非均衡面板分析法,针对2012-2018年7年间51家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对利润率的影响进行研究。从不同类型的寿险业务结构即产品业务结构、期限业务结构和渠道业务结构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各种业务结构类型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保障型产品、长期性业务、个人业务和个人代理渠道与利润率之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储蓄型产品、投资型产品、短期性业务和团体业务与利润率之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寿险公司的稳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来实现,即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应该以发展长期性业务、保障型产品为主,同时注重个人业务和个人代理渠道的进一步完善。
朱雯倩,刘洪民[2](2020)在《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供需匹配分析及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压力愈加明显,将商业养老保险有效融入到养老保障体系中,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目前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普遍存在着个性化需求与同质化产品不匹配,团体险种设计缺乏吸引力,保费与投资者收入不匹配,农村市场供给缺乏且民众保险意识淡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定位;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开发多样化保险产品,实现对"三支柱"养老产品的互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改变公众对保险的偏见,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添砖加瓦。
陈星宇[3](2019)在《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4-2016年,众多寿险公司过度依赖趸交业务和中短存续期业务的支撑,理财型产品占主导地位。2017-2018年,监管强势引导行业回归保险本源,整个寿险业的产品开始发生大的改变。作为新华保险的下属省级分公司,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的职能范畴与总部不同,总部负责宏观战略决策及投资端业务,而省级分公司负责负债端业务即具体保费业务。在前期激进的业务推动模式下,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诸多隐患。在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如果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不抓紧有限时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找准下一步的业务发展策略,不但将在行业快速发展和众多市场主体的夹击中丧失自我调整的最佳时间和空间,而且会动摇前期奠定的事业基础,丧失来之不易的市场主导地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寿险业务、业务层战略及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多种方法,探讨适合其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业务发展策略。首先,本文分析了湖南分公司的业务发展现状,发现存在交费年期偏短、保障属性较弱、渠道占比失衡等主要问题。然后从考核管理、渠道特性、销售人员等因素出发,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本文接下从PEST、SWOT、波特五力模型、业务需求等方面,对公司业务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随后,本文在符合监管政策要求和总部战略导向的两大原则框架下,借鉴波士顿矩阵、STP两种方法对分公司业务发展策略进行了定位分析,再综合上文的环境分析总结,对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策略做出了综合定位。从主销险种、销售渠道、队伍发展、费用投入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了业务发展策略的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分公司的业务发展策略按照成立领导小组、确立实施框架、策略宣传学习、实施与反馈等步骤推进实施。在组织、制度、机制、技术方面采取保障措施,保障业务发展策略的顺利实施。本文对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保障公司业务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前后线工作统筹规划效率。同时,对于我国当下寿险业中众多尚未进行业务调整的省级寿险公司也具有较强的实际参考与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内省级寿险公司层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较少的缺陷,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
谢伟[4](2019)在《中国人寿分红险营销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行业主体的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人寿作为国内寿险行业的领头羊,不仅背负着振兴民族寿险业的历史责任,更重要的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在于保费规模市场份额的争夺。由于目前中国人寿分红险业务在保费规模中占比大,所以分红险业务的营销战略决定着公司未来能否持续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决定中国人寿的市场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寿的内外部环境和现有分红险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寻找和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对中国人寿现行的分红险营销策略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希望对国内寿险行业未来的分红险业务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中国人寿分红险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寿险营销管理、营销策略、产品市场细分定位、服务营销、管理学等理论对中国人寿分红险现行的营销策略进行剖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内容包括策略、SWOT分析基本理论、7P营销策略、STP市场定位理论;第三章内容包括中国人寿公司介绍、分红产品销售现状、分红险现行营销策略以及存在问题;第四章内容包括中国人寿SWOT分析;第五章内容包括分红险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第六章内容涉及中国人寿分红险营销策略分析;第七章是本文最后的结论和启示。
胡鹏[5](2019)在《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和分散,其意义乃在汇集个人力量,成立危险共同团体,于成员发生事故需要补偿时提供经济支助。在保险制度的运作中,保单持有人所缴交的保费累积形成保险基金,此一基金的规模甚巨且必须进行投资以确保其保值增值。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领域,不仅能够提升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更影响到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我国保险机构自2004年获准直接入市投资股票以来,保险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系与互动日益密切,保险机构挟庞大的资金已成为股票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保险机构未如主管机关所希冀的那样成为股票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也并未发挥长期稳定价值投资者的正面作用。反而在2015年下半年,保险机构在股票市场上激进投资股票,频繁大量举牌上市公司,甚至介入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异化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震动和社会公众对保险资金运用妥适性的广泛质疑。申言之,保险机构是股票市场上重要的法人机构,不仅在股票市场上投资以获取报酬,而且能够对上市公司经营决策行使投票权。如若保险机构挟庞大的资金优势控制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决策,大举介入经营一般产业,将引发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及潜在的利益冲突。因此,如何规制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扼止保险业经济权力的滥用非常必要。第一章从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的基础理论入手,剖析保险机构投资股票所蕴含的保险学原理,并界定保险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法律规制的目标。具体而言,保险共同体吸纳保费转嫁风险的同时,也汇聚了大量资金,使保险业成为保单持有人财富的管理者,保险机构必须确保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再者,单纯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商品逐步发展成投资型保险,愈来愈具有金融理财和投资属性。因此,保险机构资金运用是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也是投资型保险金融属性的现实吁求。我国保险机构并非一开始就被允许直接投资股票,而是在政策法规上经历了禁止、放松,直至完全放开的过程。2004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机关在政策法规上允许保险机构直接入市,使得保险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互动更加紧密。但我国保险业直接入市投资股票,其意义不仅在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我国金融监管机关更希望保险机构发挥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充当股票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但长期的市场实践表明:作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典范的保险机构投资者并没有成为稳定股票市场的重要力量,甚至在2015年大量举牌上市公司,引发上市公司的恐慌。保险机构股票投资链接到保险与股票两大市场,牵涉面广,产生的风险大,必须确保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充足,最大限度地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并防止保险机构滥用庞大的资金优势。第二章以2015年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举牌上市公司事件作为分析对象,指出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异化所衍生的风险点。具体而言,保险机构挟庞大的保险基金是股票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及股票市场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在历次改革资本市场与发展保险业的政策规划中,我国主管机关也希望保险机构发挥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成为股票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然而,长期的市场实践表明:保险机构并未达成主管机关所设定的目标,反倒成为追涨杀跌的炒作者。特别是2015年以来,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大量举牌上市公司,使整个资本市场为之震动。保险机构颠覆长期价值投资的形象,成为舆论所指摘的“野蛮人”。我国保险机构之所以提升风险偏好,激进投资股票虽是多方因素叠加下的行为选择,但其可能衍生的风险不容小觑。例如,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偏离了保险风险保障的主业,使保险机构沦为大股东控制权争夺的融资平台,并挟庞大资金优势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第三章指出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异化的根源在于利益冲突,并借助资本结构理论进行分析,描绘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发生机制,并提出化解利益冲突的具体路径。具体而言,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的利益冲突有内外两个层面。内部冲突是由保险机构股东与保单持有人股票投资偏好的异质性所致,表现为保险机构股东竭力规避监管规则,试图集中持有保险机构股权,实施高风险的股票投资行为。而在现行法下,保单持有人无法对保险机构实施有效地监控,其权益有受损之虞。外部冲突是在金融集团架构之下保险业与其他金融行业进行组织上的结合,导致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受金融集团的操纵和控制,而非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的独立决策。透过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所衍生的乱象,其实利益冲突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制度原因和发生进路。针对内部冲突,以资本结构理论为分析工具,保险机构是高负债和高杠杆运作,保险机构股东因而存在比一般公司更高的代理风险。在自利性驱动之下,股东极易以保险资金进行豪赌从而投资股票。并且在保险机构发生财务危机时,股东也倾向于拖延增资,甚至掏空公司资产。为此,有必要保险股东与保单持有人利益冲突的平衡路径。其一,围绕“控制权转移”这一核心,构建对实际控制人的监管规则;其二,加强保险公司大股东适格性监管,维持保险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其三,强化保险公司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而针对外部冲突,在金融控股集团的组织架构中保险子公司的公司治理容易失灵,衍生出与整个集团及其他子公司的利益冲突问题,使得保险子公司投资股票的自主决策机制失灵,而沦为金融控股集团的附庸。为此,有必要构建金融控股集团中保险子公司的“内部防火墙”,以期维持保险机构股票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行为的独立性,阻绝或限制金融控股集团对保险子公司行为的不当影响和控制。第四章通过导入我国台湾地区早已出现的保险机构肆意介入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事件,介绍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的两度修改,并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金融与商业分离”的基本法理,以此为借鉴界定我国大陆地区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的合理边界。具体而言,鉴于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安全性特征,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应作为长期价值投资者,并以财务投资为主,战略投资为辅。但是分析我国保险机构在股票市场上的行为表现,其在现实中存在消极炒作与积极介入两种倾向,导致其偏离长期价值投资的轨道,严重背离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两重角色。保险机构股东和保单持有人的风险偏好差异,以及保险机构普通账户中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混合运用更加剧了利益冲突行为。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也曾出现保险机构不当投资股票,并帮助一致行动人介入上市公司经营的事件。也引发了理论和实务界对保险资金运用妥适性的广泛争议,同时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两度进行修改以规制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申言之,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一百四十六条之一第三项通过剥夺保险机构对被投资公司股东权的方式,来强化保险机构短期财务投资属性。但这一规定严重违背股东平等的基本法理,实有矫枉过正之嫌。纵观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法规,限制或剥夺金融机构对被投资公司股东权的规定广泛存在。这表明我国台湾地区在法规上推动金融混业的同时,仍严格限制金融机构参与被投资公司经营,以贯彻“金融与商业分离”的价值导向。“金融与商业分离”的立法精神也应统一落实到大陆地区保险机构股票投资和股权投资的监管规则当中。其次,对保险机构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保险机构战略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应出台“保险相关事业”清单,并着重加强对保险机构财务投资行使表决权的制度引导。第五章着重论证投资型保险在保险机构投资股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剖析投资型保险的基础法律关系,引入金融法中的“信义义务”,以此规制保险机构不当投资股票行为。具体而言,传统保障型保险的法律关系十分简单,保单持有人与保险人之间通过保险契约进行连结,基础法律关系属于保险契约法的调整范围。而广大保单持有人所缴交保费所累积形成的保险资金之运用行为则由保险业法进行监管,其主要目标为确保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充足。而保单持有人与保险机构投资行为、投资目标两者间不产生任何法律上的联系。但从私法关系的视阈分析,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是保险机构受广大保单持有人的委托,将缴交的巨额保费投资于股票市场,进而获取利润的行为。前端的保单持有人利益保护与后端的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规制,此二者的连结点便是投资型保险。因此,保险机构股票投资除应置于公法监管之中,还应当受私法关系的规制。通过剖析投资型保险的基础法律关系,保险机构对保单持有人应负有信义义务。由此建立起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的信义义务规则。包括保险机构事前应慎重选择所投资的股票种类,遵循谨慎投资原则,禁止不公平对待保单持有人,也不得利用股票投资从事利益输送行为。
张洁[6](2019)在《中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 ——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文中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以“风险”为经营对象的保险行业之于社会各界十分重要而又极为特殊和复杂,而分红保险之于保险行业亦是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特殊;近年来相互公司兴起,又为分红保险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纵观国内外,专门针对分红保险会计处理问题的会计准则凤毛麟角,而研究文献数量亦不多见,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视角进行的研究更是如此。介于分红保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考虑到我国相互公司的发展趋势,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进行分红保险会计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上的重要意义。总体上,本文遵循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的总体逻辑思路进行研究写作。首先,界定分红保险会计的基本概念,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分红保险运行模式及业绩分享机制的介绍,对分红保险会计理论要点进行分析。接下来,结合对我国目前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的把握以及对2017年分红保险相关公司年报信息的了解,分别从准则制度层面和实务操作层面了解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现状并分析其中的问题;最终,在梳理并参考分红保险会计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的发展建议,最后进行总结展望。本文研究发现,在准则制度层面,通用目的会计准则总体上未对分红保险基于应有的充分关注,现有的会计规章制度倾向于监管目的而难以满足通用目的会计信息需求,已有准则制度未对“相互公司”给予相应的关注。会计实务层面,会计确认问题一直是分红保险会计的主要特殊领域,未分配的可分配盈余、保单红利以及新设相互公司的“初始运营资金”等会计确认问题则是争议焦点;会计计量的问题主要在计量单元的选取、履约现金流的边界以及边际摊销因素的选取等方面,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及质量亦参差不齐。本文认为我国应当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分红保险完善已有通用目的会计准则,针对分红保险会计处理的确认、计量以及信息披露作出进一步统一规范,以此增强分红保险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严敏[7](2019)在《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个人寿险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寻求更多的投资理财渠道,因此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保险业的发展,出台多项支持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表明了保险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目前福建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福建省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寿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要在当中赢得一席之地,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人员访谈和数据分析,对当前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的营销策略的优化开展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的业务概况及现有的营销策略。之后,结合营销组合理论及关系营销理论,提炼出了当前营销策略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分别是:内勤队伍建设不完善、代理人队伍质量不高、机构发展不均衡、客户服务不到位,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随后,对当前宏观环境及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再运用STP理论对企业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最后,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特点对渠道策略、人员策略、机构发展策略、客户服务策略、有形展示策略五个方面进行重点优化。本文为了保证优化的营销组合策略能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保障、风险管控措施。
程宾[8](2019)在《ZY人寿公司商业养老保险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占养老保险总额的78%,第二支柱企业养老保险占养老保险总额的18%,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仅占养老保险总额的4%,第一支柱承受巨大的支出压力,第二支柱补充资金有限,养老“三大支柱”发展严重失衡。因此,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势在必行。ZY人寿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目前在外资保险公司中排名前十位,年营业收入100多亿元,主要收入来自意外险、健康险和人寿保险费。随着保险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ZY人寿公司发展遇到瓶颈,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ZY人寿保险公司发现客户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强劲,未来将成为企业业绩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没有系统有效的商业养老保险营销策略。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了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PES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深入分析ZY人寿公司目前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深入分析ZY人寿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发现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研读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工具,结合保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运用营销理论,解决ZY人寿公司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优化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提出了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加快ZY人寿公司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营销策略。本文在应用“4P+3R”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基于ZY人寿公司现状提出了职域营销、客户保留、以及关联销售与客户推荐的发展策略,进而设计了符合ZY人寿公司的营销组合策略,并就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这将为ZY人寿的商业养老保险营销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吴佳蕙[9](2019)在《我国寿险产品结构平衡发展问题研究 ——以P公司寿险产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寿险产品结构失衡这一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2012年中国社科院《中国金融发展报告》首次以官方身份提出我国存在寿险产品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分红险长期占据70%以上的份额,非传统寿险更是占到90%以上的份额,这给我国保险行业乃至金融业都带来了极大的系统性风险且损害了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且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但该问题至今始终未能有效改善,2017年保监会发布的“76号文”、“134号文”旨在让保险行业回归“保险姓保”的初心,寿险产品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储蓄型寿险和保障型寿险归类为传统寿险,带有投资特征的寿险定义为非传统寿险,明确寿险产品结构失衡问题主要是传统寿险与非传统寿险的失衡,同时提出合理的寿险产品结构评价标准应当是利于行业、企业发展且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险需求的,并主要通过构建寿险行业成熟度评价法得出我国寿险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结论。本文提出使用寿险产品结构比这一指标用以衡量寿险产品结构平衡性,发现该指标大致在(0,3)区间内波动,且在发达国家该指标大致趋近于1,此外该指标受利率与人口结构因素影响较为明显。考虑到我国现有状况和未来可见的行业环境,本文提出添加寿险产品结构比为行业监管指标、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前布局产品发展等建议。
缪云乐[10](2019)在《前海人寿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风险多发等问题,人们对于保险的需求逐渐提高,以寿命与身体健康为承保对象的人身险发展迅速。但是保险行业处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以万能险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安邦人寿公司,在资本市场举牌多家上市公司,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该类保险公司的经营者将保险公司作为其融资平台,偏离保险内在保障性功能,以万能险为融资渠道,在很短的时间内筹集大量资金并投入资本市场,借此来获取高投资回报。这种保险公司的融资模式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冲击,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与保险行业的声誉等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前海人寿为研究对象,由于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在经营前端销售保险产品,据此形成对保险消费者的或有负债。保险公司按照法律法规计提理赔或给付责任准备金,从而使保险公司成为典型的产品型负债融资企业。这种经营特性使保险业的产品销售、理赔或给付准备金的计提、保险资金运用、偿付能力等问题颇受关注,而作为前端的产品型融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研究保险问题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对保险公司融资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释。其次,对前海人寿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以及融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对前海人寿融资暴露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最后,笔者认为前海人寿应采取妥善的方法处置现有融资问题,摒弃过于激进的模式以及加大对法律的遵从等标本兼治的措施。更进一步,从本案例的研究结论出发,得出有关研究启示,并对此类以万能险为主进行融资的公司经营转型以及改进融资模式提出合理建议。
二、团体养老分红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团体养老分红保险(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研究 ——基于利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寿险公司利润来源研究 |
1.2.2 寿险业务结构与利润的关系研究 |
1.2.3 寿险业务结构调整的方向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证分析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寿险业务结构调整历程及现状 |
2.1 我国寿险业务调整历程 |
2.1.1 创新发展期(1999 年-2008 年) |
2.1.2 结构调整期(2009 年-2012 年) |
2.1.3 结构失衡期(2013 年-2016 年) |
2.1.4 功能转型期(2017 年-至今) |
2.2 我国寿险业务结构现状 |
2.2.1 我国寿险市场产品结构现状 |
2.2.2 我国寿险市场期限结构现状 |
2.2.3 我国寿险市场渠道结构现状 |
第三章 我国寿险业务结构与寿险公司利润的关系分析 |
3.1 寿险产品结构与利润关系 |
3.2 寿险期限结构与利润关系 |
3.3 寿险渠道结构与利润关系 |
第四章 我国寿险业务结构与利润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的选取 |
4.1.1 被解释变量的选择 |
4.1.2 寿险业务结构变量的选择 |
4.1.3 控制变量的选择 |
4.2 模型的设定 |
4.2.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
4.2.2 回归估计模型的选择 |
4.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4.3.1 产品结构估计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4.3.2 期限结构估计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4.3.3 渠道结构估计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4.5 主要结论 |
第五章 我国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的建议 |
5.1 提高保障型产品占比、优化产品结构 |
5.2 重点发展长期寿险业务、巩固续期增长模式 |
5.3 完善个人业务、个人代理渠道主导的营销渠道 |
5.3.1 提高个人业务占比,调整团体业务发展模式 |
5.3.2 完善个人代理渠道,合理调整银行邮政代理渠道占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供需匹配分析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商业养老保险文献概述 |
(一)商业养老保险的属性与需求特征 |
(二)我国养老保险的供给特征 |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分析 |
(一)20年来我国老龄化情况分析 |
(二)20年来中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
(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
四、现阶段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供给现状 |
(一)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分析 |
1.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分析。 |
2. 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分析。 |
3.养老保障产品分析。 |
4. 支付宝全民保终身养老金分析。 |
5. 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分析。 |
五、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供需匹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个性化需求与同质化产品不匹配 |
(二)团体险种设计缺乏吸引力 |
(三)保费与投资者收入不匹配 |
(四)农村市场供给缺乏且民众保险意识淡薄 |
六、推进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建议 |
(一)明确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定位 |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
(三)开发多样化保险产品,实现三支柱养老产品的互补 |
(四)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改变公众的保险偏见 |
(3)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寿险业务相关理论 |
1.2.2 业务层战略相关理论 |
1.2.3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1.2.4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2.1 分公司简介及组织架构 |
2.2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现状 |
2.2.1 业务策略现状 |
2.2.2 管理制度现状 |
2.2.3 管理方法现状 |
2.2.4 经营绩效现状 |
2.2.5 业务类别现状 |
2.2.6 人员结构现状 |
2.2.7 业务结构现状 |
2.2.8 财务政策现状 |
2.3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交费年期偏短 |
2.3.2 保障属性较弱 |
2.3.3 渠道占比失衡 |
2.3.4 队伍发展受阻 |
2.3.5 地域定位模糊 |
2.3.6 客户服务欠缺 |
2.4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考核管理因素 |
2.4.2 渠道特性因素 |
2.4.3 销售人员因素 |
2.4.4 投保人偏好因素 |
2.4.5 媒体市场因素 |
第3章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3.1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PEST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SWOT环境分析 |
3.2.1 内部优势分析 |
3.2.2 内部劣势分析 |
3.2.3 外部机会分析 |
3.2.4 外部威胁分析 |
3.2.5 SWOT分析矩阵 |
3.3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竞争力环境分析 |
3.3.1 现有竞争对手 |
3.3.2 新进入者威胁 |
3.3.3 供方议价能力 |
3.3.4 买方议价能力 |
3.3.5 替代品威胁 |
3.4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需求分析 |
3.5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环境分析总结 |
第4章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策略选择 |
4.1 业务发展策略的原则 |
4.2 业务发展策略的定位 |
4.2.1 波士顿矩阵定位分析 |
4.2.2 STP定位分析 |
4.2.3 业务发展策略综合定位 |
4.3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的具体选择 |
4.3.1 主销险种策略 |
4.3.2 销售渠道策略 |
4.3.3 队伍发展策略 |
4.3.4 费用投入策略 |
4.3.5 客户服务策略 |
4.3.6 绩效考核策略 |
4.3.7 教育培训策略 |
4.3.8 公关活动策略 |
第5章 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的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
5.1 实施步骤 |
5.1.1 成立领导小组 |
5.1.2 确立实施框架 |
5.1.3 策略宣传学习 |
5.1.4 实施与反馈 |
5.2 保障措施 |
5.2.1 组织保障 |
5.2.2 制度保障 |
5.2.3 机制保障 |
5.2.4 技术保障 |
5.3 预期效果分析 |
5.3.1 业务结构逐步优化 |
5.3.2 基层管理能力改善 |
5.3.3 业务团队专业高效 |
5.3.4 业务品质持续改善 |
5.3.5 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人寿分红险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概念 |
第一节 市场营销概念 |
第二节 SWOT分析基本理论 |
第三节 STP市场定位理论 |
第四节 7Ps营销策略 |
第三章 分红险与公司简介 |
第一节 寿险行业分红险发展简介 |
第二节 寿险营销策略 |
第三节 中国人寿简介 |
第四节 中国人寿分红险营销存在问题 |
第四章 中国人寿SWOT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竞争优势 |
第二节 公司劣势分析 |
第三节 发展机会分析 |
第四节 面临威胁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人寿分红险市场细分及定位 |
第一节 分红险市场细分 |
第二节 目标市场选择 |
第三节 市场定位 |
第六章 中国人寿分红险营销策略分析 |
第一节 产品策略 |
第二节 价格策略 |
第三节 渠道策略 |
第四节 促销策略 |
第五节 人员策略 |
第六节 过程策略 |
第七节 物质环境策略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本文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 |
第一章 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保险机构资金运用行为的正当性基础 |
一、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业资金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 |
二、保险资金运用是投资型保险金融属性的现实吁求 |
第二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法律定位 |
一、我国保险机构入市投资股票的政策法规沿革 |
二、我国股票市场中保险机构投资者的角色定位 |
三、对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角色定位的反思 |
第三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法律规制的目标 |
一、确保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充足 |
二、最大限度地保护保单持有人 |
三、防止保险机构滥用资金优势 |
第二章 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衍生的风险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事件概述 |
一、2015 年我国保险机构举牌上市公司事件 |
二、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的行为动因 |
第二节 我国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衍生的风险 |
一、保险机构激进投资股票偏离风险保障的主业 |
二、保险机构成为大股东控制权争夺的融资平台 |
三、保险机构挟庞大资金优势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
第三章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 |
第一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具体表现 |
一、内部冲突:股东与保单持有人股票投资偏好的异质性 |
二、外部冲突:金融集团中保险机构股票投资受不当操控 |
第二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产生原因 |
一、资本结构理论下保险机构股东的代理问题 |
二、金融集团架构中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失灵 |
第三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 |
一、我国保险监管规则对利益冲突防控力度不足 |
二、保险股东与保单持有人利益冲突的平衡路径 |
三、金融集团中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自主性 |
第四章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法律边界——以“金融与商业分离原则”为视角 |
第一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市场的角色错位及法制根源 |
一、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 |
二、我国保险机构财务投资与战略投资角色的背离 |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性与收益性的矛盾冲突 |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对保险机构滥用股票投资权限的争议 |
一、案例导入:我国台湾地区“中信入主开发金控”案例 |
二、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一百四十六条之一的修改 |
三、我国台湾地区理论和实务界对“保险法”修改的论争 |
第三节 金融与商业分离原则下保险机构投资股票的法律边界 |
一、金融与商业分离的法理基础及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 |
二、金融与商业分离原则下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矫正 |
第五章 我国保险机构不当投资股票的法律规制——以投资型保险为中心 |
第一节 我国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中的投资型保险问题 |
一、投资型保险的特点及其对现行保险法的挑战 |
二、投资型保险与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的异化 |
第二节 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基础法律关系的界定 |
一、我国投资型保险的主要类型及运作原理概述 |
二、保险机构股票投资行为基础法律关系的界定 |
第三节 我国保险机构不当投资股票行为的法律规制 |
一、投资型保险视阈中保险机构的信义义务 |
二、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信义义务的具体进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中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 ——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创新 |
1.4.2 本文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分析 |
2.1 分红保险会计的核算对象及范围 |
2.1.1 分红保险的含义及特征 |
2.1.2 分红保险的分类 |
2.1.3 分红保险的运行模式与业绩分享机制 |
2.1.4 分红保险会计的核算范围 |
2.2 分红保险会计的会计主体 |
2.2.1 相互公司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
2.2.2 相互公司与分红保险 |
2.2.3 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 |
2.3 分红保险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
2.3.1 分红保险会计的基本目标 |
2.3.2 分红保险会计的主要信息使用者 |
2.3.3 分红保险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2.3.4 分红保险会计要素 |
3 分红保险会计研究国际经验 |
3.1 IASB保险会计准则研究概况 |
3.2 IASB分红保险会计研究概况 |
3.2.1 分红特征 |
3.2.2 分红保险的会计确认 |
3.2.3 分红保险的会计计量 |
3.3 美国、日本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概况 |
3.3.1 美国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概况 |
3.3.2 日本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概况 |
3.4 对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的启示 |
3.4.1 关注分红保险与非分红保险的异同 |
3.4.2 关注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异同 |
3.4.3 跨部门协作并关注国际最新研究动态 |
4 关于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
4.1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的现状 |
4.1.1 会计准则 |
4.1.2 会计规章制度 |
4.1.3 相互公司相关准则制度 |
4.2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处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4.2.1 样本公司筛选及数据来源 |
4.2.2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确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4.2.3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计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4.2.4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分析 |
4.3 关于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的建议 |
4.3.1 会计准则制度层面 |
4.3.2 会计实务处理层面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个人寿险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范畴 |
一、营销策略 |
二、人寿保险 |
三、人寿保险公司的主要营销策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营销组合理论 |
二、STP理论 |
三、关系营销理论 |
第二章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
第一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的业务概述 |
一、业务概况 |
二、组织架构 |
第二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现有的营销策略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五、人员策略 |
六、机构发展策略 |
第三章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内勤队伍建设不完善 |
二、代理人队伍质量不高 |
三、机构发展不均衡 |
四、客户服务不到位 |
第二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内勤队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
二、代理人队伍养成体系不完善 |
三、机构缺乏差异化经营 |
四、客户关系不够紧密 |
第四章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社会经济环境 |
二、政策法律环境 |
三、社会人文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一、潜在竞争者 |
二、同业竞争者 |
三、替代竞争者 |
四、顾客的议价能力 |
五、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第五章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优化 |
第一节 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的营销策略定位 |
一、细分寿险市场 |
二、目标市场选择 |
三、市场定位 |
第二节 T寿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优化与实施 |
一、渠道策略 |
二、人员策略 |
三、机构发展策略 |
四、客户服务策略 |
五、有形展示策略 |
第三节 T寿险福建分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一、组织保障 |
二、机制保障 |
三、风险管控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ZY人寿公司商业养老保险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商业养老保险与营销理论概述 |
2.1 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
2.2 STP理论概述 |
2.3 4P理论概述 |
2.4 3R理论概述 |
3 ZY人寿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ZY人寿公司概况 |
3.1.1 ZY人寿公司介绍 |
3.1.2 ZY人寿公司经营情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ZY人寿公司的议价能力 |
3.3.2 客户的议价能力 |
3.3.3 同业竞争者分析 |
3.3.4 新进入者分析 |
3.3.5 替代品分析 |
4 ZY人寿公司商业养老保险营销现状分析 |
4.1 ZY人寿养老保险营销现状 |
4.1.1 产品方面 |
4.1.2 价格方面 |
4.1.3 渠道方面 |
4.1.4 促销方面 |
4.2 ZY人寿养老保险营销存在的问题 |
4.2.1 产品结构单一 |
4.2.2 未充分开发中介渠道 |
4.2.3 未形成整合营销体系 |
4.3 ZY人寿养老保险营销问题产生的原因 |
4.3.1 创新能力较低 |
4.3.2 市场定位不清 |
4.3.3 忽视中介渠道 |
4.3.4 短期利益驱动 |
5 ZY人寿公司商业养老保险STP分析与营销策略的提出 |
5.1 商业养老保险STP分析 |
5.1.1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
5.1.2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定位 |
5.2 商业养老保险营销策略的提出 |
5.2.1 产品及定价组合策略 |
5.2.2 分销组合策略 |
5.2.3 沟通和促销组合 |
5.3 客户关系管理 |
5.3.1 客户保留策略 |
5.3.2 关联销售与客户推荐策略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我国寿险产品结构平衡发展问题研究 ——以P公司寿险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寿险产品结构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3 美日寿险行业发展历程的部分研究成果 |
1.3 框架体系与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我国寿险行业概述 |
2.1 寿险产品分类 |
2.1.1 寿险产品概述 |
2.1.2 传统寿险产品 |
2.1.3 非传统寿险 |
2.2 我国寿险业产品结构失衡问题的表现 |
2.2.1 传统寿险过高带来严重利差损(2000 年以前) |
2.2.2 投连险风波损害行业公信力(2001) |
2.2.3 “一险独大”累积严重系统性风险(2012) |
2.2.4 万能险风波损害寿险公司经营稳定性(2017) |
3 寿险产品结构评价标准与影响因素探析 |
3.1 寿险产品结构评价标准 |
3.1.1 寿险产品结构的含义 |
3.1.2 寿险产品结构的特点 |
3.1.3 寿险产品结构的评价标准 |
3.2 我国寿险产品结构评价 |
3.2.1 行业评价与消费者评价 |
3.2.2 企业评价 |
3.2.3 结论 |
3.3 影响寿险产品结构的因素 |
3.3.1 影响寿险产品结构的宏观因素 |
3.3.2 影响寿险产品结构的中观因素 |
3.3.3 影响寿险产品结构的微观因素 |
4 美日寿险产品结构分析与启示 |
4.1 美国 |
4.1.1 美国寿险行业发展阶段及产品结构特征 |
4.1.2 美国寿险产品结构总结 |
4.1.3 启示 |
4.2 日本 |
4.2.1 日本寿险行业发展阶段及产品结构特征 |
4.2.2 日本寿险产品结构总结 |
4.2.3 启示 |
5 寿险产品结构二因素影响规律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计 |
5.1.1 设计思路 |
5.1.2 被解释变量 |
5.1.3 解释变量 |
5.1.4 数据来源 |
5.2 模型构建 |
5.2.1 数据处理 |
5.2.2 多元变系数回归建模 |
5.2.4 模型效果评价 |
5.3 归纳与解释 |
6 P公司的产品结构平衡性的研究 |
6.1 P公司的寿险产品结构概述 |
6.1.1 2000 年以前:单一传统寿险阶段 |
6.1.2 2001 -2009 年:非传统寿险混战阶段 |
6.1.3 2009 -2013 年至今:分红险独霸阶段 |
6.1.4 2013 年至今:非传统寿险收缩阶段 |
6.2 P公司产品结构对其利润变化的影响 |
6.3 基于模型的P公司产品结构平衡性判断 |
7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1.1 目前我国寿险产品结构仍不平衡,但有向好趋势 |
7.1.2 寿险产品结构比趋向于1 时,产品结构趋于平衡 |
7.1.3 平衡寿险产品结构的寿险产品结构比是动态的 |
7.1.4 非传统寿险失衡是必经阶段,须长期调整 |
7.2 建议 |
7.2.1 将传统保险与非传统保险比例作为官方参考指标 |
7.2.2 关注消费者实际需求提前布局寿险产品发展,减缓产品结构波动 |
7.2.3 注意培植我国保险底蕴,从根源上确立正确的保险观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10)前海人寿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分析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框架安排 |
1.5 创新点 |
2 融资理论基础 |
2.1 现代融资理论 |
2.1.1 MM理论 |
2.1.2 米勒模型 |
2.1.3 权衡理论 |
2.2 融资优序理论 |
2.3 保险公司融资方式 |
2.3.1 内部融资 |
2.3.2 负债融资 |
2.3.3 权益融资 |
3 前海人寿经营状况与融资现状 |
3.1 我国人身险基本情况 |
3.1.1 行业回归保障本源,发挥社会民生保障功能 |
3.1.2 业务结构持续调整,转型成效初现 |
3.1.3 净利润大幅增长 |
3.2 前海人寿基本情况及经营战略 |
3.2.1 前海人寿基本情况 |
3.2.2 前海人寿经营战略 |
3.2.3 前海人寿年度审计报告意见情况 |
3.3 前海人寿融资现状 |
3.3.1 前海人寿内部融资情况 |
3.3.2 前海人寿负债融资情况 |
3.4 前海人寿融资存在的问题 |
3.4.1 万能险退保风险严重 |
3.4.2 融资渠道受阻 |
3.4.3 融资成本过高 |
3.5 前海人寿与同行业比较 |
4 前海人寿融资问题成因分析以及对策 |
4.1 前海人寿融资问题成因分析 |
4.1.1 保险监管政策有利于万能险发展 |
4.1.2 销售人员销售误导 |
4.1.3 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超常规发展 |
4.2 前海人寿融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
4.2.1 改变万能险产品结构 |
4.2.2 优化险资投资渠道 |
4.2.3 增加股权融资来降低融资成本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团体养老分红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研究 ——基于利润视角[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0(08)
- [2]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供需匹配分析及发展建议[J]. 朱雯倩,刘洪民. 决策与信息, 2020(02)
- [3]新华人寿湖南分公司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陈星宇. 湖南大学, 2019(01)
- [4]中国人寿分红险营销策略分析[D]. 谢伟. 厦门大学, 2019(08)
- [5]保险机构股票投资法律规制研究[D]. 胡鹏.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6]中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 ——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D]. 张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7]T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个人寿险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严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ZY人寿公司商业养老保险营销策略研究[D]. 程宾.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我国寿险产品结构平衡发展问题研究 ——以P公司寿险产品为例[D]. 吴佳蕙.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10]前海人寿融资问题研究[D]. 缪云乐.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