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杨江钰[2](2020)在《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班主任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班集体的建设水平,也会对高中学校办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的高中阶段,班主任教师几乎都由学科教师兼任,因此,如何处理好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如何提高高中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很值得我们深刻地去探讨。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15所学校的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探讨高中政治教师兼任班主任过程中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问题、原因和对策,试图在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促进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和谐统一,共同推动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阐述研究依据和意义;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文献;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阐释。首先从高中政治教师的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出发,明确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其次,在二者的关系基础上,积极探讨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构成。第三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现状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从而得出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第四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过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角度逐一分析高中政治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能力把握欠缺,加之学校关于高中政治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使得高中政治教师无力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不足。第五部分: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对策。通过对该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从高中政治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首先,高中政治教师应注重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技能的发展;其次,学校要为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发展提供优良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最后,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专业成长。最终实现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相融、和谐互利。
欧阳鹏[3](2020)在《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家庭德育是在“家庭场域”中培育和发展孩子的道德、思想、政治、理想、爱国精神、民族情怀、集体意识、民主理念、法治观念、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新时代国家发展中的新形势与新变化,以及家庭德育本身存在的许多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因素、不合时宜的因素、效率低下的问题等,呼唤家庭德育变革。变革,是一个“变”的过程,又是一个“革”的过程。“变”,意味着家庭德育中原有积极因素的强化、匮乏因素的补全;“革”,意味着家庭德育中负面因素的消弭。变革既是刊谬与补缺的过程,又是强化与增益的过程。研究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除明晰其基本内涵外,亦需厘清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或“关系”。人们的“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个人与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与儿童关系”的妥善建构与维持,各个家庭之“家格”的发展状况,人们对于“家庭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之耦合关系”的理解,都与家庭德育的存续和变革息息相关。另外,以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为行动指南,从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近代以降中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中汲取充足“营养”,是新时代家庭德育实现科学、高效变革的必要前提。探赜新时代家庭德育为什么要变革,一方面,须揭示和正视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日益习见的特殊家庭现象。另一方面,须审视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当前阶段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难题,引致家庭德育的诸多被动和无奈;在古今中外文化杂糅与冲突背景下,家庭德育面临文化选择与坚守之困局;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德育理论与方法自觉缺失;家庭“自我”发生疏离;德育智慧与家庭安全感缺位;“德育过度”;家长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家庭“德育爱”出现“二律背反”;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缺失型”、“控制型”、“反面型”、“暴力型”、“威权型”为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深刻体认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是开展变革前最核心的准备工作。剖析制约因素,是因为变革会牵涉这些因素、变革活动将受到这些因素制约。唯有洞悉它们的本质内涵,才能顺利开展变革工作。制约因素主要涵括主体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功能因素等。明确基本原则,是为了充分保障变革的合理性、有序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是为了让变革活动的具体行为在秩序与“章法”的规范下更加有的放矢。变革过程应遵循方向正确与操作可行相结合、承继传统与前瞻未来相统一、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相协调、时代共性与家庭个性相洽同等原则。开展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既要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又要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第一,在国家层面,创新与优化相关制度,完善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在社会层面,整治和重构家庭外围的社会环境与道德生态;第三,在社区层面,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促进社区对家庭德育的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第四,在家校及个体层面,洞悉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之道,打造协作相通且互不从属的共育格局。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其一,从优化父亲角色、强化亲职教育、深化家长参与、统摄德育影响等方面着手,提高家长的德育胜任力,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其二,建立兼具个适性与社会性、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实效性与综合性的家庭德育目标结构,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其三,创新家庭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知识立场、时代立场、身份立场、生命立场和系统观导向;其四,在融贯并蓄、旁求博考、多元创生、用科技舆情之利、动“爱与关心”之情的方法求索中推动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综上,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含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质性访谈等)、历史研究法和多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变革是什么——为什么变革——准备变革——开展变革”为研究思路和逻辑线索,对中国家庭德育及其变革的内涵与理论、问题及归因、因素与原则、生态外铄与质量内求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张锋学[4](2020)在《人格刑法理论视域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长,犯罪特点出现了新的变化,现行犯罪预防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从过分强调报复、报应的刑罚功能转变为注重教育、挽救的预防功能;从事后惩治、震慑转变为事前预防、以人为本,需要理论和实践创新。鉴于此,本文试图以人格预防理论,探讨一条有效的途径。从“人格刑法理论”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进行探讨,通过创新环境预防中的人格预防、构建以人格预防为导向的开放式预防体系、设计我国犯罪思想道德监测指标体系,旨在探索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新思路,降低犯罪率和社会教育、矫治成本,并为理论和实务部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内容包括: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成因和预防现状、创新环境预防中的人格预防、构建以人格预防为导向的开放式预防体系。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包括:网络犯罪亚文化和不良信息成为犯罪低龄化的重要诱因、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逐渐增多、城市社区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增多、犯罪动机简单且手段残忍、侵犯财产和涉毒案件逐渐增多。犯罪成因为:社会不良环境容易诱发思想偏差和行为失范、传统家庭教育环境未足够重视人格塑造、学校教育环境过于看重分数、文化商业市场监管失灵、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难以解决、专门学校的运行面临困境、传统帮教制度和理念有待创新。我国目前犯罪预防现状为:网络环境的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家庭环境预防没有突出人格预防、学校环境预防不够重视人格预防、社区环境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心理预防尚未成为人格预防的重点、未成年人的道德思维塑造乏力、社会团体的防治潜能尚未发挥。创新环境预防中的人格预防要提高网络环境的预防水平。通过净化网络环境和技术创新,科学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防范网络不良行为影响未成年人的人格塑造。家庭环境预防应突出人格预防,建立以“爱”为核心的家庭环境预防模式,重视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德育教育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育教育,要突出健康人格的塑造。社区应优化功能和环境条件,创新社区教育和帮教模式。农村应加强留守儿童犯罪防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强制监护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有效机制。以人格预防为导向的开放式预防体系的构建新思路是:积极防范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犯罪心理,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交际的心理引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科学运用“认知疗法”进行教育、矫治,创造良好环境条件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生物学治疗是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的新路径,人格调查是生物学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应当以新技术手段提升生物预防水平。道德思维水平对塑造道德思维影响较大,道德思维教育应超越犯罪本身。道德思维能力培养是道德思维教育的核心,道德思维教育应融入“爱的教育”、“平等教育”和“独立教育”。犯罪思想道德监测有利于及时防治道德偏差,应当构建犯罪思想道德监测指标体系。创新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综合预防体系,重视体育运动干预的作用,发挥社会团体对不良行为的防治潜能,提升自我预防能力。
侯天凤[5](2020)在《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在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旋律,基础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因其独特地域下多因素交互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为促进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提升发展,论文从对比分析国内外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入手,选取温江区H学校为案例学校,明确调查对象、方法和工具,较为全面地诊断了温江区H学校的德育实效情况,并给出了相对科学的优化提升策略,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为关键词,结合研究视角、视域、视点,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界定了“城市新区”和“德育实效”,并就城市新区学校特征,选定温江区H学校为案例学校。(2)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匿名调查。考虑时代背景、学生类别等因素,对专家问卷进行针对性调整,并就德育目标、措施、成效、问题等方面,制订访谈提纲。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对问卷的内容与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问卷以专家研究为基础,建议为导向,结合实际修订而成,内容效度得以保证;通过KMO样本适合性与Bartlett球形检定,并观察相关系数矩阵,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取特征值>1,正交旋转中采用最大方差法,提取主元件,并检验其累计贡献率,结果显示:三套问卷中KMO值均>0.7,P=0.000<0.01,累计贡献率均>0.5,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结构效度通过检验。同时,Cronbach的Alpha值均大于0.8,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3)通过多维度、多角度调查发现,当前温江区H学校德育实效在德育认识、成效与认可度、德育机制、德育创新上还存在不足。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呈现多样化,德育难度较高;家庭教育乏力,家校合作待加强;德育队伍力量不足,育人体系待健全;德育课程校本化、本土化不足等。(4)坚持以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注重与生活密切联系,基于温江区H学校德育实际、资源、经验与困境,提出了实践性优化策略:第一,多措并举,深入贯彻德育“1+4”内容体系,强化学科融合,大力推进“智慧1+5”培养模式;第二,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健全德育育人体系、搭建家校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德育水平与育人质量;第三,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与特色,创新德育模式,如“德育结合中医药文化教育”、“德育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等;第四,结合学校实际,稳步推进,为认识并促进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赵宇婷[6](2020)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工具和武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密切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不断通过各种媒介涌入中国,大量关于西方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发展现状、文化类型、中西政治比较、中西经济较量、中西文化差异的资讯和报道都通过互联网、传统纸媒、论文、学术讲座、会议等途径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对大学生关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方面的认同感都有所降低。在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公有制;在政治领域,极力鼓吹西方的民主政治,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领域宣传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原则。这些无不对我国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国家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作为评判大学生人才与否的关键因素,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作为九省通衢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高校众多云集,相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具有相应的代表性。该论文选取了武汉四所高校作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基本结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具体如下:一是动摇了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二是冲击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三是挑战了大学生集体利益优先的道德原则;四是引发了大学生享乐主义的道德行为;五是导致了大学生个人倾向严重,道德关系恶化的结果。面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辩证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探究这种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和途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社会大环境入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从外因和内因一起着手,积极有效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张静[7](2019)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平台,高职学生德育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为社会服务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多样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等主客观原因,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内容、德育教学、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多样性和时代的发展性。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共三所高校部分教师、学生、用人单位领导等进行了专项调查,认真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挖掘育人要素,丰富德育载体,将德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教育,重点论述了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本论文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主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本章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高职院校、德育、德育工作进行概念界定与解读,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进行综述,介绍本选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思路,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第一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德育工作。本章结合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阐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特色,以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目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为深入论文研究做好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问题的成因分析。本章通过专项调查,找出并认真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总结问题的成因,为论文后续德育工作实施策略的研究提供思路。第三章: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对策。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加强德育组织领导、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家庭功能、完善德育考评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对策。第四章: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德育工作案例分析。本章共选取了两个典型案例,对两个德育工作案例的实施方法和实施成效进行分析。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论文的研究成果,客观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相关研究工作的方向。
李文伟[8](2019)在《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从古至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成为今天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儒家优秀德育资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与儒家文化相脱节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更关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从现实来看,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儒家优秀德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地结合。为了解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状况,探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和着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阐述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找出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文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儒家优秀德育资源概述。本部分以德育、德育资源以及儒家优秀德育资源三个概念为起点,系统阐述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的内容与方法,为探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本部分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三,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部分从高校、教师、社会、当代大学生四个角度提出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为探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奠定了基础;第四,推进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本部分从德育体系、德育模式、德育环境、社会氛围、自我教育等角度深入探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分别从高校、教师、社会、当代大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具体路径,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希望所提建议对当前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发现,其优秀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内在优势,并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有一定的契合之处。因此,通过挖掘、运用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有效地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以实现当代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王茜[9](2019)在《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情况,提出了关于德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德育理论内容,还创新了当前德育工作的理念,同时也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德育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德育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思想内容,其有着特殊的提出背景和丰富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和他个人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德育思想、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德育论述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依据这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创新性的发展了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德育地位、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及德育方法等四个方面。具体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德育的首要地位,增添了德育的新内容,指出了德育的新目标,提出了德育的新路径,这些内容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指南以及价值方面的引领。从理论价值方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德育论述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中共历代领导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德育思想的同时,也对这些思想来源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从实践价值方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德育论述对指明新时代各行各业德育工作的方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安立魁[10](2019)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智慧校园成为学校的信息化新样式。智慧校园不仅改变了校园的呈现方式,也改变了教育的组织方式。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的场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新场域中学校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中学德育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再适切和高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德育信息化亟待研究和实践。本研究基于《中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学生守则》以及《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在场域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的指导下编制了《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问卷》。首先通过对江西省不同学制、办学主体和学段的初三和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的真实现状,获取一手数据。其次通过SPSS22.0和EXCEL进行数据分析,对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沉浸及使用情况以及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信息空间带来的中学德育空白区,中学德育的场域发生变化,然而智慧校园背景下的智慧德育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不同学制、办学主体和学段下中学德育现状有显着差异;中学生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和在中学就读期间的住宿情况对中学德育实效性也有较大影响。最终研究得出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思想在信息空间中的符合程度偏低,中学德育基本原则贯彻不足,中学德育不同层次目标实现程度不同,德育内容有效性不足,德育途径多样性不足。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德育工作者对智慧校园认识运用不到位;智慧校园建设对德育关注不足;教师智慧校园利用能力不强;德育督导体系不完善;德育保障措施不完备等。本研究针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的三大路向:基于智慧校园,再认识再利用德育规律,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智慧校园,网联家-校-社,实现共管共育;借助智慧校园,构建信息时代中学德育体系。同时提出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可践行以下德育策略:培养学生智慧校园背景下自主行为能力和数字素养;培养德育工作者智慧校园背景下德育工作思维和能力;调动各方力量构建智慧校园德育应用生态系统;完善督导评估指标,加强德育保障措施。
二、当前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阐释 |
一、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概念界定 |
(一)高中政治教师 |
(二)班主任工作能力 |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 |
二、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关系 |
(一)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和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一致 |
(二)思想道德教育能力是高中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能力 |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核心素养与班主任工作能力要求高度契合 |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构成 |
(一)德育能力 |
(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
(三)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
(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
第二章 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调查过程 |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 |
(一)德育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 |
(二)依托学科资源具有突出的组织管理能力 |
(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创新德育方法能力 |
(二)舆论信息甄别能力有待提升 |
(三)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总结能力不足 |
(四)与家长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 |
第三章 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中政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能力把握欠缺 |
(一)缺乏对班主任工作能力要求的准确认识 |
(二)缺乏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创新发展 |
二、学校关于高中政治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
(一)高中政治教师队伍的选任机制不合理 |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能力提升培养方式单一 |
(三)班主任评价考核机制不合理 |
三、社会环境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 |
(一)网络不良环境对班主任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 |
(二)社会认可度低,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
第四章 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对策 |
一、高中政治教师应注重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技能的发展 |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明确班主任职责要求 |
(二)发挥政治学科优势,实现“以教促管” |
(三)结合思政专业优势,提升舆论信息引导能力 |
(四)加强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增进专业情意 |
二、学校要为班主任能力发展提供优良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 |
(一)建立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师选任机制 |
(二)完善培训制度,提高班主任专业技能 |
(三)建立合理的班主任评价考核机制 |
三、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专业成长 |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
(二)营造尊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社会环境,提升职业尊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特别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既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3 论文的研究进路 |
1.3.1 研究目标与逻辑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内涵阐释与理论基础 |
2.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之内涵梳理及概念界定 |
2.1.1 新时代 |
2.1.2 家庭德育 |
2.1.3 变革 |
2.2 家庭德育变革的相关概念、因素或关系剖析 |
2.2.1 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 |
2.2.2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
2.2.3 家庭成员与儿童的关系 |
2.2.4 家有“家格” |
2.2.5 家庭与个人幸福及社会和谐的耦合性 |
2.3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
2.3.1 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
2.3.3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其涵育之道 |
2.3.4 近代以降中国学界家庭德育相关思想 |
2.3.5 近代以降国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
第3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
3.1 新时代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
3.1.1 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 |
3.1.2 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 |
3.1.3 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 |
3.1.4 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 |
3.1.5 特殊家庭日益习见 |
3.2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主要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
3.2.1 结构性难题 |
3.2.2 文化杂糅与冲突 |
3.2.3 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 |
3.2.4 家庭自我的疏离 |
3.2.5 智慧与安全感缺位 |
3.2.6 德育“过度” |
3.2.7 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制约 |
3.2.8 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 |
3.2.9 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 |
3.3 新时代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 |
3.3.1 威权型家庭德育 |
3.3.2 控制型家庭德育 |
3.3.3 反面型家庭德育 |
3.3.4 暴力型家庭德育 |
3.3.5 缺失型家庭德育 |
第4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 |
4.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 |
4.1.1 主体因素 |
4.1.2 结构因素 |
4.1.3 环境因素 |
4.1.4 时间因素 |
4.1.5 功能因素 |
4.2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基本原则 |
4.2.1 目标导向、系统有序与操作可行相结合的原则 |
4.2.2 继承传统、立足现实与前瞻未来相融合的原则 |
4.2.3 高新技术、传统方法与德育规律相协调的原则 |
4.2.4 借鉴国外经验与结合中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 |
4.2.5 时代共性要求与家庭个性文化相洽同的原则 |
第5章 德育生态外铄: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宏观着力点及实践路向 |
5.1 国家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5.1.1 加强党对德育制度变革的领导 |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
5.1.3 价值取向转换 |
5.1.4 制度内容嬗变 |
5.1.5 社会主义法治、德治的体认与共生 |
5.1.6 制度家庭德育与家庭德育制度互洽 |
5.2 社会环境优化与整治 |
5.2.1 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德育的关系 |
5.2.2 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 |
5.2.3 强化“互联网+”社会之家庭德育担当 |
5.2.4 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 |
5.3 社区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 |
5.3.1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
5.3.2 活用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
5.3.3 空间重构与认同再造并济 |
5.3.4 社区文化、环境、舆论建设 |
5.4 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 |
5.4.1 明晰家校德育联动分工之关系及边界 |
5.4.2 学校对家庭德育的支持 |
5.4.3 发展学校德育的个适性 |
5.4.4 家校共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第6章 德育质量内求: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微观着力点及实现方略 |
6.1 家长德育胜任力提升 |
6.1.1 深化家长参与和三向互通 |
6.1.2 强化亲职教育与父母成长 |
6.1.3 优化父亲角色投入 |
6.1.4 统摄家庭德育影响 |
6.1.5 创新多位一体家庭教育 |
6.2 家庭德育目标变革 |
6.2.1 协调个适性与社会性 |
6.2.2 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 |
6.2.3 讲求实效性与综合性 |
6.2.4 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 |
6.3 家庭德育内容变革 |
6.3.1 内容设计求索 |
6.3.2 时代特色彰显 |
6.3.3 人与中国人身份体认 |
6.3.4 内容衔接及阶段原则恪守 |
6.3.5 系统观运用 |
6.4 家庭德育方法变革 |
6.4.1 把准德育方法的辩证与统一 |
6.4.2 活用其它学科之育人方法 |
6.4.3 促成家庭德育方法多元指向 |
6.4.4 创生儿童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
6.4.5 擅取时代科技与舆情之利 |
6.4.6 让孩子在爱与关心中“动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卷) |
附录C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 |
致谢 |
(4)人格刑法理论视域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实证分析法 |
二、图表综合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文献分析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刑法理论 |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 |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人格刑法相关理论 |
一、人格概述 |
二、犯罪人格的一般理论 |
三、人格刑法理论 |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人格刑法理论 |
一、刑法人格化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刑事政策 |
二、刑法人格化有利于实现刑法的公正性 |
三、刑法人格化有利于评估人身危险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成因和预防现状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 |
一、网络犯罪亚文化和不良信息影响较大 |
二、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逐渐增多 |
三、城市社区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增多 |
四、犯罪动机简单且手段残忍 |
五、侵犯财产和涉毒案件逐渐增多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
一、社会不良环境容易诱发思想偏差和行为失范 |
二、传统家庭教育环境未足够重视人格塑造 |
三、学校教育环境过于看重分数 |
四、文化商业市场监管失灵 |
五、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难以解决 |
六、专门学校的运行面临困境 |
七、传统帮教制度和理念有待创新 |
第三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现状 |
一、网络环境的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
二、家庭环境预防没有突出人格预防 |
三、学校环境预防不够重视人格预防 |
四、社区环境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 |
五、心理预防尚未成为人格预防的重点 |
六、未成年人的道德思维塑造乏力 |
七、社会团体的防治潜能尚未发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
一、美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与基本理念 |
二、美国的“转向处遇”制度 |
三、美国的“零容忍政策”和“恢复性政策” |
四、美国的“圆桌谈话” |
第二节 日本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
一、日本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立法概况 |
二、日本的“非行少年程序” |
三、日本的“家庭裁判所” |
四、日本的“少年司法体系”和司法理念变迁 |
第三节 英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
一、英国的“国家亲权主义”制度 |
二、英国的儿童福利保护 |
三、英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
第四节 意大利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
一、意大利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模式 |
二、意大利的“‘帮助身边的人’核心计划” |
三、意大利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和矫治 |
第五节 韩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
一、韩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刑事政策 |
二、韩国的“保护处遇制度” |
第六节 德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
一、德国的少年儿童立法概况 |
二、德国的“社会调查制度” |
第七节 国外共性的经验与借鉴 |
一、重视通过立法手段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
二、重视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教育和矫治作用 |
三、重视家庭环境预防和学校环境预防的作用 |
四、重视心理预防和避免标签效应 |
五、坚持“最大化保护未成年人”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创新环境预防中的人格预防 |
第一节 加强网络环境预防 |
一、科学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 |
二、防范网络不良行为影响人格塑造 |
三、提升网络环境的预防水平 |
第二节 优化家庭环境预防 |
一、家庭环境预防应当突出人格预防 |
二、建立以“爱”为核心的家庭环境预防模式 |
三、围绕人格预防加强亲职教育 |
四、重视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三节 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
一、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育教育 |
二、学校德育教育应当突出健康人格塑造 |
三、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体系 |
四、德育教育的成败应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
第四节 提升社区功能和综合防治能力 |
一、优化社区功能与环境条件 |
二、创新社区教育和帮教模式 |
三、社区防治应结合专门学校的改革进行 |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区帮教工作 |
第五节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防治 |
一、加强农民工就业政策调整 |
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
三、改善农村学校教育环境 |
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强制监护制度 |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有效机制 |
六、整合社会资源与加强综合治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人格预防为导向的开放式预防体系之构建 |
第一节 人格预防的重点在于心理预防 |
一、积极防范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 |
二、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交际的心理引导 |
三、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
四、科学运用“认知疗法”进行教育、矫治 |
五、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条件 |
第二节 犯罪人格的生物预防 |
一、犯罪人格的生物因素分析 |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生物性原理 |
三、生物学治疗创新预防新思路 |
四、人格调查应作为生物学治疗的前提 |
五、新技术手段提升生物预防水平 |
第三节 实践以道德思维为导向的人格预防 |
一、道德思维概述 |
二、神经学视域下的道德思维干预 |
三、道德思维水平对塑造道德思维的影响 |
四、道德思维教育应超越犯罪本身 |
五、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应作为道德思维教育的核心 |
六、道德思维教育应融入三种教育 |
第四节 构建犯罪思想道德监测体系 |
一、犯罪思想道德监测的内涵和原则 |
二、监测犯罪思想道德的指标体系 |
三、构建犯罪思想道德监测体系的具体实践 |
第五节 加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防治 |
一、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概述 |
二、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防治的理论基础 |
三、创新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综合预防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城市新区 |
1.3.2 德育实效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3 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的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
2.1 确定研究对象 |
2.1.1 城市新区学校的特征 |
2.1.2 温江区H学校的概况 |
2.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2 调查设计 |
2.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2.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编制 |
2.3 组织实施 |
2.3.1 调查资料收集 |
2.3.2 问卷信效度检测 |
3 温江区H学校小学德育实效调查分析 |
3.1 问卷调查分析 |
3.1.1 德育重要性与作用分析 |
3.1.2 德育实施途径分析 |
3.1.3 德育内容分析 |
3.1.4 德育课授课方式分析 |
3.1.5 家校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 |
3.1.6 学生情况分析 |
3.1.7 学校德育效果分析 |
3.2 访谈调查分析 |
3.2.1 小学德育的目标和主要依据 |
3.2.2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措施 |
3.2.3 小学德育工作成效 |
3.2.4 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计划 |
4 温江区H学校小学德育实效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
4.1 温江区H学校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2.1 学生呈现多样化,德育难度较高 |
4.2.2 家庭教育乏力,家校合作待加强 |
4.2.3 德育队伍力量不足,育人体系待健全 |
4.2.4 德育课程校本化、本土化不足 |
4.3 温江区H学校小学德育实效的优化策略 |
4.3.1 总结经验,优势发展 |
4.3.2 发现问题,推动发展 |
4.3.3 本土德育,特色发展 |
4.3.4 结合实际,稳步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问卷(小学生卷) |
附录B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D 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新自由主义概念界定 |
2.1.1 新自由主义相关概念厘清 |
2.1.2 国内和国外学者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定义 |
2.1.3 本文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界定 |
2.2 新自由主义思潮发展的历史轨迹 |
2.2.1 新自由主义的萌芽期 |
2.2.2 新自由主义的低迷与自我雕琢期 |
2.2.3 新自由主义的兴盛期 |
2.2.4 新自由主义的扩张期 |
2.2.5 新自由主义的危机期 |
2.3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 |
2.3.1 政治主张 |
2.3.2 经济主张 |
2.3.3 道德主张 |
2.4 研究新自由主义思潮相关理论依据 |
2.4.1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4.2 教育学德育理论 |
2.4.3 传播教育学理论 |
3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3.2 调查方案实施 |
3.3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的总体分析 |
3.3.1 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认识程度和途径分析 |
3.3.2 大学生了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原因 |
3.4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
3.4.1 动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理想 |
3.4.2 冲击了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 |
3.4.3 挑战了大学生集体利益优先的道德原则 |
3.4.4 引发了大学生物质享乐主义的道德行为 |
3.4.5 导致了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道德关系恶化 |
4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归因分析 |
4.1 社会大环境影响 |
4.1.1 市场经济的发展 |
4.1.2 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 |
4.1.3 网络空间的文化传播 |
4.2 高校道德教育的不足 |
4.2.1 道德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
4.2.2 道德教育内容与实际脱钩 |
4.2.3 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单一 |
4.2.4 道德教育者自身不足 |
4.3 大学生自身修养的不足 |
4.3.1 大学生道德取向多样 |
4.3.2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批判能力不足 |
4.3.3 大学生获取知识碎片化趋势 |
5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的对策 |
5.1 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
5.1.1 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
5.1.2 构建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
5.2 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
5.2.1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
5.2.2 创新德育内容 |
5.2.3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道德实践 |
5.2.4 推进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
5.3 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 |
5.3.1 提高大学生辨别能力 |
5.3.2 提升大学生实践活动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调查问卷 |
附录 Ⅱ: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致谢 |
(7)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德育 |
(三)德育工作 |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视角和思路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视角和思路 |
六、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
(二)主体性德育理论 |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一章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德育工作 |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
(一)人才培养目标 |
(二)人才培养规格 |
(三)人才培养特色 |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内容 |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目标 |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调查方案 |
(一)调查方式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
(一)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不够,发挥的作用不强 |
(二)德育管理的合力育人程度不深,发挥的作用不够 |
(三)德育课程未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学效果不理想 |
(四)德育工作的理念重管理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 |
(五)德育活动引起学生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满意 |
(六)德育评价未能发挥应有的激励促进作用 |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领导组织协调不够,认识不足缺乏联动 |
(二)生源结构多样复杂,学业较差问题较多 |
(三)德育教师组成复杂,经验不足方法陈旧 |
(四)社会家庭环境影响,中西文化思想冲击 |
第三章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
一、加强德育组织领导,拓宽途径全员育人 |
(一)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联动 |
(二)拓宽德育途径,加强德育渗透 |
(三)创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 |
二、依据高职学生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
(一)强化德育教育,实施德育管理 |
(二)强化以人为本,实现自我教育 |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
(一)加强选拔培养,完善激励保障 |
(二)明确职责定位,加强师德建设 |
(三)改进管理方法,提高育人成效 |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效 |
四、发挥社会家庭功能,营造健康德育环境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 |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 |
五、完善德育考评机制,促进德育健康发展 |
(一)遵循评价原则,拓展评价形式 |
(二)拓宽评价主体,创新评价方法 |
第四章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
一、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成人教育”德育方案的有效实施 |
(一)高职学生“成人教育”德育方案的内容诠释 |
(二)高职学生“成人教育”德育方案的实施办法 |
(三)高职学生“成人教育”德育方案的实施效果 |
二、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三联两导”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有效开展 |
(一)“三联两导”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内容诠释 |
(二)“三联两导”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实施办法 |
(三)“三联两导”学生德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价值 |
2.应用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2.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儒家优秀德育资源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德育 |
2.德育资源 |
3.儒家优秀德育资源 |
(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的内容 |
1.孝为仁本,仁者爱人的伦理道德 |
2.中庸为德,至诚尽性的处世智慧 |
3.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理性原则 |
4.诚信为本,信以待人的交往之道 |
5.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担当情怀 |
(三)儒家优秀德育资源的方法 |
1.内省修己,反求诸己 |
2.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
3.慎言力行,知行合一 |
4.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5.身教示范,榜样引导 |
6.愤启悱发,启发诱导 |
7.环境渗透,熏陶感染 |
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一)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 |
1.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具有可继承性 |
2.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具有内在优势 |
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的价值 |
(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必要性 |
1.有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德育的首要地位 |
2.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内容 |
3.有利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基本方法 |
三、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当前高校德育体系不完善 |
1.儒家优秀德育资源与高校德育内容衔接不够 |
2.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高校德育方式单一 |
3.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高校环境建设不足 |
(二)高校教师整体儒家优秀德育素养不高 |
1.教师自身因素 |
2.教育培训与考核中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内容缺失 |
(三)社会整体德育氛围不强 |
1.社会整体重视程度不够 |
2.应试教育的影响 |
(四)当代大学生对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认同度不高 |
1.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
2.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 |
四、推进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 |
(一)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模式 |
1.强化儒家“德育为首”育人理念 |
2.推进儒家优秀德育资源与德育课有机融合 |
3.丰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方式 |
4.加强校园儒家文化建设 |
5.充分运用多种儒家优秀德育方法 |
(二)加强高校教师儒家优秀德育素养 |
1.高校教师应注重自身儒家优秀德育素养的提升 |
2.教育培训与考核中注重儒家优秀德育素养培育 |
(三)优化社会整体德育环境,提升德育氛围 |
1.倡导“学儒学”之风以提高社会重视程度 |
2.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
3.创建开阔网络平台传播儒家优秀德育资源 |
4.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
(四)当代大学生应自我教育以提升自身儒家优秀德育素养 |
1.正确认识自己与树立道德理想 |
2.研读儒家经典以提升自身涵养 |
3.运用儒家德育方法进行自我教育 |
4.参与德育活动以优化自身行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9)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习近平关于德育论述的提出背景和理论来源 |
2.1 习近平关于德育论述的提出背景 |
2.1.1 社会背景 |
2.1.2 个人背景 |
2.2 习近平关于德育论述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德育思想 |
2.2.2 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德育论述 |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
3 习近平关于德育论述的内容 |
3.1 关于德育地位的论述 |
3.1.1 德育是做人做事的前提 |
3.1.2 德育是社会人际和谐的基础 |
3.1.3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方向 |
3.1.4 德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 |
3.2 关于德育目标的论述 |
3.2.1 学校层面是落实立德树人 |
3.2.2 社会层面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3 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 |
3.3.1 理想信念教育 |
3.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3.3.3 反腐倡廉教育 |
3.3.4 家庭美德教育 |
3.3.5 职业道德教育 |
3.4 关于德育方法的论述 |
3.4.1 榜样示范法 |
3.4.2 文化育人法 |
3.4.3 实践锻炼法 |
3.4.4 批评与自我批评法 |
4 习近平关于德育论述的当代价值 |
4.1 习近平关于德育论述的理论价值 |
4.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
4.1.2 丰富了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德育理论 |
4.1.3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 |
4.2 习近平关于德育论述的实践价值 |
4.2.1 为新时代各行各业德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
4.2.2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 |
4.2.3 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信息空间——现行中学德育的空白区 |
(二)智慧校园改变了中学德育场域 |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创新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
二、研究旨意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智慧校园研究现状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智慧校园 |
(二)中学德育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数理统计法 |
第二章 理论阐释与研究过程 |
一、理论基础 |
(一)场域理论 |
(二)价值澄清理论 |
二、政策文件 |
三、研究过程 |
(一)发现问题 |
(二)提出假设 |
(三)编制工具 |
(四)进行试测 |
(五)正式施测 |
(六)数据分析 |
(七)得出结论 |
(八)提出建议 |
第三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沉浸及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沉浸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不同学段中学德育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不同学制中学德育情况的差异分析 |
(四)智慧校园背景下不同办学性质中学德育情况的差异分析 |
(五)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的影响分析 |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调查结论 |
第四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审视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指导思想在信息空间中符合程度偏低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基本原则在信息空间中贯彻不足 |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目标实现程度不一 |
(四)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
(五)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对智慧校园认识运用不到位 |
(二)智慧校园建设对德育关注不足 |
(三)教师智慧校园利用能力不强 |
(四)德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 |
(五)德育保障措施不完备 |
第五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改进路向与策略 |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改进路向 |
(一)基于智慧校园,再认识再利用德育规律,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依托智慧校园,网联家-校-社,实现共管共育 |
(三)借助智慧校园,构建信息时代中学德育体系 |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改进策略 |
(一)培养学生智慧校园背景下自主行为能力和数字素养 |
(二)培养德育工作者智慧校园背景下德育工作思维和能力 |
(三)调动各方力量构建智慧校园德育应用生态系统 |
(四)完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德育保障措施 |
结语 |
后记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当前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D]. 杨江钰. 西南大学, 2020(05)
- [3]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D]. 欧阳鹏. 湖南大学, 2020(02)
- [4]人格刑法理论视域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D]. 张锋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城市新区小学德育实效调查研究[D]. 侯天凤. 成都大学, 2020(08)
- [6]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D]. 赵宇婷. 武汉纺织大学, 2020(12)
- [7]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D]. 张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探析[D]. 李文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9]习近平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研究[D]. 王茜.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安立魁.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