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农村安全用电(论文文献综述)
刘晋达[1](2021)在《由一起触电伤亡事故说农村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7月16日,某供电所管理辖区发生一起农村基建临时用电触电伤亡事故,起因为客户私自将临时用电控制箱内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撤出运行,以及专业人员违章作业,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县级供电企业在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为此,笔者结合本起事故,谈谈县级供电企业在农村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澹远[3](2020)在《扶贫开发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基于D镇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自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开发提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议事日程。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直接效果。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因此,立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开展扶贫开发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研究,乃是扶贫开发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反贫困理论为直接理论依据,试图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贵州省D镇的个案研究,揭示政府扶贫、市场扶贫、社会扶贫与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政府有关部门调整未来的扶贫开发政策提供决策咨询依据。扶贫开发是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行动主体运用一定的扶贫资源、采取一系列扶贫手段,以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与生存环境、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目的的正向社会变迁。由于扶贫开发的行动主体具有多元性特征,因此,本研究根据扶贫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将扶贫开发划分为政府扶贫、市场扶贫和社会扶贫三种基本样态。获得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获得感是指社会成员因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开发活动而使自身经济地位、福利地位与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后所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感受。据此,本研究将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划分为经济获得感、福利获得感与社会获得感三种基本样态。经济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活动而获得就业机会和资产收益导致经济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福利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活动而获得政府福利(如低保救助、医疗救助等)导致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社会获得感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因参与扶贫活动而获得社会地位提升导致总体生存环境改善后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扶贫资源配置是扶贫开发的关键一环。扶贫资源配置是指对用于扶贫开发活动的各种资源(主要指资金等)的分配过程。它可以分为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和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两种类型。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是指对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扶贫资金的分配过程,它包括配置渠道与配置方式两个方面。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是指对来源于经济组织(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的扶贫资金的分配过程,它包括配置渠道与配置方式两个方面。扶贫资源配置不仅影响着扶贫开发的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研究发现:第一,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具体表现为:政府扶贫强劲、市场扶贫式微、社会组织扶贫零参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获得感较强、经济获得感缺乏、社会获得感微弱。第二,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生成机制是外生机制与内生机制的统一体。外生机制是:获得—满足—获得感机制;内生机制是:公平—认可—获得感机制。从获得感的生成机制来看,必须坚持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获得和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公平性认知双管齐下,双管共同发力,才能有效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第三,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较大。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表现为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的双重影响。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是行政—权力机制。第四,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式微。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是资本—效率机制。第五,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微弱。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是网络—认同机制。第六,行政—权力机制、资本—效率机制和网络—认同机制三种机制的失衡导致了扶贫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而扶贫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又导致了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不平衡。只有确保行政—权力机制、资本—效率机制和网络—认同机制三种机制平衡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扶贫资源均衡配置,才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的平衡。要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2020年后中国扶贫开发就必须做到:一是要积极倡导以资产为基础的新时代扶贫开发政策;二是要尽快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扶贫资源配置方式;三是要努力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福利的供给制度;四是要着力增强2020后农村相对农村贫困人口识别的公正性。
叶兆言[4](2010)在《苏珊的微笑》文中研究说明听到一记沉闷的撞击,杨道远连忙踩下刹车。他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接着又是砰的一声巨响,一个身影活生生的就躺在面前,尽管隔着一层厚厚的车窗玻璃,他们之间的距离是那么接近,一伸手就能触摸得到。他的双手死死地抓住方向盘,半天没有缓过神来,他不明白为什么眼前会横躺着一个女人。
孟兆芳[5](2006)在《甘肃省水利工程水价研究》文中提出甘肃省地处内陆,降雨稀少,水资源短缺,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价格是宏观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研究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机制,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已成为甘肃省水利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大中型水利工程水价现状的调查,以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为理论框架,评价分析水价改革现状,理清水价改革思路,提出充分体现甘肃省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和水价改革体系,合理确定甘肃省水价改革目标,提出符合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水价改革措施。 全文以甘肃省水价改革进程为基础,调查了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1996年、1999年、2004年的水价、成本情况以及“十五”期间水价改革进展及现状情况;以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为出发点和主线,从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水资源节约配置、用水群众权益保障等三个方面分析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的功能和特征,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市场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水价形成的环境和条件,从水价管理、成本管理、水费管理三个方面分析水价形成机制的关键环节;以水价改革现状评价分析为重点,从水价政策文件、水价管理体制、水价、成本、水费收入、节水效果等方面对“十五”期间水价改革进行总体评价,同时从水价水平、供水成本、水费计收使用、水价改革外部条件等方面对水价改革现状进行深入评价;以确定“十一五”水价改革目标、任务为根本和落脚点,在分析问题、找出差距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省情、水情的实际和水利发展改革的需要,提出甘肃省水价改革的思路、原则、目标、任务内容以及对策措施,指导全省逐步建立有利于
赵炳煌,毛远,马武[6](2001)在《商丘电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文中认为
沙澄金[7](2000)在《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王抒祥处长——谈农村电工管理暨农电体制改革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电工》杂志社于2000年9月23~2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全国农村电工管理暨《农村电工》期刊座谈会.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会议代表提出的有关农村电工管理方面的问题,采访了参加会议的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农电发展处处长王抒祥.
解金廷[8](2000)在《人人心中都要装着安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电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农村用电管理形式即将形成,在保证供电质量的同时,安全用电管理是当务之急。我作为一名农村电工,对如何加强农村用电安全管理,谈谈看法。 供电企业要与用户有一个明确、合理的产权划分,并要与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安全用电合同。对那些先进的安全用电村或用户,每年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经济奖励,让用户们都能树立争当“安全用电户”的意识。 供电企业应组织一支用电知识宣传队,大张旗鼓地下乡巡回宣传,并且要贴标语、广告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品。其内容是电力法规和安全用电常识,增强用户的依法用电意识和安全用电常识。还可以和各新闻媒体合作,制作一些安全用电的口号、漫画,可
周幼宏[9](1999)在《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电力体制改革》文中提出本文就乡村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如何实施改革和改革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赵沫英,杨振华[10](1997)在《光明的使者——石家庄市行唐县供电局采访录》文中研究表明 1一百多年以前,富兰克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明了电,从那时开始,人类文明便进入了日新月异的阶段。电是一种无形而神奇的能源,仅仅一个多世纪,人类在开发这种能源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应运而生,将电流源源不断地送往城市、农村、工厂和家庭,减少了劳作强度,增添了生活色彩。这应当感谢富氏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
二、谈谈农村安全用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农村安全用电(论文提纲范文)
(1)由一起触电伤亡事故说农村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事故经过 |
2 原因分析 |
3 防范措施 |
(3)扶贫开发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基于D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研究意义 |
1.2.4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2.1 核心概念 |
2.1.1 扶贫开发行动主体 |
2.1.2 扶贫资源配置 |
2.1.3 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个案访谈法 |
2.2.2 文献研究法 |
2.2.3 田野图景 |
3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新时代中国扶贫开发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 |
3.1.1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
3.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
3.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基本观点 |
3.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对中国新时代扶贫开发的指导价值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反贫困理论 |
3.2.1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
3.2.2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
3.2.3 江泽民的反贫困理论 |
3.2.4 胡锦涛的反贫困理论 |
3.2.5 习近平的反贫困理论 |
3.2.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反贫困理论对新时代扶贫开发的指导价值 |
4 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现状分析 |
4.1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获得感 |
4.2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获得感 |
4.3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获得感 |
4.4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基本特征 |
4.4.1 经济获得感缺乏,市场扶贫式微 |
4.4.2 福利获得感较强,政府扶贫强劲 |
4.4.3 社会获得感微弱,社会组织扶贫零参与 |
4.5 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生成机制 |
4.5.1 获得和获得感的关系 |
4.5.2 获得感的生成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5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
5.1 D镇的政府扶贫 |
5.1.1 D镇政府扶贫的历史过程 |
5.1.2 精准扶贫阶段政府扶贫对D镇的影响 |
5.2 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分析 |
5.2.1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获得感 |
5.2.2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获得感 |
5.2.3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获得感 |
5.2.4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总体获得感 |
5.2.5 政府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不公平感 |
5.3 政府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市场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
6.1 D镇的市场扶贫 |
6.2 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分析 |
6.2.1 市场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获得感 |
6.2.3 市场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不公平感 |
6.3 市场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7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
7.1 D镇的社会扶贫 |
7.1.1 社会扶贫概述 |
7.1.2 D镇的社会扶贫情况 |
7.2 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分析 |
7.2.1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获得感 |
7.2.2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获得感 |
7.2.3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获得感 |
7.2.4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的总体获得感 |
7.2.5 社会扶贫与农村贫困人口不公平感的产生 |
7.3 社会扶贫对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作用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8 扶贫资源配置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
8.1 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
8.1.1 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经济获得感的影响 |
8.1.2 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福利获得感的影响 |
8.1.3 公共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社会获得感的影响 |
8.2 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
8.2.1 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经济获得感的影响 |
8.2.2 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福利获得感的影响 |
8.2.3 社会性扶贫资源配置对农村贫困人口社会获得感的影响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基本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积极倡导以资产为基础的新时代扶贫开发政策 |
9.2.2 尽快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扶贫资源配置方式 |
9.2.3 努力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福利的供给制度 |
9.2.4 着力增强2020后农村相对农村贫困人口识别的公正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获得感访谈问卷 |
附录2 村干部访谈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5)甘肃省水利工程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2 建立合理水价机制的意义 |
2.1 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
2.2 水价改革面临的形势 |
2.3 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的意义 |
3 水价形成机制 |
3.1 国外水价形成机制比较 |
3.1.1 国外水价理论研究概况 |
3.1.2 国外水价定价模式 |
3.1.3 国内水价定价模式 |
3.2 我国现行的水价制度和政策 |
3.3 水价形成机制的内涵 |
3.3.1 水价形成的程序 |
3.3.2 水价的构成要素 |
3.3.3 影响水价形成的因素 |
3.3.4 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的特征 |
3.4 水价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 |
3.4.1 水价形成的基本功能—补偿成本 |
3.4.2 水价形成的核心功能—促进节约用水 |
3.4.3 水价形成的重要功能—优化配置水资源 |
3.4.4 水价形成的基础环节—合理供水成本 |
3.4.5 水价形成的必要环节—合理分析水价承受能力 |
3.4.6 水价形成的突出环节—末级渠系水价 |
3.4.7 水价形成的后续环节—水费计收与使用管理 |
3.4.8 水价形成的制度保障—水价政策体系建设与执行 |
3.4.9 水价形成的外部保障—环境条件的改善与协调 |
4 水价改革现状评价分析 |
4.1 “十五”期间水价改革进展及总体评价 |
4.1.1 水价政策制度框架逐步建立和完善 |
4.1.2 水价管理体制初步调整 |
4.1.3 水价水平稳中提高 |
4.1.4 供水成本核算制度化,成本水平略有增加 |
4.1.5 水费收入稳步增加 |
4.1.6 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正在形成 |
4.1.7 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水价措施得到重视 |
4.2 水价水平评价 |
4.2.1 水价水平普遍偏低 |
4.2.2 水价调整空间总体较大 |
4.2.3 水价调整空间还可进一步拓展 |
4.3 供水成本评价 |
4.4 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评价 |
4.5 水价改革的外部环境评价 |
4.6 “十一五”期间水价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5 水价改革目标和任务 |
5.1 水价改革的指导思想 |
5.2 水价改革的目标 |
5.3 水价改革的原则 |
5.4 水价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
5.4.1 适时适度调整供水价格 |
5.4.2 着力实施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机制 |
5.4.3 积极探索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水价措施 |
5.4.4 建立健全供水成本约束机制 |
5.4.5 规范末级渠系水价推行终端水价 |
5.4.6 继续加强水费计收与使用管理 |
5.4.7 进一步完善水价政策制度 |
5.4.8 继续改善水价改革的外部环境 |
5.5 分区水价改革的重点 |
6 促进水价改革的对策措施 |
6.1 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全民全社会对水价改革的认识 |
6.2 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推进水价改革向纵深发展 |
6.3 实行分类指导,根据水资源状况突出水价改革的重点 |
6.4 以改革为动力,建立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机制 |
6.5 在健全供水成本约束机制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水价 |
6.6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水价改革创造良好的工程条件 |
6.7 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
6.8 加强政策研究,完善水价政策制度 |
6.9 建立水价改革信息沟通制度,加强调查监管工作 |
7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全省大中型灌区水价基本情况表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完成的设计报告 |
(9)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电力体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乡村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2 如何改革乡村电力管理体制 |
2.1 改革目标 |
2.2 改革方案 |
2.2.1 基本要求 |
(1)机构设置 |
(2)主要职责 |
(3)人员管理 |
(4)财务管理 |
(5)营业管理 |
(6)资产管理。 |
(7)计量管理。 |
(8)内部考核。 |
2.2.2 管理模式 |
(1)模式一 |
(2)模式二 |
2.2.3 方案选用 |
3 改革和管理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探讨 |
3.1 管理体制理顺问题 |
3.2 乡站人员管理问题 |
3.3 财务管理 |
3.4 资产管理 |
3.5 农村电价 |
3.6 乡村安全用电管理 |
附:湖南省农电管理制度 |
四、谈谈农村安全用电(论文参考文献)
- [1]由一起触电伤亡事故说农村临时用电安全管理[J]. 刘晋达. 农村电工, 2021(05)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扶贫开发与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基于D镇的个案研究[D]. 刘澹远.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苏珊的微笑[J]. 叶兆言. 小说月报(原创版), 2010(01)
- [5]甘肃省水利工程水价研究[D]. 孟兆芳.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6)
- [6]商丘电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J]. 赵炳煌,毛远,马武. 决策探索, 2001(09)
- [7]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王抒祥处长——谈农村电工管理暨农电体制改革问题[J]. 沙澄金. 农村电工, 2000(11)
- [8]人人心中都要装着安全[J]. 解金廷. 农村电工, 2000(06)
- [9]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电力体制改革[J]. 周幼宏. 电力技术经济, 1999(04)
- [10]光明的使者——石家庄市行唐县供电局采访录[J]. 赵沫英,杨振华. 长城,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