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专变用户安全用电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豪[1](2021)在《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电力营销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为了加快营销计量、抄表、收费的标准化建设和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公司集约化、精益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必须全面的建设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以下简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了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范围内电力用户的“全覆盖、全采集”目标,未来将会有效改变长时间以来无法完整、及时、准确掌握电力用户信息的现状,满足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个层面、各个专业对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急切需求,历史性地推动了电力行业在现代化管理的水平。现在的电力企业发展重点已经从原先的生产发电深入到提高用户体验以及加强用电管理,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对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而言,在功能、安全性、实时性、监测点范围及采集内容等方面都面临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现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与城市的建设也要跟上,特别是在农村电网建设这方面,不能让城乡电网建设出现落后的情况。所以,在符合国家电网总体发展的需求这个大前提下,科学有效的建设一套智能化、效率极高的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势在必行,不仅能有效的为电网智能化提供支撑,还可以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让广大用电客户感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捷。本文研究的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进行分析,对主站、采集终端、通信信道三个构架提出统一规划,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结合营销采集业务人员的现状提出需求分析,对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前期理论进行研究。在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体系结构设计构架,从而建设整个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根据电力公司对采集系统的需求与主体架构设计,提出了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具体的功能设计方案,主要通过前置机功能、数据采集管理、查询统计、档案管理、预付费管理、用电分析、线损分析等功能来对系统进行具体策划。本文开发语言选用Java开发语言、结构化查询语句(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以下简称SQL数据库、B/S系统架构、Windows IIS开发平台进行实现,最后进行系统的安全测试和性能测试。
王莹[2](2020)在《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我国电网公司开始推进“三型两网”发展战略,其目标就是持续推动建设拥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互联网企业,这是我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战略部署。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智能电网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目前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系统的整体建设工作已基本确定,评价的重点就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是否的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是否满足或者超出了预期效果,这是目前需要特别关注以及解决的问题。本文对T电力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应用评价并做出优化分析,以T电网公司目前的用电信息系统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基础,通过研究确保系统可以更好的满足公司建设发展的需求,对于推动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实践价值。本文从系统主站技术性能指标、通信质量指标、系统应用指标、以及经济效益指标、管理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共六个方面来建立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到一级以及二级指标对应的隶属度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针对指标对应的权重数进行计算;由营销采集专业专家小组采用模糊评价法对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应用课题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结果,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应用目前属于“很好”,整体应用效果良好,可以继续推进发展建设。最后,针对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从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监督考核、加强风险管控、加强数据监测和加强人财物全方位管控五个方面给出了对策研究并针对系统未来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设想。
李畅[3](2020)在《用户异常用电诊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电信息采集异常既影响到用户用电的公平性,又制约电网成本回收和长远发展。本文针对当前电网存在的采集设备异常、用户窃电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用电异常诊断系统设计,从计量装置异常、线损异常等方面共同分析和判断各种异常用电问题。本文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理论、基于线损分析的异常用电诊断理论和基于数据分析的用电异常诊断理论,完成异常用电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提出从计量装置异常、线损异常以及数据分析三个角度判断异常用电行为。将用电异常诊断系统分为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分析诊断和应用模块四部分。完成数据库概念模型、数据表以及时序图等设计。用电异常诊断系统采用B/S架构模式,基于Java语言进行程序开发,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本文完成了异常用电诊断系统的详细设计。研究用电量异常、接线异常以及异常用电单元设计。分析了台区线损的判断流程,设计了低压台区电网线损管理单元。完成系统测试实际运行效果检验。在单元测试、软件集成测试以及压力测试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试运行,试运行中准确判断出当前电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问题判断准确,系统反应灵敏,试运行效果显着。
王梓嫣[4](2020)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指由主站通过信息传输信道网络,将配电变压器下各种类型的电能表或计量设备的电能量记录值,进行信息集中抄读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采集用户电能表电能量信息的采集终端、集中器、主站、通信信道等部分组成。数据可通过信道远距离传送到主站计算机,并通过相应的接口与营销系统实现无缝连接,能够传送实时数据,提供分析结果,为电能量综合分析提供底层用电数据源。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现状,及对用电信息集中采集的需求,重点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研究和分析。本文分析了电力行业的特点和技术发展的现状,尤其目前情况下电力行业营销系统普遍进行了升级和改造,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必须也要同步接入。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设计出适用于通化地区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对系统的结构设计、构架设计及通讯技术设计进行了探讨,完成了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的研究工作。从供电基础设施、通信通道、信息传输模块和人员管理几个角度多方面分析影响系统采集成功率的因素,并提出提升措施。同时通过结合通化供电公司采集现状的调查,对系统数据采用分析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辖区内用电信息采集现状,分析对采集成功率造成影响的典型因素;提出建设更加高效、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灵活的适合于通化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使用的机制,以适用于电网的各项业务,并分析监测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及成果;深入研究目前机制下通化电网的信息采集现状,提出解决采集成功率低的处理方法,并分析研究出有效解决措施。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供电管理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为其在未来智能用电的推广使用打下了基础。
刘思贤[5](2020)在《基于营配监测数据分析的窃电识别和损失评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窃电现象多发,给电网安全带来严重挑战,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而窃电的查处仅仅靠人工,存在着工作量大、针对性不足、取证困难和电量追补困难等问题。营配贯通的实现,消除了配电和用电双方业务边界和信息孤岛现象,营配融合下的数据分析和应用为窃电的识别和查证提供了条件。论文基于营配一体化数据,挖掘窃电背后的属性特征,形成窃电识别判据,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窃电识别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基于距离和密度法,构建了窃电和异常的营销大数据离群点检测模型,对失压法、欠流法窃电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针对功率因数离群点检测法误报的问题,引入皮尔逊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两种方法,分析窃电发生后用户负荷特征曲线的变化程度,根据曲线相似性判断有无异常产生;针对低压窃电用户,依托一体化电量和线损管理系统,提出了线损-用电量异常监测方法,从窃电发生在监控期内和监控期之前两个维度实现了窃电识别;针对小电量窃电用户,基于智能电能表特征事件时序进行了窃电的分析和识别。(2)针对基于营销大数据分析的窃电检测手段存在的无法有效识别无表法窃电,损失电量计算困难的问题,论文根据窃电事件发生前后网络电气参数变化,从理论上推导出识别无表窃电的方法,从配电网络量测数据分析的角度提出支路损耗和节点电压两种判据,分别基于IEEE-33节点和46节点实际配电网络,建立了一条支路窃电的分析模型,在Matlab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由统计损耗的变化率以及中间节点量测电压的校核可以实现窃电的定位和识别,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两种网络识别判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在实现窃电识别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窃电损失评估方法。首先给出了更正系数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针对更正系数法存在的不足,从网络的角度提出窃电负荷二分迭代的估算方法,基于IEEE-33节点网络进行了验证。针对部分配电网络量测条件不充分的实际情况,基于网络现有的量测数据和智能电能表记录信息,用营配数据融合分析的方法实现了损失电量评估,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余剑涵[6](2020)在《电力体制改革下XC电力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生产和供应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电企业对电量、电价的垄断局面也逐步被打破。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电力体制改革也将不断的深入,电力行业发展环境以及电力市场的格局均会发生深刻的变革。面对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对市场规则、市场环境的研判,积极参与到电力市场改革与竞争中。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对特定的地方电力企业XC电力公司在电力体制改革中的电力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阶段文件的整理,再对目前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思路与基本内容。首先,通过对电力行业及市场特征的分析,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电力行业形成有效竞争的结构,从而提高行业市场绩效,有效满足社会需求;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对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组成内容等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研究打好基础。其次,针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对XC电力公司所处地区的相关政策环境进行解读,对电力行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了研究,对企业的主要竞争来源进行分析,并从中去发现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竞争优势与劣质。再次,对XC电力公司的经营现状、营销策略等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环境分析、问题分析的结论,提出了XC电力公司营销策略改进的对策建议。
刘定坚[7](2019)在《基于龙门地区改善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跳闸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0kV配电线路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于供电部门来说,认真做好配电线路的技术管理、设备运维、减少故障跳闸率,保障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当前在配电网方面,我国相比于国外的发达水平,无疑是相对落后的,一方面是我国配电网发展时间相对滞后,不像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规划配电网了;另一方面是经济条件制约,以往国家投资的重点都在主网建设上,比如50kV输电项目、特高压等等。在建设坚强的主网基础上,各国也在不断加强对配电网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欧洲等发达国家在规划思路和建设改造、供电可靠性、配网自动化等方面均走在了我国前面,像英国的网孔式接线、新加坡的花瓣接线、日本的多分段多联络接线,这些理念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配网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自动化开关的配置、故障的快速定位、监控系统的即时反馈等,对于降低线路跳闸率和提高供电可靠性,带来了质的飞跃。近年来,随着“十三五”的推进,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落后农村地区的电力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和升级,特别是配网残旧线路、设备的更换,防雷装置、自动化设备的推广使用,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10kV农村配电网的水平和质量,经济技术指标及供电可靠率均得到了显着提升,虽然线路故障跳闸率大大降低了,停电时间少了,但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龙门县龙江镇农村地区配电线路的运行情况,结合日常配电运行维护工作实际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类型、故障原因分析、防雷改造和配网自动化建设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重点研究分析了雷击造成感应过电压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提出了防范配网故障的合理建议和有效提升措施,主要从运维管理和项目改造上改善了辖区内的故障跳闸率,对日后做好10kV农村配电线路运维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任志华[8](2019)在《县级供电企业用电信息采集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与国防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确保供电量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做好电力建设规划,做到电网建设适度超前与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电力营销逐步向现代化方向推进,以及建设智能电网口号的提出,传统的电能信息获取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渠道和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办法的关键就在做好用电信息的采集研究,通过自动采集,快速获取最原始的电能数据。为实现智能化电网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目标,是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发面开展了研究:(1)从系统构架层面讨论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结合本论文研究的岳阳县地区供用电设备现状,提出了本采集方案研究中所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并初步介绍了本文探讨的采集系统。目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过程中可使用的通讯方式有多种,他们各存优缺点,本论文结合技术要求与经济效益,讨论了不同的远程通讯与本地通讯方式优劣,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采用了多种通讯方式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以求获得经济性与实用性之中的最优解。(2)根据采集的现实要求与数据采样的技术原理,对末端的电能信息采集设备进行了选用,完成了组网方案,形成了系统建设实例。(3)根据初步建成的采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了采集成功率提升的研究,总结了几种影响采集成功率的常见故障,并分析了异常出现的原因。根据运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炼出几个典型案例,探寻了一系列提升采集成功率的运维方案。通过协助并指导供电所开展采集运维的工作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采集指标评价体系。(4)最后,论文根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周期长等原因导致的问题,提出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系统的优化建议,并对该系统在生产生活中更广泛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张宇翔[9](2019)在《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出现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运用对现阶段电力系统效率和功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首先,它不需要人工逐一抄表,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其次,提高了电能分析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有利于结果的精准分析。早期的人工抄表有很多不足之处,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工作效率低,线路损失较大,而且主要以人工抄表为主;发展到如今,电量信息采集系统发展迅速,课题从实际出发,针对线损分析和反窃电这部分设计出一款采集高效、容错率低的电能量信息采集软件。本文首先阐述了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重要作用,提出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结合偏远地区长兴岛电网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当前电能信息采集软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当前电能信息采集软件需要完善和扩展的功能,并且对软件应用的全面研究,针对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现状做出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概述了研究电能信息采集软件中需要了解的理论,主要从概念、组成以及通信技术等方面引入;然后根据大连电力用户的现状,课题针对不同的电力用户确定出对应的采集控制策略。基于所确定的控制策略和提出的观点,对电能信息采集软件进行架构设计。设计出采集系统软件总体结构图,根据结构图进行采集软件的设计;接着为了能够实现主站层与采集软件的互联,实现数据实时采集,课题阐述了电能信息采集软件与营销系统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接口同步技术的比较,选择中间数据库方式来实现数据同步,实现数据的交换;为了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进行数据加密设计,实现电能计量数据的安全采集、传输、计算、分析处理的功能。重点分析了线损管理单元的设计,详细讨论了线损管理单元的基本结构,研究了线损管理软件的具体设计。设计基于RN8209芯片的反窃电自动检测模块,有效提高窃电检测功能。着重分析了线损的计算算法,分别提出了统计线损的计算方式和理论线损的计算方式,其中理论线损作为重要的线损参考指标,选择更切合我国电网实际的基于等值电阻法的线损计算方式。最后课题对所设计的采集软件,根据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功能的实现,包括数据采集机、数据管理、档案管理等功能,并结合实际工作,对采集软件进行运行效果分析和运行效果评价,根据分析,课题所设计的采集软件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对不同用户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后台分析,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线损率,为电力市场营销提供了帮助。
魏铭岐[10](2019)在《基于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位列世界五百强企业第二位的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一家国有独资企业,其负责的输配电工作更是中国国民经济腾飞不可或缺的保障。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电的需求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越来越高,电网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供电公司下的供电所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线、经营管理的直接平台、客户服务的第一窗口,也服务着地方经济、促进各地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和建设。供电所管理工作的好坏、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供电质量,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形象,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供电所好则企业好,供电所优则企业优。电力企业的最基本单元就是供电所,做好供电所的各项工作是公司实现工作目标的基础保障,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做好供电所电力供应的综合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和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重点业务运营和管理工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供电所员工让他们发挥好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供电所成员的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供电所管理工作做的好,电网企业自然越来越好。本文将供电公司下供电所的固有属性及其特殊性与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精益审计思想相结合,构建出适应供电所管理工作职责特点和作用的以供电所业务为导向的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该模式通过将风险识别和问题库分析相结合绘制风险(问题)地图,确定审计重点业务领域,再按照特征值比对等方式选定重点审计供电所,然后采用“三层并进”、“四线同行”审计方式实施供电所管理审计。该模式对于全国四万多个供电所管理审计,以及适时开展供电所所长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本文还将该审计模式,运用在甲供电公司下属供电所的实践验证可行性和成果进行了介绍。本文将探究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一方面,能够拓展供电企业基层供电所审计的相关研究,且丰富供电所管理审计的文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为供电企业管理审计基层供电所提供参考建议,帮助供电企业进一步完善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优化审计流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农村专变用户安全用电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专变用户安全用电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
2.1 系统构架分析 |
2.1.1 B/S结构 |
2.1.2 C/S结构 |
2.1.3 B/S与C/S的比较 |
2.2 数据采集概述 |
2.3 系统开发工具 |
2.3.1 Java平台概述 |
2.3.2 SQL Server概述 |
2.4 系统开发平台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建设的目的 |
3.3 系统的结构分析 |
3.3.1 系统数据应用功能 |
3.3.2 系统技术结构 |
3.4 采集要求及采集方式分析 |
3.4.1 大型专变用户采集模式 |
3.4.2 中小型专变用户采集模式 |
3.4.3 低压居民和一般工商业用户采集模式 |
3.4.4 公变计量点采集模式 |
3.5 通信规约规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总体构架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1.1 系统逻辑架构 |
4.1.2 业务构架 |
4.1.3 系统需求层次 |
4.2 系统功能构架 |
4.2.1 系统总体构架 |
4.2.2 物理架构 |
4.2.3 数据构架 |
4.2.4 功能构架 |
4.3 采集前置机及通信信道设计 |
4.3.1 前置机系统架构 |
4.3.2 前置机体系结构 |
4.3.3 主站应用 |
4.4 远程信道 |
4.5 本地信道 |
4.6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6.1 数据库标准化 |
4.6.2 数据库一体化 |
4.6.3 数据库适用性 |
4.6.4 数据库扩展性 |
4.7 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 |
4.8 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说明 |
4.8.1 预购电表 |
4.8.2 阶梯电价表 |
4.8.3 终端升级计划表 |
4.8.4 电能表电价参数下发表 |
4.8.5 通讯记录表 |
4.8.6 操作日志表 |
4.8.7 日冻结正向需量数据表 |
4.8.8 采集终端表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
5.1 档案管理 |
5.1.1 终端档案管理 |
5.1.2 SIM卡管理 |
5.1.3 集中器档案管理 |
5.1.4 终端快速建档 |
5.2 费控管理 |
5.2.1 费控管理 |
5.2.2 智能电能表及终端设备建设情况 |
5.2.3 终端预购电 |
5.3 采集管理 |
5.3.1 采集任务管理 |
5.3.2 系统采集覆盖情况 |
5.3.3 采集系统运行指标 |
5.4 线损管理 |
5.5 权限和密码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6.1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 |
6.1.1 登录界面 |
6.1.2 系统主界面 |
6.1.3 档案管理界面 |
6.1.4 SIM卡管理界面 |
6.1.5 系统费控管理功能界面 |
6.1.6 终端预购电界面 |
6.1.7 数据召测界面 |
6.1.8 采集成功率界面 |
6.1.9 台区线损管理界面 |
6.2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测试 |
6.2.1 系统单元测试 |
6.2.2 系统集成测试 |
6.2.3 系统整体测试项目和指标 |
6.2.4 测试方法和步骤 |
6.2.5 测试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 本文重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概述 |
2.3 相关理论方法 |
2.4 评价方法的分析比较 |
第三章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状分析 |
3.1 T电网公司简介 |
3.2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状分析 |
3.3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4.3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五章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评价研究 |
5.1 评价思路与计算方法 |
5.2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指标数据赋权 |
5.4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模糊综合评价 |
5.5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优化建议及对策 |
6.1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优化建议 |
6.2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策研究 |
6.3 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管理模式设想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小组意见采集单 |
附录二 专家小组意见采集单回单 |
附录三 论文相关表单 |
致谢 |
(3)用户异常用电诊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用电异常诊断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当前电网用电信息采集存在的相关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异常用电诊断系统相关理论分析 |
2.1 用电信息采集相关基础理论 |
2.1.1 用电信息采集基本算法 |
2.1.2 配用电用户用电异常原因 |
2.1.3 异常用电的识别 |
2.2 基于线损分析的异常用电诊断理论 |
2.2.1 电力营销数据采集的拓扑分析 |
2.2.2 统计线损和理论线损 |
2.3 基于数据分析的用电异常诊断 |
2.3.1 电网数据平台总体架构 |
2.3.2 基于数据分析的用户异常用电行为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常用电诊断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异常用电诊断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异常用电诊断系统功能需求 |
3.1.2 异常用电诊断系统性能要求 |
3.2 用电异常分析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3.2.1 用电异常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
3.2.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
3.3 用电异常分析系统总体结构 |
3.3.1 用电异常系统与SG186系统的相互关联 |
3.3.2 用电异常系统总体结构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3.4.2 异常用电数据表相关设计 |
3.4.3 类图模型设计 |
3.4.4 系统时序图设计 |
3.5 基于B/S模式的软件结构设计 |
3.5.1 MVC基本架构 |
3.5.2 基于B/S架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常用电诊断系统详细设计 |
4.1 计量装置异常诊断单元设计 |
4.1.1 用电量异常 |
4.1.2 跳过电能表接线和电能表开盖异常 |
4.1.3 接线异常 |
4.2 针对异常接线的反窃电单元设计 |
4.3 基于线损的用电异常判断 |
4.3.1 线损的计算分析 |
4.3.2 台区线损的判断流程 |
4.3.3 电网线损管理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效果分析 |
5.1 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 |
5.1.1 系统测试目标及流程 |
5.1.2 系统各个单元基本测试 |
5.1.3 软件集成测试 |
5.1.4 系统压力测试 |
5.2 试运行测试 |
5.2.1 向英变异常诊断分析 |
5.2.2 兴隆5号变异常诊断分析 |
5.2.3 长红街变异常诊断分析 |
5.3 系统使用的部署注意事项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1 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4.2 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1.5 相关文献综述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采集技术分析 |
2.1 系统功能概述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3 系统构架设计 |
2.3.1 物理构架 |
2.3.2 软件构架 |
2.3.3 逻辑构架 |
2.4 系统通信技术设计 |
2.4.1 远程通信技术 |
2.4.2 本地通信技术 |
2.5 各类用户采集技术 |
2.5.1 大型专变用户的采集模式 |
2.5.2 中小型专变用户的采集模式 |
2.5.3 单相或者三相的低压工商业用户采集模式 |
2.5.4 居民用户和公配变计量点采集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影响采集成功率的因素及提升措施 |
3.1 采集成功率提出的意义及计算公式 |
3.2 影响采集成功率的因素 |
3.2.1 从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
3.2.2 从通信通道角度分析 |
3.2.3 从信息传输模块角度分析 |
3.2.4 从人员管理角度分析 |
3.3 提升采集成功率的措施 |
3.3.1 典型情况分析及解决措施 |
3.3.2 实际工作中提出新的系统运行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升采集成功率的应用效果 |
4.1 通化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现状 |
4.2 系统新运行机制的现场实践 |
4.3 系统新运行机制产生的效果 |
4.4 系统采集率提升的效益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管理效益 |
4.4.3 社会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基于营配监测数据分析的窃电识别和损失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窃电监测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
1.2.2 基于用电监测数据的窃电识别方法 |
1.2.3 基于配电网络监测数据的窃电识别方法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窃电识别方法 |
2.1 电能计量的实现方式 |
2.2 常见的窃电手法 |
2.3 常用的窃电识别方法 |
2.3.1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窃电识别方法 |
2.3.2 基于配电网络量测数据的窃电识别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用电监测数据分析的窃电识别方法 |
3.1 电压、电流和功率因数的异常筛查 |
3.1.1 基于距离的离群点检测法 |
3.1.2 计量点电压异常识别 |
3.1.3 基于密度的离群点检测法及算例 |
3.2 基于历史功率曲线相似性的窃电识别 |
3.2.1 皮尔逊相关系数 |
3.2.2 灰色关联分析 |
3.2.3 历史功率曲线相似度分析和验证 |
3.3 基于线损-用电量相关性分析模型 |
3.4 基于智能电能表特征事件时序分析的识别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配电网络量测数据分析的窃电识别方法 |
4.1 配电网络电气参量特性下窃电特征分析 |
4.1.1 点窃电网络方程 |
4.1.2 支路窃电网络方程 |
4.2 配电网络量测体系的构建 |
4.2.1 配电自动化主站及一二次设备 |
4.2.2 基于智能电能表的高级量测体系 |
4.2.3 同步相量测量装置 |
4.3 IEEE-33节点网络和实际线路模型下的窃电识别 |
4.3.1 IEEE-33节点下的窃电支路仿真 |
4.3.2 基于实际线路模型的窃电支路仿真 |
4.3.3 基于配电网络量测设备窃电支路识别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窃电损失电量评估 |
5.1 基于更正系数的损失电量追补计算 |
5.1.1 三相四线电能表窃电损失电量追补计算 |
5.1.2 三相三线接线电能表窃电损失电量追补计算 |
5.2 窃电负荷二分迭代法计算损失电量 |
5.3 基于营配数据融合的损失负荷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改进的IEEE-33节点配电网络参数 |
附录B 10kV HX线单线图 |
附录C 10kV HX线仿真时的网络参数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电力体制改革下XC电力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与局限 |
1.5.1 创新点 |
1.5.2 局限 |
2 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市场营销的相关研究 |
2.1 电力体制改革目的与影响 |
2.1.1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 |
2.1.2 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企业的影响 |
2.2 电力市场营销的相关研究 |
2.2.1 电力市场的细分研究 |
2.2.2 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2.3 小结 |
3 电力体制改革下XC电力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区位政策环境分析 |
3.1.1 地方性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 |
3.1.2 区位政策影响 |
3.2 电力供求环境分析 |
3.2.1 电力需求总体情况 |
3.2.2 四川省地方电力市场供求态势 |
3.2.3 凉山州电力市场供需态势 |
3.3 竞争环境分析 |
3.3.1 现有行业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3.3 替代产品分析 |
3.3.4 客户分析 |
3.3.5 供方分析 |
3.4 小结 |
4 电力体制改革下XC电力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4.1 XC电力公司基本概况 |
4.1.1 公司基本架构 |
4.1.2 公司营销部门构成 |
4.1.3 成本及生产能力构成 |
4.2 XC电力公司营销现状及策略问题 |
4.2.1 公司的营销业绩 |
4.2.2 公司的目标市场定位 |
4.2.3 公司的营销策略现状 |
4.3 影响XC电力公司营销的相关组织问题 |
4.3.1 企业组织存问题,拖累企业营销 |
4.3.2 电网建设存问题,影响电力产品体验 |
4.3.3 营销信息管理不完善存风险 |
5 XC电力公司营销策略改进的对策建议 |
5.1 公司营销战略调整 |
5.1.1 明确经营战略 |
5.1.2 基于STP的营销战略调整 |
5.2 营销策略组合的优化 |
5.2.1 产品服务优化策略 |
5.2.2 优化价格策略 |
5.2.3 改进渠道策略 |
5.2.4 加强促销策略 |
5.2.5 利用政策力量及公共关系策略 |
5.3 XC电力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3.1 组织保障 |
5.3.2 技术信息化保障 |
5.3.3 基础设施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龙门地区改善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跳闸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龙江供电所配电网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跳闸情况的分析 |
2.1 配电网故障跳闸的常见类型 |
2.1.1 线路故障 |
2.1.2 变压器设备故障 |
2.2 龙江供电所配电网故障跳闸情况分析 |
2.2.1 龙江供电所2016 年配电网故障跳闸的基本情况 |
2.2.2 龙江供电所2016 年配电网故障跳闸原因分析 |
2.3 本章分析小结 |
第三章 改善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跳闸率的方法研究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基础 |
3.3 改善故障跳闸率的方法研究 |
3.3.1 完善数据一致性 |
3.3.2 加强设备运维管理 |
3.3.3 提升员工运维技能 |
3.3.4 减少公用设备故障 |
3.3.5 防止用户故障出门 |
3.3.6 外力破坏防控 |
3.3.7 推进防雷改造 |
3.3.8 加强自动化设备管理 |
3.3.9 推进电网建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善10kV农村配电网故障跳闸率的实施效果 |
4.1 龙江供电所2017 年改善中压线路故障跳闸率的实施效果 |
4.2 改善中压线路故障跳闸率的不足之处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8)县级供电企业用电信息采集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采集方案建设地区电网现状分析 |
1.4 岳阳县地区采集建设介绍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采集系统构架设计与技术分析 |
2.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概述 |
2.2 建设规模介绍 |
2.3 建设方案介绍 |
2.4 采集数据需求 |
2.5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逻辑构架 |
2.6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物理构架 |
2.7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讯方式 |
2.7.1 RS-485 本地通讯 |
2.7.2 电力线载波本地通讯 |
2.7.3 远程通讯 |
2.7.4 远程通讯方式的优化 |
2.8 系统功能介绍 |
2.9 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
2.10 与本系统相关词汇介绍 |
2.11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章 用电信息采集方案设计 |
3.1 组网方案设计 |
3.1.1 专变用户的采集组网 |
3.1.2 变电站表计的采集组网 |
3.1.3 公变(含配变)与居民用户的采集组网 |
3.2 电能表与采集终端的介绍与选用 |
3.2.1 电能表的数据采样技术 |
3.2.2 电能表的选用 |
3.2.3 采集终端的介绍 |
3.2.4 采集终端的选用 |
3.3 费控方案的设计 |
3.3.1 居民用户远程费控方案设计 |
3.3.2 专变用户远程费控方案设计 |
3.4 建设实例 |
3.5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章 采集建设的优化研究 |
4.1 低压居民用户采集成功率提升研究 |
4.1.1 降低档案异常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1.2 降低台区归属关系异常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1.3 降低集中器时钟错误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1.4 降低电表零线虚接、线路接错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1.5 降低载波环境对采集影响的研究 |
4.2 专变用户与公变总表采集成功率提升研究 |
4.3 产品质量异常处理运维实例 |
4.3.1 电池欠压表计轮换 |
4.3.2 电池欠压表计采集抄表问题 |
4.3.3 X厂家表计模块问题 |
4.4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5章 采集方案建设成效与评价体系建设 |
5.1 采集评价体系建设 |
5.2 采集系统建设成效 |
5.3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能信息采集软件采集策略与基本架构设计 |
2.1 长兴岛电力用户现状分析及采集策略设计 |
2.1.1 电力用户现状的具体分析 |
2.1.2 采集控制策略设计 |
2.2 电能信息采集软件基本架构设计 |
2.2.1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
2.2.2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
2.2.3 采集软件数据层设计 |
2.2.4 网络通信层设计 |
2.2.5 采集系统软件总体结构图 |
2.3 本章小结 |
3 线损管理单元与反窃电单元的设计 |
3.1 线损管理单元的基本结构设计 |
3.1.1 线损单元与营销系统之间的设计 |
3.1.2 线损单元与营销系统之间的接口同步设计 |
3.1.3 线损单元与营销系统之间数据交换设计 |
3.2 线损管理软件设计 |
3.3 反窃电自动检测功能设计 |
3.4 理论线损与统计线损的算法设计 |
3.4.1 统计线损的算法分析 |
3.4.2 理论线损的算法分析 |
3.5 采集软件的安全加密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电能信息采集软件功能的实现与运行效果分析 |
4.1 数据采集的实现 |
4.2 系统登录 |
4.3 档案管理的实现 |
4.4 终端参数管理的实现 |
4.5 数据查询的实现 |
4.6 线损分析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线损功能运行效果分析 |
5.1 线损管理实际运行结果分析 |
5.2 线损功能给营销管理带来的变化 |
5.3 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线损功能应用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供电所特点和问题特征 |
2.1 供电所的沿革和产生 |
2.1.1 供电所的前身乡(镇)电管站 |
2.1.2 乡(镇)电管站的改革 |
2.1.3 供电所的产生 |
2.2 供电所的设置及职责 |
2.3 供电所管理工作内容及其特点和作用 |
2.4 供电所管理问题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构建 |
3.1 审计模式的演进 |
3.1.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3.1.2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
3.1.3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
3.1.4 业务基础审计模式 |
3.2 供电所管理审计概述 |
3.2.1 管理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
3.2.2 管理审计的定义 |
3.2.3 供电所管理审计的特点 |
3.3 供电所审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3.4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的构建 |
3.4.1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的构建思路 |
3.4.2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实施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实践应用 |
4.1 甲供电公司供电所管理工作特征 |
4.1.1 甲供电公司概况 |
4.1.2 甲供电公司供电所基本特征 |
4.2 甲供电公司对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的具体应用 |
4.2.1 甲供电公司供电所管理的问题特征 |
4.2.2 绘制甲供电公司供电所风险(问题)地图 |
4.2.3 审前调查 |
4.2.4 确定重点审计供电所 |
4.2.5 现场审计 |
4.2.6 形成审计报告 |
4.3 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实践应用成果和结论 |
4.3.1 甲供电公司供电所管理审计结果 |
4.3.2 审计模式实践应用成果 |
4.3.3 审计档案归档与后续审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村专变用户安全用电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家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T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评价及优化研究[D]. 王莹. 天津工业大学, 2020
- [3]用户异常用电诊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畅.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王梓嫣.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营配监测数据分析的窃电识别和损失评估方法[D]. 刘思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20(03)
- [6]电力体制改革下XC电力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余剑涵.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龙门地区改善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跳闸率的研究[D]. 刘定坚.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县级供电企业用电信息采集方案的研究[D]. 任志华. 湖南大学, 2019(07)
- [9]电能信息采集软件的设计与应用[D]. 张宇翔.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基于供电所管理审计模式研究[D]. 魏铭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