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松训练对改善慢性乙肝患者心身症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培卓[1](2020)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PMRT)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以期通过PMRT,能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感染科住院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随机将存在焦虑或抑郁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纳入研究后向患者发放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慢性肝病问卷(CLDQ),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组给予乙肝肝硬化的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基于此实施PMRT。PMRT以音频的形式提供给患者,从入院当天开始进行每天2次,每次30分钟的PMRT,为期2周。分别于入院1周(CLDQ除外)、入院2周时测评上述量表。所有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N(%)]表示,并采用?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9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共84例,占比91.3%,其中干预组41例,对照组43例。2.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各基线水平的比较:SAS,SDS,PSQI,CL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1)整体比较:(1)时间主效应,两组的SAS评分不考虑干预因素,3个时间点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主效应,两组的SAS评分不考虑时间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S的评分在时间和干预交互效应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和干预二者间有交互作用,时间因素会随着组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2)组内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SA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SA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都得到了改善。(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评分分别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和干预2周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1)整体比较:(1)时间主效应,两组的SDS评分不考虑干预因素,3个时间点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主效应,两组的SDS评分不考虑时间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DS的评分在时间和干预交互效应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和干预二者间有交互作用,时间因素会随着组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2)组内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SD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SD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都得到了改善。(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评分分别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和干预2周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1)整体比较:(1)时间主效应,两组的PSQI评分不考虑干预因素,3个时间点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主效应,两组的PSQI评分不考虑时间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SQI的评分在时间和干预交互效应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和干预二者间有交互作用,时间因素会随着组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2)组内比较:干预组在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与干预1周后比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但第二周改善效果不显着;对照组3个时间点的PSQ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不显着。(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评分分别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和干预2周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的CLDQ评分比较:(1)整体比较:(1)时间主效应,两组的CLDQ评分不考虑干预因素,2个时间点上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主效应,两组的CLDQ评分不考虑时间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LDQ的评分在时间和干预交互效应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和干预二者间有交互作用,时间因素会随着组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2)组内比较:干预组在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比较,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在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比较,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2个时间点的评分分别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2.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一周后的睡眠质量得以改善,第二周的睡眠质量维持第一周改善后的水平,可能与潜在的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因素有关。3.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以提高乙肝肝硬化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梁斌[2](2020)在《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程度、瘙痒程度、皮损程度、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抽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7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冥想治疗:研究者基于音乐冥想专业书籍,编制《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音乐冥想实施方案》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对此方案进行修改,形成《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音乐冥想实施方案》终稿;而后根据此方案培训“音乐冥想实施者”3人,由“音乐冥想实施者”依据此方案实施音乐冥想,音乐冥想时间为每天13:00~14:00时或20:00~21:00时,1次/天,40~50分钟/次,连续14天。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在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干预14天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生物反馈仪、视觉模拟评分法、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测评患者的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程度、瘙痒程度、皮损程度、生活质量。结果:(1)68例完成全程研究,其中试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值为(49.44±4.44)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均值(50.65±4.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评分比较,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生物反馈测量值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生物反馈测量值均值为(11.29±2.44)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均值(13.26±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肌电生物反馈仪测量分值低于干预前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肌电生物反馈仪测量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均值为(1.38±1.30)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均值(2.53±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重度瘙痒患者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估”得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估”评分均值为(3.18±2.40)分,对照组为(4.56±3.4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评分均低于自身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皮损患者试验组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得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评分均值为(9.03±2.69)分,对照组为(10.47±3.9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评分均低于自身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期2周的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程度,促进身体放松,同时,瘙痒症状的改善也较为明显。但是,音乐冥想没有改善此类患者的皮损程度及生活质量。集音乐和冥想为一身的音乐冥想具有良好的缓解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焦虑,改善症状等作用,为身心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值得在皮肤病患者心理干预领域应用。
潘元青[3](2015)在《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当前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治疗的研究众多,目前还没有综合性的循证研究体系和结论。本研究对部分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瑜伽、按摩疗法、太极拳、针刺和正念疗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RCTs进行系统评价,评价部分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前瞻性性队列研究,利用现有证据基础,初步评价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综合疗效,提出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的策略,为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①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94-2015.8)、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5.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5.8)、万方数据期刊论文资源(1997-2015.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989-2015.8)、中国中医药数据库(1994-2015.8)、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2000-2015.8)、EMBASE.com(1974-2015.8)、Web of Science、PubMed(1966-2015.8)、Cochrane Library(-2015.8)、PsycINFO(formerlyPsych Lit)(1887-2015.8)、Elsevier(-2015.8)、Springer(-2015.8)、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994-2015.12)、万方数据会议论文资源(1990-2015.8)、中外文会议论文数据库(1985-2015.8)、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4-2015.8)、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4-2015.8)、万方数据学位论文资源(1990-2015.8)、ProQuest学位论文(-2015.8)。同时检索乳腺癌在研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和相关学术组织网站,补充其他检索获取所有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和纳入,比较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使用Stata software,version 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客观评价和因素分析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最终共计纳入68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按摩疗法能显着缓解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的疲劳和愤怒症状;瑜伽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太极能显着提高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上肢握力强度、肘关节屈曲、肘关节伸直外展、上肢水平内收肌力能力;针灸能明显缓解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的上肢肌群僵硬症状以及正念减压疗法在减轻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知觉压力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康复对照。②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34例,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16例,空白对照组17例,研究结果提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整体生活质量中功能状况较差,焦虑、抑郁情绪症状较为严重,年龄、婚姻特征和不同临床分期是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是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年龄和不同临床分期是很大程度影响术后疲劳症状的产生;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的躯体疲乏、呼吸困难和情感效绩失调和焦虑、抑郁情绪症状的症状、部分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①系统评价研究显示,非药物补充替代缓解乳腺癌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综合作用温和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提升乳腺癌术后患者生理机能和改善情绪,在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方面优于传统康复护理。相关RCTs设计不够严密,存在方法学缺陷和研究样本不足的问题;②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疲乏、呼吸困难、焦虑、抑郁症状的缓解可能具有一定效果,该疗法部分的提高了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
陈芳[4](201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三种方法改善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干扰因素、其睡眠质量与焦虑及抑郁程度有无相关性,并研究三种干预方法改善伴有睡眠障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上伴有睡眠障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科学的简单易行、方便有效的改善睡眠质量干预措施。方法第一阶段:调查并分析1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睡眠质量、干扰因素及焦虑﹑抑郁状况,其工具使用相应的量表进行评估。第二阶段:以120例伴有睡眠障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护士指导下渐进性五禽戏运动组(运动组)、护士指导下渐进性家属按摩组(穴位指针组)及联合组,将干预前、干预4周及12周后其睡眠质量﹑干扰因素及焦虑﹑抑郁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三种干预方法间的各自临床效果及特点。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状况PSQI总分(9.61±3.75)显着高于常模(P<O.05),其中7个项目得分绝大部分明显高于常模。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3个因子具有代表性,可客观的反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质量。2.性别、病程、学历、职业等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睡眠质量影响较小;年龄对睡眠状况有影响(F=2.906,P=0.023),青少年PSQI得分最低、青年人PSQI得分比青少年高、中年患者总PSQI得分最高,老年人睡眠总时间最短。3.干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质量的前三位因素分别为心理因素(48.17%)、身体不适影响(42.67%)及环境因素(36.52%),其中身体不适干扰睡眠质量依次为腹胀、夜尿多及皮肤瘙痒。且干扰睡眠因素越少、身体不适症状越少、程度越轻,患者睡眠质量越好。其中影响青、中年人睡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质量与焦虑及抑郁情绪呈一定程度的相关性。5.三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干预不同阶段睡眠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且三种方法对改善睡眠的起效速度不同,联合法及穴位指针法起效最快,五禽戏运动法起效虽慢,但有逐渐减小、消除与前两者差异的趋势。6.三种干预方法对改善睡眠质量的侧重点相同,三者均是通过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效率得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7.性别、年龄、病程、学历、职业等与睡眠的质量改进基本上无关。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评分为37.69±8.67,高于常模正常上限,总体存在焦虑神经症症状。其中有睡眠障碍者分值显着升高(t=9.032,P=O.000),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分值均明显下降(P<O.05)。其中五禽戏组及穴位指针组改善均快,且三种干预方法对焦虑的改善可能是自身调节和方法本身协同作用的结果。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评分为41.60±7.58,高于常模正常上限,总体存在抑郁神经症症状。其中有睡眠障碍者分值显着升高(t=8.017,P=O.006),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分值均明显下降(P<O.05)。其中联合组改善最快,且三种干预方法对抑郁的改善可能是自我调节和方法本身协同作用的结果。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2.三种干预措施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障碍上起效速度不同、侧重点相同,均能有效改善睡眠。
周静,阿苏阿支,杨琼莲[5](2011)在《放松疗法对慢性乙肝病人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寻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焦虑情绪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方法将符合条件且具有焦虑情绪的慢性乙肝病人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传染科常规护理和乙肝专科护理,实验组另外实施放松疗法。结果实验组焦虑值在放松训练前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实验组放松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焦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松疗法可有效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焦虑情绪。
张海苗[6](2011)在《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心理社会状况、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焦虑抑郁、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比较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选取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附二医院、湘雅三医院144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实验对象,入组后被随机分配入对照组、认知行为组、肌松组和综合组各36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进行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而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心理干预。住院期间认知行为组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肌松组实施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综合组同时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及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在干预前后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慢性肝病问卷(CLDQ)、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及医学应对问卷(MCMQ),通过患者自评,测定其一般资料、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状况、自我效能感、生活自理能力及应对方式;同时由主管医师根据临床资料评定患者Child-Pugh得分,了解患者干预前后的病情状况。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1.基线调查显示:肝硬化住院患者焦虑、抑郁阳性率分别为69.4%、79.2%。各应对方式得分,面对、回避、屈服分别为19.22±3.28、17.64±1.57、12.26±2.37,面对得分与临床患者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回避、屈服得分与临床患者常模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得分高于临床常模。2.生活质量总分为15.84±4.06,疲劳、全身症状维度得分相对较低,而腹部症状、活动维度得分相对较高,情感职能、焦虑维度居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PS得分、肝病病程、自我效能感、屈服、外界支持、焦虑抑郁总分、Child-Pugh得分作为独立的影响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最终拟合方程为:Y=19.565+0.386X6+1.291X7-0.532X13-2.257X15+1.118X19-0.053X18-3.35 1X20(F=18.707,P=0.000),决定系数R2为0.526.3.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组生活质量总分的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B)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P<0.001)。对四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进行配对资料多样本比较的协方差分析及两两之间LSD-t检验,结果显示: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14,P<0.001)。对照组与三个干预组之间(P<0.001)、认知行为组与肌松组之间(P<0.01)及肌松组与综合组之间(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认知行为组与综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肝硬化住院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认知行为组的疲劳,肌松组的情感职能外,三个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该维度干预后较干预前改善。而对照组只有腹部症状、全身症状及活动维度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完全随机多个样本比较的协方差分析,分别对干预前和干预后四组间生命质量各维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四组间生命质量各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四组除腹部症状、全身症状及活动外,其余三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四组间焦虑、抑郁得分的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显示:四组焦虑、抑郁得分的干预主效应(A)之间、时间主效应(B)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者的A与B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焦虑交互图直线斜率,综合组与肌松组斜率最大,认知行为组次之,对照组斜率最小。抑郁交互图直线斜率,综合组与认知行为组斜率最大,肌松组次之,对照组斜率最小。6.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各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组与综合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较干预前升高;但肌松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完全随机多个样本比较的协方差分析,分别对干预前和干预后四组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四组间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四组间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各组干预前后面对、回避、屈服的应对方式得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综合组干预后较干预前面对得分升高,回避、屈服得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行为组干预后较干预前面对得分升高,屈服得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回避得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松组和对照组面对、回避、屈服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完全随机多个样本比较的协方差分析,分别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四组间面对、回避、屈服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四组间面对、回避、屈服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四组间面对、回避、屈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nox sign-rank检验分别对各组患者干预前后的Child-Pugh得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干预前后Child-Pugh得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别对干预前和干预后四组患者Child-Pugh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和干预后四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表现突出;而应对方式中,采取回避、屈服的应对方式高于临床患者的总体水平。2.肝硬化住院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与患者KPS得分、自我效能感、屈服、社会支持状况、焦虑抑郁总分、肝病病程、Child-Pugh得分有关。3.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提高肝硬化住院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综合组及认知行为组的效果优于肌松组。就生活质量的各维度而言,三种干预方式均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绝大部分维度。认知行为干预主要作用于情感职能和焦虑维度,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主要作用于疲劳及焦虑维度,而两措施的综合对生活质量各维度有广泛作用,但效果并不比单措施的优势突出。4.三种干预方法均能改善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5.认知行为干预和综合方式的干预能提高肝硬化住院患者自我效能感以及增加患者积极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6.三种干预方法对治疗均无显着效果。
罗兴伟[7](2010)在《慢性乙肝患者和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慢性乙肝患者疾病认知状况、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的横断面研究设计。总共134名慢性乙肝患者参与了调查,测量的量表包括疾病认知调查问卷修订版(TheRevised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IPQ-R)、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Olson婚姻满意度与交流问卷(ENRICH)、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Patient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QLS-CHB)。结果1.患者疾病认知中情绪陈述及相关性因子与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呈负相关,情绪陈述与自我效能感有负相关,控制性因子与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整、应对方式间呈正相关。2.疾病认知中控制性因子、情绪调整与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维度呈正相关,而相关性和情绪陈述因子则与上述三个维度呈负相关;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呈显着的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的生理维度呈现正相关;而疾病认知中的病程与严重后果因子还有患者的婚姻满意度与生活质量未发现显着的相关。生活质量高分组的疾病控制性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的得分明显高于低分组的得分,高分组的疾病相关性、情绪陈述认知显着低于低分组的得分。3.疾病认知各因子、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对生活质量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①病程认知对生活质量的心理与社会维度有负性的影响;②严重后果认知对生活质量社会维度有负性的影响;③控制性认知对生活质量生理、心理与社会维度有正性的影响;④相关性认知对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维度有负性的影响;⑤情绪调整对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均有显着的正性影响;⑥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对生活质量心理维度有显着的正性影响。4.经中介变量的检验程序,结果示情绪调整为疾病认知与生活质量间的完全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为部分中介变量。结论1.患者疾病认知的控制性因子、情绪调整是生活质量生理维度的积极因素,相关性因子是其消极因素;患者疾病病程认知因子、相关性认知因子是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的消极因素,而控制性因子、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是其积极因素;疾病病程认知和严重后果认知因子是生活质量社会维度的消极因素,而控制性因子、情绪调整是其积极因素。2.随着疾病控制性认知的提高,患者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均有所改善;随着疾病相关性、情绪陈述认知的降低,患者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均有所改善;患者疾病控制性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的得分越高,疾病相关性、情绪陈述认知的得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好。3.疾病认知通过情绪调整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部分通过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了解慢性乙肝患者配偶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配偶的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婚姻满意度进行调查的横断面研究设计。总共134名慢性乙肝患者配偶参与了调查,用于测量的量表包括疾病认知调查问卷修订版(The Revised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IPQ-R)、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Olson婚姻满意度与交流问卷(ENRICH)。结果1.患者及配偶的疾病认知在病程、严重后果、控制性及情绪陈述因子上无明显差异,两者的相关性认知有显着性的差异,配偶认为患者对疾病相关的了解程度比患者自身认知的要差。配偶与患者疾病病程、控制性及相关性认知缺乏显着相关,而严重后果与情绪陈述均呈显着正相关。2.配偶控制性认知与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和社会维度呈正相关,配偶疾病相关性认知与生活质量症状维度呈正相关,配偶情绪陈述认知与患者情绪调整、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呈负相关,配偶情绪调整与患者情绪调整及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呈正相关;配偶相关性认知与自身情绪调整呈负相关,配偶的婚姻满意度、控制性认知与自身情绪调整呈正相关。3.配偶疾病认知各因子、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①配偶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维度有正性的影响,且与患者的情绪调整存在交互作用;②配偶严重后果认知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会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与患者严重后果认知存在交互作用;③配偶控制性认知对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都有正性的影响,且配偶控制性认知与患者控制性认知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患者生活质量高分组的配偶疾病控制性认知和情绪调整得分较高,疾病情绪陈述认知得分较低。结论1.慢性乙肝患者和配偶的疾病认知差异性并不明显;配偶疾病认知的控制性因子是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和社会维度的积极因素,且这种积极影响是通过患者自身的控制性作为调节的;配偶严重后果的认知因子是患者社会功能的消极因素,且也是通过患者自身的后果认知作为调节的。较高的配偶控制性认知和较低的情绪陈述认知对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2.配偶的情绪调整状况是患者生活质量生理维度和心理维度的积极因素,这种影响是通过患者的情绪调整作为调节的;配偶情绪调整还有利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目的初步探讨针对慢性乙肝患者及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病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心理干预组与药物治疗组对照的前瞻性干预研究设计,系统比较了两组间在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生活质量以及肝功能指标方面治疗前后的差异,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至心理干预组或药物治疗组,入组时心理干预组65人,药物治疗组69人,最后心理干预组54人,药物治疗组52人完成了研究。被试在入院后即与配偶一起进行基线指标的测量,包括疾病认知调查问卷修订版(The Revised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IPQ-R)、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Olson婚姻满意度与交流问卷(ENRICH)、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Patient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QLS-CHB),治疗后6周、12周对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追踪调查。结果1.干预组与控制组治疗前后的疾病认知各因子得分均有显着性差异,除控制性因子得分升高外其余因子均有明显降低;心理干预组在疾病认知各因子方面减分的差值均显着高于控制组。2.干预组与控制组情绪调整、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在治疗后的得分都有显着的升高;干预组治疗前后减分的程度显着高于控制组。3.对于生活质量各维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结果如下:①对于生活质量症状维度的分析显示,时间因素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性水平,组别因素的主效应也达到显着性水平;组别和时间因素两者的交互作用也很显着,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在时间1水平上有显着差异,在时间2、3水平上无明显差异;②对于生活质量生理维度的分析显示,时间因素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性水平,组别因素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性水平;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在时间1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在时间2、3水平上差异显着。③对于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的分析显示,受疾病相关性认知、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时间因素的主效应变得缺乏显着性,而组别因素受相关性认知的影响,主效应有显着性,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简单效应显示两组在时间1、时间3水平上有显着差异。④对于生活质量社会维度的分析显示,时间因素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性,组别因素的主效应有显着性,组别和时间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4.心理干预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减分的程度显着高于控制组;两组ALT、AST、TBIL、DBIL在治疗后的值都有显着的降低,ALB明显升高;心理干预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改善的程度除AST外与控制组无明显差别。5.患者病程认知与情绪陈述认知及应对方式得分对生活质量总分有显着的预测作用;配偶严重后果认知、相关性认知和情绪陈述认知得分以及情绪调整得分对患者生活质量总分有显着的预测作用。6.心理干预组病程认知、严重后果认知、相关性认知、情绪陈述认知减分与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及总分减分有显着的负相关;控制性认知、应对方式、情绪调整、自我效能感减分与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及总分减分有显着的正相关;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减分与生活质量症状维度减分有显着的正相关。结论1.疾病认知方面,心理干预显着改善了患者疾病认知的水平,且随着疾病认知的改善,生活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病程认知和情绪陈述认知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有较强的预测作用;2.情绪调整方面,心理干预显着改善了患者的情绪调整状况,随着情绪调整的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3.自我效能感方面,心理干预显着改善了患者自我效能水平,随着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4.应对方式方面,心理干预显着改善了患者应对方式水平,随着应对方式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并且应对方式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有较强的预测作用;5.生活质量方面,干预组与控制组均有效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心理干预组的作用更显着,对生理维度与心理维度尤其明显;6.心理干预对患者病情影响并不显着,可能是干预和追踪时间较短的原因。7.配偶严重后果认知、相关性认知、情绪陈述认知及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朱娅君[8](2009)在《对轻中度慢性乙肝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对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对患者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患者躯体上的不适症状和心理上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促使疾病向着有利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降低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几率。方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肝炎门诊和体检人群中,符合轻中度慢性乙肝诊断标准的病人,在征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纳入14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70人。在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个人3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在肝炎门诊接受常规的中医和西医治疗,每两周复诊一次;对试验组实施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起居规律、精神调摄、饮食调摄、运动锻炼和用药指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健康讲座,定期复诊、电话随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试验组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干预。观察和随访6个月,在健康教育前,运用SCL-90量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健康教育后,运用SCL-90症状自测量表、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和抽学检验,对两组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情况进行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在心理、行为和治疗情况上的差异,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心理健康测量显示慢性乙肝病人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恐惧等因子分值偏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2.健康教育后,试验组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结果采用t检验,在躯体化、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恐惧等因子上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健康教育后,干预组病人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表现更佳,干预组病人戒烟、戒酒人数分别达到91%和90.5%;遵医用药,遵医复查和遵医复诊的比例大大提高,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病人(干扰素组和中药组)肝功能恢复情况更佳,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病人(干扰素组和中药组)病毒阴转率和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意义(P>0.05)。结论1.慢性乙肝作为一种负性生活事件,治疗费用高,临床疗效不确定,患者在生活中需要面临许多来自经济和社会压力,使得患者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问题,许多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恐惧、强迫、人际关系障碍等不良心理症状。2.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病人用药就医、定期复诊的依从性,从而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得疾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身体症状,最终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张丽平,曾慧,赵晓敏[9](2008)在《减轻应激训练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激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患者是指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慢性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我国属于乙肝感染的高发地区之一,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0%,乙肝病毒携带率
陈瑞芳,朱娅君[10](2008)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健康教育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作为明显的负性生活事件,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社会交往,慢性乙肝健康教育就是为了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将疾病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主要对慢性乙型健康教育的需求、内容和方式进行综述,提出了慢性乙肝病人的心理干预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病人整体生命质量的提高。
二、放松训练对改善慢性乙肝患者心身症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松训练对改善慢性乙肝患者心身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伦理原则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脱落情况 |
3.2 两组基线数据比较 |
3.3 两组患者的SAS在干预前后测评比较 |
3.4 两组患者的SDS在干预前后测评比较 |
3.5 两组患者的PSQI在干预前后测评比较 |
3.6 两组患者的CLDQ在干预前后测评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4.2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
4.3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
4.4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4.5 小结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性 |
7 研究的局限性 |
8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病患者作用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寻常型银屑病概述 |
二、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
三、音乐治疗等心理干预在慢性病中的应用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样本量估计 |
四、研究方法 |
五、评价指标 |
六、资料收集方法 |
七、统计学方法 |
八、干预阶段研究方案流程 |
九、质量控制 |
十、伦理学审查 |
第四章 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两组患者焦虑症状比较 |
三、两组患者肌肉紧张程度比较 |
四、两组患者瘙痒程度比较 |
五、两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比较 |
六、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一、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 |
二、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肌肉紧张程度 |
三、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瘙痒症状 |
四、音乐冥想没有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皮损的严重程度 |
五、音乐冥想没有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生活质量 |
第六章 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1.1 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 |
1.1.2 乳腺癌治疗进展 |
1.1.3 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1.1.3.1 生活质量的定义 |
1.1.3.2 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1.1.4 补充替代医学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
1.1.4.1 补充替代医学概述 |
1.1.4.2 循证理念和方法在补充替代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1.1.4.3 补充替代医学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1.1.4.4 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按摩疗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2.1 背景 |
2.1.1 按摩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按摩疗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2 数据检索 |
2.2.3 资料提取 |
2.2.4 质量评价 |
2.2.5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3 质量评价 |
2.3.4 Meta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2.4.1 瑜伽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
2.4.2 按摩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次要结局指标评价的干预效果 |
2.5 结论 |
第三章 瑜伽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3.1 背景 |
3.1.1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
3.1.2 瑜伽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纳入排除标准 |
3.2.2 数据检索 |
3.2.3 资料提取 |
3.2.4 质量评价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3 质量评价 |
3.3.4 Meta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太极拳辅助治疗乳腺癌主流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4.1 背景 |
4.1.1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
4.1.2 太极拳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纳入排除标准 |
4.2.2 数据检索 |
4.2.3 资料提取 |
4.2.4 质量评价 |
4.2.5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 |
4.3.1 文献检索结果 |
4.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4.3.3 质量评价 |
4.3.4 Meta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针刺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5.1 背景 |
5.1.1 针刺的起源与发展 |
5.1.2 针刺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纳入排除标准 |
5.2.2 数据检索 |
5.2.3 资料提取 |
5.2.4 质量评价 |
5.2.5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 |
5.3.1 文献检索结果 |
5.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5.3.3 质量评价 |
5.3.4 Meta分析结果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正念心理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心理状况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
6.1 背景 |
6.1.1 正念心理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
6.1.2 正念心理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纳入排除标准 |
6.2.2 数据检索 |
6.2.3 资料提取 |
6.2.4 质量评价 |
6.2.5 统计学处理 |
6.3 结果 |
6.3.1 文献检索结果 |
6.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6.3.3 质量评价 |
6.3.4 Meta分析结果 |
6.4 讨论 |
6.5 结论 |
第七章 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辅助干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队列研究 |
7.1 背景 |
7.1.1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现状 |
7.1.2 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的研究与发展 |
7.1.3 正念减压心理和放松训练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研究设计 |
7.2.2 研究对象 |
7.2.3 样本量的确定 |
7.2.4 评估工具 |
7.2.5 干预方法 |
7.2.6 研究过程 |
7.2.7 质量控制 |
7.2.8 统计学处理 |
7.3 结果 |
7.4 讨论 |
7.5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8.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8.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三种方法改善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阶段 157 例慢乙肝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157 例慢乙肝患者 PSQI 得分情况 |
2 不同性别、年龄、程度慢性乙肝患者 PSQI 因子得分情况 |
3 影响慢性乙肝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分析 |
4 157 例慢性肝病患者 SAS 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
5 157 例慢性肝病患者 SDS 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
讨论 |
1 慢乙肝患者睡眠状况特点 |
2 睡眠障碍是慢乙肝患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 |
3 慢乙肝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 |
4 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护理措施 |
第二阶段 三种干预方法改善慢乙肝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不同干预方法、不同阶段肝功能情况 |
2 四组患者在不同阶段 PSQI 得分情况 |
3 四组患者在不同阶段 PSQI 量表中三主因子得分情况 |
4 不同的干预方法对 PSQI 量表评分改进的比较 |
5 年龄、性别、病程、职业、学历等对不同护理干预方法效果的影响 |
6 四组患者在不同阶段 SAS 量表得分情况 |
7 四组患者在不同阶段 SDS 量表得分情况 |
8 影响睡眠因素分析 |
讨论 |
进一步的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改善睡眠障碍的非药物干预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放松疗法对慢性乙肝病人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测验工具 |
1.2.2 调查方法 |
1.2.3 护理干预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6)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心理社会状况、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状况 |
1.2.2 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
1.2.3 肝硬化患者心理干预方法 |
1.3 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1.1 设计类型 |
2.1.2 分组方法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研究过程中的淘汰标准 |
2.2.4 样本量的确定 |
2.3 伦理原则 |
2.4 测量工具 |
2.5 干预材料和工具 |
2.5.1 《肝硬化健康知识手册》 |
2.5.2 JD-2A肌电生物反馈仪简介 |
2.5.3 mp3 |
2.6 心理干预实施方法 |
2.6.1 认知行为组 |
2.6.2 肌松组 |
2.6.3 综合组 |
2.7 干预实施过程 |
2.7.1 建立友好关系及收集基线资料 |
2.7.2 干预活动 |
2.7.3 总结评价 |
2.8 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
2.8.1 设计阶段 |
2.8.2 人员培训 |
2.8.3 预实验 |
2.8.4 收集整理资料 |
2.9 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流失原因分析 |
3.1.2 研究样本量有效性检验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1 人口学特征 |
3.2.2 疾病诊疗及日常健康状况 |
3.2.3 心理社会因素状况 |
3.3 四组间均衡性比较 |
3.4 肝硬化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Child-Pugh得分状况 |
3.5 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
3.5.1 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
3.5.2 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3.5.3 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6 干预对肝硬化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6.1 干预对四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
3.6.2 四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的比较 |
3.7 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
3.7.1 四组患者焦虑得分的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 |
3.7.2 四组患者抑郁得分的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 |
3.8 干预对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3.8.1 各组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
3.8.2 干预前和干预后四组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组间比较 |
3.9 干预对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
3.9.1 各组患者应对方式得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 |
3.9.2 干预前和干预后四组患者应对方式得分组间比较 |
3.10 干预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
3.10.1 各组患者干预前后Child-Pugh得分的组内比较 |
3.10.2 干预前后四组患者Child-Pugh得分的组间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肝硬化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 |
4.2 肝硬化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肝硬化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状况 |
4.2.2 肝硬化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4.3 不同干预方法的效果分析 |
4.3.1 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3.2 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
4.3.3 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4.3.4 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
4.3.5 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病情的影响 |
4.4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慢性乙肝患者和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和行为学研究 |
2. 个人亲密关系对慢性乙肝的影响 |
3. 自我调节理论模型 |
4. 疾病认知与夫妻关系 |
5. 疾病认知一致性的潜在影响和自我效能感 |
6. 心理干预在慢性乙肝病人中的作用 |
7.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特征资料 |
2.2 疾病认知各因子与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的相关 |
2.3 疾病认知各因子、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婚姻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 |
2.4 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 患者各心理因素在生活质量总分高低分组上的比较 |
2.6 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在疾病认知对生活质量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3 讨论 |
3.1 疾病认知、情绪调整、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相互关系 |
3.2 疾病认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3.3 情绪调整、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在疾病认知对生活质量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配偶疾病认知、情绪调整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慢性乙肝患者及配偶疾病认知的比较 |
2.2 配偶疾病认知、情绪调整与患者情绪调整、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相关 |
2.3 配偶疾病认知及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2.4 配偶疾病认知及情绪调整在患者生活质量高低分组上的比较 |
3 讨论 |
3.1 患者与配偶疾病认知差异的比较 |
3.2 配偶情绪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3 配偶疾病认知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慢性乙肝患者及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病情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干预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被试的人口学和疾病特征比较 |
2.2 两组被试的基线资料比较 |
2.3 两组对心理因素作用的比较 |
2.4 两组间生活质量的比较 |
2.5 两组对肝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结果和差值的比较 |
2.6 患者及配偶疾病认知及其它心理因素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 |
2.7 两组各心理因素和生活质量治疗前后减分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 |
3.2 情绪调整在疾病认知干预中的作用 |
3.3 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在疾病认知干预中的作用 |
3.4 配偶对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3.5 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疾病认知及情绪调整改善的关系看疾病认知干预的作用机制 |
3.6 疾病认知干预可能的影响因素 |
3.7 慢性乙肝疾病认知干预对临床治疗意义的探讨 |
4 结论 |
本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对轻中度慢性乙肝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慢性乙肝患者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
1.1 乙型肝炎复发的原因 |
1.2 健康干预 |
2 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肝脏疾病 |
2.1 人类生活方式和体质的改变 |
2.2 中医对慢性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肝与情志病 |
2.4 调肝“治未病”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来源和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干预措施 |
2.3 实施情况 |
2.4 观察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调查 |
3.2 慢性乙肝患者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
3.3 健康教育前后慢性乙肝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
3.4 健康干预前后慢性乙肝患者健康相关行为情况 |
3.5 健康教育前后HBV-DNA标志物及转氨酶变化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1.1 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
4.1.2 心理干预 |
4.1.3 疾病认知水平提高 |
4.1.4 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
4.1.5 健康教育后患者的治疗情况的影响 |
4.1.6 中医模式健康教育的优势 |
4.2 小结 |
4.3 展望: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放松训练对改善慢性乙肝患者心身症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 史培卓.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2]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梁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D]. 潘元青. 兰州大学, 2015(04)
- [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三种方法改善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 陈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9)
- [5]放松疗法对慢性乙肝病人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J]. 周静,阿苏阿支,杨琼莲. 西部医学, 2011(12)
- [6]不同干预方法对肝硬化住院患者心理社会状况、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D]. 张海苗. 中南大学, 2011(04)
- [7]慢性乙肝患者和配偶的疾病认知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的影响[D]. 罗兴伟. 中南大学, 2010(11)
- [8]对轻中度慢性乙肝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D]. 朱娅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减轻应激训练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激水平的影响[J]. 张丽平,曾慧,赵晓敏.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28)
- [10]慢性乙型肝炎(CHB)健康教育现状研究[J]. 陈瑞芳,朱娅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