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魏亚琳[1](2021)在《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决策树方法探讨行为习惯、奖惩敏感性、人口学因素和常见慢性疾病等因素协同影响颈动脉硬化的模式。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查体并符合入组标准的人员573例,其中颈动脉硬化组329例,非颈动脉硬化组244例。采取问卷形式收集人口学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行为习惯因素,如吸烟、饮酒、饮茶、高脂饮食、体育锻炼等;伴发疾病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测评奖惩敏感性得分及检测颈动脉超声数据等,进行统计学分析。软件使用SPSS 25.0,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揭示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决策树C5.0算法建立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决策树模型,观察人口学、行为习惯、奖惩敏感性和常见疾病协同影响颈动脉硬化的模式。采用Med Calc 15.2.2软件绘制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通过比较二者的曲线下面积(AUC),观察和比较两种模型预测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准确性。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高脂饮食、高脂血症、高血压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2.决策树模型显示高血压是根节点影响因素,年龄、高脂血症、行为抑制系统、体育锻炼、糖尿病、饮茶、行为激活系统、饮酒、高脂饮食、性别、BMI分别为子节点,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不同的协同影响方式,如:年龄<70岁、高行为抑制系统得分、无体育锻炼习惯、无饮茶习惯且有高脂饮食的人群,患颈动脉硬化概率为87.50%;年龄<70岁、高行为抑制系统得分、无体育锻炼习惯、无饮茶习惯且无高脂饮食的人群,无颈动脉硬化的概率为61.91%。但吸烟未进入本研究的决策树模型。3.ROC曲线下面积对比显示两模型预测颈动脉硬化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决策树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Logistic回归模型,证实决策树模型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结论:1.决策树模型显示,高血压、高龄、高脂血症、糖尿病、饮酒、高脂饮食、男性、高体质指数可增加颈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而体育锻炼、饮茶、女性、高抑制敏感性、低奖励敏感性可减少颈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显示了因素间多种协同或叠加作用模式。2.决策树模型各节点因素可作为识别疾病高危人群的指标,对于节点因素的干预有利于相应类别人群颈动脉硬化的防控。3.在对颈动脉硬化发生预测方面,决策树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更高。决策树模型简洁、直观地预测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朱方瑜[2](2021)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描述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以及膳食行为的分布;探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蛋类摄入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CP)的关系;评估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新鲜蔬菜与CP关系间的潜在中介效应,为改善膳食行为、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对2015-2016年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数据和资料,描述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以及膳食行为的分布。对于连续性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定性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2.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研究对象的蛋类摄入情况,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获取研究对象的CIMT和CP检出情况。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蛋类摄入频率与CIMT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蛋类摄入频率与单发CP之间的关系。3.将研究对象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情况按摄入频率分为几乎不摄入、偶尔摄入及每日摄入,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蔬菜和水果摄入频率与CIMT值之间的关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蛋类摄入水平与CP检出,以及检出数量之间关系,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探讨LDL-C在新鲜蔬菜和CP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1.江苏省2015年至2016年心血管病高危对象检出率为25.9%。在本研究纳入的13008名高危对象中,高危类型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血压高型(73.3%)、血脂异常型(23.0%)、WHO患病风险≥20%型(21.3%)和CVD史型(12.4%)。高危类型聚集情况为1种、2种、3种、4种的构成比分别为73.4%、23.4%、3.0%和0.2%。高危类型的聚集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教育程度和家庭年均收入间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1.3%的高危对象每天摄入大米,33.3%每天摄入面食,68.4%每天摄入新鲜蔬菜。2.蛋类摄入<1次/周组(2293人)、1-3次/周组(4890人)、4-6次/周组(2239人)、7次/周(1970人)的CP发生率分别为40.8%,33.3%,37.7%,39.6%。调整年龄、家庭年均收入、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高血压、糖尿病、HDL-C、LDL-C、TG、TC,禽肉、畜肉、水果、蔬菜摄入情况后,与每周摄入低于1次相比,每周1-3次摄入蛋类时发生CP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为0.66(0.58-0.75)。以斑块单发作为结局变量,每周1-3次摄入蛋类的OR为0.74(0.64-0.85)。未发现蛋类摄入频率与CIMT值间有线性关系(P>0.05)。3.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年均收入、教育程度、吸烟、饮酒、BMI、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后,与很少食用蔬菜者相比,偶尔摄入和每日摄入蔬菜的研究对象检出CP的OR分别为0.67(0.58-0.78)和0.70(0.62-0.79)。以斑块单发作为结局变量,偶尔摄入和每日摄入蔬菜者的OR分别为0.77(95%CI:0.64-0.92)和0.80(95%CI:0.68-0.94)。LDL-C在新鲜蔬菜摄入与CP检出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未发现水果摄入与CP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频率与CIMT值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2015年至2016年间,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对象检出率为25.9%。男性、年龄较大者、农村地区居民、教育程度较低者、家庭年均收入较低者更易于发生高危类型聚集。该人群膳食行为以面粉谷类和蔬菜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膳食习惯属于东方膳食行为。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低频率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降低存在关联,而较高频率的蛋类摄入与发生斑块的风险无关联。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摄入新鲜蔬菜和偶尔摄入新鲜水果均可降低检出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每日摄入水果对单发颈动脉斑块的保护作用并不显着。摄入新鲜蔬菜可通过影响LDL-C水平对CP的发生产生影响。
王丽[3](2021)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图像特点,探讨其使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于本院就诊确诊的182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58例为A组,单纯糖尿病患者65例为B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59例为C组,选取同时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6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各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情况及斑块发生时的血流情况。结果:A、B、C组三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且C组最高,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PSV、EDV均低于对照组,RI、PI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组的PSV、EDV均低于A、B组,RI、PI均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及单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且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单无创,值得在临床早期诊断中推广应用。
赵建军[4](2021)在《通调针刺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通调针刺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以探索更优的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方案,进一步论证通调针刺法治疗该疾病的优势,规范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选穴以及操作方法,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每组都施予脑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钙,试验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通调针刺法,每周施治6次,治疗期满3个月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易损斑块积分、斑块最厚IMT、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血脂相关指标(TG、TC、HDL-C、LDL-C)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分析2组受试对象相关量表、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及易损斑块积分均较前改善(均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均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均较前改善(均P<0.01),且试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3)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试验组更加明显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的颈动脉易损斑块疗效总有效率93.1%,优胜于对照组的70.0%;试验组的脑梗死疗效总有效率为93.1%,优胜于对照组的73.3%。结论:(1)通调针刺法可提高阿托伐他汀钙在降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积分、改善患者颈动脉血流状况、改善患者血浆中血脂(TG、TC、HDL-C、LDL-C)水平等方面的疗效。(2)通调针刺法可降低患者NIHSS评分,提高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修复的能力。(3)通调针刺法对脑梗死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有一定的疗效,表现为可稳定斑块、改善血脂代谢、减轻颈动脉斑块的危害,并可提高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的能力。
姚春芳[5](2021)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深入探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中心2019年7月—2020年6月时间段内接受100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接受正常体检者90例为参照组。观察两组颈动脉IMT、颈动脉B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颈动脉分叉内膜的厚度以及颈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血管狭窄率<50%共6例,50%~69%共12例,70%~99%共10例,闭塞2例。斑块发生部位在颈总动脉主干3例、颈总动脉分叉位置8例、颈内动脉10例、颈外动脉9例。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超声检查中,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了解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了解疾病进展,预测预后,为临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惠清晨[6](2020)在《中老年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老年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并从中医角度对H型高血压进行探究,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证型的颈动脉斑块情况。方法:选取符合H型高血压诊断标准的211例中老年患者。按照制定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遵循中医四诊原则的情况下,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综合分析辨证。另外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化验指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收集计算颈动脉超声IMT指标和Crouse积分。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211例,涉及的中医证型分为四类,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壅盛型(32.2%);阴虚阳亢型(28.9%);肝火亢盛型(21.8%);阴阳两虚型(17.1%);(2)一般情况比较:211例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有127例,女性有84例,男女比例约1.51:1。其中,阴阳两虚型患者年龄最大,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吸烟、心率、合并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四组证型在血压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高于其他两型(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的高血压病程最长,与阴虚阳亢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4)阴虚阳亢型患者的空腹血糖(Glucose,Glu)、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A1c,HbA1c)水平最高,其与肝火亢盛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痰湿壅盛型患者的 Hcy(Homocysteine,Hcy)、肌酐(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最高,其中痰湿壅盛型的Hcy、BUN水平与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型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而在Scr水平上只与阴虚阳亢型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阴阳两虚型患者的颈动脉Crouse积分最高,其中明显大于阴虚阳亢和肝火亢盛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与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脉压差、心率(Heart Rate,HR)、Hcy、低密度脂蛋白(HDL-C)、HbA1c、Glu、Scr、D-二聚体(D-Two Polymer,DD2)水平有相关性(P<0.05);其中与HR、HDL-C呈负相关性,与年龄、高血压病程、SBP、脉压差、Hcy、HbA1c、Glu、Scr、DD2呈正相关;(7)通过比较综合可知:四种证型中,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为显着。结论:1.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较多。2.中老年H型高血压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与血压水平相关,阴虚阳亢证与血糖水平相关。3.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中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与颈动脉Crouse积分密切相关。4.中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越高,其血压、血糖、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程度更高,且男性患者吸烟与Hcy水平相关。5.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与年龄、高血压病程、吸烟、合并症(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Hcy水平、血糖(Glu、HbA1c)、HDL-C相关,提示临床应注意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来防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6.对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H型高血压应比其它证型更加重视,及时进行早期的干预,以减少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发展。
赵琳[7](2020)在《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超速彩色脉搏波技术,评价“心胆论治”针灸整合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方法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按1:1:1比例分为针灸组、假针灸组、空白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53例,针灸组22例、假针灸组20例、空白组11例。1.取穴: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皮内针:心俞(双)、胆俞(双)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2.针灸组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毫针针刺双侧内关、阳陵泉、人迎以及百会、印堂,均使用改良后的套叠针具,并用常规毫针刺入底座破皮,针至一定深度使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留针25min;艾灸先灸引气归元,再灸背部四花穴,将3mm*2mm圆锥形艾柱放置在穴位表面皮肤,线香点燃烧至一半时掐灭,每穴2壮;皮内针常规操作,留针48-72h。3.假针灸组操作穴位及体位与针灸组相同,选用改良的一次性套叠针具,手持定制平头针刺入底座,针尖触碰患者皮肤产生痛感后即止;艾灸时用万花油将同规格艾柱浸湿,在艾柱旁靠近皮肤做点燃之势,提捏穴位局部皮肤,每穴灸2壮;皮内针操作时将针平贴于皮肤,并用胶布固定针尖,留针48h-72h。4.空白组空白组不进行任何临床干预。5.疗程与频率疗程为3个月,每隔72小时治疗一次,一周2次治疗,共计24次治疗,完成80%,即接受19次或以上视为有效病例。6.评价时点及结局指标三组皆选取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总计4个评价时点,入组前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为诊断标准进行临床筛查,入组后在每个评价点均检测双侧BS、ES值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血小板计数检测。7.统计方法采用ITT原则分析结果,连续变量基线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任一组数据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 Walls Test);分类资料基线数据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治疗前后连续变量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任一组数据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采用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 Walls Test),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个连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Spearman秩相关)。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10,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两两组间比较α=0.0167。结果:基线比较:人口学资料方面,三组人口学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人口学资料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结局指标方面,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前三组右侧BS(P=0.289)、右侧ES(P=0.347)以及左侧BS(P=0.196)、左侧ES(P=0.244)组间均无显着差异,即治疗前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弹性无显着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提示:针灸组双侧BS、ES值在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并呈现下降趋势;假针灸组双侧BS、ES值在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双侧BS在治疗前后各时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左侧ES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并呈现上升趋势。组间比较提示:治疗1个月后,针灸组、假针灸组、空白组双侧BS、ES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即三组患者动脉血管弹性无显着差异。治疗2个月后三组右侧BS差值(P=0.054)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右侧ES差值(P=0.004)以及左侧BS差值(P=0.038)、左侧ES差值(P=0.035)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空白组治疗2个月后右侧ES差值(P=0.003)、左侧ES差值(P=0.047)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三组右侧BS差值(P=0.032)、右侧ES差值(P=0.036),左侧BS差值(P=0.007)以及左侧ES差值(P=0.000)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由于方差不齐,选用Tamhane检验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空白组治疗3个月后双侧BS差值、ES差值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针灸组与假针灸组在左侧BS差值(P=0.043)、左侧ES差值(P=0.008)存在显着差异。重复测量提示不同评价时点与双侧BS值、BS值、ES值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效应,即PWV值不同时点的走势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组别的不同评价时点与左侧BS(P=0.003)、左侧ES(P=0.006)、右侧ES(P=0.008)存在交互效应,即不同组别左侧BS值、左侧ES值、右侧ES值在不同时点的走势存在显着差异(P<0.05)。次要指标方面,三组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小板计数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进行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心胆论治”针灸整合方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颈动脉硬化早期患者的血管弹性,减少内皮损伤,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但后期仍需对针灸抗动脉硬化的机制以及对患者长期心血管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赵晓彩[8](2020)在《LDL-C水平正常老年人群血脂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逐渐升高,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生命长度、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人群中已经成为常见的血管问题。冠心病、脑梗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19欧洲血脂管理指南)将颈动脉超声检测发现有显着斑块以及伴有其它主要危险因素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一级预防人群列为极高危人群。动脉硬化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类型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由受累动脉的内膜开始,先后出现多种病变且合并存在,病变包括局部的复合糖类积聚、脂质沉积、钙质沉着和纤维组织增生,且伴有动脉中层退变,其继发病变包含局部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共同构成颈动脉。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是头部供血的主要血管,于甲状软骨上缘处移行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动脉位置表浅,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有效、快速、经济的检测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硬化。颈动脉被称为全身血管的窗口,多项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之一,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因此,明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发现和治疗颈动脉斑块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众所周知,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紊乱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血脂紊乱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降低,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中,LDL-C升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LDL-C水平降低被用作冠心病的血脂预防及控制目标。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LDL-C在正常水平范围内的人群仍有心血管事件发生,如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有文献表明这类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可能与apoB、non-HDL-C、TG 升高有关。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发现,部分LDL-C水平正常的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更为显着。查阅既往文献,未见相关报道。有研究表明,与单一血脂指标相比,血脂比值更能体现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因此,本研究以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血脂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LDL-C/HDL-C比值及其他血脂指标和比值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应用的意义及价值。目的探讨血脂比值在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老年心血管科住院的病例142例,空腹8h,于入院第2日清晨抽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LDL-C、HDL-C、apoB、apoA1、TC、TG、Lp(a),计算 LDL-C/HDL-C比值、TC/HDL-C 比值、TG/HDL-C 比值、apoB/apoA1比值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为60~85岁,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为60~77岁,两组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两组高血压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的性别和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组,LDL-C/HDL-C 比值、TC/HDL-C比值及apoB/apoA1比值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DL-C、apoA1低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TG、LDL-C、apoB、Lp(a)、non-HDL-C、TG/HDL-C 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将年龄、高血压史、LDL-C/HDL-C 比值、TC/HDL-C 比值、apoB/apoA1比值、HDL-C、apoA1等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C/HDL-C比值、apoB/apoA1比值、HDL-C、apoA1不能作为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高LDL-C/HDL-C 比值、年龄、高血压史可以作为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中,年龄、高血压及高LDL-C/HDL-C比值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LDL-C/HDL-C比值可以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预测指标。
武亚田[9](2020)在《健脾祛湿化浊方治疗脾虚湿阻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健脾祛湿化浊方治疗脾虚湿阻型颈动脉斑块的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颈动脉斑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纳入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祛湿化浊方)40例,对照组(瑞舒伐他汀钙片)40例,疗程为12周,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12周的中医证候积分、IMT值和血液中TC、TG、HDL-C、LDL-C项的值以及总体的疗效评价。试验结果采用SPSS22.0统计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无脱落病例,共40例完成临床观察,对照组1例因突发心梗转为住院治疗,病例脱落,最终共有79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6、12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P<0.05,有显着差异。3在治疗前、治疗6、12周后两组患者彩超检测IMT值,经统计学处理,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6、12周后血液中TC、TG、LDL-C、HDL-C水平方面,经统计学处理,血脂TC、LDL-C项值的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血脂TG、HDL-C的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脂TC、TG、LDL-C的组内比较,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血脂HDL-C的组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健脾祛湿化浊方与瑞舒伐他汀钙片均能降低TC、TG、LDL-C项值的水平。5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的临床疗效有效率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治疗后在临床改善率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两组药物的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改善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7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临床不良事件。结论1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自拟健脾祛湿化浊方与瑞舒伐他汀钙片在治疗脾虚湿阻型颈动脉斑块均有疗效。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组间、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3自拟健脾祛湿化浊方能够降低患者的IMT值,此外,自拟健脾祛湿化浊方还具有良好的调脂效果,对血液中的TC、TG、LDL-C值均有降低的作用。图0幅;表16个;参119篇。
周晓磊[10](2020)在《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初探》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60岁)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及血尿酸升高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BMI、合并疾病等因素的相关性,为临床老年血尿酸升高(UA≥420 μmol/L)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明确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提高临床诊治老年血尿酸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疗效,达到及时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目的。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部以及住院病人中收集32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的100例老年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余226例血尿酸水平<420μmol/L的老年患者纳入对照组,并根据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朱文峰主编《中医诊断学(第二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诊疗术语证候部(GB/T16751-1997)》及导师多年临床经验,依据主症和次症制定了 5种基本证型: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制定统一调查表,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四诊信息、既往史、颈动脉超声结果、血尿酸水平等,整理数据。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中合并疾病最多的是高血压病,其次分别是糖尿病、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其中观察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81例,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156例,观察组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血尿酸升高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正常组高,血尿酸升高可增加高血压病发病率。2、观察组有吸烟史的患者有30例,不吸烟的患者有70例。对照组有明确吸烟史的有56例,不吸烟的患者有170例。经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吸烟史方面不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吸烟与否对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影响。3、观察组中,血尿酸水平在420~480μmol/L浓度的患者最多,占比65%,血尿酸水平>600 μmol/L浓度的患者最少,占比3%。结果显示在老年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当中,血尿酸主要以轻中度升高为主。4、观察组与对照组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分布趋势:观察组>对照组。经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患者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亦随之增加。5、在纳入326例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当中,血尿酸水平与年龄、BMI呈显着正相关关系。6、在纳入326例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当中,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7、老年血尿酸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分布趋势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8、观察组不同证候分型合并相关疾病中,合并高血压的证型以痰浊阻遏证多见,合并冠心病的证型以气虚血瘀证较为多见,合并糖尿病的证型以肝肾阴虚证较为多见,合并陈旧生脑梗的证型中痰浊阻遏证及气滞血瘀证较为多见。经检验各证型在合并糖尿病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1)。9、观察组中,发生单侧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有24例,发生双侧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58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患者有18例。在血尿酸升高的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各个证候分型除外痰浊阻遏证的患者,其发生双侧颈动脉斑块病变明显多于单侧病变,痰浊阻遏证中单侧颈动脉斑块病变较为多见。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各证候分型在颈动脉单侧及双侧斑块发生情况方面具有显着差异(P<0.01)。10、在观察组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五个证候分型中,痰浊阻遏证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结论:1、血尿酸升高可增加患者高血压病发病率。2、吸烟史对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影响。3、老年血尿酸升高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以轻中度升高为主,范围在420~540 μmol/L之间。4、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及最大斑块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5、老年血尿酸升高的患者以痰浊阻遏证最多见,其次是肝肾阴虚证。6、老年颈动脉硬化各中医证型在颈动脉单双侧斑块发生分布方面存在显着差异。7、痰浊阻遏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最大斑块长度及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
二、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收集研究对象 |
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
1.3 颈动脉硬化诊断标准 |
2 数据收集 |
2.1 一般信息数据收集及判定标准 |
2.2 奖惩敏感性测量 |
2.3 质量控制 |
3 统计学方法 |
3.1 样本量计算 |
3.2 变量赋值及统计分析工具选择 |
结果 |
1 人口学、行为习惯、慢性疾病数据及分析 |
2 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 |
4 决策树中各变量重要性排序 |
5 决策树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颈动脉硬化发生的ROC曲线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硬化各影响因素及决策树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健康资料登记表 |
致谢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膳食行为的现状研究 |
1.1 前言 |
1.2 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统计学方法 |
1.3 结果 |
1.3.1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1.3.2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健康指标情况 |
1.3.3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慢性病现患和管理状况 |
1.3.4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危检出类型和聚集情况 |
1.3.5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分布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血管危险因素情况 |
2.3.2 不同特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 |
2.3.3 不同蛋类摄入频率人群CIMT值与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 |
2.3.4 不同蛋类摄入水平与有无颈动脉斑块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2.3.5 不同蛋类摄入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单发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蔬菜水果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基本情况 |
3.3.2 不同特征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 |
3.3.3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频率人群平均CIMT值情况 |
3.3.4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水平与有无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分析 |
3.3.5 不同新鲜蔬菜及水果摄入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单发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3.3.6 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蔬菜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中介效应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心血管病与膳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
1.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 |
2.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
3.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模型 |
4.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
5.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四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四组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比较 |
2.3 四组颈动脉血流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通调针刺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剔除、中止实验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方案 |
3.3 意外情况处理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评价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受试者权益保护 |
3.8 统计方法 |
3.9 研究流程图 |
4 结果 |
4.1 病例纳入与脱落 |
4.2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易损斑块超声检测情况比较 |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4.6 两组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临床疗效比较 |
4.7 两组患者脑梗死临床疗效比较 |
4.8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记录 |
5 讨论 |
5.1 西医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认识 |
5.2 影响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因素 |
5.3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治疗 |
5.4 观察指标选取依据 |
5.5 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的依据 |
5.6 中医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认识 |
5.7 研究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梗死伴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的认识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
2.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狭窄程度及斑块发生部位 |
2.3 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与参照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比较 |
3 讨论 |
3.1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的应用 |
3.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中的应用 |
(6)中老年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资料收集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五) 数据统计 |
二、研究方法 |
(一) 入选及处理流程 |
(二) 分组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一) 中医证型分布 |
(二) 性别分布 |
(三) 年龄、病史对比 |
(四)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五) H型高血压各证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
(六) 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超声IMT、Crouse积分比较 |
(七) 低Hcy水平组和高Hcy水平组之间临床指标的差异 |
(八) 影响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因素 |
讨论 |
一、H型高血压常见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
二、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 |
(一) H型高血压各中医证型血压情况的差异 |
(二) H型高血压各中医证型生化指标的差异比较 |
(三) 不同Hcy水平组临床指标的差异 |
(四) 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IMT值、Crouse积分的相关性 |
(五) 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
三、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型高血压的中西医诊疗概况 |
一、祖国医学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辨证论治 |
二、现代医学对H型高血压病的认识 |
(一) H型高血压的定义 |
(二) 流行病学研究 |
(三) 发病机制 |
(四) H型高血压的治疗 |
三、现代医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研究 |
(一) 概念 |
(二) 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
(三)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资料收集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 |
1.2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介绍 |
1.3 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
1.3.1 饮食与高脂血症 |
1.3.2 种族 |
1.3.3 年龄 |
1.3.4 生活方式 |
1.3.5 其他因素 |
1.4 颈动脉硬化发病机制 |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 |
1.6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
1.7 动脉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
1.8 中药抗动脉硬化研究进展 |
1.9 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研究目的 |
2.3 病例纳入 |
2.3.1 病例招募 |
2.3.2 纳入标准 |
2.3.3 排除标准 |
2.3.4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4 样本量的估算 |
2.5 随机分组方法 |
2.6 盲法实施 |
2.7 干预方法 |
2.7.1 分组设置 |
2.7.2 取穴 |
2.7.3 材料 |
2.7.4 具体操作 |
2.8 疗程与频率 |
2.9 结局评价指标 |
2.9.1 主要评价指标 |
2.9.2 次要评价指标 |
2.9.3 诊断筛查指标 |
2.10 技术路线图 |
2.11 安全性评价 |
2.12 统计方法 |
2.13 数据与资料管理 |
2.14 结果与讨论 |
2.14.1 一般资料分析 |
2.14.2 结局指标分析 |
2.14.2.1 主要评价指标 |
2.14.2.2 次要结局指标 |
2.14.3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2.14.4 讨论 |
2.14.5 结果分析 |
2.14.6 创新点 |
2.14.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LDL-C水平正常老年人群血脂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本研究创新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健脾祛湿化浊方治疗脾虚湿阻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病例的选择 |
1.1.4 治疗方法 |
1.1.5 观察指标 |
1.1.6 疗效评定标准 |
1.2 统计方法 |
1.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3.1 一般资料比较 |
1.3.2 研究结果 |
1.3.3 相关安全性项目检测 |
1.4 讨论 |
1.4.1 对颈动脉斑块的认识 |
1.4.2 中医理论依据 |
1.4.3 自拟健脾祛湿化浊方 |
1.4.4 研究结果分析 |
1.4.5 研究结果探讨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颈动脉斑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 |
2.1.1 释名 |
2.1.2 病因病机 |
2.1.3 辨证论治 |
2.1.4 外治疗法 |
2.2 颈动脉斑块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2.1 概述 |
2.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3 诊断标准 |
2.2.4 治疗方法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附录 B 饮食指导 |
附录 C 病例观察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综述一 老年高尿酸血症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研究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中医辨证治疗 |
4.1 清热泄浊化瘀法 |
4.2 健脾利湿化浊法 |
4.3 补肾健脾泄浊法 |
4.4 温经散寒除湿法 |
5. 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5.1 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 |
5.2 中成药 |
5.3 外治 |
5.4 用药规律 |
6. 问题展望 |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血尿酸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调查 |
3. 尿酸生成与代谢 |
4. 影响血尿酸升高的因素 |
4.1 年龄和性别 |
4.2. 肥胖 |
4.3 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
4.4 高血压 |
4.5 糖脂代谢紊乱 |
4.6 基因遗传 |
5. 尿酸的作用机制 |
6. 血尿酸与颈动脉硬化 |
6.1 颈动脉硬化概述 |
6.2 颈动脉硬化发病情况 |
6.3 血尿酸与颈动脉硬化 |
6.4 动脉硬化治疗 |
7.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
7.1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
7.2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
7.3 促进尿酸溶解的药物 |
7.3.1 尿酸氧化酶 |
7.3.2 碳酸氢钠 |
7.4 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标准 |
3. 诊断标准 |
4. 分组方法 |
5.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6. 资料收集 |
7.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临床基本资料分布研究 |
2. 中医证候分布 |
3. 老年血尿酸分布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 |
讨论 |
1. 临床基本资料分布 |
2. 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3. 血尿酸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 |
4. 展望与存在问题 |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分析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 |
四、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研究[D]. 魏亚琳. 青岛大学, 2021(02)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膳食行为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D]. 朱方瑜. 扬州大学, 2021(08)
- [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观察[J]. 王丽. 中国医学创新, 2021(09)
- [4]通调针刺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观察[D]. 赵建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应用价值[J]. 姚春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2)
- [6]中老年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惠清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LDL-C水平正常老年人群血脂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D]. 赵晓彩. 郑州大学, 2020(02)
- [9]健脾祛湿化浊方治疗脾虚湿阻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D]. 武亚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老年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分型与血尿酸升高相关性初探[D]. 周晓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