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防止烂种的主要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燕林祥[1](2021)在《浅析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杂交水稻产量日渐提升,但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很多农民普遍反映种子经常出现烂种情况,发芽率偏低,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分析了影响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策,仅供参考。
林程[2](2021)在《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抗性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交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提高杂交水稻陈种子利用价值和直播过程对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的抗性,对杂交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可以提高田间成苗率、田间逆境的抵抗能力,继而提高杂交水稻产量。通过种子处理可以提高种子活力,种子引发是种子处理中一种发展较快的方法。本文以杂交水稻Y两优689陈种子(YLY689)和领优华占(LYHZ)种子为材料,开展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下种子活力、生理生化和蛋白质组学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机理。锌铁螯合物引发显着提高了Y两优689陈种子活力和生活力。与未引发对照比,发芽率从77.9%提高至87.4%,发芽指数从11.48提高至16.99。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了ɑ-淀粉酶、过氧化物酶(P OD)、过氧化氢酶(CAT)、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合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ɑ-淀粉酶、POD、CAT、APX活性和蔗糖、葡萄糖、GA含量及GA/ABA比率,显着降低ABA和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调控种子萌发的差异蛋白主要与核糖体构成、RNA转运、蛋白质加工、蛋白质泛素化水解、吞噬体、过氧化酶体和氨基酸、核苷酸、脂类、蔗糖和淀粉新陈代谢、线粒体电子传递、糖酵解、TCA循环相关。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核糖体蛋白、水通道蛋白、丝氨酸羧肽酶、ɑ,β-淀粉酶、蔗糖合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精氨酸脱羧酶、脂氧合酶、异柠檬酸裂解酶、POD、CAT等蛋白的上调及其编码基因的表达。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可以提高杂交水稻陈种子的活力和生活力。研究了锌铁螯合物引发对低温逆境下(5℃)杂交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机理。锌铁螯合物引发显着提高了领优华占种子低温逆境后恢复生长的种子活力和生活力。与未引发对照比,发芽率从82.7%提高至96.0%,发芽指数从18.41提高至31.73。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了ɑ-淀粉酶、POD、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A和生长素(IAA)代谢和低温逆境响应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ɑ-淀粉酶、POD、APX和SOD活性和可溶性糖、GA、IAA含量及GA/ABA比率,显着降低过氧化氢(H2O2)含量。蛋白组分析发现锌铁螯合物引发调控种子萌发过程中对低温抗性的差异蛋白主要与核糖体构成、蛋白质加工和氨基酸、蔗糖和淀粉新陈代谢、木质素合成、线粒体电子传递、发酵作用、TCA循环、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反应相关。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RNA、NAD、ATP结合蛋白、核糖体蛋白、G-box因子、乙醇脱氢酶、丝氨酸羧肽酶、己糖激酶、几丁质酶、丙酮酸脱氨酶、果糖激酶、POD、APX和ɑ-淀粉酶等蛋白的上调及其编码基因的表达。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对低温逆境的抗性,以及复合逆境后恢复生长的能力。研究了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淹水逆境下杂交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机理。锌铁螯合物引发显着提高了淹水逆境后恢复生长种子的活力和生活力。与未引发对照比,发芽率从67.0%提高至93.3%,发芽指数从17.63提高至27.88。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了ɑ-淀粉酶、β-淀粉酶、POD、GA和ABA代谢和淹水逆境响应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ɑ-淀粉酶、β-淀粉酶、POD活性和可溶性糖、GA含量及GA/ABA比率,显着降低ABA、超氧阴离子(O2-)和MDA含量。蛋白组分析发现锌铁螯合物引发调控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淹水抗性的差异蛋白主要与核糖体构成和氨基酸、核苷酸、脂类、蔗糖和淀粉新陈代谢、线粒体电子传递、糖酵解、TCA循环相关。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RNA、ATP结合蛋白和NAD H脱氢酶、几丁质酶、丝氨酸羧肽酶、天冬氨酸肽链内切酶、脂肪氧化酶、β-葡糖苷酶、丙酮酸激酶、ɑ-淀粉酶、β-淀粉和POD等蛋白的上调及其编码基因的表达。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能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对淹水逆境的抗性,以及淹水逆境后恢复生长的能力。研究了锌铁螯合物引发对低温-淹水复合逆境下杂交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机理。锌铁螯合物引发显着提高了复合逆境后恢复生长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相对未引发,发芽率从81.0%提高至93.2%,发芽指数从19.79提高至28.43。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了ɑ-淀粉酶、POD、CAT、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A、ABA代谢和低温、淹水逆境响应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ɑ-淀粉酶、POD、CAT、APX、SOD活性和可溶性糖、G A含量及GA/ABA比率,显着降低MDA和ABA含量。蛋白组分析发现锌铁螯合物引发调控种子萌发过程中对低温-淹水复合逆境抗性的差异蛋白主要与核糖体构成、蛋白质加工和脂类、酚类、氨基酸、蔗糖和淀粉新陈代谢、木质素合成、线粒体电子传递和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反应相关。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金属阳离子结合、钙离子结合蛋白、细胞色素c和S-腺苷甲硫氨酸合酶、泛素化酶、苯丙氨酸脱羧酶、β-葡萄糖苷酶、果糖激酶、几丁质酶、丝氨酸羧肽酶、细胞色素氧化酶、ɑ-淀粉酶、β-淀粉酶、P OD和APX等蛋白的上调和编码基因表达。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能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对复合逆境的抗性,以及复合逆境后恢复生长的能力。总之,锌铁螯合物引发后,随着杂交水稻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减弱,淀粉、GA代谢水平的增强,最终提高了杂交水稻陈种子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下种子的活力和生活力,提高了杂交水稻种子对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抗性。
邢彩[3](2020)在《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花卉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花卉产业已经成为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和公认的“黄金产业”。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影响花卉栽培生产的瓶颈因素,关乎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兴衰,被誉为“农业芯片”。本文对我国大宗化花卉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这些花卉的栽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活力不齐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根本原因。种子籽粒小,不同批次籽种籽粒饱满度不齐、成熟度不一,千粒重差异较大(2.19±0.39g、2.47±0.68g和4.46±0.42g)、生活力不稳定及不同品系遗传性差异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和天竺葵种子活力的主要原因;2)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发芽期间吸涨吸水过程在8~10h之内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再延长浸泡时间导致厌氧,影响种子活力,发芽率反而降低;3)合理采用催芽技术可以提高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使种子发芽更快、更齐。但要把控好处理强度、时间等技术参数;4)利用过氧化氢、硫酸处理可以改善种皮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发芽率,但处理时间不得长于15min,硫酸浓度不能大于50%。引发剂PEG-6000处理时间也不宜过长;低浓度GA3、6-BA处理显着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活力,促进发芽,但高浓度抑制发芽;5)适度热水浸种处理能够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发芽率,处理美女樱种子的最适水温为50℃,一串红为55℃,天竺葵为45℃;6)低温、高湿层积处理可显着增强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处理最适时间依次为40d、30d和40d;7)利用激光和磁场催芽处理的关键因素是处理时间,时间稍长则干扰细胞正常生理活动,起到反作用;8)总结以上各项因素,育种改良、科学栽培及精准清选种子是确保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高活力根本出路。
孙可心[4](2020)在《五谷丰素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作为广西省主要农作物,其产量占广西省粮食产量的2/3以上。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控来解决水稻生产中单产低的问题。本试验选用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WGF),并设置3种不同浓度梯度分别为30mg/L(WGF30)、50mg/L(WGF50)和70mg/L(WGF70),清水作为空白对照(CK),以两种复配调节剂WBM(内含复硝酚钠等多种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复硝酚钠含量:0.5%。)和CBM(内含芸苔素内酯等多种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芸苔素内酯含量:0.009%。)为阳性对照,试验采用浸种的方式,以“百香139”为供试品种,系统的研究了WGF浸种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调查分析平皿催芽试验中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育秧试验中水稻秧苗素质以及田间栽培试验中水稻植株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调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在平皿催芽试验中,不同调节剂处理均有调控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作用,即处理后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芽长均显着优于CK,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后对增加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及芽长效果最好,优于其他处理组,发芽势较CK显着提高了5.02%,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2.33%和0.72%;发芽率较CK显着提高了3.97%,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2.26%和0.31%;根长较CK显着提高了31.84%,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17.37%和1.73%;芽长较CK显着提高了24.27%,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13.87%和0.86%。2、在育秧试验中,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均显着增加了水稻秧苗成秧率,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效果最佳,较CK、WBM和CBM分别显着增加了12.81%、11.75%、6.73%;除WBM外,不同调节剂处理下的叶龄、株高、苗基宽、根长及根条数与CK均达到显着水平,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下达各处理组最大值,叶龄较CK增加了18.27%、株高较CK增加45.52%、株高较WBM和CBM分别增加了32.69%和8.80%、苗基宽较CK增加了52.34%、根长较CK增加了26.40%、根条数较CK增加了42.44%,根条数较WBM和CBM均增加了18.22%;除WGF70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均增加了水稻壮秧指数,WGF50、WBM和CBM处理组壮秧指数较CK均增加了10%以上;除WBM处理降低了水稻秧苗充实度外,其余各处理组均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秧苗充实度,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下充实度较CK增加了9.58%;各处理均促进了水稻秧苗鲜重及干物质量的积累,随着生物量积累的增加水稻秧苗根冠比也随之增加,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下处理效果最好且达各处理组最大值。3、在田间栽培试验中,各处理组均增加了水稻植株分蘖期时鲜重、干物质量的积累及根冠比,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与CK相比地上部鲜重增加了11.64%、地下部鲜重增加了36.07%、地上部干重增加了13.95%、地下部干重增加了51.05%;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根冠比相比CK增加了32.56%、相比WBM增加了1.84%,相比CBM增加了1.39%。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分蘖期株高,CBM处理下显着增加了水稻植株抽穗期、齐穗期及成熟期株高,相比CK株高在抽穗期增加了9.61%,齐穗期增加了9.62%,成熟期增加了4.33%;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对增加水稻植株分蘖期至成熟期茎基宽作用效果最好;抽穗期至成熟期时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对水稻植株剑叶长及剑叶面积均有增加效果,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剑叶长与剑叶面积均与CK差异显着且优于其他各处理组;此外,除WBM处理后降低了成熟期时水稻植株分蘖数外,其余处理组各生育时期均能促进水稻植株分蘖,分蘖数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效果最佳。因此,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对水稻各时期农艺性状影响效果最显着,促进了水稻植株生物量的积累,并有效增加了水稻分蘖数,从而增加了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水稻穂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及结实率,最终达到增加产量的效果,相比CK理论产量增加了31.5%,相比CK实际产量增加13.9%;相比WBM理论产量增加了32.63%,相比WBM实际产量增加了16.35%;相比CBM理论产量增加了13.38%,相比CBM实际产量增加了1.84%。4、除WBM处理组外,其余各处理组均增加了水稻籽粒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但与CK差异不显着,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对增加稻米加工品质效果最好;各处理组均对水稻籽粒营养品质及食味品质有增加作用,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及食味值效果最好,较CK分别增加了14.89%、7.47%和3.75%。综上,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后优于其他各处理组,提升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同时提升了水稻秧苗素质,优化了水稻植株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最终达到了增产及改善稻米品质的目的。
王慰亲[5](2019)在《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直播早稻播种后易遭受低温胁迫而导致种子发芽、出苗率低,出苗困难的问题严重限制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种子处理技术是指在播种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种子,从而提高种子萌发性能和抗逆性的一种技术。评价和筛选不同种子处理技术在直播早稻中的应用效果,并探索其调控机理,对于保障直播早稻的“一播全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考察了两种引发处理、两种包衣处理和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了作用效果较好的两种引发处理,分别为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通过测定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类型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赤霉素和脱落酸代谢基因相对表达量,GA3和ABA的含量,呼吸速率,ATP含量和呼吸代谢酶活,对两种引发处理促进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早生快发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最后,结合华中地区大面积使用的早稻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进一步评价了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幼苗生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直播早稻播种后遭遇了严重的低温胁迫,其播种后1-10天的土壤白天平均温度为18.8℃,夜间平均温度为12.7℃,最低温度仅6.3℃。低温胁迫显着抑制了水稻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使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下降了17.7%,使水稻幼苗的根长、芽长、单根重和单芽重降低了82.6%-92.2%。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萌发出苗,且硒和水杨酸引发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相当。两种包衣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不理想,其可能的原因是包衣剂的疏水性成分抑制了种子的吸涨吸水过程。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虽然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但是其作用效果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相比并无显着差异。2.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引发处理使受赤霉素调控的α-淀粉酶基因OsRamy1A、OsRamy3B基因分别上调表达了6.7倍和7.1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和未处理相比,引发处理显着上调了赤霉素合成基因OsGA3ox1和OsGA20ox1的相对表达量,使种子中的GA3含量增加了86.8%-149.7%。此外,引发处理下调了脱落酸(ABA)合成基因OsNCED1的表达,使种子中的ABA含量下降了51.5%-57.0%。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可能是通过改变种子中GA/ABA的代谢平衡,并诱导相应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了淀粉代谢,加速了种子的萌发。3.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促进了种子萌发过程的呼吸代谢,使呼吸速率增加了76.5%-191.2%,使ATP含量增加了62.1%-63.0%。进一步研究发现,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中糖酵解途径的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和三羧酸循环中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水稻胚细胞的结构发现,低温胁迫下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种子胚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多,结构完整。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呼吸代谢的提升可能与提高糖酵解与TCA循环关键代谢酶活性,并加速线粒体和细胞器的提前修复和再合成有关。4.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均显着提升了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的作用效果相当,引发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但是本研究选用的引发处理促进杂交稻品种萌发出苗的效果要优于常规稻品种。最终,引发处理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其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在不同种子处理和处理组合间表现最优。引发处理能显着促进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促进幼苗的生长,并最终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引发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的调控作用是通过促进淀粉代谢、呼吸代谢和调控激素代谢水平来实现的。
饶刚顺[6](2018)在《水稻减镉降铅耕作栽培技术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查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水稻生产中重金属镉铅污染状况,探明适应本地区水稻减镉降铅耕作栽培技术及其机理。本论文通过对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水稻种植区采集土壤、肥料、水和糙米样品,分析其镉铅含量;通过大田和盆栽试验,进行镉铅低积累型水稻品种筛选,研究再生稻和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镉铅积累的影响;通过超声波处理种子试验,分析其对水稻镉铅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水稻减镉降铅耕作栽培技术之前,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水稻种植区的150份土壤样品p H值范围为4.50—5.62,平均值为4.93,呈酸性,土壤中镉和铅含量范围分别为0.115—6.128和17.545—110.294 mg/kg;采集的100份水样中,镉和铅浓度范围分别为0.0096—0.0593和0.0120—0.2308 mg/L;采集的150份水稻样品中,糙米中镉和铅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15—3.668和0.091—2.329 mg/kg。在7类肥料52份样品中,镉和铅含量范围分别为0.054—1.142和1.138—16.739 mg/kg。有机-无机复混肥镉含量最高,其次为土壤调理剂,过磷酸钙和氯化钾较低;铅含量以土壤调理剂最高,有机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较高,三元复合肥最低。根据《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GB/T 23349-2009)的限值标准,7类肥料中的镉和铅含量均未超标,肥料镉和铅含量处于安全范围内。(2)通过对水稻品种进行镉铅低积累型筛选试验,筛选出低镉铅积累型且米质较优的水稻品种有广盐1号、桂香占、华航31号、华航丝苗。(3)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表明,水稻不同部位的镉含量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根>茎>鞘>叶>穂>米糠>糙米>稻壳;水稻不同部位的铅含量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根>鞘>叶>茎>穂>米糠>糙米>稻壳。镉、铅胁迫提高了齐穗期、齐穗后15天和成熟期水稻剑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酶的活性,增加了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金属硫蛋白(MT)等物质的含量,降低了光合效率,减弱了根伤流强度和根系活力,减少了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最后导致产量的下降。(4)通过再生稻盆栽试验表明,华航31号、超优1000、合美占的再生季水稻糙米中镉、铅含量显着低于头季糙米;但再生季产量显着低于头季产量,且再生季水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所下降。(5)通过对冬闲-水稻和油菜-水稻轮作两种耕作模式的研究表明,轮作模式显着降低了广盐1号和华航31号的根、茎鞘、叶、穂和糙米中的镉、铅含量,同时减少了两品种的大田水稻镉、铅积累总量。轮作模式有利于水稻产量、有效穂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但降低了千粒重。轮作模式改善了稻米品质,增加了糙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而显着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移除冬季油菜秸秆可减少土壤本底镉铅含量。(6)通过超声波处理水稻种子在不同浓度的镉、铅及镉铅复合污染胁迫下的发芽试验表明,超声波处理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根系的伸长和地上部的生长,增加根部和地上部的鲜重和干物质重。(7)通过对超声波处理水稻种子种植在重金属镉、铅污染土壤中的试验研究表明,水稻种子经过超声波处理增加了剑叶中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了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提高了GSH和金属硫蛋白含量,而降低了剑叶丙二醛含量。同时,水稻种子经过超声波处理显着增加了有效穂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稻谷产量。超声波处理减少了水稻根、茎、叶、糙米中的镉铅含量,同时改善了稻米品质,提升了糙米率和整精米率,而降低了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耿安静[7](2018)在《水稻对有机胂胁迫的响应与硅调控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超过5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粮,因此保障稻米安全尤为重要。重金属砷(As)污染是目前稻米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之一。不同形态砷的毒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稻米中砷的食用安全性不仅要考察总砷和无机砷的含量,还需要综合考量稻米中有机胂形态及其含量。近年来,有关水稻对砷的吸收、转化、运转、累积、调控等研究工作日益增多,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先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水稻某个生长期内对无机砷胁迫的响应状况以及稻米砷含量的变化等,而有关水稻在有机胂胁迫下的生长、吸收、代谢及其调控措施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有机胂如阿散酸(ASA)和一甲基胂(MMA)曾经在农业上被广泛应用,目前仍在工业上使用。本研究采用水培和土培方式,在构建水稻植株砷形态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测定总砷和不同形态砷含量、以及分析不同形态的有机胂在不同浓度下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并结合研究不同有机胂形态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及施硅对有机胂胁迫的水稻生理机理,从而探讨水稻对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响应和硅调控机理,为降低水稻吸收有机胂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一种同时测定水稻植株及稻米中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V)]、MMA、二甲基胂酸(DMA)和AS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各形态砷在0 mg/L12.5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5以上,5种形态砷的检出限为0.15μg/L0.36μg/L,定量限为0.50μg/L1.20μg/L,平均回收率在84.8%105.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7%4.2%。2、5个南方典型水稻品种耐有机胂的能力及对砷的累积存在差异。开展盆栽实验,以南方典型水稻天优116、广优116、天丰B、粤晶丝苗2号和黑米5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品种水稻在成熟期吸收、转化ASA和MMA的特性。结果表明:ASA处理的水稻中检出As(Ⅲ)、As(V)、MMA、DMA和ASA,其中砷的具体形态种类及含量与水稻品种有关。根中砷含量最高,5种水稻根、茎、叶、穗、米中均累积As(Ⅲ)。杂交稻天优116总砷最多,其次是常规稻粤晶丝苗2号,糯稻黑米总砷最低。MMA处理的水稻中检出MMA、DMA、As(Ⅲ)和As(V),4种形态砷含量高低顺序为根>叶>茎>穗。仅有天优116和广优116穗中积累了MMA、As(Ⅲ)和DMA,而其他水稻品种不育。天优116总砷最多,其次是广优116、天丰B和粤晶丝苗2号(这3种水稻总砷含量无显着性差异),黑米总砷最低。由此可得,杂交稻天优116的耐砷性和富集性较所其他4个品种的好。所研究的常规稻中耐砷性最好的是粤晶丝苗2号。为此选择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分别作为杂交稻和常规稻中耐砷品种。3、研究了不同形态有机胂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南方典型水稻黑米、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5个不同浓度ASA和MMA胁迫下水稻种子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2种有机胂均显着抑制了水稻种子的萌发、胚芽鞘和根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且随着胂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加。2种有机胂在25 mg/L时对不同品种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不同。由此可知,即使有机胂毒性较低,高浓度仍会抑制水稻种子的发芽。4、探讨了不同品种水稻对不同形态有机胂的动态归趋特征。通过开展盆栽试验,考察了在5个不同浓度ASA和MMA处理下,水稻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不同生长期(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各组织中砷的动态变化特性。结果表明:ASA处理的2种水稻在分蘖期随着ASA添加浓度的升高,根、茎、叶中检出的As(Ⅲ)、As(V)和ASA(除粤晶丝苗2号叶外)含量均相应升高,且含量:ASA>As(Ⅲ)>As(V);在灌浆期和成熟期检出As(Ⅲ)、As(V)、DMA、MMA和ASA,其中灌浆期ASA含量最高而成熟期As(V)含量最高。2种水稻的稻米中均检出As(Ⅲ)、DMA和MMA,且含量:有机胂>无机砷。MMA处理的2种水稻3个生长期均检出As(Ⅲ)、DMA、MMA和As(V),且MMA含量最高。总体上随着MMA添加浓度的升高,4种形态砷含量均增加。MMA的杀雄作用导致仅有天优116在MMA添加浓度为50mg/kg有稻谷生成,并检出As(Ⅲ)和DMA,且含量:DMA>As(Ⅲ)。对照组仅检出As(Ⅲ)和As(V)。由此可得,水稻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吸收的有机胂逐渐向地上部迁移,并转化为其他砷形态累积到地上部各组织,其中,ASA主要是向As(V)转化,而MMA依然占主体,这可能与水稻对ASA和MMA的代谢途径不同有关。5、研究了水稻对有机胂胁迫的抗氧化响应特征。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黑米、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3种水稻幼苗期在生理水平上对ASA和MMA的抗氧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50 mg/L ASA处理可促进黑米和天优116地上部生长,而随着ASA处理浓度的增加,3种水稻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受抑制,且丙二醛(MDA)含量和总砷含量升高;黑米和天优116地上部和地下部的抗氧化酶超氧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3种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黑米和天优116地下部的抗坏血酸(As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粤晶丝苗2号地上部和地下部的SOD、CAT、POD活性、GSH、As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50 mg/L MMA处理可促进黑米地下部生长,而随着MMA处理浓度的增加,3种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均受抑制,且MDA含量和总砷升高;黑米地上部的CAT活性、黑米地下部的SOD、CAT、POD活性、抗氧化物GSH和AsA含量、3种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先升后降;3种水稻地上部的SOD和POD活性、GSH和AsA含量及粤晶丝苗2号和天优116地下部的SOD和CAT活性、GSH和AsA含量均下降。结果表明,水稻抗氧化系统对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响应不同,弱胁迫时水稻能通过增强抗氧化系统来防御有机胂胁迫造成的损伤,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抗胂胁迫能力;强胁迫时水稻体内的抗氧化系统被破坏,抗氧化能力下降。水稻耐胂胁迫大小与其品种及组织、砷形态及浓度有关。6、阐释了硅对水稻幼苗有机胂胁迫的生理缓解作用机制。通过开展水培试验,考察了施硅缓解苗期水稻(黑米、天优116和粤晶丝苗2号)遭受ASA和MMA毒害影响的生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00 mg/L(以As计)的ASA和MMA均会对水稻产生胁迫作用。在ASA(MMA)胁迫条件下加硅,能降低水稻脂质过氧化,提高SOD、POD和CAT的活性,增加GSH、AsA和可溶蛋白的含量,减少水稻幼苗对ASA(MMA)的吸收,促进水稻生长使得水稻抗性增强。本研究结果为施用硅肥缓解水稻有机胂胁迫和减少水稻对有机胂的吸收提供理论依据。
姜国洋[8](2018)在《6个常规稻麦品种种子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两大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因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不同,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发展不平衡,与我国自然条件下稻、麦潜在的生产力和高产示范田所达到的现实生产力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稻麦产量除受环境条件、栽培措施和品种遗传特性等影响外,种子质量也是制约我国水稻和小麦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常规稻麦种子质量,本研究以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华种业)东辛分公司为基地,选取烟农19、淮麦33、连麦8号、华粳5号、连粳11、大华香糯等6个常规稻麦品种作为试验样本,通过比较种子收获期和烘干流程等不同处理环节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得出影响种子质量的趋势性因素,提出不同品种的最佳收获期、烘干加工方法的选择。同时,以大麦西引2号为材料,试验了两种包衣剂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提出了最适处理方法。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烟农19、淮麦33、连麦8号、华粳5号、连粳11、大华香糯等6个常规稻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收获期影响种子的成熟度,种子的成熟度对种子的含水量有影响,种子的收获期显着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提出了大华种业东辛分公司种子生产基地的最佳收获期。2.以华粳5号、连粳11、大华香糯为三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三种不同烘干方法处理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含水量在15-18%范围内,采用45℃的恒温烘干,发芽率和发芽势均较烘干前提高;当含水量大于18%时,先30℃以内低温烘干排潮,再进行45℃的恒温烘干的变温烘干处理,三个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好于45℃恒温烘干;采用大于50℃的高温烘干法烘干,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降低。3.以福美双、戊唑醇作为种衣剂对大麦种子西引2号进行包衣,包衣后种子发芽率成下降趋势,在选择以福美双、戊唑醇作为种衣剂进行包衣时,需要选择发芽率90%以上的种源作为待包衣种子,以保证包衣后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达到国家标准。
魏军华,李颖,吕丽,徐凤娥,刘江南,田浩,王伟[9](2018)在《浅析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及对策》文中提出城固县是水稻种植大县,常年种植水稻2万hm2以上。近年来,在水稻催芽育苗阶段常发生农户和零售商之间,零售商和企业之间,因种子发芽率低而发生争端,从而延误农时,影响了水稻的丰产丰收,经调查有的确因种子质量存在问题,有的是农户操作失误所致。结合现场调查和生产实践就如何控制提高种子芽率和提高操作技术保障水稻种植丰产丰收做出探讨。
于晓岳[10](2015)在《江苏省稻、麦种子质量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麦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我省粮食安全。本文通过2014年江苏省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对省、市、县三级共抽检的1382个水稻样品和1442个小麦样品的质量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整理,系统分析2014年度江苏稻、麦种子质量。从所有抽检样品中随机抽取部分样品由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进行复检,分析我省各级种子检验机构的种子质量检测水平。对群众举报种子真实性有问题的样品进行分子检测。根据江苏稻麦种子质量状况,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种子质量监督策略。主要结果如下:1、按照企业种子净度监检标准,所有被抽常规水稻、杂交水稻和小麦的净度均符合要求,但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常规水稻样品和杂交稻样品的净度合格率均为99.5%,白皮小麦样品和红皮小麦样品的净度合格率分别为99.3%和99.4%。2、按照企业种子水分监检标准,100%籼稻样品、99.0%粳稻样品、99.3%白皮小麦样品及100%红皮小麦样品水分达到监检要求;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籼稻样品和粳稻样品水分合格率分别为99.4%和89.4%,白皮小麦样品和红皮小麦样品水分合格率分别为89.6%和94.3%。3、按照企业种子发芽率监检标准,100%杂交稻样品、99.2%常规水稻样品、99.3%白皮小麦样品和100%红皮小麦样品发芽率达到企业监检要求;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要求,杂交稻样品和常规稻样品发芽率合格率分别为96.3%和91.6%,白皮小麦样品和红皮小麦样品发芽率合格率分别为94.6%和98.7%。4、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要求,99.6%的常规水稻种子纯度达到国家标准,100%的杂交水稻种子纯度达到国家标准,99.5%的小麦良种种子纯度及96.2%的小麦原种种子纯度达到国家质量标准。5、综合我国种子质量的四大标准,参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在抽检样品中83%的水稻样品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88%的小麦样品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6、水稻样品净度、发芽率及水分的抽检结果与复检结果基本一致,净度差距变幅在0.2%的范围内、水分差距变幅在0.3%的范围内、发芽率差距变幅在3%的范围内,均未引起样品的合格率变化。除镇麦11的复检净度下降0.6%以外,其余小麦样品净度的抽检结果与复检结果基本一致;除1个样品复检发芽率比抽检发芽率低3%以外,其余小麦样品复检发芽率与抽检发芽率的差异均在2%的范围内,其中1个样品的发芽率下降为不合格样品;小麦抽检样品种子水分与复检种子水分差异不大。说明江苏各市、县种子管理站具备较好的稻麦种子质量监检基础。
二、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防止烂种的主要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防止烂种的主要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分析 |
1.1 外界因素的影响 |
1.1.1 病害 |
1.1.2 重金属污染 |
1.1.3 天气因素影响 |
1.2 人为因素的影响 |
1.2.1 种子收获不及时 |
1.2.2 种子储存不当 |
2 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的有效措施 |
2.1 加强秧田管理 |
2.2 科学肥水管理 |
2.3 科学预防病虫害 |
2.4 严把种子验收关 |
(2)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抗性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稻陈种子活力研究 |
1.1.1 水稻陈种子活力变化机理 |
1.1.2 提高水稻陈种子活力的措施 |
1.2 水稻直播的研究 |
1.2.1 水稻直播的利弊 |
1.2.2 低温对水稻直播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提高水稻直播过程中种子低温抗性的措施 |
1.2.4 淹水对水稻直播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5 提高水稻种子直播过程中淹水抗性的措施 |
1.3 锌铁元素和烟酰胺对水稻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1.3.1 锌元素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
1.3.2 铁元素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
1.3.3 烟酰胺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1.4 种子引发方式与效应 |
1.4.1 水引发 |
1.4.2 渗调引发 |
1.4.3 激素引发 |
1.5 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 |
1.5.1 水稻种子活力蛋白质组学研究 |
1.5.2 水稻低温、淹水逆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二章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不同引发处理效果比较 |
2.2.2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3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模拟田间生长的影响 |
2.2.4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幼苗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2.2.5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2.6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幼苗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7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幼苗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8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陈种子差异蛋白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抗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和分析 |
3.2.1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的影响 |
3.2.2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3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4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淀粉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5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活性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6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7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8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差异蛋白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抗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和分析 |
4.2.1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的影响 |
4.2.2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4.2.3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4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淹水逆境下淀粉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5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活性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6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7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8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差异蛋白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淹水复合逆境抗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和分析 |
5.2.1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的影响 |
5.2.2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5.2.3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5.2.4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淀粉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5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活性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6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7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或淹水逆境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8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差异蛋白分析 |
5.2.9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种子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下共表达蛋白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3)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3 植物种子学研究进展 |
1.3.1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
1.3.2 种子休眠机制与调控 |
1.3.3 休眠种子的催芽处理 |
1.3.4 测试植物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材料 |
2.2 种子的消毒与发芽 |
2.3 种子活力的测定 |
2.4 不同催芽处理方式 |
2.4.1 不同化学法处理方式 |
2.4.2 不同物理法处理方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3种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吸水动态 |
3.2 不同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 不同化学法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1 用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2 用硫酸溶液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3 用PEG-6000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4 不同浓度GA3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5 不同浓度6-BA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6 不同化学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
3.4 不同物理法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1 不同温度热水浸种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2 低温、高湿沙基层积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3 不同时间激光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4 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5 不同物理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五谷丰素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稻种植现状及措施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概况、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影响 |
1.2.4 植物生长调剂对水稻的影响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3 数据统计 |
3 结果分析 |
3.1 WGF对平皿催芽试验中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影响 |
3.2 WGF对育秧试验中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对水稻秧苗成秧率的影响 |
3.2.2 对水稻秧苗地上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3 对水稻秧苗根系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4 对水稻秧苗鲜重及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3.2.5 对水稻秧苗根冠比、充实度及壮秧指数的影响 |
3.3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中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对水稻植株分蘖期鲜重及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3.3.2 对水稻植株分蘖期根冠比的影响 |
3.3.3 对水稻植株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3.4.1 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3.4.2 对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影响 |
3.5 WGF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3.5.1 对水稻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
3.5.2 对水稻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
3.5.3 对水稻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
3.5.4 对水稻籽粒食味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我国水稻生产的现状 |
1.2 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直播早稻的低温冷害问题 |
1.3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过程 |
1.3.1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淀粉代谢 |
1.3.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呼吸代谢 |
1.3.3 激素代谢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
1.3.4 活性氧代谢对水稻种子萌发的调控 |
1.4 萌芽期耐低温的短生育期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筛选 |
1.5 种子处理技术 |
1.5.1 种子包衣 |
1.5.2 种子引发 |
1.5.3 其它种子处理技术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不同种子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取样与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土壤温度动态 |
2.3.2 出苗速度、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
2.4 讨论 |
2.4.1 低温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影响及华中地区直播早稻遭遇低温胁迫的风险评估 |
2.4.2 低温胁迫下种子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促进作用 |
2.4.3 包衣处理未能促进直播早稻早生快发的原因分析 |
2.4.4 包衣+引发处理组合在直播早稻中的作用效果评价 |
2.5 小结 |
3 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的机理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取样与测定 |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发芽动态、发芽属性和幼苗素质 |
3.3.2 α-淀粉酶活和可溶性糖含量 |
3.3.3 α-淀粉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3.3.4 赤霉素代谢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3.3.5 脱落酸代谢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3.3.6 GA_3和ABA的含量 |
3.3.7 呼吸速率和ATP含量 |
3.3.8 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关键代谢酶的酶活 |
3.3.9 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胚细胞结构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低温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
3.4.2 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水稻种子淀粉代谢的影响 |
3.4.3 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水稻种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
3.4.4 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作用机理的差异及分析 |
3.5 小结 |
4 引发处理对大田环境下直播早稻萌发芽出苗、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品种 |
4.2.2 试验设计 |
4.2.3 田间管理 |
4.2.4 取样与样品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引发处理对大田环境下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影响 |
4.3.2 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在直播早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4.4.2 引发处理在不同类型品种间的作用效果差异 |
4.5 小结 |
5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水稻减镉降铅耕作栽培技术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重金属的危害 |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
1.1.3 肥料重金属概况 |
1.1.4 水环境重金属概况 |
1.1.5 植物修复技术 |
1.1.6 低积累型水稻品种筛选 |
1.1.7 超声波处理种子对植物的影响 |
1.1.8 植物抗氧化酶系统对镉、铅的响应 |
1.1.9 植物抗逆性物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韶关曲江区土壤、农用水、肥料和稻米镉铅污染状况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调研区域概况 |
2.2.2 土壤、水样、肥料和稻米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3 土壤pH值及镉、铅含量测定 |
2.2.4 水样中镉、铅含量测定 |
2.2.5 肥料样品中镉、铅含量测定 |
2.2.6 稻米镉、铅含量测定 |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稻田土壤pH值及镉、铅含量 |
2.3.2 水样品中镉、铅浓度 |
2.3.3 肥料样品中镉、铅含量 |
2.3.4 糙米镉、铅含量 |
2.3.5 稻田土壤pH、土壤镉铅含量与糙米镉铅含量的相关性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基因型水稻镉、铅积累的差异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点概况 |
3.2.2 品种名称及编号 |
3.2.3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
3.2.4 样品采集与调查 |
3.2.5 植物样品镉、铅含量测定 |
3.2.6 稻米品质测定 |
3.2.7 植物重金属积累量、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计算 |
3.2.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
3.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不同基因型水稻株高 |
3.3.2 不同基因型水稻各部位镉、铅含量 |
3.3.3 不同基因型水稻各部位镉、铅积累量 |
3.3.4 不同基因型水稻各部位镉、铅的富集系数 |
3.3.5 不同基因型水稻各部位镉、铅的转运系数 |
3.3.6 不同基因型水稻米质指标 |
3.3.7 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之间的相关性 |
3.3.8 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与各部位镉铅含量的相关性 |
3.4 小结 |
第4章 镉铅胁迫对水稻镉铅积累和理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水稻各部位镉、铅含量测定 |
4.2.3 水稻各部位镉、铅积累量测定 |
4.2.4 水稻剑叶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4.2.5 水稻剑叶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测定 |
4.2.6 水稻剑叶还原型谷胱甘肽和金属硫蛋白含量测定 |
4.2.7 水稻剑叶光合参数测定 |
4.2.8 水稻主茎倒三叶、倒二叶和剑叶形态指标测定 |
4.2.9 水稻根系伤流强度和活力及根伤流液中镉、铅含量测定 |
4.2.10 水稻根系形态指标测量 |
4.2.1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
4.2.12 稻米品质测定 |
4.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镉铅胁迫对水稻各部位镉、铅含量的影响 |
4.3.2 镉铅胁迫对水稻各部位镉、铅积累量的影响 |
4.3.3 镉铅胁迫对水稻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4 镉铅胁迫对水稻剑叶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5 镉铅胁迫对水稻剑叶GSH和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6 镉铅胁迫对水稻剑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
4.3.7 镉铅胁迫对水稻主茎叶长、叶宽、叶面积的影响 |
4.3.8 镉铅胁迫对水稻根系伤流强度和活力的影响 |
4.3.9 镉铅胁迫对水稻根伤流液中镉铅含量的影响 |
4.3.10 镉铅胁迫对水稻根系特性的影响 |
4.3.11 镉铅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3.12 镉铅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4.3.13 糙米镉、铅含量与剑叶酶活性、抗性物质的相关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镉铅胁迫对再生季水稻镉铅积累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 |
5.2.2 再生稻各部位镉、铅含量测定 |
5.2.3 转运系数计算 |
5.2.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
5.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 |
5.3.1 镉铅胁迫对再生稻糙米镉、铅含量的影响 |
5.3.2 镉铅胁迫对再生季水稻镉、铅转运系数的影响 |
5.3.3 镉铅胁迫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
5.3.4 镉铅胁迫对再生季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镉铅积累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点概况 |
6.2.2 试验设计及管理 |
6.2.3 样品采集与调查 |
6.2.4 土壤和植株各部位镉、铅含量测定 |
6.2.5 植物各部位镉、铅积累量测定 |
6.2.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
6.2.7 稻米品质测定 |
6.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 结果 |
6.3.1 冬季油菜成熟期各部位镉、铅含量及其积累量 |
6.3.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镉铅含量的影响 |
6.3.3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各部位镉、铅含量的影响 |
6.3.4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各部位镉、铅积累量的影响 |
6.3.5 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6.3.6 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7章 超声波处理对水稻生长、镉铅积累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设计 |
7.2.2 样品采集和调查 |
7.2.3 水稻种子发芽率测定 |
7.2.4 幼苗长度和重量测定 |
7.2.5 水稻各部位镉、铅含量测定 |
7.2.6 转运系数计算 |
7.2.7 水稻剑叶酶活性和抗性物质测定 |
7.2.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
7.2.9 稻米品质测定 |
7.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3 结果 |
7.3.1 超声波处理对镉、铅及镉铅复合胁迫下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7.3.2 超声波处理对镉、铅及镉铅复合胁迫下水稻幼苗长度和重量的影响 |
7.3.3 超声波处理对水稻各部位镉、铅含量的影响 |
7.3.4 超声波处理对镉、铅在土壤—水稻系统迁移的影响 |
7.3.5 超声波处理对水稻剑叶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7.3.6 超声波处理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7.3.7 超声波处理对水稻剑叶GSH和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 |
7.3.8 超声波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7.3.9 超声波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7.4 小结 |
第8章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土壤、农业用水、肥料、稻米等的重金属污染 |
8.1.2 低重金属积累型水稻品种 |
8.1.3 重金属胁迫下水稻抗氧化系统 |
8.1.4 重金属胁迫下的水稻根系 |
8.1.5 再生季植物重金属积累特性 |
8.1.6 不同耕作模式下植物重金属积累特性 |
8.1.7 超声波处理水稻种子 |
8.2 结论 |
8.3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其他相关数据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
(7)水稻对有机胂胁迫的响应与硅调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有机胂概述 |
1.1.1 有机胂种类及分布 |
1.1.2 有机胂来源 |
1.1.3 有机胂应用 |
1.1.4 有机胂的毒性、影响因素及中毒机理 |
1.1.5 有机胂的危害 |
1.1.6 有机胂污染 |
1.1.7 有机胂检测 |
1.2 大米中的砷概况 |
1.2.1 大米中砷污染现状 |
1.2.2 大米中砷的来源 |
1.2.3 大米砷形态含量及影响因素 |
1.2.4 大米砷对人体的危害 |
1.3 水稻砷吸收代谢 |
1.3.1 砷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1.3.2 砷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1.3.3 砷对水稻生理的影响 |
1.3.4 水稻不同部位砷的吸收特征 |
1.3.5 水稻对有机胂的吸收 |
1.3.6 水稻砷的代谢及耐砷机理 |
1.4 稻米砷防控及硅抗性研究现状 |
1.4.1 稻米砷防控技术 |
1.4.2 硅对水稻砷归趋的影响 |
1.4.3 硅对植物金属毒性的调控与缓解 |
1.4.4 硅调控解金属毒性的生理机理 |
1.5 研究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2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水稻砷形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 |
2.2.2 试剂与材料 |
2.2.3 实验设计 |
2.2.4 样品前处理 |
2.2.5 实验过程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质谱条件的确定 |
2.3.2 流动相的选择 |
2.3.3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4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
2.3.5 方法的精密度 |
2.3.6 方法的准确度 |
2.3.7 实际样品测定 |
2.4 小结 |
3 不同水稻品种吸收富集有机胂的差异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品种水稻在成熟期吸收ASA的特性 |
3.3.2 不同品种水稻在成熟期吸收MMA的特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指标测定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外观影响 |
4.3.2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4.3.3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4.3.4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根长和芽长的影响 |
4.3.5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根重和茎重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4.4.2 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根长和芽长的影响 |
4.4.3 不同形态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种子根重和茎重的影响 |
4.5 小结 |
5 不同品种水稻对不同形态有机胂的动态归趋特征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供试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3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分蘖期不同品种水稻吸收不同浓度ASA和 MMA的特性 |
5.3.2 灌浆期不同品种水稻吸收不同浓度ASA和 MMA的特性 |
5.3.3 成熟期不同品种水稻吸收不同浓度ASA和 MMA的特性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不同水稻品种抗氧化系统响应有机胂胁迫的差异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供试材料 |
6.2.2 试验方案 |
6.2.3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
6.3.2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总砷含量的影响 |
6.3.3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MDA含量的影响 |
6.3.4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6.3.5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6.3.6 有机胂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生物量和总砷含量的影响 |
6.4.2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6.4.3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6.4.4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6.4.5 有机胂胁迫对水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6.5 小结 |
7 硅缓解水稻幼苗有机胂胁迫的生理机制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供试材料 |
7.2.2 试验方案 |
7.2.3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
7.3.2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MDA含量的影响 |
7.3.3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7.3.4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7.3.5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7.3.6 施Si对不同品种水稻总砷含量的影响 |
7.4 讨论 |
7.4.1 施Si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
7.4.2 施Si对水稻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7.4.3 施Si对水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7.4.4 施Si对水稻蛋白代谢的影响 |
7.4.5 施Si对水稻吸收As的影响 |
7.5 小结 |
8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8)6个常规稻麦品种种子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常规稻麦种子生产现状 |
1.1 国内种子生产发展现状 |
1.2 新种子法实施对我国种子生产的影响 |
1.3 种子生产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
1.4 提升常规稻麦种子质量的重要性 |
1.5 大华东辛分公司的种子质量 |
2. 限制种子企业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 |
2.1 种子田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2 人工去杂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3 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4 烘干加工方法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5 种子贮藏熏蒸方法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2.6 包衣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指标与计算公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种子质量指标 |
2.2 收获期对小麦种子千粒重的影响 |
2.3 收获期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2.4 水稻种子质量指标 |
2.5 收获期对水稻种子千粒重的影响 |
2.6 收获期对水稻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收获期影响种子的千粒重 |
3.2 收获期影响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
第三章 烘干方法对常规水稻种子质量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恒温烘干法对常规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2 变温烘干法对常规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影响 |
2.3 高温烘干法对常规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种子包衣对大麦种子质量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浅析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造成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 |
1.1 种子质量问题 |
1.2 农户对种子处理问题 |
2 提高杂交稻种子发芽率的有效措施 |
2.1 加强制种田管理 |
2.2 种子收获、收购时要严格控制种子水分 |
2.3 企业要加强自检, 对发芽率未达标的水稻种子严禁包装销售 |
2.4 加强种子质量安全的意识, 严把质量关 |
2.5 农户应学习杂交水稻浸种催芽技术降低操作失误 |
2.6 农技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
2.7 种子检验机构要加强能力培养, 提高检验水平, 提高检测结论的准确性 |
2.8 种子管理站要加强种子售前管理, 防止芽率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 |
(10)江苏省稻、麦种子质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概况 |
1.1.1 国外种子质量控制概况 |
1.1.2 国外种子质量检验概况 |
1.2 我国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概况 |
1.2.1 我国种子质量控制概况 |
1.2.2 我国种子质量检验概况 |
1.3 我国水稻种子质量概况 |
1.4 我国小麦种子质量概况 |
1.5 江苏稻麦种子生产供需概况 |
1.5.1 江苏制种区位优势 |
1.5.2 江苏水稻种植概况 |
1.5.3 江苏小麦种植概况 |
1.6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目的 |
1.6.3 研究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方法 |
2.2.1 净度分析 |
2.2.2 发芽试验 |
2.2.3 水分测定 |
2.2.4 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 |
2.3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江苏水稻种子质量状况研究 |
3.1 抽检水稻样品的品种类型分析 |
3.2 抽检水稻样品的种子质量分析 |
3.2.1 抽检水稻样品的净度分析 |
3.2.2 抽检水稻样品种子水分含量分析 |
3.2.3 抽检水稻样品的发芽率分析 |
3.2.4 水稻样品的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检测结果分析 |
3.2.4.1 水稻样品种子真实性SSR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
3.2.4.2 部分真实性有问题水稻样品真实性分子鉴定 |
3.2.4.3 抽检水稻样品品种纯度田间种植鉴定 |
第四章 江苏小麦种子质量分析 |
4.1 抽检小麦样品的品种类型 |
4.2 抽检小麦样品种子质量分析 |
4.2.1 抽检小麦样品净度的分析 |
4.2.2 抽检小麦样品的种子水分 |
4.2.3 抽检小麦样品的种子发芽率 |
4.2.4 不同类型小麦样品的真实性和品种纯度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1.1 江苏水稻种子质量现状 |
5.1.2 江苏小麦种子质量现状 |
5.2 讨论 |
5.2.1 江苏省种子质量成因 |
5.2.2 利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品种真实性的关键技术 |
5.2.3 保障和提高江苏稻麦种子质量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防止烂种的主要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 燕林祥. 种子科技, 2021(02)
- [2]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抗性调控的研究[D]. 林程. 浙江大学, 2021(07)
- [3]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D]. 邢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五谷丰素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孙可心.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D]. 王慰亲.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6]水稻减镉降铅耕作栽培技术及其机理[D]. 饶刚顺.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水稻对有机胂胁迫的响应与硅调控机理[D]. 耿安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8]6个常规稻麦品种种子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D]. 姜国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9]浅析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 魏军华,李颖,吕丽,徐凤娥,刘江南,田浩,王伟. 陕西农业科学, 2018(08)
- [10]江苏省稻、麦种子质量分析研究[D]. 于晓岳. 扬州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