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日中天冠生园——上海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业绩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杨思宇[1](2021)在《宁波旅沪同乡会与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展览》文中研究表明
王身余[2](2019)在《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信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时,西方世界在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所谓的“政府信用赤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每况愈下,一再创下历史新低,并演化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政府信任问题由此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到20世纪后期,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政府再造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暴露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政府信任困境的出现,国内的政府信任研究也随之展开。国内外的政府信任研究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普遍注重对政府信任概念的界定,从各个学科角度对政府信任的形成基础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政府信任下降的成因及其影响保持广泛而持久的关注。政府信任下降会导致消极的甚至是严重的后果,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问题是,如何防范和解决这一问题?此前学者们大多从危机应对的角度对“政府信任危机”加以研究,而忽略了处于危机管理前端的政府信任风险的识别与预防研究。基于“预防胜于治疗”的古训以及地方政府在政府信任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本文选择以“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识别与预防”为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文章主要观点如下:与人们习惯性地把信任风险视为信任主体在做出信任托付之后所面临的被信任客体背信,从而期待落空、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不同,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特指地方政府作为信任客体或受托人所面临的丧失公众信任的风险。它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风险配置的倒置性(风险后果从通常的由信任主体承担变成由信任客体承担)、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不只是失去公众的信任与合作,而且可能导致政府信任危机、政治信任危机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合法性危机)和风险成因的复杂性(既涉及到作为信任关系双方的公众与地方政府自身,也涉及到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作为中介因素的媒体传播)。地方政府信任风险根据生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内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和交互性风险三大类;根据信任风险涉及的范围宽窄和人数多寡,则可以区分为个体性风险、群体性风险和社会性风险三个层面。在实践中,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地方政府信任风险常常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特征。一般而言,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生成与演变过程可以区分为六个阶段,即作为初始源头的公众需要生成阶段,具有博弈性质的公众认知抉择阶段,带有实质意义的公众诉求表达阶段,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政府回应阶段,具有决定意义的政府绩效评价阶段和充满各种变数的公众信任决策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生成与演变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传导效应和激化效应,非常容易导致政府信任风险在不同主体、客体和信任领域的蔓延、扩散和放大。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客体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主体的多层性和多元性。其构成通常涉及三大类九种类型,即作为一线主体的基层干部、基层机构和基层政府,作为职能部门的信访部门、网信部门和统计部门,以及作为外协系统的新型智库、民调系统和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3类一级指标、6类二级指标、22类三级指标和若干类四级指标。与风险识别和评估要素的多样性相适应,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方法也具有多样性,既涉及到人员访谈、专题调研等定性方法,也涉及到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大数据处理等定量手段。在预防方面,则需要根据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三大源头,从政府角度、公众角度和媒体传播角度系统性地采取相应策略和措施。
李雄飞[3](2018)在《山西邮政公司速递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快递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货运部门开办的对外开放可以竞争自由的一种业务,主要运输商务文件、小型包裹等为递送对象,这个行业有快速、安全、便捷、直接面对客户等特征。开始递送这些包裹主要通过货运的方式进行,随着全球及国内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火车、航空等方式辅助速递业务的优势也逐渐凸显出来。虽然山西省邮政速递在山西地区的速递行业保持领先的地位,但随着市场发展趋势的变化,导致整个行业的增长幅度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导致整个山西邮政速递业务的竞争程度日趋激烈。近年来,随着各种类型的资本参与到整个速递市场以及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山西速递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整个山西省邮政速递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从整个邮政产业的构成来看,其中邮政速递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想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就应对外界竞争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有着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保证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维持自身的平稳运行和发展。本研究使用波特五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VRIO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等五个外部环境方面和山西邮政速递内在条件,然后利用SWOT分析总结山西邮政速递与竞争对手间存在的差距及具有的优势、威胁及机会;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推论出应该采取差异化战略,对于这一战略来讲,主要指的是优势和威胁的统一,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山西邮政速递公司应结合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推动自身经营战略的调整与优化,促进市场份额的有效提升。
李军锋[4](2018)在《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形象是中西文明碰撞和交流语境下晚清精英知识分子的认知和想象,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作为一种对“他者”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但这种描绘并不是本土文明对异域城市准确无误的真实反映,这中间有着诸多的情感因素和想象过程。在这种复杂的认知想象过程中,不管是对其肤浅化或丑化认知,还是理想化想象,或者理性客观的体认,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知识精英在对西方社会“集体想象”中寄寓对西方城市的认知或理解,对自身文明的评价和对中西关系的态度。因此,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去建构“异域城市”的,也可以看到其中误读的成分;既可以看到不断变迁的异域文明形象在中西文化史上是如何被利用的,也可以看到其中的理性与非理想因素。在晚清知识精英笔下,西方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他者”,也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效仿对象和榜样力量。每一位晚清知识分子在面对着一个个发达的域外城市之时,个人体验意识与民族家国情感必然会交织在一起,这就使得异域城市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意蕴。在近代文学有关域外书写的不同文体中,诸多晚清使官和知识分子对他们建构的异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城市景观的表象,即异域城市中的建筑风貌、街道布局,行人容貌等成为作家们描述的对象;其次是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名胜古迹、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反映城市文明特质的伦理道德、民俗风情、异域行人的衣食住行等;最后是反映城市或社会政治制度的表征,如海关、议会、政党以及华人状况的描绘。当然每种文体在书写域外城市过程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如近代诗歌更多展现的是域外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近代游记注重描绘的是西方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以及政治制度;近代小说侧重呈现的是在西方城市文明前国人的心理感受与行为举止。因此,本论文以1840年作为开端,至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作为结束的时间节点,通过对近代文学中诗歌、游记、小说的具体研读,揭示出不同作家在其作品中对西方城市的认知差异,探讨他们在面对不同西方城市景象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情感倾向,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意蕴。总之,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展现出本土化、奇异化、妖魔化以及理想化的复杂特征,折射了晚清知识分子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西方城市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既是欧洲列强侵略中国的载体,也是近代晚清学习的榜样。同时,近代文学中反映异域城市的游记、诗歌、小说等文体,因其内容上的异域情调、叙事策略的本土化、语言上的简练易懂等特点,在民间传播更为广泛,其影响也较为深远。这些不同文体所建构的“异托邦”城市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城市的多元化认知和想象,也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的家国情怀,对于建构自己理想的独立民族国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齐洪洲[5](2017)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78年,清政府效仿英国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从此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将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阶段中,中国邮票设计从最初的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尽管历经曲折,但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以中国邮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收集梳理其发展历史,运用设计艺术学、历史学等方法呈现其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语境、技艺场景、设计风貌,剖析其中的视觉语言、设计思想及艺术风格,并据此勾勒清晰的设计发展脉络和流变轨迹。全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研究从四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历史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层面不仅是文章的基础,也是全文的发展线索。文章在大量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学西观”和“中体西用”思想的相互作用,使清代邮票的设计在照搬、模仿西方邮票设计格局的同时又体现出清代特有的艺术特色,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必然呈现;在国统区邮票与解放区邮票并行发展的民国历史时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新中国的邮票设计在建国初期获得良性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致使邮票事业呈现混乱状态,邮票设计工作也在反反复复中艰难前行;经过文革后两年徘徊时期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的邮票事业繁荣发展,邮票设计也日渐成熟,特别是设计中民族风格的体现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近20多年的邮票设计继续向前发展并呈现出新的面貌。文章认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其次是物象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这一层面通过图表演示与文字阐述,对中国邮票各时期实物图像的构图、边饰、表现手法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其艺术特征,发掘艺术规律。本研究发现:中国邮票在近一百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邮票呈现出不同的图像特征,均是当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与写照;中国邮票的设计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曲折过程;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受到过许多艺术形式的影响,且这些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被运用于邮票设计当中,而反过来有的邮票设计形式也对某些艺术形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再次是技术层面,即中国邮票在各时期的印制技术特征。设计和印刷是邮票诞生的前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本研究表明:中国邮票的印制从最初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到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间一直不断向前发展,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票印制水平仍得到一定的提高;中国邮票的印制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印制特点,不同的设计形式产生不同的图像特征,而印刷又往往决定着设计的最终面貌,有时乃至决定着艺术风格,如解放区邮票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木刻版画风格便是由这一时期特殊的印制条件所决定的。最后是现实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面貌呈现。第七章紧扣现实,总结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所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新面貌,探讨数字化设计平台给邮票设计所带来的利弊关系,最后建立在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总结和图表演示。在以上四个层面逐层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全面研究,本论文得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数字化设计平台在给邮票设计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等主要结论。
解军[6](2016)在《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州评话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便有其独具一格的传统特色。在书目题材上,大多是讲述列国征战、英雄豪杰的故事,这和以恩怨纠葛、儿女情长为主的弹词题材差别甚大。在表演上,传统评话以其粗犷豪放,夸张突悌的风格,与弹词纤细优雅、柔和潇洒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传统评话与传统弹词之间互相竞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是苏州评弹走向成熟、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使传统评话适应政治宣传的需要而被不断改造:从开始时的“调弦试音”,到后来的“暴风骤雨”,致使大批优秀传统评话,或被删改,或被禁演。同时,为了配合政治宣传而编演的评话新书占领了书坛,迫使传统评话少有立足之地。1950年代末,当评弹界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绝大多数评弹演员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由于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分配上所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评话演员在演出上和钻研业务上的积极性,这就给传统评话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治路线更向“左”偏,传统评话全部停演。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的70年代末期,当人们希冀重拾传统评话之时,却发现这门艺术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困境之中。为使其恢复生机,当时的评弹界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积极起用评话老演员登台演出。但因他们饱受多年的折腾,在健康、艺事和情绪等方面有着诸多消极因素,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风采。加上年事过高,难以成为演出的中坚力量。二是,鼓励体制内的中青年评话演员坚持演出传统书目。怎奈他们都是从60年代后期,甚至是在70年代中期才开始学艺的,对传统评话的菁华所在知之甚少。何况他们所继承的评话,已被多次改造,和原汁原味的传统评话相去甚远,难受听众欢迎。为了适应评弹市场的需求,从1990年代开始,评话界便出现了一批时政题材的长篇评话,如《文革纪事》《彭大将军》《六四事件》《红墙内外》《京都风云》等。虽然演出受到了听众们的欢迎,也有较高的票房价值,却受到了来自官方的制约。尤其是在江南最大的书码头上海,管控更严。这就出现了新编评话难以发展,传统评话难以传承的局面。于是,“谁来演出评话”的呼声随之而起。纵观评话发展四百余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评话交织着延续与断裂的过程。当传统评话得到很好延续之时,评弹事业便欣欣向荣;当传统评话遭遇挫折时,评弹事业也随之而出现危机。
曹汝平[7](2016)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引自西方现代国家公司经营与管理方式的美术设计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在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检索到的原始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商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文章在“机构”和“公司”概念梳理的基础上,从城市现代化、公司法与企业制度、美术设计机构的管理与运营、美术设计师与作品四个层面重点理清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关键性问题,包括:(1)美术设计机构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2)公司法、政府管理与20世纪上半叶美术设计机构的关系。(3)1949年前后美术设计机构业务管理、运营与历史环境的关系。(4)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即:许多掌握了国画、西方油画、水彩、水粉技巧的美术设计师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最终却只将其视为可传授的技巧或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认知并改变生活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没能造就出有影响力的大型美术设计公司,反倒是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影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述四个层面的内容也许包含着答案的四个要素——(1)现代化观念在城市生活中的融入程度。(2)理性、公平、民主与国家管理的契合程度。(3)集体、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条件及制约因素之间的冲突程度。(4)美术设计师在物质与精神利益上表现出的时代差异。除绪论和余论外,本文共分为有逻辑关联的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概念厘定为思路,考察与美术设计机构相关的公司、机构、广告、设计等现代观念,以此为理论依据引出机构成立所需的客观条件,并为以下四个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的部分定下基调;同时考查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商业大都市给商业美术设计机构带来的影响与机遇,以机构为中心,着重阐述1949年前后城市现代化观念与转型的历史要素,由此勾勒出上海现代美术设计机构所具有的现代化特征。第二部分是以20世纪上半叶历届政府颁行的公司法为线索,探讨各个时期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与公司或企业机制之间的法理逻辑,力图理清在公司法的规约下美术设计机构的设立流程、组织结构、增资程序、经营方式、资本核算、内外关系等问题,并对其中的原因与效果进行考察,以便回答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分别为美术设计机构的建立、发展建构出怎样的关系图景,其利弊得失如何。第三部分是以时间为序,以经营体制转变为背景,集中探讨不同时期上海主要美术设计机构内部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情况,并阐述随社会、经济等环境变迁而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最后一个部分则是以美术设计师利益为中心的考察,尝试从不同时期设计师的作品风格与审美观念角度,论述个体与群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也就是将机构-人-作品视为一个整体,思考“共同体”内外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关系。本文最后以“余论”的方式对全文进行总结式的思考,从对全文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可行的改革之路。总而言之,本文以美术设计师的共同体——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为中心,从马克斯·韦伯的“共同体”视角梳理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历史面貌,同时探究了1978年以前“被动现代化”条件下美术设计师及其机构尚未形成合力而成其大的内在原因。
许彦华[8](2013)在《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干扰了市场秩序,也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以食品企业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本文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以静态分析和概念研究为主的局限,尝试将生命科学中的“基因”概念引入企业诚信文化研究中,运用文献、类比及实证等分析方法,将企业视为生命体,探索和揭示其诚信文化基因的生成渊源、衍变过程和变异选择,在深入分析当代中国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与病变的现状及根源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及失信的危害,最后提出培育与重塑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策略与方案,以期发展和完善目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在社会领域具有基因色彩的遗传因子。文化基因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具有多维传承性、变异性和无形性等基本属性的文化表征与传承单位。位于企业惯习深层结构之中的诚信文化基因是决定企业生命体生成的根本内在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命体的基本性状及寿命,其同样具有多维传承性和变异性。我国现代许多企业重视诚信建设,使企业的诚信文化基因保持着健康状态,如海尔集团和联想集团等,但也有一些企业违背诚信,使得诚信文化基因出现了严重的病态,如地沟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就说明我国当代企业的诚信文化基因出现了弱化、矮化和癌化等病症。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包括基因传承复制和进化变异两种形式。价值观的认同决定着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复制与传承,而传承中企业培训、连锁、加盟等内部变异或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伦理价值观的进化。从长寿企业北京同仁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长寿原因的考证中,可知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复制传承和正向变异的内容和路径。企业诚信文化基因退化即指基因病变,这主要包括基因结构缺陷化、基因绌养化以及基因病态化三种表现。究其病变根源,主要有三:其一,文化冲击与冲突致使社会道德危机;其二,企业单纯利益最大化观念致使价值观扭曲;其三,制度缺失致使规范不力。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不仅仅危害企业自身生存,还危及他人安全,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破坏社会良好秩序,并有损国家形象和声誉。为此,我们急需培育和重塑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这需要从资源攫取、制度建构和路径选择三方面着手,具体包括:第一,传承中华儒家思想之精华,汲取晋商的商业诚信文化精髓和徽商的诚信文化营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借鉴西方文化和契约制度及法治机制;第二,健全企业外部诚信相关立法和企业内部诚信激励机制,这包括建立政府诚信制度,用公权来示范企业诚信建设,建立社会各相关机构诚信制度,用环境氛围来约束企业诚信建设,以及建立企业失信惩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企业诚信管理监控机制和公开民主决策机制;第三,要完善企业诚信思想建设,通过建立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共信圈”,在企业员工中营造自律自制的诚信文化氛围,以及完善诚信文化沟通的工作渠道,来积极塑造企业内部的诚信价值观。这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优势,营造诚信文化基因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和道德氛围,以从根本上修复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因子,使其健康、繁荣地传承下去。
许彩红[9](2013)在《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食品加工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与兴旺。2011年,全国食品工业增长较快,规模继续扩大,效益有所提高,市场供应丰富,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8万亿元。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12.7万亿元,利税达到1.6万亿元。民以食为天,食品加工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证食品安全的重大挑战和压力。近些年食品行业的恶性质量事件屡屡发生,不断的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社会关注的焦点。苏丹红、敌敌畏火腿、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食品行业的品牌变得非常脆弱,打破了品牌发展的常规模式。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事关国计民生,食品品牌的生存发展也事关民族的兴旺发达。中国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在国内外市场直面发达国家先进食品加工企业的挑战,相比之下国内食品加工企业竞争实力相对较弱,反映了中国食品加工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对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外部因素和食品加工企业产业链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食品加工企业在企业战略上的缺失。最后结合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的现状,使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SWOT分析法等,系统地阐述了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实践。其中包括战略分析、战略方案的产生和选择,同时也涉及到战略实施中的组织结构及管理体制,受时间和篇幅所限,本论文研究重点放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分析、战略方案的产生和选择方面。该论文的结论对于食品加工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所面临的大的市场竞争环境相同,但由于每个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有所差异,所以对于食品加工企业来说应该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和研究后进行实际应用。论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食品企业长期战略发展决策,应对国外食品企业的产品竞争挑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徐鸣[10](2012)在《道义论视域中的商业广告伦理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告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在广告领域中对具体的、现实的伦理问题之研究,围绕广告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伦理责任的论证,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没有停止过。广告伦理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广告实践中的伦理失范现象,越来越引起广告学者和伦理学者的关注本文以道义论为视角和理论基础,以商业广告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商业广告的本质属性、社会功能及其伦理意义;从商业广告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伦理责任入手,阐释了不同广告行为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对广告伦理的影响,并深入解析了广告伦理缺失的种种表现形式以及分析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道义论的理论基础上对商业广告的伦理规范提出了若干个广告伦理原则。研究旨在探究和剖析广告伦理学的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广告职业道德、广告环境与广告伦理的关系,最后从社会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广告伦理的实现途径,为广告伦理学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角分析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结合了大量的实证案例,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以理论结合实际,以事说理,深入浅出,基于伦理、法律、监管等层面的构建,勾画出商业广告伦理的初步体系,既有理论上的参考价值,也有实践意义上的可操作性。
二、如日中天冠生园——上海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业绩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日中天冠生园——上海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业绩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2)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与简要评价 |
1.2.1 信任问题的一般研究 |
1.2.2 国内外政府信任研究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难点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概念与类型 |
2.1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
2.1.1 风险的概念内涵 |
2.1.2 现代风险概念的特征 |
2.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
2.2.1 信任风险的四种理解和应用 |
2.2.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概念 |
2.2.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特征 |
2.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类型与结构 |
2.3.1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类型 |
2.3.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结构 |
第三章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 |
3.1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分析的前提设定 |
3.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分析的初步框架 |
3.3 六大节点: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的过程分析 |
3.3.1 公众需要: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初始源头 |
3.3.2 公众认知: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博弈性质 |
3.3.3 诉求表达: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实质迈进 |
3.3.4 政府回应: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关键阶段 |
3.3.5 绩效评价: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决定步骤 |
3.3.6 信任决策: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最后变数 |
3.4 三大效应:地方政府信任风险演变的规律呈现 |
3.4.1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累积效应 |
3.4.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传导效应 |
3.4.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激化效应 |
第四章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 |
4.1 风险识别与评估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
4.1.1 风险识别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
4.1.2 风险评估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
4.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框架构建 |
4.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主体界定 |
4.4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指标设计 |
4.5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方法选择 |
第五章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 |
5.1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的指导思想 |
5.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基本思路 |
5.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的主要举措 |
5.3.1 基于政府角度的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 |
5.3.2 基于公众角度的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 |
5.3.3 基于传播角度的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 |
第六章 案例与讨论 |
6.1 案例选择:理论与实践的权衡 |
6.2 杭州限牌令:背景与经过 |
6.2.1 事件背景 |
6.2.2 事件经过 |
6.3 杭州限牌令:影响与后果 |
6.3.1 事件影响 |
6.3.2 事件后果 |
6.4 杭州限牌令:分析与讨论 |
6.4.1 事件分析 |
6.4.2 简要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B: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调查问卷 |
附录C: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访谈提纲 |
(3)山西邮政公司速递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竞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 |
1.4.2 国内竞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 |
1.5 研究方法 |
1.5.1 调研法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观察法 |
2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
2.1 差异化战略 |
2.2 成本领先战略 |
2.3 集中化战略 |
2.4 蓝海战略理论 |
2.5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3 山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山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发展现状 |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3.2.1 经济环境 |
3.2.2 政治环境 |
3.2.3 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3.3.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3 替代者分析 |
3.3.4 供应商分析 |
3.3.5 购买者分析 |
3.4 机会与威胁的识别 |
3.4.1 机会 |
3.4.2 威胁 |
4 山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 VRIO框架分析 |
4.2 优势与劣势的识别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5 山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1 山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SWOT分析 |
5.2 山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SWOT矩阵 |
5.2.1 SO战略 |
5.2.2 ST战略 |
5.2.3 WO战略 |
5.2.4 WT战略 |
5.3 山西邮政速递物流公司ST竞争策略选择 |
5.3.1 ST战略选择 |
5.3.2 山西邮政速递业务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
6 山西省邮政速递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 |
6.1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6.2 完善营销体系,提升营销能力 |
6.3 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提高运行速度 |
6.4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
6.5 实施兼并联合战略,加快资源整合步伐 |
6.6 以高效长效业务为重点,促进各项业务协调发展 |
6.7 提升服务水平 |
6.8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管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概念、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瀛海谈荟:近代之前史料笔记中的西方镜像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史料笔记中的“大秦国” |
一、大秦琳琅满目的物产 |
二、大秦理想化的社会图景 |
三、大秦与汉魏六朝的友好往来 |
第二节 隋唐文献中的拂菻景象 |
一、拂菻地理方位的再认知 |
二、拂菻都城的独特风貌 |
三、拂菻的风俗民情 |
四、拂菻与隋唐的交往 |
第三节 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认知与想象 |
一、明代史料中的“佛郎机”、“大吕宋”与“红毛番” |
二、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虚妄认知 |
三、西方认知背后的文化解读 |
第四节 清初樊守义《身见录》及谢清高《海录》——乡土天人观向多元史地观的嬗变 |
一、固守传统:明清之际中国人的乡土天人观 |
二、亲历欧美:樊守义《身见录》对欧洲都城的多元呈现 |
三、放眼世界:谢清高《海录》对西方社会的全面观照 |
第二章 结契海外:近代诗歌中的异域城市抒写 |
第一节 黄遵宪“足遍五洲多异想”的新体诗与日本城市文化 |
一、文化移译:东洋都市所折射的西洋文明镜像 |
二、混杂与调适:日本城市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 |
三、模仿及开放:大和民族的文化特性 |
第二节 康有为“大地环三周”的海外诗与域外城市 |
一、流亡者眼中的异域之城 |
二、欧美城市的历史名人 |
三、文明面纱下的生存困境 |
四、异域城市想象中的维新改良梦想 |
第三节 晚清海外竹枝词与欧州城市风情 |
一、伦敦的女性风貌 |
二、柏林的民俗风情 |
三、圣彼得堡的市民生活 |
四、海外竹枝词城市书写的语言策略 |
第三章 乘槎西游:近代游记中的城市面相 |
第一节 郭嵩焘域外游记的城市建构及其文化解码 |
一、英伦、法京的物质文明 |
二、泰西之城的人生百态 |
三、繁华都市的文化景观 |
四、文化认同的密码解读 |
五、盛世中华的想象建构 |
第二节 美国大都会与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的城市观 |
一、异域城市的政治图景 |
二、美国都市双面性的揭橥 |
三、爱之深与责之切:移民之城的华人群像 |
四、从革命到保皇:美国之行对作者思想之影响 |
第三节 单士厘游记中的异域城市镜像 |
一、俄国城市的社会图景 |
二、意大利之城的艺术氛围 |
三、域外城市的文化名人 |
四、女性城市书写的艺术特质 |
第四章 都市叙事:近代小说中的西方城市想象 |
第一节 《孽海花》中的海外都市想象及书写 |
一、域外城市风情的想象 |
二、西方英雄人物的描绘 |
三、欧洲城市想象性建构的文化意蕴 |
第二节 《文明小史》与文人的域外情怀 |
一、东洋之城建构下的媚日丑态 |
二、西洋城市书写中的违和叙事 |
三、出洋之旅叙写的众生相 |
第三节 《海上尘天影》与中国文人的域外壮游愿景 |
一、异域都市的文明气象 |
二、欧洲城市之飞地:上海与邹弢西学知识的习得 |
三、文人域外壮游的愿景 |
第五章 人到海西头:王韬《漫游随录》中的欧洲城市 |
第一节 “在场”——伦敦、爱丁堡的文化空间 |
一、大学、教堂与本土文化的弘扬 |
二、博物馆、图书馆与西方文明的呈现 |
三、道义之交与人文关怀 |
四、娱乐文化场域与民众的开放意识 |
五、异域文化空间对作者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西洋有美——王韬游记中的女性书写 |
一、十九世纪中晚期国人对异域女性的认知 |
二、 《漫游随录》建构的新型西方女性形象 |
三.理解与认同:颠覆的异域女性观 |
第三节 《漫游随录图记》对西方城市的中土化描摹 |
一、异域城市景观的古典式呈现 |
二、西方人物书写的本土化意识 |
三、域外插图中的东方性想象 |
四、中土化描摹的文化心理 |
总论:跨文化视阈下的城市异托邦构建 |
参考文献 |
附录:近代文学中涉及西方城市着作一览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三、相关范畴与命题 |
(一) 邮票之“设计艺术” |
(二) 邮票之“技艺场景” |
(三) 邮票之“研究范围” |
四、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 |
五、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移植期(1878-1911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舶来与肇始 |
二、通信机构多样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人员单一 |
二、印制借法西方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九宫图式 |
二、象征设计手法 |
三、直、曲装饰风格 |
四、清邮“图像无人” |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深层因素 |
小结 |
第二章 借鉴期(1912-1949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扬弃与推进 |
二、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人员多样 |
二、印制工艺精良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文字加盖 |
二、构图形式 |
三、设计主题“通俗化” |
四、西藏特色 |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
小结 |
第三章 自立期(1930-1949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分隔与交融 |
二、人民邮政的开创与建立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队伍广大 |
二、印制工艺朴质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构图形式 |
二、独特的汉字设计形式 |
三、图案象征意义鲜明 |
四、人物图像丰富多彩 |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
小结 |
第四章 探索期(1949-1966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承继与开创 |
二、中国邮政的新纪元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稳定 |
二、印制工艺精致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铭记与志号 |
二、幅面种类增多 |
三、构图形式多样 |
四、常见图案的表现方式 |
五、初探民族风格 |
六、设计开始走出国门 |
七、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
小结 |
第五章 曲折期(1966-1978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低迂与激昂 |
二、邮政机构的波动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萎缩 |
二、印制精益求精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志号变化频繁 |
二、设计形式产生变化的纪念邮票 |
三、面貌单一的“文”字邮票 |
四、略有起色的编号邮票 |
五、好转并反复的“纪”(J)、“特”(T)邮票 |
六、徘徊中发展的“纪”(J)、“特”(T)邮票 |
七、客观看待“文革”邮票设计风格 |
小结 |
第六章 繁荣期(1979-1991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溯源与逐流 |
二、邮政机构健康发展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扩展 |
二、印制工艺精美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题材丰富 |
二、品种增多 |
三、新的构图形式 |
四、民族风格愈加鲜明 |
五、其它风格亦出精品 |
六、现代设计手法初露端倪 |
七、首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的设计获得成功 |
小结 |
第七章 多元发展期(1992-2015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承载与传播 |
二、通信网络的全球化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多元 |
二、印制工艺精湛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选题侧重点有所调整 |
二、铭记、志号再次改变 |
三、票型种类多样 |
四、民族风格依然保持 |
五、其它风格崭露头角 |
六、现代设计手法日益丰富 |
七、先抑后扬的二、三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设计 |
八、数字设计平台对邮票设计的影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 苏州评弹研究概况 |
二 政治对戏曲改造研究 |
第三节 关于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从历史走来:近代评话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明末清初至19世纪中叶的评话 |
第二节 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的评话 |
一 评话生存的上海都市环境 |
二 评话在上海都市的繁荣与嬗变 |
三 评话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娱乐生活 |
四 评话在近代上海的困境 |
第三节 近代评话艺人群体 |
一 艺人来源与学艺生涯 |
二 艺人演艺生涯 |
三 同业竞争与互助 |
第四节 评话艺人的性别分野 |
第二章 向社会宣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话事业 |
第一节 变与不变:1949年前后的《上海书坛》与评话传播 |
一 《上海书坛》与评话传播 |
二 艺术性与政治性之间 |
三 作为仪式的戏曲研究班 |
四 革新步伐加快 |
第二节 被改造的传统:“十七年”评话传统书目的禁与改 |
一 斩尾巴:传统书的被禁 |
二 接尾巴:传统书的整理 |
第三节 传统的裂变:“十七年”新评话的创作 |
一 战后苏联创作模式 |
二 评话新书的编演原则 |
三 新评话中的人物塑造 |
四 新评话中的革命叙事 |
第四节 “评话要绝种了”:六十年代评话座谈会 |
一 组织内艺术分配不平衡 |
二 六十 年代评话座谈会 |
第三章 不尽的政治:评话的困境与再造 |
第一节 走向“文革” |
第二节 岌岌可危的评话生态 |
第三节 政治评话的异军突起 |
结论传统评话的存与失 |
附录 |
附录一 苏州评话传统书目历代传人世系表 |
附录二 不同时期上海书场节目单 |
附录三 1941年上海无线电台播放评话、弹词节目一览 |
附录四 评话艺人昵称 |
附录五 口述采访一览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逻辑的形成 |
第二节 文献概述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
第一节 两组关键的概念 |
一、机构与公司 |
二、广告设计与美术设计 |
第二节 设计机构产生的前提条件 |
一、优越的地理条件 |
二、人才汇聚形成的都市商业空间 |
三、基于“理性”之上的资本主义精神 |
四、具备先进的印刷技术 |
五、具有相对规范的企业制度 |
第三节 城市消费观念现代化与美术设计机构 |
一、迎合与引导:以永安公司美术部和“荣昌祥”为例 |
二、整合与分工:公私合营中的国营美术设计机构 |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转型与美术设计机构 |
一、第一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
二、第二次现代化转型时期 |
第三章 公司法与政府管理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
第一节 《公司律》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 |
一、《公司律》与美术设计机构的组织形态 |
二、《公司律》之于早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作用 |
第二节 《公司条例》与北洋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公司条例》与机构“法人”身份的模糊 |
二、美术设计机构的外部合同关系 |
三、《公司条例》颁行后设计机构存在的法律地位 |
第三节 《公司法》规约下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公司组织名称的规范化 |
二、美术设计机构设立的流程 |
三、美术设计机构的公司章程 |
四、市公用局对机构广告活动的管理 |
第四节 新《公司法》与战后十年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有限公司”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
二、1950年公司法讨论及广告行业的改组 |
第四章 经营体制与业务转变中的美术设计机构 |
第一节 维罗广告公司成立前后的商业美术 |
一、维罗广告公司及早期媒介环境 |
二、两家附属型美术设计机构 |
第二节 从生生美术公司到华商广告公司 |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联合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
二、荣昌祥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
三、市公用局对美灵登广告公司等机构的管理 |
四、战争影响下的商业美术设计机构 |
第四节 建国初期美术设计机构的业务处境 |
一、广告机构的萎缩 |
二、上海人民美术工场及其分化 |
三、上海市广告商业同业公会的作用 |
第五节 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 |
一、所有制变革与美术设计机构职能的转变 |
二、国营美术设计机构的职能分工与业务构成 |
三、厂属美术设计机构的整体状况 |
第五章 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中的人与作品 |
第一节 商业美术家与商业美术设计风格 |
一、民国初期上海商业美术家的培养 |
二、商业美术家群体与他们的设计风格 |
第二节 商业美术家分流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设计 |
一、商业美术家的分流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对上海美术设计的影响 |
第三节 美术设计机构作品存在的合理性缘由 |
一、生活与生产同构论:一个理论预设 |
二、美术设计作品的两个层次结构 |
第六章 余论:走向改革之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上海部分美术设计机构一览表(1902-1962)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科研项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设计展览 |
致谢 |
(8)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理论分析 |
2.1 基因基本理论 |
2.1.1 基因的概念 |
2.1.2 基因的特性 |
2.1.3 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
2.2 文化基因 |
2.2.1 文化基因的内涵 |
2.2.2 文化基因的特征 |
2.2.3 文化基因的作用 |
2.3 企业文化基因 |
2.3.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3.2 企业文化基因的涵义 |
2.3.3 企业文化基因的特征 |
2.3.4 企业文化基因的结构 |
2.3.5 企业文化基因的功能 |
2.4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 |
2.4.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内涵 |
2.4.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特征 |
2.4.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现状 |
3.1 诚信文化基因的历史演变 |
3.1.1 古代诚信文化基因 |
3.1.2 现代诚信文化演变 |
3.2 诚信文化基因良性发展的现代企业 |
3.2.1 海尔集团诚信文化基因的传承 |
3.2.2 联想集团诚信文化基因的复制 |
3.3 诚信文化基因问题企业分析 |
3.3.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弱化 |
3.3.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矮化 |
3.3.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癌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进化 |
4.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传承(复制) |
4.1.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传承(复制)决定因素 |
4.1.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传承(复制)路径 |
4.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进化变异 |
4.2.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变异的动因 |
4.2.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变异的内容及路径 |
4.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进化案例分析 北京同仁堂考证 |
4.3.1 以诚信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
4.3.2 诚信者以“仁”为本 |
4.3.3 诚信者以“义”至上 |
4.3.4 诚信者以“质”为根 |
4.3.5 诚信者以“和”凝聚力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退化 |
5.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的态势 |
5.1.1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缺陷化 |
5.1.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绌养化 |
5.1.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态化 |
5.2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的根源 |
5.2.1 思想与文化的冲击致使社会道德危机 |
5.2.2 企业单纯利益最大化观念致使价值观扭曲 |
5.2.3 制度缺失致使规范不力 |
5.3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病变的危害 |
5.3.1 危害人身健康与安全 |
5.3.2 危害社会经济发展 |
5.3.3 危害国家良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经验借鉴 |
6.1 传承我国优良诚信文化基因 |
6.1.1 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之精髓 |
6.1.2 汲取晋商的商业诚信文化精华 |
6.1.3 汲取徽商的商业道德及诚信文化营养 |
6.2 借鉴西方文化理念 |
6.2.1 鉴西方契约规则理念 |
6.2.2 鉴西方伦理保障机制 |
6.3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管理之精髓 |
6.3.1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法律体系模式 |
6.3.2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及管理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的培育 |
7.1 传承诚信价值观——指导企业诚信文化基因有机复制 |
7.1.1 向企业传承(复制)政策导向 |
7.1.2 向企业家传承诚信价值观 |
7.1.3 培育员工诚信价值观 |
7.2 健全诚信制度——保障企业诚信文化基因有序传承 |
7.2.1 企业外部诚信制度 |
7.2.2 企业内部诚信制度 |
7.2.3 诚信激励机制 |
7.3 完善诚信思想建设——促进企业诚信文化基因良性进化 |
7.3.1 企业道德建设 |
7.3.2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
7.3.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7.4 培育企业诚信影响因子——推动企业诚信文化基因健康发展 |
7.4.1 政府诚信 |
7.4.2 个人诚信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条件 |
1.3.4 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章 企业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
2.1 企业战略的定义 |
2.1.1 战略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的定义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要素与层次 |
2.2.1 企业战略要素 |
2.2.2 企业战略的层次 |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与作用 |
2.3.1 企业战略的特点 |
2.3.2 企业战略的作用 |
2.4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
第3章 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的战略管理 |
3.1 食品加工企业的外部因素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因素 |
3.1.2 经济环境因素 |
3.1.3 社会环境因素 |
3.1.4 技术环境因素 |
3.2 中国食品加工企业产业链分析 |
3.2.1 食品加工业上游:种植业、养殖业与食品添加剂工业 |
3.2.2 食品加工业下游:零售与流通业 |
3.3 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的战略缺失与诚信缺失 |
3.3.1 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的战略缺失 |
3.3.2 食品安全——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的诚信缺失 |
3.4 国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战略研究 |
3.4.1 四大粮商——产业链控制与国际化战略 |
3.4.2 泰森食品——战略合作与一体化战略 |
3.4.3 雀巢——品牌、个性化与研发战略 |
第4章 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战略管理实践 |
4.1 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简介 |
4.2 调味品行业现状分析 |
4.2.1 主要产品分析 |
4.2.2 从行业角度分析 |
4.3 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的战略分析 |
4.3.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3.2 “SWOT模型”分析 |
4.4 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的战略制定 |
4.4.1 战略定位分析 |
4.4.2 公司战略选择 |
4.5 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的战略执行与战略控制 |
4.5.1 战略执行 |
4.5.2 战略控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道义论视域中的商业广告伦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理论价值 |
1.1.2 现实意义 |
1.1.3 发展前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定义关联 |
1.2.2 学科性质 |
1.2.3 研究对象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4 学科概述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框架 |
1.4.3 学科特征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商业广告的伦理审度:道义论与功利论之争 |
2.1 伦理理论之争端 |
2.1.1 功利论与道义论 |
2.1.2 “义”“利”之辩 |
2.1.3 “义”“利”论的传承与发展 |
2.2 伦理与传播 |
2.2.1 道德困境及其发生的原因 |
2.2.2 伦理的在传播业内的发展 |
2.3 商业广告的功利性与道德性 |
2.3.1 商业广告运行的伦理性 |
2.3.2 商业广告目标的道德意蕴 |
第三章 商业广告的本质属性及伦理价值 |
3.1 商业广告伦理与广告环境 |
3.1.1 商业广告环境的内涵与构成 |
3.2 商业广告伦理与广告主 |
3.2.1 广告主的广告伦理观念与广告行为 |
3.2.2 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压力 |
3.3 商业广告伦理与广告公司 |
3.3.1 广告公司的生存危机 |
3.3.2 广告公司的突围之伦理路径 |
3.4 商业广告伦理与广告媒体 |
3.4.1 中国媒体的市场格局 |
3.4.2 广告媒体的伦理失范 |
3.4.3 广告媒体的社会责任 |
3.5 商业广告伦理与社会整合 |
3.5.1 商业广告伦理与广告文化 |
3.5.2 商业广告伦理与公关活动 |
3.5.3 商业广告伦理与消费者觉悟 |
第四章 商业广告的伦理缺失及其危害 |
4.1 商业广告伦理缺失的表现 |
4.2 商业广告伦理缺失的本质 |
4.2.1 广告经济与商业广告伦理之间的关系 |
4.2.2 商业广告伦理缺失的原因 |
4.3 商业广告伦理缺失的界定 |
4.3.1 背离诚信经营原则 |
4.3.2 背离公平竞争原则 |
4.3.3 背离公众利益至上原则 |
4.3.4 背离行业规范原则 |
4.3.5 背离生态友好原则 |
4.4 商业广告伦理缺失的危害 |
4.4.1 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
4.4.2 消解和谐社会的诚信指数 |
4.4.3 扭曲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
4.4.4 增加商业广告行业的交易成本 |
4.4.5 弱化商业广告经营的调节力量 |
4.4.6 阻碍商业广告产业的健康发展 |
第五章 基于责任的商业广告伦理构建 |
5.1 基于伦理责任的商业广告伦理——商业广告道德体系 |
5.1.1 商业广告道德规范作用 |
5.1.2 建立商业广告伦理规约 |
5.2 基于法律责任的商业广告伦理——商业广告法律体系 |
5.2.1 商业广告法律体系的处罚原则 |
5.2.2 商业广告法律体系的缺陷不足 |
5.2.3 商业广告法律系统的完善途径 |
5.3 基于监管责任的商业广告伦理——商业广告监管体制 |
5.3.1 建立三级商业广告监管模式 |
5.3.2 建立全面商业广告审查制度 |
5.3.3 设立专业商业广告监测机构 |
5.3.4 加强商业广告监管队伍建设 |
5.4 基于职业责任的商业广告伦理——商业广告行业自律 |
5.4.1 积极转变政府的职能 |
5.4.2 强化广告协会的自身建设 |
5.4.3 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 |
5.5 基于公益责任的商业广告伦理——公众道德示范 |
5.5.1 培育和谐利益关系 |
5.5.2 培育和谐人际关系 |
5.5.3 健全道德监督机制 |
5.6 基于社会责任的商业广告伦理——公益型广告引导 |
5.6.1 公益广告的特点 |
5.6.2 公益广告的问题 |
5.6.3 公益广告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如日中天冠生园——上海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业绩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波旅沪同乡会与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展览[D]. 杨思宇.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研究[D]. 王身余. 湘潭大学, 2019(12)
- [3]山西邮政公司速递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李雄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4]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D]. 李军锋.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D]. 齐洪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金戈铁马:晚清以来苏州评话研究[D]. 解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7)
- [7]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D]. 曹汝平. 上海大学, 2016(02)
- [8]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D]. 许彦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5)
- [9]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山西DJ食品有限公司为例[D]. 许彩红.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10]道义论视域中的商业广告伦理构建[D]. 徐鸣. 中南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