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残疾人就业铺平道路(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泥[1](2021)在《肯尼亚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文中提出
胡广慧[2](2021)在《美国工人世界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文中指出
严朔[3](2021)在《H公司纳税筹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值盈利能力显着增强,逐步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活跃的主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多次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际运用,有助于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引导企业利用好政策的红利,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当前我们急需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本地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H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纳税筹划的概念与特征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意义界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随后通过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以及文献研究法收集该公司的相关资料和财务报表数据,对H公司的营业状况、纳税状况和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到了纳税筹划的基本方向,在方向确定之后查阅政策文件,收集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税种进行归纳分类,为后续纳税筹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政策支撑。随后在不违背税收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个方面来制定一套完整的纳税筹划方案,以此来降低企业税负,让企业利润增加,进而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最后对整个纳税筹划方案进行分析过后给予一些建设性的保障措施,例如加大资金的投入、灵活地面对与运用政策、转变内部管理观念与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等办法来让此套纳税筹划更完善,能够为企业降低税负,达到纳税筹划最终目的。该套筹划方案的设计会使得企业能够在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突出重围,同时为大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也可为其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高思恩[4](2020)在《新时代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根据残疾人事业新的部署和发展要求,我国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经过不断努力,残疾人生活和就业状况有很大改善,但在残疾人就业的保障过程中仍存在就业政策执行力弱、实际享受就业权益保障的残疾人比例小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研究,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习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理论与思想,研究和把握国家关于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通过走访调研,获取山西省残疾人的统计数据、典型案例等,运用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对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相关内容以及新时代加强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其次,在社会排斥理论、残疾人基本权利功能理论及就业保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山西省情的具体状况及矛盾问题展开研究分析,提出了残疾人在就业政策落实、就业安置、就业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再次,从政府、社会、残疾人个体三个层面分析指出原因,主要有残疾人就业政策法律有效供给不足、政策操作性不强、社会歧视依然存在、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残疾人素质能力较低等。最后,本文立足于我国新时代社会背景,根据残疾人事业新的发展要求,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主张从完善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加强残疾人就业能力培训、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营造社会友好氛围等方面促进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发展,以期能够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际,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共同迈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赵博喻[5](2018)在《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以公主岭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是人们的一项最基本权利,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公民都需要劳动的权利,劳动可以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取得劳动报酬,改善生活品质。对于我国8500余万残疾人,就业对于其及其家属都有着深远意义,残疾人若能够从事相适应的劳动,依靠能力来赚取生活费用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能够让社会的现有认知得到改善,更接受残疾人,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所以加强对残疾人就业的保障,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就业是我国现有的关于残疾人各种保障的法律法规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我国残疾人保障制度中关于就业方面的规定很多,但是由于我国残疾人保障事业建设较晚,现有的制度不能同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匹配,还需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研究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对于提高残疾人就业率、提升残疾人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统一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公主岭市为例,从我国和发达国家两个角度,对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进行符合现有国情的研究。从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经验,对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法律法规为手段,切实保障残疾人就业;多渠道、多途径、多维度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便利;统一组织学习培训,加强就业服务等。
张海迪[6](2014)在《谈谈“代表、服务、管理”——在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中国残疾人事业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在邓朴方主席和几代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并且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帮助8500万残疾人和全国人民同步小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地思考残疾人事业的意义,思考残疾人联合会"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这些年残联的职能发挥得怎样?是否真正发挥了代表、服务、管理的作
戴文洁[7](2014)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提出就业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实践问题,与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相关。本文选题出发点源于笔者作为一名残疾人历经艰辛的求学和就业之路的亲身感受。十余年来长期在基层从事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实践,使我深知就业对残疾人及其家庭多么重要;它不仅是残疾人实现生存和发展权的根本途径,也涉及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深入思考。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绝大多数残疾人具有劳动能力,只要有适当的评估、训练、安置和扶助,都能从事工作。事实也证明,多数残疾人不仅具有劳动能力,而且其聪明才智也不低于健全人。至今,残疾人就业问题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特殊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并且已经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重视。本文所界定的特殊人力资源,即处于劳动年龄段且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口,我国对其开发渊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特殊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在法律层面予以保障,还辅之以经济激励和社会政策引导,对特殊人力资源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特殊人力资源开发进入了快速推进期。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特殊人力资源就业率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特殊人力资源开发呈现出就业分布多元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就业渠道有所拓宽和就业保障总体逐步改善的良好态势。但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世界残疾报告》显示,在经合组织34个国家中,残疾人就业率(44%)只有非残疾人就业率(75%)的一半多。经济转型前后,我国特殊人力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开发。1988年中国残联接待、处理的1.7万件来信、来访中约70%是要求解决就业问题。2007年至2012年残疾人就业率连续维持在45%左右。2012年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为9.2%,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1%的2倍以上。特殊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结构性不平衡、开发空间受到挤压和开发质量相对下降等问题。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尝试更有效的特殊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的开发将迎来新时代。“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性机遇。放弃特殊人力资源的开发将大幅增加社会福利负担并进而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正如世行报告指出,因种种障碍将残疾人排斥在工作场合以外的代价是昂贵的,估计全世界损失的GDP达1.37万亿美元到1.94万亿美元。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在既定经济社会资源约束条件下,研究如何使我国庞大的特殊人力资源实现其劳动力价值的最大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论文在对特殊人力资源开发文献和相关数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1987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及2007年以来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经济转型前后特殊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和有效开发。表现为:虽然就业分布和形式呈现日益多元化趋势,就业渠道有所拓宽,但与社会总体水平相比整体偏低且增长乏力,并存在结构性不平衡、开发空间受到挤压和开发质量相对下降的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的开发将迎来新时代。过去30多年我国享受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退,老年扶养比持续上升和社会负担加重的发展趋势将为特殊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动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新技术、新业态的产生为特殊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了新的空间。2、特殊人力资源与一般人力资源的比较分析。从人口学角度,通过普通与残疾人口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归纳出经济转型前后特殊人力资源与普通人力资源在人口特征上的异同点及其劳动力价值实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特殊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和特殊属性的梳理发现:经济转型前后具有劳动能力的特殊人力资源占比基本相同,但绝对数则随残疾人口大幅攀升呈现增长态势。特殊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特殊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复杂和艰巨。特殊人力资源的供给质量总体水平依然不高,增量速度远不及普通人口,且两者差距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逐步拉大,平均受教育年限依然远低于普通人口。特殊人力资源开发将依然受制于供给质量。特殊人力资源的人口特殊属性是影响其劳动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还影响其接受教育、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机会,该属性还与家庭收入共同影响其劳动能力恢复的可能性与程度。3、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重塑和供给决策分析。通过笔者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应用经济计量模型方法,基于特殊人力资源开发阶段的逻辑主线,对劳动力价值自我重塑途径和重塑障碍进行深入剖析,探索特殊人力资源供给决策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残疾虽然对特殊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通过对其劳动力价值重塑不仅恢复其劳动能力,甚至可在某些方面形成比较优势。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重塑起点在于面对人生这一重大挫折的态度,途径在于坚持不懈地自我补偿和挖掘,目标在于劳动能力的恢复、提升和市场回归。与普通人力资源投入相比,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重塑成本由康复成本、教育成本和融合成本三部分组成,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供给决策是就业收入与重塑成本之间的权衡,对特殊人力资源重塑以期达到的劳动力价值恢复、提升和社会融合程度对其劳动力价值实现可能性和程度产生影响。特殊人力资源的康复、教育成本和家庭负担比是影响其供给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特殊人力资源的劳动力价值重塑还需要外部环境支持。4、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实现和需求决策分析。通过笔者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应用经济计量模型方法,重点基于特殊人力资源开发阶段的逻辑主线,对劳动力价值实现产生的吸纳成本和需求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试图描绘特殊人力资源需求决策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人力资源相比,企业对特殊劳动力的吸纳成本由三部分组成,即除了作为普通劳动力价格的工资以外,还有追加在特殊人力资源身上的自然附着成本和无法预见的风险成本。自然附着成本是无法避免的额外成本,而风险成本则将随着特殊人力资源开发匹配度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逐步大幅降低。残疾类别对吸纳成本有显着影响。但只要有合适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环境,大多数特殊人力资源的劳动效率可与普通人力资源相竞争。受教育程度或专业技能才是真正影响市场主体吸纳决策的根本因素之一,但其充分发挥有赖于合适岗位的匹配。影响市场主体对特殊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主要有需求规模、开发的匹配度和针对特殊人力资源的特殊政策和社会环境。特殊人力资源需求决策内容主要由是否用工和劳动力价格两部分组成。需求决策最终形成应是扣除政府补贴后的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与放弃特殊人力资源需求的机会成本之间的权衡。而放弃特殊人力资源需求的机会成本则为拒绝用工需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因此,积极激发市场主体对特殊人力资源需求的积极性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上的,还具有显而易见的社会溢出效应。5、经济转型背景下促进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在前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充分发挥特殊人力资源潜能、提高特殊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效率和加大社会资本积累三个方面对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开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的创新。基于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将人口特征与人力资源开发纳入统一研究框架之下。一方面,通过与普通人口的比较研究,分析和总结残疾人口与普通人口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发展规律,是对人口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源角度对残疾人就业的经济学分析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整合视角,无疑是一种创新。2、研究内容的创新。尝试描绘特殊人力资源开发两阶段中的劳动力价值重塑和实现形成的微观机理,并探寻其最大化的有效路径,同时确立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支撑和佐证。
何浪[8](2013)在《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新的民政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自2007年7月实施以来,对促进残疾人就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政策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实施成本过高,部分福利企业利用政策漏洞偷逃税款,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了国家福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着重分析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多方面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除导论和结论外,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设计;第二部分在阐述福利企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其成因,并针对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第三部分针对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和谐社会的发展绕不过残疾人就业这个社会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解读和执行过程的剖析,对促进残疾人就业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待能对这项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梁笑笑[9](2014)在《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进步,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作为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逐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定团结和发展的基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更是各种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能够生存的依靠和根本。因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是任何国家、各级政府都必须重视的社会基本制度之一,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关乎着弱势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着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视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着成绩,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各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也必须认清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仍然存在多方面难题,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起步晚、水平低、体系不完整、投入力度欠佳,尚不能满足所有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另外,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不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残疾人所遇到的特殊困扰。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及时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论文主要从残疾人的特殊性和社会保障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深入分析和阐述了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残疾人生活、就业、教育、康复、环境和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建立健全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许洋琦[10](2013)在《山西省残疾人就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统计,全世界共有6亿多的残疾人,而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共有残疾人8296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残疾人事业获得了很大成都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身体上的一些障碍或者缺陷,他们经常遭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歧视,致使我国的残疾人就业矛盾不断突出,残疾人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残疾人的就业作为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既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因此,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目前,学术研究领域对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系统研究很少。为了对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将从现实出发,对山西省残疾人联合会进行实地调研,并从相关部门获得相关资料,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然后从行政管理学的社会保障的角度研究山西省的残疾人就业,提出解决残疾人就业的对策,寻找新的就业模式,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提供新的思路。本论文主要是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其研究思路是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来论述的。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残疾人就业的概念界定、残疾人就业的基本理论基础和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意义,对残疾人就业进行正确定位,来为下文论述做铺垫。第二章通过对山西省残疾人就业三个发展阶段介绍和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山西省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存在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低、就业服务水平低、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第三章针对在文章第二章提出的问题,分别从政府、第三部门组织、社会和残疾人自身分析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四章提出了扩大残疾人就业的五条对策措施。分别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创造就业模式、加强残疾人教育与培训和完善残疾人的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五个方面全方位的促进残疾人就业。最后提出本文的结论,呼吁全社会关注残疾人就业,探索对我国残疾人的就业支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为残疾人就业铺平道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残疾人就业铺平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3)H公司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纳税筹划 |
2.1.2 高新技术企业 |
2.2 纳税筹划相关理论 |
2.2.1 博弈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H公司现状及纳税筹划方向 |
3.1 H公司简介 |
3.2 H公司现状 |
3.2.1 H公司经营现状 |
3.2.2 H公司纳税现状及筹划现状 |
3.3 H公司纳税筹划方向 |
3.3.1 增值税——熟悉政策确保税负最小化 |
3.3.2 企业所得税——调整结构保证利益最大化 |
3.3.3 个人所得税——统筹薪资实现个人收入最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税筹划方案设计与分析 |
4.1 H公司增值税及附加税纳税筹划方案 |
4.1.1 通过简易计税降低增值税税负 |
4.1.2 抵扣差旅费降低税负 |
4.1.3 分摊销售收入降低附加税税负 |
4.1.4 选择付款方式实现延缓纳税 |
4.1.5 运输环节合理选择运货商 |
4.2 H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 |
4.2.1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
4.2.2 安置残疾人就业以享受加计扣除 |
4.2.3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现递延纳税 |
4.2.4 选择适合的存货计价方式 |
4.2.5 购入环保设备以抵免税额 |
4.2.6 增加公益性捐赠降低税负 |
4.3 H公司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 |
4.3.1 调整住房公积金计提比例 |
4.3.2 享受专项附加扣除 |
4.3.3 全年一次性奖金选择计算方式 |
4.3.4 转化薪资收入形式 |
4.4 本章小结 |
5 H公司实施纳税筹划方案保障措施 |
5.1 多方强化确保政策落实 |
5.1.1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
5.1.2 灵活面对税收政策 |
5.1.3 合理运用税收政策 |
5.2 转变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
5.2.1 打破用人偏见 |
5.2.2 完善内部控制 |
5.3 加强税企信息传递交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新时代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残疾人权益及其保障 |
1.1 残疾人及其就业权益 |
1.1.1 残疾人 |
1.1.2 残疾人就业权益 |
1.1.3 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 |
1.2 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理论 |
1.2.1 社会排斥理论 |
1.2.2 残疾人基本权利功能理论 |
1.2.3 就业保障理论 |
1.3 新时代对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要求 |
1.3.1 “新时代”的含义 |
1.3.2 新时代残疾人权益保障思想 |
1.3.3 加强新时代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山西省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 |
2.1 山西省残疾人及其就业状况 |
2.1.1 山西省残疾人数量及类型 |
2.1.2 山西省残疾人的就业渠道 |
2.1.3 山西省残疾人的就业状况 |
2.2 山西省残疾人就业权益的维护 |
2.2.1 山西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主体及其职责 |
2.2.2 山西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基本依据 |
2.2.3 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主要做法 |
2.3 近年来山西省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进展 |
2.3.1 残疾人就业率有所提高 |
2.3.2 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增多 |
2.3.3 残疾人就业增收效果显着 |
第三章 新时代山西省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
3.1 就业政策未能充分落实 |
3.1.1 按比例就业政策实施有一定难度 |
3.1.2 就业保障金征收和使用存在漏洞 |
3.1.3 残疾人就业能力开发效果欠佳 |
3.2 残疾人就业安置存在较大困难 |
3.2.1 残疾人整体就业率不高 |
3.2.2 残疾人就业职业层次分布低 |
3.2.3 残疾人就业结构与模式单一 |
3.3 残疾人就业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
3.3.1 残疾人就业受排斥现象居多 |
3.3.2 残疾人被动虚假就业日益普遍 |
3.3.3 残疾人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低 |
第四章 新时代山西省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问题的原因 |
4.1 政府政策方面原因 |
4.1.1 残疾人就业政策法律有效供给不足 |
4.1.2 就业政策执行监管不到位 |
4.1.3 就业政策操作性不强 |
4.2 社会方面原因 |
4.2.1 社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 |
4.2.2 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动力不足 |
4.2.3 未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
4.3 个体方面原因 |
4.3.1 残疾人生理残障 |
4.3.2 残疾人心理素质差 |
4.3.3 大多数残疾人专业文化较低 |
第五章 加强新时代山西省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的建议 |
5.1 完善法规政策,使之更具操作性 |
5.1.1 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和法律 |
5.1.2 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 |
5.1.3 加强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操作性 |
5.2 加强对残疾人就业能力培训 |
5.2.1 加强残疾人就业能力精准开发 |
5.2.2 加强残疾人职业素质培训 |
5.2.3 开展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 |
5.3 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工作岗位 |
5.3.1 发展新型的“多元化”就业模式 |
5.3.2 搭建良好平台,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
5.3.3 开发互联网就业创业岗位 |
5.4 在全社会树立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就业的风气 |
5.4.1 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力量扶残助残 |
5.4.2 用人单位转变观念,接纳残疾人就业 |
5.4.3 完善以家庭为特征的社会支持体系 |
5.5 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切实维护残疾人就业权益 |
5.5.1 完善残疾人就业维权服务工作机制 |
5.5.2 加大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资金投入 |
5.5.3 建设网络一体化,加强维权服务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以公主岭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文章创新点 |
1.4.2 文章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残疾人的概念界定 |
2.1.2 残疾人就业的概念界定 |
2.1.3 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排斥理论 |
2.2.2 增能理论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第3章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公主岭市为例 |
3.1 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1 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 |
3.1.2 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 |
3.2.2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 |
3.3 公主岭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分析 |
3.3.1 公主岭市残疾人就业现状 |
3.3.2 公主岭市残疾人就业保障现状 |
3.3.3 公主岭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分析 |
第4章 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共性内容 |
4.1.1 按比例就业 |
4.1.2 设立专职机构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 |
4.1.3 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给予扶持 |
4.2 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的个性化保障措施 |
4.2.1 立法规定残疾职工解雇条件 |
4.2.2 强制实行工资保护和补贴政策 |
4.2.3 成立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的专职机构 |
4.3 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保障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第5章 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对策建议 |
5.1 以法律法规为手段,切实保障残疾人就业 |
5.1.1 设立个性化法律法规 |
5.1.2 制定就业反歧视相关法律 |
5.1.3 针对残疾人实际情况实行个性化就业倾斜政策 |
5.2 拓宽渠道实现残疾人就业 |
5.2.1 增加残疾人公务员岗位 |
5.2.2 为自主创业残疾人提供支持 |
5.2.3 给予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优惠政策 |
5.3 统一组织学习培训,加强就业服务 |
5.3.1 加强就业培训 |
5.3.2 建立残疾人招聘平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6)谈谈“代表、服务、管理”——在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强代表性, 真正做到与残疾人心贴心 |
二、加强服务, 扎实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 |
三、完善管理, 推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 |
(7)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残疾与残疾人口概况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
二、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
三、创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劳动力价值与人力资本理论 |
一、劳动力价值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比较优势理论和社会分工 |
四、结论 |
第二节 劳动力经济学与歧视理论 |
一、歧视理论 |
二、劳动经济学理论 |
三、结论 |
第三节 外部性与社会资本理论 |
一、外部性理论 |
二、社会资本理论 |
三、贫困理论 |
四、结论 |
第四节 正义、权利与需求 |
一、正义与需求 |
二、公平与效率 |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殊人力资源开发文献综述和国际经验 |
第一节 国内外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献回顾和评价 |
一、国内有关残疾人就业的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外有关残疾人就业的研究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价 |
第二节 国外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立法与政策文献综述 |
一、立法保障 |
二、政策支持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转型前后特殊人力资源的产生和开发沿革 |
第一节 残疾与人类多样性 |
一、残疾是一种风险 |
二、残疾人口的增长不容忽视 |
三、残疾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
第二节 特殊人力资源开发沿革 |
一、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 |
二、循序渐进下的多元开发 |
三、人力资源开发初见成效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特点和开发进展 |
第一节 上海市特殊人力资源基本特征 |
一、劳动能力 |
二、受教育程度 |
第二节 上海市特殊人力资源特殊属性 |
一、残疾类别 |
二、残疾等级 |
第三节 特殊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 |
一、开发水平整体偏低且增长乏力 |
二、开发结构差异明显引致不平衡 |
三、开发空间在拓宽中遭遇瓶颈 |
四、开发质量在改善中相对下降 |
第四节 特殊人力资源开发迎来新时代 |
一、人口红利助推开发动力 |
二、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开发空间 |
三、新科技浪潮提升开发匹配度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重塑和供给分析 |
第一节 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自我重塑途径 |
一、劳动力价值需要重新认识 |
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补偿和挖掘 |
第二节 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重塑障碍 |
一、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恢复障碍 |
二、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提升障碍 |
三、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市场回归障碍 |
第三节 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供给决策分析 |
一、特殊人力资源就业意愿遭遇抑制 |
二、特殊人力资源就业意愿定量分析 |
三、特殊人力资源供给决策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劳动力价值实现和需求分析 |
第一节 特殊人力资源的吸纳成本 |
一、特殊人力资源的吸纳成本 |
二、特殊人力资源的劳动效率 |
第二节 特殊人力资源的需求影响因素 |
一、特殊人力资源的吸纳规模 |
二、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的匹配度 |
三、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政策 |
第三节 特殊人力资源的需求决策分析 |
一、特殊人力资源的需求决策内容 |
二、特殊人力资源的劳动力价格定量分析 |
三、特殊人力资源需求决策的溢出效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经济转型背景下促进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发挥特殊人力资源潜能 |
一、打破惯常思维,树立科学的特殊人力资源观 |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职业训练和康复体系 |
第二节 提高特殊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效率 |
一、善于运用市场手段加强引导 |
二、提高特殊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效率 |
三、积极挖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第三节 扩大社会资本积累效应 |
一、改善社会环境 |
二、加强社会服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思路 |
一、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工具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 残疾人 |
2、 福利企业 |
3、 税收优惠 |
(二) 理论分析工具 |
1、 残疾人就业理论 |
2、 税收优惠理论 |
3、 政策执行理论 |
二、 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 |
(一) 出台的背景 |
(二) 出台的依据 |
三、 我国福利企业残疾人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以滨海县国税局为例 |
(一) 福利企业的认定不规范 |
(二) 残疾人的认定不规范 |
(三) 退税管理不严格 |
(四) 税收优惠政策成本过高 |
(五) 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平问题 |
四、 我国福利企业残疾人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
(一) 政策制订不够完善 |
(二) 残疾人维权意识不够 |
(三) 违法成本过低 |
(四) 政府各部门间权责不清、管理不力 |
(五) 社会关注度不够 |
五、 提高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力与效果的对策与思考 |
(一) 政策制订方面 |
(二) 残疾人自身方面 |
(三) 政府部门方面 |
(四) 企业或事业单位方面 |
(五) 社会组织或团体方面 |
(六) 大众传媒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AR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残疾人社会保障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残疾人的定义 |
一、残疾人的概念 |
二、残疾人的分类 |
三、残疾的划分等级 |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定义 |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定义 |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本质和意义 |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一、人道主义思想 |
二、社会公平理论 |
三、市场失灵理论 |
四、贝弗里奇报告 |
第三章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 |
第一节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内容 |
一、残疾人教育保障 |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 |
三、残疾人生活保障 |
四、残疾人康复保障 |
五、残疾人环境及服务保障 |
第二节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 |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法制化,政府成为主要供给方 |
二、残疾人教育保障的现状 |
三、残疾人康复保障的现状 |
四、残疾人环境及服务保障的现状 |
五、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侧重于贫困、重度残疾人 |
六、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与已经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
第四章 安徽省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 |
一、宿州市残疾人基本情况 |
二、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 |
第二节 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
一、残疾人教育保障存在的问题 |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 |
三、残疾人生活保障存在的问题 |
四、残疾人康复保障存在的问题 |
五、残疾人环境及服务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改进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残疾人教育保障的建议 |
一、认识残疾人教育的重要性 |
二、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 |
三、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
第二节 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建议 |
一、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
二、鼓励自谋职业和创业 |
三、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 |
四、完善政府配套措施 |
第三节 完善残疾人生活保障 |
一、日常生活保障措施 |
二、残疾人居住保障 |
三、建立对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补助政策 |
第四节 残疾人康复保障措施 |
一、残疾人康复工作要与社会保障政策接轨 |
二、制定拓宽残疾人康复资金筹集的政策 |
三、发挥社区在残疾人康复中的作用 |
四、提高康复服务技术 |
第五节 完善残疾人环境及服务保障 |
一、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保障长效机制与体系建设 |
二、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社会参与保障服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10)山西省残疾人就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残疾人就业概述 |
1.1 残疾人就业的概念界定 |
1.2 残疾人就业的理论支撑 |
1.2.1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 |
1.2.2 人权理论 |
1.2.3 社会排斥理论 |
1.2.4 残疾人社会保障理论 |
1.2.5 现代文明的残疾观 |
1.3 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山西省残疾人就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
2.1 山西省残疾人的就业发展历程 |
2.1.1 官办福利企业就业阶段 |
2.1.2 社会办福利企业就业阶段 |
2.1.3 多渠道就业阶段 |
2.2 山西省残疾人的就业现状 |
2.2.1 山西省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
2.2.2 山西省残疾人的就业现状 |
2.3 山西省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
2.3.1 就业率偏低,就业比例不高 |
2.3.2 就业的职业层次分布低 |
2.3.3 就业的结构与模式比较单一化 |
2.3.4 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
2.3.5 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 |
第三章 山西省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政府方面的原因 |
3.1.1 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缺失或存在漏洞 |
3.1.2 各种配套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 |
3.2 第三部门组织的原因 |
3.2.1 残疾人联合会未充分行使促进其就业的职能 |
3.2.2 其他第三部门组织在解决残疾人问题上作用微乎其微 |
3.3 社会企业方面的原因 |
3.3.1 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排斥心理依旧存在 |
3.3.2 社会就业渠道过于狭窄,就业模式存在局限 |
3.4 残疾人自身的原因 |
3.4.1 残疾人的自身生理缺陷 |
3.4.2 残疾人的心理偏差 |
3.4.3 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低 |
第四章 扩大山西省残疾人就业的对策 |
4.1 构建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环境 |
4.1.1 要消除社会歧视,营造无障碍社会氛围 |
4.1.2 残疾人要正确认识自己、自立自强 |
4.1.3 鼓励第三部门特别是残联组织在残疾人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
4.2 完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
4.2.1 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法律保障力度 |
4.2.2 制定各种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政策 |
4.3 建立并完善残疾人就业模式 |
4.3.1 完善以劳动福利性企业为主的集中就业模式 |
4.3.2 扶持残疾人自主创办企业与自愿组织就业的模式 |
4.3.3 创办社区开发就业的新模式 |
4.3.4 建设网络信息化交流无障碍模式 |
4.4 加强残疾人教育和职业培训 |
4.4.1 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 |
4.4.2 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 |
4.5 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体制建设 |
4.5.1 完善残疾人的失业保险制度建设 |
4.5.2 开展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为残疾人就业铺平道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肯尼亚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D]. 刘雪泥.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美国工人世界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D]. 胡广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H公司纳税筹划研究[D]. 严朔.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4]新时代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高思恩. 山西大学, 2020(01)
- [5]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以公主岭市为例[D]. 赵博喻. 吉林财经大学, 2018(02)
- [6]谈谈“代表、服务、管理”——在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张海迪. 中国残疾人, 2014(04)
- [7]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特殊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上海为例[D]. 戴文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03)
- [8]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何浪. 苏州大学, 2013(02)
- [9]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D]. 梁笑笑. 安徽财经大学, 2014(07)
- [10]山西省残疾人就业研究[D]. 许洋琦. 山西大学, 2013(S2)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成本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