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企应弘扬“同竞”精神

棉企应弘扬“同竞”精神

一、棉花企业要提倡“合竞”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罗希晨[1](2021)在《随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谢剑南[2](2019)在《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文中提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给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和研究空间,本研究结合中美关系七十年余年来的现实发展进程,提出应从共赢主义角度研究中美关系。本研究从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价值、特征等,分析共赢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渊源,探讨共赢主义的影响与世界意义,研究中国以共赢主义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举措和可能路径。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选取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身份建构主义三种主流理论范式,简要分析其所包含的共赢主义要素及不足之处,无法达到时代发展要求的普惠共赢,也难以指导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实践。本文认为,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难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国际社会需要共赢主义来推动建构新型国际关系。本研究认为,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既是推进共赢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共赢主义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当要能够促进各国普遍意义上的合作与共赢。中国古代的共赢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仁爱、和谐、共享”三者的统一体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是双边和多边交往中的共赢主义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繁荣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国以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1949年到1971年为敌对期,从1972年到1978年为波动期,从1979年到1988年为蜜月期,从1989年到2016年为竞合期,从2017年到当前为对手期。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两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呈现出“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历史定论。当下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的世界,也是一个综合国力为上、科技为王、大国竞争复杂的世界。逆全球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这四大全球治理难题,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加强和改进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但是美国出于维护全球霸权的目的,难以避免地想着遏制中国“国力”与“国势”崛起,不时在贸易、台湾、南海、人权、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各种牵制。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作为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代表性大国,都不可能放弃自己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对抗态势,并且影响到两国外交关系与其他领域。历史地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不大可能形成全面对抗与冲突的敌人关系,但可能呈会形成对手关系、并行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敌人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特征的关系。特朗普总统上台后,把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对手关系,在中美关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中美关系尚并没有因此失控,仍然主要呈现出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但竞争趋势增长明显,尤其是美国以贸易为名,妄图以国家名义来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试图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基于两国对抗与冲突的代价太大,又同时面临共同的全球问题挑战,因此以共赢主义为关系理念和价值原则的合作共赢关系,应当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文化信仰,形成牢不可破又双方都得益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分析及预测中美关系时,应当正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古希腊以来国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状况,对于中国整体实力日益接近美国并有超越美国之势,中美两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担忧中美能否会绕过或超越这个古老陷阱。本文经过分析与论证,认为中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须超越,不然,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危害甚至是毁灭性影响。那么,破解的办法就是坚持共赢主义,正确认知并且理性面对,而不是回避,具体的超越办法是解构中美之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分别是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发展道路及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性矛盾。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提出了三方面主要政策建议。其一是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其二是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其三是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其四是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老牌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难以主动放弃全球霸权地位,也难以心甘情愿地与中国发展以“共赢主义”为合作原则的双边关系,因此,中国要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在合作中不能放弃斗争准备,以斗争求合作,才能更好地坚持与发展“共赢主义”,才能推动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邢洁[3](2017)在《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探究,梳理了目前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分析目前合规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笔者目前就职于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对其中的管理事宜了解全面,通过查找大量内部资料,走访资深期货机构管理人员,总结归纳后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使用了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实例研究法,系统而全面地对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的整体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找出问题与原因,重新设计了管理结构模式,完善了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并提出对新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保障要求。领导支持、制度支持、文化建设缺一不可。新形势下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的合规风险管理是个动态的进化过程,要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王[4](2013)在《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坡芽歌书是富宁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是壮族民众的劳动创造能力、生产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的长期积累,以图画文字为标记的民歌形式记录了壮族及其先民能歌擅唱的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展现了壮族民众在特定时空中对生存环境适应的态度和能力、方式和途径、形式和内容,反映了壮族民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人生观、情爱观和婚恋观。坡芽歌书民俗文化集中体现了当地壮族人民谈情说爱的文化生活。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坡芽歌书是由81个符号组成的自源性图画文字,也是世界文字符号的新发现;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简单的符号就囊括了一首壮族情歌的全部音形意,这种特殊的联系也颠覆了传统的文字定义和特征;从民俗的文化属性而言,坡芽歌书作为富宁壮族民歌的典型代表,有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坡芽歌书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一种鲜为人知的、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坡芽歌书的研究,将向世人充分展示其特殊的歌唱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揭示其蕴含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坡芽歌书在社会主体文化背景中是全世界稀有的文化遗产,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视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人们关注坡芽歌书,研究坡芽歌书,保护、传承和弘扬坡芽歌书。基于此,本文期望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运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俗传播学和文化产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田野调查法对坡芽歌书进行综合分析,以解读和阐释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内涵及其特征,并提出坡芽歌书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对策。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区域民俗学和生态民俗学的角度探讨坡芽歌书民俗文化形成、发展的地域背景,在空间上传播的方式、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分布范围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坡芽歌书民俗文化;进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坡芽歌书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的关系和影响作用。其次,从民间文艺学、民族语言学(或文字学、符号学)、民俗文化学的角度对以坡芽歌书为核心的民俗文化进行解读、比较分析和阐释,着重探讨坡芽歌书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文化价值、体现于壮族的居住、生产、服饰、饮食、婚嫁活动中的民俗文化。最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和理念出发,将坡芽歌书视为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对其整理、研究、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综述,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对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王岳龙[5](2012)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我国纺织产业集群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之一。纺织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其中,独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经济贡献卓越。纺织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主体。促进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不仅对我国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所在地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各个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基础条件、形成原因、发展模式和产业水平不尽相同。自2002年开始的“首批试点纺织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提升工作”至今已有十载。十年间,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已从最初的38个发展到186个,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力推手。诚然,产业集群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依然较多。如何及时识别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风险,科学合理地度量风险的大小,并针对具体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亟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实现我国纺织强国的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风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纺织产业集群风险划分为内源性风险、外源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并层层剖析各类风险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构建出适合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风险评价体系,其中一级风险指标6个,二级风险指标24个,用来全方位、系统地评价集群风险。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科学、高效地量化风险,评判出各项风险的大小,继而可以对症下药,将主要资源投入到风险程度最高的对象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文中以柯桥中国轻纺城为例,综合评价出集群总体风险处在较低水平,但市场风险评价结果为较高。为此笔者从集群内企业以及政府两个层次提出应对市场风险的政策建议,为实现中国轻纺城实现国际性纺织品制造中心、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和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的目标提供支持。其研究方法、风险评价体系对我国其他地区纺织产业集群同样适用。

赵永利[6](2012)在《教育变革与社会转型 ——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研究(1917-1937)》文中研究说明在近代教育变革中,西方的高等商科教育被引入中国并取得较快发展,其中尤以上海地区的高等商科教育最为发达,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并对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转型产生深刻影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近代高等商科教育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教育活动史的研究视角,着力还原其教育活动的历史图景,总结其教育活动的特征、影响和经验教训。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深化对近代高等商科教育的认识,并为当前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文首先介绍了近代中国商科教育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回溯中国商业教育的悠久传统,评价其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考察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和中国工商经济的近代化转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恐慌和应对,还原西方新兴的商业学校教育引起国人的重视并被纳入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进程的过程和商科教育萌生期的概况;呈现出民国不同时期中国高等商科教育制度的变迁,勾勒出民国商科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其次论述了近代上海商科教育快速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概况。总结上海开埠以后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与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快速兴起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上海商业教育萌生、发展的概况,揭示出上海高等教育多以商科为建校基础和发展重心。对上海各大学商科教育活动的深入考察是是本文的重点。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对上海高等商科教育的代表院校国立上海商学院(及其前身)、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沪江大学商学院及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等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对各大学商科办学者和管理者教育理念的形成及实施活动、学校教育政策的形成和演变活动、教育经费活动、学校管理活动、教师选聘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呈现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的全貌,挖掘上海商科教育发生、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国立商科教育活动方面:在郭秉文、杨杏佛和东南地方教育精英的联合推动下,南高师商业专修科实现了向东南大学分设商科大学的华丽转身,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但是在教育活动中引发的观念分歧、人事纠葛和政见冲突等,成为导致学校由盛转衰的关键,并给该院之后的发展命运埋下伏笔。在晚清和民国历届政府重视华侨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南洋华侨的实际需要,从黄炎培、姜琦直到郑洪年等校长掌校时期,以服务南洋、培养华侨子弟为宗旨的国立暨南大学(学校)始终以商科教育为学校的重心所在,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而且历届政府侨务政策的一致性使它能够比较平稳的度过历次危机,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由侨生所形成的勇往直前、主张正义、关心国家命运的“暨南精神”却引起执政者和学校管理者的忌惮,最终导致学校服务宗旨的悄然变化,该校的商科教育活动的也不再具有明显特色。因为主管部门等方面的独特性,不仅使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拥有较为充裕的办学经费,以及优秀的师资、生源等,更使它在教育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系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在上海各商科院系中独树一帜。私立商科教育活动方面:李登辉等留美教育家重视发展实用学科的办学理念以及私立大学在办学经费等方面的瓶颈问题等,都促使复旦大学等校的办学者适应社会需要,以上海工商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国内率先大力发展商科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之一;而由反帝爱国运动催生的复旦等私立大学所具有的革命、自由、独立的办学传统,也使得商科师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特殊的气质。在教会大学商科教育活动方面:上海办学环境的客观需要、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教会教育的中国化等主客观因素,促使沪江等教会大学率先突破教会教育传统,在上海商科教育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华人校长刘湛恩等的推动之下,以平民化、职业化为办学取向的沪江大学突破校园环境、教育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在商科教育活动中另辟蹊径,大力发展高等商科夜校教育,取得辉煌成绩。在第四章里,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上海商学院和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更加深入地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商科院校教育活动及其特征。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等国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所引起的持续动荡也影响到上海商学院的教育活动,引发校内人事、师资的变革和学生风潮的持续,最终导致该院的独立,也掩盖了该院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国民党政治智囊人物裴复恒掌校后,一方面实现了学院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对学校训育和军事教育等活动的加强也使学校趋于消沉保守。主要靠学生学费赖以生存的私立复旦大学为了学校发展而进行的大规模扩招活动带来学校声誉受损等恶果,该校商科教育尤其遭到非议;而在国民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规范和控制过程中,原本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复旦大学师生并没有乖乖就范,结果学校几乎成为斗争的牺牲品,而商科教育尤其受到削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呈现出复杂多面的特征。在第五章里,对近代上海商科师生活动的进一步呈现和总结分析。通过对上海商科师生的构成特征的分析、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再现、学术和课余活动的还原,并以1920年代复旦大学商科师生的合作活动为例,旨在生动描绘出商科教育的活动主体曾被历史湮灭乃至曲解的形象。结语部分,对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反思。

王国珍[7](2005)在《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围绕传媒市场生态选题,在分析我国入世承诺和传媒生存环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和市场竞争两大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传媒市场作了现状分析、问题探究和对策思考。 在入世承诺方面,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入世时与传媒相关的承诺,深入分析了我国的入世身份、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等问题。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的,可享受一些优惠待遇,而承担相对较少的义务。“发展中国家身份”,就成为我国入世时争取到的权利和义务平衡支点。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将被要求接纳WTO较为完整的权利与义务框架,而这才是权利与义务平衡的真正支点。WTO所倡导的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等原则,将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外来的参照。就我国传媒业而言,虽然入世承诺十分有限,但开放趋势还是端倪可见。鉴于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我国传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需要考虑国情因素,但过多的媒体保护显然不利于传媒业的活力激发。 在传媒生存环境方面,主要分析了入世后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传媒与政府、市场关系模式的相应变化。WTO要求其成员能够充分尊重国际规则,尊重市场机制,尊重贸易自由,这推动了我国入世后相应改革措施的出台。在我国传媒对政治的从属关系中,需要引入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赋予传媒相对独立地位。传媒与政府关系的调适,是传媒与市场关系达致和谐的保障。 在传媒市场主体方面,分析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过程,探究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内涵的缺失问题。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个人,需要具备三大内涵:产权独立、拥有自主决策权和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中产权独立是核心内涵。产权具有一个本质特征:排他性。而我国传媒的国有产权却具有“共享性”特征,是一种虚置产权,容易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只有赋予传媒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内涵,我国传媒才能激发出进一步的生机和活力。 在传媒市场竞争方面,探讨了我国传媒市场的竞争态势。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独立产权的市场主体,会努力进取,以避免产权转移到其他竞争者手中。市场准入的自由度,是衡量竞争公平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是高度垄断的行业,只要市场准入之门不被关闭,潜在争胜者的竞争可能,会促使市场垄断者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我国传媒市场,呈现一种垄断竞争态势,市场准入控制也十分严格。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我国传媒市场竞争机制还有待健全:一方面,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为市场竞争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传媒不应通过政治庇护获得竞争优势,而应更多地引入WTO公平竞争理念。 入世之路,我国走了漫漫15年。“入市”(争取WTO其他成员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国还要走多久呢?这无疑取决于我国破除深层障碍的改革决心。我国的传媒改革,已落后于其他行业的改革进程。鉴此,以一定的学术勇气和理性,就传媒市场相关问题进行深刻独到的剖析,就显示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卜奇文[8](2003)在《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的古老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发生改变,中国的自然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以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开始了近百年的交融与撞碰。而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澳门与广州经济,在这场交融与撞碰的大背景下,因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而产生经济互动关系,并在这种彼此消长的经济互动关系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经济轨迹与经济景观。 本文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的理论,将清代作为一个整体的时间概念,系统地阐述清前期与清后期澳门与广州的经济互动关系,以便我们能够对清代澳门与广州的经济互动问题,以及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网络的形成与特点,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薜萍[9](2000)在《棉花企业要提倡“合竞”精神》文中认为 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进展,棉花这一大宗计划商品也逐步走向市场。国务院决定,从1999年起,棉花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和调节,不再由国家统一定价。针对这一情况,棉花企业怎样才能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适应市场、把握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

二、棉花企业要提倡“合竞”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企业要提倡“合竞”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2)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创新点与难点及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共赢性分析
    第二节 共赢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三种理论范式与共赢主义的关系解析
        一、结构现实主义与共赢主义
        二、自由制度主义与共赢主义
        三、身份认知理论与共赢主义
    第四节 为何提出共赢主义
        一、国家不平衡发展的客观性
        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
        三、国际合作的“变”与“不变”
    第五节 共赢主义的推进路径
        一、身份互认
        二、权益分享
        三、合作竞争
    第六节 中国是共赢主义的践行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关系回顾与现状
    第一节 中美关系发展回顾
        一、敌对期(1949-1971)
        二、缓和期(1972-1978)
        三、蜜月期(1979-1988)
        四、竞合期(1989-2016)
        五、对手期(2017-当前)
    第二节 中美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一、经济实力及潜力对比
        二、经济发展潜力
        三、科教实力对比
        四、军事实力对比
        五、软实力对比
    第三节 中美需要发展合作共赢关系
        一、全球治理责任所在
        二、国际公共产品保障
        三、中美在同一条船上
        四、中美合作共赢的现实案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机遇
    第一节 时代趋势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
        二、中美合作的三大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客观现实
        一、斗则两伤
        二、和则两利
    第三节 全球治理难题需要中美合作应对
        一、逆全球化
        二、恐怖主义
        三、气候变化
        四、人工智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挑战
    第一节 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途径
        一、经贸领域
        二、敏感问题
        三、话语权牌
        四、联盟体系
        五、强势军力
    第二节 中美难以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
        一、中美意识形态鸿沟及外交政策差异
        二、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政策
        三、中美都难以放弃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节 从“国力”到“国势”的竞争
        一、美国“国力”与“国势”的相对下降
        二、中国“国力”与“国势”的持续上扬
        三、世界对中美国力与国势走势的态度与政策
    第四节 中美关系发展的五种可能前景
        一、中美或是对手关系
        二、中美或是并行关系
        三、中美或是伙伴关系
        四、中美或是朋友关系
        五、中美或是敌对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推进共赢主义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规避并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解读
        二、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外交战略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节 与时俱进地解构中美结构性矛盾
        一、解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
        二、解构地缘政治结构矛盾
        三、解构发展道路与国内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节 持续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一、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
        二、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
        三、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
        四、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3)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期货行业合规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期货行业合规风险管理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期货行业合规风险管理现状
    第三节 期货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的内容
第二章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现状
        一、情况简介及组织架构
        二、主要服务内容
    第二节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二、内部情况分析
第三章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方案设计
    第一节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原则与目标
        一、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原则
        二、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目标
    第二节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内容
        一、改变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的管理结构
        二、新管理结构下的新增内容
第四章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评价及实施保障
    第一节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评价
        一、建立了基层合规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
        二、实现了合规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间的平衡
        三、优化了资源配置
        四、保证了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的长期发展
    第二节 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保障
        一、新方案的实施需要领导的支持
        二、需要奖惩制度进行配合
        三、需要合规文化的保障
第五章 结束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历史人文环境
    第三节 传播与分布
    第四节 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内涵
    第一节 稻作文化的产物
    第二节 物质生活的写照
    第三节 婚嫁习俗的传承
第三章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第一节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特色
        一、 自源性图画文字
        二、 歌俗艺术魅力
    第二节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价值
        一、 文字学价值
        二、 文学价值
        三、 美学价值
        四、 音乐学价值
第四章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五章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一、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的文化资源特性
    二、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
    三、 坡芽歌书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5)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我国纺织产业集群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应用价值
    1.4 主要内容及框架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
        2.1.1 产业集群概念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研究
    2.2 产业集群风险的相关理论
        2.2.1 国外产业集群风险研究
        2.2.2 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
    2.3 纺织产业集群风险研究成果
    2.4 小结
3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3.2 区位商视角研究
        3.2.1 区位商分析方法
        3.2.2 四省纺织产业的区位商分析
        3.2.3 结论与分析
    3.3 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3.4 小结
4 纺织产业集群风险研究
    4.1 纺织产业集群风险类型
        4.1.1 内源性风险
        4.1.2 外源性风险
        4.1.3 结构性风险
    4.2 纺织产业集群的风险成因分析
        4.2.1 内源性风险成因分析
        4.2.2 外源性风险成因分析
        4.2.3 结构性风险成因分析
    4.3 小结
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价体系
    5.1 基本原理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
6 实证应用分析
    6.1 背景介绍
    6.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6.3 建立评价矩阵
    6.4 模糊综合评价
    6.5 相关建议
        6.5.1 集群企业层面
        6.5.2 政策层面
7 结论
    7.1 研究的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7.2.1 本文的创新点
        7.2.2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一
附录二:Matlab7.0软件运行过程
附录三:问卷调查表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及发表文章
致谢

(6)教育变革与社会转型 ——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研究(191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1. 由金融危机引起的话题
        2. 历史的观照
        3.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不足之处
    三、概念及研究范围的厘定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恐慌与应对:近代高等商科教育的滥觞
    一、中国传统商业教育的发展与局限
        1. 历史悠久的中国商业教育传统
        2. 传统商业教育的局限
    二、近代高等商科教育的萌生过程
        1.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对新式商业教育的认识与引入
        2. 清末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萌生
    三、民国时期高等商科教育的兴起
        1. 民初高等商科教育的初兴
        2. 20-30年代中国商科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上海: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中心(1917-1937)(上)
    一、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区位优势及概况
        1. 民国时期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基础
        2. 高校云集,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兴起
    二、先声夺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的兴起
        1. 从南高师商业专修科到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
        2. 南高师商业专修科与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概况
    三、服务南洋:国立暨南大学商科的发展
        1. 暨南学校商科的兴办
        2. 暨南上海商科大学的成立与发展
        3. 暨南大学商学院的发达
第三章 上海: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中心(1917-1937)(下)
    一、百花争妍:复旦大学等私立大学商科教育的发达
        1.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2. 商科之设,风气之先
    二、另辟蹊径:沪江大学商科的办学新模式
        1. 沪江大学商科早期发展概况
        2. 沪江大学商学院的辉煌
    三、独树一帜: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1. 交通大学管理学系的早期概况
        2. 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壮大
第四章 国立VS私立:国立上海商学院与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的对照解读(1927-1937)
    一、国立上海商学院浮沉
        1. 内外交困,发展受挫
        2. 独立建校,别具一格
    二、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兴衰
        1. 巩固学校、维护国家
        2. 作育商士,屹立东南
第五章 近代上海高等商科师生教育活动特征总结
    一、近代上海高等商科学生活动分析
        1. 商科学生的构成特征分析
        2. 商科学生的学习、学术和课余活动
    二、近代上海高等商科院校教员活动特征分析
        1. 商科教员的教学活动
        2. 商科教员的教学“中国化”活动
    三、商科师生教育活动的典范——以1920年代复旦大学商科师生参与合作运动为例
结语:近代上海商科教育活动反思
参考文献

(7)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架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选题意义
第一章 入世承诺: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一、WTO基本原则
    二、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
    三、服务贸易领域内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1. 《服务贸易总协定》
        2. 《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中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3. 服务贸易领域相关承诺的特征分析
    四、货物贸易领域内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1. 关税减让方面的承诺
        2. 非关税减让方面的承诺
        3. 信息技术产品方面的特别承诺
        4. 货物贸易领域相关承诺的特征分析
    五、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
        1. 我国入世后享有的权利
        2. 我国入世后需要承担的义务
        3. 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
    六、小结
第二章 传媒生存环境变化的政治经济分析
    一、政治环境的变化:“权力型”向“规则型”的转变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入市”和“毕业”的考验
        1.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2. “毕业”条款的考验
        3. 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制度变迁
    三、传媒与政府、市场三者关系模式的变化
        1. 传媒与政府:在自由与控制之间
        2. 传媒与市场:私有、国有和公有的选择
    四、众多环境变数与传媒变迁的关联度分析
    五、小结
第三章 传媒市场主体的培育及其内涵审视
    一、“市场主体”概念的经济制度含义
        1. 政府与市场
        2. 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3. 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4. 市场主体的不同经济制度含义
    二、计划经济下传媒市场主体的缺失
        1. 传媒的公有理念
        2. 建国之初传媒的市场化尝试
        3. 传媒的喉舌功能
    三、我国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
        1. 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过程
        2. 传媒的产业化和企业化
        3. 传媒产业的版块区划
    四、国有传媒的阿里斯之踵:委托-代理问题
        1. 委托-代理问题的成因
        2.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顽固性
        3. 国有传媒的委托-代理问题
        4. 国有传媒委托-代理问题的制度根源
    五、对传媒市场主体内涵的重新审视
        1. 市场主体的三大基本内涵
        2. 市场主体的核心内涵:产权独立
        3. 国有企业:“公平”愿望的落空
        4. 私有企业:效率型的市场主体
        5. 我国传媒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距离
        6. 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培育的未来空间
    六、小结
第四章 传媒市场的竞争态势分析
    一、市场竞争的有益性
        1. 激发人的活力,促进社会繁荣
        2. 消弭个人化冲突,营就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
        3. 有效传播知识,纠正错误,推动科技进步
    二、我国传媒曾经的非竞争性环境
        1. 经济活动的完全集中管理
        2. 以阶级斗争取代市场竞争
        3.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三、对传媒市场竞争的认同
        1. 竞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产性
        2. 竞争主体所争夺的资源比较丰富
        3. 媒体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
        4. 竞争局限在行政性垄断允许范围之内
        5. 竞争出现趋向激烈的苗头
        6. 传媒市场垄断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四、传媒竞争意识的强化
        1. 竞争趋向激烈,并渗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性
        2. 以传媒集团化为标志的垄断竞争格局开始形成
        3. 应对境外传媒,成为行政力量介入市场竞争的理由
    五、对 WTO公平竞争理念的接受
        1. 多元化竞争主体的出现
        2. 在垄断竞争中出现合作趋势
        3. 市场竞争呈现政府主导下的零敲碎打式变革态势
    六、传媒市场竞争的诸多制约因素
        1. 非竞争理念下对竞争的逃避
        2. 对竞争的政治限制和私人限制
        3. 市场向潜在竞争对手的关闭
    七、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传播生态理论的启示
    三、本研究的主要价值
全文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清前期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164
    绪论
    第一章 、 澳门经济发展与市场中心地的形成
        一、 自然环境与资源
        二、 国际背景
        三、 劳动力资源
        四、 制度安排
    第二章 、 广州经济发展与市场中心地形成
        一、 自然环境与资源
        二、 制度安排
    第三章 、 清前期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
        一、 前奏-明末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关系
        二、 清前期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关系
下编: 清后期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184
    第四章 、 清后期澳门与广州两个市场中心地经济地位的变迁
        一、 清后期澳门经济地位的变迁
        二、 清后期广州经济地位的变迁
        三、 澳门与广州市场中心地经济地位变迁的原因
        1 、 外部因素
        2 、 内部因素
    第五章 、 清后期澳门与广州两地经济互动
        一、 澳门与广州之间畸形市场互动
        1 、 鸦片贸易与两地市场互动
        2 、 苦力贸易与两地市场互动
        二、 澳门与广州之间正常市场互动
        1 、 两地资本互动
        2 、 两地贸易互动
    第六章 、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棉花企业要提倡“合竞”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随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D]. 罗希晨.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D]. 谢剑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A期货公司福州营业部合规风险管理研究[D]. 邢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4]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民俗文化研究[D]. 王. 广西师范学院, 2013(S2)
  • [5]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我国纺织产业集群风险研究[D]. 王岳龙. 西安工程大学, 2012(02)
  • [6]教育变革与社会转型 ——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研究(1917-1937)[D]. 赵永利.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 [7]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D]. 王国珍. 复旦大学, 2005(07)
  • [8]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 卜奇文. 暨南大学, 2003(03)
  • [9]棉花企业要提倡“合竞”精神[J]. 薜萍. 纤维标准与检验, 2000(01)

标签:;  ;  ;  

棉企应弘扬“同竞”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