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区系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高宏伟,周艳秋,满都呼,付和平,李明,付江锋[1](2021)在《基于MapGIS平台的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专家系统中推理机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前期研发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专家系统的基础上,对开垦、轮牧和过牧3种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优势种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相对数量与8个不同植物因子动态关系进行定量非线性分析,借助MapGIS平台,利用3种优势啮齿动物种群相对数量与8个不同植物因子组成的数据库系统、3种优势啮齿动物种的图像信息组成的知识库系统、3种不同生境下19种不同生态模型组成的模型库系统,构成啮齿动物群落中种群相对数量与植物因子动态关系的推理机,通过程序设计语言VB(Visual Basic)进行MapGIS二次开发,在专家系统中予以设计并实现。
杨素文[2](2021)在《荒漠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对人为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荒漠生态系统水热条件极不平衡,一旦受到破坏就会迅速退化甚至崩溃。近年来由于持续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的日益严重,阿拉善荒漠生态系统已经到了极其脆弱的状态。啮齿动物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者,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动物影响的合适对象。为探究局域群落(生境斑块中啮齿动物群落)和集合群落(研究区内各个局域群落的合集)尺度上啮齿动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响应机制,2014–2020年在位于阿拉善盟阿左旗孪南部的内蒙古农业大学荒漠生态定位研究基地野外实验样地进行数据采集。实验样区被分割为禁牧生境、轮牧生境、过牧生境以及开垦生境4种不同的生境斑块,每种斑块分别设置3个固定样地。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研究区啮齿动物群落分生境进行调查,同时对气候(温度、降雨、被雪厚度等指标)、土壤以及植物群落等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了啮齿动物群落总个体数、α多样性、β多样性的季节格局、年度波动以及不同干扰生境间的差异性,进而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以及不同干扰生境局域群落对集合群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现象。2014–2019年物集合群落主要优势鼠种为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次要优势鼠种为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2020年三趾跳鼠数量最高,成为群落主要优势鼠种。(2)4种斑块生境中,除开垦区优势鼠种始终为子午沙鼠,其余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优势种均存在明显的演替现象。禁牧生境和轮牧生境中啮齿动物局域群落优势种均为三趾跳鼠或者子午沙鼠,且两种啮齿动物在年分间存在替代现象。而在过牧生境局域群落中,五趾跳鼠和子午沙鼠的优势地位在年份间出现不规律交替现象。(3)啮齿动物局域群落与集合群落的α多样性在季节格局上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且总体上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大于年际效应。(4)在生境梯度上,局域群落Jaccard多样性指数随着受干扰程度差异增大而逐渐减小。集合群落尺度上空间物种转换(βSIM)和物种嵌套(βSNE)现象始终同时存在,且秋季最高;除2016年外,其余年份空间物种转换一直占据主导地位。(5)降雨通过影响生境植被郁闭度和草地地上生产力来对局域群落特征产生间接影响;而平均温度直接影响局域群落特征,同时可以通过影响植被地上生产力来间接地对啮齿动物群落产生影响。(6)降雨量和温度对啮齿动物集合群落总个体数、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均存在显着的直接效应,同时可以通过植被地上生产力间接地对集合群落总捕获个体数和α多样性产生影响;而温度对集合群落的直接影响较大,降雨量则更倾向于间接地通过植被地上生物量来影响啮齿动物集合群落。(7)局域群落β多样性对集合群落的β多样性呈极显着的负效应影响,而总个体数间呈极显着正效应;禁牧区局域群落α多样性对集合群落α多样性以及总个体数有显着影响;轮牧区局域群落α及β多样性均对集合群落β多样性存在极显着正效应;开垦区局域群落特征均对集合群落总个体数呈显着正效应,而且α多样性和总个体数对集合群落α多样性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啮齿动物局域群落及集合群落的影响机制存在复杂的途径。由于水热条件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影响路径也不尽相同。其中,降雨量主要通过影响生境植被特征来间接对啮齿动物群落形成影响,而温度对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更加直接。集合群落是局域群落通过物种迁移以及生境过滤作用的耦合产物,导致局域群落和区域过程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群落总个体数量以及多样性等多个指标表现出来。
田翠翠[3](2021)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保护区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社会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的背景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至关重要。脊椎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2年开展过一次综合考察后再未进行过全面的生物资源调查。随着气候变化、动物疫源疫病、地方经济建设等的影响,区内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等尚不清楚,有必要对保护区脊椎动物本底资源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本研究于2018~2020年采用样线法、直接计数法、红外相机陷阱法、访问调查、查阅文献等对该保护区内的野生脊椎动物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的脊椎动物名录较2002年增加了95种,共调查到陆生脊椎动物22目55科130属216种,其中兽类7目16科40属56种;鸟类13目33科83属150种;爬行类2目6科7属10种,保护区没有调查到鱼类和两栖类。其中鸟类的G-F指数最高,其次为兽类和爬行类,即鸟类科属间多样性较高,物种组成相对稳定。2.保护区脊椎动物区系特征为古北界成分占主导地位,其中,爬行类物种全为古北界;东洋界物种中,兽类仅有1种,鸟类有8种。3.安南坝保护区有Ⅰ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4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4种,中国特有脊椎动物10种。其中野骆驼(Camelus ferus)和荒漠猫(Felis bieti)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CR)名录。4.安南坝啮齿动物群落主要包括2个,荒漠耐旱群落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各生境,耐旱-喜湿混合群落主要分布在芦苇群系和水柏枝群系生境。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柽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为保护区的优势鼠种。野骆驼是安南坝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目前其栖息地恢复和饮水问题仍待解决。通过本次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安南坝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资源现状,可以为保护区后续开展保护工作和科研教育提供基础数据。
石锐,李宗智,高惠,庞博,燕永彬,滕丽微,刘振生[4](2019)在《内蒙古贺兰山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文中认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特征。本研究对处于阿拉善荒漠区呈"孤岛"状态的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啮齿动物的种类、分布型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将内蒙古贺兰山划分为5种生境类型,于2013年春、夏、秋3季共布设有效铗日18 748个,捕获啮齿动物235只,分属2目5科11属13种。在整体研究区域,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hanicus)为优势种。明确了喜湿型是本研究区域的主要分布型,占捕获啮齿动物的54%,并且在中低海拔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喜湿型所占比例增加。受"边缘效应"的影响,山地荒漠和荒漠草原生境以及山地草原灌丛生境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生境,除环境因素外,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受两种因素的影响,既可随群落内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又受制于群落内部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被高度、植被盖度、灌木(乔木)高度和海拔4个环境因子是决定啮齿动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中植被盖度与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随之减低。
金志民[5](2019)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研究》文中认为2011至2016年,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地区采用铗日法等方法调查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群落格局和群落动态等,采用胃容物分析法和样方法等研究调查啮齿动物的食性及其对林木的危害,并与1959年孙儒泳先生在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与动态,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共记录啮齿动物和食虫动物共28种,隶属3目8科17属,其中古北界23种,广布种5种,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和年间差异。啮齿动物数量随季节变动情况呈单峰型,3、4、11月份捕获率最低,7~8月份捕获率最高;在6年的调查期内尚未表现出年际变化周期性。从单一鼠种来看,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棕背评(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群,两种群在年内数量波动呈显着正相关。不同生境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存在差异,阔叶林和林间草甸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林间草甸和针叶林的均匀度较高。不同年份啮齿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平稳,变化不大;不同月份啮齿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较大,其中3月份最高,3~10月份呈下降趋势,11月份上升。2、柴河林区不同生境中各种鼠类的分布有所差异,针阔混交林以棕背鼪和大林姬鼠为主,优势种为棕背评;阔叶林以棕背评和大林姬鼠为主,但大林姬鼠多于棕背(?);草甸中鼠的种类分布较多,棕背(?)占比较高。不同生境的丰富度草甸>田地>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不同生境啮齿动物的均匀指数草甸>阔叶林>田地>针阔混交林。与1959年调查结果对比:(1)针阔混交林中啮齿动物捕获率有所下降,物种数量减少,在阔叶林中,啮齿动物捕获率有所上升,但物种数量仍减少,在沼泽地中啮齿动物捕获率棕背(?)和大林姬鼠有所上升,其它有所下降,物种数量增加。针阔混交林的啮齿动物物种更替率最高;Sorenson相似性指数沼泽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Whittaker相似性指数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沼泽地。(2)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的啮齿动物丰富度大幅下降,沼泽地中的啮齿动物丰富度有所提升;针阔混交林中啮齿动物多样性大幅下降,阔叶林中啮齿动物多样性变化不明显,沼泽地中啮齿动物多样性有所上升;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沼泽地的均匀度都出现提升。(3)啮齿动物的生物量都出现了消长,干扰程度较小和中等的样地生物量出现下降,而干扰最强的样地却出现上升。3、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松鼠(Sciurus vulgfaris)、花鼠(Eutamis sibiricus)、大仓鼠(Cricetulus titon)、棕背(?)、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食性。大林姬鼠、花鼠和松鼠均取食红松籽等坚果;花鼠、棕背(?)、大林姬鼠对植物茎叶、果实均有利用;大仓鼠和黑线姬鼠以农作物种子为主要食物;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也利用植物种子。食物资源的年际变化、分布、类型和数量等与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4、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棕背(?)、大林姬鼠、黑线姬鼠和松鼠是危害林木的主要鼠种,针叶树种和人工种植树种是主要受害树种。不同调查地之间受啮齿动物危害的程度有所差异,但危害情况相似。森林鼠害也同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特性存在联系,优势种及其分布与森林鼠害相关,而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趋势与森林鼠害负相关。
乌云嘎,查木哈,张晓东,袁帅,付和平,武晓东,甘红军[6](2014)在《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与植物因子的冗余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9―2011年4月、7月和10月(春、夏、秋季),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生境,分别为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采用铗日法对生境中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运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了不同季节啮齿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植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啮齿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干扰生境间差异显着(P<0.05),春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轮牧区最高(1.42),过牧区最低(0.91);夏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开垦区最高(1.45),禁牧区最低(1.06);而秋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过牧区最高(1.23),禁牧区最低(0.65)。冗余分析表明,春季和夏季灌木盖度和草本密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均显着,而秋季是草本密度和草本盖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显着。因此,植物盖度和密度是影响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查木哈[7](2014)在《荒漠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研究》文中认为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为群落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范式,该范式强调区域范围内群落中的综合变异,强调环境特点和栖息地之间通过扩散调节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空间变化。集合群落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同一系统中多物种共存的机理、多样性的成因与维持机制。为此,必须检验能够解释集合群落结构理论上的四个生态范式,即(1)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2)斑块动态理论(the patch dynamic);(3)物种分配理论(species sorting)和(4)集团效应理论(mass effect)。而国内外有关陆地小型哺乳动物集合群落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实证研究则更少。本研究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区域组成调查的基础上,于2006-2012年,在阿拉善左旗南部荒漠景观的8个斑块中,利用标志重捕法对啮齿动物及栖息地环境因子进行了专门研究,应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和偏冗余分析(Partial Redundancy Analysis, Partial RDA)评估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对物种组成的影响,明确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特征,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1、3、5、7年)和不同季节(春、夏、秋)集合群落动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区域尺度下,啮齿动物群落Jaccard多样性指数与Sorenson多样性指数变动趋势相似,Cody多样性指数变动规律与Jaccard多样性指数与Sorenson多样性指数的变动规律相反,植被是影响啮齿动物共存的重要影响因素。(2)较大区域,纯环境变异对物种组成的变化作用极显着(P<0.01),纯空间作用显着(P<0.05),该区域啮齿动物构成集合群落,集团效应范式解释该区域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的结构。(3)较小区域,纯环境变异对物种组成的变化作用显着(P<0.05),纯空间作用不显着(P>0.05),该区域啮齿动物构成集合群落,并由物种分配理论解释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的结构。(4)在不同时间尺度下,较小区域啮齿动物优势种未发生改变,均为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在1年、3年、5年和7年不同的时间动态中,生境斑块之间扩散的鼠种为2种、4种、4种和5种,扩散的个体为4、38、63和90;扩散的鼠种及数量逐渐增加。(5)在1年、3年、5年和7年不同时间尺度下,较小区域中,草本盖度均显着影响啮齿动物物种组成。纯环境特征解释的变化均显着,纯空间特征解释的变化均不显着,集合群落结构均由物种分配范式解释。(6)较小区域,春季优势种为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夏季和秋季优势种均为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在不同的季节,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结构均由物种分配范式理论解释。
乌云嘎[8](2014)在《荒漠区不同干扰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认为2009-2011年4月、7月和10月(春、夏、秋季),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生境,分别为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采用铗日法对生境中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运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 RDA)研究了不同季节和年度间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夏、秋3个季节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干扰生境间差异显着(P<0.05),春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轮牧区最高(H=1.42),过牧区最低(H=0.91);夏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开垦区最高(H=1.45),禁牧区最低(H=1.06);而秋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过牧区最高(H=1.23),禁牧区最低(H=0.65)。(2)不同干扰生境中,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随着不同年际而变化。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010年>2011年>2009年。轮牧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011年>2010年>2009年。过牧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011年>2010年>2009年。禁牧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009年>2011年>2010年。(3)随着不同季节和年度变化,栖息地质量在不同干扰生境间存在差异。季节变化主要表现在灌木的高度和密度,草本的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0-5cm、5~10cm、10-15cm和15~20cm土壤硬度均在4种不同干扰生境间差异显着(p<0.05)。年度变化主要表现在灌木高度,草本的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0~5cm、5-10cm、10~15cm和15~20cm土壤硬度均在4种不同干扰生境间差异显着(P<0.05)。(4)春季,灌木盖度、草本密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夏季,草本密度和灌木盖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秋季,草本密度和灌木密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5)综合冗余分析表明,灌木密度和草本盖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是影响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贾龙[9](2014)在《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鞘翅目:拟步甲总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河北大学鞘翅目进化分类团队长期对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物种资源考察获得大量定名标本的基础上得以完成,同时比较完整地总结了该地区有关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整理出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系统分类与分布名录,进而对其区系组成、区系起源、动物地理学以及与毗邻地区拟步甲分布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如下初步成果:一、种类组成研究总结阿拉善高原拟步甲5亚科、23族、52属、206种(亚种),科学新发现1种,即梯胸齿足甲Cheirodes (Pseudanemia) scalarithoracus Ren, Ning et Jia,2011;新描述蛹4种,分别是景泰漠土甲Melanesthes (Melanesthes) jintaiensis Ren,1992、多皱漠土甲M.(Opatronesthes) rugipennis Reitter,1889、波氏真土甲Eumylada potanini (Reitter,1889)、钝突笨土甲Penthicus (Myladion) nojonicus(Kaszab,1968)。对亚科级、族级、属级阶元的形态特征分别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凝炼地描述;编制了亚科、族、属、种的分类检索表,列出了亚科、族、属、种的文献引证,并详细记载了各种的检视标本信息,进一步总结了分布地。二、区系成分阿拉善高原拟步甲以古北区中亚成分占主体,共计186种,占总种数的90.3%,绝大多数为狭域地理种;在亚科级阶元组成上,以漠甲亚科和拟步甲亚科2个亚科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92种和83种,共计达到175种,占该高原已知种的84.9%;在族级阶元构成上,以鳖甲族Tentyriini的物种最为丰富,共计54种,占总种数的26.1%,土甲族Opatrini48种,占总种数的23.2%,两者之和约占总种数的50.0%;属级阶元构成以琵甲属Blaps最多,共计23种(11.1%);阿拉善高原特有属较少,仅景土甲属Jintaium1属;阿拉善高原特有种41种,约占总种数的20.0%。三、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分布类型及其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基本关系(一)分布类型研究数据显示,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分布类型有16种,它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基本关系由近到远依次为:蒙新区单区分布型39属(75.0%)130种(63.1%)﹥阿拉善分布型41种(19.9%)﹥华北区+蒙新区分布型17属(32.7%)30种(14.6%)﹥蒙新区+青藏区分布型8属(15.4%)19种(9.2%),其他分布类型所占比例甚微。(二)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基本关系分析数据表明,阿拉善高原拟步甲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基本关系由近到远依次是:蒙新区52属(100%)206种(100%)﹥华北区29属(55.8%)56种(27.2%)﹥青藏区15属(28.8%)34种(16.5%)﹥华中区9属(17.3%)15种(7.3%)﹥西南区8属(15.4%)15种(7.3%)﹥东北区9属(17.3%)13种(6.3%)﹥华南区6属(11.5%)10种(4.9%)。四、阿拉善高原拟步甲与其毗邻及相关区的关系(一)与蒙古国的关系蒙古国是蒙古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拟步甲6亚科25族58属223种,其在族、属、种级阶元的共有成分分别占阿拉善高原的60.9%、51.9%和37.4%,该数据表明,阿拉善高原拟步甲与外蒙古的相似程度高。(二)与内蒙古的关系阿拉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拟步甲7亚科26族62属209种,其在族、属、种级阶元的共有成分分别占到了阿拉善高原的78.3%、73.1%和61.2%,该数据足以说明阿拉善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紧密关系。(三)与宁夏平原的关系宁夏平原是阿拉善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同时也是以贺兰山为标志的荒漠与半荒漠的分界线。目前宁夏已知拟步甲140种,其中与阿拉善高原共有116种(56.3%),该数据表明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五、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垂直分布特点(一)栅格分析结果表明,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物种数量随经纬度变化有异,即拟步甲的物种数量随纬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随经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利用栅格分析法,对特有种及总体种分析,将阿拉善高原划分为5个特有种分布区,即:西祁连—额济纳小区、合黎山—龙首山小区、贺兰山以西阿左旗沙漠小区、贺兰山—香山小区、乌鞘岭南山地小区。(二)对拟步甲在阿拉善高原垂直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拟步甲在海拔<1000m的相对低海拔地区,以鳖甲族Tentyriini占优势(40%);随着海拔升高,土甲族Opatrini、琵甲族Blaptini优势渐增(最高达25.8%,25%);在>3000m的高山地区,拟步甲的物种数量变少,但适应高山的特有种出现,诸如祁连琵甲B.(B.) nanshanica Semenov et Bogatchev、拟步行琵甲B.(B.) caraboides Allard等。六、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区系起源与适应类型(一)区系起源综合阿拉善高原地质的形成和历史发展,初步推测该地区拟步甲起源于白垩纪大规模的海侵、海退运动,中亚地区成为欧亚大陆拟步甲的起源和扩散中心,东扩至阿拉善高原而逐步形成现有分布格局。已知阿拉善高原24.1%的拟步甲物种与中亚地区的种为共有种。(二)适应类型经过上亿年的生存选择和适应进化,拟步甲类昆虫对阿拉善荒漠高原形成了特殊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1)生理适应成虫通过特殊装置——“鞘下窝”达到储水、滤水目的,通过特殊的生理反应获取水分等;(2)形态适应通过坚硬的体躯、身体各部分紧密连接、后翅普遍退化、前翅普遍愈合、足上有特殊的“沙靴”装置等特殊体态和体征适应荒漠半荒漠生活;(3)生物学适应大部分拟步甲通过夜间活动、躲藏在哺乳动物的洞穴、最大可能地利用微生境、幼虫普遍取食腐殖质、普遍的半社会群集特性等避开沙漠的高温和炎热。
张晓东[10](2013)在《人为干扰后荒漠破碎化生境中啮齿动物集合种群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导致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生境的破碎化,出现了啮齿动物在不同斑块间的不连续分布,而生存于小生境片段中的种群具有很高的灭绝风险。20022012年每年的410月,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禁牧、轮牧、过牧和开垦4种人为不同利用方式形成的生境斑块中的啮齿动物种群动态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检验其种群空间结构是否具有集合种群的功能,探讨啮齿动物对生境破碎化的空间响应机制,试图为集合种群理论研究提供充分的实验性证据。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斑块占据动态存在一定差异,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在不同生境斑块中占据动态变化最明显,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次之。同时,上述2个鼠种在各生境斑块中均具有灭绝风险,而局域种群发生灭绝后具有重建的可能,表现出明显的种群周转。其余鼠种斑块占据动态和种群周转不明显,或仅在部分斑块具有灭绝重建动态。(2)不同生境斑块中各鼠种种群密度年际间差异较大,特别是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子午沙鼠种群在不同生境斑块中具有很高的空间同步性动态,而其余鼠种各局域种群在不同生境斑块间整体动态是非同步的。(3)该荒漠区长爪沙鼠、黑线仓鼠、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小毛足(Phodopus roborovskii)鼠个体居留时间较短,周转率相对较高。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和三趾跳鼠(Dipussagitta)居留时间相对较长,周转率相对较低。试验中观测到发生扩散的主要为雄性个体,而三趾跳鼠主要为雌性个体扩散。(4)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是经典集合种群,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在禁牧区、轮牧区和过牧区中为斑块化种群。(5)该区域啮齿动物为多物种共存的集合种群,整体形成一个集合群落。
二、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区系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区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荒漠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对人为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啮齿动物研群落究进展 |
1.2.1 国内啮齿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
1.2.2 国外啮齿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
1.3 集合群落研究进展 |
1.4 气候变化对啮齿动物影响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2 野外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
2.2.1 数据采集方法 |
2.2.2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结构 |
3.1.1 集合群落物种组成 |
3.1.2 集合群落不同斑块间个体扩散 |
3.1.3 集合群落总捕获率季节格局及年度波动 |
3.1.4 小结 |
3.2 啮齿动物局域群落结构 |
3.2.1 不同干扰生境局域群落物种组成 |
3.2.2 局域群落啮齿动物总捕获率及物种丰盛度 |
3.2.3 啮齿动物群落总捕获率年际波动特征 |
3.2.4 小结 |
3.3 啮齿动物群落α多样性 |
3.3.1 群落α多样性季节格局 |
3.3.2 群落α多样性年际波动及群落间差异 |
3.3.3 小结 |
3.4 啮齿动物群落β多样性 |
3.4.1 不同干扰生境斑块局域群落间β多样性差异性分析 |
3.4.2 啮齿动物局域群落β多样性年度及季节格局 |
3.4.3 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多样性分布格局 |
3.4.4 小结 |
3.5 环境因子差异性分析 |
3.5.1 生境植物指标变异性研究 |
3.5.2 植物群落生物量 |
3.5.3 生境隐蔽性 |
3.5.4 植物群落α多样性 |
3.5.5 土壤硬度 |
3.5.6 土壤含水率 |
3.5.7 气象数据统计分析 |
3.6 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对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
3.6.1 局域群落对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
3.6.2 集合群落对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
3.6.3 啮齿动物局域群落对集合群落的影响机制研究 |
3.6.4 小结 |
4 讨论 |
4.1 人为干扰对集合群落及局域群落的影响 |
4.2 气候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总个体数的影响 |
4.3 气候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
4.4 局域群落对集合群落的影响机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甘肃安南坝野骆驼保护区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 |
1.3 物种多样性研究 |
1.4 脊椎动物物种编目 |
1.5 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和方法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植被特征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3.1 野外调查方法 |
2.3.2 查阅文献 |
2.3.3 访问调查 |
2.3.4 数据处理 |
2.3.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区系地理及多样性分析 |
3.1 兽类组成及多样性 |
3.1.1 兽类物种组成 |
3.1.2 区系成分及分布型 |
3.1.3 兽类分布特征 |
3.2 鸟类组成及特点 |
3.2.1 鸟类物种组成 |
3.2.2 鸟类区系成分及分布型 |
3.2.3 鸟类留居型分析 |
3.2.4 鸟类分布特征 |
3.3 爬行类组成及特点 |
3.3.1 爬行类物种组成 |
3.3.2 爬行类区系特征 |
3.3.3 爬行类分布特征 |
3.3.4 科、属水平上多样性分析 |
3.4 珍稀、濒危及保护动物 |
3.4.1 中国特有动物 |
3.4.2 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
3.4.3 其他濒危野生动物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啮齿动物多样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地选择 |
4.2.2 调查方法 |
4.2.3 数据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啮齿动物物种组成 |
4.3.2 群落特征 |
4.3.3 群落划分 |
4.3.4 空间分布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
5.1 野骆驼保护 |
5.2 保护区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内蒙古贺兰山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地概况 |
1.2 方法 |
1.2.1 生境类型 |
(1)山地荒漠和荒漠草原生境(生境Ⅰ): |
(2)山地草原灌丛生境(生境Ⅱ): |
(3)山地疏林灌丛生境(生境 Ⅲ): |
(4)中山针叶林/林缘生境(生境Ⅳ): |
(5)亚高山草甸灌丛生境(生境Ⅴ): |
1.2.2 调查方法 |
1.2.3 环境因子 |
1.2.4 数据分析 |
1.2.4.1 啮齿动物生态地理分布型 |
1.2.4.2 内蒙古贺兰山啮齿动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 |
1.2.4.3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 |
1.2.4.4 啮齿动物群落相似性 |
1.2.4.5 冗余分析 |
2 结果 |
2.1 啮齿动物物种组成与生态地理分布型 |
2.2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 |
2.3 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 |
3 讨论 |
3.1 内蒙古贺兰山啮齿动物物种组成分析 |
3.2 啮齿动物生态地理分布型 |
3.3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 |
3.4 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 |
(5)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啮齿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啮齿动物群落研究概况 |
1.2.2 国外啮齿动物群落研究概况 |
1.2.3 干扰对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课题的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2.1 三道关林场 |
2.2 横道河子经营林场 |
2.3 柴河重点国有林管理局 |
2.3.1 晨光林场 |
2.3.2 大青林场 |
2.3.3 二道河子 |
2.4 牡丹峰自然保护区 |
2.5 典型生境 |
3 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区系组成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野外调查 |
3.2.2 数据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调查结果 |
3.3.2 物种组成 |
3.3.3 区系特征 |
3.3.4 生态地理分布 |
3.3.5 波动规律 |
3.3.6 分布特点 |
3.3.7 多样性和均匀度 |
3.4 讨论 |
3.4.1 啮齿动物区系及生态地理分布 |
3.4.2 啮齿动物种群波动 |
3.4.3 影响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及其动态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调查区域 |
4.2.2 啮齿动物调查方法 |
4.2.3 数据分析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啮齿动物群落现状 |
4.3.2 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变化 |
4.3.3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
4.3.4 啮齿动物群落α多样性的变化 |
4.3.5 啮齿动物群落β多样性的特征 |
4.3.6 啮齿动物群落分布动态 |
4.3.7 不同区域啮齿动物多样性变化 |
4.4 讨论 |
4.4.1 不同区域啮齿动物群落的变化 |
4.4.2 不同生境啮齿动物多样性变化 |
4.4.3 影响啮齿动物群落动态的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5 食物资源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室内笼养饲喂法 |
5.2.2 颊囊内含物统计法 |
5.2.3 胃内含物分析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啮齿动物食性分析 |
5.3.2 食物资源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森林鼠害与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关系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 |
6.2.1 调查方法 |
6.2.2 危害标准界定 |
6.2.3 数据处理 |
6.3 研究结果 |
6.3.1 调查结果 |
6.3.2 森林鼠害特征 |
6.3.3 森林鼠害与种群格局的关系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与植物因子的冗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动物取样 |
1.2.2 植物取样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干扰生境异质性 |
2.2 不同干扰生境中啮齿动物捕获率变动特征 |
2.3 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性 |
2.3.1 同一季节不同干扰生境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差异性 |
2.3.2 同一种干扰生境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在3个季节的差异性 |
2.4 冗余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3.1 不同季节不同干扰对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2 RDA分析 |
(7)荒漠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1 前言 |
1.1 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的影响 |
1.2 集合群落理论 |
1.3 集合群落的定义 |
1.4 集合群落理论的四个简化的范式 |
1.4.1 斑块动态范式 |
1.4.2 物种分配理论 |
1.4.3 集团效应 |
1.4.4 中性理论 |
1.5 物种特征之间的权衡在集合群落中的角色 |
1.6 集合群落理论研究进展 |
1.7 啮齿动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阿拉善荒漠区域环境特征及调查样地设置 |
2.2 定位研究区环境特征及样地设置 |
2.2.1 啮齿动物调查 |
2.2.2 植物和土壤调查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2.3.1 β多样性 |
2.3.2 冗余分析与偏冗余分析 |
2.4 集合群落模型的判别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组成 |
3.2 啮齿动物群落及植物群落β多样性 |
3.2.1 啮齿动物β多样性 |
3.2.2 植物群落β多样性 |
3.2.3 啮齿动物群落β多样性与植物群落β多样性 |
3.2.4 小结 |
3.3 荒漠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验证 |
3.3.1 冗余分析与偏冗余分析 |
3.3.2 小结 |
3.4 定位研究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的验证 |
3.4.1 啮齿动物物种组成 |
3.4.2 冗余分析与偏冗余分析 |
3.5 不同时间尺度下集合群落动态(1年、3年、5年、7年) |
3.5.1 1年尺度下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动态 |
3.5.2 5年尺度下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动态 |
3.5.3 7年尺度下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动态 |
3.5.4 小结 |
3.6 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动态特征 |
3.6.1 变量解释物种组成变化的百分比动态 |
3.6.2 区域啮齿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特征 |
3.6.3 小结 |
3.7 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季节动态 |
3.7.1 春季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动态 |
3.7.2 夏季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动态 |
3.7.3 秋季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动态 |
3.7.4 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季节动态特征 |
3.7.5 小结 |
4 讨论 |
4.1 集合群落特征的验证 |
4.2 集合群落动态 |
4.3 局域与区域过程的作用 |
4.4 扩散 |
4.5 集合群落研究尺度 |
4.6 集合群落理论的简化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荒漠区不同干扰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干扰的研究现状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干扰的定义 |
1.3.2 干扰的类型 |
1.3.3 干扰的特征 |
1.4 人为干扰与生物群落的响应 |
1.4.1 不同干扰对啮齿动物的影响 |
1.4.2 不同干扰对植物的影响 |
1.4.3 不同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4.4 不同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动物取样方法 |
2.2.2 植物和土壤硬度数据采集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3.1 种群数量及多样性计算 |
2.3.2 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季节动态分析 |
3.1.1 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季节差异性 |
3.1.1.1 开垦区季节差异性 |
3.1.1.2 轮牧区季节差异性 |
3.1.1.3 过牧区季节差异性 |
3.1.1.4 禁牧区季节差异性 |
3.2 年度间动态分析 |
3.2.1 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年际差异性 |
3.2.1.1 开垦区年际差异性 |
3.2.1.2 轮牧区年际差异性 |
3.2.1.3 过牧区年际差异性 |
3.2.1.4 禁牧区年际差异性 |
3.3 不同干扰生境栖息地质量的异质性 |
3.3.1 不同干扰生境灌木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
3.3.2 不同干扰生境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
3.3.3 不同干扰生境土壤硬度的季节变化 |
3.4 不同干扰生境灌木植物因子的总变化特征 |
3.5 不同干扰生境草本植物因子的总变化特征 |
3.6 不同干扰生境土壤硬度的总变化特征 |
3.7 不同季节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
3.7.1 春季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
3.7.2 夏季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
3.7.3 夏季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
3.7.4 秋季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
3.8 综合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 讨论 |
4.1 干扰对啮齿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
4.2 干扰对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4.3 干扰对植物因子的影响 |
4.4 干扰对土壤硬度的影响 |
4.5 关于RDA分析 |
4.5.1 植被盖度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4.5.2 植被密度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鞘翅目:拟步甲总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概述 |
1.1 阿拉善高原的自然地理状况 |
1.2 阿拉善高原的地理位置 |
1.3 阿拉善高原的地貌 |
1.4 阿拉善高原的地质状况及地质历史 |
1.5 阿拉善高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
1.6 阿拉善高原的气候 |
1.7 阿拉善高原的土壤 |
1.8 阿拉善高原的植被 |
2 阿拉善高原研究概况及课题的提出 |
2.1 昆虫学及其区系研究概况 |
2.2 研究课题的提出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范围 |
3.2 研究材料 |
3.2.1 文献来源 |
3.2.2 标本来源 |
3.3 研究方法 |
3.3.1 标本采集及信息记录 |
3.3.2 研究标本的处理、鉴定及记述 |
3.3.3 物种多样性分析 |
3.3.4 分布研究 |
3.3.5 适应特性研究 |
4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种类组成 |
拟步甲科 Tenebrionidae Latreille, 1802 |
4.1 朽木甲亚科 Alleculinae Laporte, 1840 |
4.1.1 栉甲族 Cteniopodini Solier, 1835 |
(1)栉甲属 Cteniopinus Seidlitz,1896 |
4.2 漠甲亚科 Pimeliinae Latreille, 1802 |
4.2.1 背毛甲族 Epitragini Blanchard, 1845 |
(2)驼毛甲属 Cyphostethe Marseul, 1867 |
(3)楔毛甲属 Trichosphaena Reitter, 1916 |
(4)背毛甲属 Epitrichia Gebler, 1859 |
4.2.2 龙甲族 Leptodini Lacordaire, 1859 |
(5)龙甲属 Leptodes Solier, 1838 |
4.2.3 砚甲族 Akidini Billberg, 1820 |
(6)砚甲属 Cyphogenia Solier, 1837 |
4.2.4 掘甲族 Lachnogyini Seidlitz, 1893 |
(7)掘甲属 Netuschilia Reitter, 1904 |
4.2.5 长足甲族 Adesmiini Lacordaire, 1859 |
(8)长足甲属 Adesmi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22 |
4.2.6 漠甲族 Pimeliini Latreille, 1802 |
(9)漠王属 Platyope Fischer von Waldheim, 1822 |
(10)宽漠王属 Mantichorula Reitter, 1889 |
(11)卵漠甲属 Ocne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22 |
(12)脊漠甲属 Pterocoma Dejean, 1834 |
(13)角漠甲属 Trigonocnera Reitter, 1893 |
(14)宽漠甲属 Sternoplax Frivaldszky, 1890 |
(15)扁漠甲属 Sternotrigon Skopin, 1973 |
(16)胖漠甲属 Trigonoscelis Solier, 1836 |
4.2.7 鳖甲族 Tentyriini Eschscholtz, 1831 |
(17)塔鳖甲属 Tamena Reitter, 1900 |
(18)小鳖甲属 Microdera Eschscholtz, 1831 |
(19)圆鳖甲属 Scytosoma Reitter, 1895 |
(20)杯鳖甲属 Scythis Schaum, 1865 |
(21)东鳖甲属 Anatolica Eschscholtz, 1831 |
(22)胸鳖甲属 Colposcelis Dejean, 1834 |
4.3 伪叶甲亚科 Lagriinae Latreille, 1825 |
4.3.1 伪叶甲族 Lagriini Latreille, 1825 |
(23)伪叶甲属 Lagria Fabricius, 1775 |
4.3.2 莱甲族 Laenini Seidlitz, 1896 |
(24)莱甲属 Laena Dejean, 1821 |
4.3.3 刺足甲族 Belopini Reitter, 1917 |
(25)刺足甲属 Centorus Mulsant, 1854 |
4.4 拟步甲亚科 Tenebrioninae Latreille, 1802 |
4.4.1 小黑甲族 Melanimonini Seidlitz, 1894 (1854) |
(26)齿足甲属 Cheirodes Gené, 1839 |
4.4.2 土甲族 Opatrini Brullé, 1832 |
(27)漠土甲属 Melanesthes Lacordaire, 1859 |
(28)伪坚土甲属 Scleropatrum Reitter, 1887 |
(29)近坚土甲属 Scleropatroides L bl et Merkl, 2003 |
(30)土甲属 Gonocephalum Solier, 1834 |
(31)沙土甲属 Opatrum Fabricius, 1775 |
(32)阿土甲属 Anatrum Reichardt, 1936 |
(33)景土甲属 Jintaium Ren, 1999 |
(34)方土甲属 Myladina Reitter, 1889 |
(35)真土甲属 Eumylada Reitter, 1889 |
(36)笨土甲属 Penthicus Faldermann, 1836 |
4.4.3 扁足甲族 Pedinini Eschscholtz, 1829 |
(37)直扁足甲属 Blindus Mulsant et Rey, 1853 |
4.4.4 琵甲族 Blaptini Leach, 1815 |
(38)琵甲属 Blaps Fabricius, 1775 |
(39)小琵甲属 Gnaptorina Reitter, 1887 |
(40)齿琵甲属 Itagonia Reitter, 1887 |
(41)侧琵甲属 Prosodes Eschscholtz, 1829 |
4.4.5 刺甲族 Platyscelidini Lacordaire, 1859 |
(42)双刺甲属 Bioramix Bates,1879103 1818 |
(43)刺甲属 Platyscelis Latreille, 1818 |
(44)小刺甲属 Myatis Bates, 1879 |
4.4.6 褐甲族 Helopini Latreille, 1802 |
(45)窄褐甲属 Catomus Allard,1876106 1845 |
4.4.7 扁胫甲族 Phaleriini Blanchard, 1845 |
(46)扁胫甲属 Phtora Germar, 1836 |
4.4.8 拟步甲族 Tenebrionini Latreille, 1802 |
(47)拟步甲属 Tenebrio Linnaeus, 1758 |
4.4.9 拟粉甲族 Triboliini Gistel, 1848 |
(48)拟粉甲属 Tribolium MacLeay, 1825 |
(49)隐拟粉甲属 Latheticus Waterhouse, 1880 |
4.4.10 粉甲族 Alphitobiini Reitter, 1917 |
(50)粉甲属 Alphitobius Stephens,1829110 |
4.5 菌甲亚科 Diaperinae Latreille, 1802 |
4.5.1 菌甲族 Diaperini Latreille, 1802 |
(51)粉菌甲属 Alphitophagus Stephens, 1832 |
4.5.2 隐甲族 Crypticini Brulle, 1832 |
(52)隐甲属 Crypticus Latreille, 1817 |
5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组成特点与地理分布 |
5.1 拟步甲的种类组成 |
5.2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区划归属 |
5.3 拟步甲的区系成分与地理分布 |
5.3.1 与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5.3.2 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5.4 与毗邻及相关地区的关系 |
5.4.1 与蒙古国的关系 |
5.4.2 与内蒙古的关系 |
5.4.3 与宁夏平原的关系 |
5.5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空间分布格局 |
5.5.1 物种丰富度纬向梯度格局 |
5.5.2 物种丰富度经向梯度格局 |
5.5.3 垂直分布特点 |
6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特有性与生态地理区划 |
6.1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特有种类的多样性 |
6.2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特有种类的分布格局 |
6.3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特有分布区的划分 |
6.4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生态地理区划 |
7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区系起源与适应特性 |
7.1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
7.2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与邻近地区的关系 |
7.3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生活型 |
7.4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适应特性 |
7.4.1 生理适应 |
7.4.1.1 体壁的作用 |
7.4.1.2 亚鞘窝的作用 |
7.4.2 形态适应 |
7.4.2.1 成虫的适应 |
7.4.2.2 未成虫期的适应 |
7.4.3 生物学适应 |
7.4.3.1 生活习性的适应 |
7.4.3.2 生活史的适应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表 1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在中国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其区域分布 |
附表 2 蒙古国拟步甲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其区域分布 |
附表 3 内蒙古拟步甲在中国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其区域分布 |
附表 4-1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物种分布栅格数据 |
附表 4-2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物种分布栅格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人为干扰后荒漠破碎化生境中啮齿动物集合种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生境破碎化及其对动物的影响 |
1.1.1 生境破碎化 |
1.1.2 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的影响 |
1.2 生境破碎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
1.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1.2.3 集合种群理论 |
1.3 空间生态学 |
1.4 集合种群研究进展 |
1.4.1 集合种群类型 |
1.4.2 集合种群国外研究进展 |
1.4.3 集合种群国内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取样方法 |
2.2.2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生境斑块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组成 |
3.2 不同生境斑块啮齿动物种群占据动态 |
3.2.1 不同生境斑块子午沙鼠种群与长爪沙鼠种群占据动态 |
3.2.2 不同生境斑块五趾跳鼠种群与三趾跳鼠种群占据动态 |
3.2.3 不同生境斑块小毛足鼠种群与黑线仓鼠种群占据动态 |
3.2.4 不同生境斑块阿拉善黄鼠种群占据动态 |
3.2.5 小结 |
3.3 不同生境斑块啮齿动物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 |
3.3.1 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 |
3.3.2 五趾跳鼠、小毛足鼠和阿拉善黄鼠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 |
3.3.3 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 |
3.3.4 小结 |
3.4 不同生境斑块啮齿动物种群动态和空间格局 |
3.4.1 长爪沙鼠种群动态和空间格局 |
3.4.2 黑线仓鼠种群动态和空间格局 |
3.4.3 五趾跳鼠种群动态和空间格局 |
3.4.4 小毛足鼠种群动态和空间格局 |
3.4.5 阿拉善黄鼠种群动态和空间格局 |
3.4.6 子午沙鼠种群动态和空间格局 |
3.4.7 三趾跳鼠种群动态和空间格局 |
3.4.8 小结 |
3.5 不同生境斑块啮齿动物个体扩散 |
3.5.1 不同生境斑块啮齿动物个体居留时间 |
3.5.2 不同生境斑块啮齿动物种群周转率 |
3.5.3 不同生境斑块啮齿动物个体扩散 |
4 讨论 |
4.1 干扰与集合种群 |
4.2 啮齿动物对生境破碎化的响应 |
4.3 啮齿动物不同的集合种群结构 |
4.4 集合种群研究尺度 |
4.5 从集合种群到集合群落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区系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apGIS平台的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专家系统中推理机的研究与实现[J]. 高宏伟,周艳秋,满都呼,付和平,李明,付江锋. 草业科学, 2021(08)
- [2]荒漠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对人为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D]. 杨素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甘肃安南坝野骆驼保护区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D]. 田翠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内蒙古贺兰山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J]. 石锐,李宗智,高惠,庞博,燕永彬,滕丽微,刘振生. 兽类学报, 2019(06)
- [5]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研究[D]. 金志民.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与植物因子的冗余分析[J]. 乌云嘎,查木哈,张晓东,袁帅,付和平,武晓东,甘红军. 草业科学, 2014(12)
- [7]荒漠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研究[D]. 查木哈.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8]荒漠区不同干扰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乌云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9]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鞘翅目:拟步甲总科)[D]. 贾龙. 河北大学, 2014(10)
- [10]人为干扰后荒漠破碎化生境中啮齿动物集合种群研究[D]. 张晓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