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创新

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创新

一、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观念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东[1](2021)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伍志[2](2021)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主导权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熙[3](2020)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社会风气以及家庭监护等多个方面。总体而言,虽然立法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监管、行业协会也发挥了一定的自律作用,但未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本文以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方面为主要切入点,基于网络环境的背景,首先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漏的现象及类型进行分析,指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并从政府保护的背景和政府保护的概念方面提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主要职责。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多案例分析法,从问卷分析、法律设置、协同治理、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社会风气、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面临的问题,分析背后存在的法律不健全、行政监管效力低下、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网络社会风气不足、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与此同时,重点从政府保护的角度,将政府保护与完善法律建设、政府职能与优化多元协同治理、政府保护与管理网络主体、政府保护与营造社会风气、政府保护与提升监护人和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完善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邵秀英[4](2020)在《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环境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群体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网络和研究生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就成为一个非常必要而紧迫的课题,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在网络环境下扬长避短、促进高水平人才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本文在查阅及总结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交代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然后对与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其次,写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先从横向说明了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又从纵向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及21世纪以来为节点说明了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历史演变,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再次,根据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现状,从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四个角度归纳总结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徐焕[5](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环境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资源丰富性和复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虚拟性和真实性等特征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加大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以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是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政治辨别能力和理性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工作,是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基础性理论,包括网络环境和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内涵、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特征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阐述。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现状,得到一系列统计数据,掌握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知有待深化、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有待增强。大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环境复杂、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创新性不高、家庭政治素养教育责任缺失以及大学生利用网络提升政治素养的自主性较弱。在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形成“四位一体”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良性教育合力,增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具有崇高政治素养的优秀青年人才。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6](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王丹[7](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以来,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重任,他们的信仰追求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信仰追求。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诸多形式的影响,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和有意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言论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他们的心灵。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如何消除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亟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论文首先阐述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现状,以此作为论文的写作支撑。其次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研究基础,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创新教育方法。再次主要从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一方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机遇: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了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带来的挑战。最后通过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优化路径,主要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与实践教育,加强教育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岳恩莉[8](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众心理是一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的心理状态,从众心理分为积极的从众心理和消极的从众心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广泛性等特点的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情况下也给尚未形成完整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挑战,使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出在新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新对策,帮助大学生避免消极从众心理的产生,促生积极的从众心理。全文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众心理概念的界定分类及影响因素。首先,从《说文解字》和《辞海》的角度对“从”和“众”进行解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从众的概念理解,对“从众”和“从众心理”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进而指出这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心理现象。其次,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分类——从众心理可分为理性从众心理和非理性从众心理。理性从众心理包括遵从、服从、顺从三种形式,非理性从众心理即盲目从众。在此基础上,对“从众”和“众从”两个概念进行对比,使相关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然后对大学生网络从众心理的独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群体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现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对调查问卷及样本进行分析,对调查问卷和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其次,结合调查问卷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对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现象和网络从众心理认知度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大学生能够对从众心理有正确的把握,但仍然存在网络依赖现象较强和网络从众心理多发等问题。其次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分析。一方面,现实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为学习从众、择业从众、道德从众、恋爱从众、消费从众、入党从众等。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为盲目的跟风者、理性的沉默者和利益驱使的投机者。再次,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三是网络的独特影响,四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最后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正面影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外化,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进一步融入社会。大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创新能力和道德责任感培养。第三部分是网络环境下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对策研究。首先,运用新媒体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第一、利用“议程设置”理论进行制度化调控与非制度化调控相结合、加强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完善网络传播伦理和管理网络传播的方式,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第二、利用“沉默螺旋”理论关注局部优势意见与构建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机制把握正确从众心理。第三、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底线思维、网络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教育以及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其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加强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教育。第一,通过在网络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群体规范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建设。第二,通过强化网络把关人作用、培养正确价值导向网络领袖、发挥榜样力量发挥带动作用,加强典范效应。第三,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和自主意识教育。最后,通过多管齐下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全面引导与教育。第一,通过发展优秀校园文化、发挥班级和宿舍的引导作用、构建校园德育科学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二,通过增强教育意识、改善教育方式和加强家校共育的途径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第三,要发挥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带动作用。第四,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锤炼大学生品德修为,强化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

刘越[9](2020)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社会大环境已经变为网络环境,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建设好、管理好、引导好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内涵,深入调查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时提出有效的对策。从而不仅在理论上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新的参考,更能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实践提供更有益的指导。本论文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入手,以网络环境作为社会大环境,运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调查的最新数据的支撑,深入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义、现状、挑战以及对策。在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通过对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概念的层层梳理,最终概括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涵;然后通过梳理文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论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论述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第二章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以及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三个维度论述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义。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则根据挑战所带来的问题,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领导,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以及构建多元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三个大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王铂铭[10](2019)在《“用户创造内容”中合理使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用户创造内容”是指通过非专业途径创作的具有一定创造性劳动并公布于网络的内容,影音杂糅、视觉挪用、戏仿等都是其表现形式。“用户创造内容”的重要创作手法为重混式创作,即剪辑、糅合现有数字作品创作形成新的作品。一方面,因交易的搜索成本、创作的非商业性原因,用户使用现有作品的行为往往未经许可且又存在合理使用的解释障碍,涉嫌着作权侵权。另一方面,基于其非商业性使用性质、对权利人经济利益的无害性及规制成本的考量,着作权人往往又对该类使用行为持默认态度,形成了一个着作权属性暧昧不明的灰色地带。研究“用户创造内容”中使用他人版权作品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意义在于明确“用户创造内容”中使用者行为的合法性,并藉以反思互联网时代着作权持续扩张与合理使用弱化带来的利益失衡。“用户创造内容”的着作权法困境根源在于着作权扩张与合理使用弱化共同作用下的利益失衡。探究利益失衡的成因发现,“技术决定论”不能解释合理使用弱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而利益失衡背后的利益集团作用则直接说明这一现状道德上的非神圣性。将“用户创造内容”中使用现有作品行为纳入合理使用范畴,既是对使用者文化权利的尊重,也是合理使用本质回归,是着作权法恢复利益平衡的必由之路。“用户创造内容”使用现有作品行为纳入合理使用可有三种解释路径。其一为转换性使用:用户的创作行为对原作的内容、使用目的与使用方式都发生了转换,不会形成原作的替代性供给,且其演绎行为一般与原作品演绎市场相分离而不至侵害权利人演绎市场;其二为“个人使用”: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使用不应再拘泥于“私域性”的形式要求,而应回归“市场判定”的实质把握中去。“用户创造内容”本质为不妨害权利人市场利益的“个人使用”行为,其涉及的对现有作品元素的传播,可做“附带性使用”解释,其三,可在立法中将该类行为明确为合理使用行为类型之一,以弥补前两种抽象解释路径带来的确定性不足的弊端。我国着作权合理使用立法应当从立法模式转型与范围扩展两个方面进行变革,以期适应网络环境下的着作权合理使用现实。

二、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观念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观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3)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主要概念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背景及现状
    2.1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漏的现象
    2.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必要性
    2.3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现状
3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问题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不健全
    3.3 政府与多主体协同治理不足
    3.4 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
    3.5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风气不良
    3.6 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足
4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不健全
    4.2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协同治理效力低下
    4.3 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
    4.4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风气不足
    4.5 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5 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措施
    5.1 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
    5.2 优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协同治理
    5.3 加强对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5.4 营造良好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社会风气
    5.5 提升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网络环境
        一、网络环境的含义
        二、网络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 研究生与“三观”教育
        一、研究生
        二、“三观”教育
    第三节 实效性及“三观”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
        一、实效性
        二、“三观”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规范研究生网络行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研究生“三观”教育是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紧迫性
        一、加强网络监管,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一、成员构成的复杂性
        二、思想意识较独立
        三、心理压力较大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
        二、改革开放以来
        三、21世纪以来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的现状
        一、调查问卷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现状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研究生“三观”教育的内容不适应网络环境
        二、家庭对网络认识不足,教育方式单一
        三、“三观”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教育效果不明显
        四、研究生自身网络运用能力不足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三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环境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网络化教育方式的融入及家长传统的教育理念
        三、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网络信息对研究生“三观”的冲击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第一节 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第二节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对家长的网络教育
        一、加强对家长的网络教育
        二、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第三节 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一、净化网络环境,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
        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
    第四节 培养研究生群体网络应变能力
        一、研究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网络辨别能力
        二、提高网络应变能力,加强自我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政治素养概述
    第一节 网络环境的含义与特征
        一、网络环境的含义
        二、网络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内涵
        一、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含义
        二、大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特征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交替
        二、稳定性和可塑性并存
        三、理智性与非理性交织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呼唤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有待深化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有待增强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创新性不高
        三、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责任弱化
        四、大学生利用网络提升政治素养的自主性较弱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对策
    第一节 优化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网络社会环境
        一、加强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政治素养提升氛围
        二、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构建网上政治素养教育阵地
        三、依法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第二节 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完善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内容
        二、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方式
        三、提高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和政治水平
        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
    第三节 重视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的引导作用
        一、营造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氛围
        二、更新网络环境下家长政治素养教育理念
        三、提高网络环境下家长网上网下的政治素养
        四、履行家长监督管理子女网络政治行为的职责
    第四节 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自我提升
        一、提高网络环境下政治素养的自我认识能力
        二、加强网上网下政治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强化网上网下政治活动的自我实践能力
        四、提升网络环境下政治素养的自我评价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自主学习能力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2.2 对外汉语教学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2.4 O2O教学模式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3.4.1 教学流程
        3.4.2 教学条件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3.5.1 评价目标
        3.5.2 评价维度设计
        3.5.3 评价方案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4.1 案例简介
        4.1.1 案例简介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4.1.3 案例评价方案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4.2.1 对象简介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2.3 实践结果分析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4.3.1 对象简介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3.3 实践结果分析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4.4.1 对象简介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4.3 实践结果分析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4.5.1 案例总结
        4.5.2 讨论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论文的贡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越南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性
    2.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1.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2.2.1 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
        2.2.2 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高校培养时代新人
        2.2.3 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高校创新教育方法
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
        3.1.1 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
        3.1.2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可接受性
        3.1.3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3.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3.2.1 教育环境存在隐患
        3.2.2 教育对象多样化
        3.2.3 教育主体角色弱化
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化路径
    4.1 增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4.1.1 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权
        4.1.2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能力
        4.1.3 加强高校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建设
    4.2 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与实践教育
        4.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4.2.2 营造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
        4.2.3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
    4.3 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
        4.3.1 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
        4.3.2 提高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
        4.3.3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论文研究方法
        2.论文创新之处
一、网络环境下从众心理概念的界定分类及影响因素
    (一)从众心理的概念界定
        1.从众
        2.从众心理
        3.大学生网络从众心理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类
        1.理性从众心理
        2.非理性从众心理
        3.众从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1.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
        2.群体因素
        3.个体因素
        4.情境因素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情况
        1.调查问卷设计
        2.样本情况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现状分析
        1.大学生网络依赖现象分析
        2.网络从众心理认知度分析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分析
        1.现实层面大学生从众心理具体表现
        2.网络层面大学生从众心理具体表现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3.网络的独特影响
        4.大学生自身原因
    (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影响分析
        1.大学生从众心理正面影响分析
        2.大学生从众心理负面影响分析
三、网络环境下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对策研究
    (一)运用新媒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众心理
        1.利用“议程设置”,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2.利用“沉默螺旋”,把握正确从众心态
        3.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通过心理引导加强大学生从众心理教育
        1.进行网络心理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2.发挥网络人物带动作用,加强典范效应
        3.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自主意识教育
    (三)多管齐下,发挥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3.发挥网络非正式群体带动作用
        4.锤炼品德修为,强化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学位论文类
    3.学术论文类
    4.会议论文类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意识形态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内涵
        (一)意识形态阵地的内涵
        (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界定和分类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涵
    三、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论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论述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指导地位
        (二)有利于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三)有利于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一)有利于推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三、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一)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现状和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现状
        (一)调查方法与路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挑战
        (一)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
        (二)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传统育人渠道和环境受到冲击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急需提升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加强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领导能力
        (二)高校党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二、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形成和谐育人氛围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二)加强学生社团及群体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三)创新高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加强话语权的建设
        (四)完善网络技术,加强对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与引导
    三、构建多元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定位与发展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三)构建多元互动的育人平台
        (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用户创造内容”中合理使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意义
        一、概念界述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评述
        一、合理使用的价值及其反思
        二、“用户创造内容”的价值
        三、纳入合理使用的解释路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用户创造内容”的着作权困境
    第一节 “合理使用”制度下的侵权危机
        一、“用户创造内容”与合理使用具体条款
        (一)“个人使用”条款的适用障碍
        (二)“适当引用”条款的适用障碍
        (三)“免费表演”条款的适用障碍
        二、“用户创造内容”与合理使用抽象标准
        (一)“四要素”标准的适用
        (二)“三步检验法”的检验
    第二节 现有许可模式的适用困境
        一、在先许可的局限
        二、创作共享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创造内容”纳入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第一节 合理使用的本质回归
        一、网络环境下的着作权法利益失衡
        (一)着作权的持续扩张
        (二)合理使用的弱化
        二、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弱化检讨
        (一)技术决定论的贫困
        (二)利益集团作用的检讨
        三、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价值重申
        (一)言论自由价值
        (二)正外部性充分实现
        (三)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四、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抽象范围
    第二节 “用户创造内容”的价值分析
        一、言论自由
        (一)言论自由与公共参与价值
        (二)言论自由与自我实现价值
        二、符号民主
        (一)符号民主的文化民主价值
        (二)符号民主的文化多元化价值
    第三节 “用户创造内容”与合理使用的契合性
        一、立法价值的契合
        (一)言论自由的价值契合
        (二)正外部性的价值契合
        二、适用范围的契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创造内容”纳入合理使用的可行性
    第一节 转换性使用解释路径
        一、转换性使用规则的引入
        二、用户行为的转换性解释
        三、转换性使用的适用限定
    第二节 “个人使用”解释路径
        一、“个人使用”的阐释
        (一)“个人使用”的内涵
        (二)“个人使用”本源探析
        二、用户行为的“个人使用”属性
    第三节 新设合理使用类型路径
        一、加拿大的立法经验
        二、香港地区的立法探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户创造内容”背景下的合理使用立法建议
    第一节 合理使用立法模式的转型
    第二节 合理使用立法范围的扩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观念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D]. 李晓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网络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主导权提升策略研究[D]. 伍志.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3]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黄熙. 暨南大学, 2020(07)
  • [4]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三观”教育实效性研究[D]. 邵秀英. 青岛大学, 2020(02)
  • [5]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D]. 徐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7]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 王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研究[D]. 岳恩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研究[D]. 刘越.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用户创造内容”中合理使用问题研究[D]. 王铂铭.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