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产业化与管理

论教育产业化与管理

一、试论教育的产业化及其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符旺[1](2021)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季节性、区域间的饲草供需矛盾加剧,在饲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拟探讨一种跨区域饲草企业经营模式,以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增绿和企业增效,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保护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两地饲草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并使用筛选的草业产业化效益评价指标分析调研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使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典型饲草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呼伦贝尔市饲草资源不足,牧民的饲草料支出占畜牧业支出50%以上,购买饲草料的需求与意愿不断加强;(2)锡林郭勒盟的饲草交易以私人贩草为主,呼伦贝尔市以饲草企业为主,发展机会更多,两个盟市饲草企业的综合效益都较好,均存在资源少与技术差等问题;(3)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企业及其“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4)情景模拟“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前景得SO、WO、ST、WT发展策略,说明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发展是可行的,其“易牧连锁超市”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推广的跨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减轻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畜牧业收益、推进饲草产业产业化建设。

蒋崧韬[2](2021)在《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经营总体上呈现出分散、细碎的小农经济格局。传统产权理论认为只要权利有清楚的界定,不管界定为谁属,市场的运作会带来同样的效果。然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却与传统理论相悖,在农地权利被清晰界定后,农地产权的整合仍然面临障碍,小农格局被长期固化。对于我国农业为何长期受困于小农格局,既有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解释。本文聚焦这一问题,从体制的角度出发,将我国的农业体制归纳为“小农体制”,并第一次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即小农体制下农户始终拥有土地承包权,农地整合只能依靠派生于土地承包权的经营权,由于经营权派生于承包权必然具有期限性,当经营权期限届满后必须向土地承包权回复,因此农地整合后的产权格局就不具有终局性且存在向承包权回复的体制性动力,进而导致我国小农格局的固化。由于小农体制及其作用机理的存在,因此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就不仅是分散、细碎的农地产权格局,导致农地产权格局向分散、细碎的初始赋权状态回复的动力机制才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症结”之所在。本文随后从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指出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的非终局性会给市场交易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对冲”市场机制整合农地的动力,同时农地整合的非终局性也会导致为整合农地而支付的交易成本不具有永久性效果以及因农地整合而提升的农业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积累。为了验证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机理,本文就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和农业生产效率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在经营体制方面,由于小农体制及其作用机理的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论采用何种组织形式都始终面临交易成本高、运营成本高以及地权稳定性弱等困境。而在农业效率方面,本文运用我国2004-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小农体制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小农体制的表征还是小农体制的实质都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果不阻断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发挥作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将始终受到束缚。考虑到西方农业发达国家(新大陆国家除外)在经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改造小农的历程,而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中也在不断尝试多种应对小农体制的办法,因此本文对改造小农格局的国际经验和应对小农体制的国内实践进行了梳理,以便从中找到参考和借鉴。从法国、德国、荷兰以及日本这几个主要农业发达国家改造小农格局的历程来看,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刺激、引导农场规模扩大,做好农户退出农业的安置工作以及出台限制农业分散的政策法规是被实践检验有效的通行做法。此外,设立专门的中介机构来促进农地产权整合、降低农地产权整合的交易成本也是各国的共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土地私有制下农地产权能够被终局性整合是上述国家改造小农格局成效显着的关键因素。从国内应对小农体制的实践来看,虽然各地实践模式有所不同,但由于通过农地自发流转很难打破分散、细碎的产权格局。因此,各地大多由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来负责农地要素的整合、集中。然而,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作为农地整合机构也面临短板和困境:首先,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受其行为能力限制,在农地整合过程中只能发挥居间作用,相较于农业发达国家承担相应职能的农地中介机构而言,其职能单薄难以承载更多的期望。其次,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本身不是农地产权整合效果的直接受益者,其整合农地的动力可能并不来自于市场机制,这种权利义务配置的扭曲可能诱发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行为的失范。再次,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大多不具备独立的财产和责任能力,在农地整合过程中难以对其行为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负责,农户成为相关风险的主要转嫁对象,容易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最后,村社集体组织(村委会)并不能解决小农体制下农地产权整合的非终局性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根据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在借鉴农业发达国家改造小农格局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应对小农体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该对策建议的思路是通过新的制度供给来阻断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总体制度构想为设立独立的农地经营机构来充当土地流转中介。围绕这一总体制度构想,本文就该制度下如何保持农地产权的稳定、如何保障农民的主体性(包括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和农民的耕地需求等)、如何低成本实现土地供应以及如何保障市场交易双方通过农地经营机构来参与农地要素交易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最后,本文根据该制度设计之初拟定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对该制度设计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就设立农地经营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展开了必要的讨论。

雷硕[3](2020)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生态行为动因及激励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也承载着当地原住居民的生计和发展功能,发展林下经济成为实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的最佳途径。农户是林下经济的经营主体和生态保护的直接受益者,但其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低效、传统的生产经营行为却产生了较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何激励并提升农户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行为水平,从长远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及林业多目标经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以四川省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乡村为例,遵循“行为现状→动因→效果→激励→优化”的研究范式,构建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户生态行为决策研究框架。首先,描述农户林业经营现状,并针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三种典型的林下经济经营模式,识别农户生态行为现状与特征,分析存在问题和生态影响;其次,从农户的生计能力和资源要素禀赋、社会观念、保障政策等方面出发,探究影响农户生态行为的关键动因及影响机理;然后,分析农户生态行为对林下经济经营成本收益及家庭总收入的影响,并探究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生态行为的激励效果及作用机理;最后,结合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形式的偏好与需求,提出对策优化建议。研究发现:(1)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经营环节均表现出了较多的生态不友好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需要对其行为进行改进和优化;(2)农户的生态行为决策兼具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特点,受到户主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结构、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传统经营习惯及父辈经营理念传承、资金补贴、合作组织参与、技术培训等政策的推动影响;(3)农户实施生态行为直接增加了经营成本,但也间接使得经营收益增加,长远来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一致性;然而,短期内农户对成本感知较为强烈,却尚未意识到其行为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导致生态行为水平不高;(4)生态保护政策通过直接提升农户环境认知水平、作为主要的主观规范压力来源、改变农户的要素禀赋和能力等,改变了农户固有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从而对农户生态行为决策产生激励作用,且激励效果因农户特征异质性而有所不同;(5)针对农户生态行为的补偿激励政策优化要以农户需求为导向,而农户的偏好和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提升资金补贴金额、提供专业培训、参与合作组织。综上所述,研究提出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与森林多功能利用的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提升农户环境认知、充分发挥乡村社会效应、完善针对农户生态行为的多元化补偿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通过聚焦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主体视角,提炼农户生态行为的一般规律,提出促进农户绿色生计转型的优化路径,是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李璐[4](2020)在《基于因子分析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二十年为教育奠定物质基础,5G、人工智能、信息数据化等科技迅速发展,悄然改变着国家教育政策、国民生活方式与教育观念。2019年国务院推出“教育+互联网”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教育部出台“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速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绘制教育现代化建设蓝图;《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河北雄安规划纲要》整合三大经济区域经贸、教育等资源进行一体化发展。教育类上市公司在国家教育与经济政策利好背景下经过二三十年茁壮发展,成为2019年服务企业500强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首位,充分显示教育产业发展的活力与教育类上市公司发展的前景。本文对教育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采用国际专业统计软件SPSS因子分析对教育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稀缺的教育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领域添砖加瓦,对前面学者研究理论做出补充,具有一定学术理论价值。同时本文从教育上市公司本身寻求发展的角度,借助SPSS对面板数据进行财务指标综合计分排名,提供财务最新数据与分析结果参考;从利益相关者投资角度,教育产业具有对抗经济周期性与高增长性,对沪深上市教育公司进行计分排名分析,起到投资收益参考意义;从教育监督管理部门角度,全面了解国内教育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状况,适时适度给予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促使其健康发展;站在尚未上市教育公司角度,通过对已上市教育公司研究,提前了解学习行业龙头财务经营情况等,引导调整自身发展并为将来上市做好准备;从教育同行竞争角度,通过对教育行业细分财务绩效来选择自身企业发展优势项目,企业间有意识合作互补共存,营造共生商业生态圈,对教育公司发展与利益相关者具有现实参考意义。本文研究目的通对我国教育上市公司近年面板数据选取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研究其经营绩效,结合国家教育政策与经济,对现行教育上市公司财务与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前景与方向,提出企业发展经营建议与政策建议。本文结合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与国际发展视野,主要采用国际专业统计软件SPSS因子分析、经营绩效分析与文献理论分析,对教育上市公司发展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学者文献、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梳理;再运用宏观经济教育行业经营绩效分析教育上市公司近年发展现状;通过对从事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服务的民办学校/培训上市教育公司的现状分析,选取反映上市公司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分析的财务指标,筛选沪深教育与教育相关上市公司,抽取近年面板数据,运用国际统计软件SPSS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分与排名分析评价,检验研究结果并给予发展建议;最后对结论进行陈述、分析研究不足与探讨未来展望。研究结论是整体上2014年至2018年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呈现倒“U”字形。2014-2017年呈波浪式增长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达至顶峰,2018年出现明显下滑趋势,行业竞争日渐激烈。国内教育市场对优质教育需求庞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教育上市公司积极通过加快企业现代化科学管理、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高新科技教学研发与创新,开展OMO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持续供给受教育者所需优质产品与服务,提升教学质量与品牌影响力,借助教育政策红利与上市融资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促进教育类上市公司效益增长。同时教育上市公司发展深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现行教育体制、受教育者观念、高新科技进步等因素影响。教育上市公司未来必将向全球教育竞争国际化、经营跨国跨界多元化、教育高科技智能化、优质教育高端化、教育集团战略部署规划化、获利渠道商业模式化、教育方向细分特色化、教育企业生态系统化方向发展。本文经营建议(1)全球教育竞争国际化;(2)经营范围跨国跨界多元化;(3)教育高科技智能化;(4)优质教育在线化高端化;(5)优质教育高端化;教育集团战略部署规划化;(6)获利商业模式化;(7)教育专业细分化特色化;(8)教育圈生态系统化。政策建议(1)从微观企业成长角度:第一,教育类上市公司发展核心关键是提升自身教学实力提供优质教育。企业应形成学习型组织,调动以师资为主的人力资源高效运作共同合作,动态扩张企业经济效益。政府政策引导与监督。第二,0M0结合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政府应给予企业政策指导教育+科技,促进教育公平。第三,正确看待上市公司退市,加强风险防控与危机处理。(2)从中观行业发展角度:第一,教育产业人力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政府应从政策上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教育体系,设立优胜劣汰机制,提供重新竞争上岗机会,实施教职培训合格任教与薪酬挂钩机制,形成师资高效从事教学的良性循环,有效平衡人员权益与心理。第二,教育局统管人事调动与财务经费分发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公平合理规划的调控作用。政策引导与招聘引荐等方式将所需教师与专业对口学生对接,保证师资专业性与稳定性。第三,民办教育政策对产权制度、税收政策、土地差价补贴、优惠政策变更等实施细则、量化标准仍有待明确清晰。(3)从宏观教育生态系统角度:第一,2019年民办学校数量占全国超过1/3,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国接近1/5且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应高度重视民办教育。第二,中国教育进入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发展阶段,政策应充分发挥教育类上市公司国际业务对中国教育文化宣传交流的积极作用。第三,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趋势是多方合作共同发展。政府可以提供更多政策指引教育类上市公司与高校联合研发、与教育科技企业产品生产试用推广、共同合作政府教学项目,进入公立与民办学校进行优质教育产品推广等,形成融资、研发、生产、销售、用户服务等多方合作共同发展。本文研究在吸取前人对相关研究有效论证基础上做出主要贡献如下:第一,对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量化分析探讨其发展的研究少有前人涉及。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对数据结论进行实证,以经营者角度为主,兼顾投资者、企业利益相关者视角,通过因子分析实证研究进行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现状分类分析,从理论到现实层面较为深刻探讨教育上市公司发展前景,对前人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第二,对于跨界教育类上市公司发展经营绩效实证研究前人少有提及。本文重点从上市公司经营者角度对其在跨界后真实经营绩效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弥补此处空白,具有一定程度的贡献。第三,通过SPSS因子分析对沪深上市教育类公司面板数据统计进行经营绩效研究与聚类分析,为论题这一稀缺研究方向提供财务数据分析、实证结论与验证,对前人研究有一定程度的深入创新。第四,教育类上市公司发展与宏观经济、教育政策有着密不可分联动关系。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教育企业的兴衰与教育政策利好与制约。为教育企业经营提供未来发展途径,也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思考,具有一定程度贡献。

李玉琴[5](2020)在《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是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战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问题备受瞩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并非简单的农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叠加组合,其实质是在农产品生产即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销售为主的第三产业,使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在同一农业经营主体下交叉融合,或者在不同主体间具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交叉融合,实现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推进农业延长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最终让农民更多的分享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增值和收益分配。首先,本文基于黑龙江省各地的调查走访,论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意义上如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从其基本态势、现实基础和基本模式阐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并归纳总结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理论上分析其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机理,并以黑龙江省调研数据为例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实证分析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增加有较显着的效应。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水平以及其制约因素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本质内涵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的测量方法,使用该方法对不同类型、规模和地区的调查样本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年际间呈增长趋势。进一步,使用随机效应Tobit模型对总体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户主/领办人是否为乡村能人、经营规模、地区人均GDP和顷均资本投入量四个变量估计系数最大且为正值,户主/领办人受教育年限变量未通过显着性检验;分类样本拟合结果显示:不同变量在不同样本下的显着性和大小不相同,反映了各类因素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引入控制变量对总体样本进行拟合,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均显着且为正值,表明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总体水平高于种养大户。最后,总结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对策建议。

王文娟[6](2020)在《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其发展质量和经营成效已经成为新时代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自2000年以来,孟津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环境优越和地处洛阳郊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培育出一大批专业化、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孟津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那么,经过20年的发展,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如何、产业化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该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论文基于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绿色兴农的农业转型发展时代背景,结合相关的理论,对孟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经营成效、问题成因开展研究,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首先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之后,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先对孟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概述,从产业规模、收入增加、就业容量、辐射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展示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之后,运用统计描述法,对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进行分析,并根据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实现形式,选取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种植规模、年收入、员工数量、注册资金、财政补助资金、总投资作为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定性的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经营绩效差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对孟津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周勋章[7](2020)在《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庭农场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其确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形式后快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的家庭农场达到60万家,经营土地面积近1.6亿亩,年销售农产品总价值达到1946.2亿。家庭农场逐渐成长为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几年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很好,2014年注册家庭农场仅为7809家,截止到2019年底达到41000家,每年平均增长6600多家。但是,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经营实力弱、产业链短、盈利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家庭农场处于种养业的生产环节,受上下游产业双重影响,加之现阶段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显。家庭农场迫切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来拓展经营范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当前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家庭农场产业链是探索式的前向和后向延伸以及横向拓展,由此形成的产业链短且窄。国内外实践证明,蓬勃发展的家庭农场及其完善的产业链生成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弊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发展在实践环节已经大量存在。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并未引起国内理论界重视,相应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急需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方面的理论指导。本文借鉴分工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推拉理论等构建理论框架,以河北省1124个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梳理国内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比较分析法、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法等,对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从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特征等8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分为上游延伸、中游延伸和下游延伸以及横向拓展4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在总结归纳现有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提出采用“合作度”作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衡量指标,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作为合作度测度方法,以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为例构建合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水平、上游环节延伸水平、中游环节延伸水平和下游环节延伸水平;再次,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结果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纳入到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中对产业链延伸水平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影响和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利用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和资料整理等方法归纳出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3种典型模式,分析了每种模式优缺点和选择依据,并以纵向延伸为例研究了家庭农场产业链动态演进路径。通过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较低,有75.6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一般和较低水平,只有24.4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中级和高级水平;上、中、下游环节之间产业链延伸水平有一定差异,总体上看是中游环节延伸水平最高,其次是上游环节,下游环节延伸水平最低;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在不同类型家庭农场之间和河北省11个地市之间的差异化不是非常显着。(2)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以及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延伸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着促进作用。(3)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农场经营年限;家庭农场是否有注册品牌、是否获得绿色或有机认证、是否有完整财务记录等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着影响。(4)河北省家庭农场主的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但提高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可以显着促进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5)政府部门支持力度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有显着影响。(6)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单一,其中纵向延伸占主体地位;另外,家庭农场自身实力、产品特征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选择。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政策建议:构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家庭农场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优化政府财政补贴使用方向;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激发家庭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提高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提升农场主综合素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从微观主体视角对产业链延伸进行研究拓展了产业链延伸研究视角。(2)通过设计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以“合作度”为衡量指标测算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分析产业链延伸对其经济绩效影响,研究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总结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典型模式和延伸路径等,构建了产业链延伸研究框架。(3)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产业链延伸整体延伸还是向上游、中游和下游延伸均可以显着提升家庭农场经济绩效;产业链延伸意识对产业链延伸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

鄢子盛[8](2019)在《财税支持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企业引领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农业的持续稳定指引着方向。政府为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财税补助政策,并对农业企业进行扶持,全力鼓励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尽管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然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并没有显着提高。财税补助政策是否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成为未知。本文的农业企业绩效是指农业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能够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汇总以往相关的文献的研究结果,发现其中大多数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财税补助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而直接研究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数量较少。所以,本文站在农业企业的立场上,深度剖析农业企业财税补助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对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为例,检验我国对农业企业财税补助政策效果,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重新调整财税支持政策的实施结构,力求为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起参考作用。本文收集并整理了2012年到2017年六年的时间里A股农业上市企业实际经营数据,并以分析结果为例,全面分析我国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与农业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简单阐述国家提供给农业企业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的理论依据,对这六年时间中农业上市企业接受国家财税支持的具体情况进行现状趋势分析,并与企业的经营绩效作对比。之后,笔者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出农业企业经营绩效,并对该值作简要分析。最后,结合随机效应多元分析法,分别研究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和农业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财政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企业经营绩效,但是其对于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效果却远远小于税收优惠对其的效果。除此之外,农业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于其经营绩效的促进效果是最好的,并且农业企业自身还存在一定的寻租现象。以上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应重新调整农业企业财税补助政策,将政策重心向税收优惠偏移,并以促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为方向。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补贴资金监管机制,调整补贴制度杜绝寻租行为,保证补贴资金用于企业建设。企业则应该合理利用国家财税补助资金,将财政补贴用于提高生产技术革新水平,增强农业企业经营绩效进而帮助其实现持续发展。

赵玉石[9](2019)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发展难题,表明在新的资源环境下农村原有的发展模式出现了适应性问题,需要探求破解发展困境、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这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建构力量,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主导农村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离不开农村内生力量,由熟悉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情感的农民来担任农村发展、建设的主体,才能将农村建设成为农民想要的样貌。然而自人民公社解体后,以家户为经营基本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进一步“原子化”(1),特别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村呈现出较大的动态变化性,农村内生力量的聚合愈发困难。“将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增强农村内生力量、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作为全新的组织载体,新型农村合作社是分散经营的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运用组织化手段降低风险的理性选择,相比于传统合作社具有自发性、民主性、服务性、独立性等特点,不仅承担着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利益的责任,而且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升农村民主化水平方面被寄予厚望,已经被列为国家着力培养的重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之一。但由于我国农民善分不善合的特性和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国家权力强势整合农村产生的权力惯性,新型农村合作社在产生和发展初期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制度嵌入的结果,因此,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之间必然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规划者、服务者、协调者、规范者的角色,但基于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考核、利益权衡、人情关系等因素,政府行为却往往有着更加复杂的展现,有时甚至背离了公共角色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合作社经典理论和政府行为基本理论为理论依托,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与政府行为间的深刻关联为逻辑基点,运用文献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模式、行为机制,并着重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做了现实考量,提出“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优化路径,力图客观还原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全貌,寻找政府作用于合作社的适当行为着力点。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设计、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共分六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了合作社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明晰了本文的核心概念,为后续研究确立了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第二章重点剖析了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内在生长机理及对政府行为的类型化需求,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概念、性质、特点、社会基础等生长机理,对合作社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合作社的政府行为需求进行了类型化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和提炼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与行为机制。在回溯建国后政府行为对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变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合作社发展实际,提炼出政府行为对新型农村合作社的不同作用模式,以及包括动机、方式、内容、绩效在内的政府行为机制。第四章基于对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和个案分析,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非均衡现状,并揭示政府在新型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困境。第五章比较分析了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总结各国政府基于不同国情下的行为差异和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第六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必须理清政府行为的“度”,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划清政府行为边界,并将政府行为由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变,以增效为目标取向,通过搭建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的互动平台,统合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各种行为,凝结成契合合作社需求的政府行为合力。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新型农村合作社根据生发模式、资源与运营环境的差异可以分为企业带动型、大户带动型、村治组织带动型和政府带动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对政府行为既有着共性需求,又存在个性差异需求。第二,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基于不同的作用程度和实施方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即国家主义模式、放任主义模式和混合模式,不同模式各有其形成机制,是一定条件、环境下的产物,需要依据不同地域环境、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评判政府行为模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第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是一个涵盖动机、方式、内容、绩效的有机系统。在行为动机上,行政环境的差异会使不同层级的政府在行为的内外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动机的层级分化;在行为方式上,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存在正向和反向两种方式,即“政府规制”行为和“政府俘获”行为;在行为内容上,政府行为涵盖制度建构、服务供给、监管规范等多方面、各环节;在行为绩效上,政府行为绩效由行为因素、能力因素、环境因素三个变量构成的函数关系所决定,必须依靠三个因素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整体提升。第四,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非均衡的博弈地位使政府时常出现越位、错位、缺位行为,越位行为挤压了合作社发展的空间,造成合作社独立性的丧失;错位行为使合作社混淆了发展内源动力和外部助力的边界,增加了合作社内外整合的难度;缺位行为造成了政府对农村合作社治理出现“真空”,导致合作社发展乏力。第五,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面临“上热下冷”、条块管理、制度不足、村庄空壳化等带来的行为困境,一些基层政府还缺乏为新型农村合作社提供扶持和帮助的权能和资源,这些现实困境成为政府作用发挥的掣肘,影响了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能力。第六,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要“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一是在法治政府建设这一宏观语境之下规范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明确其行为依据、原则,梳理“行为清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二是实现政府行为和职能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拓宽农村合作社需求表达渠道,并通过制度设计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增进政府行为与合作社需求融合的可能性;三是凝合政府行为与合作社发展的目标取向,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下建构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平台,将互动、服务意识输送至政府的行为理念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为优化。

崔永盛[10](2016)在《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文中提出庄园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经济社会重要文明成果之一,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庄园和庄园经济,虽然与欧洲中世纪庄园和汉唐时期的庄园有诸多不同特点,但同样是古代社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和组织方式之一,对唐宋及后世影响深远。通过对唐宋庄园及庄园经济研究学术史的回顾与综述,本文认为学术界讨论的主要问题不是“庄园”的有无,而是关于庄园性质的不同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所研究的庄园和庄园经济进行了界定,认为庄园和庄园经济,既不是一种所有制形态或生产关系,也不是普通耕地,而是一种农地经营组织形式,作为古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园经济对唐宋及后世农业经营管理影响深远。论文考察了唐宋文献中的“庄园”和庄园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比照不同历史时期庄园的不同类型和发展轨迹,讨论了庄园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庄园生产与商品经济发展、庄园组织与富民社会等问题,进一步揭示唐宋庄园的主要历史特征及重要意义。考察的结果显示:一是唐宋时期的庄园人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大量富民庄园兴起;二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庄园从封闭走向开放,契约式租佃关系盛行;三是庄园组织逐步转变为一种乡村社会的稳定力量。总之,庄园经济在唐宋时期一改过去封闭形态,顺应和融入商品经济发展潮流,与其他经济社会因素一起,共同促进了古代经济社会发展。

二、试论教育的产业化及其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教育的产业化及其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1.2.2 饲草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查阅与数据收集
    2.2 实地调研
    2.3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2.4 SWOT与PEST情景分析
第三章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对比分析
    3.1 草地资源利用与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对比分析
        3.1.1 呼伦贝尔草原
        3.1.2 锡林郭勒草原
        3.1.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2 牧民生产、生活收支状况调研与分析
        3.2.1 呼伦贝尔草原
        3.2.2 锡林郭勒草原
        3.2.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3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饲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对比分析
        3.3.1 呼伦贝尔草原
        3.3.2 企业案例分析
        3.3.3 锡林郭勒草原及两地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草都企业效益分析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3 易牧连锁超市
        4.3.1 易牧连锁超市概况
        4.3.2 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效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草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分析
    5.1 呼伦贝尔市饲草产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草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5.2.1 企业优势因素分析
        5.2.2 企业限制因素分析
    5.3 草都入驻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2)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小农经济理论
        1.4.2 关于中国农业的小农经济特征
        1.4.3 关于我国小农格局的成因
        1.4.4 关于小农格局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4.5 关于小农格局的破除
        1.4.6 关于国外改造小农格局的实践经验
        1.4.7 文献评述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农业现代化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小农体制概述
    3.1 中国农业体制的性质
        3.1.1 关于经济体制
        3.1.2 中国农业体制为何是小农体制
    3.2 我国小农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3.2.1 我国农地制度的沿革
        3.2.2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展沿革及性质辨析
        3.2.3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准所有权性质导致了小农体制的形成
    3.3 相关概念界定
        3.3.1 “小农体制”
        3.3.2 “小农经济”与“小农格局”
        3.3.3 其他相关概念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小农体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机理分析
    4.1 从“科斯定理”看我国的小农格局
        4.1.1 关于我国农地产权界定的讨论
        4.1.2 关于农地要素流动交易成本的讨论
        4.1.3 小农体制的作用“对冲”了市场机制对农地的整合效果
    4.2 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4.2.1 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的特殊方式——土地流转
        4.2.2 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后果的不确定性
        4.2.3 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交易成本花费的无效率
        4.2.4 小农体制下农业效率积累困难
        4.2.5 小农体制导致小农格局被固化难以打破
        4.2.6 关于小农体制下农地整合期限的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农体制与农业经营体制
    5.1 小农体制如何影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
        5.1.1 小农体制的表征对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
        5.1.2 小农体制的实质对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
    5.2 小农体制下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
        5.2.1 小农体制下家庭农场农地整合的交易成本高
        5.2.2 小农体制下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的成本高
        5.2.3 小农体制下家庭农场的地权稳定性弱
        5.2.4 从农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的发展看我国小农体制的特殊性
    5.3 小农体制下的农业合作
        5.3.1 普通农户间的合作难以达成
        5.3.2 大户领办的合作——合作社的异化
        5.3.3 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分析
    5.4 小农体制下的社会化服务
        5.4.1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历史沿革
        5.4.2 小农体制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困境
        5.4.3 从农业社会化服务自身的生存、演化逻辑看小农体制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农体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6.1 相关理论和研究设计
    6.2 研究方法和变量选取
        6.2.1 方法简介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
    6.4 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模型参数估计
        6.4.2 稳健性检验
    6.5 估计结果分析与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造小农格局的国际经验和应对小农体制的国内实践
    7.1 国外改造小农格局的相关经验
        7.1.1 法国
        7.1.2 德国
        7.1.3 荷兰
        7.1.4 日本
        7.1.5 国外改造小农格局的经验借鉴
    7.2 国内应对小体制的实践尝试
        7.2.1 “联耕联种”模式
        7.2.2 “虚拟地块”模式
        7.2.3 “土地信托”模式
        7.2.4 “土地银行”模式
        7.2.5 国内应对小农体制实践的经验总结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对策建议
    8.1 根本方向:通过新的制度供给阻断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
    8.2 制度供给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8.2.1 价值取向
        8.2.2 基本原则
    8.3 总体制度构想:设立独立的农地经营机构充当土地流转中介
        8.3.1 农地经营机构的基本功能:承担农地要素流动的中介
        8.3.2 农地经营机构应该独立承担中介职能避免政府干预
        8.3.3 农地经营机构应该具有独立的财产和责任能力
    8.4 农地经营机构的具体制度设计
        8.4.1 保持农地产权稳定的相关制度设计
        8.4.2 尊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和保障农户耕地需求的制度设计
        8.4.3 保障低成本土地供应的相关制度设计
        8.4.4 保障农户通过农地经营机构流转土地的制度设计
    8.5 对制度设计效果的检验
        8.5.1 新的制度安排能否阻断小农体制的作用机理
        8.5.2 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能否被实现
        8.5.3 提出的基本原则能否被贯彻
    8.6 设立农地经营机构可能面临的风险
        8.6.1 运营成本过高的风险
        8.6.2 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8.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生态行为动因及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资料收集方法
        1.4.2 数据分析方法
    1.5 研究的基本观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基本观点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生态行为
        2.1.3 林下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森林多功能经营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林下经济发展研究
        2.3.2 农户林下经济经营及生态行为研究
        2.3.3 农户生态行为决策动因研究
        2.3.4 农户生态行为政策激励研究
        2.3.5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评述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选择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3 样本初步描述
        3.3.1 农户样本描述
        3.3.2 管理者样本描述
4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现状分析
    4.1 农户林业经营现状
        4.1.1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比例
        4.1.2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土地要素投入
        4.1.3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劳动力要素投入
        4.1.4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资本要素投入
    4.2 农户生态行为现状分析
        4.2.1 林下种植生态行为
        4.2.2 林下养殖生态行为
        4.2.3 生态旅游生态行为
    4.3 农户生态不友好行为结果的影响
        4.3.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4.3.2 指标选择与说明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的决策动因分析
    5.1 理论假设
        5.1.1 农户生态行为决策特征
        5.1.2 农户生态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
    5.2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5.2.2 变量选择与说明
    5.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对家庭成本收益的影响分析
    6.1 理论假设
    6.2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6.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模型检验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林下经济生态行为的激励效果分析
    7.1 研究区保护与发展政策导向与特征
    7.2 理论假设
    7.3 研究方法
        7.3.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7.3.2 模型检验
    7.4 结果分析
        7.4.1 路径分析结果
        7.4.2 测量模型分析结果
        7.4.3 间接效应分析
        7.4.4 多群组分析
    7.5 进一步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的需求与优化分析
    8.1 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措施的感知与评价分析
        8.1.1 研究方法
        8.1.2 指标选择与说明
        8.1.3 结果分析
    8.2 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的需求分析
        8.2.1 理论假设
        8.2.2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8.2.3 模型建立
        8.2.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8.3 进一步讨论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1.1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现状及问题
        9.1.2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的决策动因及影响机理
        9.1.3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对成本收益的影响效果
        9.1.4 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林下经济生态行为的激励效果
        9.1.5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的需求与优化
    9.2 对策建议
        9.2.1 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与森林多功能利用利益联结和协同机制
        9.2.2 提升农户环境认知,充分发挥社会效应
        9.2.3 完善激励农户生态行为的多元化补偿形式与机制
    9.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农村绿色发展有关政策文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基于因子分析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教育产业化
        1.2.2 教育类上市公司
        1.2.3 经营绩效分析
        1.2.4 因子分析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解决问题和研究内容
        1.4.1 解决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分析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育产业化
        2.1.2 教育类上市公司
    2.2 分析方法
        2.2.1 经营绩效分析
        2.2.2 因子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教育类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3.1 教育类上市公司现状与经营绩效分析
        3.1.1 教育类上市公司数量、上市时间与区域分布
        3.1.2 教育上市公司宏观经济分析
        3.1.3 教育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分析
    3.2 中国教育类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3.2.1 民办学校教育类上市公司
        3.2.1.1 学前教育阶段
        3.2.1.2 义务教育阶段
        3.2.1.3 高中阶段
        3.2.1.4 高校阶段
        3.2.2 民办培训机构教育类上市公司
        3.2.3 跨界教育行业上市公司
    3.3 本章小结-机遇与挑战
第四章 基于因子分析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4.1 提出问题
        4.1.1 因子分析原则
        4.1.2 因子分析流程
    4.2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
        4.2.1 选取数据
        4.2.2 选取财务指标
        4.2.3 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4.2.4 财务原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4.2.5 原始样本数据指标的适合度检验
        4.2.6 公共因子的提取及求解初始因子
        4.2.7 确定公共因子数并命名经济性解释
        4.2.8 计算因子得分过程
        4.2.9 因子得分排名分析标准
    4.3 回答问题
第五章 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结果分析
    5.1 经营绩效公共因子得分排名与检验分析
    5.2 实证研究结果与聚类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经营建议
    6.3 政策建议
        6.3.1 微观企业成长政策建议
        6.3.2 中观行业发展政策建议
        6.3.3 宏观教育生态系统政策建议
    6.4 主要研究贡献与局限
        6.4.1 主要贡献
        6.4.2 研究局限与不足
        6.4.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2 产业融合发展
        2.1.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交易成本理论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论逻辑
        2.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成机制
        2.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
3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3.1.2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3.1.3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3.1.4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模式及特征
    3.2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载体发展滞后
        3.2.2 硬件条件不足
        3.2.3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3.2.4 人才资源匮乏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收效应分析
    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收机理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收效应实证
        4.2.1 研究方法
        4.2.2 变量赋值及数据描述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测度
    5.1 水平测度体系构建
        5.1.1 体系构建思路
        5.1.2 测度体系构建
    5.2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测度
        5.2.1 数据来源
        5.2.2 水平测度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
    6.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及假设
    6.2 变量设置
    6.3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6.3.1 研究方法
        6.3.2 模型构建
    6.4 实证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完善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
    7.2 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设施
    7.3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7.4 加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要素投入
    7.5 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架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架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概念辨析
        二、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契约理论
        二、利益共同体理论
        三、规模经济理论
        四、农业组织化理论
第二章 孟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总体发展情况
        一、县情和农业资源
        二、主要发展历程
        三、发展示意图
        四、社会化服务情况
    第二节 发展成效
        一、提升了第一产业增加值
        二、扩大了农业就业容量
        三、拓展了农业产业新业态
        四、增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
    第三节 经营组织发展状况
        一、政府扶持培育
        二、主体蓬勃发展
        三、发展成效显着
第三章 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经营成效统计性描述
        一、经营取得成效
        二、经营成效统计
        三、经营特征表现
    第二节 经营成效评价方法
        一、评价方法选取
        二、经营组织分类
    第三节 经营成效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
        二、因子分析
    第四节 结果评价与问题分析
        一、组织模式评价
        二、经营方式评价
        三、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第四章 孟津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资金的供应与管理
        一、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二、拓宽金融支持渠道
        三、深入推进农业资本化运作
    第二节 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
        一、加强农业产业统筹规划
        二、完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
        三、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第三节 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依法依规加快批复建设用地
        二、大力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7)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产业链研究现状
        1.2.2 家庭农场研究现状
        1.2.3 家庭农场产业链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
        2.1.2 产业链延伸
        2.1.3 家庭农场产业链
        2.1.4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
    2.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分工理论
        2.2.2 有限理性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2.5 推拉理论
        2.2.6 理论总结与借鉴
    2.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研究的理论图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家庭农场及其产业链延伸的现状分析
    3.1 河北省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3.1.1 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特征
        3.1.2 家庭农场的经营项目
        3.1.3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情况
        3.1.4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情况
        3.1.5 家庭农场硬件设施和产品品牌及认证
        3.1.6 家庭农场获得政府补贴和金融服务情况
        3.1.7 家庭农场的产品经营特征
        3.1.8 家庭农场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政策诉求
    3.2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现状分析
        3.2.1 家庭农场产业链上游延伸分析
        3.2.2 家庭农场产业链中游延伸分析
        3.2.3 家庭农场产业链下游延伸分析
        3.2.4 家庭农场产业链横向拓展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分析
    4.1 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
        4.1.1 价值增值法
        4.1.2 主辅分离法
        4.1.3 里昂惕夫指数法
        4.1.4 Davies-Morries指数法
        4.1.5 定性评价法
        4.1.6 现有测度方法评价
    4.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方法
        4.2.1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2.2 合作度分析
    4.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以纵向延伸为例
        4.3.1 合作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3.2 合作度衡量指标体系设计
        4.3.3 合作度测度模型分析
    4.4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水平测度
        4.4.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4.2 整体纵向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3 上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4 中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5 下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4.4.6 实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产业链延伸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家庭农场经济绩效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5.1.1 家庭农场经营特征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5.1.2 家庭农场外部支持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5.1.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5.1.4 本文的研究假设
    5.2 影响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研究模型构建与计量模型选择
        5.2.1 研究模型构建
        5.2.2 计量模型选择
    5.3 影响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5.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5.3.2 实证模型估计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家庭农场视角的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分析
    6.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6.1.1 交易成本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2 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3 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4 外部环境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6.1.5 本文的研究假设
    6.2 影响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研究模型构建与计量模型选择
        6.2.1 研究模型构建
        6.2.2 计量模型选择
    6.3 变量统计性描述、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6.3.2 实证模型估计
        6.3.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与演进路径分析
    7.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
        7.1.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的原则
        7.1.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及案例分析
        7.1.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的结论
    7.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选择的依据
        7.2.1 家庭农场所经营农产品的产销特征
        7.2.2 农场主自身实力
        7.2.3 自然和社会环境
    7.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动态演进路径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本文的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主持课题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8)财税支持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财税支持农业企业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企业
        二、财税支持
        三、经营绩效
    第二节 农业企业财税支持理论基础
        一、农业弱质性
        二、外部性理论
        三、农业产业化理论
        四、寻租理论
        五、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财税支持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原理
        一、税收优惠作用效果分析
        二、财政补贴作用效果分析
        三、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差异比较
第二章 农业企业财税支持政策与经营绩效状况
    第一节 财税支持农业企业现状
        一、农业企业财政补贴的情况
        二、农业企业税收优惠的情况
    第二节 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现状
        一、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农业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农业企业的发展能力
        四、农业企业的营运能力
    第三节 财税支持农业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企业过度依赖财政补贴政策
        二、农业企业经营绩效低下
        三、技术创新补贴占比较低
第三章 财税支持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测算与分析
        一、模型选取
        二、经营绩效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三、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四、农业经营绩效分析
    第二节 研究假设及实证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
第四章 提高农业企业财税支持效率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优化财政补贴政策
        一、增大财政补贴中研发创新补贴占比
        二、根据子行业差异调整财政补贴
        三、强化财政补贴对农业企业的经营激励
    第二节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一、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
        二、根据子行业差异调整税收优惠
        三、强化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
参考文献

(9)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关于合作社的经典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合作社理论
        (三)博弈论对合作社理论的创新发展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理论
    二、政府行为的基本理论
        (一)政府行为的内涵
        (二)近代政府行为理论
        (三)现代政府行为理论
第二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及对政府行为的类型化需求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概念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性质和特点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社会基础
        (四)影响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对政府行为需求的类型化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类型
        (二)不同类型新型农村合作社对政府行为需求的差异
第三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行为机制
    一、建国后政府行为对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变迁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由自发到行政主导的农村合作社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家对农村合作社的全面控制
        (三)改革开放后:主体意识觉醒下的农村合作社
        (四)新农村建设时期:市场导向型农村合作社的萌芽
    二、政府行为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作用模式
        (一)国家主义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二)放任主义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三)混合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机制
        (一)行为动机
        (二)行为方式
        (三)行为内容
        (四)行为绩效
第四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
    一、政府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尝试与努力
        (一)以政策法规引导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二)以资源输出帮扶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三)以监督管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四)以宣传教育助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非均衡现状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博弈地位的失衡
        (二)越位行为导致新型农村合作社丧失独立性
        (三)错位行为影响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有序运作
        (四)缺位行为致使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乏力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困境
        (一)“上热下冷”夹缝中的尴尬
        (二)条块分割体制下的权力虚化
        (三)制度供给不足引起的行为失范
        (四)农村社会流动增加与村庄空壳化
    四、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个案研究
        (一)J省CL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个案简介
        (二)J省 CL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个案分析
第五章 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比较与借鉴
    一、国外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基本经验
        (一)美国经验
        (二)日本经验
        (三)以色列经验
    二、各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与政府行为互动关系的差异
        (一)美国——松散外源型关系
        (二)日本——致密主导型关系
        (三)以色列——混合交互型关系
    三、各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主要启示
        (一)政府角色不可或缺,政府行为须兼顾共性与个性
        (二)市场机制是主要动因,政府行为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三)社员需求是价值归宿,政府行为须尊重“人”的意愿
第六章 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优化路径
    一、以法治规范行为,限定政府行为的“度”
        (一)法治政府建设语境中政府行为的规范与梳理
        (二)实践回应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审视与完善
    二、以需求引导扶持,建构需求导向的政府行为模式
        (一)“发声”与“倾听”——构建合作社需求表达的有效机制
        (二)“约束”与“激励”——促进双重角色下政府行为的优化融合
        (三)“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推动基于需求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
    三、以扶持增强绩效,统合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一)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基础的变化
        (二)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机制的目标取向
        (三)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平台的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研样本B市典型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总
    附录二: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政策内容
    附录三:“十五”以来国家出台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政策文件
    附录四:地方政府出台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法规及指导性文件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日本和欧美学术界对唐宋庄园的研究概况
        (二) 国内学者对唐宋庄园的研究概况
        (三) 与唐宋庄园相关的富民社会研究和唐宋变革研究学术简述
    三、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和不同观点
        (一) 关于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庄园
        (二) 关于中国古代庄园的起源及类型
        (三) 关于中国古代庄园的变革轨迹
        (四) 关于庄园性质的不同认识
        (五) 关于东西方庄园和庄园经济的不同认识
    四、目前需解决的问题和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一) 目前需解决的问题
        (二) 对本文所研究的庄园和庄园经济的界定
        (三)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一章 唐宋文献中的“庄”和“庄园”
    一、笔记小说中的“庄”和“庄园”
    二、正史和类书中的“庄”和“庄园”
    三、书信奏议中的“庄”和“庄园”
    四、唐宋诗文中的“庄”或“庄园”
    五、“庄”的语义考释
第二章 中国古代庄园的不同类型和历史演变
    一、先秦封建领主庄园
    二、两汉豪强庄园
    三、南北朝世族庄园和坞壁庄园
    四、唐宋时期的私庄和富民庄园
第三章 皇庄、官庄、寺庄与富民庄园的比较
    一、唐宋皇庄的规模及管理
    二、唐宋寺庄的结构和管理
    三、唐宋官庄的管理变革及私有化趋势
第四章 唐宋私庄和富民庄园的经营管理
    一、官僚私庄的发展及转化
    二、富民庄园的发展及“变相”存在
    三、富民庄园及族田义庄的经营管理
第五章 土地制度变革与唐宋庄园发展
    一、均田制条件下小农经济的“低水平平衡”
    二、“耕作半径”变化与土地“庄园化”
    三、土地制度变革与庄园土地经营
        (一) 均田制破坏后庄园租佃关系的成熟和完善
        (二) “两税法”实施促进了土地私有产权完善
        (三) 租佃经营使庄园显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
第六章 庄园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
    一、世族庄园衰落与富民庄园发展
    二、庄园商品经济与社会流动
    三、从地方割据力量到社会稳定力量的转变
第七章 唐宋庄园与“富民社会”
    一、庄园转型与财富力量崛起
    二、“主客共存”与“贫富相资”的历史意义
    三、庄园经济与唐宋乡村社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试论教育的产业化及其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D]. 符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小农体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蒋崧韬. 四川大学, 2021(12)
  • [3]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生态行为动因及激励研究[D]. 雷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因子分析教育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D]. 李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 李玉琴.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研究[D]. 王文娟.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D]. 周勋章.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8]财税支持对农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D]. 鄢子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赵玉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D]. 崔永盛. 云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论教育产业化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