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广西少年田径跳远比赛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锐飞[1](2020)在《PBL辅助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国家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基础和保障,是产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力军。目前,传统教学法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传统教学法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培养排球教学专业型人才,我们必须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从而提高排球课堂的教学质量。本研究将PBL辅助教学法应用于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目的是将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以问题为驱动,放大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在教学实验中,本研究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学大纲为准,探讨并分析PBL辅助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排球基本技术以及理论知识的影响,旨在寻求更高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两个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班分别采用PBL辅助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经实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教学大纲指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排球基本技战术、进行教学比赛及裁判理论与实践,因此,在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这两方面没有进行着重训练,两种教学方法均无法对学生的身体形态产生较大影响。(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排球传、垫、扣、发四项基本技术均有明显提升,但在扣、发球两项技术中,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提高更大,说明采用PBL辅助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技术成绩提高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3)相比传统教学法,PBL辅助教学法虽减少了课堂的练习时间,但能更有效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增强学生的表现欲,降低课堂的枯燥感,学生更加倾向于PBL辅助教学法。(4)PBL辅助教学法要求学生从问题出发,驱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于改善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容错率和加深大脑运动表象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5)两种教学法都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排球课堂的兴趣,PBL辅助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在讨论中总结,不仅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还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以及团队合作能力。(6)PBL辅助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予学生足够大的思考空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杨志亭[2](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冯松飞[3](2019)在《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各类大型的田径比赛中,跳远项目不仅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普及性和观赏性而深受人们喜爱,而且对提高人们的爆发力和跳跃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女子跳远项目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我国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的辛勤探索和付出,女子跳远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曾多次夺得亚洲各赛事冠军并打破亚洲记录,目前亚洲记录仍然是由我国运动员姚伟丽所创造。尽管我国运动员在各大赛事中取的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但在跳远专项技术上仍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保持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和起跳技术,并通过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专项技术上做对比,有助于发现我国运动员的不足和缺陷;同时为使专家学者之后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和教练员更加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能水平,逐渐改进和完善跳远技术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该文以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决赛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和起跳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观察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在助跑最后5m步长变化特征上呈大→小趋势,即倒二步大于倒一步步长,但步长变化并不大,基本趋于一致的助跑节奏;在助跑步频变化上仅有三名运动员呈上升趋势,表现较为合理;助跑最后5米速度明显要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助跑速度较慢;踏板损失距离较为理想,尤其是泮××为0.10m,更是接近于世界优秀水平。(2)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的平均起跳时间为0.118s,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且有三名运动员的起跳时间为0.11s,显然要优于部分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各时段时间分配表现不合理,即缓冲时间(T1)>蹬伸时间(T3)>转化时间(T2)。(3)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在踏板瞬间膝关节角度弯曲比较大,最大缓冲角度较小,离地瞬间蹬伸角度也较小;八名运动员着地踏板瞬间送髋动作不明显,不充分,起跳缓冲阶段髋关节伸展幅度小,普遍存在屈髋现象,不利于快速蹬伸;离地瞬间髋角偏小不利于运动员身体重心迅速前移,阻碍了起跳腿的的蹬伸速度;运动员在踝关节柔韧和力量上相对较差些,起跳蹬伸不充分。(4)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着地角平均值为61.88±2.64°,处于优秀运动员范围之内;蹬地角平均值为71.81±3.53,处于优秀女子运动员的蹬伸角范围之内;扇面角平均值为46.31±3.50,明显大于费尔歇模式合理扇面角范围;着地角偏小,蹬地角偏大导致运动员身体重心通过的位移距离相对长,造成扇面角偏大。
李连强[4](2019)在《重庆市2017-2018年度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成绩分析及训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高考是我国优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继续深造的重要选拔方式。目前对我国高校体育类招生专业考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招生考试的发展进程、项目设定和评分标准以及专项训练上。本研究以2017—2018年度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考试成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考生成绩进行数理分析。旨在:帮助普通高中基层教练及时了解田径专项考生成绩的基本情况,进而拟定更为适宜的训练计划,能够尽早的为优秀体育人才进行科学训练,提高体育考试成绩。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田径专项考生进行身体素质成绩(100米、800米、原地向前掷实心球和立定跳远)、专项(200米/400米/跳远)成绩的描述性分析,进一步分析身体素质成绩与专项成绩的相关性以及专项之间的难度、区分度。因此,田径专项考生训练策略应根据专项相关项群结合难度系数进行专项选择;对训练负荷个性化原则进行梳理;对年度训练计划和周训练计划进行缜密规划;按项群制定训练手段和方法。研究结论:1.2017年、2018年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分布呈现偏态分布(均呈负偏离,偏离系数均小于0),男女800米和原定向前掷实心球项目成绩的平均值较低;除2017年女子立定跳远项目成绩较男子要高以外,男子身体素质项目成绩平均分均比女子高。因此,对田径专项考生训练周期进行规划时应增大耐力和力量的训练比重,并对女子训练负荷做针对性安排。2.2017年、2018年田径专项考生各专项成绩位于7分数段以下的人数占该年该专项的28.2%-38.9%,有28.2%-38.9%的考生专项选择存在不合理性,在训练过程中考生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考试专项。3.身体素质100米和800米成绩与专项200米和400米成绩相关性高;身体素质100米成绩和立定跳远成绩与专项跳远成绩相关性高,且专项成绩均表现出较好的区分度,男女的难度系数存在差异性,差异性结果导致男子专项较女子更容易得高分。考生应结合考试项目项群的相关性和专项难度系数优化专项选择,并通过考试项目的关联性将其分类,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达到优化专项训练的目标。建议:1.普通高中基层教练和考生加强对田径专项项目的了解,按考生实际情况规划训练内容,以及在训练负荷上应结合男女具体情况进行负荷安排,使训练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2.专项测试成绩位于7分数段以下的考生,应结合难度系数和考生自身特点进行专项选择,以实现考生考试成绩能达到7分数段以上,为总分做出较大贡献。3.考试项目按速度类、耐力类和快速力量类进行分类制定训练方法和手段,在训练指导上做到因材施教为考生提供更为多样的考试专项选择,以提升训练的整体效果,使考生的整体成绩得以提高。研究特点是由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结合训练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为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提出科学、合理的训练策略,为普通高中基层教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马杰[5](2018)在《我国青少年竞走运动员不同速度区间运动技术标准研究》文中提出“技术是竞走运动的生命”。我国竞走项目受技术规则变更的影响,在历史中走过一段弯路。但国外先进技术理念的引入,又帮助中国竞走由低迷走向高峰。如今,在国家队取得赫赫战绩之际,国内青少年比赛技术却出现了严重问题。加强青少年运动技术研究则成为国内竞走领域研究的迫切需求。借鉴过往研究思路,结合训练实践,以揭示青少年选手运动速度与技术关系为切入点,建立不同速度区间竞走运动技术标准,以期实现青少年选手竞走运动技术水平提升的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开展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经过文献资料汇总、专家对指标的筛选、现场测试数据的统计学优化处理,构建了青少年竞走选手运动技术指标体系,其具体包括摆动动作、支撑动作、腾空动作、速度节奏4个主因子。基于该体系,筛选出了14项能够反映青少年竞走选手真实技术状态的关键运动学指标。(2)依据比赛实测数据,分析了青少年在竞走比赛中速度与关键技术指标关系,证实了竞走运动技术结构随运动速度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客观规律,表明了改变后支撑阶段的下肢技术指标参数而保持其余技术指标参数的相对稳定是合理、有效加速的关键要素。(3)通过分析速度与14项关键技术指标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键技术指标分成稳定型与敏感型两类,其中,稳定型指标有6项,敏感型指标有8项;通过分析不同水平选手的技术表现差异,将这些关键指标又分成了高优型、中优型、低优型三类,其中,高优型有7项,中优型有3项,低优型有4项。(4)在速度与技术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训练与比赛实际情况,建立了男子青少年竞走运动员在4.000-4.167m/s、3.846-4.000m/s、3.704-3.846m/s、3.571-3.704m/s这4个速度区间内各关键技术指标的等级标准,以及女子青少年竞走运动员在3.704-3.846m/s、3.571-3.704m/s、3.448-3.571m/s、3.333-3.448m/s这4个速度区间内各关键技术指标的等级标准,最终为检测与评定训练和比赛中的技术表现提供参考。(5)依据所建立的不同速度区间竞走技术标准,对天津全运会部分青少年选手的比赛技术作出了检测与评定。评定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证明了该标准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陆国田[6](2018)在《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田径整体竞技实力稳步提升,但男、女中长跑项目相对落后。非洲中长跑项目仍占据优势,邻国日本的中长跑竞技实力已经整体超越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全面参赛”目标,对提高我国中长跑竞技实力提出了要求,对加强中长跑“选材”与“育才”工作指明了方向,1992年全国范围测试的中长跑选材标准已时隔近3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青少年身体形态和竞技能力的变化等,亟待对选材指标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建立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测试指标体系及选材指标权重等;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测试法严格按照测试程序执行;通过数理统计法对选材指标数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百分位数法确定选材标准。研究结果与结论:(1)中长跑项目特征为本研究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研究基础人类遗传学原理、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人体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为不同年龄段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权重的确定和最终标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2)在选材指标筛选原则的指导下,经历了初步筛选、教练员与专家论证筛选、测试指标统计学筛选、多因素分析筛选等过程,最终确定了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男、女不同性别,12-13岁、14-15岁、16-17岁不同年龄段的,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指标、心理特征指标、家系调查指标及教练员经验评定指标在内的主观评价体系与客观评价体系相结合的选材指标体系。(3)在科学构建的选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级指标权重的初步确定与修正;主观、客观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了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及心理特征在内的选材客观指标的单项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确定了包括专项技术、家系调查和教练员经验评定在内的主观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最终有效制定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评价标准。同时对选材标准进行了回代检验,回代检验结果符合要求,体现出本研究选材标准制定的有效性。
李利利[7](2017)在《1986-2016年我国田径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共词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共词分析法、文献计量法、数理统计法和词频统计法,借助SPSS和BICOMB软件,对我国体育类12种(北大版)核心期刊(1986-2016年)中的田径类主题文章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探析各时期(以十年为段)我国田径研究热点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一)我国田径类的文献数量呈现类似正态分布曲线。1996-2005呈上升趋势,2003年时达到顶峰,多学科和技术上的使用使得田径文献数量逐步上升。随着研究的逐步成熟和田径技术的完善,田径文献量开始减少。(二)田径类文献的主要阵营在学报类,在众多非学报类核心期刊中中国体育科技是田径文献的重要载体。学报类期刊的作用是实现学术交流和记录田径研究成果,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为代表。非学报类期刊因为办刊宗旨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中国体育科技倾向于发表田径类文章。(三)田径研究热点领域随时间年限的不同(在不同时间阶段)各有侧重。1986-1995年研究热点有技术水平、裁判工作、运动项目、田径运动会、田径教学、跑速、田径项目、世界田径锦标赛、身体素质、运动训练、田径运动员、后蹬、专项训练和田径比赛,1996-2005年研究热点有中长跑、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助跑、步频、速度、最后用力、跨栏跑、标枪、跳高、竞走、男子十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撑杆跳高、铅球、助跑速度、男子、短跑、100m跑、灰色理论;2006-2016年研究热点有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奥运会、110m栏、跳远、刘翔、身体素质、速度、标枪、铅球、运动训练、最后用力、高校、起跳技术、撑杆跳高、跳高、投掷技术、男子、起跳和马拉松。(四)散点分布形状呈现距中心点外围分布(1986-1995年)→中心聚集分布(1996-2005年)→中心部分聚集分布(2006-2016年)的趋势。该趋势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即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发展。田径项目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纪录的发展促使各项田径技术、运动训练、田径赛事和田径教学等深入研究。
莫迎锐[8](2013)在《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训练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结构分为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由基础训练、初级专项和专项提高三个阶段构成;空间结构包括内容结构、负荷结构、方法和手段结构。2.时间结构主要通过不同阶段运动员的年龄、成绩等要素的特征来表现。和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初始训练年龄、开始专项训练年龄和创造最好成绩年龄均低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以较短训练年限达到个人最好成绩,但保持高水平竞技能力年限较国外运动员短。3.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是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核心内容;基础训练阶段身体素质训练核心内容为动作速度、爆发力、快速力量和协调性,技术训练核心内容为助跑技术和跳远技术;初级专项阶段身体素质训练核心内容为爆发力、动作速度、快速力量和移动速度,技术训练核心内容为专项基本技术和短程助跑完整技术;专项提高阶段身体素质训练核心内容为快速力量、动作速度、爆发力和移动速度,技术训练核心内容为助跑准确性、跑跳结合技术和完整专项技术。4.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不同阶段负荷内容的量度随阶段的进展不断增大;和基础训练阶段相比,初级专项阶段主要表现为速度训练、力量训练负荷量的大幅增加;专项提高阶段表现为在负荷量持续增加基础上,力量训练、专门跳跃和专项技术负荷强度的提高;不同阶段训练负荷量度结构不同,基础训练阶段负荷结构形式为中量中强度,初级专项阶段为大量中强度,专项提高阶段为大量大强度。5.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完整法和分解法是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基础训练阶段以高抬腿跑、30米跑、小肌群力量练习、技术模仿和着地技术练习为核心训练手段;初级专项阶段以30米跑、40-60米行进间跑、壶铃蹲跳和短程助跑三级跳远为核心训练手段;专项提高阶段以100米跑、负重半蹲、抓举、高翻、短助跑5~10级跨步跳、三步助跑三级跳远、全程助跑和中程助跑三级跳远为核心训练手段。
顾俊杰[9](2013)在《三级跳远运动员顾俊杰04及07年准备期训练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顾俊杰是我国在新世纪出现的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他身材高大、助跑速度快、爆发力强,在2000年至今运动成绩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处于国内优秀运动员行列。在2001—2009年,顾俊杰连续参加了三届全运会,共获得两枚铜牌和两个第四名。在国内的田径大奖赛、田径锦标赛等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2004年9月,在合肥举行的全国田径冠军赛中,跳出17.23米的个人最佳成绩,进入世界当年排名前20名;2007年跳出17.11米,获得北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2001年获第三届东亚运动会男子三级跳远冠军、2003年获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三级跳远冠军,2005年获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冠军.顾俊杰在长达十余年的训练过程中,我们选取比赛成绩最好的2004和2007年两个年度训练进行研究,主要从教练员训练指导思想、训练内容安排、训练方法手段等方面,从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总结多年训练过程中两个重点年度的训练情况,分析两个年度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为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训练提供思路和有益的借鉴。结论:1.顾俊杰在2004年体能状态初次达到本人最高水平,为比赛创造好的条件,当年共参加工5次比赛,最好成绩17.23米,平均成绩16.47米,全年成绩起伏较大,显现出明显的单高峰状态。2007年加强了身体训练,尤其是专项体能的训练,在共参加儿次比赛,最好成绩17.11米,平均成绩16.87米,全年成绩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只是在比赛中没有把握住机会,最好成绩不及2004年.2.顾俊杰在2004年跳出本人最好成绩,所表现出的技术特征主要是助跑速度快,起跳速度快,不足之处在于三跳比例不合理,跳跃节奏不佳,技术的整体规范性不高,这也是他虽然具备较好的能力,但是未能顺利达到奥运A标的重要原因。在2007年跳出本人历史第二好成绩,并全年表现出高水平的稳定状态,主要在于专项技术进行了优化和改善,和2004年时的技术相比,三跳比例更加平衡,技术的稳定性提高。3.顾俊杰的训练中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理念,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渐改正、完善其专项技术,2007年和2004年表现出的技术特征不同,07年能够多次跳出好成绩,各项身体指标都恢复到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和专项技术的优化是关键因素。
夏伟[10](2011)在《对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运动员训练特征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跳高训练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整个训练生涯都需要进行合理周密的安排,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本文试图从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特征的讨论切入,以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训练为研究对象,以部分青少年跳高教练和跳高专家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来分析青少年跳高训练特征,以期为跳高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研究认为,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的成绩特征表现在:青年跳高运动员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且成绩好于少年,世界排名靠前并好于同龄女子。青少年优秀跳高运动员成绩突出,最好成绩远高于同龄运动员的平均水平,但与世界最好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近5年,除了青年男子跳高外,少年跳高和青年女子跳高在世锦赛和国内锦标赛的比赛成绩较往年有所下降,青少年跳高运动员整体水平有下降的趋势。2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体能训练特征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的选材较为合理,身体形态较好,身高逐年增加;力量训练和速度训练安排与大纲基本相符,速度训练倾向于发展位移速度和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力量和速度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均较丰富。3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技术训练特征主要体现在:青少年跳高技术在助跑与起跳衔接环节和起跳环节出现问题最多。最主要的问题是倒2步时减速、摆动腿不积极和起跳腿蹬伸慢。青少年跳高技术训练方法手段较为丰富,多采用全程或者半程跳高练习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以使运动员完整技术更为合理,完成技术动作顺畅。4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负荷特征主要是: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训练安排较为合理,每周训练4-9次,训练课的时间为1.5-2个小时,年度比赛约为4-6次。因各种因素影响,使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在同队同计划下进行训练,训练方法手段基本一致,导致小年龄组运动员的训练成人化,负荷量过大,大年龄组为应付比赛,整体训练负荷也偏大。5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练员不注重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发展;在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某些方法、手段、观念较陈旧,对训练的创新认识不够,学习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不足;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平时缺乏心理、智能和战术素质的训练;运动员整体训练量过大,有“拔苗助长”的现象。这些可能是导致我国优秀青少年跳高运动员成年后运动成绩提高缓慢,水平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1999年广西少年田径跳远比赛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广西少年田径跳远比赛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PBL辅助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
2.1.2 传统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2.1.3 PBL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2.2 PBL教学法形成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 PBL教学法运用到其它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
2.4 PBL教学法运用到体育学科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5 PBL教学法运用到排球运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6 PBL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2.7 小结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排球认知水平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和排球专项素质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原始排球技术水平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2 实验后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与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与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比较与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比较与分析 |
4.2.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排球基本技术成绩对比与分析 |
4.2.6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数据比较分析 |
4.2.7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排球基本技术数据对比分析 |
4.2.8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大脑运动表象对比与分析 |
4.2.9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排球课堂的满意程度对比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C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内容进度表 |
附录 D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E 广州体育学院排球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 F 排球技术课前布置问题总汇 |
附录 G 大脑运动表象测试 |
附录 H 教学教案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创新之处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2.文献综述 |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测试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世界及中国女子跳远运动项目的发展概述 |
1.2 选题依据 |
1.2.1 我国女子跳远曾创造过辉煌,近年来成绩却停滞不前甚至有下滑趋势 |
1.2.2 助跑和起跳技术的衔接是跳远技术的关键环节,对成绩有决定性作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有关跳远助跑阶段的研究 |
2.1.1 对助跑最后阶段步长变化的研究 |
2.1.2 对助跑最后阶段步频变化的研究 |
2.1.3 对助跑最后5m速度变化的研究 |
2.2 国内外有关跳远起跳阶段的研究 |
2.2.1 对起跳时间的研究 |
2.2.2 对起跳腿关节角的研究 |
2.2.3 对起跳阶段着地角、蹬地角和扇面角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现场观察法 |
3.2.3 录像解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阶段运动学分析 |
4.1.1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变化特征 |
4.1.2 助跑最后两步步频的时间特征 |
4.1.3 助跑最后5m速度变化特征 |
4.1.4 踏板损失距离 |
4.2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起跳阶段运动学分析 |
4.2.1 起跳时间 |
4.2.2 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各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
4.3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着地角、蹬地角、扇面角的运动学分析 |
4.3.1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着地角运动学分析 |
4.3.2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蹬地角运动学分析 |
4.3.3 2018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扇面角运动学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重庆市2017-2018年度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成绩分析及训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成绩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体育招生制度历史变迁 |
2.2.2 体育招生考试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的研究 |
2.2.3 体育高考项目训练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田径专项男子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2 田径专项女子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 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比较 |
4.2.1 2017年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比较 |
4.2.2 2018年田径专项考生身体素质项目成绩比较 |
4.3 田径专项考生各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4.3.1 田径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4.3.2 200米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4.3.3 400米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4.3.4 跳远专项成绩的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4.4 田径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4.1 200米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4.2 400米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4.3 跳远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项目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5 田径专项考生专项成绩区分度、难度比较 |
4.5.1 田径专项考生专项考试项目区分度比较 |
4.5.2 田径专项考生专项考试项目难度比较 |
4.6 小结 |
5 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训练策略研究 |
5.1 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训练周期的规划 |
5.1.1 田径专项考生全年第一阶段训练周期规划 |
5.1.2 田径专项考生全年第二阶段训练周期规划 |
5.2 重庆市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训练负荷的安排 |
5.2.1 田径专项考生全年训练负荷整体安排 |
5.2.2 田径专项女子训练负荷的针对性安排 |
5.3 考试项目相关性结合难度系数进行专项选择优化 |
5.3.1 考试项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专项选择 |
5.3.2 考试项目之间的难度系数进行专项优化 |
5.4 对具有相关性的考试项目进行分类训练 |
5.4.1 速度类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 |
5.4.2 耐力类训练主要方法、手段 |
5.4.3 快速力量类训练主要方法、手段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我国青少年竞走运动员不同速度区间运动技术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提升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我国竞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1.1.2 运动技术是决定竞走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
1.1.3 加强青少年竞走运动技术研究是国内竞走领域的现实需求 |
1.1.4 运动速度与技术结合研究是提升青少年竞走技术水平的新途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重点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国际竞走运动发展概况 |
2.1.1 国际竞走比赛项目设置变化情况 |
2.1.2 国际竞走运动技术规则发展演变情况 |
2.2 国内竞走运动发展概况 |
2.3 竞走运动研究现状 |
2.3.1 竞走运动相关研究的总体情况 |
2.3.2 竞走技术规则与比赛犯规研究 |
2.3.3 竞走运动技术研究 |
2.3.4 竞走运动速度研究 |
2.3.5 竞走运动速度与运动技术关系研究 |
2.3.6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生物力学测试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跟踪观察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速度区间竞走运动技术标准建立的理论基础 |
4.1.1 竞走运动技术的概念界定 |
4.1.2 竞走运动技术检测与评定的基本问题 |
4.1.3 不同速度区间运动技术标准建立的思想基础 |
4.1.4 竞走运动技术的特征 |
4.1.5 小结 |
4.2 青少年运动员竞走运动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竞走运动技术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
4.2.2 竞走运动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3 小结 |
4.3 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运动速度与运动技术关系分析 |
4.3.1 速度与比赛技术犯规的关系 |
4.3.2 速度与运动技术结构的关系 |
4.3.3 小结 |
4.4 青少年竞走运动员不同速度区间运动技术等级标准的建立 |
4.4.1 速度区间的确定 |
4.4.2 青少年竞走运动员不同速度区间关键技术指标的等级标准 |
4.5 青少年竞走选手比赛中不同速度区间运动技术的检测与评定. |
4.5.1 检测结果 |
4.5.2 评定结果 |
4.5.3 对评定结果的分析 |
4.5.4 青少年竞走选手技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4.5.5 对青少年竞走技术训练的建议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需求 |
1.1.2 体育相关政策、条令的严格要求 |
1.1.3 中长跑的“国际形势”及我国“中长跑地位”下滑 |
1.1.4 中长跑竞技后备人才“选材指标与标准”亟待更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长跑 |
1.3.2 运动员选材 |
1.3.3 选材标准 |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划分与工作步骤 |
2.1.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总体发展历程 |
2.1.2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阶段划分 |
2.1.3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工作步骤 |
2.2 运动员选材“模式”的历史发展与前沿动态 |
2.2.1 “阶段”选材模式(“哈雷”选材模型) |
2.2.2 “滑动群体法”选材模式(“里涅”选材模型) |
2.2.3 “理论三角”选材模式 |
2.2.4 “金字塔”选材模式 |
2.2.5 “发育分型”与“选育”选材模式(“综合评价”选材模型) |
2.2.6 “竞技能力主导”选材模式 |
2.2.7 “基因”选材 |
2.2.8 “跨界”与“跨项”选材 |
2.3 “国外”部分国家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
2.3.1 德国 |
2.3.2 俄罗斯 |
2.3.3 美国 |
2.3.4 澳大利亚 |
2.4 运动员选材标准构建“方法”的研究 |
2.5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 |
2.6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测试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测试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长跑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
4.1.1 中长跑项目特征 |
4.1.2 “选材”的理论基础 |
4.1.3 小结 |
4.2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选材指标筛选原则 |
4.2.2 选材指标筛选的步骤与方法 |
4.2.3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与分组依据 |
4.2.4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测试指标筛选 |
4.2.5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因子分析筛选 |
4.2.6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主观指标确定 |
4.2.7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 |
4.2.8 小结 |
4.3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研制 |
4.3.1 选材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选材客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3 选材客观指标综合评价等级标准与回代检验 |
4.3.4 选材主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5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确定 |
4.3.6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与建议 |
5.1.1 明确了中长跑的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
5.1.2 科学构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 |
5.1.3 有效制定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B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C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D 运动员心理调查问卷 |
附录E 运动员家系调查问卷 |
附录F 选材指标测试细则 |
附录G 选材指标测试表 |
附录H 选材指标重要程度问卷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1986-2016年我国田径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共词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论文 |
1.3.2 热点 |
1.3.3 关键词 |
1.4 文献综述 |
1.4.1 文献计量学应用于我国体育领域的现状 |
1.4.2 国内外体育领域研究热点的现状 |
1.4.3 关于共词分析方法的应用现状 |
1.5 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文献计量法 |
2.2.3 词频统计法 |
2.2.4 共词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主要应用软件 |
2.4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1986-1995年我国田径研究概况和热点分析 |
3.1.1 研究概况 |
3.1.2 高频关键词的确定 |
3.1.3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分析 |
3.1.4 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分析 |
3.1.5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及研究热点领域的分类 |
3.1.6 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及研究热点领域的分类 |
3.2 1996-2005年我国田径研究概况和热点分析 |
3.2.1 研究概况 |
3.2.2 高频关键词的确定 |
3.2.3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分析 |
3.2.4 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分析 |
3.2.5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及研究热点领域的分类 |
3.2.6 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及研究热点领域的分类 |
3.3 2006-2016年我国田径研究概况和热点分析 |
3.3.1 研究概况 |
3.3.2 高频关键词的确定 |
3.3.3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分析 |
3.3.4 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分析 |
3.3.5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及研究热点领域的分类 |
3.3.6 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及研究热点领域的分类 |
3.4 1986-2016年我国田径研究热点的纵向比较 |
3.4.1 研究概况 |
3.4.2 三个年代段研究热点领域的比较 |
3.4.3 研究热点演变趋势分析 |
4 结论与前景展望 |
4.1 结论 |
4.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8)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世界青少年三级跳远项目的发展 |
1.2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项目的发展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三级跳远项目发展宏观研究 |
2.2 三级跳远技术原理与项目本质特征的研究 |
2.2.1 三级跳远技术类型的研究 |
2.2.2 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研究 |
2.2.3 三级跳远项目的运动学研究 |
2.2.4 现代三级跳远项目的本质特征和训练特征 |
2.2.5 三级跳远技术学习与训练的相关研究 |
2.3 三级跳远专项训练的研究 |
2.3.1 三级跳远训练内容的相关研究 |
2.3.2 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相关研究 |
2.3.3 三级跳远训练负荷研究 |
2.3.4 三级跳远训练方法手段研究 |
2.3.5 青少年三级跳远训练相关研究 |
2.3.6 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研究 |
2.4 训练结构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基本问题 |
4.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4.1.2 三级跳远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和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及目标 |
4.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本研究中训练结构的论域 |
4.2 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时间结构 |
4.2.1 初始训练的年龄 |
4.2.2 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 |
4.2.3 达健将和国际健将的年龄 |
4.2.4 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年龄 |
4.2.5 多年训练过程中成绩随年龄变化的特征 |
4.2.6 小结 |
4.3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内容结构 |
4.3.1 三级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 |
4.3.2 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关系 |
4.3.3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内容结构 |
4.3.4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身体训练的内容结构 |
4.3.5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技术训练内容结构 |
4.3.6 小结 |
4.4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负荷结构 |
4.4.1 三级跳远训练负荷的结构要素 |
4.4.2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负荷结构 |
4.4.3 小结 |
4.5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方法、手段结构 |
4.5.1 对训练方法结构的认识 |
4.5.2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训练方法 |
4.5.3 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训练手段结构 |
4.5.4 小结 |
4.6 顾俊杰专项提高阶段年度大周期训练结构实证研究 |
4.6.1 顾俊杰2004-2005年度大周期训练安排 |
4.6.2 年度大周期训练内容结构特征 |
4.6.3 年度大周期不同训练内容的负荷结构特征 |
4.6.4 年度大周期不同内容训练手段特征 |
4.6.5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三级跳远运动员顾俊杰04及07年准备期训练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三级跳远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 |
2.2 三级跳远项目技术研究 |
2.3 关于三级跳远训练内容及负荷安排的研究 |
2.4 关于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专家访谈 |
3.2.3 个案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顾俊杰在2004年和2007年度基本情况分析 |
4.1.1 顾俊杰2004年度基本情况分析 |
4.1.2 顾俊杰2007年度基本情况分析 |
4.1.3 小结 |
4.2. 顾俊杰2004及2007年训练周期安排 |
4.2.1 顾俊杰2004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
4.2.2 顾俊杰2007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
4.2.3 两年度训练内容安排的比较 |
4.3 顾俊杰2004及2007年度的速度训练 |
4.3.1 速度在三级跳远中的作用 |
4.3.2 顾俊杰2004及2007年度速度训练安排的分析 |
4.3.3 顾俊杰2004及2007年度速度素质的比较 |
4.4 顾俊杰2004及2007年度的力量训练 |
4.4.1 顾俊杰力量训练的分类及各阶段安排 |
4.4.2 顾俊杰2004及2007年度力量训练常用手段及负荷特征 |
4.5 顾俊杰2004及2007两年度技术训练的比较 |
4.5.1 教练员对于专项技术的认识 |
4.5.2 顾俊杰专项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
4.5.3 顾俊杰2004及2007年度的专项技术训练 |
4.5.4 小结 |
4.6 顾俊杰在2004、2007两年度的参赛情况比较 |
4.6.1 顾俊杰2004年参赛情况 |
4.6.2 顾俊杰2007年参赛情况 |
4.6.3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对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运动员训练特征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特征的研究 |
1.2.2 青少年跳高技术的研究 |
1.2.3 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战术素质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3.1 青少年跳高训练特征的定义和内涵 |
3.1.1 特征及训练特征的定义 |
3.1.2 青少年跳高训练特征的定义及内涵 |
3.2 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成绩特征的分析 |
3.2.1 世界及中国青少年跳高项目纪录的分析 |
3.2.2 世界及中国青少年历年跳高最好成绩的分析 |
3.2.3 世界及中国田径锦标赛跳高项目历年前十二名平均成绩分析 |
3.2.4 我国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历年参加世界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人次的分析 |
3.2.5 我国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进入世界排名前四十名人数的统计及分析 |
3.3 我国青少年跳高竞技能力训练的特征研究与分析 |
3.3.1 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
3.3.2 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技术训练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
3.3.3 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心理、战术和智能训练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
3.4 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安排和负荷特征的分析 |
3.4.1 青少年跳高教练员对跳高指导思想和训练任务的认识 |
3.4.2 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周期的选择 |
3.4.3 我国青少年跳高比赛次数的安排 |
3.4.4 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负荷的安排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我国体校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训练训练特征问卷调查表 |
附件二 我国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影响因素的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三 对本文42所体校中的部分教练员专访或电话访问提纲 |
附件四 专家效度评价表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1999年广西少年田径跳远比赛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PBL辅助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张锐飞.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助跑最后5m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冯松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重庆市2017-2018年度体育高考田径专项考生成绩分析及训练策略研究[D]. 李连强. 西南大学, 2019(01)
- [5]我国青少年竞走运动员不同速度区间运动技术标准研究[D]. 马杰.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6]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D]. 陆国田.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7]1986-2016年我国田径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共词分析视角[D]. 李利利.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8]我国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训练结构研究[D]. 莫迎锐. 北京体育大学, 2013(11)
- [9]三级跳远运动员顾俊杰04及07年准备期训练特征的比较研究[D]. 顾俊杰. 北京体育大学, 2013(01)
- [10]对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运动员训练特征的调查分析[D]. 夏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