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水禽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在鸡传代后由非致病型转化为即时型的研究

一株水禽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在鸡传代后由非致病型转化为即时型的研究

一、新城疫病毒某水禽分离株经鸡体传代后由非致病型转变为速发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乐[1](2021)在《F基因起始密码子特异突变对NDV La Sota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发现class Ⅰ类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在家禽中的分离率逐年升高。本团队前期的研究发现了多株F基因起始密码子发生自然突变导致其编码序列变长的class Ⅰ类NDV,并证实了 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为ATA能够导致classⅠ类NDV毒力增强,表明NDV弱毒株有突变成强毒株的潜在能力。鉴于class Ⅱ类NDV中的基因Ⅱ型弱毒株广泛应用于ND的免疫并且在鸡群中长期存在,其F基因起始密码子的类似突变是否对其生物学特性存在潜在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class Ⅱ类基因Ⅱ型弱毒株La Sota为研究对象,评估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对其生物学特性潜在的影响。首先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对La Sota株F基因的起始密码子进行突变,将其起始密码子位置的碱基突变为ATA或者CTA,在原起始密码子前12和33个核苷酸位置处分别突变产生1个起始密码子,使得F基因编码区长度分别变为1674和1695个核苷酸,分别编码557和564个氨基酸,构建获得了质粒pNDFLsp-ATA和pNDFLsp-CTA。将构建的质粒转染细胞,拯救获得了两株突变病毒,分别命名为La Sota-ATA和La Sota-CTA。毒力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亲本病毒La Sota、突变病毒La Sota-ATA和La Sota-CTA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为 100 h、107.125 h 和 119.625 h,均大于90 h;La Sota、La Sota-ATA 和 La Sota-CTA 的 1 日龄SPF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分别为0.19、0.1625和0.4862,均小于0.7,符合低毒力毒株的特性,表明F基因起始密码子的突变不影响La Sota的毒力。La Sota,La Sota-ATA和La Sota-CTA在鸡胚中也表现相似的生长动力学特征,均在接种后72 h达到最高滴度,且三个毒株间无显着差异。前期研究发现class Ⅰ类NDV F基因起始密码子仅在特异性突变为ATA时毒力和复制能力增强,因此本研究对突变病毒La Sota-ATA和亲本病毒La Sota在鸡体内的复制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La Sota-ATA和La Sota接种SPF鸡后相同组织之间的病毒载量没有显着差异,表明La Sota-ATA与La Sota在SPF鸡体内具有相似的复制能力。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La Sota-ATA和La Sota-CTA中F基因起始密码子的突变没有造成病毒红细胞吸附活性发生明显改变,但引起了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升高以及溶血活性和膜融合活性的降低。本研究对在鸡群中广泛存在的class Ⅱ类基因Ⅱ型NDV La Sota中F基因起始密码子进行了突变,并进一步评估了 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潜在影响。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为NDV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艾惠[2](2020)在《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对Class Ⅰ类ND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lass Ⅰ类NDV已在我国广泛分布,其持续的传播和流行可能使病毒变异,存在毒力增强的风险。对2017年中国19个省市分离到的多株class Ⅰ类NDV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几株病毒的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为ATA与CTA。其中,FJ28毒株分离自福建省某鸭群,遗传演化分析发现其属于class Ⅰ类基因3型,与经典class Ⅰ NDV相比,FJ28毒株F基因起始密码子由ATG突变为了ATA,其起始密码子前移了33个核苷酸,导致F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695个核苷酸,编码564个氨基酸,但其他基因长度未发生改变。毒力指标测定结果显示,FJ28毒株的鸡胚死亡平均时间(Mean death time,MDT)为74h,1日龄SPF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ntracerebral pathogenicity index,ICPI)为1.413,表明FJ28为中等毒力毒株。而经典class Ⅰ类NDV为低毒力,推测FJ28毒株毒力增强可能与F基因起始密码子的突变导致编码序列变长有关。为验证以上推论,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将class ⅠI类La Sota弱毒株的F基因替换为FJ28毒株的F基因,救获了重组病毒La Sota-FJ28F。毒力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其ICPI值为0.7321,高于亲本弱毒株La Sota的0.19,为中等毒力,表明F基因的替换导致La Sota毒力增强。进一步将La Sota弱毒株的F和HN基因同时替换为FJ28毒株的F和HN基因,获救重组病毒La SotaFJ28FHN。毒力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其ICPI值为0.736,表明La Sota-FJ28FHN为中等毒力,且与La Sota-FJ28F无显着差别。另外,La Sota-FJ28FHN的MDT为126 h,但接种后存活的鸡胚有明显的出血和损伤。上述结果表明HN基因的替换没有明显导致La Sota-FJ28F毒力增强,即F基因的替换是导致La Sota-FJ28FHN毒力增强的关键因素。将重组病毒La Sota-FJ28FHN的F基因起始密码子ATA突变为ATG,获救重组病毒La Sota-FJ28FHN-F-ATG。毒力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其ICPI值为0.238,表明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为ATG是导致重组病毒La Sota-FJ28FHN-F-ATG毒力降低的原因。为证实FJ28中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是导致其毒力增强的决定因素,本研究建立了FJ28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救获了FJ28亲本毒株,并将其F基因起始密码子回复突变为ATG,救获了突变病毒FJ28FL-ATG。由于NDV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部分class Ⅰ类NDV 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为CTA。为评价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为CTA对ND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救获了突变病毒FJ28FL-CTA,毒力指标测定结果表明,FJ28、FJ28FL-ATG和FJ28FL-CTA的ICPI分别为0.875、0.266和0.406,表明FJ28为中等毒力毒株,而FJ28FL-ATG和FJ28FL-CTA为低毒力。另外,FJ28、FJ28FL-ATG与FJ28FL-CTA的MDT分别为136 h、134 h和121 h,均大于90 h,但亲本病毒FJ28接种后存活的鸡胚出血、损伤情况严重,而FJ28FL-ATG和FJ28FLCTA并未造成鸡胚出血或损伤。这一结果证实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为ATA导致的编码氨基酸变异是FJ28毒力增强的关键因素。另外,本研究测定了FJ28、FJ28FL-ATG和FJ28FL-CTA在鸡胚中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三株病毒具有相似的生长动力学特性,但其中FJ28的增殖速度最快,在各时间点具有更高的生长滴度。上述结果表明class Ⅰ类NDV FJ28 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是导致FJ28在毒力和生长特性等方面与其他class Ⅰ类NDV弱毒株不同的关键原因。本研究首次证实了class Ⅰ类NDV F基因起始密码子的特异性突变是导致其毒力增强的关键因素,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的理解class Ⅰ类NDV的遗传进化及致病机制。

白雪雁[3](2019)在《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株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试验》文中认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引起的禽类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流行的NDV强毒株主要是基因VII型,而广泛使用的La Sota疫苗毒株是基因II型。虽然La Sota疫苗对基因VII型NDV毒株可提供良好的临床保护,但是并不能有效阻止感染禽的排毒。因此,研制与NDV流行毒株基因型相匹配的疫苗对于ND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株在抗原性上与马立克氏病毒(MDV)相近,常用于鸡马立克氏病(MD)的预防。由于HVTFC126株的基因组含有较多可供外源基因插入的复制非必需区,同时又可以冻干保存,常作为禽用重组病毒疫苗的载体。融合(F)蛋白是NDV囊膜表面的主要糖蛋白,与NDV的致病性直接相关,也是主要保护性抗原。本研究以HVT FC126株的US2复制非必需区作为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构建表达基因VII型NDVF蛋白的重组病毒疫苗株;此外,还将构建缺失F蛋白跨膜区的重组病毒,以期将表达的F蛋白分泌到重组病毒囊膜外,避免机体内抗体的中和作用,并评价了两株重组病毒疫苗的免疫效力首先构建含HVT FC126株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处上下游序列的中间质粒pCR2.1-US2,然后将EGFP基因表达盒克隆到此中间质粒,获得转移载体质粒pCR2.1-US2-EGFP;采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pCR2.1-EGFP和HVT FC126株基因组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经同源重组获得表达EGFP的重组病毒rHVT-EGFP。采用与上述类似的方法和步骤,用基因VII型NDV F基因表达盒替代rHVT-EGFP的EGFP基因表达盒,构建表达NDVF蛋白的重组病毒。以基因VII型NDVDT2014毒株基因组为模板,采用RT-PCR扩增其F基因。将F基因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pEASY(?)-M3中,再经PCR扩增含CMV启动子、TK ployA终止子和Flag标签的F基因表达盒。将F基因表达盒克隆到中间质粒pCR2.1-US2,构建转移载体pCR2.1-US2-F。对F基因的跨膜区进行分析,显示F蛋白含有两个跨膜区,分别位于117-139和502-525位氨基酸的位置;以pCR2.1-US2-F为模板,采用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分别对两个跨膜区进行缺失,构建缺失跨膜区的转移载体pCR2.1-US2-△F。分别将pCR2.1-US2-F和pCR2.1-US2-△F与rHVT-EGFP基因组DNA共转染CEF,拯救出两株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F。用有限稀释法对重组病毒进行反复纯化,直至病毒蚀斑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均不带荧光。通过PCR验证,F基因正确插入到重组病毒基因组。以基因Ⅶ型NDV的阳性血清为一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两株重组病毒均呈阳性反应;以Flag标签蛋白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试验,重组病毒rHVT-NDV-VII-F成功表达了约55kDa和60kDa的目的条带,重组病毒rHVT-NDV-VII-△F成功表达约60kDa的目的条带。两株重组病毒在CEF细胞上的生长特性与HVT FC126株疫苗毒株相似。为了评价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F的免疫效力,用1日龄SPF鸡进行了动物试验。动物试验分组依次是:rHVT-NDV-VII-F组、rHVT-NDV-VII-△F组、弱毒疫苗组、攻毒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0只鸡。首先对rHVT-NDV-VII-F组和rHVT-NDV-VII-△F组的1日龄鸡只进行免疫接种,颈部皮下注射相应的重组病毒,剂量为5000蚀斑形成单位(PFU)/鸡;弱毒疫苗组则在鸡只7日龄时,接种La Sota疫苗。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鸡只21日龄时攻毒,以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105EID5o/鸡的NDV DT-2014株。攻毒后连续观察14天,统计各实验组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率。并于攻毒后第3天,采集各组咽喉、泄殖腔的棉拭样品,提取RNA,以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排毒情况。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在攻毒后的第3天,两株重组病毒免疫组的排毒量显着低于攻毒对照组,其中重组病毒rHVT-NDV-VII-F组排毒量最低,其次是重组病毒rHVT-NDV-VII-AF 组。针对 NDV DT-2014 株强毒的攻击,两株重组病毒可使鸡的发病和死亡时间大大推迟,rHVT-NDV-VII-F组的存活率为40%。表明重组病毒rHVT-NDV-VII-F对基因Ⅶ型NDV可提供一定的保护,可望作为预防和控制ND的疫苗候选株。

韩璐杰[4](2018)在《新城疫病毒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病毒复制的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鸡、火鸡和多种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禽类。H9N2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但可以对禽类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增加继发感染其他病原体的可能性。ND与H9N2在临床上发病较多,危害较大,二者的混合感染会加重患病禽群的病情,给养禽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关于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的研究较为有限,近年来的研究只是初步探索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而两种病毒共感染的过程和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比较和分析两种病毒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CEF)后,单一感染组与共感染组病毒在RNA水平、病毒滴度及相关免疫因子等方面的变化,为研究共感染条件下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和抵抗机制打下基础,为临床防制ND和H9N2混合感染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具体分为4个部分:1.本研究参照GenBank上发表及相关文献中的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序列设计合成4对引物,以抽提的病毒尿囊液中的c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出M基因,将其连接到pMD19-T载体上,筛选出M基因标准阳性质粒,并用q-PCR方法建立标准曲线。2.设计NDV与H9N2亚型AIV在CEF细胞上的共感染实验,制作标准曲线分别检测实验组NDV与H9N2亚型AIV的拷贝数。结果表明,在6 h、12 h时,单一感染组的细胞培养物中M基因的拷贝数要比共感染组高,病毒复制速度较慢;在24 h、36 h、48 h时,单一感染组的细胞培养物中M基因的拷贝数要比共感染组低,且病毒复制速度较快。由此初步断定:在整个病毒复制内,24 h之前,共感染组中NDV与H9N2亚型AIV互相抑制,24 h之后,二者相互促进对方在CEF细胞内的复制。3.利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cal,ICC)分别测定实验组中NDV与H9N2亚型AIV的增殖曲线。结果显示,在整个复制周期内,单一感染NDV组的病毒滴度要高于混合感染组,而单一感染H9N2亚型AIV组的病毒滴度要低于混合感染组,说明在发生共感染时,H9N2亚型AIV会抑制NDV在CEF细胞内的复制,而NDV会促进H9N2亚型AIV在CEF细胞内的复制。4.利用q-PCR测定了6个固有免疫相关因子IFN-α、IFN-β、IL18、IL-1β、TLR4、及NLRC5的表达,对比分析其表达情况。IFN-α、IFN-β基因有早期阶段的表达抑制,共感染后期,二者均呈现上调;IL-1β基因在整个共感染阶段都呈现上调;IL18、TLR4与NLRC5基因在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表达变化,共感染后期均呈现上调。结果表明,在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24 h后,二者互相促进对方的复制并共同作用于CEF细胞,加重了对CEF细胞的感染力。

周鹏[5](2018)在《鸭源NDV感染对鸡和鸭免疫相关分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NDV能感染多种禽类,其中鸡最易感染NDV。传统理论认为NDV不易感染水禽,即使感染也不发病,但是近年来关于鸭、鹅等水禽感染NDV并发病的案例越来越多,对我国水禽养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国内关于鸭源NDV对鸡和鸭致病性和免疫相关分子研究并不系统,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鸭源NDV感染鸡和鸭的致病性和免疫相关分子影响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鸭源NDV的生物学特点和鸭源NDV感染鸡和鸭后的致病机理。本研究采用不同毒力的鸭源NDV Duck/CH/HB/JZ-10-1毒株和NDV Duck/CH/HB/JZ-10-2分别感染雏鸡和雏鸭。分别在雏鸡感染后24h、48h和72h采集鸡的脾脏,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鸡16种免疫相关分子(IL-1β、IL-2、IL-6、IL-8、IL-15、IL-16、IL-18、IFN-α、IFN-β、IFN-γ、MHCⅠ、MHCⅡ、STAT1、TLR-7、IRF7、p65)mRNA转录水平;雏鸭感染后1d、3d和5d分别采集鸭的脾脏,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9种鸭免疫相关分子(IL-1β、IL-2、IL-6、IFN-α、IFN-β、IFN-γ、MHCⅠ、MHCⅡ、TLR-7)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2株鸭源NDV感染雏鸡24h,IL-1β、IL-2、IL-16、IL-18、IFN-α、IFN-β、MHCⅠ、STAT1、TLR-7和IRF7 mRNA转录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感染24h后,mRNA转录水平快速上升,其中上升最高的是P65,mRNA转录水平增加了235.99倍,其次为IL-6,Duck/CH/HB/JZ-10-1毒株感染24h后,mRNA转录水平增加了111.88倍,其它因子mRNA转录水平均出现不同倍数的增加。对感染后不同时间IL-8、IL-15、IFN-γ和MHCⅡmRNA转录水平进行检测显示,不同时间点转录水平的变化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数据分析进一步显示,2株不同毒力的病毒感染后不同的因子mRNA转录水平变化趋势整体上基本一致,但是增加量存在一定的差异。2株鸭源NDV感染雏鸭后24h,IL-1β、IL-2、IL-6、IFN-α、IFN-β、IFN-γ、MHCⅠ、MHCⅡ和TLR-7 9种免疫相关分子mRNA转录水平均出现下降,感染后3d,mRNA转录水平快速上升,其中上升最高的是IFN-a,增加了14.17倍,其它8种因子mRNA转录水平在1-14倍之间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2株不同毒力的病毒感染后不同的免疫相关分子mRNA转录水平变化趋势整体上基本一致,但是增加量存在一定的差异。2株不同毒力的鸭源NDV感染雏鸡和雏鸭后,在不同时间点,鸡免疫相关分子mRNA转录水平增加量更为明显,统计分析显示了鸡只对鸭源NDV的感染相较于鸭更为敏感。本研究的实施阐述鸭源NDV感染宿主后免疫相关分子的变化,为深入研究鸭源NDV感染宿主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吴双,朱善元,郭长明,左伟勇,王永娟,秦枫,洪伟鸣,王安平[6](2018)在《鸽副黏病毒经鸡胚传代引起毒力和F基因序列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鸽副黏病毒ND167在SPF鸡胚传代中毒力和F基因序列变化,运用有限稀释法将ND167连续传代扩繁,每代次均选择病毒稀释度最高且血凝价最高的尿囊液进行传代,共传10代次,测定第1、5和10代次的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F基因序列。结果表明,ND167在鸡胚传代过程中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虽未突变,但是毒力却在逐渐增强,从中等毒力株演变为强毒力株。说明对于PPMV毒力判定需要根据动物实验进行,需警惕PPMV在鸡群中反复传代引起毒力增强。

高晟斌[7](2018)在《Class Ⅰ NDV与Class Ⅱ NDV气溶胶传播能力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气溶胶传播是新城疫病毒(NDV)的主要传播方式,但过去的研究都是针对Class Ⅱ NDV。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Class Ⅰ NDV能否通过气溶胶传播并比较ClassⅠ NDV和Class Ⅱ NDV的气源性传播能力。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个试验条件下新城疫病毒气溶胶传播模型,将两个正负压隔离器A、B通过一根管道相连,并在隔离器内饲养SPF鸡,随机分为人工感染组、接触感染组、气溶胶感染组。人工感染组和接触感染组在隔离器A中饲养,气溶胶感染组在隔离器B中饲养。人工感染组的鸡于20 日龄接种Class Ⅰ NDVNX1069株。同时,在隔离器C和隔离器D进行相同试验,但接种病毒为Class Ⅱ NDVLasota株。接种病毒后的第 1、2、3、5、7、9、12、15、18、21、24、27、30、35、40 天采集隔离器中的空气样品以及试验鸡口腔泄殖腔棉拭子;第7、14、21、28、35、40天采用翅静脉采血法采集试验鸡血液样品。空气样品采用蚀斑计数法分析病毒气溶胶浓度;棉拭子样品采用qRT-PCR法分析试验鸡的排毒情况;血液样品采用HI试验检测血清中的NDV抗体效价。根据试验进展对试验鸡进行剖检并采集气管样品。以Elisa法分析气管黏膜中的SIgA水平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气管黏膜中的菌群成分。结果:NDV气溶胶传播试验结果显示:隔离器A中于5dpi首次检测到Class Ⅰ NDV病毒气溶胶。隔离器A中的Class Ⅰ NDV病毒气溶胶于18dpi达到峰值13.81 ×103 PFU/m3。Class Ⅱ NDV病毒气溶胶于7dpi才首次被检测到,但是达到高峰的时间也为18dpi,峰值为13.01 X 103 PFU/m3。Class Ⅰ NDV隔离器B于7dpi首次检测到病毒气溶胶,但Class Ⅱ NDV隔离器D于9dpi才首次检测到病毒气溶胶。棉拭子检测结果显示:Class Ⅰ NDV气溶胶感染组的鸡于9dpi排毒而Class Ⅱ NDV气溶胶感染组则到15 dpi才排毒。HI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新城疫病毒产生的抗体滴度都很高,最高都可以达27以上。SIgA分析结果显示:Class Ⅰ NDV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都可以使气管黏膜SIgA水平显着升高,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高通量测序的结果显示:ClassⅠ NDV接触传播与气溶胶传播引起气管黏膜菌群的变化不同。接触组和气溶胶组都会使呼吸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但气溶胶组与空白组的呼吸道相同菌仅有21种,接触组与空白组有49种。气溶胶感染组与空白组的呼吸道黏膜菌群差异更大。属水平细菌丰度检测结果显示接触感染后气管黏膜中丰度上升的菌属多为条件致病菌:如埃希氏-志贺氏菌等,而气溶胶感染组丰度上升最大的菌属为乳酸菌属。结论:Class Ⅰ NDV可以形成病毒气溶胶,而且病毒气溶胶可以扩散到相邻的隔离器中。本试验中,Class Ⅰ NDV比Class Ⅱ NDV形成病毒气溶胶的时间更早,Class Ⅰ NDV气溶胶感染组的试验鸡排毒时间也更早。Class Ⅰ NDV通过不同传播途径感染都可以使气管黏膜SIgA水平显着上升。气溶胶感染组会使气管黏膜菌群变化更大,但直接接触感染更容易继发气管黏膜上存在的条件致病菌感染。

陈申秒,程小果,王慧,何福庆[8](2017)在《鸭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城疫病毒(NDV)的感染宿主范围比较广,因为养殖结构和流行趋势的变化,近些年来鸭群感染才开始引起重视。鸡是NDV的主要宿主,水禽是天然储存库已是共识,然而鸭群对NDV强毒株是否具有坚强的抵抗力,鸭群感染强毒发病和死亡的情况如何?研究各有不同观点。可以肯定的是,NDV出现了某些新的致病特点,在鸭等水禽表现出一定的致病性,鸭群NDV基因型出现新变化[1-2],系统分

张秀芬[9](2017)在《山东省部分地区雏鹅早期死亡原因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养鹅业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年出栏商品肉鹅4.9亿只,占世界肉鹅产量的90%以上,肉鹅产值约320亿元,养鹅业已经成为我国水禽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养鹅大国。但是,养鹅业的迅速发展,鹅饲养密度的不断增大,导致鹅疫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禽流感病毒病、小鹅瘟、霉菌病、痛风等,不仅能导致成年鹅感染发病,也能导致雏鹅的大量死亡,给我国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导致雏鹅早期死亡的原因,本研究于2016-2017年对我国山东地区雏鹅中常见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鹅细小病毒、新城疫病毒、鹅圆环病毒、坦布苏病毒及腺病毒病等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临床上死亡雏鹅样品351羽份,用PCR及RT-PCR方法进行 H9N2-AIV(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9N2),NDV(Newcastle virus),GPV(Goose parvovirus),GoCV(Goose circovirus),FAV(Fowl adenovirus)及 TMUV(Tembusu)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51份样品中,单一感染147份,双重感染77份,三重感染39份,四重感染15份,五重感染4份,感染率分别为41.9%,21.9%,11.1%,4.3%,1.1%,阴性感染 69 份,比例为 19.7%;H9N2-AIV,GPV,NDV,TMUV,GoCV 与FAV感染率分别为20.2%,34.2%,6.6%,17.7%,8.5%与52.7%,其中FAV的检出率最高,NDV的检出率最低。混合感染结果显示,H9N2-AIV与GPV的混合感染及其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最严重。不同季节发病情况统计分析表明,H9N2-AIV,NDV,GPV在冬春季节检出率最高,夏秋季节较低;TMUV在夏季检出率较高,春季检出率最低;GoCV检出率从全年看无明显变化;FAV检出率在春季最高。临床剖检结果表明,死亡雏鹅中霉菌感染的有40只,痛风有8只,同时对这48只进行病毒检测,结果表明,病毒检测大部分呈阴性,少部分呈FAV感染。综上所述,H9N2-AIV与GPV感染是引起雏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霉菌感染与痛风也是造成雏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病毒性疾病、霉菌感染及痛风的防控对我国养鹅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谭华龙[10](2017)在《12株NDV F/HN基因分析及鸭源毒株生物学特性测定》文中研究指明新城疫是由NDV引起禽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严重出血的一种传染病,是目前养禽业极为重视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水禽感染NDV的病例报道越来越多,而且水禽感染NDV已经表现出新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不再局限于一般的生产能力下降,感染NDV的水禽发病率、死亡率正在逐渐升高,并以逐年增加的趋势向全国大部分区域蔓延,使得对NDV流行动态作研究分析十分必要。本研究对1997-2016年期间从广东佛山、肇庆、云浮等地疑似患新城疫家禽病料分离鉴定获得的12株NDV,采用RT-PCR方法对12株NDV的F基因和HN基因扩增,扩增产物经克隆并测序后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参考毒株作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并对1株番鸭源NDV作了较为系统的生物特性测定,为今后的诊断与免疫防控研究提供更多详细的参考资料。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12株分离株中有9株属于基因Ⅶ型,这9株病毒来源禽种覆盖鸡、鸭和鹅,来源地域覆盖广东省4个地级市的6个县级市,来源时间覆盖最初的1997年至最近的2016年。提示,近20年来,基因Ⅶ型可能一直是广东各地、各种禽NDV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且自2007年以来,水禽NDV分离率有明显增高;(2)1株来自1997年病鸡的毒株(CK/FS-SS/N/1997株)和1株来自2014年病鸭的毒株(MDK/FS-SS/485/2014株)属于基因Ⅸ型,其来源均为佛山市三水区,提示,基因Ⅸ型一直存在流行的威胁,已经由鸡向水禽传染(或由水禽向鸡传染),但传播流行速度尚较缓慢,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3)鸽源PG/GZ-HD/PN/2011株属于基因Ⅵ型,与国内外鸽源分离株所属基因型一致。F基因和HN基因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1)12株毒株与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所有分离株与目前使用的疫苗株LaSota、B1、Mukteswar和Clone30的相似性在80.9%91.9%之间;(2)2株基因Ⅸ型毒株与传统强毒株F48E8的相似性高于99%,推测2株毒株为F48E8株的亲缘性较近;(3)12株毒株间相似性的差异较大,9株基因Ⅶ型的毒株中的5株鹅源毒株和1株鸭源毒株之间的相似性高于97%,但与其他3株Ⅶ型病毒(MDK/FS-SS/E/2007、WDK/FS-NH/A/2006和CK/YF-LD/L/1997)之间的相似性仅在83.4%87.8%之间。提示,本省流行的基因型相同的毒株之间存在基因亚型的差异。NDV的F基因与HN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株分离株与NDV强毒株的氨基酸特征相符,有10株病毒的HN基因第514氨基酸残基出现I→V的变异,有9株分离株的F基因和HN基因的中和抗原位点出现变异。另外,2011年后分离的7株毒株中,有6株毒株的HN基因第347氨基酸残基出现E→D。由此推测,当前广东地区大部分的分离株与传统疫苗株之间存在抗原性差异,这可能是目前大部分禽群对于NDV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鸭源NDV(MDK/FS-SS/E/2007)的生物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该毒株对鸭胚半数致死量为10-8.668/0.1 mL,MDT为75.2 h,ICPI为1.725和IVPI为2.48,均与NDV强毒标准相符。MDK/FS-SS/E/2007株对雏鸭和雏鹅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感染雏鸭和雏鹅出现精神沉郁,瘫痪和扭颈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脑部充血、出血,胰腺、脾脏和肝脏等器官出现变性坏死,其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都呈现典型新城疫的特征。另外,利用MDK/FS-SS/E/2007株制备成灭活油乳疫苗免疫雏番鸭,结果表明,对番鸭于1、2、3周龄进行三次免疫后,HI抗体水平均值在第7周龄达到8log2,用约105个ELD50病毒液攻击番鸭,番鸭保护率达100%。提示本毒株对番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另外,本题尚对该毒株的F蛋白进行了表达,并利用抗His标签鼠单克隆抗体对产物进行了Western blot验证,显示在53 kDa位置只有一条清晰的蛋白印迹,可为制备针对F基因的单克隆抗体和诊断水禽源新城疫病提供参考,也为研究相关基因工程疫苗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新城疫病毒某水禽分离株经鸡体传代后由非致病型转变为速发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城疫病毒某水禽分离株经鸡体传代后由非致病型转变为速发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F基因起始密码子特异突变对NDV La Sota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城疫及新城疫病毒
        1.1.1 新城疫病毒概达
        1.1.2 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1.3 新城疫病毒的基因组及各结构蛋白的功能
        1.1.4 新城疫病毒的分类及流行病学
    1.2 病毒反向遗传学
        1.2.1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1.2.2 新城疫病毒反向遗传系统及其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F基因起始密码子特异突变La Sota毒株的拯救与鉴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毒株、细胞和质粒
        2.1.2 SPF鸡、鸡胚和鸡血
        2.1.3 主要试剂
        2.1.4 试剂及其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全长cDNA质粒pNDFLsp-ATA和pNDFLsp-CTA的构建
        2.2.2 病毒的拯救
        2.2.3 拯救病毒的鉴定
        2.2.4 拯救病毒的纯化
        2.2.5 拯救病毒的毒力分析
        2.2.6 拯救病毒的遗传稳定性评价
        2.2.7 拯救病毒的生长动力学评价
        2.2.8 组织脏器病毒载量的检测
    2.3 结果
        2.3.1 质粒pNDFLsp-ATA和pNDFLsp-CTA的构建鉴定结果
        2.3.2 拯救病毒的鉴定结果
        2.3.3 拯救病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
        2.3.4 拯救病毒株的遗传稳定性评价结果
        2.3.5 拯救病毒株的生长动力学曲线
        2.3.6 组织脏器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F基因起始密码子特异突变对NDV La Sota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和仪器
        3.1.1 毒株、细胞和质粒
        3.1.2 SPF鸡胚和鸡血
        3.1.3 主要试剂
        3.1.4 试剂及其配制
        3.1.5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溶血活性试验
        3.2.2 血吸附活性试验
        3.2.3 神经氨酸酶活性测定
        3.2.4 融合指数的测定
    3.3 结果
        3.3.1 溶血活性试验
        3.3.2 血吸附活性试验
        3.3.3 神经氨酸酶活性试验
        3.3.4 融合指数的测定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对Class Ⅰ类ND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新城疫和新城疫病毒
        1.1.1 新城疫病毒的分类、毒力和生物学特性
        1.1.2 新城疫病毒的基因组和结构蛋白
    1.2 class Ⅰ类新城疫病毒
        1.2.1 class Ⅰ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
        1.2.2 class Ⅰ新城疫病毒变异和致病性
        1.2.3 负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1.2.4 NDV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1.2.5 NDV反向遗传系统的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嵌合class Ⅰ类 NDV F和 HN蛋白的La Sota毒株的拯救、鉴定与毒力测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毒株、细胞和质粒
        2.1.2 SPF鸡胚、鸡血和鸡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FJ28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测序
        2.2.2 全长cDNA质粒pNDFLsp-FJ28F的构建
        2.2.3 全长cDNA质粒pNDFLsp-FJ28FHN的构建
        2.2.4 全长cDNA质粒pNDFLsp-FJ28FHN-F-ATG的构建
        2.2.5 病毒的拯救
        2.2.6 拯救病毒的鉴定
        2.2.7 拯救病毒的纯化
        2.2.8 拯救病毒的致病性分析
    2.3 结果
        2.3.1 NDV株FJ28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2.3.2 全长cDNA质粒pNDFLsp-FJ28F的构建与鉴定
        2.3.3 全长cDNA质粒pNDFLsp-FJ28FHN的构建与鉴定
        2.3.4 全长cDNA质粒pNDFLsp-FJ28FHN-F-ATG的构建与鉴定
        2.3.5 La Sota-FJ28F、La Sota-FJ28FHN和 La Sota-FJ28FHN-F-ATG的鉴定
        2.3.6 La Sota-FJ28F、La Sota-FJ28FHN和 La Sota-FJ28FHN-F-ATG的毒力测定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的class Ⅰ类 NDV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毒株、细胞和质粒
        3.1.2 SPF鸡胚、鸡血和鸡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全长cDNA质粒p NDFJ28FL的构建
        3.2.2 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全长质粒的构建
        3.2.3 病毒的拯救
        3.2.4 拯救病毒的鉴定
        3.2.5 拯救病毒的纯化
        3.2.6 拯救病毒的致病性分析
        3.2.7 拯救病毒的生长动力学特性
    3.3 结果
        3.3.1 全长cDNA质粒p NDFJ28FL的构建
        3.3.2 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质粒pNDFJ28FL-ATG/CTA的构建
        3.3.3 病毒的拯救鉴定
        3.3.4 拯救病毒的致病性分析结果
        3.3.5 拯救病毒的生长动力学特性检测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株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NDV的病原学
        1.1 N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2 NDV的理化特性
        1.3 NDV的增殖特性
        1.4 NDV的生物学活性
        1.4.1 血凝活性
        1.4.2 神经氨酸酶活性
        1.4.3 细胞融合与溶血活性
        1.4.4 抗肿瘤的作用
        1.5 NDV的致病性
    2 F蛋白的结构及功能
    3 NDV疫苗的研究进展
        3.1 活疫苗
        3.2 灭活疫苗
        3.3 基因工程疫苗
        3.3.1 亚单位疫苗
        3.3.2 重组活载体疫苗
    4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第二章 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株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试验
    1 材料
        1.1 载体和菌株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重组病毒rHVT-EGFP的纯化
        2.1.1 rHVT-EGFP重组病毒的构建
        2.1.2 重组病毒rHVT-EGFP的纯化与扩大培养
        2.1.3 重组病毒rHVT-EGFP的基因组的提取
        2.1.4 重组病毒rHVT-EGFP的转染
        2.2 新城疫病毒株(DT-2014)F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2.1 引物设计
        2.2.2 病毒RNA的提取
        2.2.3 RT-PCR扩增NDV F基因
        2.2.4 中间质粒pM3-F的构建
        2.3 转移载体pCR2.1-US2-F和pCR-US2-AF的构建
        2.3.1 引物设计
        2.3.2 F基因表达盒的PCR扩增
        2.3.3 中间质粒pCM V-F的构建
        2.3.4 转移载体pCR-US2-F的构建
        2.3.5 转移载体pCR-US2-△F的构建
        2.4 转移载体pCR2.1-US2-F和pCR2.1-US2-AF的鉴定
        2.4.1 酶切鉴定
        2.4.2 Western-blot试验鉴定
        2.4.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
        2.5 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AF的拯救与纯化
        2.5.1 转移载体的线性化
        2.5.2 重组病毒rHVT-EGFP的提取
        2.5.3 重组病毒的拯救
        2.6 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AF的鉴定
        2.6.1 PCR鉴定重组病毒
        2.6.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重组病毒F蛋白表达
        2.6.3 Western-blot试验鉴定重组病毒F蛋白的表达
        2.6.4 重组病毒的效价测定试验
        2.6.5 重组病毒在CEF上的生长特性
        2.7 重组病毒针对NDV的免疫保护评价
        2.7.1 重组病毒的免疫保护试验
        2.7.2 排毒检测
        2.7.3 不同试验组在攻毒后的生存曲线
    3 结果
        3.1 重组病毒rHVT-EGFP的纯化
        3.2 真核表达载体pCR2.1-US2-F的构建
        3.2.1 F基因的克隆鉴定
        3.2.2 F基因表达盒的扩增
        3.2.3 转移载体的酶切鉴定
        3.2.4 转移载体Western-blot试验鉴定
        3.2.5 转移载体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鉴定
        3.3 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AF的拯救与鉴定
        3.3.1 重组病毒的拯救
        3.3.2 PCR鉴定重组病毒的F基因
        3.3.3 PCR鉴定重组病毒F基因的表达盒
        3.3.4 IFA试验鉴定重组病毒F蛋白的表达
        3.3.5 Western-blot鉴定重组病毒F蛋白的表达
        3.3.6 重组病毒的效价
        3.3.7 重组病毒的生长曲线
        3.4 重组病毒对NDV强毒的免疫保护试验
        3.4.1 绝对荧光定量PCR检测排毒
        3.4.2 不同试验组在攻毒后的生存曲线和保护率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城疫病毒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病毒复制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
1 前言
    1.1 新城疫研究进展
        1.1.1 新城疫概述
        1.1.2 NDV基因组及病原简介
        1.1.3 新城疫的发生与流行
    1.2 H9N2研究进展
        1.2.1 禽流感病毒概述
        1.2.2 AIV基因组及病原简介
        1.2.3 H9N2的发生与流行
    1.3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1%红细胞悬液
        2.1.2 病毒、细胞与鸡胚
        2.1.3 试剂
        2.1.4 仪器设备与耗材
        2.1.5 溶剂及配制
        2.1.6 统计学分析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毒的处理
        2.2.2 NDV与H9N2亚型AIV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
        2.2.3 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
        2.2.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3.2 NDV与H9N2亚型AIV的RNA抽提
        2.2.3.3 NDV与H9N2亚型AIV的cDNA合成
        2.2.3.4 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及纯化回收
        2.2.3.5 M基因与pMD19-T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2.2.3.6 重组质粒的鉴定及提取
        2.2.4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1 NDVM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2 H9N2亚型AIVM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3 标准曲线重复性、敏感性分析
        2.2.5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分组试验
        2.2.5.1 CEF细胞的制作
        2.2.5.2 H9N2亚型AIV在CEF细胞中复制所需最适胰酶浓度的探索
        2.2.5.3 NDV与H9N2亚型AIV的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2.2.5.4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实验设计方案
        2.2.5.5 细胞RNA的抽提及反转录
        2.2.5.6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荧光定量试验
        2.2.5.7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后的增殖曲线测定
        2.2.5.8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相关免疫因子表达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毒的处理
    3.2 NDV与H9N2亚型AIV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结果
    3.3 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标准质粒的构建结果
        3.3.1 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3.2 NDV与H9N2的M基因的菌液PCR鉴定结果
        3.3.3 重组质粒的序列鉴定与分析
    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3.4.1 NDVM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3.4.2 H9N2亚型AIVM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3.4.3 q-PCR敏感性、重复性检测结果
        3.4.3.1 NDVq-PCR敏感性、重复性检测结果
        3.4.3.2 H9N2亚型AIVq-PCR敏感性、重复性检测
    3.5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分组试验结果
        3.5.1 H9N2亚型AIV在CEF细胞中复制所需最适胰酶浓度的探索结果
        3.5.2 NDV与H9N2亚型AIV的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3.5.3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的荧光定量试验
        3.5.3.1 共感染后检测CEF细胞中NDV含量的荧光定量试验结果
        3.5.3.2 共感染后检测CEF细胞中H9N2亚型AIV含量的荧光定量试验结果
        3.5.4 ICC测定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后的增殖曲线
        3.5.4.1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ICC条件探索结果
        3.5.4.2 ICC测定NDV与H9N2亚型AIV增殖曲线结果
        3.5.5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检测结果
4 讨论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5)鸭源NDV感染对鸡和鸭免疫相关分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城疫与新城疫病毒
        1.1.1 新城疫
        1.1.2 NDV的分类与结构
        1.1.3 NDV理化特性
        1.1.4 NDV的培养特性
        1.1.5 NDV流行病学
        1.1.6 NDV的毒力和致病性
    1.2 NDV实验室的诊断
        1.2.1 病毒的分离
        1.2.2 血清学诊断技术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1.3 细胞因子的定义及分类
        1.3.1 细胞因子
        1.3.2 白细胞介素
        1.3.3 干扰素
        1.3.4 肿瘤坏死因子
        1.3.5 趋化因子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1.4.1 荧光定量技术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
        1.4.3 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的数学原理
        1.4.4 特异性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
        1.4.5 特异性荧光定量PCR-SYBRGreenⅠ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鸭源NDV感染雏鸡免疫相关因子变化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NDV毒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4 引物设计
    2.2 实验方法
        2.2.1 NDV感染及鸡脾脏样品的采集
        2.2.2 脾脏组织总RNA提取
        2.2.3 RNA反转录
        2.2.4 荧光定量PCR检测
    2.3 计算和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鸭源NDV感染后鸡IL-1β表达量分析
        2.4.2 鸭源NDV感染后鸡IL-2表达量分析
        2.4.3 鸭源NDV感染后鸡IL-6表达量分析
        2.4.4 鸭源NDV感染后鸡IL-8表达量分析
        2.4.5 鸭源NDV感染后鸡IL-15表达量分析
        2.4.6 鸭源NDV感染后鸡IL-16表达量分析
        2.4.7 鸭源NDV感染后鸡IL-18表达量分析
        2.4.8 鸭源NDV感染后鸡IFN-α表达量分析
        2.4.9 鸭源NDV感染后鸡IFN-β表达量分析
        2.4.10 鸭源NDV感染后鸡IFN-γ表达量分析
        2.4.11 鸭源NDV感染后鸡MHCⅠ和MHCⅡ表达量分析
        2.4.12 鸭源NDV感染后鸡TLR7表达量分析
        2.4.13 鸭源NDV感染后鸡STAT1表达量分析
        2.4.14 鸭源NDV感染后鸡P65表达量分析
        2.4.15 鸭源NDV感染后鸡IRF7表达量分析
    2.5 讨论
        2.5.1 鸭源NDV感染后鸡免疫相关分子的选择
        2.5.2 鸭源NDV感染后鸡干扰素表达量差异
        2.5.3 鸭源NDV感染后鸡脾脏TLR7表达量差异
        2.5.4 鸭源NDV感染后鸡脾脏MHCI和MHCII表达量差异
        2.5.5 鸭源NDV感染后鸡脾脏STAT1表达量差异
        2.5.6 鸭源NDV感染后鸡脾脏P65表达量差异
        2.5.7 鸭源NDV感染后鸡脾脏IRF7表达量差异
        2.5.8 鸭源NDV感染后鸡脾脏白细胞介素表达量差异
第3章 鸭源NDV感染鸭免疫相关分子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NDV毒株与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引物设计
    3.2 实验方法
        3.2.1 NDV感染及鸭脾脏样品的采集
        3.2.2 脾脏组织总RNA提取
        3.2.3 RNA反转录
        3.2.4 荧光定量PCR检测
    3.3 计算和统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鸭源NDV感染后鸭IL-1β表达量分析
        3.4.2 鸭源NDV感染后鸭IL-2表达量分析
        3.4.3 鸭源NDV感染后鸭IL-6表达量分析
        3.4.4 鸭源NDV感染后鸭IFN-α表达量分析
        3.4.5 鸭源NDV感染后鸭脾脏中IFN-β表达量分析
        3.4.6 鸭源NDV感染后鸭脾脏中IFN-γ表达量分析
        3.4.7 鸭源NDV感染后鸭MHCⅠ和MHCⅡ表达量分析
        3.4.8 鸭源NDV感染后鸭TLR7表达量分析
    3.5 讨论
        3.5.1 鸭源NDV感染后鸭免疫相关分子的选择
        3.5.2 鸭源NDV感染后鸭干扰素表达量差异
        3.5.3 鸭源NDV感染后鸭TLR7表达量差异
        3.5.4 鸭源NDV感染后鸭MHCI和MHCII表达量差异
        3.5.5 鸭源NDV感染后鸭白细胞介素表达量差异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鸽副黏病毒经鸡胚传代引起毒力和F基因序列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 病毒增殖和毒力测定
    1.5 F基因RT-PCR扩增及测序
    1.6 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增殖和毒力测定
    2.2 F基因序列的扩增
    2.3 F基因序列和遗传进化树分析
3 讨论

(7)Class Ⅰ NDV与Class Ⅱ NDV气溶胶传播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
        1.1.1 新城疫病毒的病原特性
        1.1.2 新城疫病毒的分类
        1.1.3 两类新城疫病毒主要蛋白的结构差异
        1.1.4 CLASS I NDV流行病学
        1.1.5 家禽对新城疫病毒的黏膜免疫
        1.1.6 新城疫病毒对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
    1.2 微生物气溶胶
        1.2.1 微生物气溶胶概念
        1.2.2 病毒气溶胶概念
        1.2.3 病毒气溶胶特性
        1.2.4 病毒气溶胶的采集和检测
        1.2.5 病毒气溶胶对畜禽生产的危害
        1.2.6 病毒气溶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7 新城疫病毒气溶胶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病毒
        2.1.2 SPF鸡和SPF鸡胚
        2.1.3 引物的合成
        2.1.4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病毒气溶胶传播试验模型建立
        2.2.2 试验动物的处理
        2.2.3 病毒的复苏、扩增
        2.2.4 试验样品采集
        2.2.5 空气样品中新城疫病毒的分离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空气样品中的病毒
        2.2.7 空气样品中新城疫病毒的浓度测定
        2.2.8 棉拭子样品中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2.2.9 血液样品中新城疫抗体检测
        2.2.10 剖检组织及病理切片制备
        2.2.11 试验鸡气管SIGA检测
        2.2.12 不同感染途径的试验鸡气管黏膜菌群成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试验隔离器中新城疫病毒气溶胶发生及浓度变化
    3.2 各组试验鸡排毒检测结果
    3.3 试验鸡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检测结果
    3.4 试验鸡部分组织病理学观察
    3.5 试验鸡呼吸道SIGA检测结果
    3.6 不同感染方式引起的试验鸡气管黏膜菌群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鸭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鸭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
2 鸭新城疫病毒致病性
    2.1 鸭新城疫病毒致病性与基因型
    2.2 鸭NDV F基因
    2.3 HN基因
    2.4 NP蛋白
    2.5 其他基因
3 鸭NDV与感染宿主之间的关系
4 鸭NDV研究重点与防治前景

(9)山东省部分地区雏鹅早期死亡原因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雏鹅中主要的病毒
        1.1.1 禽流感病毒
        1.1.1.1 病原学
        1.1.1.2 流行病学
        1.1.2 鹅细小病毒
        1.1.2.1 病原学
        1.1.2.2 流行病学
        1.1.3 新城疫病毒
        1.1.3.1 病原学
        1.1.3.2 流行病学
        1.1.4 鹅圆环病毒
        1.1.4.1 病原学
        1.1.4.2 流行病学
        1.1.5 坦布苏病毒
        1.1.5.1 病原学
        1.1.5.2 流行病学
        1.1.6 禽腺病毒
        1.1.6.1 病原学
        1.1.6.2 流行病学
    1.2 引起雏鹅死亡的其他疾病
        1.2.1 禽曲霉菌病
        1.2.1.1 病原学
        1.2.1.2 流行病学
        1.2.2 痛风
        1.2.2.1 病因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死亡雏鹅样品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方法
        2.2.1 病料处理
        2.2.2 引物设计
        2.2.3 病毒核酸的提取
        2.2.3.1 RNA的提取
        2.2.3.2 DNA的提取
        2.2.4 RT-PCR及PCR
        2.2.5 目的片段的纯化与克隆测序
        2.2.5.1 目的片段的纯化
        2.2.5.2 连接与转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检测结果
    3.2 死亡雏鹅中病毒检测结果及剖检结果
        3.2.1 病毒检测结果
        3.2.2 剖检结果
    3.3 六种鹅病毒病单一感染与混合感染统计结果
    3.4 六种病毒混合感染情况具体统计结果
    3.5 六种病毒感染结果
        3.5.1 GPV感染情况统计结果
        3.5.2 H9感染情况统计结果
        3.5.3 NDV感染情况统计结果
        3.5.4 TMUV感染情况统计结果
        3.5.5 GoCV感染情况统计结果
        3.5.6 FAV感染情况统计结果
    3.6 不同季节鹅病毒性疫病检测结果统计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12株NDV F/HN基因分析及鸭源毒株生物学特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1 前言
    1.1 NDV生物学特性
        1.1.1 NDV结构特征
        1.1.2 NDV的理化特性
        1.1.3 NDV的培养特性
        1.1.4 NDV毒力与致病性
        1.1.5 血凝活性与神经氨酸酶活性
    1.2 NDV基因组与结构蛋白特性
        1.2.1 NDV基因组
        1.2.2 NDV结构蛋白的特性
    1.3 NDV的流行病学
    1.4 NDV疫苗学概况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毒株、标准血清和抗原及雏禽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病毒复壮
        2.2.2 病毒HA/HI测定
        2.2.3 F基因与HN基因克隆与遗传进化分析
        2.2.4 MDK/FS-SS/E/2007株的生物学特性检测
        2.2.5 动物致病性试验
        2.2.6 动物免疫保护试验
        2.2.7 鸭源MDK/FS-SS/E/2007株F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表达
        2.2.8 阳性重组表达质粒表达
3 结果
    3.1 HA与HI试验结果
    3.2 F基因与HN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3 F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分析
        3.3.1 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3.3.2 F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3.3.3 F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4 HN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分析
        3.4.1 HN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3.4.2 HN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5 MDK/FS-SS/E/2007株的毒力指标的测定结果
        3.5.1 MLD与MDT测定结果
        3.5.2 ICPI的测定结果
        3.5.3 IVPI的测定结果
    3.6 鸭胚ELD_(50)的测定结果
    3.7 动物攻毒试验结果
        3.7.1 雏番鸭攻毒试验结果
        3.7.2 雏鹅攻毒试验结果
    3.8 MDK/FS-SS/E/2007株疫苗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3.8.1 MDK/FS-SS/E/2007株疫苗对雏鸭免疫应答结果
        3.8.2 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3.9 F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3.9.1 MDK/FS-SS/E/2007株的F基因PCR扩增结果
        3.9.2 重组质粒pET30a-F-E双酶切鉴定结果
    3.10 表达产物的SDS-PAGE鉴定
        3.10.1 诱导时间的优化结果
        3.10.2 IPTG诱导浓度的优化结果
        3.10.3 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结果
    3.11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鉴定
4 讨论
    4.1 水禽源NDV的流行情况
    4.2 12株NDV的F基因与HN基因序列分析
    4.3 12株NDV的F蛋白与HN蛋白的抗原变异分析
    4.4 MDK/FS-SS/E/2007株毒力测定与攻毒试验结果分析
    4.5 MDK/FS-SS/E/2007株灭活疫苗免疫保护试验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新城疫病毒某水禽分离株经鸡体传代后由非致病型转变为速发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F基因起始密码子特异突变对NDV La Sota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李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F基因起始密码子突变对Class Ⅰ类ND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艾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株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试验[D]. 白雪雁. 扬州大学, 2019
  • [4]新城疫病毒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病毒复制的动力学研究[D]. 韩璐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鸭源NDV感染对鸡和鸭免疫相关分子影响的研究[D]. 周鹏. 长江大学, 2018(12)
  • [6]鸽副黏病毒经鸡胚传代引起毒力和F基因序列变化的研究[J]. 吴双,朱善元,郭长明,左伟勇,王永娟,秦枫,洪伟鸣,王安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2)
  • [7]Class Ⅰ NDV与Class Ⅱ NDV气溶胶传播能力的比较研究[D]. 高晟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8]鸭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J]. 陈申秒,程小果,王慧,何福庆. 中国兽医杂志, 2017(12)
  • [9]山东省部分地区雏鹅早期死亡原因的流行病学调查[D]. 张秀芬.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7)
  • [10]12株NDV F/HN基因分析及鸭源毒株生物学特性测定[D]. 谭华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7(01)

标签:;  ;  ;  ;  ;  

一株水禽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在鸡传代后由非致病型转化为即时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