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月新生儿窒息134例产科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玖蓉,李笑天,程海东,张庆英,徐嬿,徐常恩[1](2021)在《足月臀位外倒转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响足月臀位外倒转术(ECV)成功的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所有接受臀位ECV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分为成功组及失败组,将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臀位ECV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 134例足月孕妇行ECV,总成功率76.12%(102/134),成功后阴道分娩率75.49%(77/102);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单因素统计分析:生育史、胎盘位置、胎背方向、新生儿性别、术前麻醉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育史、胎盘位置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P<0.05)。结论生育史、胎盘位置是ECV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臀位ECV操作可靠性及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有意愿孕妇均可评估后尝试实施。
孟一姊[2](2021)在《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母胎结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我院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bstetr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OAPS)孕妇的临床资料,探究母胎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孕期母胎监测及临床医师指导该人群妊娠提供临床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74例OAPS孕妇,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产科收治的健康孕妇134例。按照OAPS的诊断标准将74例孕妇分为典型OAPS组26例和不典型OAPS(non-criteria OAPS,NOAPS)组48例。首先将OAPS组与健康组孕妇进行比较,包括生育史、一般实验室检查、胎儿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妊娠结局等。进一步对OAPS患者分析,根据不良妊娠结局是否发生,分析一般资料、孕期状况、抗磷脂抗体存在的影响,开展妊娠结局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74例OAPS孕妇妊娠年龄为23-42岁,孕次为1-7次,产次为0-2次,流产次数为0-6次。134例正常健康孕妇妊娠年龄为21-43岁,孕次为1-5次,产次为0-2次,流产次数为0-3次。OAPS组与健康组在年龄、BMI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孕次、产次、流产次数上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OAPS组与健康组间HB、TT、PT、PTA、FBG、D-Dim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T、AP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8例研究对象中,有13例于孕中晚期出现不同类型的脐动脉血流异常。其中OAPS组9例(12.16%),健康组4例(2.99%)。比较两组间脐动脉血流异常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4例OAPS孕妇中,病程为0.17-8年,既往有血栓史3例,典型OAPS患者26例,继发性APS 4例,脐动脉血流异常9例,血小板减少10例,妊娠早期补体(C3、C4)下降8例,三种抗磷脂抗体中单一阳性36例(48.65%),双重和三重阳性分别为25例(33.78%)和13例(17.57%);所有OAPS患者妊娠期间均采用LDA或LDA联合LMWH治疗,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者最多,达到62例(83.78%)。5.74例OAPS组孕妇妊娠丢失9例(12.16%),包括自然流产2例(2.70%),治疗性流产2例(2.70%),死胎4例(5.41%),新生儿死亡1例(1.35%);活产65例(87.84%),包括早产11例(14.87%),足月产54例(72.97%)。134例健康组孕妇妊娠丢失5例(3.73%),包括自然流产1例(0.75%),治疗性流产2例(1.49%),死胎1例(0.75%),新生儿死亡1例(0.75%);活产129例(96.27%),包括早产8例(5.97%),足月产121例(90.30%)。两组间妊娠结局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OAPS组患者妊娠丢失及早产的比例均高于健康组。6.比较OAPS组与健康组活产儿在Apgar1分钟评分、产时出血量、转入新生儿科例数及分娩方式上的差异,结果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较两组活产儿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发现OAPS组分娩孕周小于健康组,且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健康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母体并发症中,羊水过少7例,胎膜早破34例,妊娠期高血压6例,子痫/子痫前期22例,妊娠期糖尿病26例,胎盘早剥3例,HELLP综合征6例,血栓性疾病8例;胎儿并发症中,胎儿生长受限11例,胎儿宫内窘迫13例,新生儿窒息12例。OAPS组在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胎儿生长受限与健康孕妇妊娠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风险是健康妊娠母胎并发症风险的3.4、5.4、4.8倍。8.OAPS组65例活产儿中,低出生体重儿4例。健康组129例活产儿中,低出生体重儿0例。对比两组间低出生体重儿的差异,OAPS组足月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74例OAPS孕妇不同种类的不良妊娠结局(妊娠丢失、早产、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及FGR)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2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脐动脉血流异常及抗磷脂抗体三重阳性为OAPS孕妇妊娠丢失的危险因素;补体下降为OAPS患者发生子痫/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与早产、血栓形成、胎儿生长受限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10.74例OAPS患者中,有32例发生母胎不良妊娠结局。回归分析显示,狼疮抗凝物阳性为OAPS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LA阳性的OAPS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对危险度为LA阴性的3.389倍(P<0.05)。11.不典型OAPS患者48例,典型OAPS患者26例。两组间血栓形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APS组孕妇妊娠时合并子痫/子痫前期、血栓形成的风险均显着高于健康组孕妇,并导致较高风险的妊娠丢失、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2.既往血栓及不良孕产史、胎儿脐动脉血流异常、抗磷脂抗体三重及狼疮抗凝物阳性、血小板及补体降低有助于识别尽管接受标准化治疗但仍容易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患者。3.所有OAPS患者在计划妊娠前均应进行孕前咨询及全面评估,适合妊娠者,孕期在产科、新生儿科和风湿科多学科协作下加强病情监测,分层管理,制定OAPS患者个体化的产前及产后的管理计划,以早期识别相关并发症,从而改善母儿结局。
李馨[3](2021)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IUFD)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生原因、对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影响、临床处理、终止妊娠的时机与方式,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16年09月至2021年0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合并sIUFD(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抽取同期本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不合并sIUFD(且相同MC与DC比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间母体一般情况、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2)研究组按发生sIUFD双胎的绒毛膜性分单绒毛膜(monochorionic,MC)双胎3.1例及双绒毛膜(dichorionic,DC)双胎59例;按发生sIUFD孕周分早孕期30例,中孕期35例及晚孕期25例;按发生sIUFD原因分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5例及其他原因85例;医源性减胎18例及其他原因72例;按sIUFD死胎位置分靠近宫颈口 14例及远离宫颈口 26例,分析各组间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3)分析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sIUFD终止妊娠的时间及方式。[结果](1)一般情况:sIUFD组平均产次小于对照组(P<0.05);sIUFD组辅助生殖受孕率、不规律产检率、不良孕产史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平均年龄、平均孕次、孕前体质指数、肥胖率、高龄率、分娩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IUFD发生原因:死因不明占60.0%(54例)、医源性减胎占20.0%(18例)、胎盘因素占11.2%(10例)、胎儿先天异常占3.3%(3例)、母体因素占3.3%(3例)、脐带因素占2.2%(2例)。(3)sIUFD母体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sIUFD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流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①sIUFD组妊娠丢失率、早产率高于对照组,活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比较:MC双胎组存活胎儿胎死宫内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均高于DC双胎组(P<0.05);两组间存活胎儿活产、新生儿窒息、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孕周发生sIUFD存活胎儿结局比较:中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低于晚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组、早孕期发生sIUFD与晚孕期发生sIUFD组间存活胎儿活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晚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新生儿转NICU发生率高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转NICU率(P<0.05);晚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中孕期发生sIUFD与早孕期发生sIUFD组间早产、转NICU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④因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高于因其他原因发生sIUFD(P<0.05)。⑤减胎组与非减胎组间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活产、早产、新生儿出生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死胎靠近宫颈内口较死胎远离宫颈内口早产率高(P<0.05)。两组间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23.5%(4例)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58.8%(10例)表现为出血性脑损伤,17.6%(3例)表现为颅内囊性结构(不能明确是否为出血灶)。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发生sIUFD占17.6%、sIUFD发生孕周≥28周占52.9%、分娩孕周<37周占100.0%均高于非脑损伤组(0.0%、2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减胎发生sIUFD、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sIUFD、MC双胎率、阴道分娩率与非脑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终止妊娠的时间与方式:M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大于D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P<0.05)。M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均小于D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P<0.05)。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中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无明显差异(P>0.05)。M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661,p=0.010),D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383,p=0.007)。sIUFD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不良孕产史、不规律产检、MC双胎、辅助生殖受孕双胎是发生sIUFD的相关因素。(2)本研究sIUFD发生原因不明占最多,产科医师应明确发生原因、明确存活胎儿染色体及结构是否异常,对后续治疗及下次妊娠意义重大。(3)sIUFD母体不良妊娠结局主要表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应关注整个孕期血压情况。(4)sIUFD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增加,主要表现为存活胎儿妊娠丢失、早产的发生率增加,活产率下降。MC双胎发生sIUFD、中晚孕期发生sIUFD、因TTTS发生sIUFD、死胎靠近宫颈内口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增加,以上人群应加强产检,进行早产预测与评估。(5)本研究结果表明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主要与早产有关,产前应完善存活胎儿头颅核磁检查,产后应关注其远期预后。(6)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MCMA)双胎发生sIUFD、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丢失率高,若胎儿已具备存活能力,应考虑终止妊娠。早中孕期发生sIUFD严密监测下可选择继续妊娠;晚孕期发生sIUFD应结合发生原因,适时终止妊娠。严密监测下M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4周,D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6周以上。(7)sIUFD不是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指征,阴道分娩并不增加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陈娜[4](2020)在《新生儿维生素A水平与肺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新生儿维生素A水平,及其与新生儿肺炎发生的相关性,为新生儿特别是肺炎患儿补充维生素A提供理论和实验证据,进而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方法:共收集自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住院并确诊为新生儿肺炎的患儿635例(肺炎组),重庆市黔江区中心医院产科出生健康新生儿635例(正常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维生素A浓度,比较两组维生素A水平有无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新生儿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维生素A水平与肺炎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1.肺炎组及对照组维生素A浓度分别为0.319±0.196μmol/L和0.342±0.137μmol/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炎组维生素A缺乏(VAD)发生率为95.91%,对照组为97.48%,发生率均非常高,提示新生儿群体中普遍存在维生素A缺乏。3.635例肺炎患儿中,轻度肺炎501例,重度肺炎134例,重度肺炎组维生素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0.296±0.192μmol/L vs 0.342±0.13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gar-1分钟评分分值(OR:0.133,95%CI:0.100,0.178,p<0.05)为新生儿肺炎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分值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肺炎;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低代表窒息,胎儿是否存在宫内窘迫,以及有无出生窒息、窒息程度与是否发生肺炎密切相关。5.ROC曲线表示单独维生素A水平一项指标对新生儿是否发生肺炎无明显预测价值。结论:1.新生儿群体中维生素A缺乏率极高,其中新生儿肺炎患儿VA水平较正常新生儿偏低,提示肺炎增加了患儿维生素A消耗。2.1分钟Apgar评分为新生儿肺炎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分值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肺炎,胎儿是否存在宫内窘迫,以及有无出生窒息、窒息程度与是否发生肺炎密切相关,加强母孕期保健,避免胎儿宫内窘迫、出生窒息有助于降低新生儿肺炎的发生。3.新生儿肺炎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单独维生素A水平一项指标对新生儿是否发生肺炎无明显预测价值。4.更多临床问题如新生儿维生素A缺乏分度标准、如何补充维生素A,以及补充维生素A能否预防肺炎或缩短肺炎病程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唐亮[5](2020)在《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围产医学危重症救治技术及新生儿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具有极限生存活力的早产儿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早产儿脑形态及功能发育不成熟,且在围产期往往存在着各种可损害脑发育的潜在高危因素,导致其神经心理发育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可能遗留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影响其远期生存质量。在提升早产儿存活率的同时,公众对医疗预后的期待值不断提高,如何降低早产儿神经发育伤残率并达到优育效果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和科研的重点关注。因此,了解早产儿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异常的危险因素,对于指导临床救治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订和实施,以便进一步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围产期高危因素,并探讨新生儿期并发症对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的预测性,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前瞻性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出生,并在新生儿病房/NICU住院治疗,且出院后定期在高危儿门诊随访满1年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早产儿资料调查登记表》,收集并统计早产儿围产期临床资料和出院后随访神经发育评估数据,分析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时的基本情况、围产因素、新生儿期并发症以及神经发育状况。运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早产儿6月、12月龄时神经发育结局,以DQ<85分定义为神经发育异常,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早产儿6月、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围产期高危因素以及新生儿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早产儿共243例,男146例(60.1%)、女97例(39.9%),胎龄25+4~36+6周,平均(32.7±2.7)周,出生体重770~3280g,平均(1861±572)g,按胎龄大小分为三组,<32周组89例(36.6%)、32~33+6周组56例(23.1%)、34~36+6周组98例(40.3%)。2.不同胎龄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个人社交和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2周组早产儿各项发育商均明显落后于32~33+6周和34~36+6周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两组早产儿除适应性外,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个人社交和DQ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不同胎龄早产儿6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DQ<85)的发生率分别为49.3%、21.3%和29.4%,12月龄时神经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2.3%、22.9%和2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SGA(OR=2.168,95%CI=1.087~4.332)和宫内窘迫(OR=3.442,95%CI=1.031~11.489)为早产儿6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5.试管婴儿(OR=6.261,95%CI=1.565~25.043)为早产儿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而胎龄(OR=0.790,95%CI=0.658~0.949)与神经发育异常风险呈负相关,是早产儿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保护性因素。6.与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相关的并发症风险系数最高的3位为ROP(OR=7.923/3.328)、BPD(OR=7.056/2.556)和RDS(OR=2.452/2.401)。同时合并ROP、BPD和NRDS会进一步增加早产儿6~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且与合并数量呈正相关(1种并发症OR=1.717/2.380,β=0.846/0.867;2种并发症OR=8.864/3.495,β=2.182/1.251;3种并发症OR=10.909/7.081,β=2.390/1.957)。结论1.胎龄<32周早产儿是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人群,出院后需长期随访至少超过1年。此外,即使是晚期早产儿(34~36+6周)仍需坚持随访,加强神经发育监测,早期干预。2.SGA、宫内窘迫和试管婴儿为早产儿12月龄内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因素,而胎龄则为保护性因素,与神经发育异常呈负相关,神经发育异常风险随胎龄的增加而降低。3.同时合并ROP、BPD和NRDS会进一步增加早产儿6~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且合并数量越多,神经发育异常风险越高。
刘洋[6](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韩秀慧[7](2020)在《足月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及孕妇体重因素与新生儿体重关系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及孕妇体重因素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200例。(1)依据胎膜早破后残余羊水量,将孕妇分为三组:羊水过少组(羊水指数AFI≤50mm)36例,羊水正常组(AFI≥80mm)44例,羊水偏少组(AFI在50-80mm之间)120例。(2)依据孕妇孕前BMI指标,将孕妇划分为低体重组(BMI<18.5kg/m2)31例、正常体重组(BMI为18.5-24.9kg/m2)126例、超重组(BMI为25.0-29.9kg/m2)32例和肥胖组(BMI≥30kg/m2)11例。(3)依据不同孕前BMI孕妇孕期增重情况,将孕妇分为三组:增重不达标组37例,达标组80例及超标组83例。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残余羊水量与分娩方式、宫内感染、胎儿窘迫及新生窒息的关系;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关系;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1)羊水过少、羊水偏少和羊水正常组剖宫产率依次为83.33%、44.17%和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剖宫产率最高。(2)羊水过少组、羊水偏少组和羊水正常组宫内感染率依次是5.56%、3.33%、2.27%,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胎儿窘迫率(41.67%)与羊水偏少组(3.33%)及羊水正常组(6.8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胎儿窘迫概率更高。羊水过少、羊水偏少、羊水正常组新生儿窒息率依次为2.78%、2.50%和2.27%,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孕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经济收入分别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新生儿体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超重组巨大儿的比例(31.25%)与低体重组(3.22%)及正常体重组(3.1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巨大儿的比例更高;正常体重组中正常体重儿的比例(69.84%)与超重组(43.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组的孕妇分娩正常体重儿的概率更高;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低体重儿的概率依次为38.71%、26.98%、25.00%、2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孕期增重超标组的低体重儿比例(16.87%)与未达标组(40.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达标组分娩低体重儿的概率更高。孕期增重超标组的低体重儿比例(16.87%)与达标组(35.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的低体重儿概率更高。孕期增重超标组的巨大儿的比例(16.87%)与达标组(2.5%)及未达标组(2.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标组分娩巨大儿的概率更高。结论:(1)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残余羊水量越少,剖宫产率越高。(2)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越少,宫内窘迫发病率越高,但与宫腔感染、新生儿窒息无明显相关性。(3)孕前BMI、孕期增重是影响巨大儿出生的危险因素,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超标孕妇分娩巨大儿的概率高。(4)孕期增重不足是低体重儿的危险因素,与孕前BMI无关,孕期增重不达标孕妇分娩低体重儿的概率高。
杨广娣[8](2020)在《422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新生儿(newborn)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是胎儿的延续,当其从宫内向宫外环境过渡时,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新生儿的死亡率与发病率均居人的一生之首[1].绝大多数新生儿死亡报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2]。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公报,2007-2018年新生儿的死亡率依次为 10.7%、10.2%、9.0%、8.3%、7.8%、6.9%、6.3%、5.9%、5.S4%、4.9%、4.5%、3.9%,整体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死亡率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该社会的经济、文化、妇幼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医院的经济、医疗卫生水平发展不平衡,新生儿死亡率不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任重道远,需要社会、政府、医疗卫生保健者、孕产妇及其家庭长期共同努力。目的回顾性调查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住院新生儿的死亡率、死亡原因。探讨早产的高危因素,为今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1)对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422例死亡新生儿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2)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因素后,结合临床情况选取部分相关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的高危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07-2018年共有35028例住院新生儿,其中422例于生后28天内死亡,死亡率是1.20%;新生儿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死亡新生儿构成比中,低出生体重儿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的2.20倍;早产儿是足月儿的2.33倍;男婴是女婴的1.67倍;早期新生儿是晚期新生儿的4.15倍。3)死亡新生儿的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构成比也越高。4)新生儿前5位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是NRDS(23.9%)、新生儿窒息(14.7%)、出生缺陷(14.2%)、新生儿肺炎/败血症(9.2%)、早产儿(8.5%)。5)NRDS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的首位;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居新生儿死亡原因前3位。6)影响早产的高危因素有: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合并糖尿病、胎盘早剥、双胎妊娠、宫内感染、母亲携带乙肝病毒、脐带绕颈。结论1.我院2007-2018年间住院新生儿死亡率为1.20%,整体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死亡原因的前5位依次为NRDS、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新生儿肺炎/败血症、早产儿。2.低出生胎龄、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新生儿的救治是目前本地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点内容。3.规范产检,早期发现、早期处理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合并糖尿病、胎盘早剥、双胎妊娠、宫内感染、母亲携带乙肝病毒、脐带绕颈等妊娠期并发症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提高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徐晓燕[9](2020)在《足月儿出生体重对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低危足月儿出生体重与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关系,分析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住院、正常足月头位单胎妊娠、新生儿无出生缺陷且病例资料完整的初次分娩孕产妇25644例。1.第一部分:根据足月儿儿出生体重按各组相差100g进行分组,比率不足1%的组别和相邻组别进行合并,共分成18组,分析各组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率、产程异常发生率、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母亲并发症、重度新生儿窒息率、轻度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并发症九个方面各组间统计学有无差异;再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2500g、≥2500g且<3000g、≥3000且<3500g、≥3500且<4000g、≥4000g五组;对比各组间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率、产程异常发生率、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母亲并发症、入ICU率、母亲转归、重度新生儿窒息率、轻度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并发症、入NICU率、新生儿结局等十三个方面差异;探讨不同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影响新生儿体重因素进行研究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产妇情况:年龄、受教育程度、既往孕次、受孕方式、孕前BMI、孕期增重、产检情况、分娩孕周、有无吸烟史、有无嗜酒史;新生儿情况:性别;均纳入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第一部分:(1)18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关系:(1)足月儿出生体重≥2500g且<3300g剖宫产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足月儿出生体重<3200g中转剖宫产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足月儿出生体重≥3700g产程异常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足月儿出生体重<3000g产后出血率最低,≥4000g且<4100g产后出血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足月儿出生体重<3400g严重产后出血率高于≥340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随着体重增加,中转剖宫产率、产程异常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呈上升趋势。(7)足月儿出生体重≥2600g且<2700g母亲并发症发生率最低,足月儿出生体重≥3600g母亲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各组间重度新生儿窒息率、轻度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足月儿出生体重≥3100g且<3900g新生儿并发症发病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五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关系:(1)组一:中转剖宫产率2.3%、产程异常发生率0.5%、产后出血率2.9%、严重产后出血率0.3%、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19.6%低于其它组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剖宫产率35.2%为第三位。(2)组二:剖宫产率27.1%明显低于其余四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转剖宫产率2.9%、产后出血率3.8%、严重产后出血率0.7%低于其他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褥感染率1.2%、术后肠梗阻发生率0.2%低于其他组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产程异常发生率2.2%、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28.6%为第二位。(3)组三:严重产后出血率0.8%、产褥感染率1.5%、术后肠梗阻发生率0.1%低于其他组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剖宫产率29.2%、中转剖宫产率4.5%为第二位。产程异常发生率4.4%、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36.3%为第三位。(4)组四:术后肠梗阻发生率0.1%,与组二、组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转剖宫产率7.3%、产后出血率7.6%、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36.7%均为第三位。剖宫产率41.0%、产程异常发生率8.1%为第四位。(5)组五:剖宫产率64.1%明显高于其它组别,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转剖宫产率9.1%、产程异常发生率8.9%、产后出血率8.4%、严重产后出血率1.3%高于其它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组四均无统计学差异。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26.8%为第二位,与组二无统计学差异(P>0.05)。(6)母亲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完全性子宫破裂或完全性子宫破裂3例(0.01%)、会阴Ⅲ度或Ⅳ度裂伤5例(0.02%)、宫颈或阴道裂伤16例(0.06%)、盆腔产科血肿(经阴道分娩)36例(1.40%)、产后尿潴留717例(2.80%)、尿失禁4例(0.02%)、产褥感染392例(1.53%)、术后肺部感染12例(0.05%)、盆腔产科血肿(经剖宫产分娩)3例(0.01%)、术后肠梗阻42例(0.16%)。其中盆腔产科血肿(经阴道分娩)、产褥感染、术后肠梗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五组入ICU率分别为0.6%、0.2%、0.1%、0.04%、0%,五组比较χ2=26.167,P<0.001,随着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入ICU率有降低趋势。(8)母亲结局、重度新生儿窒息率、轻度新生儿窒息率、入NICU率、新生儿结局五个方面,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第二部分:(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189.79±390.61g。为进一步确定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影响因素,将新生儿出生体重定为因变量,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有统计学意义因素为自变量,拟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既往孕次、受孕方式(自然受孕或辅助生殖)、孕前BMI、孕期增重、产检情况、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均为独立影响因素。(2)新生儿出生体重随着分娩孕周(B=132.866)、既往孕次(B=34.425)、孕前BMI(B=125.527)、孕期增重(B=57.851)、母亲年龄(B=24.881)的增加而增重,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定期产检(B=150.383)孕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高于不定期产检或不产检孕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受孕方式不同也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B=72.277),辅助生殖技术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自然受孕分娩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新生儿性别(B=-113.344)中男婴比女婴平均出生体重重约10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孕产妇有无吸烟史、有无嗜酒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为非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且<3000g其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率、产程异常发生率、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母亲并发症发生率(产褥感染、术后肠梗阻)、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较低。2.除了分娩孕周、既往孕次、孕前BMI、新生儿性别,定期产检、孕期增重也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对孕期增重和胎儿体重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为获得良好母儿结局提供基础。
谷新喜[10](2020)在《孤立性羊水过少和孤立性临界羊水过少足月妊娠的母婴结局》文中提出背景羊水量减少被认为是胎盘功能减退的一种标志[1]。羊水过少发生率约0.4%-4%,围产儿病死率明显增高,重度羊水过少时死亡率增高47倍,所以多提前终止妊娠[2]。临界羊水过少是羊水过少的过渡时期,也有报道表明其围产儿发病率较高[3],也提倡尽早终止妊娠。近来有研究表明孤立性羊水过少(Isolated oligohydramnios,IO)或孤立性临界羊水过少(Isolated borderline oligohydramnios,IBO)和不良围产儿结局无相关性,却和过高的引产率和剖宫产率相关[4,5]。因此如何管理IO和IBO孕妇是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的探讨IO和IBO足月孕妇的母婴结局,并分析影响其母婴结局的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分娩的足月单胎产妇,纳入标准:妊娠孕周为37-42周、单胎头位、非疤痕子宫、无骨盆狭窄、产前预估非巨大儿,并有完整的产科住院病历资料,孕妇年龄20-45岁;排除标准: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胎儿染色体异常或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羊水过多和多胎妊娠。最后共纳入产妇病例1037例,收集其一般情况、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情况。本研究经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研究方法:根据羊水指数将所有产妇资料分为三组:IO组(n=143),IBO组(n=256),羊水量正常(normal amniotic fluid,NAF)组(n=658)。产妇一般情况:孕周、年龄、羊水指数和初产妇比例。产妇观察指标:主要是引产率、分娩方式和剖宫产原因;新生儿观察指标:分娩时羊水粪染情况、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kg),以及新生儿入住重症监护率和死亡率等。比较三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和母婴结局,最后分析影响其母婴结局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以P<0.05(双尾法)有显着性差异;而对于三组样本中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以α=0.016(0.05/3)为检验水准,结果以P<0.016(双尾法)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三组产妇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产妇年龄(岁):IO组(27.3?4.4)、IBO组(27.8?3.8)、NAF组(29.0?4.5),IO组和IBO组的平均年龄均较NAF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而IO组和IBO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初产妇比例:IO组96例(67.1%)、IBO组134例(56.8%)、NAF组288例(43.7%),IO、IBO两组的初产妇比例均比NAF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而IO组和IBO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5)。(2)产妇结局:三组产妇均无死亡人数。其引产率:IO组48例(33.6%)、IBO组82例(34.7%)、NAF组126例(19.1%),IO、IBO两组的引产率均比NAF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而IO组和IBO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5)。其剖宫产率:IO组(49.6%),IBO组(29.2%),NAF组(21.2%),IO组剖宫产率比IBO组高,而IBO组剖宫产率比NAF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三组产妇剖宫产主要原因为可疑电子胎心率监护(nonreassuring fetal heart rate monitorin-g,NRFHR)和选择性剖宫产,IO组中以选择性剖宫产(53.5%)较多,而IBO组中以NRFHR(47.8%)较多。(3)围产儿结局:三组新生儿均无死亡人数。其低体重儿比例(P=0.114)、羊水粪染率(P=0.758)、新生儿5分钟Apgar<7分比例(P=0.893)和新生儿入住重症监护率(P=0.0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新生儿体重(kg):IO组(3.20?0.39),IBO组(3.36?0.39),NAF组(3.44?0.40),IO组的平均体重较IBO组低,IBO组的平均体重较NAF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4)相关性分析:Pearson检验分析显示羊水指数和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关系(r=0.224,P<0.001)。(5)相关性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产妇年龄、初产妇、IO和选择性引产等因素均和剖宫产率相关(P值均<0.001),而孕周和IBO等因素和剖宫产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选择性引产和NRFHR相关(P<0.001),而孕周、产妇年龄、初产妇、IO和IBO等因素与NRFHR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1)IO或IBO与不良围产结局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过高的引产率和剖宫产率相关。(2)新生儿体重和羊水量呈正相关关系。(3)IO和选择性引产都会增加剖宫产率,而选择性引产会增加NRFHR从而增加剖宫产率。
二、足月新生儿窒息134例产科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月新生儿窒息134例产科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足月臀位外倒转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操作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结果指标 |
1.5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有效样本量 |
2.2 一般情况 |
2.3 影响臀位外倒转术成功的因素分析 |
2.4 外倒转术成功后阴道分娩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3.1 影响臀位外倒转成功的因素 |
3.2 与其他研究影响臀位外倒转术成功的因素比较 |
3.3 臀位外倒转术的可行性及意义 |
(2)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母胎结局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aPL的流行病学特征 |
2.2 发病机制 |
2.3 APS诊断标准 |
2.4 APS与病理妊娠的关系 |
2.4.1 复发性流产 |
2.4.2 不明原因的死胎 |
2.4.3 胎盘功能不全相关疾病 |
2.4.4 血栓形成 |
2.5 OAPS的治疗 |
2.6 OAPS终止妊娠及停药时机 |
2.7 OAPS的管理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资料收集 |
3.2.2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4.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生育史情况 |
4.1.2 研究对象的辅助检查 |
4.1.3 OAPS组的临床特征 |
4.2 OAPS组和健康组妊娠结局的研究 |
4.2.1 研究对象的妊娠结局 |
4.2.2 研究对象的分娩情况 |
4.2.3 研究对象的母体并发症 |
4.2.4 研究对象的胎儿并发症 |
4.3 OAPS组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4.3.1 妊娠丢失 |
4.3.2 早产 |
4.3.3 子痫/子痫前期 |
4.3.4 血栓形成 |
4.3.5 胎儿生长受限 |
4.4 OAPS组中母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5 OAPS组中胎儿脐动脉血流异常患者资料分析 |
4.6 典型OAPS组与不典型OAPS组妊娠结局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 |
5.2 影响OAPS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
5.2.1 单一、双重、三重aPL阳性 |
5.2.2 补体降低、血小板减少 |
5.2.3 既往血栓形成史、不良孕产史、继发性APS |
5.2.4 胎儿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
5.2.5 典型OAPS与非典型OAPS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新生儿维生素A水平与肺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维生素A水平分级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一般情况 |
2.2 维生素A水平vs性别、胎龄、出生体重 |
2.3 维生素A缺乏率 |
2.4 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维生素A水平比较 |
2.5 维生素A水平与新生儿肺炎相关性 |
2.6 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维生素A水平的ROC曲线 |
2.7 影响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维生素A与新生儿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小结 |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
2.3 讨论 |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
2.4 小结 |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标本来源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方法 |
3.1.4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足月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及孕妇体重因素与新生儿体重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背景、现状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病例分组 |
1.2.2 资料统计 |
1.2.3 统计分析 |
1.3.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
1.3.1 胎膜早破诊断标准 |
1.3.2 围产儿状况诊断标准 |
1.3.3 体重指数(BMI)诊断标准 |
1.3.4 新生儿出生体重诊断标准 |
1.3.5 羊水量的诊断标准 |
1.3.6 纳入标准 |
1.3.7 排除标准 |
2.结果 |
2.1 残余羊水量与选择的分娩方式 |
2.2 残余羊水量与围产儿状况 |
2.3 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
2.4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孕前BMI的关系 |
2.5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的关系 |
3.讨论 |
3.1 胎膜早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
3.1.1 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
3.1.2 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宫内感染的关系 |
3.1.3 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
3.1.4 探讨胎膜早破后终止妊娠的时机 |
3.2 胎膜早破孕妇孕前 BMI、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
3.2.1 孕妇体重增长现状 |
3.2.2 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对低体重儿的影响 |
3.2.3 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对巨大儿的影响 |
3.2.4 探讨胎膜早破与孕前BMI及孕期增重的关系 |
3.2.5 孕期体重控制及营养摄入 |
4.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孕妇体成分、孕前BMI、孕期营养摄入及增重情况对新生儿出生状况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422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新生儿死亡率 |
1.2 新生儿死亡原因 |
1.3 早产儿 |
1.4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1.5 新生儿窒息 |
1.6 出生缺陷 |
1.7 感染性疾病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相关定义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新生儿死亡率的整体变化 |
3.2 不同出生体重、出生胎龄、性别、日龄的死亡构成比 |
3.3 新生儿死亡原因的变化情况 |
3.4 早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新生儿死亡率 |
4.2 新生儿死亡与出生体重、胎龄的关系 |
4.3 新生儿死亡与性别、日龄的关系 |
4.4 死亡原因分析 |
4.5 分析死亡新生儿中早产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足月儿出生体重对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生儿出生体重对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孤立性羊水过少和孤立性临界羊水过少足月妊娠的母婴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四、足月新生儿窒息134例产科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足月臀位外倒转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J]. 李玖蓉,李笑天,程海东,张庆英,徐嬿,徐常恩.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08)
- [2]74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母胎结局的临床特征分析[D]. 孟一姊. 吉林大学, 2021(01)
- [3]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D]. 李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新生儿维生素A水平与肺炎相关性研究[D]. 陈娜.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唐亮.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足月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及孕妇体重因素与新生儿体重关系的探讨[D]. 韩秀慧.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422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D]. 杨广娣.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足月儿出生体重对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影响[D]. 徐晓燕.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孤立性羊水过少和孤立性临界羊水过少足月妊娠的母婴结局[D]. 谷新喜. 新乡医学院, 2020(12)
标签:早产儿论文; 孕妇体重增长曲线论文; 羊水指数论文; 新生儿窒息论文;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