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鸥帆[1](2022)在《“红绿”融合发展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文中指出"红绿"融合发展,既"以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又"以绿色发展传承并弘扬红色精神","红绿"相辅相成,具有多层次的立体内涵,并与中国特色新闻学形成多层面的互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中,"红绿"融合发展这一具象性的核心议题,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倡导和实践,为中国特色新闻学实现积极的视域融合,实现具有主体性的理论构建和话语构建提供了内生的实践动力和历史契机。同时,中国特色新闻学对"红绿"融合发展相关新闻传播舆论框架的构建,也应蕴涵在其重新阐扬中国文明传统视域,并把新闻传播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逻辑的理论构建思维中。
李阎[2](2021)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文中提出
李慧娟[3](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曾德安,余晓彤[4](2021)在《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基于《解放日报》的文本分析》文中提出《解放日报》作为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开创了全党办报的新实践,确立了党报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在马克思列宁新闻观和毛泽东新闻宣传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及话语特征。它通过对党的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民主主义文化和革命正反典型的宣传报道,成为延安时期党开展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党通过叙事性话语,辅之以说理性和引述性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话语具有先进性和大众性相结合、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统一、真实性和渗透性兼具等特征,构建了独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成为团结教育干部群众,传播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舆论宣传武器。
包国强[5](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简论》文中提出媒体是反映社会现象的窗口,也是传达国家政策法规的载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体社会责任体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重要内容。文章首次对中国共产党的媒体社会责任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从毛泽东时期到习近平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媒体社会责任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形成体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与内涵。文章解析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对媒体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及打破西方话语权垄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季为民,李斌[6](2021)在《《新莱茵报》编译研究的创新价值和时代意义——兼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新莱茵报》是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报纸编辑权和经营权后的新闻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第一次完整体现。2018年,《新莱茵报》的编译工作开始启动。在编译工作中,编译研究人员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贯彻其中,确保了编译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新莱茵报》的完整编译给马克思主义新闻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史料基础和学术视野,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地位。《新莱茵报》编译工作的时代意义有二: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和当代的新闻实践更好地结合,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的研究和运用提供新的推进力和突破口;二是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供重要借鉴和目标方向,尤其在争夺国际舆论高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黄珊[7](2021)在《毛泽东论办报办刊》文中指出办报办刊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战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毛泽东在办刊办报的根本原则、基本要求、方针方法,弘扬马克思主义文风,坚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思考,成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的办报办刊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林克勤[8](2021)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颜值、韧性和全球叙事》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科学的理论体系,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创新,又吸纳了数字时代赋予的技术表达方式,形成了其与运行环境高度契合的话语框架。在这个与时俱进的话语框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颜值、韧性和全球叙事达成了内构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层颜值由其理论气质、来源国效应和对世界新闻业的行为导引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韧性品质上溯至其创始人的人格魅力、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球叙事则是在前二者的递延上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起点升维、政治文化的跨意识形态交流和华夏传播的全球范式的逻辑进路。
王一彪[9](2021)在《新时代党报青年应这样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和青年工作十分关心,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如何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应该怎样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本文作者结合读书学习体会,围绕新时代党报青年应怎样学习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从五个方面作了精辟论述。
赵超[10](2021)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中国新闻出版工作的根本行动指南。以CNKI期刊数据库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关键词词频分析、时区图谱分析、突现词图谱分析等量化分析方法以及传统质性研究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经过萌芽期、探索期、爆发期3个阶段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厘定与内涵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原则、新闻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等方面。对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的分析,为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可拓展空间提供了参考。
二、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
2.1 文化的界定 |
2.1.1 文化的含义 |
2.1.2 文化的分类 |
2.1.3 文化的功能 |
2.2 自信的界定 |
2.2.1 自信的词源 |
2.2.2 自信的含义 |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
2.3.1 文化自信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
5.4.2 讲好中国故事 |
5.4.3 树立国家形象 |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基于《解放日报》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放日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
(一)党的方针政策教育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 |
(四)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 |
二、《解放日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 |
(一)叙事性话语 |
(二)说理性话语 |
(三)引述性话语 |
三、《解放日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 |
(一)先进性和大众性相结合 |
(二)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统一 |
(三)真实性和渗透性兼具 |
四、《解放日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及评价 |
(一)正向效果 |
(二)负向效果 |
五、结语 |
(5)新时代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五代主要领导对媒体社会责任认识发展的历程 |
(一)毛泽东时期: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奠基期 |
(二)邓小平时期: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成长期 |
(三)江泽民时期: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初步形成期 |
(四)胡锦涛时期: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继续发展期 |
(五)习近平时期: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基本形成期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 |
(一)有效促进媒体肩负起政治传播的重大责任 |
(二)有效促进媒体履行法律和道德义务 |
(三)有效促进媒体提升公信力和传播价值 |
(四)有效促进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五)保证媒体切实履行传播信息、监督社会的基本功能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政治责任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对党和人民负责高度统一的必然要求 |
(二)报道责任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和媒体自身进步的专业要求 |
(三)文化责任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基本要求 |
(四)法律和道德责任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发展的底线要求 |
(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人类大同的高级要求 |
四、新时代如何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体社会责任 |
(一)媒体应坚持社会责任和党性原则的高度统一 |
(二)媒体应正确引导并把握舆论导向 |
(三)媒体应谨遵职业操守和道德自律,把握社会主流价值观 |
(四)媒体应保持鲜明的公共属性 |
(五)媒体应增强国际传播力,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
五、结 语 |
(6)《新莱茵报》编译研究的创新价值和时代意义——兼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莱茵报》编译工作的缘起 |
二、《新莱茵报》的学术研究和编译工作 |
(一)《新莱茵报》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二)《新莱茵报》编译的现状 |
三、《新莱茵报》编译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 |
(一)《新莱茵报》编译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体现 |
1.《新莱茵报》编译要从报纸版面的再现开始 |
2.要确认每篇社论和报道文章的作者,这对文意理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3.要对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民族风俗甚至特殊的语言指征和隐喻做必要的注释 |
4.编译需要对1848年革命前后的欧洲各国的历史有全方位的把握 |
(二)《新莱茵报》编译中实事求是分析方法的体现 |
四、《新莱茵报》编译研究的创新价值和时代意义 |
(一)《新莱茵报》编译工作的创新价值 |
1.完整编译研究《新莱茵报》给马克思主义新闻史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史料基础和学术视野 |
2.完整编译研究《新莱茵报》,不仅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创新价值,甚至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创新性,这将直接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 |
(二)《新莱茵报》编译工作的时代意义 |
1.《新莱茵报》的编译能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和当代的新闻实践更好地结合,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的研究和运用提供新的推进力和突破口 |
2.《新莱茵报》编译研究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供重要借鉴和目标方向,尤其在争夺国际舆论的高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经验和教训 |
(7)毛泽东论办报办刊(论文提纲范文)
一、办报办刊的根本原则 |
二、办报办刊的基本要求 |
三、办报办刊的方针方法 |
四、办报办刊的文风 |
五、办报办刊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
第一,必须反映中国实际。 |
第二,必须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第三,必须让中国百姓喜闻乐见。 |
六、结语 |
(8)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颜值、韧性和全球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颜值建构:数字化时代思想的自我呈现 |
(一)颜值:竞争优势识别系统的表征 |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颜值”的深层构成 |
1.理论气质。 |
2.来源国效应。 |
3.对全球新闻业变革的行为导引。 |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颜值”的养成路径 |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韧性展示:危机复原力和可持续创造 |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韧性的来源 |
1.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品与才华。 |
2.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
3.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韧性的结构特点 |
1.敢于斗争、勇于反抗的精神气概。 |
2.灵活延展、适应不同历史阶段和客观环境的包容胸怀。 |
3.不惧牺牲、倾力奉献的悲壮使命。 |
4.自我完善、不断革新的内在驱动。 |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球叙事:升维、转向与传播特色 |
(一)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到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起点升维 |
(二)从跨文化传播到跨意识形态传播的站位转向 |
(三)华夏传播的全球范式:理念、方法与内构 |
四、结 语 |
(9)新时代党报青年应这样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坚持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切实在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功夫 |
第二,坚持走深、走实、走心,切实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上下功夫 |
第三,坚持学懂、弄通、做实,切实在增强定力能力、勇于担当作为上下功夫 |
第四,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在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推动报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
第五,落实好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要求,切实在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宣传实效上下功夫 |
核心阅读 |
(10)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与文献计量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文献计量分析 |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 |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厘定与内涵阐述 |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与创新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原则 |
(四)新闻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演进脉络 |
(一)1994—2000年为研究萌芽期 |
(二)2001—2012年为研究探索期 |
(三)2013—2020年为研究爆发期 |
四、结语 |
四、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红绿”融合发展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J]. 陈鸥帆. 当代传播, 2022(01)
- [2]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D]. 李阎. 河北大学, 2021
-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 [4]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基于《解放日报》的文本分析[J]. 曾德安,余晓彤.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5]新时代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体系简论[J]. 包国强.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1(06)
- [6]《新莱茵报》编译研究的创新价值和时代意义——兼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J]. 季为民,李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7]毛泽东论办报办刊[J]. 黄珊.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21(06)
- [8]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颜值、韧性和全球叙事[J]. 林克勤. 学术界, 2021(11)
- [9]新时代党报青年应这样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J]. 王一彪. 中国报业, 2021(21)
- [10]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脉络[J]. 赵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10)
标签:文化自信论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