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支持两端输送流体的麦克斯韦粘弹性管的稳定性分析

简单支持两端输送流体的麦克斯韦粘弹性管的稳定性分析

一、STABILITY ANALYSIS OF MAXWELL VISCOELASTIC PIPES CONVEYING FLUID WITH BOTH ENDS SIMPLY SUPPORTED(论文文献综述)

陈时玉[1](2021)在《非圆形隧道围岩的粘弹性分析》文中指出

张露[2](2021)在《电致动介电弹性体圆柱驱动器制备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冉洪宇[3](2021)在《矸石骨料胶结充填体蠕变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利用矸石骨料胶结充填材料进行煤矿结构充填开采时,充填体作为主要的支撑构件,其稳定性(包括开采过程中的短期稳定性和开采后的长期稳定性)决定了采空区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充填体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损伤及失稳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蠕变变形贯穿整个结构充填开采过程,在采煤工作面向前逐步推进过程中,顶板下沉产生的荷载分级施加到充填体上产生短期蠕变变形,开采完成后,充填体在上覆顶板恒定荷载作用下的长期蠕变变形,当蠕变变形过大时会引起充填体的失稳破坏,进而影响顶板安全。鉴于此,本文采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充填体在开采过程及长期承载过程中的蠕变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通过试验分别研究了充填体在早龄期条件下、高应力水平下、分级加载下及长期荷载作用下的蠕变特性,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充填体变形、损伤及蠕变失稳特性;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高应力水平下充填体的蠕变特性;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不同条件下充填体的蠕变模型,为充填体的变形及失稳预测提供计算模型;试验中利用超声波、声发射及电阻率监测了充填体在蠕变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过程,给出了充填体长期稳定性的监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养护压力对充填体蠕变及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发现压力养护(早龄期受压)可以提高充填体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压力养护充填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005~1.202倍和1.098~1.523倍,有利于充填体的长期稳定性。蠕变应变随应力-强度比的增加而增加,初始加载龄期越早,总应变越大。早龄期加载历史对后期蠕变应变有影响,早龄期充填体在压力作用下的蠕变变形可用Burgers粘弹性模型描述。当养护应力-强度比小于等于80%时,最终充填体波速与单轴抗压强度呈指数关系。使用超声波及电阻率监测整个养护过程以及单轴压缩过程充填体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可利用波速和电阻率的变化监测充填体的稳定性。(2)开展了高应力水平下充填体的蠕变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充填体在高应力水平下的蠕变特性,试验结果发现充填体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充填体的蠕变过程具有非线性特征。在Burgers模型的基础上串联Bingham粘弹性模型可有效描述高应力区充填体的轴向蠕变应变。分级加载下充填体的蠕变破坏强度略大于单轴抗压强度,其比值在108.9%~116.5%之间,充填体在蠕变过程中具有蠕变硬化特性。分析了充填体蠕变失稳机理,并给出了加固方法。高应力区充填体的蠕变失稳是由于在长期蠕变过程中,应变能在多级加载下的累积和无约束中间部位的连续侧向膨胀引起的,充填体的蠕变失稳将导致其承载力的迅速丧失。利用电阻率-超声波-声发射监测系统监测充填体的蠕变损伤,发现根据电阻率、波速和声发射信号的变化,可以监测高应力区充填体的蠕变稳定性。(3)开展了不同分级加载路径下充填体的蠕变试验。发现矸石骨料胶结充填体的变形和失稳具有加载途径性,受分级加载路径的影响。分析了充填体在分级加载下轴向和横向瞬时应变和蠕变应变特性。当应力-强度比小于0.6时,充填体侧向位置在瞬时加载后蠕变过程中不断收缩;当应力-强度比大于0.6后,充填体侧向位置在瞬时加载后蠕变过程中不断膨胀。充填体在分级加载过程中表现出轴向蠕变硬化和侧向蠕变软化特征,瞬时变形模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瞬时泊松比以0.9应力-强度比为转折点呈凹形上升趋势。根据应力-强度比,将充填体在分级加载下裂纹的衍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的加载路径下,轴向蠕变应变速率在进入加速蠕变阶段之前几乎是一个常数,以此建立了带有蠕变应变速率触发加速阶段的非线性蠕变模型。(4)开展了充填体长期蠕变试验,发现应力水平和初始加载龄期均会影响充填体的长期蠕变特性。早龄期施加荷载促进水泥的水化反应,使得充填体更加密实,相较于28 d施加荷载,早龄期施加荷载的充填体在28 d后的蠕变变形更小。充填体的波速随养护龄期增加而逐渐增加,但28 d后,充填体的波速基本保持不变。充填体的电阻率随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湿度越小,增长速率越大。充填体的长期极限承载能力可以按照80%的应力-强度比进行设计。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考虑早龄期加载应力水平及弹性模量随时间不断增长的充填体长期蠕变模型。

李帅[4](2021)在《粘弹性流体中的柱形气泡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泡动力学研究的是液体中产生气泡的生长、溃灭运动情形及振荡特性等行为变化。气泡动力学行为广泛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包括动物捕食等常见自然现象,船舶螺旋桨高速旋转、水轮机稳定工作、火电厂水冷壁传热以及生物医疗等国民生产建设的重要过程,且气泡的存在能够对结果产生关键性影响。因而,对气泡动力学的研究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考虑的是不可压缩粘弹性流体中柱形气泡的动力学行为变化,基于开尔文-沃伊特线性模型,推导出了柱形气泡的运动方程并使用小扰动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和深入分析。本文着重探究了存在外加声场微小干扰情形下柱形气泡的运动情形和振荡。因为小扰动法具备求解微小干扰下简谐振动微分方程的优势,所以采用小扰动法求出了粘弹性流体中柱形气泡的运动方程的线性振荡解和谐波振荡解。通过对线性振荡解和谐波振荡解的数值分析,定量讨论了影响线性振荡解和谐波振荡解结果的重要因素,并深入分析了其物理机制。通过分析发现:液体弹性的存在使得气泡振荡的自然频率增大,也会使气泡振荡的阻尼增大。对气泡振荡方程的线性振荡解,随着气泡尺寸的增大,线性振荡解的幅值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会出现一次剧烈变化,剧烈变化是由于声场频率和气泡振荡自然频率接近导致“共振”产生的;且声场频率越高、液体弹性越小,气泡发生“共振”现象对应的平衡半径值越小;液体弹性对线性振荡解的影响随着弹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对气泡振荡方程的谐波振荡解,其变化情形比线性振荡解的情形更为复杂,明显的差别在于谐波振荡解的幅值在气泡增大的过程中出现两次剧烈变化,第一次剧烈变化是因为自然频率值接近声场频率值的两倍造成的,第二次剧烈变化是因为自然频率的值接近声场频率的值导致的;而声场频率和液体弹性对气泡振荡方程谐波振荡解的影响与对线性振荡解的影响类似。

陈增付[5](2021)在《响应性圆环自持续运动的力学行为分析》文中指出将一根液晶弹性体杆放置在温度恒定的平坦热表面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达到稳定状态。在稳态下,杆内的温度场虽然不均匀,但其分布不再随时间变化。杆内温度的不均匀分布会引起杆内的不均匀热膨胀。最近有实验已经确定,如果杆是轻微的弯曲,杆内不均匀的热膨胀可以驱动它在一个热的表面上自持续的滚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杆弯曲并连接两端然后形成一个封闭的圆环,将其放置在一个热表面上时,由于热场与圆环不断循环翻转的交叉耦合,圆环会自持续地发生向内翻转或向外翻转。由于圆环在翻转过程中其弹性能和形状都保持不变,因此这种圆环自持续地翻转可视为零弹性能模式。在考虑多个物理参数以及非线性交叉耦合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种耦合力学理论来模拟热表面上粘弹性圆环的连续自持续翻转。基于该理论,本文预测材料的粘弹性可能会使翻转的圆环出现双稳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圆环可能具有两个稳定的转速和一个不稳定的转速;当温度增加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圆环的翻转速度可能会跳跃性增加。此外,通过拟合两个参数,本文的理论预测与实验测量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基于光响应液晶弹性体材料,本文构建了零弹性能模式的光驱圆环马达,概念展示了液晶弹性体圆环在稳定均匀光照下的自持续翻转现象,并计算出其自持续翻转时的光驱力矩。基于该理论发现,在光强一定时,存在一个最优穿透深度使得驱动力矩最大化。在穿透深度一定时,也存在一个最优光照强度使得驱动力矩最大化。基于光响应液晶弹性体圆环运动模型建立了液晶弹性体游动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概念地展示了液晶弹性体圆环在稳定均匀光照下的自持续游动现象。并利用系统平衡计算出在光驱力矩下液晶弹性体圆环在低雷诺数流体中稳定游动的平移速度和翻转角速度。结果显示,稳定状态时的平移速度和翻转角速度仅仅依赖于几个简单无量纲参数,包含光强、光穿透深度和弹性模量等。另外,负载对圆环稳定游动的平移速度和翻转角速度也有重要影响,且存在临界负载使其产生反向游动。图[39]表[0]参[114]

宋乐[6](2021)在《T形微通道中电动流的流动不稳定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随着微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微米尺度下操控流体的微流控技术在化学和生物医学分析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在微流控设备中,电场驱动方式由于具有减少样品分散、易于自动控制和芯片集成等优点,经常被用于流体和样品的输送。由于低雷诺数下的强粘性效应,微通道中的电动流往往是稳定的。但在足够强的电场下,流体中的某些性质梯度(如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梯度)或流变特性会导致流动不稳定现象的出现。对微通道中的流动不稳定现象的研究不仅对微流控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与诸如样品混合等实际应用也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实验、理论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T型微通道中电动流的流动不稳定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且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第一,基于T形微通道中铁磁流体(含有磁性纳米颗粒的胶体悬浮液)和去离子水交界处的电动不稳定现象,本文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小深宽比微通道中流体流动的二维深度平均模型。该模型以通道的深宽比作为小参数进行了二阶渐近分析,考虑了顶部和底部通道壁对微通道中电荷、流体和质量传输的潜在影响,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具有较小深宽比的微通道中的电动不稳定现象以及开始出现不稳定波动的阈值电场。第二,为了研究流体电导率匹配的情况下其他流体性质是否以及如何引起电动不稳定现象,本文对电导率相同的铁磁流体和磷酸盐溶液在微通道中的电动共流现象进行了实验和仿真研究,并提出了该不稳定现象的发生机制,即,两流体之间产生的流动不稳定现象主要是由铁磁流体纳米颗粒和缓冲液离子之间不匹配的扩散系数在流体界面附近形成的局部电导率梯度引起的。第三,考虑到电动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并已成为操纵流体和细胞的有利工具,但在较强的焦耳热效应下对微流体系统进行详细研究的文献还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了焦耳热效应对由强电导率梯度引起的电动不稳定现象的影响,并建立了一个二维深度热模型来理解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表明,焦耳热引起的流体温度的升高会使部分流体性质发生变化,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流体中的电动不稳定现象。最后,考虑到当前对电渗流的流动不稳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牛顿流体上,仅有少量研究是针对非牛顿流体开展的,本文还使用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PEO)缓冲溶液研究了具有电导率梯度的粘弹性流体中的电动不稳定现象。实验和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PEO聚合物的添加不仅会改变产生电动不稳定现象的阈值电场,还会影响电动不稳定波的波速和波频率。另外,本文还通过T形微通道系统地研究了流体的流变特性对聚合物溶液中电弹性不稳定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直流电压超过某一阈值时,具有强剪切稀化特性的聚丙烯酰胺和黄原胶溶液中会出现电弹性不稳定现象。本文对观测到的电弹性不稳定波的波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使用聚丙烯酰胺溶液进一步研究了聚合物浓度、缓冲液浓度以及通道尺寸对流动不稳定现象的影响。

李志刚[7](2021)在《不饱和双子型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压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量每年都在增加,在此大环境下,压裂技术的改进对提高油气产量意义深远。压裂液的增稠剂多使用植物胶、聚合物等,虽然这些物质成胶性能好,但分散性能差,不溶物质的含量高,破胶后对地层伤害较高。成胶跟破胶机理不寻常的VES压裂液,对地层的毁伤十分轻微,破胶后返排率高,解决了这类问题。本文通过使用酰胺化反应、季胺化反应、双子化反应得到硬脂酸基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GSHSB)、油酸基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GOHSB)、亚油酸基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GLHSB)、α-亚麻酸基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GLαHSB)。(1)对系列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进行设计筛选,以硬脂酸(SA)、油酸(OA)、亚油酸(LA)、α-亚麻酸(LαA)与N,N-二甲基-1,3-丙二胺(DMAPA)经酰胺化反应合成叔胺中间体,再与3-氯-2-羟基丙磺酸钠(CHPS-Na)经季胺化反应合成季胺中间体,使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作联接基进行双子化反应得到系列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使用FT-IR、1H NMR对分子结构进行确认,同时对其酸值、胺值、异氰酸酯基含量进行测定,对GLαHSB的首步反应过程实行改进,得到在反应时间是8 h,在较高温度160℃下使用催化剂质量是0.5%,LαA与DMAPA摩尔比是1:1,转化率达到87.9%。对GLαHSB季胺化反应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筛选得到,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80℃,叔胺与CHPS-Na摩尔比1.2:1,转化率达到74.9%。(2)对系列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研究表明,GSHSB、GOHSB、GLHSB、GLαHSB 的 CMC 分别是 9.68×10-5、8.9×10-5、8.54×10-5、7.69×10-5 mol/L,表面张力是34.51、33.77、32.56、31.07 mN/m。油、水界面张力测试显示,时间增长会降低界面张力,其中GLαHSB在30 min时,油、水界面张力是0.016 mN/m。紫外光谱测试表明,在190~220 nm波长内,吸收峰出现红移。荧光光谱研究得到系列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CMC是9.68×10-、8.9×10-5、8.54×10-5、7.69×10-5 mol/L。粒径测试表明,浓度是 1×10-4 mol/L和1 × 10-3 mol/L时,粒径是6.5~15.7 nm和141.8~274.4nm。由SEM测试观察到GLαHSB产生了蠕虫状胶束(WLMs),此胶束彼此穿插缠结变作一种空间网似的布局,浓度增加网状结构更紧密,直径在50~100μm。GSHSB的起泡能力最强达到2 cm,双键数量的增加系列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起泡性能减弱,时间增长泡沫高度下降较低。GLαHSB乳化性较好,其分出10 mL水需300 s。(3)对系列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相关压裂性能进行研究,2%的GLαHSB溶液粘度分别达到52.7 mPa·s,在pH=4条件下粘度达到93.5 mPa-s,在矿化度是3000 mg/L的NaCl和CaCl2溶液中粘度变化较小。在pH=4时,NaSal对GLαHSB溶液有促进作用。GLαHSB支撑剂沉降速率(在80℃下)达到0.1013 mm/s,通过SEM可以看到GLαHSB纠缠形成三维空间网状结构,将支撑剂包裹在三维空间网状结构中。白油破胶不彻底能观察到WLMS,而(NH4)2S2O8、NaHSO3和KMnO4破胶产物呈现片状结构。在(NH4)2S2O8作用下破胶温度是80℃,破胶时间是3 h,粘度低于5 mPa·s。白油破胶不彻底,产物的粒径在115~129 nm左右,(NH4)2S2O8、NaHSO3、KMnO4破胶产物粒径在26~96 nm范围内。对(NH4)2S2O8、NaHSO3、白油的破胶液进行处理后未发现残渣,而KMnO4破胶后产物有残渣,含量在10 mg/L左右。系列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岩芯基质伤害率在5%~6%的范围内。

屈彦东[8](2021)在《细胞响应力学微环境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数值建模与模拟》文中研究指明细胞作为生命体的基本活动单元,构成生命体从微观到宏观多尺度逐级组装中极为重要的元素。人体内所有细胞都受到细胞自身和细胞外环境产生的机械力的刺激,如拉伸、剪切、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和基底刚度。细胞对维持细胞凋亡、分化、迁移、增殖和静止等基本功能做出反应。细胞力学特性及其与力学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细胞功能和决定细胞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定量分析细胞在特定的机械微环境中的动态响应,对于了解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耗散粒子动力学的框架下建立了离散细胞力学模型,并对细胞骨架结构的变形过程和重组进行了模拟。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为了研究细胞与细胞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亚细胞水平上建立了一个离散的细胞力学模型来描述细胞在张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将细胞膜和细胞核简化为由珠簧链连接而成的球面三角形网络结构。细胞膜的半径是细胞核的三倍。肌动蛋白微丝是由力学弹簧随机连接在细胞膜的两个珠子上。中间丝简化为弹簧链,从细胞核的节点仿射到相应的细胞膜节点上,两者都会产生一个力作为其延伸的函数。弹性势能和弯曲势能表示对细胞膜和细胞核的弯曲和拉伸变化的弹性阻力,利用总/局部面积约束势能和体积约束势能保持细胞膜和细胞核的总/局部面积守恒和体积守恒。为了研究力学响应,在悬浮细胞的两端向直径为2%的珠子施加一个外力。本文提出的力学模型和分析直接联系了细胞重构、细胞骨架重新定向和力学性质改变的时空复杂性,这与已发表的实验结果一致。同时,本文还研究了细胞粗粒化、受拉伸粒子数、肌动蛋白微丝的浓度和细胞大小对细胞变形加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细胞粗粒化程度越大,受拉粒子数越多,肌动蛋白微丝的浓度越高,细胞半径越大,细胞变形越困难。原子力显微镜是研究细胞形态和力学性质的有力工具。本论文研究的是与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压痕相对应的细胞顶部压缩力的力学响应。此外,本文还研究了肌动蛋白微丝浓度、细胞半径和细胞核对细胞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肌动蛋白微丝浓度越高,细胞半径越大,细胞变形越困难。当没有细胞核时,细胞的变形迅速增加,说明细胞核能有效地抵抗压缩。本文提出的细胞力学模型在探索外力对细胞力学行为的影响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为研究细胞对其力学微环境的校准响应提供了机会。

聂文婷[9](2020)在《带传动张紧的动力学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带传动系统的稳定性,运动精度和使用寿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紧力作为保证带传动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参数,其值太小会增大皮带的横向振动,并显着增加整个附件系统的振动和噪声水平;过度张紧又会导致运行时皮带表面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增加,加剧皮带的磨损,缩短皮带的使用寿命。对带传动的张紧力进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这对于了解传动带横向振动特性,优化系统参数,减小系统的振动,合理的选择张紧力值,提高皮带的使用寿命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对带传动的动力学方程进行研究。基于粘弹性问题中常用的Kelvin模型,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具有几何非线性的粘弹性运动带的动力学方程,利用Galekrin离散法对方程进行简化,并且利用数值方法对其求解,得到张紧力和转速对横向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张紧力恒定不变时,带传动的横向振幅随着主动轮转速的增加不断减小,而振动频率呈递增趋势;当主动轮转速恒定只改变张紧力的大小时,随着张紧力的增大横向振动幅值减小,而振动频率基本不发生改变。此结果可以有助于减小系统的振动幅度,避免出现共振。针对传动带运行过程中出现横向振动的问题,搭建带传动横向振动特性研究的试验平台,通过处理试验数据,得到皮带横向振动的振幅及频率的变化趋势。试验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结论的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传动带动力学方程的正确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带传动系统进行建模,通过模型简化和计算仿真,分析皮带在传动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张紧力对皮带的疲劳寿命的影响。得到最大应力值与张紧力成正比例关系,张紧力过大会导致皮带的使用寿命呈指数曲线急剧下降等结果。证明合理的设置张紧力是非常重要的,为皮带的疲劳寿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选择合理的张紧力值,对基于振动频率法测量张紧力的计算公式进行改进。通过引入修正系数,使张紧力的理论计算值更接近于所需的张紧力实际值,提高振动频率法测量皮带张紧力的精确度,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与试验参考。带传动张紧力的动力学研究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所得到的动力学方程式、试验和仿真模拟等方法和结论,为相关的带传动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宋健民[10](2020)在《面向细胞/亚细胞力学特性的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癌细胞探索的不断深入,仅从细胞层面对癌症发病原理、转染机制的探索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科学研究的需求,亚细胞层面的探索为细胞特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是,对于细胞/亚细胞力学特性的研究,目前仍存在诸如测量方法针对性差、测量参数单一、测量精度低的难题。因此,本文采取细胞外部到细胞内部、静态测量到动态测量的研究路线,从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探针技术入手,深入开展了细胞局部静态杨氏模量、细胞核静态杨氏模量、细胞动态复泊松比,以及亚细胞结构动态粘弹性谱测量方法的研究。弥补现有AFM细胞测量的不足,拓展了AFM技术在细胞表征领域的应用。开展了细胞静态杨氏模量测量的研究,分析细胞死亡过程的杨氏模量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超软探针技术的细胞死亡过程力学描述方法。在研制的细胞活性保持器中,测量与统计分析癌细胞杨氏模量的变化,从力学角度定量描述了癌细胞凝胶化死亡过程,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与所构建原子力显微镜细胞测量平台的稳定性。开展了细胞核静态杨氏模量测量的研究,分析多形态细胞核与针尖的接触模型,提出了穿透细胞膜原位测量细胞核静态杨氏模量的方法。通过探针结构优化设计与仿真,开发了具有超大长径比纳米针尖的光纤探针。同时,研制了光学/荧光显微镜双视觉系统,判断细胞生长状态及确定针尖-细胞核相对位置,完成了多形态细胞核的静态杨氏模量测量,并分析细胞形态对细胞核杨氏模量的影响规律。开展了细胞动态复泊松比测量的研究,建立基于平面针尖的细胞动态复泊松比测量模型,提出了磁驱平行板式拉压-剪切同时加载测量细胞动态复泊松比的方法。制备了磁驱平行板探针,解决了动态力耦合问题。通过静态泊松比测试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并分析了频率变化以及压痕深度变化对复泊松比数值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动态粘弹性提供了解决手段。开展了亚细胞结构动态粘弹性谱测量的研究,分析动态粘弹性测量原理,建立纳米针尖-亚细胞结构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亚细胞结构动态粘弹性测量方法。研制了高频磁驱纳米针尖探针,通过实时计算振动探针原位穿透细胞过程中与深度位置相对应的动态粘弹性参数值,绘制出亚细胞结构的动态粘弹性谱,揭示了细胞生长状态对亚细胞结构粘弹性谱的影响规律。另外,提出了亚细胞结构粘弹性的多维机械表型评价方法,获得了三种示范细胞(He La,Si Ha,NIH3T3)的多维机械表型,解决了静态力学特性测量方法难以分辨同源癌细胞的难题,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与潜在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细胞静态杨氏模量、细胞核静态杨氏模量、细胞动态复泊松比、亚细胞结构动态粘弹性谱的测量方法,为细胞/亚细胞结构力学特性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系统,在疾病诊断学、生物细胞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STABILITY ANALYSIS OF MAXWELL VISCOELASTIC PIPES CONVEYING FLUID WITH BOTH ENDS SIMPLY SUPPORTE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ABILITY ANALYSIS OF MAXWELL VISCOELASTIC PIPES CONVEYING FLUID WITH BOTH ENDS SIMPLY SUPPORTED(论文提纲范文)

(3)矸石骨料胶结充填体蠕变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矸石骨料胶结充填材料蠕变特性
        1.2.2 高水充填材料蠕变特性
        1.2.3 混凝土蠕变特性
        1.2.4 岩石蠕变特性
        1.2.5 长期稳定性监测
    1.3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养护应力对充填体蠕变及强度特性的影响
    2.1 概述
    2.2 试验介绍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2.2.3 试验方案
    2.3 蠕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应变与时间关系
        2.3.2 超声波波速与时间关系
        2.3.3 电阻率与时间关系
    2.4 养护应力对充填体力学特性的影响
        2.4.1 破坏特征
        2.4.2 加载龄期及应力-强度比对充填体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
        2.4.3 压力养护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机理
        2.4.4 单轴压缩过程中电阻率及波速变化
        2.4.5 波速与强度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应力水平下充填体蠕变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介绍
        3.2.1 试件制备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方案
    3.3 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3.3.1 应变与时间的关系
        3.3.2 超声波波速与时间的关系
        3.3.3 电阻率与时间的关系
        3.3.4 声发射与时间的关系
    3.4 蠕变失稳机理
        3.4.1 蠕变失稳破坏形态
        3.4.2 高应力水平下蠕变失稳机理
        3.4.3 高应力水平下充填体蠕变数值模拟
    3.5 蠕变硬化特性及稳定性监测方法
        3.5.1 多级加载下矸石骨料胶结充填体蠕变硬化特性
        3.5.2 蠕变加载方式对矸石骨料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
        3.5.3 长期稳定性监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级加载下充填体蠕变特性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介绍
        4.2.1 试件制备
        4.2.2 试验仪器
        4.2.3 试验方案
    4.3 单轴压缩下变形特性
    4.4 轴向蠕变应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分级加载下应力-应变曲线
        4.4.2 蠕变应变-时间曲线
        4.4.3 蠕变应变与应力-强度比关系
        4.4.4 瞬时变形模量
    4.5 侧向蠕变应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4.5.1 分级加载下应变-时间曲线
        4.5.2 蠕变应变与应力-强度比关系
        4.5.3 瞬时泊松比
        4.5.4 第一阶段和失稳阶段的横向变形
    4.6 分级加载下充填体蠕变失稳机理
        4.6.1 分级加载下充填体裂纹演化过程
        4.6.2 分级加载增量和加载路径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充填体长期蠕变特性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介绍
        5.2.1 试件制备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方案
    5.3 充填体长期变形规律分析
        5.3.1 不同龄期充填体应力-应变曲线
        5.3.2 干缩应变及温湿度与时间关系
        5.3.3 蠕变应变与时间关系
    5.4 波速与电阻率随时间变化规律
        5.4.1 超声波波速与时间关系
        5.4.2 电阻率与时间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矸石骨料胶结充填体蠕变模型
    6.1 概述
    6.2 元件组合模型
        6.2.1 蠕变模型元件
        6.2.2 常用蠕变本构模型
    6.3 早龄期充填体蠕变模型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模型参数反演
    6.4 高应力水平下充填体蠕变模型
        6.4.1 模型的建立
        6.4.2 模型参数反演
    6.5 分级加载下充填体蠕变模型
        6.5.1 模型的建立
        6.5.2 模型参数反演
    6.6 早龄期加载充填体的长期蠕变模型
        6.6.1 模型的建立
        6.6.2 模型参数反演
    6.7 本章小结
7章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粘弹性流体中的柱形气泡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气泡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1.2.1 气泡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2.2 柱形气泡研究概述
        1.2.3 粘弹性流体中气泡研究概述
        1.2.4 粘弹性模型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2章 粘弹性流体中的柱形气泡动力学方程推导
    2.1 气泡壁基本运动方程
    2.2 理想流体中的柱形气泡动力学方程
    2.3 重要假设及其合理性讨论
    2.4 粘弹性流体中的柱形气泡动力学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柱形气泡动力学方程求解
    3.1 小扰动法简介
        3.1.1 小扰动法的优势
        3.1.2 小扰动法的基本原理
    3.2 含粘弹性项柱形气泡运动方程小扰动法求解和推导过程
        3.2.1 粘弹性流体中柱形气泡方程线性振荡解的求解
        3.2.2 粘弹性流体中柱形气泡方程谐波振荡解的求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然频率及阻尼的分析和讨论
    4.1 自然频率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4.2 阻尼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线性振荡解的影响因素和分析
    5.1 线性振荡解求解结果
    5.2 线性振荡解振动幅值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5.2.1 声场频率对线性振荡解振幅的影响
        5.2.2 液体弹性对线性振荡解振幅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谐波振荡解的影响因素和分析
    6.1 谐波振荡解求解结果
    6.2 谐波振荡解振动幅值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6.2.1 声场频率对谐波振荡解振幅的影响
        6.2.2 液体弹性对谐波振荡解振幅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A 计算中使用的物理性质参数值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响应性圆环自持续运动的力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持续运动
    1.3 主动变形材料
        1.3.1 热响应性材料
        1.3.2 光响应性材料
        1.3.3 电场响应性材料
        1.3.4 磁场响应性材料
    1.4 液晶弹性体的介绍
        1.4.1 液晶
        1.4.2 液晶弹性体
    1.5 液晶弹性体研究现状
        1.5.1 热响应性液晶弹性体
        1.5.2 光响应性液晶弹性体
        1.5.3 电场响应性液晶弹性体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响应性圆环翻转的理论基础
    2.1 热传导理论
        2.1.1 热传导方程
        2.1.2 稳定滚动圆环内部温度分布理论
    2.2 粘弹性理论
        2.2.1 引言
        2.2.2 Maxwell模型
        2.2.3 Kelvin模型
        2.2.4 Zener模型(标准线性固体模型)
    2.3 流体理论
        2.3.1 雷诺数
        2.3.2 N-S方程
        2.3.3 流体中圆环运动方程
第三章 热响应性圆环的翻转
    3.1 引言
    3.2 模型简介
    3.3 圆环截面温度场的计算
    3.4 圆环驱动力矩的计算
        3.4.1 圆环截面上的内应力
        3.4.2 圆环的驱动力矩
    3.5 圆环翻转情况的分析
        3.5.1 忽略粘弹性
        3.5.2 忽略摩擦
        3.5.3 同时考虑摩擦和粘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响应性圆环的翻转
    4.1 引言
    4.2 模型简介
    4.3 圆环横截面光强分布
    4.4 圆环驱动力矩的计算
    4.5 模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响应性圆环的游动
    5.1 引言
    5.2 模型介绍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无负载的情况
        5.3.2 有负载的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T形微通道中电动流的流动不稳定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2 电动现象
        1.2.1 双电层
        1.2.2 电渗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概要
第二章 铁磁流体和去离子水的电动不稳定现象
    2.1 引言
    2.2 实验设计
        2.2.1 微通道制备
        2.2.2 铁磁流体的配制
        2.2.3 实验方法
    2.3 仿真模型
        2.3.1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2.3.1.1 电场
        2.3.1.2 流场
        2.3.1.3 浓度场
        2.3.2 数值计算
    2.4 不稳定现象的机理
    2.5 结果及讨论
        2.5.1 电场的影响
        2.5.2 通道深度的影响
        2.5.3 铁磁流体浓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导率相同的流体间的电动不稳定现象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3 仿真模型
        3.3.1 控制方程
        3.3.2 模型建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电场的影响
        3.4.2 不稳定现象的机理
        3.4.3 铁磁流体浓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耳热对电动不稳定现象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
    4.3 仿真模型
        4.3.1 控制方程
        4.3.2 模型建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焦耳热效应对电动现象的影响
        4.4.2 焦耳热效应对各物理场的影响
        4.4.3 不同浓度的铁磁流体中的焦耳热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电导率梯度的粘弹性流体的电动不稳定现象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仿真模型
        5.3.1 控制方程
        5.3.2 模型建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电场的影响
        5.4.2 PEO浓度的影响
        5.4.3 电动不稳定波的波速和波频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牛顿流体电渗流的流动不稳定现象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流体的流变特性对不稳定现象的影响
        6.3.2 PAA溶液中的流动不稳定现象
        6.3.2.1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6.3.2.2 磷酸盐浓度的影响
        6.3.2.3 微通道深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电动流模型的深度平均渐近分析
附录2 电动流热模型的深度平均渐近分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不饱和双子型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压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清洁压裂液
        1.2.1 清洁压裂液概述
        1.2.2 清洁压裂液成胶及破胶原理
        1.2.3 清洁压裂液的研究进展
    1.3 表面活性剂
        1.3.1 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
        1.3.2 双子表面活性剂性质
        1.3.3 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4 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
        1.4.1 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1.4.2 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田领域中的应用
        1.4.3 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叔胺中间体的合成
        2.2.3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季胺中间体的合成
        2.2.4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5 酸值的测定
        2.2.6 胺值的测定
        2.2.7 异氰酸酯基的测定
        2.2.8 相关物理参数的测试
    2.3 结构表征
        2.3.1 红外光谱(FT-IR)测试
        2.3.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FT-IR分析
        2.4.2 ~1H NMR分析
        2.4.3 基本物理参数及实物图片
        2.4.4 L_αA的转化率及合成工艺优化
        2.4.5 GL_αHSB叔胺中间体转化率及合成工艺优化
    2.5 小结
3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3 性能测试
        3.3.1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测试
        3.3.2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测试
        3.3.3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紫外光谱测试
        3.3.4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荧光光谱测试
        3.3.5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粒径分布测试
        3.3.6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扫描电镜测试
        3.3.7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起泡性测试
        3.3.8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乳化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分析
        3.4.2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分析
        3.4.3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紫外光谱分析
        3.4.4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荧光光谱分析
        3.4.5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粒径分布分析
        3.4.6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扫描电镜分析
        3.4.7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起泡性分析
        3.4.8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乳化性
    3.5 小结
4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压裂性能研宄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压裂性能测试
        4.3.1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粘度测试
        4.3.2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流变性测试
        4.3.3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悬砂性测试
        4.3.4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FT-IR测试
        4.3.5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1H NMR测试
        4.3.6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SEM测试
        4.3.7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粘度测试
        4.3.8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流变性测试
        4.3.9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粒径测试
        4.3.10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残渣含量测试
        4.3.11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岩芯伤害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粘度分析
        4.4.2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流变性分析
        4.4.3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ole-Cole plots图分析
        4.4.4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悬砂性分析
        4.4.5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FT-IR与~1H NMR分析
        4.4.6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SEM分析
        4.4.7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粘度分析
        4.4.8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流变性分析
        4.4.9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破胶液粒径分析
        4.4.10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残渣含量分析
        4.4.11 系列甜菜碱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岩芯伤害分析
    4.5 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宄成果

(8)细胞响应力学微环境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数值建模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细胞的力学性质
    1.3 细胞力学模型
        1.3.1 连续介质模型
        1.3.2 微观结构模型
    1.4 细胞力学性质量化的实验方法
        1.4.1 原子力显微镜
        1.4.2 振荡型磁扭技术
        1.4.3 微管吸吮技术
        1.4.4 光镊技术
        1.4.5 剪切流技术
        1.4.6 垂直微悬臂阵列技术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第二章 计算方法
    2.1 耗散粒子动力学
        2.1.1 介绍
        2.1.2 粗粒化
        2.1.3 基本原理
        2.1.4 时间积分
        2.1.5 应力张量
        2.1.6 参数选取
        2.1.7 计算流程
        2.1.8 系统性质
        2.1.9 边界条件
    2.2 LAMMPS软件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2.2.1 介绍
        2.2.2 单位体系的选择
        2.2.3 执行方案
        2.2.4 相关物理量的计算
    2.3 算例验证
第三章 拉伸作用下细胞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3.1 介绍
    3.2 细胞拉伸计算模型
        3.2.1 细胞模型
        3.2.2 无量纲化
    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单个细胞的拉伸
        3.3.2 不同粗粒化对细胞拉伸的影响
        3.3.3 不同受拉伸粒子数对细胞拉伸的影响
        3.3.4 不同微丝浓度对细胞拉伸的影响
        3.3.5 不同半径对细胞拉伸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细胞纳米压痕
    4.1 介绍
    4.2 细胞纳米压痕计算模型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单个细胞的纳米压痕模拟
        4.3.2 不同微丝浓度对细胞纳米压痕的影响
        4.3.3 有无细胞核对细胞纳米压痕的影响
        4.3.4 不同细胞半径对细胞纳米压痕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带传动张紧的动力学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带传动动力学分析的研究现状
        1.2.1 带传动动力学的理论研究现状
        1.2.2 带传动动力学的仿真研究现状
        1.2.3 带传动动力学的试验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传动带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2.1 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常用模型
    2.2 传动带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2.3 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的分析及求解
        2.3.1 多尺度法摄动分析
        2.3.2 Galerkin离散法分析
        2.3.3 振动方程求解
    2.4 本章小结
3 带传动横向振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带传动的主要振动形式
    3.2 试验系统的构成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平台的搭建
    3.3 试验方案
    3.4 变张紧力的横向振动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4.1 V带的试验结果分析
        3.4.2 平带的试验结果分析
    3.5 变转速的横向振动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5.1 V带的试验结果分析
        3.5.2 平带的试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带的疲劳寿命研究及仿真分析
    4.1 皮带的疲劳寿命分析
        4.1.1 疲劳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4.1.2 疲劳寿命的模糊可靠性计算
    4.2 皮带的建模方法与仿真分析
        4.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2 带的应力分布仿真分析
        4.2.3 张紧力对疲劳寿命影响的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节
5 基于振动频率法测量张紧力的关系式优化
    5.1 振动频率法简介
        5.1.1 基本原理
        5.1.2 计算公式
    5.2 频率测量的试验方案设计
    5.3 试验数据处理及关系式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面向细胞/亚细胞力学特性的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细胞/亚细胞结构力学测量技术
        1.2.1 细胞/亚细胞结构生理结构特点
        1.2.2 多种细胞/亚细胞结构力学测量技术
        1.2.3 细胞/亚细胞结构力学测量技术简析
    1.3 原子力显微镜细胞测量探针技术
        1.3.1 原子力显微镜细胞测量探针技术概述
        1.3.2 多种原子力显微镜细胞测量探针技术
        1.3.3 原子力显微镜细胞测量探针技术简析
    1.4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细胞/亚细胞结构力学特性测量
        1.4.1 静态力学细胞杨氏模量测量
        1.4.2 动态力学细胞复泊松比测量
        1.4.3 动态力学细胞粘弹性的测量
        1.4.4 细胞/亚细胞结构力学特性测量简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细胞/亚细胞力学特性测量实验平台开发
    2.1 引言
    2.2 原子力显微镜细胞力学特性测量原理
        2.2.1 细胞静态杨氏模量测量原理
        2.2.2 细胞动态复泊松比测量原理
        2.2.3 细胞动态粘弹性的测量原理
    2.3 原子力显微镜细胞实验平台设计
        2.3.1 原子力显微镜细胞力学特性测量需求
        2.3.2 原子力显微镜细胞实验平台设计方案
        2.3.3 静态力学测量细胞活性保持方案及验证
        2.3.4 动态力学测量细胞光学观测方案及验证
        2.3.5 细胞力学特性测量精度提升方案及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细胞静态杨氏模量测量研究
    3.1 引言
    3.2 细胞死亡过程力学描述方法
        3.2.1 细胞死亡的生物学变化规律
        3.2.2 癌细胞死亡过程力学描述方法
        3.2.3 癌细胞诱导凝胶化原理
        3.2.4 超软探针技术工作原理
    3.3 细胞静态杨氏模量测量
        3.3.1 细胞的培养与准备
        3.3.2 细胞的静态杨氏模量测量实验设计
        3.3.3 细胞与胶囊静态杨氏模量测量
    3.4 癌细胞凝胶化过程的杨氏模量描述
        3.4.1 正常与凋亡癌细胞杨氏模量测量
        3.4.2 内吞空胶囊的癌细胞杨氏模量描述
        3.4.3 凝胶化过程的癌细胞杨氏模量描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胞核静态杨氏模量测量研究
    4.1 引言
    4.2 多形态细胞核静态杨氏模量测量原理
        4.2.1 细胞核静态杨氏模量的原位测量原理
        4.2.2 纳米针尖光纤探针测量方法工作原理
    4.3 纳米针尖光纤探针技术
        4.3.1 纳米针尖光纤探针的结构设计和分析
        4.3.2 纳米针尖光纤探针的制作方案和流程
        4.3.3 纳米针尖光纤探针的标定方法及结果
    4.4 多形态细胞核杨氏模量的测量
        4.4.1 多形态细胞样品的培养准备
        4.4.2 细胞核杨氏模量的测量方案
        4.4.3 多形态细胞核杨氏模量测量
        4.4.4 不同形态对细胞核杨氏模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细胞动态复泊松比测量研究
    5.1 引言
    5.2 细胞动态复泊松比测量原理
        5.2.1 磁驱平行板探针测量方法工作原理
        5.2.2 细胞动态复泊松比计算方法
    5.3 动态磁驱平行板探针技术
        5.3.1 磁驱平行板探针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5.3.2 磁驱平行板探针的制作方案与流程
        5.3.3 磁驱平行板探针的标定结果及修饰
    5.4 细胞动态复泊松比的测量方法
        5.4.1 细胞样品的培养和准备
        5.4.2 动态复泊松比测量方案
        5.4.3 细胞静态泊松比的验证
        5.4.4 频率变化对细胞复泊松比的影响
        5.4.5 压痕深度对细胞复泊松比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亚细胞结构动态粘弹性谱测量研究
    6.1 引言
    6.2 亚细胞结构动态粘弹性谱测量原理
        6.2.1 高频磁驱纳米针尖探针测量方法工作原理
        6.2.2 亚细胞结构的动态粘弹性模型建立
        6.2.3 亚细胞结构的动态粘弹性计算方法
    6.3 高频磁驱纳米针尖探针技术
        6.3.1 高频磁驱纳米针尖探针的设计制备
        6.3.2 高频磁驱纳米针尖探针的标定结果
    6.4 亚细胞结构的动态粘弹性谱测量
        6.4.1 三种细胞样品的培养准备
        6.4.2 动态粘弹性谱的测量方案
        6.4.3 典型动态粘弹性谱线分析
        6.4.4 细胞状态对动态粘弹性谱线的影响
    6.5 亚细胞结构的动态粘弹性谱的评价方法
        6.5.1 亚细胞结构的多维机械表型
        6.5.2 亚细胞结构的杨氏模量和静刚度
        6.5.3 亚细胞结构的动刚度和阻尼
        6.5.4 亚细胞结构的损耗正切
        6.5.5 亚细胞结构的机械表型比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STABILITY ANALYSIS OF MAXWELL VISCOELASTIC PIPES CONVEYING FLUID WITH BOTH ENDS SIMPLY SUPPORTED(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圆形隧道围岩的粘弹性分析[D]. 陈时玉.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电致动介电弹性体圆柱驱动器制备方法的研究[D]. 张露.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矸石骨料胶结充填体蠕变特性研究[D]. 冉洪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粘弹性流体中的柱形气泡动力学研究[D]. 李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响应性圆环自持续运动的力学行为分析[D]. 陈增付.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T形微通道中电动流的流动不稳定现象研究[D]. 宋乐.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7]不饱和双子型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压裂性能研究[D]. 李志刚.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8]细胞响应力学微环境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数值建模与模拟[D]. 屈彦东. 天津理工大学, 2021
  • [9]带传动张紧的动力学分析及试验研究[D]. 聂文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10]面向细胞/亚细胞力学特性的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方法研究[D]. 宋健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简单支持两端输送流体的麦克斯韦粘弹性管的稳定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