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组网及相关技术指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渝波[1](2020)在《V公司数据中心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IDC(Internet Data Center)即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需求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了新世纪互联网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企业、媒体和各类网站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EC等业务。所以在IDC机房的动力和环境设备必须每时每刻都要保证提供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环境。一旦其出现故障或故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甚至可能使机房中的硬件设备损坏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在数据中心建设时期需要引入一种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来监控管理动环设备。本论文结合数据中心机房动环设备运维工作的实际需求和传统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在数据中心使用的局限性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专门针对数据中心动环设备种类繁杂、数量多、各种设备关联复杂、定位故障设备难度大、运维管理工作繁琐等特性的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整体设计思路。并在整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系统的总体架构、传输组网、信息安全防护、监控设备信号及告警设置、系统功能实现做了详细的设计,并在最后给出了各种软件功能模块运用场景分析。该系统使用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新功能来辅助数据中心的动环运维管理工作,使机房动环运维工作和管理由半人工化向智能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大大的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让管理有据可依,方便快捷。
饶厚和[2](2019)在《XX电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集中平台项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对通信机房动力系统和机房环境进行集中监控维护管理,确保电源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机房环境良好、安全,保障通信网络的正常稳定运行,保证通信服务质量的可靠、稳定、优良。围绕中国电信网络运营转型升级战略,完善动环监控远程维护支撑能力和智慧化运营维护手段,提升通信电源及通信机房环境基础设施“事先化、主动化、自动化”运营能力;适应动环专业统一监控、分级管理、分等级维护的集中维护管理原则。本文是对XX电信公司“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集中平台”的项目研究。通过对该省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集中平台进行项目管理与风险管理分析,结合现状和业务需求,提出项目技术要求和方案要求以及具体的实施演进情况,并对项目建设投资进行估算和效益分析,从而对项目进行管控,保障项目建设的有效开展,从而不断完善该省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杨怡飞[3](2018)在《无人值守通信基站监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电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随着4G技术的普及,以及5G技术的投入实验,社会对于网络的使用需求日益增长,几家大型通信运营商也加快了全面布局的速度。为了保证移动通信质量与宽带网络质量,实现广域的信号覆盖。各类基站的分布普遍非常分散,覆盖的范围很大,并且相当一部分的基站都是无人值守的状态[1]。基站内的专业通信设备往往价格高昂,发生意外或者故障问题的话,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区域内的通信服务,导致区域通信瘫痪。根据国家全光网覆盖的要求,基站的建设会越来越多,越发向偏远地区,通信困难地区深入。通过人工管理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正是解决基站远程监控的最佳方案,通过建立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远程电源监控系统,保证基站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通信的畅通,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本文先对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方面研究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系统的具体需求。之后分析了通信基站监控系统使用到了的相关技术,如监控对象的选取原则,系统信号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系统的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等,确定了系统数据传输方式。对系统监控单元和监控中心的组网方案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进而确定了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对监控中心与监控单元之间的数据通信协议进行了分析与设计3]。对通信基站设备的监控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分析常用的两类通信协议,对通信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和分析与设计,数据接收处理方面针对有效帧的提取和数据帧的解析做了分析与设计,以及控制命令的下发和数据帧的校验。本文对系统监控软件的监控界面进行了设计并且对监控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分析设计系统的告警工作流程[4]。从登陆系统开始到系统主界面中各个模块的界面呈现,测试系统远程控制的情况。确保系统的设计运行一切正常,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需求。
林晨[4](2018)在《基于Modbus网关的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前人类社会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离不开各大电信服务商提供的基础电信服务。电信服务提供商承担了互联网接入业务及信息高速、安全、大容量传送的职能。而其之所以能提供这些服务就是基于散布于全国乃至全球的通讯光缆及各类通信基站(中心站、再生站、中继站、发射站等)。在这类通信基站中除了直接用来发送光信号及数据处理的各类通讯设备外,还有保障通讯设备电源不间断供给及机房环境可靠性的各类基础设备。由于通信基站分布广泛,距离遥远。除中心机房外,各类小型通信基站都必须实现无人值守。从而也就迫切需求一种安全、可靠的通信基站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本文首先对现存的通信基站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正迅速发展的工业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从电信运维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利用Modbus网关来作为监控系统站点内各被监控设备汇聚端的新方案,完成了省级电信网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以及主监控软件LCMonitor的设计和实现工作。为了保留前代监控系统优点,在设备上抛弃了昂贵的协议转换器,在传输方式上抛弃了串行链路Modbus总线和Modbus TCP/IP通信方式,创新性地提出了Modbus Over TCP/IP新的封装模式以及ModbusShell方法,用于实现多站点、多设备、多指令及不同校验模式的查询指令的构建和接收数据的解析。为了测试被监控设备的通信功能,我们还开发了Modbus通用调试工具MGDT。为实现办公网络监控,我们搭建了监控服务器LCMonitorWeb。最后我们开发了LCMobileMonitor移动监控移动APP,解决了电信运维人员必须到监控中心才能查看监控数据的问题。
郭宣宏[5](2015)在《长庆油田通信机房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通信机房的动力和环境监控是保障机房平稳运行地重要依据,随着油田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油田通信的生产组织方式也正向"远程监控、集中管理"转变。动力环境视频监控系统依靠其对所有局站动力环境以及安防的全参数、全方位的实时监控,能够实现应急监测和预警功能。本文通过对系统功能的简要介绍,进而分析动环监控系统在机房监测和预警工作中的作用,来体现通信机房自动化电子值班系统设计的重要性。本文针对长庆油田现有机房现状和维护方式的调研与分析,针对辖区的通信机房的运营管理和应急故障处置中存在的监测监控不到位、故障定位不准确、故障排除不及时等问题,提出并建立基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的通信机房动力和环境监测系统,对系统主要单元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通信机房自动化电子值班系统。本文针对长庆油田通信机房的改造,设计通信机房自动化监控系统,首先将电源系统、机房环境等信息的进行采集和处理,并且可实现远程遥控、数据分析存储、安全认证等功能,真正实现了通信机房的自动化监控。设计采用了三级网络结构,各个分站作为二级站点,可以随时监控辖区内通信机房的动力环境信息,充分考虑的长庆通信现有链路状况及机房环境问题,对IP组网、2M组网、IP和2M混合组网的三种组网模式进行设计。设计了烟感、门禁、设备供电(包括电流、电压)、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四类在线检测数据处理及告警方法,并给出程序流程。分析常见故障现象,设计了故障诊断及处理方法,列举了动力故障诊断及其处理的数据。通信机房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的实施,极大的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最大化的节约了成本,全面提高通信机房监测监控水平、应急处置能力、运营管理效率和信息服务水平,保障机房设备的运行的安全和通畅,确保了各项业务平稳运行。
娄阳[6](2015)在《移动通信基站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指出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正伴随着通信业的蓬勃发展日益加剧,当前竞争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通信网络的运行质量和通信安全上。以往通信网络的运行质量和通信安全主要依靠人工对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对于发生故障的设备不能及时进行检修。在当前通信行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这种人工维护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移动通信基站和局站的需求。建设一个能够降低基站维护成本、提高基站维护工作效率,实现通信基站少人甚至无人值守的通信基站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用计算机集中监控和管理基站动力环境的模式逐步替代原有的人工看守和管理模式,这是本文中整个项目想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本论文研究的移动基站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基站动力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检测,达到实时监控、提前预警的效果,实现通信基站真正的少人甚至无人值守。本论文采用基于2M双向环组网的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是在充分调研河南移动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的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需求后提出的。所设计的监控系统具备实时监控功能、人机交互功能、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功能、告警功能、系统安全管理功能、系统自我管理功能。目前该移动通信基站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已经被投入使用的地市包括:郑州、开封、商丘、漯河、新乡、安阳,系统设计方案得到验证,运行状况令人满意。
倪昀炜[7](2015)在《通信网络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前进,移动用户数量日益增多,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维护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现今整个运维体系向集中化发展,要求通信动力设备的维护管理模式也要向着现代化维护管理要求发展。本文以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发展的历史与现阶段的建设情况,并对上海移动局楼动环监控系统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目前系统存在的隐患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对目前现网系统中存在的各类隐患提出的针对性解决方案。从硬件开发、软件搭建升级及系统组网架构调整各方面对现网系统进行优化,同时对优化方案进行了现网实施,并测得相关实施后的数据测试,与未优化改造前的系统进行了数据对比,最终得出优化改造适用于上海移动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结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本次优化,实现通信机房、基站动力与环境的监控,同时保证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和上送及时性。
苗晓春[8](2013)在《通信机房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通信电源是通信运营商通信网络的心脏,是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传统的电源维护体制以通信局房为单体进行设备维护管理的分散、松散型管理模式,随着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通信设备的不断更新,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发展要求,引入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不仅能科学地进行动力设备和环境管理,提高维护质量水平,更重要的是实现集中维护和管理,大幅降低通信运营商的运营成本,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是对不同区域的通信局房内的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等通过进行遥测、遥信、遥控,做到监视其运行的实时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管理。本系统主要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进行交互式监控,从而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图像监控、故障告警、紧急事件记录和处置、应对等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从2008年开始推广使用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该系统的引入不仅为通信局房内电源、空调设备的维护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论文研究和讨论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动力环境监控工程的建设,作为项目负责人,作者参与了本工程从可行性研究的方案论证、厂家选型比较、设计会审、工程实施以及系统的试运行、优化改造、竣工验收等工作,对动力环境监控工程的建设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论述。论文的前四章介绍了动力环境监控工程设计框架和构想并且论述了上海移动公司实际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实现方案;之后几章则重点描述了监控系统运行以来的隐患、优化策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优化测试再到优化工程实施的过程,最后介绍了优化工程的成效。
孟宪鹏[9](2013)在《德州联通电源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通信设备的自动化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为通信系统的集中监控管理提供了可行性。通信电源设备的迅速分散,大量电源设备和空调设备分散在各个模块台站内,通过集中监控系统,维护人员可以发现设备故障,如果有必要,可以派人到现场处理,从而使通信台站不必配备一定的维护人员昼夜值守在机房内,进行巡视、抄表等日常维护工作和必要的设备维修、故障处理等。通信电源监控系统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一个集中并融合了传感器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机系统技术的最新成果而构成的计算机集成系统,能够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三遥功能,对实现现代化的通信电源维护和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项目背景,论述了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对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改进及发展趋势做了简单提及。然后研究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及变送器、一体化采集器、智能设备协议转换、数据传输等监控相关技术,为电源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然后通过对德州联通电源系统的现有规模及电源设备的实际配置情况的充分调研,在深入分析电源监控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寻求最适合德州联通实际情况的电源监控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并且在充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两大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德州联通电源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然后从实现功能、具体方案设计、组网实例、系统配置等多个方面对其加以测试、改进直至最终实现,充分发挥其电源设备科学维护管理的真正作用,为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供电保障。最后对电源监控系统的测试指标及系统维护进行了简要介绍。
杨勇[10](2012)在《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及其应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设计,针对我国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特点、功能和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期待能对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组网及相关技术指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组网及相关技术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V公司数据中心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重点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
2.1.1 管理信息的含义与作用 |
2.1.2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
2.2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方法 |
2.3 互联网数据中心、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相关理论及概述 |
2.3.1 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定义 |
2.3.2 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定义及作用 |
2.3.3 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发展 |
第三章 数据中心动环系统运维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目前企业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2 数据中心现场动环运维管理分析 |
3.2.1 数据中心现场动环设备分析 |
3.2.2 数据中心动环运维作业人力安排分析 |
3.3 数据中心动环设备运维管理需求 |
3.3.1 数据中心运维层对动环运维的需求 |
3.3.2 数据中心管理层对动环数据的需求 |
3.3.3 数据中心决策层对动环数据的需求 |
第四章 数据中心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
4.1.1 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1.2 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网络构成设计 |
4.1.3 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传输组网设计 |
4.1.4 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设计 |
4.1.5 被监控设备信号及告警参数设置 |
4.1.6 监控系统数据上报第三方网管接口设计 |
4.2 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
4.2.1 主界面及功能演示 |
4.2.2 动环设备监控功能 |
4.2.3 设备数据分析功能 |
4.2.4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功能 |
第五章 数据中心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运用分析 |
5.1 系统基础数据的分析使用 |
5.1.1 机历薄 |
5.1.2 电池放电测试分析 |
5.1.3 告警联动 |
5.1.4 故障设备3D反向定位 |
5.1.5 动环设备参数自动巡检 |
5.1.6 能耗分析 |
5.2 系统在运维管理使用 |
5.2.1 以门禁和视频为基础的机房进出管理制度 |
5.2.2 以系统告警为基础的派单考核制度 |
5.2.3 以系统数据为基础的容量管理预警功能 |
5.2.4 以系统数据记录为基础的设备巡检、作业计划 |
5.3 CQST数据中心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使用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当前局限与未来发展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数据中心机房作业计划表 |
(2)XX电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集中平台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1.1 项目的定义和特性 |
2.1.2 项目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 |
2.2.1 可行性研究的定义 |
2.2.2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
2.3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2.3.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和特征 |
2.3.2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及作用 |
2.3.3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
2.4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理论 |
2.4.1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概述 |
2.4.2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监控内容 |
2.4.3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架构 |
2.4.4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省集中平台网络架构 |
第三章 某省动力环境监控省集中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1 现状 |
3.1.2 存在问题 |
3.2 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
3.2.1 网络基础 |
3.2.2 技术条件 |
3.3 建设目标 |
3.3.1 建设目标 |
3.3.2 通信机房局站分类及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告警等级 |
3.4 建设规模 |
3.5 建设原则 |
第四章 某省动力环境监控省集中平台的技术要求和方案 |
4.1 总体架构和演进 |
4.1.1 总体架构 |
4.1.2 演进原则和演进计划 |
4.2 总体技术要求和方案 |
4.2.1 总体技术要求 |
4.2.2 总体方案要求 |
4.2.3 系统质量要求 |
4.3 详细技术要求和方案 |
4.3.1 功能要求 |
4.3.2 周边系统接口 |
4.4 资源配置 |
4.4.1 操作系统资源配置依据 |
4.4.2 Tomcat容器并发测试 |
4.4.3 B接口资源配置 |
4.4.4 数据库资源配置 |
4.4.5 外部接口服务器 |
4.4.6 WEB应用服务器 |
4.4.7 软件资源配置要求 |
4.4.8 总体资源配置 |
4.5 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
4.5.1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省集中平台网络方案 |
4.5.2 省集中平台解决方案 |
4.5.3 省集中平台组网方案 |
4.5.4 监控设备入网方案 |
第五章 某省动力环境监控省集中平台系统的投资和效益分析 |
5.1 项目投资规模 |
5.2 项目效益分析 |
5.2.1 投资和成本效益 |
5.2.2 运维和管理效益 |
第六章 某省动力环境监控省集中平台系统风险分析及对策 |
6.1 动力环境监控省集中平台风险分析 |
6.1.1 项目风险识别 |
6.1.2 项目风险评估 |
6.2 动力环境监控省集中平台风险对策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无人值守通信基站监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通信基站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 通信基站监控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
1.3 通信基站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的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通信基站监控系统相关技术 |
2.1 监控对象的选取 |
2.1.1 监控对象的分类 |
2.1.2 选取原则 |
2.1.3 监控对象选取方案 |
2.2 信号的检测与控制技术 |
2.2.1 信号的检测原理 |
2.2.2 温湿度信号检测 |
2.2.3 控制信号的输出 |
2.3 数据通信网络 |
2.3.1 串行总线及接口标准分析 |
2.3.2 光纤传输设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信基站监控系统的组网方案 |
3.1 系统组网结构分析 |
3.1.1 三级网络结构 |
3.1.2 二级网络结构 |
3.1.3 组网结构的选取 |
3.2 通信基站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 |
3.2.1 监控单元结构 |
3.2.2 监控中心结构 |
3.2.3 监控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3 监控中心与监控单元数据通信协议 |
3.3.1 传输通信协议数据帧格式 |
3.3.2 监控单元设备地址及功能码确定 |
3.3.3 数据帧格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基站设备监控设计 |
4.1 设备的通信协议分析 |
4.1.1 基于智能设备通信协议分析 |
4.1.2 基于MODBUS通信协议分析 |
4.2 通信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3 数据接收处理模块设计 |
4.3.1 有效数据帧的提取 |
4.3.2 数据帧的解析 |
4.4 控制命令下发的设计 |
4.4.1 控制命令下发流程 |
4.4.2 数据帧的校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监控界面设计及功能测试 |
5.1 监控系统界面设计 |
5.1.1 主界面的设计 |
5.1.2 蓄电池和UPS监控界面 |
5.1.3 油机和空调监控界面 |
5.1.4 环境监控界面 |
5.2 系统告警的设计 |
5.2.1 告警等级的划分 |
5.2.2 告警处理流程 |
5.2.3 系统的告警界面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3.1 测试具体内容 |
5.3.2 系统报表管理 |
5.3.3 远程控制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Modbus网关的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散式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
1.2.2 集中式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工业物联网 |
2.1.1 工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
2.1.2 工业物联网在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应用的特点 |
2.1.3 工业物联网相关产品 |
2.2 Modbus通信协议 |
2.2.1 Modbus数据模型 |
2.2.2 串行链路上的Modbus协议 |
2.2.3 Modbus TCP/IP协议 |
2.3 “基于Modbus网关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3.1 Modbus Over TCP/IP封装技术 |
2.3.2 基于Modbus网关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架构设计 |
2.3.3 ModbusShell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省级电信网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 |
3.2 监控系统软件功能需求 |
3.3 监控内容 |
3.3.1 监控站点 |
3.3.2 监控设备 |
3.3.3 监控参数 |
3.4 系统功能需求 |
3.4.1 日常监控 |
3.4.2 故障分析 |
3.4.3 告警管理 |
3.4.4 维护提醒 |
3.4.5 派工管理 |
3.4.6 遥测、遥信、遥控、巡视 |
3.4.7 记录和报表制作 |
3.4.8 安全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省级电信网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4.1 监控系统的层次结构设计 |
4.2 传输组网 |
4.3 监控系统的站点分布结构设计 |
4.4 站点Modbus网关选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电信网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Modbus通用调试工具“MGDT”设计与实现 |
5.1.1 开发背景 |
5.1.2 系统需求分析 |
5.1.3 系统功能设计 |
5.1.4 系统功能介绍与设计类图 |
5.1.5 实际运行效果 |
5.2 LCMonitor主监控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5.2.1 开发背景 |
5.2.2 系统需求分析 |
5.2.3 系统功能设计 |
5.2.4 系统功能介绍 |
5.2.5 对中兴ZXDU58 监控数据的查询和解析 |
5.2.6 对PD510 的监控数据的查询和解析 |
5.2.7 数据库的设计 |
5.3 搭建监控数据WEB服务器 |
5.3.1 开发背景 |
5.3.2 系统需求分析 |
5.3.3 系统功能设计 |
5.3.4 系统功能介绍 |
5.4 LCMobileMonitor移动监控APP设计与实现 |
5.4.1 开发背景 |
5.4.2 系统需求分析 |
5.4.3 系统功能设计 |
5.4.4 系统功能介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长庆油田通信机房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信息技术概述 |
1.3.1 传感技术 |
1.3.2 通信技术 |
1.3.3 信息技术的发展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2 通信机房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1 长庆通信机房监控系统现状 |
2.2 长庆通信自动化监控需求分析 |
2.3 存在问题举例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通信机房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设计 |
3.1.1 系统二级组网结构的改造设计 |
3.1.2 系统组网结构设计 |
3.1.3 系统体系架构描述 |
3.1.4 系统功能总体方案 |
3.1.5 系统软件设计 |
3.1.6 Corba接口采集模块进程结构 |
3.1.7 分析告警服务器进程结构 |
3.1.8 客户端软件模块结构 |
3.2 各区域监控中心的组网设计与建设 |
3.2.1 庆阳区域监控中心组网及传输路由图 |
3.2.2 银川区域监控中心组网及传输路由图 |
3.2.3 靖边区域监控中心组网及传输路由图 |
3.2.4 延安区域监控中心组网及传输路由图 |
3.2.5 西安区域监控中心组网及传输路由图 |
3.3 软件设计原则 |
3.4 四类在线检测数据处理及告警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通信机房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组网设计与实现 |
4.1 组网的设计原则 |
4.2 现场监控单元的几种组网类型 |
4.3 各站点监控设备平面设计方案 |
4.4 华池通信机房监控系统的局域网设计与实现示例 |
4.5 通信机房自动化监控系统组网设计实现遇到的困难 |
4.6 本章小结 |
5 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 该监控系统概述 |
5.2 该监控系统结构及原理 |
5.3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的意义 |
5.4 该系统的监控对象 |
5.5 系统的组网结构 |
5.6 本章小结 |
6 通信机房自动化监控系统故障诊断与处理 |
6.1 常见故障现象分析及其诊断方法 |
6.2 动力故障诊断与处理举例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移动通信基站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1.3 课题任务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基站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2.1 基站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现状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3 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设计性能要求 |
2.3.1 系统的功能 |
2.3.2 系统的设计性能要求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总体设计思想 |
3.1.1 全面监控 |
3.1.2 集团化集中化管理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系统组网设计 |
3.4 监控对象及监控内容设计 |
3.4.1 监控对象 |
3.4.2 监控内容设计 |
4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组网设计 |
4.1.1 2M双向环组网方案 |
4.1.2 短信/GPRS组网方案 |
4.1.3 混合多种传输方式的组网方案 |
4.2 集中监控中心(CSC)设计 |
4.2.1 CSC的结构与组成 |
4.2.2 服务器主要技术指标 |
4.2.3 软件主要技术指标 |
4.3 地市监控中心(LSC)设计 |
4.3.1 LSC组网结构及软硬件组成 |
4.3.2 服务器主要技术指标 |
4.3.3 软件主要技术指标 |
4.4 现场监控单元(FSU)设计 |
4.4.1 FSU组网结构及硬件组成 |
4.4.2 FSU功能介绍 |
4.4.3 FSU主要技术指标 |
4.5 系统平台设计 |
4.5.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5.2 应用层服务设计 |
4.5.3 数据库设计 |
4.5.4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5.5 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
4.6 系统平台的性能设计 |
4.6.1 系统主要的性能指标 |
4.6.2 系统性能 |
5 系统功能实现及项目实施效果 |
5.1 项目实施概况 |
5.2 系统实现的功能 |
5.3 系统实施成效 |
6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通信网络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词汇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发展简述 |
1.2.1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定义 |
1.2.2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发展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上海移动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分析 |
2.1 通信机房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简介 |
2.1.1 系统组网架构 |
2.1.2 系统功能 |
2.1.3 系统组网及通信协议 |
2.2 上海移动动环集中监控系统现状 |
2.2.1 系统架构情况 |
2.2.2 现网组网方式 |
2.2.3 现场设备采集模块及监控设备类型 |
2.3 上海移动动环监控发展及趋势预测 |
2.4 系统隐患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移动动环监控系统改造建议及方案 |
3.1 系统改造优化策略 |
3.2 提升系统组网稳定性及可靠性方案 |
3.2.1 现网系统问题分析 |
3.2.2 系统组网优化改造方案 |
3.2.3 优化改造方案小结 |
3.3 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工控机安全保护机制 |
3.4 IP化组网改造 |
3.4.1 PTN技术及组网简介 |
3.4.2 PTN组网方案选择 |
3.4.3 PTN核心平台选择 |
3.4.4 PTN组网承载方式选择 |
3.5 动环传输监控盲点改造 |
3.6 数据库热备份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组网改造测试 |
4.1 SD528网络管理功能测试 |
4.2 SD528网络串口服务器测试 |
4.2.1 点对点的网络流量及稳定性测试 |
4.2.2 设备异常断电恢复后对业务通信影响测试 |
4.2.3 监控数据业务传输主备保护业务 |
4.2.4 传输主备保护倒换时间测试 |
4.3 N+1系统现网测试 |
4.4 网络IP扩网优化方案比对 |
4.5 PTN组网测试 |
4.6 效果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通信机房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监控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
1.3 上海移动通信公司各重要骨干局房动力设备的规模简介 |
1.4 监控对象介绍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定位 |
2.2 系统组网框架 |
2.2.1 系统拓扑结构 |
2.2.2 系统组网架构 |
2.2.3 监控系统组网原则 |
2.3 系统传输组网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实际组网及软硬件实现 |
3.1 监控组网实施情况 |
3.1.1 CSC 主要设备、结构及功能 |
3.1.2 LSC 主要设备、结构及功能 |
3.1.3 FSU 主要设备、结构及功能 |
3.1.4 图像监控组网 |
3.2 系统硬件实现 |
3.2.1 系统硬件基本功能 |
3.2.2 硬件采集方式及采集设备介绍 |
3.3 系统软件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备配置清单 |
4.1 CSC 中心配置 |
4.2 LSC 中心配置 |
4.3 FSU 设备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目前隐患分析 |
5.1 概述 |
5.2 系统隐患分析 |
5.2.1 缺乏传输故障自诊断功能 |
5.2.2 单机系统架构模式 |
5.2.3 唯一 IP 段的设备管理及网络安全的维护 |
5.2.4 CSC 无热备份保护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优化策略 |
6.1 概述 |
6.2 传输主备切换应用 |
6.3 N+1 安全保护机制 |
6.4 三层交换技术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优化测试、实施及效果 |
7.1 传输主备切换可行性测试 |
7.2 系统 N+1 现网测试 |
7.3 网络 IP 扩网优化方案比对 |
7.3.1 非标准扩网方式 |
7.3.2 虚拟局域扩网方式 |
7.4 测试结论及效果评估 |
7.5 监控优化工程开展及成效 |
7.5.1 监控优化工程的开展 |
7.5.2 监控优化工程的成效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8.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德州联通电源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1.1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1.2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
1.2 研究内容及本文工作 |
1.3 本文组织 |
第二章 监控系统相关技术 |
2.1 计算机网络技术 |
2.1.1 串行通信原理 |
2.1.2 串口转换技术 |
2.1.3 数据采集结构 |
2.1.4 数据远程通信 |
2.1.5 计算机网络基础 |
2.2 传感器和变送器 |
2.2.1 集中监控系统中常见信号类型 |
2.2.2 传感器和变送器 |
2.2.3 常用变送器和传感器 |
2.3 一体化采集器 |
2.3.1 IDA总体特点介绍 |
2.3.2 IDA集成模块介绍 |
2.4 智能设备及OCE |
2.4.1 智能设备 |
2.4.2 智能协议处理器OCE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中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通信机房监控现状 |
3.2 集中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 集中监控系统的功能要求 |
3.4 集中监控系统的传输网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德州联通电源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总体设计的原则 |
4.1.1 可靠性原则 |
4.1.2 实用性原则 |
4.2 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
4.2.1 实现功能 |
4.2.2 系统结构和基本组成 |
4.2.3 具体设计方案 |
4.2.4 组网实例 |
4.3 软件系统的配置选取 |
4.3.1 系统软件 |
4.3.2 应用软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德州联通电源监控系统的配置及实现 |
5.1 数据库服务器 |
5.1.1 数据库 |
5.1.2 Sybase 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软件的安装 |
5.1.3 数据库配置 |
5.1.4 建立Sybase用户 |
5.1.5 数据管理软件 |
5.2 监控主机软件 |
5.2.1 监控主机的功能和特点 |
5.2.2 软件安装配置 |
5.2.3 软件操作界面 |
5.3 配置工具软件 |
5.3.1 配置工具功能和特点 |
5.3.2 配置PSMS系统框架 |
5.3.3 刷新数据 |
5.4 实时监控台软件 |
5.4.1 实时监控台功能 |
5.4.2 实时监控台安装配置 |
5.4.3 实时监控台的操作 |
5.5 管理员工具软件 |
5.5.1 系统特点及功能 |
5.5.2 软件的安装和设置 |
5.5.3 管理员工具软件的操作 |
5.6 业务管理台软件 |
5.6.1 业务管理台的功能特点 |
5.6.2 业务管理台的安装和设置 |
5.6.3 报表查询和定义报表 |
5.7 监控系统性能测试及指标 |
5.7.1 精度 |
5.7.2 动态响应时间 |
5.8 监控系统的维护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及其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概述 |
1.1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优势 |
1.2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职能分析 |
1.2.1 实时监控 |
1.2.2 告警功能 |
1.2.3 安全维护功能 |
1.3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设备组成 |
1.3.1 服务器 |
1.3.2 监控台 |
1.3.3 网络设备 |
2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组网设计 |
2.1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设备组网 |
2.2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边缘组网 |
2.3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汇接组网 |
2.4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监控组网 |
3 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的安全监控 |
4 结束语 |
四、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组网及相关技术指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V公司数据中心动环集中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运用研究[D]. 吴渝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XX电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集中平台项目研究[D]. 饶厚和.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3]无人值守通信基站监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杨怡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4]基于Modbus网关的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晨.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长庆油田通信机房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郭宣宏.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6]移动通信基站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娄阳.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7]通信网络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分析[D]. 倪昀炜.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通信机房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D]. 苗晓春.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6)
- [9]德州联通电源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孟宪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10]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及其应用设计[J]. 杨勇. 中国信息界, 2012(09)
标签:通信论文; 基站论文; 机房建设标准论文; 机房动力环境监控论文; 环境监控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