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的教与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灵[1](2021)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职教育工作是我国现代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中职教育体系得到不断探索和推进,中职教育质量有所提升,但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会计电算化》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主要的实训课,该门课的学习对学生掌握会计实践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又没有什么社会经历和经验的中职学生而言,在学习和接受会计专业知识时显得格外困难。对于中职会计学科来讲,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会计专业培训模式来培养人才,就会非常不利于学生掌握实践能力,从而造成知识体系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中职学校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很多课程都在大力推行混合教学模式,试图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学困窘,但是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中职学生起点差异与思维差异的问题,所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应对国家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新要求。基于此,为了提高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实训内容和实践能力,以提升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性,本文研究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分层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问题。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差异对比分析研究问题,设计了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分层教学流程和框架。一方面,依托线上环境最大限度的延长了学习时间,由易至难的教学内容分层设计,充分满足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另一方面,以具体岗位职责为依据,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较早的明确其职业方向,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从国外与国内两个不同方面分别进行文献综述;重点阐述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对分层教学法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分别从新构建主义学习、掌握学习、最近发展区、ARCS动机等方面探寻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运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等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赋值,从企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差异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分层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构建一个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层教学过程框架,从前端准备、过程设计、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细化,前端准备阶段从课前分析、分层备课、实施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过程设计包括课前线上分层教学、课中线下分层教学、课后线上巩固三个环节;效果评价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分层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教学实施与效果。选择课程中的“凭证管理”教学内容展开具体教学实施,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与访谈的方式,从综合成绩和满意度两方面,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然后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反思和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建议包括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具有针对性;课程内容设置应该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流程应该使每位学生扬长补短等。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本文对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结果数据透明、有说服力,能够为培养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提供借鉴,对经管类的课程改革也具有参考价值。
张爽[2](2020)在《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载体,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重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着,加速了就业市场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中职学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中职学校必须使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金融服务营销》是中职学校金融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与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下,学生学习效果甚微。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本文提出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并将该方法运用于《金融服务营销》课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小组学习任务和个人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实践技能,从而满足社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对论文撰写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进而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为论文的撰写提供方向与技术指导。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总结合作学习法的相关理论,为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的提出提供依据,为论文的撰写及实践应用提供基础。第三部分: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应用的必要性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本课程应用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明确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在本课程中应用设计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为实践检验提供应用框架。第五部分: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实践检验。运用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进行具体实践。首先,明确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其次,针对本课程中的典型章节进行具体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最后,通过成绩的横、纵向对比、问卷调查对比进行结果分析。第六部分:总结。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成效分析,得出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并在实践中反思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运用该教学方法提供实践方向;最后归纳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松[4](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迫使中职学校部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专业课教学是教育部一直所提倡的,并且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的专业课程上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本研究立足于当前职教政策对教师的机械三维造型设计及应用能力的要求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将项目教学法引入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进行教学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等。本研究的教学实验思路:设置实验班及对照班,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将课程内容项目化处理,制定项目任务,以项目为主导,任务为驱动进行课程教学,其中项目任务分为个人任务——使学生更加系统性学习课程知识、小组任务——使学生学会运用课程知识、小组兴趣任务——巩固学生的课程知识。对照班则使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整理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现状、以及介绍了研究方案。第二部分为项目教学法及《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概述,主要对项目教学法、项目、项目管理进行了概念鉴定,论述了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其优缺点,以及介绍了《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第三部分为对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前期分析,主要进行需求分析、可行性及使用性分析。第四部分为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资源选择、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及项目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第五部分为教学实施及结果分析,主要是进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实践,然后对教学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班、对照班对比分析,最后进行教学实践效果分析。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主要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阐述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本研究进行展望分析。实验研究表明,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能够基本达到课程所设定的目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
区婉雯[5](2019)在《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加重,并持续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从2000年到2018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多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文件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对学生开展学业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对实行学业评价工作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但至今仍未出台一套标准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然而,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和山东省教育厅对中职学校开展学生学业评价工作较为重视,且都纷纷出台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广东省对此也仍是欠缺。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展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基于发展性评价视角下并针对会计专业对此方面研究仍处于空白。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详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清晰界定相关概念,深入分析发展性评价视角,结合现行国家中职教育的政策法规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聚焦中小企业对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及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性质特征,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层次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层次分析,对标准体系作进一步验证、筛选以及优化。本文构建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职业思想素质、学业水平、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学习7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及72项三级指标与评价指标内涵。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在发展性评价的视角下构建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可明确和完善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评价制度,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提供可操作化的具体参考依据,引导鼓励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不断进步,发展向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水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和中小企业用人要求的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
黄颖[6](2018)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文中认为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学专业的改革需要。在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关注与重视,然而传统形式上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俨然无法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专业需要。本文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
王思雨[7](2018)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应注重整体思维的培养——以总账处理模块为例》文中认为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依赖性较强,实践内容单一,系统性不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以会计电算化中总账系统为例,详细论述了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郝梓秀[8](2018)在《“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的背景下,互联网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致使各个领域开始新的变革及发展。“互联网+”作为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与各经济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会计”应运而生。“互联网+会计”在给会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核算人员职责及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软硬件建设等均产生巨大冲击。本文仅以高校为研究对象,探寻“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旨在改进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完善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软硬件体系,规范各岗位人员职责及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促进高校财务工作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以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高校会计信息化、“互联网+”高校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业务再造流程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对手工会计核算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内容、优点及缺点进行探析,进而探析“互联网+”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其次,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从调查问卷设计目的与设计原则、内容设计、数据搜集、信度、效度及现状分析,进而从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管理现状、技术水平、会计核算人员自身发展意愿、会计核算人员业务水平、流程共5个方面来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针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建立“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主要包括软件及硬件建设、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中的岗位员工设置、流程设计、流程模块设计4个方面。其中,流程模块主要包括个人报销模块、报销审批模块、财务收单模块、财务审核(包括财务稽核与财务复核两个模块)、无现金支付共5个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单独针对电子发票在“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中的应用作补充说明。最后,以S高校为具体研究对象作案例分析,既可检验构建的“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也可优化S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建设。
王旭辉[9](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赵枝琳[10](2017)在《主体功能区视野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互动关系日趋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一方面对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并推动区域主体功能建设。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国内外专家学者、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公众更多聚焦于就教育论教育的问题诊断和对策探讨,系统考量职业教育所处区域功能定位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总体上为数甚少且缺乏区域针对性。我们认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既为云南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云南职业教育分区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云南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构成如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急需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地理学、教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式,综合运用空间结构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域规划理论等,首先,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云南定位、云南省的地理环境特征、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四个方面,分析梳理了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客观基础;其次,运用区域规划相关理论,遵循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提出了云南职业教育区划的特殊原则;再次,运用专家咨询法、主成分分析、GIS空间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了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分类评价指标,对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多样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多样分类结果转化为空间分区,并提出云南省职业教育分区的具体方案,划分为核心区、腹地区、扩展区、潜力区四种类型的区域;最后,针对云南省职业教育各分区,提出了不同分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系统的研究表明:(1)云南职业教育发展应主动对接,并全面适应区域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和区域功能定位。要推动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就要使得云南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办学形式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相适应。这为云南职业教育的区划确立了新坐标。(2)云南职业教育分区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云南自然/经济地理状况、云南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相交互的结果。各州市既有的职业教育发展差异为云南职业教育分区提供了可能,不同区域的自然与经济地理状况是云南职业教育区域划分的重要基础,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决定着云南职业教育区划及发展的方向。(3)云南职业教育总体可以分为四类区域,一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区(昆明市);二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腹地区(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楚雄州、普洱市);三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扩展区(昭通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四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潜力区(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4)不同分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应侧重不同的发展方向。Ⅰ类区域(核心区):促进增长极的扩散作用,加快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加强专业建设,实行多元化办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Ⅱ类区域(腹地区):加大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作用,提高办学层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专业结构。Ⅲ类区域(扩展区):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特色专业,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Ⅳ类区域(潜力区):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作为一个集地理学、教育学于一体的跨学科职业教育区划研究,本研究一方面丰富了主体功能区战略下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互动的相关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传统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视角,同时还具有为相关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的现实意义。
二、谈《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的教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的教与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综合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 |
1.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2.掌握学习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ARCS动机理论 |
三、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 |
1.企业财务岗位职责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
2.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
3.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二)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
(三)分层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的必要性 |
四、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
(一)教师前端准备设计 |
1.课前分析 |
2.分层备课 |
3.实施原则 |
(二)教学过程设计 |
1.课前环节设计 |
2.课中环节设计 |
3.课后环节设计 |
(三)综合评价设计 |
1.过程性评价设计 |
2.终结性评价设计 |
五、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
(一)具体章节前端准备 |
1.课前分析 |
2.分层备课 |
(二)具体章节教学实施过程 |
1.课前线上分层教学实施过程 |
2.课中线下分层教学实施过程 |
3.课后线上分层复习实施过程 |
(三)具体章节考核评价 |
1.测评成绩对比分析 |
2.访谈记录对比分析 |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 |
1.教学反思 |
2.教学建议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企业财务人员岗位职责技能调查表 |
附录二:中职毕业学生现有技能调查表 |
附录三:中职学生对分层教学的了解调查表 |
附录四:教学效果满意度访谈提纲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支持 |
2.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背景 |
3.合作学习法的运用成效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中等职业学校及中等职业教育的界定 |
1.中等职业学校的界定 |
2.中等职业教育的界定 |
(二)合作学习法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
1.合作学习法的概念 |
2.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
(三)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的提出及内涵 |
1.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的提出 |
2.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的内涵 |
三、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一)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
1.调查问卷信度及效度的检验与分析 |
2.《金融服务营销》课程的“课程情况”教学发展现状 |
3.《金融服务营销》课程的“学生特点”教学发展现状 |
4.《金融服务营销》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发展现状 |
(二)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1.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 |
2.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要求 |
3.教学环境的要求 |
四、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
(一)《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应用设计原则 |
1.学生本位与能力本位相结合原则 |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3.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 |
(二)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下《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
1.学习任务设计 |
2.教学目标设计 |
3.教学内容设计 |
4.教学过程设计 |
5.教学实施设计 |
6.教学评价设计 |
五、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实践检验 |
(一)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下《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实践概况 |
1.实践对象 |
2.实践内容 |
(二)实践教学设计——以“金融服务品质评价”章节为例 |
1.学习任务 |
2.教学目标 |
3.教学内容 |
4.教学过程 |
5.教学实施 |
6.教学评价 |
(三)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法下《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实践结果分析 |
1.成绩对比分析 |
2.问卷调查分析 |
六、总结 |
(一)研究成效 |
1.有效改善了《金融服务营销》课程教学效果 |
2.探索出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基本思路 |
3.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
(二)研究反思 |
1.学生更关注自身学习任务而忽视小组学习任务 |
2.教学评价可能掺杂个人主观思想 |
(三)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项目教学法在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项目教学法及《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概述 |
第一节 项目教学法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项目教学法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第三节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优缺点 |
第四节 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概述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前期分析 |
第一节 文献分析 |
第二节 《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分析 |
第三节 《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对项目教学法的需求分析 |
第四节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可行性分析 |
第五节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实用性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资源选择 |
第二节 课程项目设计 |
第三节 项目实施过程设计 |
第四节 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及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课程项目教学实施实验准备 |
第二节 教学实施过程 |
第三节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教学实践效果及反思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接受《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学习前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项目教学法下《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实验班、对照班《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五 小组名单及任务分工表格 |
附录六 学生小组任务及小组兴趣任务任务评价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一、选题研究具有独创性 |
二、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 |
三、研究方法具有突破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关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关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
一、学业评价的相关研究 |
二、不同视角下学业评价的研究 |
三、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
第三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念界定与视角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职学校 |
二、学业评价 |
第二节 发展性评价视角分析 |
一、发展性评价的历史发展 |
二、发展性评价的界定 |
三、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
四、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五、视角总结 |
第四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步构建 |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构建依据 |
一、基于国家政策的要求 |
二、依据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三、根据中小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
四、立足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特征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一、针对性原则 |
二、发展性原则 |
三、可操作性原则 |
第三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与修正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修正 |
第五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研基本情况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研组织方式 |
三、调研样本分布情况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现状调研与分析 |
一、现状调查问题分析 |
二、现状调查结果总结 |
第三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调研分析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调查统计分析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调查结果总结 |
第六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的单样本T检验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
一、KMO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
二、因子分析 |
第三节 评价指标的层次分析 |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二、构造指标比较矩阵 |
三、矩阵核算与一致性检验 |
四、指标权重分析与层次总排序 |
第七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修正与确定 |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与确定流程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与验证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内涵的解析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验证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件四 |
附录五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
二、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 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 |
(二) 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教学效果不理想 |
(三) 过于重视实践操作, 导致学生理论基本功弱化 |
(四) 评价考核指标单一,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 |
(一) 明确设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
(二) 改革教学方式, 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训的结合 |
(三)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实训体系 |
(四) 建立起动态性、长期性的考核模式 |
四、结语 |
(7)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应注重整体思维的培养——以总账处理模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
(一) “教”的现状 |
1. 教师知识结构欠缺 |
2.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
3. 缺乏对学生把握整体框架能力的培养 |
(二) “学”的现状 |
1. 学习缺乏主动性, 依赖性较强 |
2. 学生实践内容单一, 系统性不强 |
二、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具体建议 |
(一) 掌握框架, 任务驱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
1. 任务应该注意层次性和整体性 |
2. 任务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
(二) 改进教学形式 |
1. 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
2. 优化教学设计 |
(三) 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电算化教师队伍 |
(8)“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4 方法及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3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变革 |
3.1 高校手工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
3.2 高校会计电算化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
3.3 “互联网+”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4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
4.2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调查问卷的数据搜集与分析 |
4.4 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5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构建 |
5.1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
5.2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设计的目标 |
5.3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
5.4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总体框架设计 |
5.5 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协调机理 |
本章小结 |
6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分析 |
6.1 S高校概况 |
6.2 S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的历史沿革 |
6.3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现状分析 |
6.4 S高校“互联网+”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改进建议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学习经历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9)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回顾 |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
1.3.5 文献简评 |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变量说明 |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
4.3 事实评估小结 |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
6.2.3 改进的思路 |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
后记 |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
(10)主体功能区视野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的述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客观基础 |
3.1 客观基础Ⅰ: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云南定位 |
3.2 客观基础Ⅱ:云南省的地理环境特征 |
3.3 客观基础Ⅲ: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
3.4 客观基础Ⅳ: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4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与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
4.1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基本原则 |
4.2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主要方法 |
4.3 区划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
第5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要素与方案 |
5.1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要素分析 |
5.2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方案 |
第6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分区发展的思路 |
6.1 Ⅰ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核心区 |
6.2 Ⅱ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腹地区 |
6.3 Ⅲ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扩展区 |
6.4 Ⅳ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潜力区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问卷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谈《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的教与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李金灵.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任务的合作学习在中职学校《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设计[D]. 张爽.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项目教学法在中职《UG三维造型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松.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区婉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6]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J]. 黄颖. 经贸实践, 2018(12)
- [7]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应注重整体思维的培养——以总账处理模块为例[J]. 王思雨. 现代职业教育, 2018(14)
- [8]“互联网+”高校会计核算流程及相关机制研究[D]. 郝梓秀.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10]主体功能区视野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研究[D]. 赵枝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