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水金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真[1](2021)在《西秦岭大水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文中提出金矿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与战略矿种,类型多样、分布广泛。西秦岭地区自加里东构造期以来有多期酸性岩浆活动,不仅多种稀贵金属与此有关,而且也为大量金矿床形成提供了物源。大水金矿属于超大型金矿,具有规模大、矿化独特和品位高等特点。随着该金矿的勘探开发与理论研究,对金矿成因研究存在较大分歧,对蚀变迁移规律研究较为薄弱。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成矿过程的认识,以及对找矿方向的指导。本文以甘南玛曲大水金矿Au20-2号主矿体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镜下鉴定、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方法,开展了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大水金矿成矿与硅化、赤铁矿化和方解石化关系密切。硅化-赤铁矿化主要表现为Au、Th、Co、W的带入,Sr、Ba、Pb、Cr、Hf、Zr的带出;硅化-赤铁矿化-方解石化主要表现为Au、Ba、Th、Co、W的带入,Sc、Sr、U、Pb、Cr、Hf、Zr的带出;硅化-方解石化主要表现为Au、Th、W的带入,Sc、Sr、Cs、Ba、U、Pb、Cr、Hf、Zr的带出。(2)根据碳氧同位素特征推测大水金矿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自花岗岩浆热液,深部高温热液沿着构造断裂或裂隙向上运移至三叠系地层,在成矿过程中热液不断与碳酸盐岩围岩发生交代反应,成矿物质Au被萃取,当物化条件发生变化时,导致Au沉淀,进而富集成矿。(3)元素和矿物共生组合反映大水金矿成矿作用是由高温至低温变化的过程,但以中低温热液为主。大水金矿围岩蚀变发育显示矿区的找矿潜力较大。热液蚀变是区域上找矿的重要前提标志,Au与As、Mo、Sb、Hg和W等正异常可作为矿体的指示元素组合,据此建立了元素迁移模式。
张翔,戴霜,黄万堂,赵振斌,李鸿睿,王玉玺,刘博,吴茂先[2](2019)在《甘肃省玛曲县大水金矿原生金矿石的发现及意义》文中指出甘肃玛曲县大水金矿是西秦岭地区规模最大、类型独特的金矿床之一,多年的矿床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在400m以上从未发现过原生金矿体或金矿石,因而对该矿床的成因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利用矿山在89线竖井开拓过程中发现的原生金矿石,通过岩矿鉴定、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矿区存在英安质凝灰岩,是金矿石寄主岩石之一。原生金矿石具块状、条带状和角砾状构造,凝灰岩矿石或角砾具海底喷流沉积特征。新发现的原生金矿石与花岗闪长斑岩、黑云石英闪长玢岩型金矿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变化趋势和硫同位素值,指示原生金矿石可能经历了喷流和后期岩浆热液改造两个阶段的成矿,这些发现对认识大水金矿床成因和今后找矿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海翔[3](2018)在《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矿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熊耳山矿集区是东秦岭褶皱带重要的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区,产有上宫、祁雨沟等大型矿床。多年来,前人在熊耳山矿集区的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对于区内各类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在总结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分析典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梳理断裂构造在不同矿床中控矿特征的差异,探讨断裂控矿成矿深度,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区域地层以新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熊耳群和官道口群为主,新生界地层出露于嵩县盆地内;断裂构造发育,对矿床的分布有较强控制作用;南北两侧出露有中生代岩浆岩。(2)区域内金—多金属矿床众多,依据成矿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隐爆角砾岩型和斑岩型四类。根据矿化类型及矿床地质特征,矿床主要控矿构造型式归纳为:断裂构造控矿、角砾岩体构造控矿、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三类。(3)矿集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发育有不同控矿构造型式:断裂构造是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型式;角砾岩体构造是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型式;侵入接触带构造是斑岩型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型式。(4)运用显微构造估算法,测得红庄、元岭、前河、上宫4个断裂控矿矿床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分别为41.421MPa、27.229MPa、38.537MPa、76.935MPa,结合前人的包裹体数据资料,测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3—2.6km、1.5—2.2km、2.1—3.5km、10.4—11.8km。(5)断裂控矿成矿深度结果显示:燕山期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床、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和前河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深度远低于上宫蚀变岩型金矿床,可能与上宫矿床发育的印支—燕山多期矿化有关,所测成矿深度是早阶段印支期矿化的体现。
叶会寿,王义天,丁建华,王瑞廷,胡乔青,路东宇,何春芬,孙嘉[4](2016)在《秦岭Au-Pb-Zn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秦岭地区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找矿远景区之一。为了更好地部署下一步找矿工作,开展了区域成矿规律总结研究、成矿远景区划分和找矿工作部署。本文重新划定了(修定)秦岭Au-Pb-Zn成矿带的边界。建立了秦岭成矿带的成矿系列组合,其中印支期是金铅锌大规模成矿的爆发期,区内矿床主要发育有卡林型金矿、造山型金矿、海底喷流-沉积-改造型铅锌矿、VMS型铜多金属矿、低温热液脉状汞锑矿、岩浆期后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等类型,带内仍具有极大的找矿潜力。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的最新成果,在该带内圈定了20处找矿远景区,其中8处为重点远景区,12处为一般远景区,建议下一步找矿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为Au、Pb、Zn、Cu,主攻矿床类型为卡林型金矿、造山型金矿、海底喷流-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和岩浆期后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该项成果对指导本成矿带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铭哲[5](2015)在《栾川钼铅锌矿集区不同类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文中研究说明栾川矿集区位于东秦岭,是拥有如南泥湖、上房等储量巨大的钼钨(铁)矿床的成矿区带。长期以来,栾川矿集区内的各类型矿床始终是学者们在矿床成矿理论与找矿勘探实践方面的研究热点。而矿集区内各类型矿床的控矿构造型式尚未能够得到完整的梳理。本文通过对前人各类研究资料的总结、整理,结合前人的大量图鉴和实地坑道内、钻探岩心的考察,在栾川矿集区内不同类型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各个矿床的控矿构造型式,并梳理了各个不同控矿构造型式内的矿化特征。本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栾川矿集区典型矿床可以划分为斑岩-矽卡岩型钼钨(铁)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硫多金属矿床、热液型铅锌银矿床三个类型。(2)栾川矿集区主要控矿构造型式可以归纳为:接触带控矿构造型式、褶皱控矿构造型式、断裂控矿构造型式、层间断裂控矿构造型式四个类型。(3)接触带控矿构造型式是南泥湖-三道庄、上房、东鱼库等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型式;褶皱控矿构造型式在骆驼山矿区内表现明显;断裂控矿构造型式是冷水北沟等热液型铅锌银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型式;层间断裂、层间裂隙控矿构造型式是西沟、银洞沟、百炉沟等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型式。(4)同类控矿构造型式在不同矿床、不同地段的矿化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如:南泥湖矿段、上房矿床内矿化以细脉-网脉状矿化为主;三道庄矿床则以浸染状矿化为主;东鱼库钼矿床兼而有之。在铅锌矿床控矿构造不同部位,矿石的结构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异。(5)栾川矿集区内“两背夹一向”的区域性构造格局主要控制了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及控矿构造型式的空间分布。
李注苍,李永军,杨志勇,雷祥军,李作鹏,缪斌[6](2014)在《甘肃大水金矿田埃达克岩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文中认为对大水地区印支晚期忠格扎拉岩体、忠曲岩体、格尔括合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得出,SiO2含量为58.40%63.95%,大于56%;A12O3含量为15.18%16.66%,大于15%;MgO含量为1.31%2.91%,小于3%;Sr含量为1 410×10-6576×10-6,大于400×10-6;Y含量为12.2×10-615.3×10-6,小于18×10-6;Sr/Y比值42.5785.52,大于40;(La/Yb)N比值为19.3835.97,大于10,与典型埃达克岩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它们来自于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埃达克岩的高温和高压萃取了大量Au元素,形成富金含矿热液,并沿构造通道上升沉积于三叠纪地层中,形成大水金矿田。
刘战庆,梁力杰,李赛赛,张小宁,张学仁,王平安,李社宏[7](2013)在《遥感解译在西倾山地区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西倾山地区金矿受构造控制特征显着,对该区构造的研究是进行金矿成矿预测的关键。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倾山地区进行了遥感地质与金矿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倾山地区,西起南木让,经忠曲金矿和大水金矿,东至军牧场,形成一个北西西向的金矿带。在此金矿带上等距性地分布着4个金矿田或有利成矿区,自西而东依次是南木让金矿田、忠曲金矿田、大水金矿田和军牧场金矿田,它们各自都拥有一批金矿床和金矿点。东部的军牧场地区则是遥感成矿信息的集中区,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金矿田。在每个矿田的内部,北西西向的大断裂与北西向、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集中交汇处,且处于环状构造边缘附近,是金矿床赋存的有利部位,并选定了7个成矿有利区。
代文军,雒晓刚,史文全,马小云[8](2011)在《甘肃大水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和金矿物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对大水金矿床金矿物的特征研究表明,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含铁砷黝铜矿、赤铁矿、褐铁矿、孔雀石、磁黄铁矿和自然金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玉髓状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长石和绢云母等。矿石中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是银金矿,自然金颗粒形态较复杂,呈不规则状、长角粒状、板片状、八面体和正方细柱自形晶粒以及凹凸状、浑圆状、麦粒状、角粒状。粒度以细—微粒为主。化学分析表明,w(Au)均在98%以上,其他元素含量甚微,金成色为999.1~999.7。根据自然金矿物的高成色特征可以推断,金矿物形成于较深的部位。此外,在与自然金共生的黄铁矿中,Co、Ni比值大于1,说明成矿物质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从围岩和岩浆岩具有较高金的背景值指示成矿元素可能来源于岩浆活动造成的围岩中Au的活化迁移。
贾慧敏[9](2011)在《甘肃省南部大水金矿区岩浆岩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大水金矿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西秦岭陕甘川地区发现的特大型金矿,属于西倾山隆起带南缘的西倾山成矿带;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多以岩体、岩枝、岩脉形式产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忠格扎拉、忠曲、格尔括合岩体。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和野外调研基础上,通过对岩矿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代学以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一批具有地质意义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探讨岩体形成环境、物质来源、金成矿作用及成岩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成果:1、忠格扎拉、忠曲、格尔括合岩体属于高钾准铝质钙碱性系列—高钾偏铝质碱性系列花岗岩类;它们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20.6±3.9Ma、210.43±0.9Ma和215.9±1.7Ma。2、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该区岩浆岩源区来自地壳中高K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3、该区成岩与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高度统一,均为造山期同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岩浆的形成、侵位过程伴随着成矿热液的形成过程,成岩过程中侧向膨胀挤压产生的放射状张性断裂为岩浆后期的岩脉和成矿热液提供了容纳空间。4、岩体、岩脉与金矿体不仅在空间上密切伴生,而且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合性;同时从矿石类型、物质组份、流体成分及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均表明,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事件与成矿事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5、大水金矿床的矿石类型复杂,不仅存在大量次生淋滤溶洞型和浅成低温热泉型矿石,另外还有大量隐爆角砾岩型和脉岩型矿石,具有多成因叠加成矿的特点,单一的成因观点难免有片面性,该成矿系统兼具有岩浆热液-微细粒浸染型热液成矿系统的特点,可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金矿床;
代文军,陈耀宇,马小云,史文全[10](2011)在《甘肃大水金矿床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方解石是大水金矿床脉石矿物之一,其形成贯穿整个成矿过程。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大水金矿床中的方解石分为矿化期前、矿化期和矿化期后3期。通过对不同产出类型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不同产出类型的方解石稀土元素含量、有关参数和配分模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显示不同来源;矿床成矿流体具多来源特征。成矿环境表现为相对开放而氧化的环境。
二、大水金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水金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秦岭大水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金矿研究现状 |
1.2.2 大水金矿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工作量及创新点 |
1.4.1 工作量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2.3 区域地质背景 |
2.3.1 地层 |
2.3.2 构造 |
2.3.3 岩浆岩 |
2.3.4 金矿床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结构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测试 |
4.1 样品采集 |
4.2 样品鉴定 |
4.3 主量元素测定 |
4.4 微量元素测定 |
4.5 碳氧同位素测定 |
第五章 矿床的矿物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 |
5.1 矿物组成特征 |
5.2 元素相关性分析 |
5.2.1 主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5.2.2 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5.3 蚀变过程元素迁移规律 |
5.3.1 主量元素迁移特征 |
5.3.2 微量元素迁移特征 |
5.3.3 稀土元素迁移特征 |
5.3.4 蚀变岩元素变化特征 |
5.4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床成因分析与元素迁移规律 |
6.1 矿床成因分析 |
6.1.1 构造与成矿关系 |
6.1.2 花岗岩与成矿关系 |
6.1.3 共生组合分析 |
6.1.4 成矿流体来源分析 |
6.2 元素迁移规律 |
6.2.1 蚀变分带 |
6.2.2 迁移模式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7.1 主要结论 |
7.2 问题及展望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甘肃省玛曲县大水金矿原生金矿石的发现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区与矿床地质特征 |
1.1 矿区地质 |
1.2 矿床地质 |
2 原生矿石特征 |
3 原生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 成矿元素特征 |
3.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
3.3 硫同位素特征 |
4 讨论 |
4.1 矿源层问题 |
4.2 成矿作用的启示 |
5 结论 |
(3)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 |
1.2.1 控矿构造型式研究现状 |
1.2.2 科学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新太古界太华群 |
2.1.2 中元古界熊耳群 |
2.1.3 中元古界官道口群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
3.1 蚀变岩型矿床 |
3.2 石英脉型矿床 |
3.3 隐爆角砾岩型矿床 |
3.4 斑岩型矿床 |
第4章 研究区构造控矿特征 |
4.1 不同类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及特征 |
4.1.1 蚀变岩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及特征 |
4.1.2 石英脉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及特征 |
4.1.3 隐爆角砾岩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及特征 |
4.1.4 斑岩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及特征 |
4.2 断裂控矿成矿深度探讨 |
4.2.1 成矿深度测算方法 |
4.2.2 构造变形测量 |
4.2.3 古构造差应力及三维主应力测算 |
4.2.4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 |
4.2.5 地质作用深度推算 |
4.2.6 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秦岭Au-Pb-Zn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秦岭Au-Pb-Zn成矿带的分布范围 |
2 成矿地质背景 |
(1)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
(2)中元古代早期扩张伸展裂解作用与中-新元古代沉积作用 |
(3)新元古代-古生代-中三叠世现代板块构造演化 |
(4)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 |
3 秦岭Au-Pb-Zn成矿带成矿特征 |
3.1 主要矿床成矿系列 |
3.2 主要成矿单元及其特征 |
3.3 主要金属矿床类型特征与成矿规律 |
3.3.1 主要金属矿床成因类型 |
3.3.2 海底喷流-沉积型铁银铅锌矿 |
(1)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 |
(2)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成矿机制 |
3.3.3 与造山过程构造-热-流体有关的Au矿 |
(1)矿床类型与时空分布 |
(2)矿床地质特征 |
(3)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成矿机制 |
3.3.4 与造山过程盆地流体有关的MVT型Pb-Zn矿床 |
(1)铅锌矿床时空分布 |
(2)矿床地质特征 |
(3)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成矿机制 |
4 秦岭Au-Pb-Zn成矿带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
4.1 资源潜力分析 |
4.2 勘查部署建议 |
4.2.1 重点远景区 |
4.2.2 一般远景区 |
5 结论 |
(5)栾川钼铅锌矿集区不同类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构造型式与控矿构造型式研究现状 |
1.2.2 栾川矿集区控矿构造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栾川矿集区大地构造背景 |
2.2.2 矿集区构造特征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变质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
3.1 斑岩-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 |
3.1.1 南泥湖-三道庄钼钨多金属矿床 |
3.1.2 东鱼库钼钨多金属矿床 |
3.1.3 上房钼铁矿床 |
3.2.矽卡岩型硫多金属矿床 |
3.3 热液型铅锌银矿床 |
3.3.1 石界沟、冷水东沟铅锌矿床 |
3.3.2 冷水北沟铅锌矿床 |
3.3.3 赤土店铅锌矿床 |
3.3.4 百炉沟铅锌矿床 |
第4章 栾川矿集区不同类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 |
4.1 不同类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分析 |
4.1.1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 |
4.1.2 矽卡岩型硫多金属矿床控矿构造型式 |
4.1.3 热液型铅锌银矿床控矿构造型式 |
4.2 不同构造型式控矿特征分析 |
4.2.1 接触带控矿特征 |
4.2.2 断裂控矿特征 |
4.2.3 层间断裂控矿特征 |
4.2.4 褶皱控矿特征 |
4.3 矿集区不同类型控矿构造型式的空间分布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遥感解译在西倾山地区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1.1 地层 |
1.2 岩浆岩 |
1.3 构造 |
1.4 矿产 |
2 控矿因素 |
2.1 地层因素 |
2.2 构造因素 |
2.3 岩浆因素 |
2.4 矿化蚀变标志 |
3 遥感影像解译 |
3.1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 |
3.2 数据的选择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4 成矿标志解译 |
4.1 地层 |
4.2 断裂构造 |
4.3 环状构造 |
4.4 蚀变作用 |
5 结论 |
(9)甘肃省南部大水金矿区岩浆岩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
1.3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完成工作量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1.3.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岩浆作用 |
2.3 区域构造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 |
3.3 矿石特征 |
3.4 金赋存状态 |
3.5 围岩蚀变 |
3.5.1 蚀变类型 |
3.5.2 蚀变分带 |
第四章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格尔括合岩体 |
4.1.1 岩石学特征 |
4.1.2 岩石化学特征 |
4.2 忠格扎拉、忠曲岩体特征 |
4.2.1 忠格扎拉岩石特征 |
4.2.2 岩石化学特征 |
4.3 大水岩脉、岩枝特征 |
4.3.1 岩石特征 |
4.3.2 岩石地球化学 |
4.4 岩体(脉)的形成环境与就位机制 |
4.4.1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质来源探讨 |
4.4.2 形成环境 |
4.4.3 就位机制 |
第五章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 |
5.1 岩浆活动与金矿体之间空间上的分布关系 |
5.2 指示矿化和岩浆活动有关的蚀变岩特征 |
5.3 成岩与成矿时代探讨 |
5.4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5.4.1 矿石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5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 |
5.6 成矿模式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甘肃大水金矿床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矿区及矿床地质概述 |
2 方解石基本特征 |
3 方解石稀土元素含量及配分模式 |
4 讨论 |
4.1 方解石的成因 |
4.2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5 结 论 |
四、大水金矿床控矿构造型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秦岭大水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D]. 张真. 兰州大学, 2021(09)
- [2]甘肃省玛曲县大水金矿原生金矿石的发现及意义[J]. 张翔,戴霜,黄万堂,赵振斌,李鸿睿,王玉玺,刘博,吴茂先. 地质与勘探, 2019(02)
- [3]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矿特征[D]. 刘海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4]秦岭Au-Pb-Zn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J]. 叶会寿,王义天,丁建华,王瑞廷,胡乔青,路东宇,何春芬,孙嘉. 地质学报, 2016(07)
- [5]栾川钼铅锌矿集区不同类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D]. 邓铭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6]甘肃大水金矿田埃达克岩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J]. 李注苍,李永军,杨志勇,雷祥军,李作鹏,缪斌. 新疆地质, 2014(02)
- [7]遥感解译在西倾山地区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 刘战庆,梁力杰,李赛赛,张小宁,张学仁,王平安,李社宏. 西北地质, 2013(03)
- [8]甘肃大水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和金矿物特征[J]. 代文军,雒晓刚,史文全,马小云. 黄金, 2011(08)
- [9]甘肃省南部大水金矿区岩浆岩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D]. 贾慧敏. 长安大学, 2011(01)
- [10]甘肃大水金矿床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代文军,陈耀宇,马小云,史文全. 黄金,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