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尖瓣返流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充盈模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鹏[1](2021)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医学是人类共同的瑰宝,守护着人类的健康。基于当下新冠疫情的进展,了解医学知识可以引发公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各国之间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医学文献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报告通过翻译医学英文书籍《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归纳了医学英语的翻译方法,供相关领域的译者参考,并为中国医务人员提供国外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结果。此报告描述了翻译实践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介绍、翻译过程描述、理论框架、案例分析与总结。此翻译实践为医学翻译,专业性强,在医学词汇、缩略词、名词化、被动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语篇衔接与连贯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医学翻译应遵循忠实的原则,译文的语言应尽量专业、凝练,符合医学汉语的表达。报告以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实例探讨适合医学英语翻译的策略及方法,如词性转换、句子切分与合并、句式重组等,使译文语义恰当,易于让译入语读者接受。此实践报告总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试图探索解决医学翻译难点的方法,加深了笔者对医学翻译的理解;并由此总结出医学英语汉译的经验,包括参考平行文本,建立医学术语及缩略词库,长难句解析等。报告旨在向其他其他从事医学翻译的译者们学习和交流,共同寻找应对医学翻译困难的方法,从而产出高质量的译文。
余怡文[2](2021)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心电图的应用与射血分数恢复的心力衰竭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预测因素[目的]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既往报告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的分布特征及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2017年的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收集基线资料及入院时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PR间期、P波宽度、PR段及P波宽度/PR间期比值。通过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究相关临床指标中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1182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发现该人群中PR间期、P波宽度、PR段分别按四分位数分组后,各组别间的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外周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NP,NT-proBNP)水平均有显着差异(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身高较高是PR间期和P波宽度较大的独立预测因子(身高每增加10cm:回归系数6.22,P<0.001;回归系数4.83,P<0.001)。PR间期与P波宽度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0.38,P<0.001)而与PR段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0.79,P<0.001)。PR间期和P波宽度相比PR段,与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得的房室内径相关性较大。[结论]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PR间期、P波宽度、PR段以四分位数分组后各组别间NYHA心功能分级和外周血NT-proBNP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其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危险分层价值仍需进一步探索。身高较高是PR间期和P波宽度较大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PR间期与P波宽度的相关性较弱而与PR段的相关性较强。第二部分 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目的]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在既往研究中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索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2017年的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收集基线资料及入院时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PR间期、P波宽度、PR段及P波宽度/PR间期比值。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的复合终点。构建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研究变量对研究终点的预测价值,并探索研究变量对已有预后预测模型的增量贡献。[结果]在平均随访2.39年(四分位数区间0.77年-3.48年)后,共1182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有310例发生了主要终点。PR间期在单因素和年龄性别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与主要终点显着相关,而在多因素模型中未提示显着而一致的相关性。P波宽度与主要终点未呈现显着相关性。PR段增大(每增加10ms:风险比1.041,95%置信区间[CI]1.010-1.083,P=0.023)和P波宽度/PR间期比值减小(每增加0.1:风险比0.856,95%CI0.768-0.955,P=0.005)是心力衰竭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复合终点的独立预测因子。将PR段和P波宽度/PR间期比值分别加入初始预后预测模型,PR段以主要终点三年发生风险10%和30%作为切点的分类重分类改善指标显着(P=0.010),而P波宽度/PR间期比值未达到显着水平,两者对模型改变的似然比检验均显着而C-index增量均不显着。PR段增大和P波宽度/PR间期比值减小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是主要终点的独立预测因子(每增加 10ms:风险比 1.057,95%CI 1.008-1.108,P=0.021;每增加 0.1:风险比0.844,95%CI 0.744-0.958,P=0.008),而在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未呈现显着相关性。上述两项指标在身高大于170cm的人群中是主要终点发生风险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每增加10ms:风险比1.153,95%CI 1.085-1.225,P<0.001;每增加0.1:风险比0.681,95%CI 0.571-0.812,P<0.001),而在不大于170cm人群中未呈现显着相关性(交互P值分别为0.006和0.026)。[结论]PR段增大和P波宽度/PR间期比值减小是住院心力衰竭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复合终点的独立预测因子,但对改善该人群的预后危险分层意义有限。上述两项指标在身高大于170cm的人群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中是主要终点风险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在身高较低和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未呈现显着相关性。第三部分出院时射血分数恢复相比于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出院时射血分数恢复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covered ejection fraction,HFreEF)患者相比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连续入组了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的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研究人群分组为HFreEF(既往有超声心动图LVEF<40%的记录,且LVEF的最大增幅≥5%)和HFpEF(LVEF有既往记录,但均≥40%)。在原始人群和倾向性评分匹配人群中开展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以比较HFreEF和HFpEF的预后状况。主要和次要终点分别是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结果]共424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有完整随访数据并被纳入生存分析,其中117例是HFreEF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4个月。在单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HFreE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相比HFpEF并无显着差异(P=0.37)。然而在年龄和性别校正、以临床特征作为协变量(风险比,1.88;95%CI,1.19-2.99;P=0.007)、以临床特征和药物作为协变量的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风险比,1.81;95%CI,1.14-2.87;P=0.012)以及倾向性评分匹配人群中年龄和性别校正的Cox回归模型(风险比,2.24;95%CI,1.22-4.12;P=0.01)中,HFreE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高于HFpEF患者。此外在上述多因素模型中,HFreEF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与HFpEF患者相似或更高。[结论]出院时表现为LVEF恢复的心力衰竭患者与HFpEF患者相比,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第四部分心电图在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综述在心力衰竭或心肌病患者中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异常十分常见,其对于患者的心脏结构改变、传导系统受累程度的评估和原发病识别有重要意义。PR间期及其相关组成部分以及左室高电压是常见的心电图指标,但其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仍需新的探讨。对心电图的人工识别有其局限性,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模型在部分疾病中可以显着改善心电图的诊断效能,同时需尽量避免其可能的缺陷。本文将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中心电图的常见特征,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和左室高电压的意义再探讨,以及深度学习在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李小燕[3](2021)在《1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1年至2019年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的临床、超声心动图及心电生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以提升对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超声心动图及心电生理的认识,为扩张型心肌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第一手临床资料。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DCM患者一般资料、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心律失常类型、心电图ST-T异常、异常Q波、QT间期延长发生的频率及在各导联分布情况、治疗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有148例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其中男性97例(65.5%),女性51例(34.5%),男女比例为1.9:1。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6岁,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平均年龄55.4±11.6岁,男性平均年龄52.6±12.1岁,女性平均年龄60.2±8.6岁。2、首发症状以气短最多,有84例(56.8%),胸痛13例(8.8%)。入院时的体征以心界向左扩大为主,有109例(73.6%),其次为眼睑或下肢浮肿,有11例(7.4%)。3、伴随疾病中高脂血症有49例(33.1%),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有27例(18.1%),冠脉粥样硬化的有17例(11.5%),高血压病的有15例(10.1%),肥胖症或脂肪肝有10例(6.8%)。4、所有入选病例按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将心功能分为Ⅰ-Ⅳ级,分别有7例(4.7%),71(48.0%)例,48例(32.4%),22例(14.9%)。5、超声心动图中,所有入选病例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的平均值分别是: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67.52±6.92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systolic dimension,LVESD)55.64±9.35mm、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235.47±58.19ml、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eft ventricle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155.39±55.43ml、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33.55±10.17%、左室缩短速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17.82±6.04%。6、所有病例中有116例(78.4%)存在不同类型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最常见,共有76例(51.4%),其中32例为偶发PVC,44例为频发PVC。其次为房颤或房扑(Atrial Fibrillation/Atrial flutter,AF),共有25例(16.9%),其中阵发性17例,持续性8例。另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共有22例(14.9%)。7、心电图中ST-T异常81例(54.7%),其中ST段抬高14例、ST段压低14例、T波低平和(或)倒置51例、T波双向7例、T波高尖2例。异常Q波的有9例(6.1%)、QT间期延长的有3例(2.0%)。ST段异常以广泛前壁及前壁最多,异常Q波以下壁最多。8、抗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药物使用率为:β受体阻滞剂133例(89.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CEI/ARB)124例(83.7%)、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ALD)143例(96.6%)、利尿剂145例(97.9%)、地高辛55例(37.2%)。五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有45例(30.4%),联合使用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及ALD的有114例(77.0%)。9、所有患者中29例有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植入指征,共有15例(51.7%)植入,其中ICD植入的有12例,CRT植入的有3例。接受CRT植入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得以改善。结论1.DCM患者以男性多见。2.心功能NYHA分级以Ⅱ级、Ⅲ级为主。3.首发症状以气短及胸痛较多。4.体征以心界扩大,眼睑及下浮肿为主。5.伴随疾病中以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为主。6.左心扩大伴LVEF降低为DCM在超声心动图上的主要表现7.DCM常出现多种类型心律失常,以PVC、AF和CLBBB居多。8.心电学异常以ST段异常最多,多在广泛前壁及前壁,异常Q波多在下壁。9.DCM以抗心衰治疗为主,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及ALD药物联合使用率不理想,约1/3病例联合使用五种抗心衰药物。10.CRT植入病例心脏结构及功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得以改善。
余飞[4](2021)在《类本位曲折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代表左心室激动时间延迟的类本位曲折间期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反应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工作者优选合适CRT置入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住的80例成功置入CRT的心衰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较术前降低≥15%,将患者分为CRT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不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RT术后有反应性的相关独立预测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指标对CRT有反应性的最佳截点。结果:(1)成功植入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1.0±9.3岁,QRS时限平均为154±20.3ms,且男性居多,扩张型心肌病是最常见的病因;(2)在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中,V5ID、V6ID、LBBB、术前QRS时限、△QRSd、术前LAD、△LVESV、△MR、△LVEF、△LAD、术前MLHFQ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CRT有反应组中,术后的QRS时限、心脏彩超各项指标、6WMD及MLHFQ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变化(P<0.05)。在CRT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术后指标中,有反应组术后6个月LVEF(44.8±10.4%VS 35.1±5.7%)及△LVEF(13.7±10.9%VS 4.2±4.1%)较无反应组术后明显增加,同时在LVESV、LAD、LVEDV、MR较无反应组明显缩小(P<0.05);(4)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QRS时限、△QRSd、LBBB、V5ID、V6ID、术前LAD、△MR与CRT有反应具有相关性,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V5ID、V6ID、△QRSd、△MR是CRT有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5)ROC曲线示:当V5ID为74ms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40,敏感度为0.600,特异度为0.840。当V6ID为79ms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505,敏感度为0.745,特异度为0.760;(6)通过将V5ID≥74ms或V6ID≥79ms为A组,反之将V5ID<74ms或V6ID<79ms为B组,结果发现,A组CRT有反应患者较多,多伴有LBBB,而且术前QRS时限较长,术前与术后QRS时限差值(△QRSd)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术前V5和V6导联类本位曲折间期与CRT有反应性具有相关性;2.V5导联类本位曲折间期、V6导联类本位曲折间期、△MR、△QRSd是CRT术后有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子;3.V5和V6导联类本位曲折间期越大,左室心肌跨室壁完全除极时间越长,CRT改善心功能越明显。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超声心动图委员会[5](2020)在《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病临床应用指南》文中提出心肌病是一类病因和临床表现均比较复杂的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种影像技术如心脏磁共振(CMR)、心脏CT和超声心动图等在心肌病的诊断和分类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操作简单, 可直观显示心脏形态结构改变、室壁运动、心脏血流和功能情况, 在心肌病的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成为心肌病检查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声学增强剂(ultrasonic enhancing
王雪芹[6](2020)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球形度与附壁血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诊断和治疗不断取得进展,但DCM死亡率仍较高。DCM患者因心脏扩大、心室壁搏动幅度减弱、心内膜损伤、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肺栓塞及周围动脉栓塞,使患者致残甚至死亡。研究显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腔内血栓形成(11%-44%)及临床血栓栓塞事件(11%-20%)发生率较高,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心室形态的改变在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左心室的正常形态是血液产生涡流的基础,涡流的出现使血液在左心室内缓慢流动甚至停滞的区域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大大降低;对称的心室结构(如球体形态)会减少涡流的产生,促进血液淤滞及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有关左心室形态的改变与DCM患者附壁血栓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相关指标计算左心室球形度,定量描述左心室球形重构的程度,探究其与DCM患者附壁血栓的相关性,旨在早期发现扩张型心肌病附壁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适时干预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方法收集2015年1月一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根据是否形成附壁血栓并经过年龄与性别配对后,纳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共56对(112例)患者。研究组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附壁血栓的患者,对照组为无附壁血栓的单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收集两组吸烟史、饮酒史、BMI、脑卒中、相关用药史、血常规(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肌酐、尿酸、血脂四项、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及心脏磁共振测量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长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心肌质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并根据心脏磁共振相关指标计算左心室球形度,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比较两组间左心室球形度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以是否合并左室附壁血栓为因变量,将吸烟史、饮酒史、BMI、脑卒中、相关用药史、血常规、肌酐、尿酸、血脂、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及心脏磁共振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筛选出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明确DCM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左心室球形度对DCM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左心室球形度均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长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长径、左心室球形度在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红细胞分布宽度[(12.58±1.05)%vs(12.09± 1.43)%,P=0.048]、平均血小板体积[(11.67±1.09)fl vs(10.88±0.92)fl,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19.13±7.14)%vs(22.54±19.13)%,P=0.005]、左室舒张末期长径[(94.10±8.22)mm vs(105.47±9.16)mm,P=0.045]、左心室球形度[(68.26±16.44)%vs(48.80±9.63)%,P<0.001]。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分布宽度[OR=1.407,95%CI(1.012,1.954),P=0.042]、平均血小板体积[OR=1.995,95%CI(1.313,3.031),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33,95%CI(0.877,0.993),P=0.030]、左心室球形度[OR=1.195,95%CI(1.084,1.318),P<0.001]是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他指标与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形成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血小板体积[OR=5.020,95%CI(1.274,19.786),P=0.021]、左心室球形度[OR=1.305,95%CI(1.017,1.589),P=0.008]均是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他指标与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形成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球形度[AUC=0.870,95%CI(0.806,0.934),P<0.001]。根据ROC曲线及约登指数分析,左心室球形度以60.27%作为分界值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和89.3%,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附壁血栓的形成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1.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附壁血栓的患者左心室球形度较单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高。2.左心室球形度是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成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附壁血栓形成的一项独立预测因子。3.本研究左心室球形度以60.27%作为分界值划分是否具有球形左心室,发现具有球形左心室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易导致左室附壁血栓的形成,提示左心室球形度是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一种定量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扩张型心肌病附壁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适时干预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全珺珺[7](2020)在《儿童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的临床及治疗转化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儿童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特点及预后分析目的:儿童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主要包括肥厚型心肌病(HCM)和限制型心肌病(RCM),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差。本研究拟通过收集单个儿童医疗中心近10年来儿童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收缩功能障碍心肌病患儿作为参照,对比分析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患儿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预后及危险因子。并通过基因检测和分析,总结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特点。方法:(1)收集自2007年1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4种心肌病患儿包括HCM、RCM、扩张型心肌病(DCM)和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共317例。(2)回顾性分析心肌病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随访其预后情况。(3)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组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与心肌病和心力衰竭(HF)相关的因素进行预后风险评估。(4)以近2年就诊随访的21例伴有舒张功能障碍的HCM和RCM患儿为研究对象,经血液采集、全血基因组DNA提取、文库构建、文库捕获、测序及数据分析等过程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1)317例心肌病患儿包括HCM 80例(25.2%)、RCM 32例(10.1%)、DCM 127例(40.1%)和LVNC 78例(24.6%)。(2)男女比例为168:149,平均年龄4.5±4.4岁,年龄在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11例(3.5%)有心肌病家族史。(3)151例(47.6%)心肌病合并有肺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84.2%),其次是肝肿大(59.3%)、紫绀(58.4%)、心脏增大(50.8%)、心脏杂音(43.2%)、外周水肿(37.2%)等;DCM、LVNC和RCM中,50%以上患儿心功能≥NYHA/Ross III级。(4)35%心肌病患儿表现有心电图异常;HCM和RCM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障碍: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80ms,E/A比值异常,LVEDD?40mm;DCM和LVNC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收缩功能障碍:射血分数(EF)?5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0mm。(5)各组累计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CM、RCM、DCM和LVNC患儿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7.3%和56.1%、51.1%和41.3%、75.5%和60.1%以及74.1%和57.2%;随访期间,92例(29%)心肌病患儿死亡,其中HCM 23例(28.8%),RCM 16例(50%),LVNC 23例(29.5%)和DCM 30例(23.6%),各组间的死亡概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HCM的预后与颈静脉扩张、肝脏增大、NYHA/Ross III级及以上、P-R间期、EF、左室后壁厚度、心包积液和预激综合征有关;RCM的预后与男性、家族史、端坐呼吸、NYHA/Ross III级及以上、P-R间期和LVEDD有关;DCM的预后与NYHA/Ross III级及以上、QTc间期、EF、缩短率(FS)和中重度三尖瓣返流(TR)有关;LVNC预后与QRS波、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和左室致密层心肌与非致密层比值(N/C)有关。(7)本组21例HCM和RCM患儿,17例(80.9%)发现有基因异常;9例RCM中,5例检测出基因突变,其中3例携带TNNI3基因第192位氨基酸位点突变;所有(12例)HCM患儿均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5名HCM患儿携带MYH7基因突变。结论:(1)本研究中心肌病患儿HCM和RCM占比较低,RCM最低,DCM占比最高。(2)HCM和RCM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DCM和LVNC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HCM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HCM和RCM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RCM最差。(3)多个因素与心肌病的预后相关,NYHA/Ross≥III级与DCM、LVNC和RCM患儿的死亡风险呈正相关。(4)本研究中大部分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患儿携带有基因突变,主要位于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其中MYH7突变在HCM最常见,TNNI3突变在RCM最常见。(5)基因型和表型之间存在交叉重叠,部分HCM发病可能与先天代谢因素有关,需要早期进行基因及相关检测。第二部分限制型心肌病的病理及肌钙蛋白I分析目的:由第一部分研究可知,儿童RCM起病隐匿,在心肌病中死亡率最高,预后最差;心脏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突变是RCM常见的致病原因。心肌组织病理分析对于RCM的诊断、鉴别诊断、疾病的进展和组织学特点的深入认识非常重要。本研究将收集患有舒张性HF的RCM病例的组织进行病理对比分析,并对相关致病蛋白c Tn I进行检测。方法:(1)收集临床资料与心脏标本。(2)HE、Masson、PAS和刚果红染色分析RCM病例和对照组的心、肺、肝以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3)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4)以1岁、40岁和52岁无心脏疾病心脏以及RCM心脏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印迹(WB)检测c Tn I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1)RCM患儿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呈双心房增大和限制性充盈障碍等典型表现,携带c Tn I R192C基因突变。(2)与对照组比较,RCM心脏病理改变呈双心房增大,心室腔狭窄,心室内膜增厚;HE染色显示心室心肌排列紊乱不规则,细胞核大、深染;Masson染色显示心室及内膜下胶原纤维明显增生,肺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心脏PAS和刚果红染色未见异常;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左室心肌肌丝排列紊乱或溶解,Z线扭曲,纤维间水肿较明显,线粒体排列紊乱、空泡样变,结构破坏。(3)与对照组比较,RCM肺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呈暗红色,质地变硬,全肺存在散在铁锈色斑点;HE染色显示肺泡结构破坏,肺淤血部位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可见较多含铁血黄素颗粒以及心衰细胞;Masson染色显示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增生明显。(4)与对照组比较,RCM肝脏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呈暗红色,质地较硬;HE染色显示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Masson染色显示肝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及纤维素沉积。(5)与对照组比较,肾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肾皮质和髓质切面呈暗红色,质地变硬;HE染色显示肾单位结构轮廓模糊,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肾小管细胞肥大;Masson染色显示肾小管细胞间质及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明显。(6)RCM和老年心脏左室及室间隔心肌组织c Tn I蛋白表达较青壮年低;RCM左室及室间隔心肌组织c Tn I蛋白含量较其右室低,其中,左室部位含量最低。结论:(1)RCM主要表现为双心房增大,心室壁僵硬程度增加以及限制性充盈障碍,可发展为舒张性HF,可能与心肌肌丝溶解破坏以及心肌间质纤维化有关。(2)严重慢性HF可引起肺、肝、肾等组织淤血和病变。(3)c Tn I突变所致RCM患儿的左室及室间隔c Tn I蛋白表达下降,其水平与老年心脏相似。第三部分限制型心肌病小鼠舒张功能障碍的实验性治疗研究目的:由第一二部分研究可知,RCM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发展为舒张性HF;舒张功能障碍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段有限,心脏病理改变严重,预后差。本研究在美国合作实验室的黄旭培教授的帮助下,采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小分子化合物(第一种是作用于心肌粗肌丝肌球蛋白的化合物,即M-化合物;第二种是作用于心肌细肌丝肌钙蛋白的化合物儿茶素EGCG,即T-化合物),对RCM转基因(TG)小鼠进行实验性治疗,比较这两种小分子化合物对RCM TG小鼠心脏功能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1)以野生型(WT)和RCM TG小鼠为研究对象,M-化合物干预组随机分为溶剂、0.3mg/kg以及1mg/kg组;T-化合物干预组随机分为溶剂、50mg/kg以及200mg/kg组。所有小鼠在干预前进行高频心脏超声检测。(2)M-化合物按照剂量后颈部皮下注射,2h后进行高频心脏超声检测;等体积溶剂组进行同样操作。(3)T-化合物EGCG50mg/kg/day,腹腔注射3个月(从2月龄起),等体积溶剂DMSO进行相同操作,持续3个月;干预结束后进行高频心脏超声检测;EGCG200mg/kg,单次腹腔注射,等体积溶剂组进行同样操作,观察动物状态。结果:(1)与WT小鼠相比,TG小鼠的IVRT延长,组织多普勒E’降低,E’/A’比值异常,E/E’比值增加(P?0.05),而EF和缩短率(FS)两组无差异(P>0.05)。(2)0.3mg/kg M-化合物干预后,WT小鼠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未见明显改变(P>0.05);TG小鼠IVRT、E’和E/E’等指标部分或完全逆转(P?0.05),EF和FS无明显变化(P>0.05);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mg/kg M-化合物干预后,WT小鼠的舒张功能未见明显改变(P>0.05),LVESD和LVESV有显着增加,而EF和FS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小鼠IVRT、E’和E/E’等指标部分或完全逆转,LVESD和LVESV显着增加(P?0.05);但EF和FS显着降低(P?0.05)。(4)50mg/kg/day T-化合物EGCG干预后,WT小鼠的收缩舒张功能未见明显改变(P>0.05);TG小鼠的IVRT完全逆转,LVEDD、LVESD、LVEDV和LVESV显着增加(P?0.05);各组EF和FS无明显变化(P>0.05)。(5)采用4倍剂量200mg/kg T-化合物EGCG干预WT和TG小鼠,均无异常表现和死亡。结论:(1)作用于肌球蛋白的M-化合物在一定程上可以改善RCM小鼠心脏舒张功能,但对收缩功能有一定不良影响;高剂量可严重损害收缩功能,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2)作用于肌钙蛋白的T-化合物长期小剂量使用,小鼠耐受性好,RCM小鼠心脏舒张功能得到改善,收缩功能不受影响,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优于M-化合物。第四部分儿茶素治疗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患儿的临床医学转化探索目的:由前三部分研究可知,HCM和RCM以舒张功能障碍为特征,中晚期病情重,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儿茶素EGCG安全性好,可以改善患有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小鼠的舒张功能而对收缩功能没有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比较心肌病患儿儿茶素干预前后的心脏功能,初步验证儿茶素EGCG治疗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2例伴有舒张功能障碍的心肌病(HCM和RCM)患儿,年龄0.8到14.2岁。患儿口服儿茶素,初始剂量为15mg/kg/day,逐渐添加至50mg/kg/day,持续12个月;同时接受常规治疗。所有患儿在儿茶素治疗前后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实验室和心电图等检查。结果:(1)使用儿茶素6个月后,LVEDV(40±28 vs 53±28 ml,P=0.028)增加了17.1%,每搏输出量(SV,25±16 vs 32±17 ml,P=0.022)提高了14.9%,IVRT显着下降(P=0.047);12个月后,LVEDV(40±28 vs 48±33 ml,P=0.011)增加了17.0%;SV(25±16 vs 30±17ml,P=0.022)提高了23%,E/A比值有所改善(P=0.018),IVRT显着下降(P=0.033)。LVESD、LVEDD和LVESV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2)收缩功能指标EF以及心室壁厚度和心房大小无明显变化(P>0.05)。(3)心率和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4)所有患儿无明显的副作用表现。结论:(1)儿茶素EGCG可以改善心肌病患儿舒张功能障碍,减轻临床症状,可能为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患儿的心脏移植治疗争取时间;(2)以本研究中使用的剂量将EGCG作为每日补充剂使用是安全的,无明显的副作用。
李梦露[8](2019)在《左室血流定向动能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二维磁共振成像相位对比血流成像法(two-dimensional phase-contrast flow imaging,2D flow)显示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状态,探索正常人左心室内血流特征的表达参数并提取稳定的参数指标,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内血流的定向动能(Signed Kinetic Energy,SKE)的变化表现,探讨SKE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诊断作用。资料与方法纳入21例健康志愿者及25例D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hilips 1.5T Multiva磁共振扫描仪,采用8通道Torso SENSE线圈,心电向量(VCG)触发,配置感应式呼吸门控。在用平衡稳态快速梯度回波(balance Turbo Field Echo,b-TFE)序列完成常规的电影成像、双反转恢复TSE黑血对比序列,以及对DCM病人进行Gd-DTPA延迟强化检查后,选取左心室短轴位心底、中部和心尖3个层面和LVOT层面进行2D-PC flow成像,流速编码预设值120 cm/s,流动方向为垂直成像平面,每个心动周期划分为24个时相。采用Segment软件对电影成像和血流成像序列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取左室内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血流速度、血流流量、血流定向动能(SKE),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各血流参数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总结正常人左心室的血流特征;分析DCM患者SKE的变化特征,并进行合理的血流动力学解释。结果在视觉判断上,正常志愿者的血流在整个心动周期内心室的心底和中部可见双向血流,在流量曲线上表现为正向和负向血流共存,这种双向血流特征向心尖逐渐减弱。定量测量血流速度和流量受ROI范围内心内膜不规则和速度异质性影响,测量的可重复性差;但是这些对SKE的影响小于10-3使SKE的可重复性相对稳定。血流速度、流量的峰值和达峰时间在个体之间变异系数大;SKE时间曲线在心尖水平接近0,在中部和心底水平存在梯度差异,有稳定的收缩达峰时间0.21(0.21,0.21)RR和舒张达峰时间0.58(0.54,0.63)RR。DCM心室容积参数明显增大,功能参数明显减低。收缩期SKE较正常组无显着差异,舒张期心室中部SKE明显下降,其余各水平舒张期SKE无显着差异,但整体数值均比正常组减低。DCM患者SKE曲线复杂,根据曲线形态、同步性、峰值将曲线分为Ⅰ、Ⅱ、Ⅲ类可以对DCM的心室内血流动力学进行初步的解释。结论心室内血流呈双向特征,SKE的峰值和达峰时间可以作为简单的心室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稳定地反映心室内不同层面的血流动力学特征。SKE曲线可直观地反映DCM患者的收缩舒张功能,用于解释DCM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SKE曲线有望成为衡量心衰分级的新指标。
周后强[9](2016)在《应用声学造影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腔内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声学造影,观察DCM患者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比分析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用ARBs治疗对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RB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的机制。方法选择泰安市中心医院初次就诊诊断为DCM的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试验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一周,试验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ARBs药物治疗一周。比较分析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BNP、6分钟步行试验及左心腔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两组各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值的差异。结果1、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治疗一周后,试验组有1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有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试验组的SBP、DBP、PASP、BNP、6MWT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的统计学的差异(p均<0.05),LVEDDD、LAD、LVEF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的差异(p均>0.05)。对照组的PASP、BNP、6MWT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的统计学的差异(p均<0.05),SBP、DBP、LVEDDD、LAD、LVEF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的差异(p均>0.05)。两组的SBP、DBP、PASP、BNP、6MWT变化差值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3、经外周静脉注射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剂0.0lmg/kg,所有受试者左心室显影的有效率均为100%,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左心室内血液流动均呈现不规则涡流现象。所有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通过治疗一周后,伴随临床症状的好转,两组受试者有不同例数的左心室内不规则涡流在试验前和试验后有明显改善,无论是舒张期左心室充盈,还是收缩期左心室射血均发生了改善;其中对照组12例受试者中在治疗后有3例明显改善,试验组12例受试者在治疗后有10例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改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4,p=0.004)。结论1、经静脉注射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完成左心室造影后,在常规超声心动图心脏软件显像下,可以直观观察左心腔内不规则涡流的动态变化。2、ARBs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通过使心室腔内涡流改善,左室射血增加,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这一现象伴随着血压的降低而发生的。3、该研究方法中所用的心脏超声造影对比剂安全、可靠,观察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马秀云[10](2011)在《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在超声心动图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两种心脏病。D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低,由于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为心室增大,可伴有心律失常,静态时射血分数正常,运动后射血分数降低;然后逐渐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和猝死等并发症。DCM的治疗主要包括常规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免疫吸附治疗、心肌再生与心肌形成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减容手术与左室辅助装置、心脏移植等。ICM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闭塞、慢性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障碍,其左室射血分数逐渐降低,伴有多灶性室壁运动异常。ICM的临床表现: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和栓塞。对ICM患者治疗目的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及延长生命。具体治疗措施主要有:1.去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根据心力衰竭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3.介入性治疗是目前治疗ICM比较有效的方法。4.晚期ICM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望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ICM和DCM均以心脏扩大、心肌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但二者病因、病程、治疗及预后却明显不同,因此,鉴别诊断十分重要。ICM以老年居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致。一般认为ICM比DCM的心肌损伤更重,纤维化程度更高。目前DCM和ICM的鉴别主要依靠心脏超声,超声心动图两者都有左室射血分数降低,DCM主要表现为全心增大,室壁弥漫性运动幅度异常,ICM则表现为左心室增大为主,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但是到了晚期,两者在胸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方面的表现十分相似,难以鉴别,从而不能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所以在诊断中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注意。因此,进一步研究两者超声心动图形态、结构及其它方面的不同之处,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故确立本课题。目的:研究DCM患者和ICM患者超声心动图的指标差异,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在DCM和ICM的不同表现,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分析2011年1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符合下述诊断标准的DCM患者40例和ICM患者52例,并取同期心脏超声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对象均采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观察心脏形态学、瓣膜返流情况改变以及测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左心房内径、每搏输出量、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等指标。结果:DCM组患者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左心室明显增大,呈“球”形样改变、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二、三尖瓣、主动脉瓣均可探及中至重度的返流信号,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左心房前后径、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前后径明显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而ICM组患者则表现为左心室呈“圆拱门”形改变、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心室心尖圆而薄、主动脉瓣或主动脉根部钙化,瓣膜返流主要为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瓣返流,三尖瓣返流较少,且返流程度较低,与DCM组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左心房前后径、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前后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增大,但较DCM组明显低,两者比较P<0.01,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虽均有降低,但较DCM组高,两者比较P<0.01,亦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结论:DCM与ICM超声心动图的区别:彩色超声心动图可以作为DCM和ICM鉴别的手段之一,主动脉瓣或主动脉根部钙化、三尖瓣返流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并且发现主动脉瓣增厚、回声增强,以右、无冠瓣为着,这是与其它研究不同之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CM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较ICM改变更为明显,并且多数患者有右心房、右心室增大的表现,这和ICM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增大不同,故当两者在左室功能接近时,如果合并右心房横径及右心室前后径增大,将更支持诊断DCM。
二、二尖瓣返流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充盈模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尖瓣返流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充盈模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Project Introduction |
1.1 Origi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Parallel Texts and Other Relevant Texts |
2.1.3 Building Terminology Glossary |
2.1.4 Teamwork |
2.2 While-Translation Work |
2.2.1 The Aid of Auxiliary Means |
2.2.2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
2.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
2.3.1 Proofreading by the Translator |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An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Peter Newmark |
3.1.1 Semantic Translation Theory |
3.1.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1.3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Theories |
3.2 Application of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Nouns |
4.1.2 Translation of Adjectives |
4.1.3 Translation of Adverbs |
4.2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
4.2.2 Transla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
4.2.3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
4.2.4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
4.3 Translat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
4.3.1 Cohesion |
4.3.2 Coherence |
4.4 Translation at the Stylistic Level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in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on Translat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1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
Appendix2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inology |
Appendix3 Glossary of Medical Initialisms |
Acknowledgements |
(2)心力衰竭患者中心电图的应用与射血分数恢复的心力衰竭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预测因素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出院时射血分数恢复相比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电图在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1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类本位曲折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立题依据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
2.2.1 基线资料 |
2.2.2 心电图检查 |
2.2.3 超声心动图检查 |
2.3 有无反应定义 |
2.4 相关疾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特点分析 |
3.1.1 基线资料的总体特征 |
3.1.2 基线资料比较 |
3.2 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随访结果比较 |
3.3 CRT有反应性相关因素分析 |
3.4 V5、V6 导联类本位曲折间期对CRT患者预测价值 |
第四章 讨论 |
4.1 类本位曲折间期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4.2 QRS间期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4.3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4.4 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4.5 二尖瓣返流程度及左房大小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英文缩略词表 |
(6)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球形度与附壁血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球形度与附壁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儿童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的临床及治疗转化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特点及预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限制型心肌病的病理及肌钙蛋白I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限制型心肌病小鼠舒张功能障碍的实验性治疗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儿茶素治疗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的临床医学转化探索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左室血流定向动能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正常志愿者左心室内血流特征的MRI测量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图像采集 |
2.3 图像处理 |
2.4 数据统计与制图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左室血流定向动能在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心脏MRI图像采集 |
2.3 图像后处理 |
2.4 数据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左心室内血流动能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应用声学造影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在超声心动图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认识 |
1.1.1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 |
1.1.2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 |
1.1.3 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
1.1.4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认识 |
1.2.1 缺血性心肌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 |
1.2.2 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 |
1.2.3 缺血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
1.2.4 其他辅助检查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的应用 |
1.2.5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 |
1.3 超声心动图在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
1.3.1 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形态学的区别 |
1.3.2 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的区别 |
1.4 结语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2.1 临床资料 |
2.2 诊断依据 |
2.2.1 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依据 |
2.2.2 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依据 |
2.2.3 瓣膜返流程度分级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结果 |
2.5.1 三组超声数值比较 |
2.5.2 三组形态变化比较 |
2.5.3 三组瓣膜返流比较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1.1 三组超声数值比较 |
3.1.2 超声心动图形态学改变 |
3.1.3 超声彩色多普勒瓣膜返流情况 |
3.1.4 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超声区别 |
3.2 讨论 |
3.2.1 心脏功能指标在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中的鉴别 |
3.2.2 心脏形态学在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中的鉴别 |
3.2.3 瓣膜返流情况在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中的鉴别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二尖瓣返流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充盈模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2章汉译实践报告[D]. 王华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心力衰竭患者中心电图的应用与射血分数恢复的心力衰竭的预后分析[D]. 余怡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1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特征研究[D]. 李小燕.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类本位曲折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D]. 余飞. 兰州大学, 2021(12)
- [5]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病临床应用指南[J].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超声心动图委员会.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0(10)
- [6]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球形度与附壁血栓的相关性研究[D]. 王雪芹. 郑州大学, 2020(02)
- [7]儿童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病的临床及治疗转化医学研究[D]. 全珺珺.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8]左室血流定向动能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D]. 李梦露.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9]应用声学造影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周后强.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10]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在超声心动图中的对比分析[D]. 马秀云. 河北大学, 2011(05)